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格勒慈与二十四孝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7 19:18
标题: 格勒慈与二十四孝图
本帖最后由 莫冉 于 2012-7-7 19:20 编辑
从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盛行,再到现代艺术的迤逦多姿,无数艺术家都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时代,对艺术品的要求是什么?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画论》中说,艺术品第一要动人,第二——也是核心问题,即艺术品所反应的情绪不能与道德相冲突,而且要更进一步有益于道德。狄德罗提出了理论,真正的实践者却是格勒慈。
[attach]128868[/attach]
《父亲的诅咒》和《受罚的儿子》是格勒慈脱离古典主义十年之后的画作,也得到狄德罗狂热的赞赏。这是两幅带有故事情节的画作:《父亲的诅咒》画的是年轻的儿子与年老的父亲因为当兵的事发生了争执,儿子要离家出走,挥舞着手臂高傲轻蔑地无视一切,母亲拉着儿子的胳膊苦苦哀求,最小的弟弟也拉着他的衣衫,暴怒的父亲被一个女儿拦着,另一个女儿在劝哥哥不要走。这是一出家庭闹剧的高潮,充斥着一种暴躁纠结的情绪,被格勒慈定格在画布上。
[attach]128869[/attach]
《惩罚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另一个高潮的迭起:若干年后,离家出走的儿子带着满身的伤痕回来了,父亲奄奄一息,两个女儿坐在床前绝望的哭泣,最小的儿子长大了,在念祷文的同时悲伤的掩面,母亲在大声的埋怨他,告诉他,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因为他的年少无知。
格勒慈这两幅故事似的画作告诉世人,永远不要忘记自身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如果不孝就会像那个儿子一样后悔终生。在这样激荡的情绪当中,人们被震撼、被感动,但是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作为艺术家来说,显然是失败的。
[attach]128871[/attach]
无独有偶,在中国五千年的艺术史上,这种以“艺术服役于道德”的个例屡见不鲜。只《二十四孝图》就有无数名家画过,版本众多,比较近的要数清代王素和国画大师陈少梅的版本,两位大师对人物刻画细腻、搭配色彩鲜活,表现手法独特,册页流传广泛,令人爱不释手,但其艺术价值却远不如大师的其他画作,也许是因为中国的画作从古至今太过注重强调教化,而忽视艺术本身的原因吧。
虽然戏剧与小说赋予了故事更直观、更合理的表达方法,我们仍不能忽视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感动与震撼。对于绘画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应该是美与个性,至于为道德的服役,就交给小说家去完成吧。
作者: 十年灵风 时间: 2012-7-7 19:25
对于绘画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应该是美与个性,至于为道德的服役,就交给小说家去完成吧。
----------------
{:soso_e179:}
作者: 十年灵风 时间: 2012-7-7 20:26
从小就听得24孝的名字,父亲常在吃饭时我给母亲夹菜时笑说你是第25孝,后来长大,觉得24孝实在太迂腐,比如什么卧冰求鱼等等。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7 20:30
十年灵风 发表于 2012-7-7 20:26 
从小就听得24孝的名字,父亲常在吃饭时我给母亲夹菜时笑说你是第25孝,后来长大,觉得24孝实在太迂腐,比如 ...
孝顺是应该的,但是被愚化就不好了。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2-7-7 20:34
中西文化的对接~~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2-7-7 20:39
本帖最后由 芥末 于 2012-7-7 20:42 编辑
《二十四孝图》,不止是艺术服赝于道德,更加服赝于制度,政治,世俗伦理文化。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7 20:46
芥末 发表于 2012-7-7 20:39 
《二十四孝图》,不止是艺术服赝于道德,更加服赝于制度,政治,世俗伦理文化。
所以对于艺术而言,就失去了意义。
作者: 冷笑 时间: 2012-7-7 21:49
廿四孝图很常见的,现在死人的灵棚里都有悬挂。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7 22:38
冷笑 发表于 2012-7-7 21:49 廿四孝图很常见的,现在死人的灵棚里都有悬挂。
都是什么版本的?
作者: 翠花上酸菜 时间: 2012-7-8 08:05
当艺术服役于道德,就是带着镣铐跳舞了。
作者: 趣评老人 时间: 2012-7-8 09:50
艺术也是一种表达,表达总有一个精神指向,没有主题的艺术还是艺术吗?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8 14:35
趣评老人 发表于 2012-7-8 09:50 
艺术也是一种表达,表达总有一个精神指向,没有主题的艺术还是艺术吗?
对。
艺术必须要有所指向,但是太过注重表达意识形态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8 14:36
翠花上酸菜 发表于 2012-7-8 08:05 
当艺术服役于道德,就是带着镣铐跳舞了。
这个比喻很恰当。
带着镣铐跳舞,其实是脱离了艺术的宗旨的。
作者: 梦m 时间: 2012-7-8 22:34
冉冉懂的真多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7-9 03:57
我觉得小莫的观点是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
但我觉得这里有点问题,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7-9 03:59
看了看跟帖,趣评老人的观点是对的,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7-9 04:07
莫冉 发表于 2012-7-8 14:35
对。
艺术必须要有所指向,但是太过注重表达意识形态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不确切,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
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的壁画,敦煌石窟,并不因为题材而影响艺术价值。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7-9 04:13
1,艺术的形式美是可以相对独立的存在的,
比如表演艺术,不会因为演的是一个坏人,就其表演就没有艺术价值。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2-7-9 04:14
迷迷糊糊回俩帖,继续睡觉。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9 08:33
梦m 发表于 2012-7-8 22:34 
冉冉懂的真多
{:soso_e127:}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9 08:36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9 03:57 
我觉得小莫的观点是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
但我觉得这里有点问题,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了为表现什么。
如果是刻意的表现,尤其是强加一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叫艺术。
比如样板戏,忠字舞,等等,至少在我心里,我不承认这种叫艺术。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9 08:37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9 03:59 
看了看跟帖,趣评老人的观点是对的,
有一部分对吧。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9 08:43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9 04:07 
不确切,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
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的壁画,敦煌石窟,并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所展现的是人性美,同样是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艺术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格勒慈的作品有些刻意去表达道德题材,艺术一旦钻进这个死胡同,就注定没有出路,只能到此为止了。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9 08:46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9 04:07 
不确切,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
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的壁画,敦煌石窟,并 ...
再说一句,你见过八大山人画过二十四孝图?他画的那只桀骜的怪鸟表达的是什么呢?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2-7-9 08:46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7-9 04:14 
迷迷糊糊回俩帖,继续睡觉。
{:soso_e131:}夜猫,起床啦!
作者: 旅途飘絮 时间: 2012-7-9 13:31
老听说二十四图,真没看到过~~
孝发自内心才真诚,过多的索求也是儿女们的压力,有能力的自不必说,有些当儿女的自己的日子都没有着落,如何来尽这个孝,国家把国家责任推给个人真是不应该~~
作者: 旅途飘絮 时间: 2012-7-9 13:31
老听说二十四图,真没看到过~~
孝发自内心才真诚,过多的索求也是儿女们的压力,有能力的自不必说,有些当儿女的自己的日子都没有着落,如何来尽这个孝,国家把国家责任推给个人真是不应该~~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