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湘江北去 [打印本页]

作者: 并刀如水    时间: 2014-4-15 13:43
标题: 湘江北去
本帖最后由 并刀如水 于 2014-4-15 13:44 编辑

湘江北去

渡江的时候,月光停在柳条上
太平街口挂着卖麦芽糖的叮叮声
你想起多年前的甜蜜
如今左摇右晃,调成了一杯浓浊的咖啡
春风中,两鬓疲软的头发
也开始吐絮

有一些隐隐的雷声在远处炸响
你想起曾经匍匐在紫云英田里
看稀疏的影子漏过指缝
在阴影中,在亲切的泥泞中
你听见神秘的召唤,一丝丝
夹杂在巨大的轰鸣中
现在,你才领会
闪电指向,南方有嘉木
南方有烈日浇头的杨柳青青

今夜,星星如此繁密
酒吧的地上落满揉碎的叶子
推开稠密的空气,你步履蹒跚
水从雪峰山流下,一路还乡
而江边幽暗。潮湿的柳树底下
埋着蠕虫僵硬的身子
你站在风帆广场,任那块冰凉巨石
不断敲打着你的前额

江面掠过薄云雾,鹅黄而安详
你的身子印在流水中,如一块黝黑的铁
锈迹斑斑。多少风吹雨打后
万物开始呈现自身的黑与白
比如那些铁锤,将温柔的敦厚
锻打成水银般的薄片
不管你微笑还是哭泣,镜中都是死一般的
静寂
四十年来夜夜如此,夜夜月涌大江流

一些黑会慢慢漂成白
一些枯枝会从头上轻轻掉下
夜开始浮现时光的碎片
它们已无法还原过去的嫩绿,无法还原
多少奔雷逝去,多少五线谱被踩成
黑暗中的呜咽



作者: 月下听禅    时间: 2014-4-15 13:52
{:soso_e113:}大鲨鱼,浮出水面了
作者: 月下听禅    时间: 2014-4-15 13:53
能拍砖不?{:soso_e160:}
作者: 中年阿舟    时间: 2014-4-15 17:14
此诗貌似读过?
作者: 里西湖的王维    时间: 2014-4-15 19:56
本帖最后由 里西湖的王维 于 2014-4-15 20:18 编辑

太平街口挂着卖麦芽糖的叮叮声,汉语的魅力

此诗初感觉是精神还乡之旅,立在“人生”渡口,耳边想起雷声,风声,雨水,水声,潮声 ,对应着生命中的那些悲欢离合,世态炎凉,那些起起落落,那些梦想,担当,追寻,那些零落,孤独,感伤。悲辛。


多少奔雷逝去,多少五线谱被踩成
黑暗中的呜咽


岁月摧折人啊。豪壮男人能变成怎样?我不知道,我知道长歌可以当哭,我知道一些沧桑在他柔软的心里闪耀如金

作者: 里西湖的王维    时间: 2014-4-15 20:34
本帖最后由 里西湖的王维 于 2014-4-20 12:02 编辑

导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此湘江是伟人的英雄情结!

作者: 里西湖的王维    时间: 2014-4-15 20:48
本帖最后由 里西湖的王维 于 2014-4-16 18:26 编辑

此诗的不足之处:有一处刻意。运用古典诗句。南方有嘉木。

作者意图,既然是精神的还乡,也是向传统文化的还乡。但这是用,不是化,化为无形。此处失败为不化。

一手诗或不能装下太多的东西。 此篇和死火的箜篌引有求大而全的野心。

略有琐碎。例:万物开始呈现自身的黑与白,后面一些黑会慢慢漂成白
一些枯枝会从头上轻轻掉下。意象的重复和语言的重复都有。当然也是可以的。
叙述的高超掩盖了可能存在的诗歌的内部的问题。比如结构的松散,意象的臃肿和陈旧,缺乏独特的感受等等。

呵呵,我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向好诗的作者致敬





作者: 里西湖的王维    时间: 2014-4-15 20:59
建议加精
作者: 月下听禅    时间: 2014-4-17 09:50
里西湖的王维 发表于 2014-4-15 20:59
建议加精

这首诗歌,在一次友谊赛上,曾经被我钦点为第一名{:soso_e120:}结果那些评委大佬们也签字画押了。  {:soso_e160:}再次精华!再次球印!
作者: 月下听禅    时间: 2014-4-17 09:50
[attach]265425[/attach]
作者: 傅苏    时间: 2014-4-20 05:24
先提读。有好诗也有好评,相得益彰。呵呵。
作者: 山不转水转    时间: 2014-4-20 13:30
这家伙有些懒,竟然不回复楼上的。
作者: 山不转水转    时间: 2014-4-20 13:31
坐等刀刀辩解。{:soso_e160:}
作者: 鼎鼎    时间: 2014-8-8 19:40
提读精华!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