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转:“民警摔婴案”为何被捂了一个月之久? [打印本页]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8-18 13:13
标题: 转:“民警摔婴案”为何被捂了一个月之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8-18 13:14 编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恶汉摔死女童案震惊舆论,原以为这种极端残暴的血案只是个案,没想到血案又现河南林州版,一从警近30年的民警,酗酒后突然抢走街上一个男子怀里7个月大的女婴,举过头顶后猛摔在地。目前女婴虽已脱离生命危险,但能否康复仍需进一步观察。事件发生后,涉事民警除受到关禁闭15天的警务纪律处罚外,至今没受到任何法律制裁(8月17日《法制晚报》)。
北京恶汉摔死女童案发生后,公众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们无法想像一个人竟恶劣到这种毫无人性、禽兽不如的地步。上述北京案件,让公众见识了社会戾气之浓烈。当林州再发生类似案件时,人们已经没有了震惊,只剩下愤怒。前一案件的嫌犯是一坐过牢的人,而此一案件的涉事者竟然是一民警。人们愤怒其手段的残忍,愤怒其单位的息事宁人——做出如此残忍的犯罪行为,那个民警竟然只被关了15天禁闭,只受到警务纪律处罚,未受到任何法律制裁。残暴突破了公众想像力,林州市公安局息事宁人、“拿人命当儿戏”的态度更让人咋舌。
除了这些愤怒,我还愤怒当地官方对此案的隐瞒。我注意到,此案发生在7月20日晚,到今天被媒体曝光,已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自媒体如此发达、传播如此迅速、信息如此开放的今天,这样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竟然一个月后才被媒体曝光,当地捂盖子的能力实在让人惊叹。
这件事的曝光还得感谢当地人大主任,是他的一句话冲破了禁令,使这一丑闻被披露。据媒体报道,近来在林州市一次人大常务会议上,人大主任翟建周提到民警酒后抢人孩子、当街摔在地上事件,连称“这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据悉,这是该事件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提及和披露,随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人大重要领导给几家京城媒体记者发短信称:“该事件骇人听闻,当事民警郭增喜称自己当时只是摸了摸婴儿的脸和手,确定是布娃娃后才举起摔了。”
到底是谁发禁令不让透露此事?为什么当地知情官员都不敢在公开场合谈论此事?为什么当地人大的重要领导不给当地媒体发短信,而是给京城几家媒体记者发短信曝光此事?到底是何种力量竭力在捂这件事?从媒体的报道看,当地官方是在内部通报了此事,为什么不向社会公布?为什么记者采访时,当地官员都讳莫如深地躲着记者?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黑手捂着此案,并让当地官员和媒体噤若寒蝉?
犯罪手段如此骇人听闻,当地人不可能不知道此事;案件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当地媒体不可能不知情;已经进行了内部通报,当地官员不可能不清楚;被害人家属悲痛难忍,由于付不起高额的医药费,只能将孩子抱回家喂养;他们也不可能没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过自己的权利。这么多条信息渠道,竟然都被成功地封锁住了,在社交平台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封锁如有铜墙铁壁,这种捂的能力实在让人震惊。如果不是那位人大主任一语冲破禁令,不是那位人大官员向京城媒体发短信披露此事,可能此案还一直会被捂下去。
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捂?如此禽兽行为,官方凭什么要用公权机器替他藏着掖着?地方政府可能出于一种本能反应,觉得“民警酒后摔女婴”这样的丑闻会影响本地形象,于是立刻封锁信息,寄望于通过捂将此事平息,然后启动“控负”和“维稳”机器从各个途径封锁消息。
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总有一种力量能勇敢地突破封锁而把真相告诉人们。
作者: 马樱花 时间: 2013-8-18 15:17
朝里有人呗。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8-18 17:17
本帖最后由 荒漠阳光 于 2013-8-18 17:20 编辑
宋朝先生的话题使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类似极端事件的报道,虽然有新闻性,也能吸引眼球,但它会不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广告作用”。
在大多数人看来,在引起公愤的同时,自然也会形成一个“警察”是恶魔,惨无人道,连婴儿都不放过。。。
不知道事件的真实背景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对媒体的诸如此类的“偏好”是有些担心的。
独立性的社会责任赋予新闻媒体敢于“挖黑”的功能,但新闻事件的客观影响也是媒体应该自我约束的,电影有对暴力和色情的限制,媒体其实也有同样的作用。
我是真心支持新闻工作者能够舍命挖大事件大人物的“黑幕”的,这才是真正的大作品,感觉现今的一些东西如同色情片暴力片,只是为了赚钱,忽视了对社会黑暗的真正深度挖掘,只是登高呼吁民众,反而透支了一些社会的正能量。。。
当然,这些新闻也是实际存在的,你很难说它什么,它总是那么“讨巧而安全”,只是不知这样聪明的新闻工作者多了是社会的幸还是不幸。。。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3-8-18 23:33
荒漠阳光 发表于 2013-8-18 17:17
宋朝先生的话题使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类似极端事件的报道,虽然有新闻性,也能吸引眼球,但它会不会产生一种 ...
赞成。不是所有的事件都需要曝光。
李天一案就正在被媒体和公众逼迫。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3-8-18 23:34
民众特别是网民不是很冷静。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3-8-19 08:55
本帖最后由 离离 于 2013-8-19 09:02 编辑
荒漠阳光 发表于 2013-8-18 17:17
宋朝先生的话题使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类似极端事件的报道,虽然有新闻性,也能吸引眼球,但它会不会产生一种 ...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什么不去深度挖掘而是去做一些“安全探巧”的事?
这反而证明在这里深度挖掘是很困难的,只有通过表面的事件借助舆论来挖掘一些更深的东西,。
这种深也只是相对而言。
你觉的这仅仅是新闻的悲哀吗?
这是国家的悲哀。
还有啊,人民不是瞎子也不是白痴,警察到底怎么样难道凭几个负面报道就可以来个黑白颠倒,乾坤旋转的吗?
如果真正义何惧报道?如果真有鬼报道了又有何错?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3-8-19 08:57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3-8-18 23:33
赞成。不是所有的事件都需要曝光。
李天一案就正在被媒体和公众逼迫。
美国当年的辛普森案不知要比这个热烈几百倍,甚至民众上街游行,也没被谁说成是“逼迫”。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3-8-19 09:00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3-8-18 23:34
民众特别是网民不是很冷静。
我们民众再不冷静也没到政府机构门前指着领导大骂,更别说向哪个中央领导人扔臭鸡蛋了。
我们只是在网上发发牢骚而已,还被说成不冷静,一看你就是贵族的。{:soso_e145:}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8-19 11:38
我相信阳光兄的“担忧”不无道理,媒体除了需要一副勇担道义的铁肩,还需要一种抵御各种利益诱惑的自律性,以及作为一个媒体人的基本操守。然而,从此案的披露报道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当地媒体的集体噤声,这不能不让人质疑当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公正性。真实与真相的唯一性及排他性确立了新闻调查的品质,而实事求是和保持公正是一名记者的起码良知。既不夸大事实,也不隐瞒真相。既不只唯上趋炎附势、唯唯诺诺,也不只唯利煽风点火、见风使舵。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8-19 12:02
对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与自律性的问题确需要重视,媒体既要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负面报道的反噬效果。我想,只要媒体人本着真实、及时、公正的报道原则,就不会出现阳光兄所“担忧”的情况。当然,这也取决于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公信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态度。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媒体的介入都会对该事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当地媒体的反应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他们没有起码的良知吗?恐怕不是,但问题没有查清之前,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质疑。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捂着盖着。原本是个别人的犯罪行为,可经过这么一掩盖,就成了一个群体的“集体承担的后果”了。如此官员的脑袋得钱治了。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3-8-19 13:23
离离 发表于 2013-8-19 09:00
我们民众再不冷静也没到政府机构门前指着领导大骂,更别说向哪个中央领导人扔臭鸡蛋了。
我们只是在网上 ...
{:soso_e113:}
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时间: 2013-8-19 13:24
离离 发表于 2013-8-19 08:57
美国当年的辛普森案不知要比这个热烈几百倍,甚至民众上街游行,也没被谁说成是“逼迫”。
那是美国。我们这儿是中国。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8-19 13:47
媒体为钱所控因为各种原因自己看得比较多,所以与其说对媒体抱希望,还不如说对媒体"宽容"些,实在看不惯时才会说几句。打开网站,几乎都是策划过的"新闻",为生存可以理解,沽名钓誉也无可厚非,但没底线地"炒作新闻"令人担忧,毕竟这个国家的民众是比较容易被忽悠的。
法律、教育、医疗这三块圣地是国家仅存的防线,垮了,除了革命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某些地方的警察的胡作非为是人所皆知的,放大它,必然把民众引向无政府主义。道理么,另帖讲。
有些黑暗只能有一说一,不是我们想庇护政府,而是历史告诉我们:无政府比再坏的政府也要好些。等中国真的民主了,民众成熟了,黑暗可以扩大百倍说也没问题,这或许是当今理性知识分子应该牺牲"自我正义"的道理。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8-19 13:49
从社会体制切割来看,中俄法走了革命的道路,英美走了改良的道路。
1.19世纪前,中俄都是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为主旋律的国家。专制制度最为完善。
这也决定了推翻这种制度的难度:没有工商文明的经济基础,没有底层人民的文化基础;没有人文主义方面的思想基础,美英那种协商模式的不流血的小革命也就无从谈起。
2。其实任何主义中,推翻专制力量最大的其实是无政府主义,仔细回顾起来,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本质都是以无政府主义为核心的,五四运动说是思想启蒙,其实真正有号召力得到传播的都是有无政府主义元素的:孙中山的革命,马克思主义,鲁迅,包括早期的胡适,哪个不是拿着无政府主义的魔术棒换来诸多的眼球和粉丝?
所以,对专制的打击来说,无政府主义是天生的力量,因为它是人性中“自由散漫”的自然属性,因为它强调摧毁,建设并不在考虑之中。
3。从巴黎公社到遍布中国互联网的网民草根,到处可以看到无政府主义的“魅影”,他们时而以公正的面目指责政府的种种不是;时而以爱国的身份大喊战争解决问题;时而以正义的形象谴责社会的各种丑陋。。。
可见,无政府主义并非是一直是个贬义词,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里都多多少少藏着对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和好感,即使在西方思想认识比较完整的地方,无政府主义也有很大的市场,辖制着政府的一举一动。
某种程度来说,言论自由和媒体独立是无政府主义的部分合法和存在必要性的佐证。
4。托克维尔经历的正是“无政府主义的星星之火”点在了“专制的汽油”上,这种偶然的结合才是法国大革命走向悲剧的原因。
现在的中国呢?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8-19 13:50
无政府主义的狂躁的破坏性,只要略微有些理智的人都会反对的。但如果它能有市场,只能说明对现实的不满已经累积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教育,医疗和法律,这三根支柱是不能腐烂的,从事这三个领域的人的基本素质对于社会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西方社会,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本身的社会道德准则也是高于一般标准的,是社会保持良性发展的基石。一般而言,他们的法庭证词的采信度对于陪审团来说也会高一些,这是一种社会共识。
但中国目前的状况很糟糕,这三个领域的“堕落”的速度和范围十分令人担忧,如果一个社会连这些信任的基石都腐烂了,那么恐怕接下来离无政府主义式的革命就不远了,无政府主义的本质是摧毁现有的一切,因为没有建立新的世俗秩序的规划,所以肯定是和乌托邦合在一起折腾的,历史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
或许自己是有些悲观了。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8-19 14:12
朱学勤先生在<子夜>专题节目里提到:中俄法的革命都不是出现在压迫最深的时候,也不是统治者最凶残的时候,恰恰相反,那些君主们还算开明,也有革新的想法,对严厉的统治也有松动的想法,而这时候,革命了,都以无政府的状态出现,折腾国家的程度远超原先的统治模式。
托克维尔反思,中国人也应该反思,那些虚妄的知识分子更需要反思,因为我们用很大的代价推翻了旧制度,但并未建起一个更好的新制度,为什么?
避免社会进入大革命,尽可能地用妥协、小革命的方式来变革,这才是正道。中国在这条路上也无法例外,要么妥协,要么烈火重生?
我不是诗人,我选择妥协,妥协的人多了,氛围浓了,我们就有救了:)
作者: 荒漠阳光 时间: 2013-8-19 14:30
色妞妞 发表于 2013-8-19 14:05
也许黑透了,才能看见星光。
这是诗人的语言:)
我认为现在特权比较厉害,和温先生时代的国进民退有关系,那个十年在经济和组织结构上更加集权,是一种倒退。
但民众的言论自由和民主权利并没有倒退,客观地讲,是有进步的。
但社会矛盾和不安全感却是增加的。原因是民众的权利意识迅猛增大,特权攫取利益又只争今朝,双边逆向行驶。再加上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政治民主改革又缓慢....
但耐心些的话,中国还是可以乐观看待的,特权是体制变革的一个时期,民众向精英交一些钱,精英让渡一些权利,当初英国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关键是两边都要有妥协的想法,没有的话,就是革命,就是双输,反正历史就是这么演绎的。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3-8-19 15:10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3-8-19 13:24
那是美国。我们这儿是中国。
还好你没拿朝鲜比。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3-8-20 18:43
对于政府公信力失去信心,的确会使民众转而崇尚安那其主义,这是农耕社会在转向资本社会过程中很短暂但却极为突出的一条路。但我认为阳光兄所说的并非纯粹的无政府主义,只是一种出于主观认知膨胀所形成的对于政府的漠视态度。即使是这样一种“无政府主义”也是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我发现阳光兄自己的观点中有一些“宽容社会学”的调子,这是一种新近重又被流行起来的老论调。原先是学术界的一种普世论的分系,因为过于超前无法解决现实社会中矛盾的升级现象而广受质疑。我现在同样认为它有些超前,比如它对死刑的排斥。我有理由怀疑“宽容社会学”对于现实社会的基本矛盾稍显“懦弱”。“宽容”对于社会而言,需要强大的正能量支撑,否则,社会性的“宽容”就是一种“懦弱”。
作者: 马樱花 时间: 2013-8-20 22:09
色妞妞 发表于 2013-8-19 14:05
也许黑透了,才能看见星光。
你不得缺氧啊,这么闷着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