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记忆中的几种小吃
[打印本页]
作者:
简单故事
时间:
2012-3-24 21:32
标题:
记忆中的几种小吃
本帖最后由 简单故事 于 2012-3-25 11:23 编辑
一、川北凉粉
除了不可全信,还离我们太远,现在对五千年文明,殷墟遗址和红山文化都提出质疑。让人对一些东西真的莫不关心了。
太阳下山后,慢慢静下,发现肚子饿了
,便想到了几种好吃又消失了的饮食文化来。
川北凉粉,原址市川剧团旁,一个两层楼房的下面,90来平方店面。南充人一说起川北凉粉,就会给你介绍朱德吃川北凉粉时的情景,吃的朱老总高兴麻了,架势夸奖。虽然一些人并没和朱老总一起吃。
川北凉粉已成为中国名小吃之一,只要喜欢吃辣椒油的人,毛、陈、彭、刘、小平等都应该喜欢吃川北凉粉,就是他们个别的不喜欢吃,只要人民大众爱吃,就是好东西,川北凉粉就是这种大众爱吃的好东西。
川北凉粉的好,是好在辣椒油上。今天我就把隐藏了许久的川北凉粉辣椒油的煎法告诉大家。
80年初,我随亲戚到川北凉粉店楼上的一户人家做客,端了凉粉上卓,但没放油,主人是从自家屋一个倒匍坛里,舀了红油放上,吃起来比店里卖的还香。原来主人是店里的经理及大师傅。店是国营的,属饮食服务公司管。酒后,主人将辣椒油的做法讲了出来。我虽还小,但听得一字不漏,后来记下。读高中时,我便按这方法煎辣椒油,一直到现在。以后吃川北凉粉时,我竟觉得自己煎的辣椒油味道和店里的差不多了,甚至比店里的香。
方法如下:
1、五斤菜油,现在最好自己收菜籽榨油。2、1斤半左右辣椒面,要好的。3、倒葡坛子,10斤装的。4、冰糖3两、大葱头两根。
先把坛底倒1/3份辣椒面,再把冰糖碾碎放进坛里。后把高温油倒入坛里,只听得辣椒面被滚烫的油,炸得滋滋的响,马上辣椒面就被炸糊了,然后把坛盖上。等油温降了,再倒入1/3的辣椒面,也可以听到辣椒被炸的声音,但辣椒面不会被炸糊,这道工序就是油炸辣椒,辣椒又不糊为准,后把大葱头放上,盖坛子。最后,油冷了,但还有60度左右油温,倒剩下的辣椒面,已听不到油炸的声响,但油还是烫的,可杀菌。
以上是三道煎辣椒油的方法:第一炸糊,是治坛和治油;第二辣椒炸香而不糊;第三温油侵辣椒,突出辣味。
不想吃辣的,可在第二道多放辣椒,第三道少放;想辣的,可在第一、第二少放,第三道多放。火候的掌握要自己去慢慢体会。
川北凉粉辣椒油的工序,是不可加入其它成分的。过去一坛油60斤,要放地窖,一年一起,搅拌后用纱布沥出,辣椒面卖给打锅盔的用。自己做,半年就可以了,连辣椒面一起吃掉。学好此方法,油香无出其右。
二、顺庆米粉
模范街头,过去人民电影院旁边,南充旅馆斜对面,就是顺庆米粉店了,国营的,60来平方的店面,顺庆米粉几个字,是原民革付老前辈的书法。70-90年代初,它很出名,也被评为中国名小吃。有羊肉、牛肉、猪肉、鳝鱼、三鲜和素粉几种,一个同事的爱人在粉馆上班,说了工艺方法:
1、骨头,包括筒子骨、铲骨、肋巴骨、背脊骨,用作制汤。2、鸡三只,鱼两斤,制汤用。2、羊肉、牛肉等单独炒备好。3、把1和2两种汤进行调制,作为高汤最后参碗用。把用过的骨头放在冒粉的水锅里。4、米粉在延安路米粉厂一早去出,无添加剂。第一锅米粉吃起来最香,骨头汤味最浓。
土猪,土鸡,土鱼,少许味精,其味鲜美莫比。
早先,素粉5分,荤粉8分,油干2分。
90年代中期,社会变,人在变,连粉的味道也在变,变得不香了,究其原因是土东西变成洋东西。
三、山西拉面
人民中路,三观庙到红卫兵花园中段,有个山西拉面馆,70来平方店面,国营,拉面都是人工制作,有小指粗细,一掐长,面带黑色,很有精丝。
拉面的味道好在汤上,一个大焦奎子装的汤稍子,像红烧肉的汤稍,稍子上面有连猪皮肉,半肥叟的,很像梅林罐头厂的红烧罐头汤味,飘着点辣椒油香。
面挑碗后,舀一瓢这样的稍子,两三块1厘米左右的肉块浮在碗面,再加少许保宁醋,其味香的"苟延残喘"。人民无有不说其好的。
南充上面有特色的三种小吃,虽然已在很多地方开了很多连锁店,但那古老的香味已然不存,现在的川北凉粉、顺庆米粉既无过去的土香,也不再是国营的了。
有时,你会想,究竟是过去吃得不好,才那样的惦记过去的那些小吃。还是因为现在吃得太好,才觉得什么都不再好吃了?不!我想都不是,一定是缺少了什么,改变了什么,终于有一天连自己的祖宗都被改变了~,那才叫进步。
作者:
简单故事
时间:
2012-3-24 21:53
本帖最后由 简单故事 于 2012-3-24 22:24 编辑
在《歌声飘过人民电影院》的文字里,我写了一点煎辣椒油的方法。现在全盘托出,让全国人民都知道{:soso_e128:}
【老街】
一条老街,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被打造,总是把它和文化衔接,无非是希望这座城市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来。按这种形式去打造,南充原来是很有条件的。
从模范街口进仪凤街再到十字街,这条约600来米长的青石板路,原来左右两边是一排绯红的木结构穿透式平方,民国末建筑。从平房进入,好多都像北京老城那种单体四合院落。几户人家一起居住,用一个坝子,房屋结构古色古香,恬静大雅。红木柱立在院落四角,中央一座小假山,假山上还长着名贵的树草,那草上也开出各色鲜艳的花来,透出清凉和厚重。摆上盖碗茶桌,刮得茶杯沙沙的响,把蒲扇摇开-----一种乡土文化就出来了。
街道的地面原是青石板镶的,那边上的石缝还长有青草。临街的屋,多是门面,红木排的那种,屋檐上挂着红灯笼。街中巷原有一口老井,临近人家都用了井水烧茶做饭,那茶和饭带了甘甜的味。老街上,静中有闹,闹中有静。川北凉粉、顺庆米粉、禽蛋、红白灯笼的卤菜、锅贴饺子、糖麻圆、文化宫的冲、拉面、打锅盔、刨耳朵、修脚、赵面人、川剧、木偶等南充的土文化都摆上。再用三国故事、张澜、三总(朱、邓、罗)名人衬托人文气息。一件一件做好,做细,做出品位。比得上在市中心修几十栋高楼好得多,带来的商机、交流、旅游丰富得多。
现代人在时尚中开始需求回归,老文化是绝不可少的一种寄托。南来北往的人,在这种氛围里,感受川北民俗的味道。有好奇,想驻足,想挖掘,想寄托心思,都会源于老文化而来。老文化需要用心领会,如陈寿和南充的故事;南充地貌和南充人是怎么回事;南充为什么出了这么些有本事的人。是不是这种文化从小就陶冶了他们?如果因这种氛围,让很多能人异士来观摩。那么关于三国文化的讨论,关于名人与南充古文化的讨论就衔接起来了,也就会在这个地方不定期的进行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坐在老街的四合院落,感受嘉陵江风徐徐吹来,喝着大土碗的井水红薯稀饭,把脆甜的泡萝卜在嘴里嚼得“嘠吱嘠吱”响,川北凉粉吃得辣豁辣豁,啃着卤鸭,摆着龙门阵,就是南充的一种文化,哪怕从西山上可以听得喝稀饭时发出小猪样的声响!
电梯楼住久了,你就会倦怠,那里没有地气,没有外空间,没有唠嗑的邻居,一切都陌生得紧,你就会惦记平房和平房的亲情来。
都住进洋房,你在老屋;都开着洋车,你还走着青石板路;都在金钱和铜臭里钻营,你还在慢慢掀开待凉的盖碗茶。我愿是后种,我希望生活在清风和土坝子里。
现在的仪凤街已凌乱不堪久了,当然也失去了老街的氛围,也不像城市的新街。
保存本地文化,向世界推广自己,南充失去了打造一条老街的机会,这个机会原来只是一种对陈旧的房屋进行改造,投入小收获大,却是完成了一种历史的传承。这要比单纯搞什么旅游口号征集,劳民伤财的打造一些名不副实的东西好。
打造来打造去,目的是为了宣传,宣传是要大家知道南充,然后到南充来游玩,来投资、来安家。南充给人一个好印象,让这印象传出去,传出它的历史和文化,传遍五湖四海,让坐落在西部这个偏远的历史名城再次火爆。然而,南充的城市定位,文化沉淀,你怎么也看不出它的特色,怎么也看不出让它走向未来的前景。这些城市文化资源终于是被浪费和遗弃了,终于是没品位的政府必然打造出没品位的城市,没品位的城市必然被有品位的城市淘汰,就是道理。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2-3-25 07:35
呵呵,读完辣椒油的做法,我的鼻尖竟然会冒汗?{:soso_e127:}
作者:
癞子三
时间:
2012-3-25 08:13
很好
作者:
简单故事
时间:
2012-3-25 11:40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2-3-25 07:35
呵呵,读完辣椒油的做法,我的鼻尖竟然会冒汗?
在四川、湖南、贵州,天气潮湿,人容易得风湿,吃辣椒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当然还有健脾开胃的好处,所以人人都吃辣椒,并把辣椒的做法形成了多种形式,其中煎辣椒油形式,家喻户晓,最常用。
作者:
潘霞
时间:
2012-3-25 15:29
山西拉面,我会我会{:soso_e120:}
作者:
自崇所信
时间:
2012-3-26 10:23
我爱吃拉面,尤其那地道的辣油,连放三勺才过瘾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