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此时"释板取布"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可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徭斑布。蜡染产品在布衣﹑苗﹑瑶﹑仡佬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甚广,广泛用于衣裙﹑被面﹑背包和旅游产品,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案粗犷﹑自然﹑典雅﹑古朴,别具韵味,是印染产品中永不败落的一朵奇葩!
{:soso_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