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古书版本。古书版本很有讲究,比如孤本、珍本、善本什么的。在收藏热的当下,对书籍版本的收藏比较其他的收藏来说,似乎还不是很兴盛。 古代图书流传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印刷术或纸张质量,或政局动荡原因,这样很多图书会不断地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古代图书大多依靠传抄,在此过程中错误也就在所难免,比如漏字错字,或者理解的有歧义等,再或者原本字迹磨损等原因,这一类错误多半是无心失误造成的。还有一类就是在流传抄送过程中,那些有文化的人作了二次加工,对原文做出有意的润色,属于多人智慧的结晶,是故意犯的“错”。 当然古书形成诸多的版本原因不胜枚举,比如作者的修改书稿也会作为珍品在市面上流传出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很有可能是废稿被流传到市面,对这“绿”的炼字典故才被后人知晓。 唐张继的《枫桥夜泊》,也叫《夜泊枫桥》,这首广为传颂的七言绝句,原诗词是这样写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上海瓷枕本作:叶落猿啼霜满天,作:叶落妇啼霜满天(无考)] 江枫渔火对愁眠。[上海瓷枕本作:江边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本人杜撰:姑苏郊外寒山寺,理由是……好玩] 夜半钟声到客船。[本人杜撰:夜阑钟声到客船。理由是……好玩] 马未都的收藏节目讲: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很不清楚,月落乌啼,懂常识的都知道月落日出嘛,月落的时候应该是黎明了,并不是傍晚,这跟诗句后面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个夜半,是极其矛盾的,更不会乌鸦啼鸣。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呢,江枫渔火说的就很笼统了,不清楚说的是江边的枫树呢,还是江边的桥叫做枫桥呢,反正是有人点起了篝火,有人在对愁眠。但是并没有说明是谁在对愁眠。 这是质疑流传最广的理由,跟着马先生拿出证据: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宋代磁州窑侍女瓷枕上,题诗有: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这里写的要比后来传诵的诗句要符合逻辑。叶落猿啼霜满天,这就说的很明确,是落叶的秋天,霜满天,看来是深秋了。江边渔父对愁眠说的简单直接,就是在江边,渔夫们因为深秋了打不着鱼了所以对愁眠。这样就是说大家已经睡了,是深夜了,所以后面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合理了。 由此引发了《枫桥夜泊》的另一个版本,我就去找,去搜,果然发现对《枫桥夜泊》的几个不同版本的,当然我感觉很多是后人讹传的。发现这样一句: 叶落妇啼霜满天, 江边渔夫对愁眠。 写的倒符合生活情理的。后两句如果也符合道理,不如写成: 姑苏郊外寒山寺, 夜阑钟声到客船。 寺院晨钟暮鼓,拂晓了,钟声也就响起了,当然这是酒后笑谈。很早的时候,有朋友考我:为什么苏州又叫姑苏?当时查了资料但未果。碰巧欣赏这首诗歌,才知道“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枫桥夜泊》诗句里的“夜半敲钟”是否合乎情理,自古就有争论,最早质疑的大概是是欧阳修,在《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欧阳修认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所描写的寒山寺“夜半钟声”不正常,就有后人来辩,一派力挺夜半钟,一派力反夜半钟。《庚溪诗话》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 我也不太理解,谁的大半夜,钟声一响,扰乱一方百姓的夜晚安宁不是么?那为什么要打钟?理由是“敲钟作响,以召集僧,或报时也。”半夜召集寺僧不合理,难道是战乱?如果是报时倒通。 甚至“连《枫桥夜泊》诗词里的所指也很有歧义。例如‘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寒山寺:本名妙利普明塔院。或指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一首七绝,因为版本的不同竟然引来千古争议,什么鸬鹚派,乌鸦派的很有意思,我还找了些资料,当趣味来读。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争论焦点是围绕‘乌啼’二字而展开的,现共有乌鹊、乌鸦、鸬鹚、乌啼桥数种说法,‘乌鹊派’认为,古人讲到乌鸦,通常是用一个‘鸦’字,‘乌’在没特定所指的时候,一般是泛指,有可能是乌鸦,也有可能是乌鹊,也就是喜鹊。而‘鸬鹚派’认为,无论鸦还是鹊,夜半都是该睡觉的,不可能出来活动,‘乌’当指船家养来捕鱼的鸬鹚;而乌鹊派则反驳:曹操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唐人‘月照城头乌半飞’等足可为证,若非要把乌解释为鸬鹚,则意趣全无,大伤诗境。也有人认为乌啼是指清代寒山寺附近的乌啼桥,被施蛰存先生指为大谬,乌啼桥和愁眠山都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先有诗后有景。” 记得中学读诗歌,连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不同的版本,一并收录在这里,本想做个较全一点的汇评,但能力有限,就只好把异同点简单罗列一下,方括弧里都是不同的版本,读起来也不错的。 大江东去, 浪淘尽,[3、浪声沈(疑“沉”的异体字)]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3、三国孙吴赤壁] 乱石穿空*,[1、乱石穿空。2、乱石崩云] 惊涛拍岸*,[1、惊涛扑岸,2、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又作: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又作:谈笑处] 樯橹灰飞烟灭*。[1、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3、多情应是(我)?] 早生华发。[3、笑我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注1: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本)。 注2: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印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注*:《钦定词谱》卷二十八所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注3:《容斋随笔》载文,《词综》云,他本是“浪声沈”作“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作“周郎”,犯下“公瑾”;“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又“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而“小乔初嫁”宜绝句,以“了”字属下句乃合。按,《容斋》洪迈,南渡词家,去苏轼不远,又本黄鲁直手书,必非伪托。《词综》所论,最为谛当,但此词传诵已久,采之以备一体。 最后声明一点,我查阅了大量的网络资料,本文参考文本众多,不一一例据出处,文中尽量将他人的观点作引号,想来有遗漏,看帖人需要自己去找原文核对检索,切忌以讹传讹。 |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