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佛学交流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尜尜
时间:
2013-5-5 14:19
标题:
佛学交流贴
话说自称和尚多年,也叨叨过不少话题,但却从未妄论过佛学。记得世尊曾讲过这么个意思:“不可说”。但他老人家没明确解释,只是“拈花微笑”。显然不可说并非不能说,因为佛陀本人也曾说法49年。
关于“不可说”俺曾写过与道家的“言尽悖”相通,但更麻烦的或许是认知差距问题?说吧,信者了了,盲目跟风者众;不说吧,当年宏愿是普度众生。这便如何是好?所以佛家高僧也曾有过相似的感叹:世间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根据俺所理解的佛学,做为宗教组织看多少有些牵强。他是关于世间慈悲与智慧的学说,是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的门径理论,后来经历代高僧的不断感悟、增补,使其经书浩似烟海,常人不要说研读,就是粗读一遍也几乎不可能。
佛陀驻世时是师傅而不是神,圆寂后属“不思议界”,如《大乘起信论》所言:“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成佛者就是要到这个真如界,对寻常人而言,因为离了诸相,所以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佛教以三学、四圣、轮回、因果为立论之本。其中三学“戒、定、慧”是核心,四圣“苦、集、灭、道”是佛学体系的基础。苦谛,世间万般皆苦;集谛,诸般苦的本源;灭谛,灭苦的方法;道,成就途径。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已经很难接受万般皆苦的说法,追求享乐、贪生惧死成为常态。所以佛家讲戒,而普通人最难持的就是戒,没有戒,也就少了入灵山的钥匙。
戒、定、慧三者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步骤,戒是为了辅助得到清净心和断恶业,清净心是定的根基,戒只是手段,所以我们看到个别高僧不戒,如中国的济公、日本的一休等,但寻常礼佛者不能随意效仿。很多人都知道济公有两句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实际是个典故),但未必知道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高僧入定已经不需要戒的辅助,这至少要达到阿罗汉的果位,而普通人修为不够,所以就离不开戒这个“严师”。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慧而明心见性。正如达摩祖师口诀所云:外息诸缘,内息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关于轮回和因果,一般是佛教故事中讲的比较多,这大概是为了适应民间口味,其中有些科学,有些玄学,也有些迷信。即使是科学部分,目前也大多无法验证。所以总体说佛学是一门心证的学问。
佛学的心,当然不是指心脏这个器官,而是与西方的灵魂有些相似,心证的过程就是精神生命升拔的过程。你可以看《金刚经》,也可以看《金瓶梅》,七荤八素皆属寻常口味,归根结底还是看心的取舍,由心之取舍现众生相,结众生缘。
作者:
一水天涯
时间:
2013-5-5 14:36
杀个发,冲题目来的
作者:
春意阑珊
时间:
2013-5-5 15:46
俺不懂佛学,来旁听。。。
作者:
杨逍逍
时间:
2013-5-5 18:39
大师,鲁智深为啥能成佛?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5-5 21:01
相当于科普贴!{:soso_e179:}
作者:
芥末
时间:
2013-5-5 21:01
佛教以三学、四圣、轮回、因果为立论之本。其中三学“戒、定、慧”是核心,四圣“苦、集、灭、道”是佛学体系的基础。苦谛,世间万般皆苦;集谛,诸般苦的本源;灭谛,灭苦的方法;道,成就途径。
---------
先学学这些东东~~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13-5-6 00:51
“根据俺所理解的佛学,做为宗教组织看多少有些牵强。他是关于世间慈悲与智慧的学说,是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的门径理论,后来经历代高僧的不断感悟、增补,使其经书浩似烟海,常人不要说研读,就是粗读一遍也几乎不可能。”
解读的心得准确,深以为然。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13-5-6 00:51
“根据俺所理解的佛学,做为宗教组织看多少有些牵强。他是关于世间慈悲与智慧的学说,是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的门径理论,后来经历代高僧的不断感悟、增补,使其经书浩似烟海,常人不要说研读,就是粗读一遍也几乎不可能。”
解读的心得准确,深以为然。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5-6 08:42
不懂佛理,无缘修行,但依然支持宝帖!{:soso_e160:}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