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赵括的悲叹调
但凡提及赵括,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纸上谈兵。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以赵括为主帅的赵国,在反抗秦国的长平一战中败北,四十五万之多男儿都成了土中白骨,直接导致了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括是难辞其咎,实则错并不只在他一人。
赵括出身很好,是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熟读兵书战策,说起来头头是道,理论上无人能及。但正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必须在土里扎根,才能发芽抽茎展开枝叶,接受风雨阳光的洗礼,而后结出果实。赵括似乎在这方面象缺水的鱼。为什么呢?大概是源于其父母的自私自利般溺爱。这对夫妇很像后来的刘备,刘关张哥三桃园结义,同生共死历经无数战,才建国西蜀。可他们的儿子呢?关平、张苞、刘禅并没象父辈们那样拜把子,关平、张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刘禅却躲在深宫里逍遥自在。刘备才舍不得让刘禅上战场,万一丢了小命呢?不如将来做个乐不思蜀的安乐公!赵奢赵母也是这样的心态,刀枪无眼更无情,为此舍不得让赵括在实战中得到教育和教训,用鲜血和战火淬炼,使其成为父而子的第二代名将。可万一真得流尽血和被战火吞没呢?再说赵国士兵的多赵括一个不多少一个赵括不少,干吗让心爱的孩子冒风险啊?!所以赵括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在行动上光说不练。是骡子是马,就是不牵出来遛遛!
赵孝成王作为一国之君,并无知人善任。廉颇的防守可谓油盐不进,战神白起也只好望赵兴叹。叹着叹着就有了主见,离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帅。琢磨来琢磨去瞄准了赵括。老子英雄儿好汉,你们秦国人不是怕赵括嘛,那就让赵括把你们赶回老家去!且慢,这时的相国蔺相如站出来劝阻,他的眼光直达病灶,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蔺相如的劝谏无效,赵母遂上书,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
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证据确凿,挑明了就是不可用,一旦用了要追悔莫及。按说一个是相国,一个是其母,都说不行就该调查是否属实。可赵王执意不听,更不肯从谏如流。更为纳闷的是,难道除了廉颇和赵括之外,赵国就没有将帅之才了?大概赵王想下一招险棋,初生牛犊不怕虎,赵括要是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呢?也或许是死马权当活马医,总比无人敢于统领赵军对敌白起强!赵括就有此胆,打算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勇气可嘉,不给他一个出头的机会,实在说不过去啊!
可赵括面对的是有战神之称的白起,这家伙厉害得海了,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是不世出的超级奇才!相较来说,赵括在长平之战前没有临阵经验,是白板,和白起不在一个级别上。打仗玩的是计谋,是灵活,不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陈。我们知道,这次白起赢了赵括输了,输得很惨,不仅自己被秦军的连弩射死了,捎带着四十万降卒被活埋。
这是笼统的描述,实则在细节中,赵括并不是懦夫。在对决中,被围困达四十六天,粮草吃没了吃战马,战马吃得差不多了就吃人。愣是誓死抵抗,绝不举手投降。战争呈现胶着态势,赵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搁神仙也麻爪;白起虽损失惨重,接近死了三十万士兵,却有坚强的后盾,粮草源源不断,援兵填补了空缺,就是耗也能把赵军拖死。所以赵括拼死一搏,能突围就是杀出个生路,不能就当一死报答赵王了。换成是谁,也只能作此悲歌。
所以说,赵括虽然失败了,却死得相当血性。战祸不能单有他一人背负,诸多原因,成就了赵括的悲叹调!题外说一句,赵母上书给赵王说:“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赵王从其所请,不株连。可是赵母如何面对赵国的父老乡亲?还不被吐沫星子淹死?稍微有点羞愧心,也不能苟活于世。
赵括如此,比其母强多了。
作者: 心月 时间: 2012-6-7 19:40
为赵括这个本该能磨练成名将的人物长叹一声!
作者: 心月 时间: 2012-6-7 19:41
读史明智!
作者: 心月 时间: 2012-6-7 19:42
读史明智!
作者: 暮雪 时间: 2012-6-8 13:56
纸上谈兵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2-6-8 14:09
老杨的这个系列不错,关键是有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
作者: 凝一 时间: 2012-6-10 20:08
拜读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