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渐次向山边漫去,渐渐浓,渐渐密,到山那边就是一片墨绿色了。
有一个灰黑色的房顶,露出这片深深浅浅的绿色之中。或许房顶长满青苔,灰黑色中又带着暗绿,与这片深深浅浅的绿融在一起,显得很合谐,又很独特,也很醒目,却不是很陈旧。
只是,这房太陈旧了,露出的一截外墙,与房顶一样,也呈灰黑色,岁月与尘埃深深浸蚀着它,连房顶下那道朱红色装饰线,也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沉重厚实起来。
从露出丛绿的灰黑色四方形房顶来看,这房不是中式结构,也不是西式结构,四方形房顶上,有着绿色琉璃瓦样的石柱雕栏,耸着教堂一样的梯形装饰顶墙。
穿过这片绿荫,去看这栋四方柱形楼房。四方形柱楼依稀是座碉堡,占地约两丈,高十几米,东南西北四面墙由下到上各开着五个两尺的小窗孔。这些孔,全被两指粗的铁棍做成的栅栏锁着,铁栅栏的后面,是一块厚实的木板,看来,这木板就是窗扇了。与窗并列在一起的,窄窄的细长条孔,应该是这座碉楼的射击孔。
碉楼楼基大青石上长满着青苔,青苔顺着灰黑色墙面漫了上去,碉楼檐朱红色的水泥装饰条上有浮雕,这些浮雕不是长翅膀的天使,也不是菩萨罗汉金刚,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喜鹊、神牛、龙凤、麒麟。
窗孔紧闭着,碉楼更显得厚重沉实,阳光照不进去,风雨打不进去。碉楼看不见门,在应该开门的地方,却建了一间房。这房同样是灰黑色的,只是顶上的瓦,是乌黑的。房檐下彩色壁画颜色褪尽了,只有隐约可见的兰梅竹菊。
门框是用花岗条石做的。花岗条石上有一排深深的孔,房门是厚厚的实木,关上门,插上栓,再用一根根鸡蛋粗的铁棍插进石孔里,顶着大门,这样,一般的兵灾匪患,也足躲得过去了。
房门洞开着,光线却照不进来,阴沉阴森。进这大门,穿过堂屋,碉楼的门就在这里。进入碉楼的大门,沿着窄窄的木梯,一层层,你就可以登上十几米高的碉楼。
登上碉楼顶环顾,四周皆山。四周皆山围出数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平方公里土地上默默耸立着数座同样灰黑色的碉楼。
山静了,风静了,时光好像回到了千年之前中原动乱之时。为逃避战乱,中原人携儿带女,向南,向南,向南一直深入到历史上的南蛮流放之地,先在韶关短暂停留,再后分两支取道四川、梅县,再又从四川、梅县分出数支,继续飘流,寻找生存的地方。这个时间,延续了几百年,这个特殊的团体,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客居异乡,却不是被主人请来的,只能在山窝贫壤之地抱团居住下来,墙脚靠着铁犁墙上挂着大刀,外有匪患,邻有强族。
风雨流年,宋元明清,到了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那些乘桴浮于海飘落在南美的客家人,慢慢有点钱了,又满载着西洋的水泥钢筋石柱木材而回,虽然他们以客家人自谦,但心中仍固执地认为这就是他们的一方水土。父母在,兄妹在,匪患在,流寇在,他们要为自己客居于此的亲人打造一座坚固的堡垒,固守于此,不再流离。
用红糖黄糖熬成水,把石灰粘土沙石搅拌在一起,集众乡亲之力,用数年的功夫把两尺多厚的墙层层夯实,层层垒起,然后雕龙画凤,绘花描草,于是,一座既有南美情调又有客家乡土风格的碉楼就诞生了。随着,又按同样的方式,在碉楼入口处建一排房。这房,称为围屋。这座碉楼,取名古楼岭。
墙是两尺多厚灰黄色的墙,分5层高15米,一层一道防线;门是实木门,门后有数根鸡蛋粗的铁棍紧锁着;楼中有排水沟有蓄水池,墙上有大刀长矛土铳,一有风吹草动,居住在围屋中的人就会登上碉楼,紧锁大门,被动却顽强地坚守着这一方水土。
用数年时间夯实的石灰、粘土、沙石、黄红糖筑成的墙,水火不浸,匪寇来过,日本人打过,从清末到现在,100多年了,灰黑的碉楼连墙皮也没有掉一块,无言耸立在那里,任百年尘埃浸蚀。
2011-9-15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