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神奇,抑或,神奇的平庸
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爱上了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寡妇,并且这寡妇还是他舅妈的妹妹。这情节,应该是《知音》之类消遣性杂志里的故事,貌似刺激,实则有点无聊。如果在这故事里再加上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广播剧作家,并且这作家后来因精神压力过大不得不放弃了剧作而穷困潦倒到只能靠妻子做妓女养活自己,充其量也只是一篇不入流的平庸小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故事,在略萨笔下却鲜活成了一部著名小说(这里要切记一点:著名并不代表名著),这就是他的长篇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以下简称《姨妈》)。
略萨究竟有何本事能“点石成金”化平庸为神奇呢?
略萨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能使读者感受到结构主义的微妙,很有阅读的快感,《姨妈》就是如此。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即使同一个故事,结构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和刺激也不同,结构主义所追求的就是以最佳的结构形式给读者带来最佳的阅读快感。这也是《姨妈》成功不可小觑的一个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小说情节本身,如果情节乏味得令人昏昏欲睡,即使再高明的结构也无济于事。
《姨妈》共二十章,其中奇数章讲述的是胡利娅姨妈和略萨的爱情故事及卡玛乔的悲剧;偶数章(除了第二十章)是与爱情毫无关联的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也就是,这部长篇在结构上等于一部爱情小长篇和包括九个短篇的短篇小说集,等于两本书。当然,两本书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情节之间毕竟还是有联系的,正如译者所说,“短篇故事是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将它们连贯起来看,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社会舞台”,这也是烘托姨妈和略萨爱情的社会背景。
可见该书的结构为:爱情——短篇——爱情——短篇……爱情故事平铺直叙循序渐进,短篇故事蕴意深邃精彩纷呈,相互间隔起来的结果就是抓住了读者的思维,引起读者的好奇:不知后面的爱情进展如何,不知接下来将是怎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此,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恨不能一口气读完。
如果剔除九个短篇,那么略萨这部自传体的爱情小说是很平庸的,我觉得倒是穿插在其中的广播剧作家卡玛乔的悲剧很出彩,他很有一代大师的个性,可惜,环境没有造就他。
更出彩的是九个短篇。九个短篇完全可以单独出版,并且肯定能成为精品。九个短篇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描摹,而是抽取了现实里面某些现象的精髓并以此植入读者大脑的思考里面,大多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这里有兄妹乱伦的婚礼丑闻,有对偷渡者生命的漠视,有宗教狂被控犯有强奸罪后举刀自我阉割,有小时因妹妹被老鼠咬死长大后疯狂灭鼠最后惨遭家人谋杀的富翁,有因交通肇事而引起精神分裂的推销员,有以暴力推广爱并且使社区井然有序的神甫,有天才的侏儒足球裁判及足球场惨案……更为令人称道的是,每个短篇结束时都没给出确切的结局,而是一连串的问号,隐含在问号里面的是至少两个不同的结局,人物命运究竟如何,仿佛要让读者自己选择似的……然而,似乎又不是这样,因为,还有更精妙的,也就是,不同的短篇之间,也有一个小小的联系,也就是,后面章节里的某个人物曾经在前面某篇里出现,而且是出现在问号里,比如足球场惨案中开枪的警察就是对无辜的偷渡者执行死刑的那人,而在足球场里,我们才知道,这个偷渡者在前面那篇里并没有被杀死——他被偷偷地释放了(感谢善良!),但在这篇里却死于警察枪下——他终于死了,这就是对前面那个短篇结尾问题的答案了,并且,隐含在其中还有不尽的悬念:这个偷渡者是如何跑到足球场的?跑到这里干什么?为什么要超裁判跑去?等等。如此,仿佛人名很混乱似的,却恰到好处地挠在了读者阅读快感的痒痒肉上。读到这里,真是感到别有洞天,可谓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相对于爱情的长篇,九个短篇的寓意非常深刻,绝对值得反复阅读。
短篇之间人物名字的混乱,其实暗暗呼应了长篇里充满悲剧色彩的广播剧作家卡玛乔的作品,这个视艺术为生命、唯艺术而艺术的广播剧作家、导演及演员,完全生活在艺术里面,浑然不顾忌外界的影响甚至压力。他的广播剧收听率很高,为电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收入。后来,剧中角色的名字就开始混乱了,以至于情节也仿佛混乱起来。他只能告别他所钟爱的广播剧。
我自己感觉,略萨似乎通过九个短篇告诉读者,卡玛乔的角色似乎不混乱,他的剧作其实应该是很有条理的。我不知道略萨是否有如此暗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略萨对卡玛乔是很同情的,也是很赞赏的。
说句题外话,卡玛乔剧作里人物的混乱很符合现代派作品的标准,在现代派作品里,所有人物都是符号。
一个平庸的爱情故事,因结构、因短篇的衬托而有了神奇的色彩,结构不同,使爱情与短篇相得益彰,这是平庸的神奇呢,还是神奇的平庸?只能说,平庸的爱情,精彩的短篇,抓人的结构。
如此而已。
《姨妈》是我读的略萨第一本书,使我领略了结构主义大师的风范,即使这个大师不是怎么太大,比如,他还没大到易卜生和托尔斯泰的地步,但,毕竟,他已经给了我一种读他作品先入为主的感觉了——因为他不同的作品所展现的结构也是各异的,这就注定会带给我不同的阅读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