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浮生六记、情缘31】来,来,善生,跟我来
[打印本页]
作者:
细玉如斯
时间:
2010-8-12 20:21
标题:
【浮生六记、情缘31】来,来,善生,跟我来
读安妮宝贝的小说《莲花》一(序)
——阅读的开始,希望,“涉水而过,投奔岸的另一边。”
塑封的样子,给人一丝讶异,书店里还没见过小说如此包装。相信安妮的书是不必担心销量的,不然出版社才不会多此一举。因为不允许打开,在只能看到简单外表下,很象小时候看到的毛选之类,硬硬的封皮。
内心有着一种蛊惑,相信没有任何花饰的《莲花》是美在其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翻开没几页,眼睛便莫名的疼了。办公室里总是不够安静,有时热闹得象个讨论会场。无意间,书中落下一枚书签样的纸片,写有,“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把生命归结为一场梦,在不停劳顿中感受。未阅读深入的时候,这样理解。
没有任何颜色的封皮设计,乳白色的布纹纸上,只有莲花,安妮宝贝,和作家出版社几个字,捧在手里,干净得有些不适应。扉页和封底的纸居然是陈旧的黄,包括几帧不多的照片都处理成暗淡的,几近黑白。没有阅读之前,就开始压抑。
安妮的文字忧郁凄美,《莲花》的印刷和包装如此低调,简单得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不免,心中少了些许的期盼。这和我的完美性情不无关系,哪怕只是摆在家里不示给人看,也要尽善尽美,包括读书,依然喜欢选一些名家或印刷精美的来读。那是一种精神基础上的,和感官完美结合的愉悦。
安妮文字本身,就是虚无的代表,在她的序里,通常大篇幅的都是留白,甚至一页只有两行字。倒是醒目,只是不免有浪费版面之嫌。“柒种”,序里的七个小段落,七段书写感念。喜欢序“肆”,直达主题,“这一本书,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历史,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而人所做出的努力,通常是未尽。也许这已经是结果一种。莲花。这个名字,非常映衬。”
这是我真正读安妮小说的开始。竟是有些吃力。倒不是生涩难懂,她的字其实一向如此。需要字字仔细,端详,揣摩,或许需要翻回从前,在阅读过的地方再做停留,回味。
然后,我需要安静,空间上的,和心灵深处的。
决定记录每一段心情的时候,很突然,似乎感觉这又会是一场跋涉,不知道哪个季节才能够达到,达到《莲花》的虚无之境。便不想在漫漫途中,感受“结果一种”的同时,把开始遗忘。
(只看到二十一页,就发现书面有些印迹隐约了,很近的看看书,又看看自己的手指,考虑是否该给它包个书皮了。)
作者:
细玉如斯
时间:
2010-8-12 20:22
读安妮宝贝的小说《莲花》二(第一场 梦中花园)
——“你已在脱离这个尘世之中,但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靠进沙发,把双腿架起来,用半卧的姿势。这个状态,本来就够庸懒,给了自己足够困去的理由。
然后,就真的睡着了。左手承受不住有着厚重封皮的书,索性扣着放下,很专心的睡了。只是没多久,被儿子很响的擂门声惊醒。待再想投入的,用旧的姿势入睡,才发现,已是不可能。被五月底房间里依然有些凉意的风包裹着,慢慢地睁开双眼。接续。
在沉静压抑的对话、回忆和描述中,小说交代了她与他的过去及现在,没有具体的身份,只是给共同旅行一个理由。他的出现,避免不了,这应该是一本围绕爱情来尝试解答人生的小说的必备人物。
这两日,《莲花》就搁在电脑桌的右角,白白净净,每次坐下来看到,显而易见。便惦念着,应该翻开继续,哪怕只是为了记录。
家里看书总会寻一种安逸。把自己又转移到床上,在窗子缝隙钻进来的微风中。今天似乎不在状态,看不了多久,眼睛就疲劳了。把有疑虑的地方折起来,又一次扣下放在床上。
安妮一直有个写字习惯,一句一结束,也许就几个字,便用一个句号。认真的端详,分明是连贯的一句,没有句号分隔的必要。有人说某人,喜欢潜词造句,安妮是这样,“她默默看着街道上的夜色,把烟头扔到地上用脚摁熄。”摁,我们通常都是用手,安妮让她用脚,呵。
即便已看到第一场的7,《莲花》还是没能给我吸引,这就是总感觉身体疲乏的原因吧,甚至有些枯燥无味。真的不如她的散文好看。想起巴拉木所说,“读第一遍的时候,几乎大段大段地跳跃着看那些景物描写。然后还对细玉说,读完后有些失望。”一直对安妮是持景仰和喜欢的,真的不想在第一次仔细阅读她的小说时,获得的只是失望。巴拉木读第二遍,“便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安妮是想用行动证明何谓作家。安妮的这一路行走,令人钦佩。”可我,没有重复的习惯。
倒是没感觉大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好,相反,这样的文字要比《莲花》中其他的描绘感觉要美,至少有着自然的生命力,没有桑耶寺里黯淡发黑的壁画,没她和他经历的病痛与死亡。
终于读完第一场——梦中花园。不知道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在《莲花》里,也许桑耶就是她的梦中花园吧,亦或墨脱。她所喜欢滞留的西藏,有着不同与哲蚌寺的热闹的桑耶,西藏技艺最精湛的古老拙朴的壁画,被高原强烈阳光晒得如同当地妇女一样的她的面孔,来自身体疾病的彷徨和恐惧,构筑成沉重。在我读来,心情低落,看不到前面。
不知道在她与他进入墨脱后,还会发生些什么。
作者:
细玉如斯
时间:
2010-8-12 20:23
读安妮宝贝的小说《莲花》三(第二场 黑暗回声)
——“来。来。善生。跟着我来。”
断断续续阅读的后果,就是不断的回头,去寻找疑惑和遗忘的印迹。
我对《莲花》能够极其能力的认真阅读,其实不过是从始到终对安充盈的钦佩和爱戴。这是一种无形的动。
故我一直在努力,去理解。
不记得他和她什么时候对墨脱有过旅行计划,往回略略翻过几页,没有答案。后来一句:他说,工作的时候,也算到过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才恍然这个她已不是他小时的玩伴,是滞留于日玛旅馆的那个她,安这样形容她——一个常年流落在高原静默等死的女子。
安在角色转换的时候一向不够清晰明了,很少提及主人公姓名,多以他和她来直述。这是我文字里不曾运用的。
待今日完全安静下来,整间办公室只余我一人,时空的穿插才可以领会自如了。
我知道,阅读只是在近二年才有了深刻一些的心态。我在这个年龄却依然存在青春时代的浮躁,不肯沉寂下来,是有些不甘的。对这个世界和身边。导致我无法尽快与安同步罢。
这一场的结尾。内河写给善生的信使我感动。
安对内河写信口吻的处理,很真实很流畅,不似其他的描绘。回想这个为情痴颠的女子,在与世隔绝、路途艰难的墨脱之所以呆到四年还没有离开,绝对源于学校里的那个男人。
执拗的她对于这份孽缘,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坚忍,“她被推翻在地上,他的脚盲目而用力地踩她的肚子,鲜血糊满她的脸。她尖叫起来。”出轨后面对爱人和孩子“哀哀哭泣”,最初的冲动于三个月的时间里消失怠尽,在所有人的眼里他只是个被坏女生诱惑的男人,人们最刻薄最尖利的对象只能是桀骜不训的她。
故事是不难寻的常事,老师与学生的苟且,结果依然可耻。甚至可以真切体会他的羞怒和她的绝望。
不管爱情始于何终于何,这样的烟飞灰灭都是令人掩目不忍的。把自己藏起来,独自疗伤,墨脱应该是个理想的场所。我从这里开始领悟。
曾经,我一直以为学生的他和她会有段情节。她翻越墙头睡在他的床上,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不会发生。人的本性里,注定她的命运多坎坷,她如此与众不同,很能符合小说发展的一个性格人物。
都是善生记忆里内河的过去,通过时光回转,年少时候的经历有着不一般的恐惧与无望。他所看到的经历的,在小说里没有通过他自身表现出疑义,他似乎只是忠贞于真诚友谊,如果不是为了避讳周围,感觉这个人物对她似乎有着足够的宽容与理解。
故事逐渐在明朗,随着“来。来。善生。跟着我来。”的呼唤,由安不断的把我们引领回过去。理解了一个人的成长,就会理解现在。
然后,我想,如果整本书读过,我依旧不能参透,那也只是个人理解和阅读力度不够。我宁愿退其次的结果是这样,呵。
作者:
细玉如斯
时间:
2010-8-12 20:23
读安妮宝贝的小说《莲花》四(第三——五场)
——路越走越颠沛坚险,我却越发想继续
这之前,我以为《莲花》的阅读就此搁置无期了。
许久以来,一直喜欢在房间里的每个角落摆放一些杂志,卫生间,沙发上,厨房餐桌,电脑旁。
一日,当所有杂志都看完,四顾,才发现遗忘的《莲花》。
“我不需要成就。”
“我对生活的要求简单,只需要保全自由,来去匆匆自如。”
内河,与我一样的生活态度,通俗一些讲,挺没大出息的。一向崇尚自由自在,不多奢望,也不多努力,随性就好。
对周围看淡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与善生和庆诏遭遇“前所未见的塌方”相比,生活平静得实在无可比性。放着安稳,偏涉足艰险,虽不理解,也绝不嘲讽。人对一些热衷和痴爱,也许就是不可理喻的罢。
《莲花》从第四场“荆棘王冠”开始,有了让我继续的理由。而且越往后,越可观。
读书依然断断续续,于房间的每个角落,不成规矩。通篇“他”和“她”,稍不留意或间隔,便会混淆。善生,内河(曾写成“河内”,想来是越南首都呢),荷年,庆诏,如果没记错,应是这么几个人物。
开始能够被故事抓牢,从西藏的街道、寺庙、僧人、朝圣者、阳光……人物内心愈来愈浓重,我慢慢的,逐渐学会深入,随着安妮一层层的剖析。
内河的人生观起因和我不同。她是从被唾弃和孤独中绝望而行,似乎失去了信念,只为自由存在。我呢,从小至大不算娇生也属惯养,个性任为而惰怠,喜好的会积极一些,厌倦便躲避。故在关键时刻便会失去一些。不付出全情,也无大获得。
善生走了人生捷径,虽然损失了爱情,但拥有的平稳扎实依然可以欣赏。起点不同,彼此也不羡慕。与内河也只是纯粹的情谊,多年舍弃不得。即便“他一直以她为耻”。他利用荷年的身家背景,最大限度的在以前无望的社会高层开拓自己的事业,而荷年有了可以一劳永逸的依靠,仰仗他的才华和能力。他们彼此利用,亦“为彼此付出代价”。
荷年,终究是“出身高贵有良好教养的女子”,面对不爱,懂得全身而退。两个孩子作线,牵引也岌岌可危,不爱面对的只能是不爱。只是婚姻有预期的瓦解后,善生的生活也全盘打乱,事业不再有诱惑,毕竟从青年到中年的这段,留下的依然深刻。卖了股份,回去老家。
与他同行的她,一个病女子,从上路伊始,就隐隐的充满了艰辛。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许就是一个人的光明所在,这是城市中人不能做也理解不了的。西藏高原环境恶劣,气候无常,跋涉的时候,没有膜拜式的信念,是无法企达的。
庆诏的病在她术后,并未得到赡养,她在无法预见的日子里,想实现一些什么。她“必须逃脱”,“不愿意被别人看到孤立无援”,所以拒绝男人的照顾,哪怕不相告别。工作就是生活,她的生活也是她的工作。而走向墨脱。
我喜欢把小说与现实相比较,即便虚幻,也不会过分到不顾及真实,何况安妮的切肤之作。这可在《莲花》中深切感受,不是拉家常的一般构造。
于是,《莲花》的以后,充满了若干揭示。我希望能在继续的品读中,获得更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
细玉如斯
时间:
2010-8-12 20:24
透过莲花,欲懂安妮
不容易,能够在安妮的地方见到她的照片。
黑白色基调,很简单也很朴素的女子,及很简单的背景和沙发,就如平日身边或街头很不起眼的一道风景。甚至,安的服装搭配不大和谐,花的半裙下居然是双款式最普通不过的白色旅游鞋,好象为了拍照随便穿过来。想必安是生活随意,不够讲究品味的女子,也很难与阴郁、伤感、落寞、颓废的文字相关。她的面容有足够的安静平和。
这样一个与我同为七十年代的女子,百度里很难搜到她的具体生日,不过有网页肯定,安为1974年出生。安与弟同岁。安是七月。七月,盛夏,多雨,安的性情里就是这样多浪漫并忧郁的。
安在博里载了一FANS的书评,亦是读《莲花》有感,亦是讲其里的“晦涩难懂”,并疑惑“如果一本小说如此难语,之于作者,之于读者,其中的寓意又是什么?”我不由微笑,原来不止我一人的感觉。但安的回复很自信,也不无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事的原则,写小说也一样,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就会失去自己的作文风格。至少安是不会理会诸如此类的反应的。这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慢慢被社会形成的性格罢。安有按照自己思维逻辑过活的资本,不可随风摇摆。大千世界,自有志同道合者并行。
小说之于作者,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读者不过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作以判断,“隔岸观花”。安通过小说人物所反映出来的一切,应该是安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也许就是隐晦的,不希望表达太过清晰的。如果换位思考,也许小说内涵及读者的疑惑就不难究竟,比如,我们也可以用安的无所谓来无所谓一下。
也看到不少对《莲花》的赞誉,那是对闪现在小说中的人性及向往的升华与虚空,哪怕是无法到达的,只是在文字里加以现实化。我从不摒弃重彩希冀,人类如果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即是无法前进。幼时的梦也许就会延续到年迈,如果能够支撑一辈子,真的不失为清醒的超脱。能够在简单的故事和需要耐心琢磨的文字里,参透到最里,应该是种拨雾见日的神清气爽。我希望我会如此。
《莲花》,我还在继续,缓慢的阅读,因为希望的闪现,希望安不会给我完整的失望,希望在其他场景中给我豁然开朗。我这样期待。不过是近期工作少有闲暇。
作者:
淡淡一片云
时间:
2010-8-12 20:36
这样的文字,应该在书简报亭中偶遇,叹服。
作者:
醉西楼
时间:
2010-8-12 21:42
如此阅读一本书,我已经n年没有过了,佩服一下细语。{:1_89:}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0-8-13 14:46
写过一篇安妮宝贝的字,没在散文发过。 今天发了,算是和细玉如斯唱和吧。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