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读书笔记-郑伯克段于鄢 [打印本页]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07:43
标题: 读书笔记-郑伯克段于鄢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07:46 编辑
郑伯克段于鄢,上学时就学过。现在读起来虽觉熟,但是,竟然有些诧异当时为何不觉其好。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在这一个伯字上体现出来。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故而不喜欢庄公,却爱自己的小儿子段,因此处处维护段叔的利益,比如,欲立其为君,但因为自己的老公武公太传统,没答应。庄公即位后,又为段叔请求制那个地方,庄公不答应,说,除了制,随便哪个邑都可以请。(庄公的理由是制是原来东虢国的地方,不太平,但我认为,可能是这地方距郑国太远,人心不稳,不容易被控制。庄公何其阴也。)
武姜又请求京,庄公准了。于是戏开演了。 段叔去了京以后,先是把京的都城加高加厚超过一百稚(已越制),大臣祭仲提议纠正,庄庄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并不约束段叔的行为。(庄公何其阴也)。
然后,段叔又进一步,命令京西面北面的边界也共属于自己(应该是只属于庄公的),公子吕又刺激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你到底想干什么?想让给段叔,那么我就要去投奔他了。如果不让给段叔,就赶紧把段叔的举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吧,千万别使民生二心。庄公仍旧说,不用担心,他会自作自受的。(庄公何其阴也)。
段叔一看,哥哥不理会自己的越权,又进一步把两边的边界划进了自己的属地。这时候子封又劝说,可以讨伐了吧?再这样扩大下去,他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了。庄公仍旧说,没有道义就不能笼络民心,因此占的地方越大,就越容易垮台。(我怀疑庄公早就布置好了内奸,不然不会这么安之若泰,庄公何其阴也。)
段叔又修了城,准备好了武器装备兵车,母亲武姜又约好给其开城门。庄公听说了暴乱日期后说,可以了,于是伐京。京的臣民也就理所当所地背叛了段叔(哎,段叔太嫩了点。就没想到人家不信任他嘛,就没想到人家会有奸细嘛。这情节有点类似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情节了,自己还觉得准备得人不知鬼不觉的挺神秘,人家那面早就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庄公何其阴也。)
于是段叔出逃到共去,变成了共叔段了。
以下庄公跟母亲赌气及掘地及泉相见的情节就不用再多说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所有的悲剧,都起源于母亲的偏爱。母亲的偏爱,害了段叔,也使庄公稚嫩的心灵受到了较大的伤害,才处心积虑要除掉弟弟,从而陷庄公于不义。故事流露着责备庄公的意思,因为他算是一个贤者了。
掩卷沉思,如果庄公及时制约段叔,不使段叔坐大,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我想,不会的。一,母爱是不知满足的,违背武姜的意愿,会使国人认为庄公不孝,并且嫉妒弟弟。二,段叔因为从小受宠,不知轻重避让,是不会甘心居于庄公之下的,明着不行,暗着也要发动谋乱,扰乱臣心和民心。这种方式的反抗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是危害更大?就象埋了一枚不定时炸弹。三,真如果段叔暴乱成功,肯定要杀庄公,这不是更陷母亲和弟弟于不义?
母宠下的段叔,就象一个多年的积痈,必得将其发出来,将溃之迹,一举消除才会永除祸患,从这点来说,春秋的责备,就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了啊。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07:51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07:57 编辑
{:soso_e113:}看起来读书笔记不受欢迎啊!并没有太多人参与讨论嘛!无论如何,我将高举艺文这杆高雅文明的大旗,抵制低俗和成熟,生命不息,读书不止。。。革命尚未成功,我辈还准备发上一个月读书笔记,以观后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07:54
{:soso_e113:}唔,忘了介绍一下了。这也是一年前的读书笔记吧,我写的读书笔记类的东西,写时随意,因为纯为了给自己看。所以也不太成体系,请有同好的同学多多指导和教育。
作者: 暮雪 时间: 2012-3-7 11:59
忙完了这阵,就过来学习学习{:soso_e178:}
作者: 墓歌 时间: 2012-3-7 12:00
不阴咋能统治国家呢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15
暮雪 发表于 2012-3-7 11:59 
忙完了这阵,就过来学习学习
{:soso_e113:}不值一学。真想学,不如去看原文有味道和有感悟。一般的读书笔记,总带读者自己个人的想法和意愿吧。。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17
墓歌 发表于 2012-3-7 12:00 
不阴咋能统治国家呢
{:soso_e113:}据说三皇五帝不来阴的。专门来正的。所以才垂拱而天下治。但我几年前看到了一段话,还是大大的诧异了一下。找来粘在这儿吧:
黄帝身遇蚩尤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剪其发而建之天,名曰之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咂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不生不死,悫为地楹。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这段令人吃惊的话的意思:“黄帝和蚩尤在战场上交锋,黄帝把蚩尤抓住了。黄帝叫人剥下蚩尤的皮,做成一个靶子,叫大家来射,射中多的人有奖;黄帝叫人把蚩尤的头发剪下来挂在天上,把它叫做“蚩尤旗”:黄帝有把蚩尤的胃填满干草叫大家踢,颠球最久的人有奖。黄帝还把蚩尤的骨肉制成肉酱,混在苦酱菜里,命令所有的人都来吃。皇帝在天下颁布禁令,黄帝说:“禁止触犯我的律令,禁止不吃我分给你们的肉酱,禁止扰乱我的民心,禁止不按我的路子办事。如果触犯我的律令,如果偷偷倒掉肉酱,如果扰乱民心,如果不听我的话,如果不按规矩时限,如果知错还犯,如果越过界限,如果私自改动制度图自己快乐,如果你想怎样就怎样,如果我没颁布命令而你们私自用兵,你们且看蚩尤的下场:他俯首做奴隶,他得吃自己的粪,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底下做我的垫脚石!黄帝说:你们都要谨慎遵从我,不许触犯我定的刑律,以示后人。
由此我们知道黄帝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制的起源真相,原来不过如此,黄帝也不过就是个靠着恐怖手段维持统治的暴君罢了。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19
再把史记五帝本纪的一段话也粘到这儿,一并欣赏一下吧:
附: 《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惯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甯居。”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21
几年前我去西安时去过黄帝陵,发一组照片。
作者: 青云直上 时间: 2012-3-7 13:29
乱世要用重刑,那个时代可能是那样的吧。当政权稳固之后,就是和谐治之了。也曾如你这般地痛恨暴力。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36
[attach]99558[/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37
[attach]99560[/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38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3:46 编辑
[attach]99561[/attach]
轩辕庙里的黄帝手植柏。据今有五千多年了吧?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39
[attach]99562[/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39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4:01 编辑
[attach]99563[/attach]
谁能点评一下这字咋样?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0
[attach]99564[/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0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4:02 编辑
[attach]99565[/attach]
孙文的字倒是中规中矩的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1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4:05 编辑
[attach]99569[/attach]
黄帝的脚可真够大的。我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过的故事,当时他们认为毛泽东的个子能顶着天,脚自然就比一幢房子大。个人崇拜,会造出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比如这脚印。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2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3:48 编辑
[attach]99575[/attach]
请听题:谁知道这是什么东东?表示了什么意思?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3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3:49 编辑
[attach]99580[/attach]
请听题:这是什么东东?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是9个?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3
[attach]99582[/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7 13:44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13:50 编辑
[attach]99585[/attach]
最伟大的人物,也会死去。但黄帝例外。据说这座坟中埋的是黄帝的衣冠,真人呢,已经升仙了。
作者: 蓝小蓝 时间: 2012-3-7 14:53
嘎。。呜。。为啥读了一定得有所想呢。。{:soso_e127:}
作者: 梦m 时间: 2012-3-8 00:46
庄公何其阴也
作者: 梦m 时间: 2012-3-8 00:47
庄公何其阴也
作者: 梦m 时间: 2012-3-8 00:53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7 13:38 
轩辕庙里的黄帝手植柏。据今有五千多年了吧?
这样的古树让人觉得自身的渺小和对自然界生灵的敬畏
作者: 梦m 时间: 2012-3-8 00:54
那些东东我不知道是什么
怎么没有人来回答呀
作者: 尹牡姝 时间: 2012-3-8 03: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8 04:31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在这一个伯字上体现出来
----------------------------------------------
师父,一字寓褒贬的,是克字乎?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8 04:38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8 04:47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7 13:39 
谁能点评一下这字咋样?
徒弟奉旨点评:蒋介石的书法刚正挺拔,笔直端方,七分骨,三分儒
这个碑文的视角有点偏,字形稍有些扭曲。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8 08:14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8 08:19 编辑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8 04:31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在这一个伯字上体现出来
----------------------------------------------
师父, ...
{:soso_e179:}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克。克是对敌人的用字,对自己的兄弟不能用克字。另一种是伯。因为郑庄公按地位应称为公,公候伯子男,为什么改成了郑伯呢,也是有这意思。徒儿很厉害。
复制点资料来探讨一下: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8 08:15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8 04:47 
徒弟奉旨点评:蒋介石的书法刚正挺拔,笔直端方,七分骨,三分儒
这个碑文的视角有点偏,字形稍有些扭 ...
{:soso_e113:}这个,留待我的师父仁者无为来点评吧。稍后他会到场。
作者: 梦m 时间: 2012-3-8 11:32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7 13:43 
请听题:这是什么东东?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是9个?
九个
难道是鼎吗?
鼎:古代炊具。鼎食还有严格的级别制度,天子是九个鼎,诸侯是七个,大夫五个,其余官员三个,若有违规,就视为谋逆。因此,九鼎也是天子的代名词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9 07:27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千场 于 2012-3-9 08:10 编辑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8 08:14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克。克是对敌人的用字,对自己的兄弟不能用克字。另一种是伯。因为郑庄 ...
师父在此处介绍公侯伯子男,容易误导读者。“郑伯克段于鄢”之“伯”与爵位无关。是长兄的意思。
古人用伯、仲、叔、季给兄弟排次序,兄弟中的老大叫伯(也叫“孟”),老二叫仲。。。。。。这在先秦文史中比比皆是,《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句子。又比如孔子在兄弟中行二,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看即知孔子行二。文革末期“批林批孔”时,把孔子叫做“孔老二”。呵呵。直到七十年代还有父母给孩子起名叫“伯”、“仲”的,八零后很少了,因为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无所谓“伯仲”了。
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是经孔子编辑的鲁国编年史。
不称郑庄公而称其“郑伯”,是故意强调庄公与段的兄弟关系,不说“杀”而用“克”,都是昭示庄公之奸恶,而不明言其恶,亦不做评价,所谓“述而不作”。
孔子这种“春秋笔法”是相当高明的,看似原样记录历史,不说好不说坏,而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臧否善恶已在其中了。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9 08:18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8 08:15 
这个,留待我的师父仁者无为来点评吧。稍后他会到场。
师父这话是藐视我,也透出点对书法的无知。
蒋介石的书法是有历史定论的。很多专著把毛泽东跟蒋介石作比较,历来对蒋介石书法的评价都是如此。
你师父又如何?拭目以待,我看看你师父能说出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评价来?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08:45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9 07:27 
师父在此处介绍公侯伯子男,容易误导读者。“郑伯克段于鄢”之“伯”与爵位无关。是长兄的意思。
古人 ...
{:soso_e112:}你说得很有道理。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这些说法,我因为是读书笔记,就只把自己当时内心思考的东西写出来,一家之言。当然可能是错的。其实,克段后面也该加上叔字了。为什么没加?也是一字寓褒贬的意思吧?但也有人认为后人所谓的春秋笔法,也不过是后人的相当然。公说婆说,都有道理。只能姑妄听之。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08:46
公羊传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08:52
谷梁传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08:59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9 08:18 
师父这话是藐视我,也透出点对书法的无知。
蒋介石的书法是有历史定论的。很多专著把毛泽东跟蒋介石作 ...
{:soso_e116:}书法方面,你还真不如我师父,这个是不用吹的。不过,你总这么挑我的字眼,我就要开踢了哈。我说话就这么直白,觉得自尊心受不了,就好好自个捂捂。我师父昨儿个说了,老蒋的字是瘦金体,锋芒毕露 。但是落款的不合规矩,是想突出落款。{:soso_e113:}人家写字作画写了几十年了,能比不上你?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09:01
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9 12:23 编辑
{:soso_e113:}唔。我师父可是现实中的哈,我很认真的拜的师,不过我学的是国画。我可不象你认师这么草率。逮一混子就认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09:03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9 08:18 
师父这话是藐视我,也透出点对书法的无知。
蒋介石的书法是有历史定论的。很多专著把毛泽东跟蒋介石作 ...
{:soso_e113:}我师父对字与画的点评,我是很折服的,他是省雕塑大师。长相儒雅,人品也是一流啊。哪儿象你的师父,就是一江湖骗子。哈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2:25
梦m 发表于 2012-3-8 11:32 
九个
难道是鼎吗?
{:soso_e179:}对的。正是鼎。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2:27
一般来说,鼎和簋经常组合在一起,数量根据墓主人的身份而不同,鼎大部分为奇数,而簋则为偶数,鼎的形状、花纹、及铭文相同,而大小不同,称为“列鼎”。随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的级别最高,贵为天子,才有这样的规格,鼎中则摆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用于祭祀的食物。七鼎六簋及五鼎四簋分别为卿大夫和大夫的随葬品,三鼎二簋为士在特定的场合下用的,一鼎则为士专用。等级很严格,不能越级使用。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9 12:28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9 08:59
书法方面,你还真不如我师父,这个是不用吹的。不过,你总这么挑我的字眼,我就要开踢了哈。 ...
我并不写书法,只是学过一点儿,师父的师父是书法大家,这没有可比性,但欣赏书法,却没有太大距离,你可以问问你师父,我对蒋介石书法的评价对不对。我好心回应你的帖子,你还给我屁吃。师父不厚道。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2:29
[attach]100083[/attach][attach]100084[/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2:30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9 12:28 
我并不写书法,只是学过一点儿,师父的师父是书法大家,这没有可比性,但欣赏书法,却没有太大距离,你可 ...
{:soso_e113:}我就不厚道,咋了?哈哈。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2:33
我对这些文物和其代表的意义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每每看到都要激动万分。看着它们,感觉它们又遥远又神秘。它们来自一个遥远的年找和国家,它们曾被用在哪儿?被谁所铸?它们的命运以后会如何?真让人遐思无限啊。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9 12:42
老蒋写瘦金体?没看出来。我手机回贴,不方便,回家再说。
作者: 仁者无为 时间: 2012-3-9 13:08
老蒋应该说是一个因为政治的原因被埋没了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行书为主。就此碑来看,字形舒展、工整、端严,笔画刚劲、瘦硬、挺骨。结体横斜竖直、撇低捺高,气势险绝森严 ,尽显一代枭雄气象。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颇有黄庭坚的风范,又得徽宗赵佶瘦金之神韵。此碑题头落款字形稍大,或与委员长当时心态有关。
作者: 仁者无为 时间: 2012-3-9 13:48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7 13:40 
孙文的字倒是中规中矩的哈。
中山先生好书善书,其著述多为毛笔书写。和其革命生涯有关所留题字墨迹颇多。如今在各大拍场炙手可热。其书法以楷书、行书居多。字体点画厚重得颜体神韵;结构偏斜有苏体韵味;用笔取方显魏碑风神。所书从无潦草随意,法度谨严却不失灵动,楷书常带有行书意味。字如其人,此作展现了先生光明正大、刚强不屈的阳刚气质、伟人气魄。抛开其政治生涯历史功绩,但就其书法造诣来说,堪称书法大家。
作者: 仁者无为 时间: 2012-3-9 14:23
怀疑这两个碑是不是原来的?老蒋的那个看上去很像水泥做的。至少刻碑的人不懂书法,字走形严重,神韵尽失。给黄帝陵题字老蒋定然不会随意而为。
(问玲珑拍照时可否留意,言称当时西安一行心绪不宁神魂不安并未关注)。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4:42
仁者无为 发表于 2012-3-9 14:23 
怀疑这两个碑是不是原来的?老蒋的那个看上去很像水泥做的。至少刻碑的人不懂书法,字走形严重,神韵尽失。 ...
{:soso_e112:}师父,真惊动您老大驾了?徒儿拜见师父。问师父春安。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9 14:44
{:soso_e113:}师父,所有人都说我写的字不好是您教得不好,徒儿给您丢脸了哈。不过我告诉过他们,我没跟您学过字。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10 02:41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千场 于 2012-3-10 03:49 编辑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2-3-9 14:44 
师父,所有人都说我写的字不好是您教得不好,徒儿给您丢脸了哈。不过我告诉过他们,我没跟您学 ...
师父:
徒弟奉旨点评:蒋介石的书法刚正挺拔,笔直端方,七分骨,三分儒
这个碑文的视角有点偏,字形稍有些扭曲.
---------------------------------------------------------------------------
你师父说:就此碑来看,字形舒展、工整、端严,笔画刚劲、瘦硬、挺骨。结体横斜竖直、撇低捺高,气势险绝森严 ,尽显一代枭雄气象。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颇有黄庭坚的风范,又得徽宗赵佶瘦金之神韵。
--------------------------------------------------------------------------------
师父,你师父的点评前半部分,和我的点评,有啥不同?
你师父后面说“横斜竖直,撇高捺低”,这是楷书的基本笔势,颜柳欧赵无不如此,算不上蒋介石书法的特点。
而且这句话来自网上,是从清月長風的《蒋介石书法》中抄来的
原文如下:他的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横斜竖直,撇低捺高,表现出瘦硬挺骨、险绝森严之风范。从艺术角度上看,蒋介石的字技法精到,法度严谨,在神韵上也说得过去,但比较内敛。
至于蒋介石书法的渊源传承,贵师父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颇有黄庭坚的风范,又得徽宗赵佶瘦金之神韵。”
蒋介石幼年学的是柳公权和欧阳询,晚年又学赵孟頫。
黄庭坚书法以行草著名,且特点是结构奇特,用笔顿挫,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而蒋介石基本都是写楷,很少行书,几乎不写草书,风格端严,中规中矩,与黄庭坚相去甚远。
至于瘦金体,则无语了,贴几幅字对比一下吧,从哪里能看出瘦金体“之神韵”呢?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10 03:53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千场 于 2012-3-10 03:54 编辑
黄庭坚书法,跟蒋的字,哪里像?
[attach]100167[/attach]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10 04:00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千场 于 2012-3-10 04:05 编辑
瘦金体。
[attach]100169[/attach]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3-10 04:08
醉笑愚昧无知,还请师父指点。
作者: 仁者无为 时间: 2012-3-10 08:33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10 02:41 
师父:
徒弟奉旨点评:蒋介石的书法刚正挺拔,笔直端方,七分骨,三分儒
老夫是在点评老蒋的“黄帝陵”碑文。玲珑的徒儿再仔细瞧瞧,再说。
作者: 仁者无为 时间: 2012-3-10 08:43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3-10 03:53 
黄庭坚书法,跟蒋的字,哪里像?
“源头活水”告诉我们做学问要逐本求源。研究一个人的书法艺术要知道他风格形成的的来龙去脉。宋徽中的楷书初学黄庭坚后学褚遂良。知道了这个就知道了瘦金体的来源。然后,玲珑的徒儿再看老蒋的“黄帝陵”。
作者: 仁者无为 时间: 2012-3-10 08:53
本帖最后由 仁者无为 于 2012-3-10 08:55 编辑
[attach]100188[/attach]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10 19:34
师父说得对。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2-3-10 19:35
师父,对醉笑不用讲道理,不顺眼您老就踢他几脚就成,我就这么干的。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3-11 13:09
每个个成功的皇帝都很阴。
有能耐你不上他的当啊~嘿嘿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2-27 19:22
把这个顶起来,配合一下肺话蛮多。
我也写过一篇,找不到。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2-27 19:55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我还以为玉玲珑回来了。原来是旧帖。写得真好,可惜玲珑止步于此,没闲情来杂谈了。。。。。。
作者: 闲散之人 时间: 2018-2-27 20:20
作为春秋小五霸之一的郑庄公,也是一个枭雄级别的人物,其实他这么做从政治层面没错,为了统治力,一切都可以退后,亲情值几个钱?我在春秋系列《他们的国.郑国篇》曾经说过这老小子,是个人物。
作者: 疏影轩主 时间: 2018-2-27 22:21
想念玲珑......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