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关于人的自我意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6 18:18
标题: 关于人的自我意识
注: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旧帖,我尝试把一些理论做个粗略的归纳,也做了些粗浅的比较和分析。支持归隐宋朝坐庄,发出来请有兴趣的参考评说。可能的话,争取就此把尾巴接上。
----------------------------------------------

讲自我意识,先从西方的理性这个概念说起吧。因为人自从产生了“理性”(logos)这个概念,就开始了对世界及自身的客观思考。而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以智慧取代想象,以经验和事实作为研究的基础,那样的学问才是哲学。西方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虽形成于柏拉图,但源头是在赫拉克利特,光大于巴门尼德。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而又新的水不断地往前流动”,这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他的基本思想就是,世间万物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状态,而这种变化不是随意的偶然的,是有一定的规则的。一切变化的背后只有一样东西能保持不变,那就是变化的规律,那就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也即 the logos。理性是永恒的,无始无终,赫拉克利特时代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而灵魂就是人身上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接近于神圣的理性。因此,赫拉克利特认为人必须服从支配万物的法则,也就是理性,根据唯理的原则来约束自己。

而与赫拉克利特同时期的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却认为,变化和运动是不可思议的,事物的基质必然是永恒不变化的。巴门尼德提出了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存在being)。针对赫拉克利特世上万物处于变化和运动中的说法,巴门尼德论证说,如果是物体有变化,比如火变成了水,那么火就由存在变成了不存在,反之,水由不存在变成了存在。换个说法,“存在”如果产生变化,那就一定是产生于存在或非存在:如果“存在”产生于“非存在”,那就是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如果“存在”产生于“存在”,那么就是产生于“存在”自身,产生的“存在”和自身是同一的,也就是没有变化。由此,受到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的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的根本的存在就是“一”:无限的,不可分,不变的,终极的。

特别重要的是,巴门尼德提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凡是不可思议的,就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也因此,存在是有“理性”的,永恒不变的。凡是和思维有矛盾的,就有违理性,也就不可能是真实的。这样,存在(being)和理性(logos)和思维是同一的。巴门尼德有句名言:存在者存在着,不存在者不存在(Being's is,non-being's is not)。另一句: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那隐含的意思就是说,能被语言表述的存在是存在的,不能被表述的则不存在。
由此看,巴门尼德影响着古希腊以降的西方哲学:理性,思维,语言实际上代替了客观的存在本身。这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许多西方哲学理论都可以从中看出端倪。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6 18:20
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老子的“道”与“理性”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道的思考也含着对“存在”的认识。道是永恒的(道法自然),是理性本身;但中国文化中的“道”却是存在的本原(道生一),不可言说(道隐无名)。因此,中国文化中的求道,可以看作是追求一种至高的永恒的理性。但这种理性却是无法言说的。

公孙龙倒是曾经对语言思维和理性作过一番探究,提出“白马非马”,“离坚白”等论点,并且,他还提出对概念进行分类,对概念的范畴也作了规定,所谓“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謂 ”,我看作是尝试对物质及其存在的属性进行语言学上的解析。但可惜,公孙龙后继无人。公孙龙的理论与柏拉图的颇多契合之处。安提斯泰尼说:我看见一匹马,但是我看不见抽象的马。柏拉图就此进行反驳,提出理念或模式的理论。对照公孙龙的《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似乎可以想象中国文化思想与古希腊文化思想的对话。

只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往往是为帝王师,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理论是“经世致用”,对于纯概念的思辨,往往是弃之如敝履,因而,对于思想概念的梳理和发展不屑一顾。这种状况使得难有一种超越感性经验的形而上学理论立足。也因此,导致中国文化的一种畸形:实用理论如政治理论,伦理学理论,军事理论,文学理论等发展亮点频出,但基础的概念和分析却极其缺乏,并且,门类混乱,体系疲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散漫混沌。即便今天,许多概念也还是混乱纠缠。所谓振兴中国文化,我想,梳理概念,恐怕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我看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概念的符号化。

我们的文化中大多是直观的感性认识,缺少西方文化的那种抽象的理性。而那种直观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如巴门尼德所区别的“意见”和“真理”,而实质或许就是没有将概念彻底的符号化。因为所谓的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必须从经验的认识中抽象出来。没有符号化的概念也就难以进行逻辑演绎,难以把握抽象的真理。直观的感性认识或许能举一反三,但决不能演绎推理出一百一千。而概念的符号化,意味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尽可能精确地界定,这或许是中国文化没能产生科学的一个因素吧?一个理论体系其实是符号化了的思想,本体论本质上是“思想对客观存在的思想”;而认识论,是“把思想当作存在的思想”,也就更需要对语言这个思想的符号再次进行符号化。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似乎有点不足,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近现代哲学,似乎又有点走得过了。中国文化中以前有过“言象意”之辩,但着眼的却是庄子所云的“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王弼的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但最后其落脚点却未能落在“如何思”这点上,终究还是落在了言的表述上,也就是“如何说”。因此,文学语言很丰富,但概念外延散漫,内涵庞杂,目的是表达钟嵘所谓“滋味”,严羽所谓的“妙悟”,王士桢所谓的“神韵”,王昌龄王国维所谓的“意境”。这样的结果是,“诗无达志”,因而也就有“诗无达诂”。从根本上看,这其实是用符号通过经验而达到一种隐喻的效果(这方面如果能参考伽达默尔等的阐释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怕会是能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6 18:22
因此,西方思想界自笛卡尔之后,把对客观存在的探究交给了科学,而将对思想本身的探究当作了哲学的任务,是谓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而中国文化却仍然沉迷在对经验的经验上,其思维的语言符号未能从具象向抽象的逻辑符号过渡,思维的方式也未能进入到纯概念的抽象演绎上。这其中还有个原因,也就是未能把中国文化中的“道”当作西方文化中的“理性”那样把握。

扯远了,再拉回来。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西方哲学的起点该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尤其是巴门尼德。

理性,思维,语言,存在这几个概念,同样是西方哲学思想中对“自我”这个问题思考的关键点。

柏拉图认为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肉是灵的载体,灵是肉的主宰。人的灵魂先在,也就是说在上帝创造人的肉身之前,人的灵魂就已经存在了,在另一个星球上。当上帝造完人的肉身,灵魂就被圈在了肉体中。人的灵魂在进入肉身前是纯粹理性,进入肉身后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激情,所谓高尚的冲动,愤怒,雄心,渴望权力都是这类高尚的冲动;另一部分是欲望,也就是所谓低级的冲动,包括性欲,食欲等。人的灵魂也是不死的,会有轮回:克服了低级冲动的欲望,它会回到原来的星球上;否则,它就会经过各种动物的肉体,越来越往下沉沦。柏拉图时代的人认为,知识有三种:感官知觉,意见和真理。这种分类来自巴门尼德,因为巴门尼德曾经把人所能获得的知识分为真理和意见,这是与存在和非存在,理性和感觉相对应的两个范畴。柏拉图认为,就感觉和意见来说,灵魂依靠肉体;而纯粹的理念世界,只有灵魂才能看到,那是因为灵魂就是纯粹理性,肉体是灵魂把握真理的障碍。

亚里士多德排除了柏拉图理论的超验部分,认为肉体是工具,而灵魂是这个工具的使用者。有生命的都会有灵魂,而灵魂与其所寓居的肉体也是相应对等的。自然界的生命有从低到高等级的序列,相对应的灵魂也有这样一个系列。因此,人的灵魂不能居住在树木或牛马的肉体内。人是因为有理性而不同与其他生物,人爱护和满足他存在的最高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就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人的行动都有其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至善,因此,这个理性部分,就是要追求至善这个终极目的。所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柏拉图关于肉体和灵魂的理论被后世的新柏拉图主义者进一步发扬,最终被基督教神学吸收,成为其伦理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早期神学的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就是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的影响而从摩尼教转向基督教。奥古斯丁提出三位一体: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人的灵魂是记忆,理智,意志的三位一体,是上帝的影象,是不依赖肉体的单纯的非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奥古斯丁把人世分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上帝之城是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的,是永恒之城,是上帝的选民,必定得到拯救;地上之城是由按照肉体生活的组成的,是罪恶之城,必定要受上帝的毁灭。

有意思的是,后期基督教神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却受亚里士多德影响甚深。他赞同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至善”的观点。人的行动的最高目的是至善,行动的最高形式就是沉思或者思索,而上帝就是至善,因此,人在认识上帝中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了最大的幸福。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6 18:23
好像太长了,先不发了吧,估计有兴趣的也不多,呵呵
作者: 森林    时间: 2013-1-26 18:30
拍拍屁股走了,太多别人书上的东西了,潜移默化还能有多少主动思想。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6 18:42
森林 发表于 2013-1-26 18:30
拍拍屁股走了,太多别人书上的东西了,潜移默化还能有多少主动思想。

嗯,确实很多书本上的东西。只是想先归纳一些理论,理出线路,再尝试做些比较分析。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1-26 18:44
森林,你耐心一点,容易出口的“不”字会很不稳定。{:soso_e113:}

“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那隐含的意思就是说,能被语言表述的存在是存在的,不能被表述的则不存在。”我们再存在一会儿好吗?所有观点都是需要语言表述的。{:soso_e160:}
作者: 森林    时间: 2013-1-26 18:54
本帖最后由 森林 于 2013-1-26 18:55 编辑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3-1-26 18:44
森林,你耐心一点,容易出口的“不”字会很不稳定。

“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那隐 ...

书本上的东西利用太多,就会造成思想上的夹缝模式,也就是说,出现的多半是有前提引导或影响的被动思想。缺乏创造性。北大的语辕和愚师相当,都是书中理论太多,以至于看似驾驭着思想,其实早已被他人的思想制约。

作者: 森林    时间: 2013-1-26 18:58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6 18:42
嗯,确实很多书本上的东西。只是想先归纳一些理论,理出线路,再尝试做些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好的,但总是被动的行为,建立在他人思想体系上进行再加工,对于理论的启蒙和细化非常有好处,只是伤害也是硬性的。这甚至很容易失去独立思想。

作者: 森林    时间: 2013-1-26 18:59
过多去认同他人的理论而放弃主动解析的主体思想,我不以为这是捷径。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6 19:18
森林 发表于 2013-1-26 18:58
比较分析是好的,但总是被动的行为,建立在他人思想体系上进行再加工,对于理论的启蒙和细化非常有好处, ...

呵呵,你说的确实是个问题,只是,我们都是存在于文化中的人,哪能不受到影响呢?我是这么想的,完全不看别人的东西凭空想出一套东西,而这套东西又与现实契合,那是天才,不能说没有这种人,但我肯定不是;在了解前人的基础上,再能有所创新,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我觉得就很了不起了呢。每种思想理论的进步,其实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迈出的一小步,只这一小步,就很可贵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文学、艺术的尝试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是吧?

作者: 森林    时间: 2013-1-26 19:22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6 19:18
呵呵,你说的确实是个问题,只是,我们都是存在于文化中的人,哪能不受到影响呢?我是这么想的,完全不看 ...

看似很有道理,也就 仅是看似罢了。我又何必争论呢,我是个实践的人。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27 09:24
金句提点: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往往是为帝王师,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理论是“经世致用”
-------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为帝王师,比较庄子的逍遥,率性之谓天功利多了。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27 09:25
金句提点2:这种状况使得难有一种超越感性经验的形而上学理论立足。也因此,导致中国文化的一种畸形:实用理论如政治理论,伦理学理论,军事理论,文学理论等发展亮点频出,但基础的概念和分析却极其缺乏,并且,门类混乱,体系疲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散漫混沌。即便今天,许多概念也还是混乱纠缠。所谓振兴中国文化,我想,梳理概念,恐怕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我看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概念的符号化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27 09:27
金句提点三:我们的文化中大多是直观的感性认识,缺少西方文化的那种抽象的理性。

-----
这个从古代的诗词曲赋可以看出来。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27 09:29
金句提点4:

而概念的符号化,意味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尽可能精确地界定,这或许是中国文化没能产生科学的一个因素吧?一个理论体系其实是符号化了的思想,本体论本质上是“思想对客观存在的思想”;而认识论,是“把思想当作存在的思想”,也就更需要对语言这个思想的符号再次进行符号化。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似乎有点不足,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近现代哲学,似乎又有点走得过了。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3
呵呵,既然挂上了,我就贴完已完成的部分吧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5
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关于“我”的的理论,基本是“我的存在”状态的探究。其出发点是“理性”,起认识的对象是“存在”。不过,具讽刺意味的是,西方古典哲学虽然以理性来构建其哲学体系,但关于人本身的认识论,却是非理性的。而笛卡尔则是以唯理主义的姿态出现,其哲学的出发点是人自身: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是以数学的公理-演绎方式来构建他的哲学体系的。而公理,是一个自明的原则。“思”意味着存在一个思想者,或一个思维着的东西,这是自明的确实的,因此,“思”使“我”的存在确凿无疑。我思,就是种自我意识。但从“我思”得出“我在”的前提是,我的意识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这一点在笛卡尔看来是明白无疑的,是自明的。但其实,正在这一点上,颇多可疑之处。雅克。拉康就在对“自我”的分析中,推翻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提出了“我思故我不在”,“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存在”。这一点在下文详细说。

笛卡尔本身其实并不想对认识论进行深究,他的兴趣在于发现真理的方法。但是他无意中把西方哲学引向了对认识论的研究,而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二元论为后世留下了深究的空间,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开辟了一条通路。而其所谓身心二元论就在于把肉体和精神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实体,并尝试用科学的机械论来解释这两个实体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把上帝看作是绝对的实体,肉体和精神是依赖上帝这个实体却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实体。

笛卡尔的二元论留下的困惑为西方哲学留下了发展的空间:马勒伯郎士取消了把上帝以外的自然当作实体的观点,发展起了绝对唯心主义思想;而霍布斯等否定精神是独立的实在,发展起了唯物主义思想;斯宾诺沙基于其泛神论思想,把精神和物质当作绝对实体的上帝的表现形式。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6
从人对“自我”认识的历程看,不可忽略斯宾诺沙。斯宾诺沙认为一切肉体都有精神,一切精神都有肉体。人的精神为人的肉体的观念,不仅如此,精神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也就是说,有自我意识。因此,这种自我意识就是“肉体的观念的观念”或说是“精神的观念”,当然,这个自我意识有个前提:只有精神掌握肉体变化的观念时,它才能认识自己。当人的精神努力有意识追求的东西只关乎心灵,那就是意志;关乎肉体,那就是欲望。斯宾诺沙不否定欲望,认为欲望,快乐和忧虑是人的三种基本情绪,是人类本性必有的性质,应该象研究几何的点,线,面那样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欲望是人的本质之一。斯宾诺沙因此而被当作现代生理心理学的先驱。

斯宾诺沙的学说对黑格尔产生了影响,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欲望。西方现代哲学在对自我的哲学认识上,是把重心放在了对欲望的研究上。萨特、德里达、福柯、拉康、德鲁兹等将其发挥得淋漓致尽。而他们的关于欲望的认识,深受一个人的影响--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er Kojeve)。

科耶夫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本人很清高,以至不屑出版自己的著作。他的有关思想只在其办的黑格尔讲座笔记中体现出来,后由其学生辑录出版,名为《黑格尔哲学阅读导论》。科耶夫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释,赋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种新的精神,以至深深影响着法国现在哲学。科耶夫借助马克思的历史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让黑格尔主义焕发了崭新的色彩。意味深长的是,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科耶夫在从欲望这个概念入手来阐释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之后,其结论却否定了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7
人是什么?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是将人定义为一种思维的存在。但笛卡尔的这个定义强调了“思”却忽视了“我”。按黑格尔的观点,人的意识首先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不仅是一个思维的存在,更应该是一个自思的存在。当人在对一个思考对象进行思考时,他其实是这个对象的客体,而并不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主体。换个简单的说法,“我”在对一棵树进行思考时,“我”的“思”只是这棵树的客体,并不能显现这个“思”是属于“我”这个主体的。因此,这样的“我”,只是一个他。而”我”只有在思维的语言中说出“我”这个字,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什么情况下人才能说出“我”这个字呢?那就是人欲望之时。黑格尔明确说过:自我意识就是欲望。对此,科耶夫认为,当人欲望之时就是自我意识出现之时,科耶夫对自我的定义是:人性的我就是某个欲望的我或者欲望中的我。

而欲望或说是自我意识必须有对象。欲望的目的是满足自身,而这个目的必须有欲望对象存在为前提才能达到。对自身的满足其实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确信,而这个确信是在否定欲望对象的基础上实现的。当人渴了产生要喝水的欲望时,他一定是要喝了水才能满足自身。这时,他已经改变了欲望对象--水的既定形式。喝水,否定了一个客观现实(被喝的水的形式),但创造了一个主观现实(对欲望的满足从而达到对自身的确信)。因此,欲望构建我的方式,是在否定对象中的进行的。

喝水吃东西这种对对象的否定行为人和动物都有。那么,人和动物怎么区别呢?是什么导致人从他的欲望升华为自我意识,而动物只能局限在自我感觉上?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8
科耶夫提出,如果欲望针对的是一个“自然的”“物性的”对象,那么,创造出的也是“自然的”“物性的”我,或说是兽性的我;如果针对的是一个“非自然的”对象,生成的就是一个人性的我。

科耶夫在《黑格尔导读》里有句话:“要使自我意识得以出现,欲望就因此必须指向一个非自然的对象,指向某种超越了既定现实的东西。而超越既定现实的唯一事物就是欲望本身。”“人性的欲望必须指向另一个欲望”。拉康后来就说得更明白:“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就是一个换喻”。也就是说,人性的欲望,就是对欲望的欲望。正是这种对欲望的欲望,产生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我”的我。这是科耶夫超越黑格尔的地方。这种区分是黑格尔所没有的。

自我意识的出现,首先是要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人性的欲望首先是要他人承认自己的主人身份。人人都要当主人而不愿意当奴隶。但欲望是排他性的,所以,人人都想得到他人的承认而不愿意承认他人。这样就产生了争斗。科耶夫认为,人就是从这里诞生的,人类历史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的历史就是欲望被欲望的历史”---人的历史就是争取他人承认自己主人地位的历史。所以,驱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是人性的欲望。而斗争,“是人类历史的起源,也是自我意识的起源”,在这里,可以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场斗争持续不断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个斗争,不是因为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少,不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根本原因是:人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这种人性的欲望--对欲望的欲望,着眼的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一些虚无的东西(人的欲望本身就是种虚无):尊严,自由,荣誉,爱情等。

动物不会为了一块骨头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人会为了一句诺言,一个信任,一个理想,甚至为了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比如已经破烂不堪的红旗,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其本质就是对他人欲望的欲望--期望获得承认,特别是对手或敌人的承认--承认自己的主人地位。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9
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哲学,起关注的重点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在这种本体论中,客观的存在是认识的对象,而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其存在是确定的;自我意识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割裂的,也因此,“我”也就只有一个“我”,笛卡尔能毫不迟疑地说“我思故我在”,是因为他根本就没考虑过:除了这一个“我”,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我”存在?实际上,从康德的“先验主体”到黑格尔的“认识的绝对主体”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到海德格尔的,都是把“自我意识”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的。海德格尔在《存在和时间》的(此在为谁的问题)里的一句话似乎可以说明这点:“这个‘谁’的问题是用‘我’自己、用‘主体’、用‘自我’来回答的。这个‘谁’就是那个在变居不定的行为体验中保持其为同一的东西,就是那个从而同这种多样性发生关系的东西”。 也就是说,自我的同一性是得到肯定的,是不证自明的,同时,自我的自主性也是无可质疑的。

但这种自我的同一性和自主性在精神分析学里,却遭到了质疑。而其关键点就是,始于佛洛伊德终于拉康的关于无意识理论。  

佛洛伊德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无意识这个概念的人,但他的贡献在于把这个概念引进了心理学领域,无意识从此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只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表述。佛洛伊德在早期提出了无意识(un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意识(conscious)的三元人格结构。佛洛伊德之所以会提出这个,是因为想探索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态分布和心理产生的动力因素,也就是说是从形态学和动力学角度着手。在形态学上,意识具有这三种存在形态;在动力学上,无意识是产生前意识的动因,前意识是产生意识的动因。

简单点说,意识是人可以觉察到的观念;前意识是可以被觉察到但还未被人觉察到的观念;无意识是人无法觉察到的但确实存在的观念。因此,将unconscious翻译成“潜意识”,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unconscious不是“潜伏着的可以被觉察到的意识”,不仅组织结构上与意识不同,在形式上也不同。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09
佛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来自于对“压抑”的认识,他认为:所有被压抑的都是东西都是无意识的,但并不是所有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所谓压抑,就是观念在成为意识前的一种状态。实行和保持压抑的的力就是抗拒。压抑分为原始压抑和次生压抑。佛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不受压抑的,被压抑的只是欲望。佛洛伊德的本能有两种: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爱恋本能就是利比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爱欲本能是eros,肉欲的,这其实是从属于躯体的动物性本能,这与佛洛伊德认为的“自我首要地是一种躯体的自我”是一致的。而实际上,在拉康看来,本能根本就只有一种:死亡本能。

此外,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是佛洛伊德对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三元人格结构的修正。而前一种结构与后一种结构的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本我并不是无意识的对应概念,自我也不是前意识的,超我不是意识的。本我,自我,超我中都有无意识。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解释已经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分析一下佛洛伊德前后两种人格结构的理论,可以发现,无意识是解释自我形成的关键概念。在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三元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洛伊德的无意识是一种个人性的被压抑的观念,与意识的区别是能否被知觉到,自我是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意识是属于自我的。无意识概念的引入无疑是佛洛伊德的杰出贡献,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自我意识不再是整体一块,不再是以前认为的,是同一的,正是在这点上,才有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区分。而这个区分,动摇了“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同一性。而佛洛伊德最终未能摆脱从生物学范畴理解人的自我,也未能从更广的视域来看待“自我”,虽然他在对自我和本我的研究中敏锐地察觉到了词表象(word—Presentations),但终究还是没有在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的角度去分析“自我”。所以,佛洛伊德笔下的人的自我,更多动物的属性。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牵涉面很广,并且,其中的许多概念确实也很有意思,这里不再罗列了,有兴趣的可以另开帖探讨。我们着重看看拉康对自我的分析,因为他的分析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自我”的传统认识。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10
佛洛伊德认为,自我形成于俄狄浦斯阶段。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就是通常所谓的“恋母情结”,其名来自于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剧中表现的是儿子杀父娶母。在俄狄浦斯阶段,儿童自认为是与母亲是一体的,母亲的全部都属于他。而一旦父亲与母亲走近时,儿童就表现得不安;一旦父亲远离母亲,儿童就表现得很满足。而儿童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从而形成一个主体,必须克服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人遭遇的主体的异化。

而拉康认为,人在俄狄浦斯阶段之前,还有一个镜子阶段:婴儿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没有自我意识,他甚至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婴儿只把视线之内的自己的肢体当作是存在的,视线之外则当作不存在。在七八月大的时候,某天婴儿突然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镜像,母亲在边上会说:宝宝,看看,这就是你,我们的某某某(孩子的名字)。这时候,这个婴儿就将自己的镜象与自己等同起来,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这才是人这个主体的第一次异化。婴儿会不时爬到镜子前,用母亲教会的“我”这个词,指着镜子里的形像说“我”。也就是说,自我的形成是人对外在形象的认同,而不是内在的感知。由于镜象认同,人作为一个主体的自我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指向了一个虚构的幻象,人以后就无法摆脱这样一种宿命:向外在的心像去寻求自己统一的整体形象和人格,并把它误认为自我,从而向外而不是自身去争夺自己的主人性。

而人在进入社会后,他人的凝视和文化的规范形成了另一种意义的镜子,自我就在他人的凝视和社会文化的规范中去寻找自我的认同,去预期自己的形象和理想。由此看,我们所谓的自我实现,不过是在实现文化规范的一个镜象,我们所谓的自我主张不过是在复述他者的主张,我们所谓的成功自我,不过是在追求他者的认同。这个他者,不仅仅是他人,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所谓的自我,本质上是一个他人,只不过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自己的成长历史中将外部的理想形象熔化,并以语言的方式表述为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自我并不能思考他自己,他是从外部世界构成的。科耶夫解读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阐述了“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他者的自我意识是我的自我意识的投射,主体只能在他者那里看到自身。所以,拉康说:“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想,所以我在我不思想的地方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其实是一种幻觉,“自我”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换个说法,“自我”只能在他者的话语中存在。

当我们在说话时,其实有两个作为主体的“我”:一个是陈述的主体,一个是言说的主体。陈述的主体是有意识的自我,话语的信息自它而来;言说的主体就是负责说出来的,只是个代理,是作为有意识的自我的陈述者的代理,而这个代理是无意识的。有时我们会发生口误,会做梦,那就是那个负责表达的言说的主体与陈述的主体发生了分裂。在一些语言表达中,这种分裂也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我不得不说你是对的”(我不愿意说你是对的,但另一个我要说你是对的)。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11
所以,自我是分裂的,且本质上是一个他人,而人这个主体却无法意识到这点。这种分裂是伴随着自我的异化同时产生的。其原因就在于,有意识的陈述的主体和无意识的言说的主体没有共同存在的基础:有意识的自我必定要拒绝无意识的观念和欲望;而无意识欲望也与意识无关。

俄狄浦斯情结的克服,是自我完成的第二次异化。这个阶段的完成,意味着自我认同了父亲对母亲的权利,接受了父亲所象征的秩序和法律,带来的结果是精神分析意义上的阉割:主体从此与母亲分割开来,并由此进入到了象征秩序,也就是人的文化规范中,拥有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而所谓父亲的法律,就是语言的法律,就是无意识的缘起。

关于无意识,拉康有两句名言:“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无意识产生于压抑,拉康和佛洛伊德都持这样的观点。佛洛伊德把压抑分为原始压抑和次生压抑:原始压抑表现为从来就没被意识到的内容被忘记了,也即是说从产生到结束都不会被人所察觉;次生压抑就是具体可察的,一度曾被意识到的东西被排除出了意识。佛洛伊德后期在对无意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无意识并不限于被压抑的内容,所以他修正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三元人格结构的心理模式,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但佛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是限于生物学范围,把无意识当成人之作为生物的心理现象的一部分:俄狄浦斯阶段,人的自我要进入自己以外的世界,就必须接受外部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这就不得不压制自己的一部分欲望。而这个被压抑的欲望,就是libido,力比多。无意识的根源产生于力比多。这个解释,就把无意识归因于人的生物性本能了。

而拉康的关于自我的无意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佛洛伊德,而是来自于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斯特劳斯认为,人类社会是有一些特定的法律建构起来的,人类文化就建立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法律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是被内化成无意识体现在语言中。人类社会的秩序就是象征秩序,是语言的世界,意义的世界,符号的世界。因此,个人的无意识来自于人类集体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一个给定的无意识的结构模式;这个结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功能,也只有人才具有使用和理解这些功能的能力,人类语言就体现了这一点。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集体的传统和语言发展是一个他者,无意识来自于集体的传统和语言,那就是说,无意识不是一种生物个体的本能的产物,而是来自外部世界的人类文化。所以,拉康断言: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12
索绪尔的语言学给了拉康很大的启示。对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能指链;符号的价值;能指链在共时性上的选择构成隐喻,在历时性上的选择构成换喻等研究,使拉康得出了“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的结论(关于这方面的语言学上的讨论也是很有意思的,但这种讨论会很庞杂,还是暂时放一下吧)。

“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这两个论断的意义在于:无意识不是个人性的东西,是文化性的,也是有着有序的结构的。而语言符号和社会的法律等,对于人的个体来说,是先在的,是一个本于己不相干的他者。因此,就自我中的无意识来说,认识你自己,怕是不能从自己的意识深处找到答案。

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了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这些也在以后有兴趣的时候再讨论吧。关于这些似乎已经说得太长了。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7 12:14
想要续写的,是中国文化中对自我和自我意识的认识。而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相关的专门的理论论述自我和自我意识。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27 12:46
森林 发表于 2013-1-26 19:22
看似很有道理,也就 仅是看似罢了。我又何必争论呢,我是个实践的人。

你倒是干货倒腾点出来啊?只会两滴墨水掺半瓶水,然后到处晃荡显摆,就显示出你有思想了?可笑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27 12:59
本帖最后由 偶是来看酱油的 于 2013-1-27 13:00 编辑

其实,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说的都有理,但是交锋则是各说各话。前者论述的是事物本质的辩证,后者论述的是事物表象的规律。

这也是西方哲学的魅力和忽悠之所在。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27 13:19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6 18:20
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老子的“道”与“理性”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道的思考也含着对“存在”的认识。道是永恒的 ...

中国的哲学,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注重对真理的崇拜,缺乏对真理的怀疑和质问。
西方的哲学,主要靠批驳,争辩然后形成不同的门派。而中国,则大多靠崇拜先哲们并以自我的解读,形成各种门派。
之所以中国有那么多的一“字”多义的“字”,只因为对先贤的话只是一昧的崇拜,而不敢怀疑。可是面对错误时,却能以自我的解读去纠正。这就出现了,也许古人随手写的错字,后人却给引经据典的解释成是别字,是多义字。
这也是中国的哲学,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依旧让人钦佩,却难以进步的原因吧。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27 13:27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6 18:22
因此,西方思想界自笛卡尔之后,把对客观存在的探究交给了科学,而将对思想本身的探究当作了哲学的任务,是 ...

西方的哲学,靠研究者把先哲当成笨蛋,然后以自我的忽悠与其他的忽悠交锋,得以相互的补充进而完善,从而辉煌起来。
中国的哲学,靠研究者把先哲当成神明,然后以自我的解读与其他的解读交锋,获取正统的地位因而精纯,得以流传千古。

作者: 森林    时间: 2013-1-27 14:59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1-27 12:46
你倒是干货倒腾点出来啊?只会两滴墨水掺半瓶水,然后到处晃荡显摆,就显示出你有思想了?可笑

是来显摆你会吵架、能打架、很有水平喽,我看着吧,我的确没什么干货,我很怕脱水哩。
如果你是在帮你朋友打抱不平,我倒是看清楚了些什么
哈哈一笑,走了,你们忙,谁稀罕和你们斗气呢,我又不是孩子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27 15:07
森林 发表于 2013-1-27 14:59
是来显摆你会吵架、能打架、很有水平喽,我看着吧,我的确没什么干货,我很怕脱水哩。
如果你是在帮你朋 ...

呵呵,你也只配:哈哈一笑,走了。

你的烂铁,不值得显摆。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27 22:48
好好的帖子,别楼歪了啊~~~{:soso_e113:}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28 14:09
简单的道理,被说嘀越来越复杂,其实前面都是没错嘀,只是一个比一个深入,侧重点不同,都说嘀有一定嘀道理,也有一定嘀不足,即使最后这个也不是全对嘀,现在多了网络,我的形式更多了
作者: 独醒客    时间: 2013-1-28 21:54
很不错的东西。楼主是真正思考了的。

另外,知识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学习,总结,吸收消化的过程。不应该因为这个就否定。希望大家能平和的探讨。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29 01:51
独醒客 发表于 2013-1-28 21:54
很不错的东西。楼主是真正思考了的。

另外,知识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学习,总结,吸收消化的过程 ...

那什么叫头脑风暴,什么叫擦出火花呢?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21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1-27 12:59
其实,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说的都有理,但是交锋则是各说各话。前者论述的是事物本质的辩证,后者论述的是 ...

其实,关键不在于他们提出的是否在理,而是他们创立了新概念,并带来一种思考方法。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25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1-27 13:19
中国的哲学,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注重对真理的崇拜,缺乏对真理的怀疑和质问。
西方的哲学,主要靠 ...

嗯,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而西方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比起来,人家像是更崇拜真理。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28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1-27 13:27
西方的哲学,靠研究者把先哲当成笨蛋,然后以自我的忽悠与其他的忽悠交锋,得以相互的补充进而完善,从而 ...

说的理没大错,用的词不准确,呵呵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33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28 14:09
简单的道理,被说嘀越来越复杂,其实前面都是没错嘀,只是一个比一个深入,侧重点不同,都说嘀有一定嘀道理 ...

魔鬼胡安是一个电影里的角色吧?好像还是个帅锅。哈,先问好。

其实吧,很多东西,串起来其实就是一条线。只是,这条线乱成一团时,结会越解越多。等理顺了绕成线团,也就只有一个头一个尾而已。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36
独醒客 发表于 2013-1-28 21:54
很不错的东西。楼主是真正思考了的。

另外,知识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学习,总结,吸收消化的过程 ...

支持独醒客兄的支持。对最后那句持保留态度:讨论不一定非是平和的,我欢迎激烈,哈哈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42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29 01:51
那什么叫头脑风暴,什么叫擦出火花呢?

头脑风暴就是鸡汤换鸭汤,终究还是一锅汤;擦出火花就是两股劲拧麻花,终究还是一条麻花。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52
色妞妞 发表于 2013-1-29 10:49
这个我就不参与了,与愚夫差远了。

不行,参与不参与是态度问题,说多说少是舌头问题。我只是舌头长点而已,哈哈。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29 10:53
色妞妞 发表于 2013-1-29 10:49
看得我头晕眼花,口干唇燥,还稀里哗啦。

人家说,喝醉了再喝,酒量会大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29 12:06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9 10:36
支持独醒客兄的支持。对最后那句持保留态度:讨论不一定非是平和的,我欢迎激烈,哈哈

希望激烈的只是针对观点,而不是针对人。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29 13:48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9 10:33
魔鬼胡安是一个电影里的角色吧?好像还是个帅锅。哈,先问好。

其实吧,很多东西,串起来其实就是一条 ...

谢谢,那部电影叫《冷酷的心》,另额得要再认真看完你滴文,再回敬你
作者: 尜尜    时间: 2013-1-29 14:11
本帖最后由 尜尜 于 2013-1-29 14:12 编辑

佛陀的“拈花不语”和老庄的“言尽悖”是很少人能达到的觉悟高度,所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我们生活的世界于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而言,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而佛、老是极少数能"走"到房子外面的人(也许就是从“房子”外面来的人),可能有人会诘问: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为啥不可说?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交流工具”不行,可以说相对,但说不出绝对。多媒体的发展将来或能弥补这个不足,否则只能靠自己去修行、参悟。佛说法49年,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个自行参悟的法门。呵呵……说多了,不可说。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29 19:54
本帖最后由 魔鬼胡安 于 2013-1-29 20:01 编辑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29 10:33
魔鬼胡安是一个电影里的角色吧?好像还是个帅锅。哈,先问好。

其实吧,很多东西,串起来其实就是一条 ...


       为了能有效嘀回敬您,我再认真嘀读了下,虽然感觉有点晕,但我联想起牛顿关于苹果落下引发嘀万有引力,所以也觉得您说嘀不无道理,但额嘀哲学理论是属于白痴水平,所以拜托度娘,找了篇文,觉得可以让末世多个角度思维探讨。

(转自http://bbs.news.163.com/bbs/guoji/36839586.html)做了点小修改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b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创造了

        不同的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及历史形态

        我们给远在英国朋友写信,地址是这样写的:XX号XXXX街XXXXXX市XXXXX国家。这种书写方式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相反,这能说明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

(一)为什么语言的书写方式,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看到这,也许很多朋友会对我的结论不屑一顾,认为我的说法缺少依据,其实我这样说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理由如下:

    1、人类表达自己的思维使用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语言是反映人类思维最直观的工具。

    2、语言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为最大多数人使用的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受偶然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小,最能反映人的群体潜意识的及群体性格。

(二)两种思维模式与运动状态:阳和阴(在这里分析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起点与科学的基点的截然不同)

       其实,发现这种差别的不只有我,每个学过英语的人恐怕都知道。但他们没有进一步的引申发掘这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而我看到后就把它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周易》联系起来。我们姑且不论老祖宗东西的对错,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说的。老祖宗认为,东方属阳,西方属阴,阳的运动状态是顺时针旋转,越转越小;阴的运动状态是逆时针旋转越转越大。

       中国人的运行状态就像是水的漩涡。水的漩涡能把周围的漂浮的东西吸进漩涡之中,这就象征着我们中国人善于吸收。西方的旋转模式象一个在地上飞速旋转的地老鼠(一种烟花),它的特点是发散,把自己的东西释放出来。

       单纯的这样论述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两种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现在来对两种运动状态做一番引申。由于中国人的运动状态是由外而内,所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比较注重整体性,注重秩序,和谐,具有包容力;内敛含蓄,不善于表达;强调个人修养,进攻意识也比较弱。西方的运行状态是由内往外,所以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个体,强调个性,竞争,注重表现,富有进攻性。

       在解释完这两种运行状态的特征之后,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一番回顾,从历史文化形态的宏观角度来验证其理论的适用性。

(一)周易与牛顿

      既然我们在上面引用了周易的原理,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周易到底是什么?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周易有所批判,但是周易对中国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周易确切的起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为伏羲氏所作。但是,直到孔子以前周易都是作为占卜出现的。孔子时,其对经文所做的解释及学习《易经》的心得而写的《十翼》就成了后来的六经之首的《易经》。

《易经》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易经》是我们祖先根据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理解而创建的模拟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模型。《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人是万物之一,所以人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都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产物。这是《易经》对于天地万物最核心的思想。

       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思想之后,《易经》就派生出了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和谐,在《易经》里的表述就是阴阳平衡,既然万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那么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就是事物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前提。当然这个平衡包括很多个层面,大的层面包括天地之间阴阳的平衡(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中间的层面包括万物之间阴阳的平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小的层面包括个体内部阴阳的平衡(人体内部的和谐,典型的应用就是中医学)。

       《易经》在阐述其理论的时候,所有论述都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周易的核心功能就是在总体和谐的状况下去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周易始终是把整体性放在第一位,把个体放在了比较从属的位置。

         说完了周易,我们再来说一下牛顿,牛顿作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小故事:有一天,牛顿睡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牛顿很奇怪,为什么苹果是落在地上,而不会落到天上呢?他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是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因为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促进了18世纪天文学的飞速发展。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是现代科学的研究往往从单一现象出发,得出结果后,再应用于其他方面。体现了一种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过程。现代科学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成就就是由于无数个小的,基础的点的突破而构建起来的。

         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明白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原来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杨振宁教授关于《易经》扼杀了近现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论述。因为《易经》只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一种总结,是中国人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真正扼杀近现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文化的差异:天人合一与天赋人权(人本主义)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恐怕就在于天人合一与天赋人权的差别了。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都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产物。因此人和周围的树木,动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尊卑问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都是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下进化而来的,是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所以,人一定要保护环境,使其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不至于有大的改变。环境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对人类自身的破坏。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地球臭氧层问题。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导致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在逐渐的变薄,甚至在南极上空还出现了臭氧空洞。臭氧的功能就是能过滤绝大部分的紫外线。正是因为有了臭氧的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没有进化出抵御强紫外线长期辐射的功能。如果因为人类的活动,致使臭氧层在短期内的大幅度改变或消失,恐怕地球上的人和其他动植物都要面临一次生存大考验了。

       臭氧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的无比正确性。它站在了整个地球的高度,从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规范!

      作为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并在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就是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提出的天赋人权的思想。所谓天赋人权,实际上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如平等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发展得权力,言论自由等。单看天赋人权的解释,它的确是非常美好、带有理想化的一种理念。但是同样从这个名词的解释,我们还能看到其产生的基点是从人类自身为出发点,强调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某种权利,明显的带有西方的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如果这种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相信会产生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天赋人权的思想是产生于西方,是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下的产物,是在西方强调自我,个性,竞争的环境中运作发展的,因此,天赋人权在它产生之初就如影随形的附带了人本主义思想。发展成了认为世界是以自我或者我这个群体为中心的,为了我或者我这个群体的生存发展,我可以枉顾他人的利益,对周围的环境予取予求。我们今天看到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源被污染,大量的动植物灭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西方片面的强调人的权利,而忽略自然环境所致,事实上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美国枉顾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悍然于2004年拒签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京都议定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不可否认作为人类自身,人本主义,人权至上,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说服力。因此直到今天虽然地球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虽然人类面临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人权问题仍然能够迷惑一部分人,仍然是西方推行其价值观和掠夺资源与利益的强有力工具。

(三)中医与西医(不同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不同的科学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炒作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医是不是科学,要不要取消中医?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其根本就是一帮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制造话题,制造事端。但是为了深入探讨东西方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中医和西医做一番比较。

       在深入探讨中医以前,我先强调一下,我对中西医比较的结论,就是,中西医都是科学,都是人类科技发展与文明发展的结晶。今天只所以会出现,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的言论,其实和当今社会忽视传统教育,西方所建立的现代科学及西方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是分不开的,其实,很多叫嚣取消中医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点,只是以西方思维方式下所创建起来的医学模型来衡量中医,这样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好像一个女人用女性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一个男人的行为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扁鹊的医术很高超,很多疑难杂症,扁鹊都能手到病除,因此扁鹊的名声大噪。一天,曹操问扁鹊:听说你有兄弟三人,都会行医,哪个水平最高啊?扁鹊说:我兄弟之中,我的水平最差,大哥的水平最高。曹操很奇怪:为什么你的水平最差却名气最大呢?扁鹊说:大王有所不知,我大哥可以在病人生病之前,就可以看出病人所生之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提醒,病人就不会生病。由于大哥治病在病人病症发作之前,病人并没有确实的体验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所以病人就不会觉得我大哥会治病。二哥技术比大哥稍差,它只能在病人发病之后,在病情深入发展以前给病人治好,所以病人以为我二哥只会治小病。而我的水平,只能在病人并入膏肓的时候才能为其治病,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我治好的疑难杂症,觉得我的医术最高,所以我的名气才最大!

      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明什么呢?在我看来,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的科学体系在基点与发展方向上产生了根本性的差异。就以中医来说吧,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理论来源于《易经》,我们在上文中就已经提到过。《易经》揭示的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推而广之的说,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就是揭示人的生命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医认为:人也是阴阳的结合体,健康的人,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出现生病的特征,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阴阳的失衡从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的整体性,它把人体和生命看成一个整体,在其基础上发现了作为生命运行特征的气,穴位,七经八脉等。并把这种发现,用于疾病的治疗与身体的保健。所以,中医就出现了很多不为西方医学所理解的方法,如针灸,刮痧,按摩,拔火罐。其实,中医还有很大的,被现代人所忽略的一块,就是养生保健方面。中医的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气功,武术,按摩等很多领域。就像上面所列举的例子所说的问题一样。在古代,人们认为的中医的涵盖面是很广的,它不仅仅指的是后期的治病过程,他包含了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从前期保健、强身到后期有病治病的全过程。

       中医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中医对人的健康状态,发病机理和环境的关系,亦有非常系统的理论阐述,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即《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谈到自然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中医的“五运六气”。古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气运动产生各种变化,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既包括正常的生理方面,也探讨病理致病等因素。五运指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的相继运行;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的相继运行。

        其实,知道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明白自然界的变化肯定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现代的西医,却没有专门的理论来探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西医的一种缺陷。当然这种缺陷是西医产生基础的局限造成的。现代医学创建于15、16世纪,他是建立在的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其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目的,就是有病治病,至于病情产生的原因,背景,都不在他的探讨之列。这就决定了,西医对人作为生命的主体过程是缺少认识的。所以,西医的特征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也就解释了西医为什么反对中医,说他不是科学,因为现代医学,永远解释不了为什么我肚子疼得时候,在手上扎一针就不疼了的治疗方法。

       关于中医的缺陷,我想说一点的是,由于中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而创建的科学体系,所以,中医的背后有非常复杂的理论体系,如:天候地理方面的理论等,加上草药的种类过多,药性难记,各种力量相互之间的作用复杂微妙,所以中医易学难精。这就不利于大批量的培养人才,同时也限制了中医的发扬光大。在此方面西医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西医的理论基础简单,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其他学科,能够低成本,大批的培养人才,这也是今天西医能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我在这里不是要贬低现代医学的成就,相反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只想说明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价值体系。我们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气度,不要站在一种科学体系的基础上,以这种科学体系的观点去否定另外一种科学体系。相反,我们如果看到中医在保健,健身,治疗慢性病方面的长处,看到西医治疗突发病方面的优势,善加利用,我想一定会为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的。

      其实,理解中医,就是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角度是由宏观到微观,所以,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才能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追溯到源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如果没有抓住这条根,而仅仅只看几本《论语》、《老子》、《资治通鉴》就奢言自己了解中国文化,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了解的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只言片语而已。

(四)大一统的中国与分裂的欧洲

比较完两种思维方式在文化,科技方面的影响之后,我们来看看他们对两种思维方式所主导下的国家形态的影响。

         对于中国和欧洲,历史学家有着诸多的比较,其中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在大致相同的纬度,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中国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且5000年延绵不绝,而欧洲却是小国林立始终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呢?即便是今天的欧盟,也仅仅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组织,并且矛盾重重,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历史学家对此有很多解释,如地理决定说:认为欧洲的地形主要是山地,阻碍了欧洲各地人民的往来,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其实中国的领土之内70%以上是丘陵山地,在地形方面并不比欧洲占有优势,单一地形决定说似乎缺少了说服力。

       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人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比较注重整体性。就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貌出现。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分裂的局面,如春秋战国,五代十国,都是小国林立,群雄争锋的时代,之所以在分裂之后能够迅速地回归统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种大一统的意识,在分裂的时候,能够有人站出来,顺应人民的要求,引导人民重新的回归统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的学说是认为欧洲境内各个民族林立,太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对立导致了欧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其实和中国的历史做一番比较,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其实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为什么?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是在历史上由很多民族融和而成的,如黄帝时期,黄帝和蚩尤部落的融和,五代十国时期的五胡内迁等都是民族融和,形成统一大民族的过程。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能形成若干次民族大的融和的进程,而欧洲却没有?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欧洲人太强调个性,强调个体,强调个体就缺乏包容性,这是必然的。而中国人的思维强调的是秩序和谐,中国人能在不断的包容中,完成民族的融合,形成新的更强大的民族,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外族入侵往往伴随着大的民族融合进程。

(五)郑和与哥伦布(发展模式与实力运用)

       郑和和哥伦布都是航海家,都对世界的航海史有过杰出的贡献。但是这两个航海家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郑和是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出使西洋,目的是和沿海国家建立联系,传播文明,通商及扩大交流。所以郑和所到之处,受到了沿岸国家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并有大批的使节随郑和到达中国,和中国建立起友好关系。而在郑和80多年之后的哥伦布在航海大发现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与殖民统治。

      这种比较,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具有实力之后,中国人和西方人如何利用自己的实力。由于中国人的运行状态是由大到小,是内敛的,所以中国比较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秩序和谐,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以德化治理天下(以德服人),很少以武力的方式主动进攻其他的国家(和西方比较而言)。而西方则不然,西方的运行状态是由内而外,所以,西方人在具有实力之后,其实力对外的运用方式就是发动战争,如16世纪后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对外所发动的殖民地战争,20世纪初、中叶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今天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都是基于一种这样的运动模式。

       在《易经》的理论中还有一条规律,就是阳的就是阳的,阴的就是阴的,阳的永远变不成阴,阴的永远变不成阳,但是他们之间通过阴阳的相交可以无限接近。举例来说:东方人是阳,西方人是阴,东方人永远都是东方人,西方人永远都是西方人,东西方人可以通过互相的学习而无限的接近,但是,这种接近绝对不会出现东方人完全放弃东方人的特性而成为西方人的现象。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变化,但绝对不会出现失去本质的变化。

      由于兴趣的问题,我经常观看台湾的电视节目,每当我看到台湾实事节目评论员,对一切事情的评判标准,都是以西方价值取向为依归的时候,我就觉得悲哀,因为这是一群完全迷失自我的一批人,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群就没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只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台湾的舆论如果长期的为这种香蕉人(指有着黄皮肤却完全受的白人西方教育的人)所主导,台湾的政局会恐怕会长期混乱下去。

      笔者在这里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是个极端的保守主义者,对西方的东西一切都反对!这种印象是错误的,笔者之所以在此不断的强调本质和传统,是想提醒大家认清自己的本质,只有认清自己本质是什么,我们在吸收借鉴的时候,才知道哪些是我该吸收的,哪些是我不该吸收。其实《周易》最强调的一点就是,阴的物体和阳的物体要相互的交合才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学习,吸收,借鉴是必须的。

二、西方思维方式主导下的世界给人类带来的问题

       中西方历史形态、科学体系和价值观的各种比较,是为了论证一个问题: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人群性格、不同的科技发展方向及不同的文化体系、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不同的轨迹。中国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中国形成并维持着一个统一的国家,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高峰。西方的思维方式,维护着西方各民族的自主性,并从15世纪开始创立了当今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现代科学,开创了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好像四季中的夏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冬天(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两者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四季的变换。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创造的社会推动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唐宋),如果没有新的思维方式或者活力的加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老成的状态,缺少活力(元、明、清)。对于西方也一样,西方人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创立了现代科学,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人类科技飞速发展。使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高风险。威胁着整个人类的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

      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自由竞争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两块基石。但是在人类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两块基石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得现代科技的两面性表现出来,一方面它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科技是人开发的,总是掌握在特定的个人、团体或利益集团手中。它们为了特定的利益,或者为了在竞争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科技可能被用于提高人民福利,也可能被用于军事或者其他的破坏性的领域。决定科技使用方向的是技术拥有者的欲望和要求能不能得到满足,以及是否在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自由竞争换句话说就是无序竞争,或者是竞争的无序性。虽然具体到某个具体的国家内部,都有一整套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各种竞争行为,但是对于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来说,竞争无序性所带来的危害却充分的表现出来。由于国家拥有强大的科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力量(军队与武器系统),以利己主义为中心(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基础),行为难以被规范(没有强有力的国际组织能规范各个国家的具体行为)等原因,无序的竞争使得今天的世界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脆弱状态之中。

(一)资源问题(资本主义的公司制度无限放大了人们对物质的拥有欲望和享乐欲望)

       如果你走在街上,问一个人什么是幸福,很多人都会回答,只要身心愉快就是幸福,可见,人的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和拥有物质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却通过公司竞争和科技创新,无限的诱导人们对于物质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并且使这种欲望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全球性的刚性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与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相比,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资源在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之下总有枯竭的一天,如果真正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后人又该何以为生呢?其实,资源在历史上一直是各国家之间主要的角力点,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和寻求资源有关,甚至今天左右着大国之间的竞逐和布局的依然是资源问题。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关系及对人类的影响在上文已经有了较多的论述,这里我们就把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环保意识经历过一个修正的过程,但是这种修正并没有根本性的扭转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直到今天,地球环境恶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并且在可见的将来,只要存在着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只要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制度,环境问题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伊朝核问题(武器扩散问题)

       伊、朝核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武器扩散的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怎么说都不是这个世界之福,它只能把人类推到了一个日益危险的边缘。这个对整个人类没有丝毫益处的行为,为什么很多人,很多国家趋之若鹜,甚至冒着被打击得危险,竭尽全力的发展呢?说到底,这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导致的一个恶果。各个国家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为了在国际形势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甚至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吓阻力量,否则这些国家,可能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机会,永远是一个任人宰割、予取予求的对象。所以,不管西方人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理念说的如何动听,只要这个世界是建立在以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只要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这个世界存在着竞争,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武器扩散的问题也就不可能从根上得到解决。

以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之下的世界,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采取的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堵”的政策,东边有问题就堵东边,西边有问题就堵西边。这种被动的堵的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器扩散的问题,相反又制造了很多新矛盾,新的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如果说核武器,生化武器需要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堵的策略可能还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人类新兴的生物科学所制造的基因武器,可能在一个小小的生物实验室就能完成。这时候美国的堵的策略还能奏效吗?难道美国要监视全世界所有的生物实验室吗?假如有一天,一个类似于拉登这样的极端主义者掌握了这种武器,那么美国该怎么办…………

(四)恐怖主义(利益冲突的问题)

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全球重心转到了反恐。21世纪初所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是反恐战争的一部分。为什么美国这个全球霸主,世界秩序的制定者,会倾其全国之力,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的的确确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美国所主导下的世界秩序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打击恐怖主义,就意味着对美国势力范围的巩固,并可以借此机会排斥异己,完成新的战略布局。

全球恐怖主义的泛滥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是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冲突加剧的表面化的体现;是美国进攻性的国家政策和赤裸裸的掠夺所导致的直接恶果。

(五)人权问题与文明冲突问题

       人权问题与文明冲突问题应该统称为文化霸权的问题。它是西方文化优异论的继续,是西方世界把自己的价值观与文化强加给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和利益、武力纠结在一起。美国武力入侵伊拉克,并在伊拉克培植亲美的政府,试图在中东伊斯兰地区创建一个所谓的民主政权,就是美国对于文化侵略的最新尝试,虽然,美国在入侵的过程中极力否认这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仅仅是推翻伊拉克独裁政府的行为,但是从美国的整个的中东政策以及一定要再伊拉克建立一个所谓的民主样板的行为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傲慢是显而易见的。

      文明之间的冲突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严重的危害,它直接以文明为界给世界划分成几个相互对立的区块。如果真的有一天因为文明而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其影响一定是世界性的,其结果一定是毁灭性的!

     上面列举的五大问题,都是利己主义和无序竞争引起的全球性问题。它们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方法对人类的前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西方人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宏观把握能力欠缺,西方文明主导下的发展始终重复着一种模式,就是发展――修正――再发展--再修正。在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相对于越来越脆弱的地球来说,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完成再发展--再修正的过程呢?



       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就像是东方人柔韧性好,西方人爆发力好,非洲人善于长跑一样,是一些生理因素和生存环境决定的本质差别,这些差别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体系。所以,具体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根据自己的本质特征与实际情况,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以我为本,以它为用,这样才能找出一条真正适合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之路。全盘照抄,照搬都不是科学的方法,舍弃自我,只能使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处于失去自我的混乱之中。

        对于当今在世界上起主导作用的西方国家来说,它所创立的天赋人权远不是真理,它所奉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带有不可逾越的缺陷。并且这些缺陷,是足以使全世界的人类陷于万劫不复灾难之中的致命缺陷。在这种极端状况出现之前,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力量,让西方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认识到,在西方体制和价值观之外,还有一个东方的体制和价值观。双方能在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寻找到一条更能促进人类长治久安发展道路。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29 19:55
转发这个不等于额完全赞同,但部分逻辑觉得是额想说嘀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29 22:50
      还有一段关于动物与人嘀区分,关于精神那段,什么动物不会为了一根骨头去拼命,而人会为了某个精神付出生命什么的,介段觉得片面,坊间不是流传很多动物舍身护主嘀真实故事吗,方才看报还看到美国一只猫跋涉300公里去找他那搬了家嘀主人,找到嘀时候差点饿死了嘀新闻,介又怎么解释呢?我们不能以人类嘀眼光去分析动物,每个生物都有它嘀灵性它嘀交流方式,同样也有它嘀精神,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可能在动物眼中我们是低级嘀动物也不定,西方的哲学,太注重人嘀自我喱,过于理性……
    以上可能比较肤浅,书读嘀少,哈哈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30 12:31
本帖最后由 芥末 于 2013-1-30 12:35 编辑

众位辛苦,等会我给你们上茶~~
或者放曲儿~~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1-30 12:35
音乐经典 : 托赛里小夜曲

http://share.vrs.sohu.com/my/v.swf&autoplay=false&id=29636038&skinNum=1&topBar=1&xuid=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2:52
尜尜 发表于 2013-1-29 14:11
佛陀的“拈花不语”和老庄的“言尽悖”是很少人能达到的觉悟高度,所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我们生活的 ...

佛的拈花微笑和老庄的言尽悖是有相似之处。真理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语言准确表达,或说是语言不能到达真理。这个不足,却不是多媒体之类能弥补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人根本性的缺陷。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2:57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29 19:55
转发这个不等于额完全赞同,但部分逻辑觉得是额想说嘀

谢谢胡安兄。

你转来的帖子读了,有些地方说得有理,有些则是没有根据。总的感觉是,就现象发议论,没有精细的分析。基本功不扎实,有些结论下的草率。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3:02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29 22:50
还有一段关于动物与人嘀区分,关于精神那段,什么动物不会为了一根骨头去拼命,而人会为了某个精神付 ...

呵呵,胡安兄,动物的救主,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还不是思考的结果。动物没有抽象思考能力,只关注实在的事物。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3:02
芥末 发表于 2013-1-30 12:31
众位辛苦,等会我给你们上茶~~
或者放曲儿~~

你的小曲儿总不会差的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3:14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30 12:57
谢谢胡安兄。

你转来的帖子读了,有些地方说得有理,有些则是没有根据。总的感觉是,就现象发议论,没 ...

兄弟说嘀没错,和你嘀一样,也是部分有理,部分有点迷糊,其实各有千秋,红花也不能和绿叶并提,并不是说红花比绿叶重要,在大自然中,二者的作用是缺一不可嘀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3:17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30 13:02
呵呵,胡安兄,动物的救主,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还不是思考的结果。动物没有抽象 ...

看来兄弟是个唯物主义者,人们经常形容一些不争气的人,叫畜牲,形容一些有灵性的动物叫有人性,物是死嘀,但生灵是活嘀,不能以物理的形式去分析生物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3:18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30 13:14
兄弟说嘀没错,和你嘀一样,也是部分有理,部分有点迷糊,其实各有千秋,红花也不能和绿叶并提,并不是说 ...

其实,胡安兄,有时结论有理,并不代表论证过程的正确。我常常关注的,不是结论是否有理,而是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逻辑起点在哪里,经常发现有问题,呵呵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3:19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30 13:17
看来兄弟是个唯物主义者,人们经常形容一些不争气的人,叫畜牲,形容一些有灵性的动物叫有人性,物是死嘀 ...

哈,我不是个完全的唯物主义者,有时也对唯物主义充满敌意。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3:24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30 13:18
其实,胡安兄,有时结论有理,并不代表论证过程的正确。我常常关注的,不是结论是否有理,而是这个结论是 ...

      嗯,其实额对哲学不是很感冒,觉得有点象气功,把持不住,很容易走火入魔,象你嘀文章,那些论证绕来绕去嘀,搞嘀额很纠结,不过也发人深省,这两天额都一直在转着你文章嘀东西,想着那个“我”{:soso_e128:}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3:26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30 13:19
哈,我不是个完全的唯物主义者,有时也对唯物主义充满敌意。

生活就是矛盾,在矛盾中发展,这好象也是哲学嘀一个结论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个“我”,每天都在互相撕斗,要平静也挺难嘀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3:37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30 13:26
生活就是矛盾,在矛盾中发展,这好象也是哲学嘀一个结论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个“我”,每天都在互 ...

嗯,关于“我”,其实有很多说,国内理论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及普及都不多。但这却是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很多时候,我是分裂的,好几个“我”在纠缠;而这个“我”的社会层面的属性,却并非真正是个人的,是文化造就的。所以,很多所谓的成功,所谓自我价值实现,其实是在追求文化的认同,追求社会的认同,细究下来,却并不是个人的“我”真正需要的。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3:49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30 13:37
嗯,关于“我”,其实有很多说,国内理论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及普及都不多。但这却是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 ...

本身这个“我”的概念就定嘀自相矛盾,还再以这个论证,只会把人脚嘀神经昔昔嘀,好象有句佛语,千个人里千个我,就象对一张画嘀理解,其实你分析小猪嘀那段文字,关于画嘀分析,还是不够全面嘀,你想想,毕加索嘀画……

作者: 末代愚夫    时间: 2013-1-30 13:50
魔鬼胡安 发表于 2013-1-30 13:49
本身这个“我”的概念就定嘀自相矛盾,还再以这个论证,只会把人脚嘀神经昔昔嘀,好象有句佛语,千个人里 ...

嗯,我再看看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4:30
末代愚夫 发表于 2013-1-30 13:50
嗯,我再看看

额不是否定兄弟,是佩服,这么难捉摸嘀学问,能静嘀心下来研究,这可是大智慧{:soso_e113:}

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时间: 2013-1-30 14:40
偶以为,作为出版挣稿费,不妨把文稿写的深奥,引经据典的严谨,而如果想普及知识,那则需要光缆群书后,忘掉书名和作者,以自己的思考和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
作者: 魔鬼胡安    时间: 2013-1-30 18:28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1-30 14:40
偶以为,作为出版挣稿费,不妨把文稿写的深奥,引经据典的严谨,而如果想普及知识,那则需要光缆群书后,忘 ...

介句拍嘀,额没得说喱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