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做人还是厚道点好——关于季羡林的争议 [打印本页]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18:35
标题: 做人还是厚道点好——关于季羡林的争议
  
  季承,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独子,在季老辞世不久的所作所为,实为世人所不齿:做人太不厚道了。
  
  前不久,我读到季承写的《我和我的父亲季羡林》一书,百感交集,五味杂陈。老父亲尸骨未寒,作为儿子竟然无情地兜售季老所谓的隐私,以赚点眼球和稿费,全然没有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觉。
  
  据日前的新浪网报道,季羡林长子季承在博客发文称,将建立“季羡林奖金”,资金来源以季羡林遗留的书画文物为主。季承表示,季羡林遗产数额“至少为一亿元人民币”,希望北大尽快归还季老价值过亿的遗产。
  
  哎,都是钱惹的祸!
  季羡林先生一直堪称为人的楷模。他出身在山东清平县的一个贫寒家庭,6岁的时候就告别父母过继在济南经商的叔父家。据季老的散文中描述:他几乎没有童年的快乐;如果那个时候懂事,他是绝不会离开母亲的。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1935年9月,季羡林被录取为清华招收的赴德研究生。季老负笈留学德国,一去十年。二战结束后,他毅然回到祖国,教书育人。季老一生坎坷,历经欧洲战乱和“文革”劫难,但意志顽强,皓首穷经,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就是在耄耋之年也笔耕不已。
  
  季老的感情生活是不幸的。他的婚姻是由养父母包办的,妻子初小文化,彼此毫无情感上的交流。结婚三年,他就漂洋过海,留德十年。回国后,他尊崇儒家文化,在感情上隐忍着、憋屈着,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季老显然不是那种“书呆子”,他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的。在德国,房东迈耶家的大姑娘伊姆加德爱上了这位来自于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刻苦好学、风流倜傥的季羡林,他们度过了一段热恋的时光:常常一起去林中散步,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商店里买东西,几乎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季羡林曾为伊姆加德美丽的姿容、悦耳的语声、嫣然的笑容而怦然心动,暖流涌动。这时的季羡林才真正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尽管战乱的欧洲动荡不安物质匮乏,但他们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感觉,双双坠入了爱河。二战结束后,季羡林完全可以带着心爱的姑娘去英国教书,但他心中有“大爱”,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到那生他养他的东方故土。别离的情景肯定是很揪心的、疼楚的;而美丽的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却因此选择了终生不嫁,想不到个性张扬的西方姑娘也会那样痴情!可见人类的爱体现一种普世价值。在季老90岁生日的时候,还收到了寄自遥远的德国--------伊姆加德的信和照片,信是浓烈的祝福语,而照片上的她已是满脸的皱纹和一头的白发。在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留下了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作为儿子的季承,是因自己的母亲长年被冷落而对季老心存块垒?还是因与自己小四十多岁的小保姆偷情被季老赶出家门而心生忿怼?对当时父亲心中的“大爱”,丝毫不能理解,反而在书中指责性的写道“父亲的至仁至义的选择,为什么竟得到了双重悲剧?难道追求至仁至义,就一定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吗?而伊姆加德为了爱情就一定要孤独一生吗?可是为了爱情,就只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在儿子季承的笔下,季羡林似乎成了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不要说按照儒家文化的“子为父隐”,就是一般伦理道德的“为逝者讳”,也应该笔下留情啊。季老如果在天有灵的话,真会为出了这么个不肖之子而羞愧。看到这般的残忍的文字,正如文化评论家叶匡政说得那样:“真实的让人感到了苦涩和悲怆。”
  
  季老一生节俭,内心恪守着道德准则。留德回来以后,他的生活基本上是自己洗衣、吃食堂。已是大教授的他,薪水不低,可从不乱发一分钱。除留下一些基本费用外,把钱都寄往济南的家,供养妻小老人。季老衣着简朴,中老年后总穿着粗布的对襟衣服、土布鞋,以至刚入校的新生,还把已经是北大副校长的他,误为“校工”帮忙照看行李。他一生的积蓄,除用来购买文物字画外,家里没有一件现代气息的家具。但他对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受灾地区的灾民,可以慷慨解囊,倾其所有。这样的老人,怎会是吝啬和无情呢?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儿子之口,怎会不让人心寒呢?
  
  季老是个虔诚的学者,耐得住寂寞,在孤独中研究艰深枯燥的梵文、吐火罗文,潜心佛学,长达半个多世纪,令人景仰。他写出了大量的东方学论文和完成了诸如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译著。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温家宝总理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季承为了赚取几个稿费,抑或诈取季老收藏的价值不菲的名画古玩,缺乏做人的起码的道德感,对人(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完全是两个标准。晚年的季老基本上是在医院度过的,这个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此时只能跟“虎子”猫为伴了;他的生活只有依靠“义务打工者”来安排,“不是亲属胜似亲属”,带有一种浓厚的悲情成分。思维仍然非常敏捷的季老,对自己的亲属和血统充满了怀疑--------自己的亲生儿子到哪去了?年过70岁的儿子季承一方面责怪老人对待自己母亲的淡漠;另一方面又与小他40多岁的保姆偷情,非法同居多年,73岁时还生出个“小儿子”。也许是季承想借父亲的“名人效应”,使这本无耻之书更畅销吧,心灵堕落到不惜牺牲自己父亲的名节,毫无廉耻的往季老脑勺上扣“屎盆子”。一方面,季承长达13年不见老父亲,背弃一个儿子应负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指责“义务打工者”图谋不轨。他眼看着季老快不行了的时候,才赶来医院与父亲说上几句话;为了更好的把遗产名画古物据为己有,还恬不知耻的带着那仅一岁多点的“小儿子”来见爷爷,让季老享受所谓的“天伦之乐”。季大公子,你也那么大岁数了,此时你的父亲一点也不糊涂,他也许知道你的欲求是什么。你难道没见季老在高龄阶段还创作出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这样不朽的作品吗?怎么会是一个你书中描叙的被人愚弄、蒙蔽的“老男人”呢?
  
  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季承,人到了这份上,还活着干嘛?!你现在就好好教你儿子读书吧,如果你将来还活着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也会看到你儿子出书曝曝你的那付嘴脸!难怪网友这样评议:季老一生的最大成就是学富五车,最大的失误是生了一个不慈不孝、不仁不义的儿子。
  
  为人之子,于心何安?!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18:36
自杀一下。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18:37
亲们,你说这文章比冷笑写的好不好?{:soso_e123:}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18:37
可惜,不是我写的。

原贴地址:http://zr627982.blog.sohu.com/159420373.html

{:soso_e110:}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2-4-23 18:43
好啊,可以辨析着看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2-4-23 18:44
激动够呛,以为小莫写得,刚想赞你快笔头来着!
作者: 丝雨    时间: 2012-4-23 19:49
看的角度不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感慨。
作者: 吴策    时间: 2012-4-23 20:10
幸好不是小莫写的。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21:15
芥末 发表于 2012-4-23 18:44
激动够呛,以为小莫写得,刚想赞你快笔头来着!

{:soso_e110:}女子无才便是德,我不会写我转贴{:soso_e113:}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21:16
丝雨 发表于 2012-4-23 19:49
看的角度不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感慨。

人生可以有百态,一个人可以有多面性,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人,不能以偏盖全,是吧?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3 21:17
吴策 发表于 2012-4-23 20:10
幸好不是小莫写的。

吴策最明白{:soso_e113:}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24 09:43
小莫,我不喜欢这篇文字

我反思了自己对季羡林的看法

我对季羡林了解并不太多

我只是对他冷落老妻心有厌恶

但他有他的时代行为准则
作者: 杜若    时间: 2012-4-24 09:45
清官难断家务事

季承再不济也是季羡林的儿子

家里的事谁说得清?

这篇文字的作者嚷着做人要厚道,其实她一点也不厚道
作者: 凌云享耳    时间: 2012-4-24 10:03
又进一步了解了一些情况,感谢莫冉{:soso_e163:}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0:54
凌云享耳 发表于 2012-4-24 10:03
又进一步了解了一些情况,感谢莫冉

也感谢冷笑,他让我有一种刨根问底的冲动{:soso_e113:}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0:56
杜若 发表于 2012-4-24 09:43
小莫,我不喜欢这篇文字

我反思了自己对季羡林的看法

要想了解一个人还真不容易,需要多方考证。
但是考证的结果是什么呢?
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对大师文字的喜爱,也没有对季承产生恶感。
有的只是同情与理解。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0:57
杜若 发表于 2012-4-24 09:45
清官难断家务事

季承再不济也是季羡林的儿子

但是它是利刃,用来打击冷笑的{:soso_e113:}

作者: 趣评老人    时间: 2012-4-24 11:37
再怎么说,季承都疑是一个不肖子孙。
作者: 十年灵风    时间: 2012-4-24 11:42
莫冉 发表于 2012-4-23 18:37
可惜,不是我写的。

原贴地址:http://zr627982.blog.sohu.com/159420373.html

{:soso_e113:}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4 11:46
我不认为这一篇比冷笑那篇写的好!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4 11:51
说季承不孝,说季承贪(一亿云云)我倒有一点小感觉:作者本人才不孝、贪。

判别季承那本书是好还是不好的标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伪”。如果他说的是实话,还原一个真是的季羡林没什么不好。
作者: 猫曈    时间: 2012-4-24 11:53
任何人,都会带有色眼镜看人。那付眼镜就是根深蒂固的“自我感受”。
季承是文人,但文人偏执起来影响力更大更可怕。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4 11:58
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2-4-24 12:00 编辑

那本书我看过大半,季承对他父亲的分析我认为还是中肯的。他认为季羡林还是受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个自己一点也不爱的人对付了一辈子。

没有爱的亲情,对家庭的付出也主要在经济层面。他的人格必然是扭曲的。就这一点来说,季老挺不幸。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15
趣评老人 发表于 2012-4-24 11:37
再怎么说,季承都疑是一个不肖子孙。

老人说得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15
十年灵风 发表于 2012-4-24 11:42

{:soso_e113:}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22
天晴 发表于 2012-4-24 11:46
我不认为这一篇比冷笑那篇写的好!

我认为挺好{:soso_e123:}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22
天晴 发表于 2012-4-24 11:51
说季承不孝,说季承贪(一亿云云)我倒有一点小感觉:作者本人才不孝、贪。

判别季承那本书是好还是不好 ...

天晴大哥这句话最合我意{:soso_e181:}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32
天晴 发表于 2012-4-24 11:58
那本书我看过大半,季承对他父亲的分析我认为还是中肯的。他认为季羡林还是受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个自己 ...

环境造就的性格,这是一生也改变不了的。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也一定与此有关吧?
作者: 天晴    时间: 2012-4-24 13:34
莫冉 发表于 2012-4-24 13:22
我认为挺好

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36
猫曈 发表于 2012-4-24 11:53
任何人,都会带有色眼镜看人。那付眼镜就是根深蒂固的“自我感受”。
季承是文人,但文人偏执起来影响力更 ...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点,独善其身吧。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4 13:37
天晴 发表于 2012-4-24 13:34
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soso_e113:}
作者: 趣评老人    时间: 2012-4-24 17:09
季羡林如果像季承那样活人,他不仅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遗产……
作者: 马樱花    时间: 2012-4-27 15:30
不错~
季老与这个不肖之子不相往来多年,由此可见,亲情有时未必能胜过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友情。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7 21:35
趣评老人 发表于 2012-4-24 17:09
季羡林如果像季承那样活人,他不仅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遗产……

这爷俩,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成就,可是感情上却不能交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在这方面,我敬佩傅雷。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7 21:36
马樱花 发表于 2012-4-27 15:30
不错~
季老与这个不肖之子不相往来多年,由此可见,亲情有时未必能胜过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友情。

亲情要是沾染上利益,那就更悲哀了。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2-4-28 08:44
莫冉的文字好似一篇讨逆檄文,不过这里的“逆”是逆子。{:soso_e179:}

在一个没穿内裤的城市和时代,何为隐私?为私利所驭,制造“隐私”者众,何况揭露隐私?
自打老父的板子,不是为了钱财就是为了泄愤,阴暗昭昭,其理何堪?呸!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4-28 10:04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2-4-28 08:44
莫冉的文字好似一篇讨逆檄文,不过这里的“逆”是逆子。

在一个没穿内裤的城市和时代,何为 ...

{:soso_e143:}我汗呐宋朝兄,这是我转来打击冷笑的^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