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道可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2-2-8 15:07
标题: 道可道
    大秃在山居里修读《道德经》,每天一大早就捧着《道德经》在院子里高声朗读:“道可道,非常道......”    邻居老牛很厌烦,便编了个瞎话,骗他道:“你知道不?俺爹的名讳就叫牛老道,你别每天‘道’呀‘道’的乱叫!”大秃一听,忙眨巴着绿豆眼,说:“啊?你,你爹姓牛名道呀?,那,那这‘道’字,咱可得避讳,不敢说,不敢说了。”
     此后,每天早上,大秃再朗读《道德经》时,大伙听到的就是:“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作者: 蓝色的郁金香    时间: 2012-2-8 16:20
{:soso_e120:}非常不敢看{:soso_e120:}
作者: 鱼鲛绡    时间: 2012-2-8 20:49
欢迎小说版所有版友们加入六星小说群

群号212456387

作者: 鱼鲛绡    时间: 2012-2-8 20:49
欢迎小说版所有版友们加入六星小说群

群号212456387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2-2-8 22:28
大秃爱附庸风雅,每天一大早就捧着本《道德经》,在院子里高声朗读:“道可道,非常道......”        邻居老牛常被吵醒,很厌烦,便编了个瞎话,骗他道:“你知道不?俺爹就叫牛老道,你别每天‘道’呀‘道’的乱叫!”

      大秃一听,忙眨巴着绿豆眼,说:“啊?你,你爹就叫牛老道呀?,那,那这‘道’字,咱可得避讳,以后不敢说、再不敢说了。”
     不料,次日一早,老牛还是被大秃吵醒了。不过,这次他再听大秃朗读《道德经》时,听到的却是:“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作者: 淡泊人生    时间: 2012-2-9 14:25
{:soso_e113:} 哈哈哈,实在可笑呀!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2-2-9 15:18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三不孝所指:一是父母有错,子女不规劝;二是父母贫困,子女不救济;三是子女不生育,断了祖上香火。但实际上,这三不孝仅仅是乡规民俗所定,只会遭到道德上的谴责,而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古代法律规定的不孝,先是有六种:从隋唐到明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如果法官判谁不孝,具体罪名不外乎以下六种:一是诟是双亲(打骂父母);二是别籍异财(强行与父母分家);三是奉养有缺(使父母挨冻受饿);四是居丧嫁娶(父母去世后三年内结婚);五是匿丧不举(父母去世,却不请假料理后事,依旧坚守岗位);六是诈称亲亡(谎称父母去世)。
       到了清朝乾隆时,不孝又多了一种,叫做“忘亲”,就是父母在世时,儿女出门求学、经商、做工、为官,却长期不回家探望。《大清律例》写得明白:“游荡他乡、远离父母、不知归养者,均属忘亲不孝之人。”
       增加“忘亲”这条罪名,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常回家看看。估计这也是只有中国才有春运这种特殊情况的历史原因吧?哈哈!
       那么,按律,如果忘亲了,会受到什么处罚呢?首先,得看你是官还是民。如果你是民,则民不告,官不究,属于自诉案件。也就是说,必须经父母报官,衙门才会通缉你,抓到后,拘送归家----捆起来,强行遣返,有点类似如今被取缔了的收容遣送。费用你得自理不说,以后征用差役,还优先考虑你,而减免税负时,却没你的份儿!
       但是,《大清律例》增加这条罪名后,档案里却无一例百姓因忘亲受罚的记录。这倒不是因为全民皆孝子、不忘亲,而是因为虽有不孝子女,却无狠心父母。儿女忍心忘亲,但父母却不忍心举报。
      如果你是官员,犯了忘亲之罪,就不用父母去告发了,只要皇帝一知道,必定惩处,罢去官职,遣返回乡,长期不予录用。


作者: 淡泊人生    时间: 2012-2-9 18:42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2-2-9 15:18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三不孝所指:一是父母有错,子女不规劝;二是父母贫困,子女不救济; ...

这篇应该单发了!
作者: 热心    时间: 2012-2-9 20:51
嘻嘻,好看啊!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