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味
——读渝人日记《新春随笔》有感
文/知母
黄昏降临,灯光浮动,空气里隐隐约约年味弥漫。新年将至,亲人将聚,出门在外的游子也会在这一刻频频回望。
窗外,行色匆匆的路人,来来往往的车辆,愿每一个方向都是家的方向,愿每一颗心都找到归宿和牵挂。
从一大堆数据里抬头,在办公室的灯光下,开始细读渝人日记的《新春寄语》,心有感慨,偶尔微笑。
。
这个系列写于2011年春节。彼时,渝人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故乡在千里之外。每逢佳节倍思亲,36个春秋,36个春节,前20个在父母身边度过, 后14个在部队度过,期间只有2次回年过年。
这一年不能归家的原因,他说不是领导不批准,而是:我回去了,就一定有别的同事回不去。
听见他说:家乡是什么?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家是什么?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突然心动。
听见他说:“不能回家过年的时候,惦记着父母就好,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时候,牵挂着亲人就好。在哪里过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忘了过年蕴含的那些优良传统。”
是的,那些蕴含着浓浓年味的小小习俗。
。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跟着渝人日记的《新春寄语》系列,和他一起总结和思考过年的林林总总。
看他笔下写的新年:彻头彻尾的大扫除,燃放烟花爆竹,关于孩子的押岁钱,串门拜年,年夜守岁,新年百般禁忌,过年的吃喝玩乐,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方式的改变,关于留守儿童的思考。
细细想来,每一个春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过年的味道几乎大同小异。我们也因为有了那些年味,才真正有所期盼,有所回味。
作为家乡人,我喜欢看他写的老家春节的禁忌或者习俗:小孩子过年时挨打不叫挨打,大年三十叫封印,正月初一叫开张。
正月初一,允许小孩睡懒觉睡到自然醒。按照习俗,不能叫人起床。
新年的最初几天,不许清扫卫生,不许往外倾倒污水和垃圾,甚至连洗脸水,洗脚水都要用大盆暂存起来。---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禁忌,这些习俗细细想来,好玩极了。
。渝人的文字随意,简单,可思考随处可见。他们说,一个人的文字,大多时候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代表了一个人。
读渝人的日记,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文字,不是他的思考,字里行间每每令我动容的,却是他朴素真诚的情怀和善良宽容的内心世界。
在拜年方式里,针对手机短信的群发:他说:“当面拜年也好,异地问候也罢,都应该满怀真诚和真挚,包括通过手机和网络传递新春祝福,不要只图便捷,还应倾注一份真情。凡事用心最好,给人拜年亦然。”
关于压岁钱:“如果充满爱心,如果溢满亲情,再少的押岁钱也是无价的,如果别有用心,如果另有所图,再多的押岁钱也会充满罪恶。真心爱我们的孩子,不要伤害我们的孩子。孩子就是孩子,不要让他们过早的沾染上铜臭。”
针对串门:“一旦扯上利益关系,串门拜年也就成为一件并不轻松的事。”
针对留守儿童,他说:“看似坚强和独立的孩子,显得过于成熟和沉默的孩子,因为孤独,因为思恋,流露出对父母的无限依恋,和那些不顾一切赶回家过年的人们相比,这些远离故土,远赴他乡和父母团聚的孩子更让人心生感慨。”
这样的真诚随处可见。
。
2012元旦的钟声快要敲响,春节的年味渐浓,也正在一年一年淡化,在我们的期盼和怅惘中,在我们的感恩和回顾中,我也听到渝人说:
什么都会变,何况过年乎?
当习俗渐行渐远,年味难以再浓,这样的惆怅,将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吧?
也许吧。
(原文2011年12月31日刊载于六星文学网。作者知母,现居四川成都,六星文学网散文版版主)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