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七律  花月连珠体诗(15首) [打印本页]

作者: 月沐风吟    时间: 2013-2-28 17:14
标题: 七律  花月连珠体诗(15首)


  东君沐月夺花魁,月地花天祥瑞堆。
  才羡花痴惊月佬,又邀月友谢花媒。
  八方月夜喝花酒,一处花坛赏月台。
  月影花魂金玉外,花前月下更悠哉。
  二
  花月最宜诗酒茶,邀花赏月共天涯。
  月明花艳风光好,花好月圆情趣夸。
  富贵花开千古月,祥和月绽百年花。
  花搂月抱人常醉,月享花容花想家。
  三
  拈花弄影月离枝,月下飞花笑语追。
  皓月凝眸花窘态,娇花遮面月相思。
  花魂勾月春风醉,月影邀花甘露痴。
  问月寻花何处去,月圆花好正当时。
  四
  花姑月姥倚莲池,弄月拈花吟妙诗。
  月笑花容太招展,花嫌月影少迷离。
  清风月下花香重,水榭花前月意弥。
  花事月尘浮躁客,几人花月志不移。
  五(词韵)
  烟花三月絮成堆,月魄花魂思绪追。
  柳巷春花明月在,云头皓月暗花依。
  花因月下常惬意,月自花前才醉微。
  最爱月花相伴日,花杯月盏忘回归。
  六
  飞花邀月斗闲枝,月影婆娑花意痴。
  汉月秦花宜对酒,唐花宋月好吟诗。
  拈花照月身前过,赏月观花梦里随。
  月更朦胧花更艳,花魂月魄有人思。
  七
  花随月影笑春枝,月沐花摇舞秀姿。
  月念缠绵花荡漾,花容灿烂月矜持。
  飞花有意月当酒,暗月无心花作诗。
  月下轻歌花寄语,花吟月唱诉相思。
  八
  花凝细露月光凉,月下闻香花影藏。
  孤月射寒花灿烂,繁花摇蕊月迷茫。
  花前月静松声远,月里秋深花气扬。
  但信花魂勾月醉,不疑月使恋花狂。
  九
  花陪月酒更峥嵘,月下花容影纵横。
  月度低迷花度放,花思招展月思明。
  花勾月醉盈盈笑,月挽花痴款款迎。
  万里清辉花共月,来邀花月扮龙城。
  注:龙城,甘肃天水的别称。
  十
  花前月下论风流,月更温柔花更羞。
  月照关山花寄语,花舒广袖月无忧。
  花容月貌惊春梦,月影花魂思古楼。
  携月邀花人易醉,吟花颂月忘闲愁。
  十一
  幽花月照送清香,月缺花迷试靓妆。
  月下窗明花惬意,花旁阶暗月倘佯。
  月陪三友赏花醉,花挽高邻沐月忙。
  千里同辉花月夜,疏花瘦月有人狂。
  十二
  秋花霜月渐天凉,花败枝残月下藏。
  月冷花寒无气魄,花凋月暗丧阳刚。
  观花赏月春时去,借月寻花梦里狂。
  月影花魂今不再,月花何处照东床?
  十三(词韵)
  琼花射月度严冬,月暗花凋冰窟窿。
  败柳残花移月影,阴风瘦月挫花容。
  花堆池上月清淡,月洒枝头花垢蓬。
  素月寒来花事少,叹花感月更忡忡。
  十四
  镜花水月本虚无,邀月赏花何所图。
  山月当空花北魏,娇花倚户月东吴。
  花随暗淡月魂苦,月任忧愁花影孤。
  不忍残花悲瘦月,琼花关外月踟蹰。
  十五
  花摇月荡任心驰,月里花开绽异姿。
  皓月疑猜花主意,娇花似懂月相思。
  花洋月海能沉醉,月沐花陶不自持。
  最爱花前追汉月,吟声月下有花痴。
  
注:连珠体诗是古韵诗的一种,要求作品从头至尾重复使用某两个字,上递下接,如明珠贯连,使作品音韵铿锵,意境隽永,达到“一唱再三叹,慷慨有馀哀”的效果。最具代表性的数唐伯虎的《花月吟效连珠体》,全诗11首88句,首首花月,句句花月,却无烦冗累赘之嫌,读来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犹可贵者,诗情画意,诗意盎然,韵味悠长,花前月下,花香月明,令人陶醉。

作者: 来自水星球    时间: 2013-2-28 17:21
风花雪月
作者: 西风    时间: 2013-2-28 17:40
朋友高才!佩服{:soso_e183:}
作者: 静听花开    时间: 2013-2-28 18:33
才高者随处可见!{:soso_e179:}
作者: 静听花开    时间: 2013-2-28 18:33
佩服!
作者: 文/心殇    时间: 2013-2-28 18:38
学习  学习  拜读!
作者: 心月    时间: 2013-3-3 19:25
好才情,出手不凡!{:soso_e183:}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3-3-4 12:03
一组连珠佳律,读来清朗雅正,实在精妙。欣赏学习!
问候月沐兄。

作者: 月沐风吟    时间: 2013-3-4 14:54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3-3-4 12:03
一组连珠佳律,读来清朗雅正,实在精妙。欣赏学习!
问候月沐兄。

感谢赏读并高评!老朋友了,先问好!多指正为盼!
作者: 淼焱    时间: 2013-3-4 15:31
再赏大哥花月巨制,读来气象恢弘,赞。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