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远去的岁月】电报 [打印本页]

作者: 芦苇与荷塘    时间: 2010-5-14 08:06
标题: 【远去的岁月】电报
[attach]8254[/attach]

                          一

 九十年代初,远在福建南平的二姨经常来电报。
 那时的农村,书信来往已经算稀罕,更别说电报了。事实上,电报是按字数收钱的,一个字一毛四分五,即使是十个字也达到了近一块五毛钱。而当时我一星期的生活费也不过区区两块钱。
 所以,一听说有电报,家人都明白,二姨又要回来了。别人不会这么奢侈。
 母亲姐弟四个,她是老大。外祖母结了两次婚,母亲和二姨是从原来的家里带出来的。所以,母亲和二姨的感情最好,每次回来她都住我们家,并没有嫌弃草房泥灶。
 但父亲似乎一直不怎么接受这个打扮入时的亲戚。每次二姨回来,他都借口外出有事,一去几天都不见人影。
 事实上我也极不喜欢二姨身上那浓浓的香水味和蹩脚的普通话。

              二

 那时的小学语文里,早有了缩句的题目。
 事实上从解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没有大发展过。模仿的前苏联的教育,一个惯性就是四十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而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育,让那时的学生普遍感觉到痛苦。记得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很天真地问老师,为什么要学几何?他煞有介事地说,打越南的时候,有一个班的炮手,就是因为不会计算公式,被敌人先打牺牲了。原来,学习是跟生命有关的事啊。
 可惜半辈子下来,那些几何微积分有机化学,跟我现在的生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缩句其实很简单,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只是一直到我教书的时候,这个简单的题目,每次班里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错。
 我没错过,真的,母亲曾经让我起草过电报给二姨。我知道一毛多钱一个字的价值。所以,能两个字说清楚的事儿,我绝对不会用三字。
 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

 外国文明,曾一度试图接近十九世纪末的中国。
 可惜那个上了年纪到了更年期的女人,除了接受了能看时间的西洋钟表及能留住时间的照相机以外,似乎对别的东西并不感兴趣。
 甚至一度把海军军费挪来建私人园林。亡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一些有志人士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并推广。
 电报在一八四四年由美国人莫尔斯正式发明并投入运营后,世界电信史正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十年后,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清政府拒不采纳。
 两年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积极倡导创办电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并在随后的两年里,在我国台湾自己修建、自己掌管了第一条电报线。
 文明,总是这样迂回前进,但势不可挡。

               四

 电报的原理特别简单。
 顾名思义,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如果传递的是图片,就叫传真了。
 原理是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接收机这边的译码员根据这些点划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
 而中国的汉字由许多部首组成,结构复杂,字型繁多,一个字一个面孔,拍电报不直接用电码来表示。因此,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这个技术是由法国人威基杰发明的,一直沿用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一九六九年,"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的机器,从电报局受到的电报,报文已经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汉字。但是,至于电报发送过程中由汉字自动译成数码,它却无能为力了。
 所以,当时的电报被人为地分为普通、加急和特急三种,价格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五

 而在生活中,电报的后面往往跟着一个词:挂号。
 所谓电报挂号,就是电报经营部门用以代替电报用户地址和名称的号码。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号码、QQ号码的意思差不多。总之要有一个能联系到对方的方式。
 查了下资料:
 “电报挂号”的英文是“telex”,所谓的“用户直通电报”或“电传”。现在我们一般都用“fax”了,现在称为“传真机”或者有人把它叫做“图文传真机”。
 说白了,那时母亲带我去邮局发电报的时候,手里总是攥着一张纸条,那上面是二姨家的家庭地址。这家伙,老长的一段字,吓人。因为当时电报上的地址包括标点符号都是收钱的。
 所以,常常发生的事情是,电报内容比地址短了许多,而且没有标点符号。
 生活的压力,往往会使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六

 后来,三爹家的大爷去了黑龙江,也常常来电报。
 这个白脸的男人,开始来的电报很简单,大体上都是一个意思,急用,五百,急用,一千。可怜的三爹,年近七十却还要把家里的粮食卖了养儿子。
 再后来,听说他在黑龙江遇到了一个有钱的妇人,来电报的次数也就少了。然后三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出远门的出远门,嫁的嫁,家中只留下了老俩口和八亩薄地。
 于是,每次农忙的时候,总会看到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颤微微地走在炙热的田里。
 他们盼望收到电报,却又害怕看到电报。一直到三爹去世,那三儿两女才算真正地回了趟家。
 当电话可以两千块钱一部架起来的时候,电报也就慢慢地退出了我的视线。
 只是,文字价值的计算方式已经由数量多少变成了时间长短。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0-5-14 08:40
8254

                          一

 九十年代初,远在福建南平的二姨经常来电报。
 那时的农村,书信来往已经算稀罕,更别说电报了。事实上,电报是按字数收钱的,一个字一毛四分五,即使是十个字也达 ...
芦苇与荷塘 发表于 2010-5-14 08:06

  又可以先坐一会儿!;P
作者: 小叮当    时间: 2010-5-14 09:07
说起电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小的时候,我跟父母在外地,外婆家有什么事都是由舅舅拍电报给母亲。但是舅舅小时候不爱读书,所以拍出来的电报总是歧义踵生,让我们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P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0-5-14 15:26
8254

                          一

 九十年代初,远在福建南平的二姨经常来电报。
 那时的农村,书信来往已经算稀罕,更别说电报了。事实上,电报是按字数收钱的,一个字一毛四分五,即使是十个字也达 ...
芦苇与荷塘 发表于 2010-5-14 08:06

  我在军校时,因为想家曾经叫母亲打过一次假电报,当然说的是电报是真的,内容是假的:“母病重速归”。当时是坐火车回的家,车上人很多,我一个人站在车门边望着远方的风景,心中很是兴奋。现在想来,其实队里的领导心里是明白怎么回事了,只是没有说破罢了。:$
作者: 暖春    时间: 2010-5-15 13:58
电报 没有 发过
作者: 雪天使君    时间: 2010-5-15 18:03
看烟云的回帖——乐~
作者: 淡淡一片云    时间: 2010-5-18 16:24
所以,能两个字说清楚的事儿,我绝对不会用三字。
——————————————————————————
 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 淡淡一片云    时间: 2010-5-18 16:28
所以,常常发生的事情是,电报内容比地址短了许多,而且没有标点符号。
 生活的压力,往往会使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
这小子,越来越乖了啊。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