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飞夺密支那 [打印本页]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4-7-9 22:04
标题: 飞夺密支那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4-7-11 16:20 编辑
这是我帮助朋友整理的《特战奇兵》讲座的文字稿,它是由央视第七套“百战经典”栏目的讲座录音稿整理过来的,语言仍旧免不了口语化。时值“七七事变”,以此纪念那场全民族血与火的抗战吧。
飞夺密支那
1944年5月17日上午,由中美两军混合编成的特种突击支队,在经过了二十余个昼夜的艰难迂回穿插之后,突出奇兵一举攻占了缅北重镇密支那郊外的机场。飞夺密支那之战,在中缅印战区缅北反攻作战史上,是精彩的一笔。中国驻印军的缅北反攻作战开始之后,先后经历了两期作战。即第一期的胡康河谷反攻战和第二期的孟拱河谷反击战。
密支那在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整个战局中,到底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缅北日军为何要死守密支那?关于这一点,要从密支那这个缅北重镇的战略位置说起。
首先,密支那是缅北最大的水陆空三栖交通枢纽。水陆,伊洛瓦底江环城而过,该水系构成了一个非常便捷的水上通道;陆上,密支那作为缅北的重镇,公路、铁路交通都非常发达。铁路——缅甸一条纵贯南北的铁路通道,终点就是密支那。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从密支那向东经片马可直达中国滇西重镇腾冲,向南经过八莫、南坎可以直抵缅北的另一个重镇腊戍,而腊戍就是中缅之间的滇缅公路的起点。此外,密支那还有机场。城北、城西各有一个机场,城东还准备新建一个机场。特别是城西这个机场最大,一直处于可用的状态。因此密支那是缅北兵家必争之地。
其二,密支那还是对“驼峰航线”构成威胁的前沿基地。日军夺取了密支那之后,迅速在密支那机场进驻了战斗机,它的直接作战对象就是滇缅公路被切断之后,中国向印度唯一一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该航线由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开辟,而日军以密支那的机场作为基地,它的战斗机可以直接威胁到“驼峰航线”上繁忙的空中运输,这就迫使“驼峰航线”不得不逐次北移。越往北气候越恶劣,海拔就越高,飞行的事故率也就越高。所以,“驼峰航线”摔了那么多的机,损失那么多机组成员,密支那机场上的日军战斗机是个罪魁祸首。
第三,拿下密支那,也就打通了中印公路的最后一道障碍。中国驻印军开始的缅北反攻作战,以及此后同步展开的中国第二期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作战,战略目的只有一个,打通中印公路。而中印公路的全线打通,密支那是最后一个障碍。从印度的列多沿野人山修建而来的中印公路,只要拿下密支那向东就可以直接连接滇西重镇腾冲。换言之,拿下密支那中印公路在地理上就已经打通了。
缅北最大的交通枢纽、驼峰航线的直接威胁、打通中印公路的最后障碍,仅此三点,密支那敌必守,密支那我必攻。
密支那战役发起时,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的第二个主要的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尚未结束,中国驻印军的主力,特别是其中最精锐的两个主力师,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和廖耀湘将军的新22师,仍然在孟拱前线与日军激战的时候,负责指挥驻印军的史迪威将军力主分兵,立即向密支那发起致命一击。原因有二:一是孟拱河谷战役已进尾声,进入扫尾阶段。防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已经四散奔逃,而他们撤逃的目标就是密支那。所以,虽然新38师和新22师的主力,尚被牵制在孟拱河谷,但是已经可以考虑进行下一个战役了。二是乘虚而入,抢占要地。日军由于兵力所限,打来打去就是那么两个师团。通常是上一个山谷失败了,退下的兵力补充一下,再来守下一个山谷。胡康河谷被打败了,退到孟拱河谷继续坚守,孟拱河谷再被打败,撤退下来就要坚守密支那。换言之,孟拱河谷战役还没有结束之前,密支那正是最为空虚的时候。若这时乘虚而入,抢占要地,无疑是费效比最为合适的一个作战方式。如果让从孟拱河谷被打出来的日军退守密支那,赢得喘息之机,把它变成一座坚城,下一步盟军就又有骨头要啃了。更何况五月份雨季已经到来,缅北地区是不适合作战的。换言之,时间在日本人手里,所以乘虚而入,抢占密支那时不我待。第三就是中印公路必须尽快打通。此前,胡康河谷、孟拱河谷,中国驻印军一路打来,中印公路也随之筑来。打到密支那就算看见希望了,因为再把野人山打穿,密支那以后就是一马平川,可以连到滇西的腾冲,中印公路就算通了。中印公路一通,中国同向外界的通道就打开了,这对于艰难抗战中的中国,是多么渴盼的一件事情。
根据密支那的周围地形和日军的设防情况,史迪威将军制定了一个与此前中国驻印军的传统作战思路极为不同的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概括起来要点就是两条:第一条,地面渗透,小部队远距离迂回穿插,奇袭夺占机场;第二条,空中驰援,大部队成建制机降敌后,直接夺取重镇。具体说,就是组成一支具有较强独立作战能力的迂回穿插部队,经过远距离的迂回穿插敌后,隐蔽潜至密支那附近。而后以突然的行动,夺取密支那。首先是机场,夺取了机场之后,利用盟军已经完全掌握的缅北制空权,迅速在机场实施大部队的成建制机降。把中国驻印军强大的作战实力,绕过日军层层设防的堵截,直接投放到日军兵力最为空虚的密支那,乘虚夺取密支那重镇。所以这样一个地面渗透,空中驰援相结合的作战方案,确实是别出心裁。它体现的是两个一体:一个是空地一体,地面的特种作战与空中的空降作战完美结合。另一个是前后一体,孟拱河谷尚未结束的,中国驻印军的正面进攻与突出奇兵奔袭密支那的敌后作战,前后夹攻,又是一个正面作战与敌后突袭的完美结合。
史迪威将军作为中国驻印军的最高指挥官,坚持要组成一支由美国人梅里尔准将为支队长、最高指挥官,由中美混合编成的突击支队,来执行这次飞夺密支那的任务。虽然担任中国驻印军的最高指挥官,但史迪威毕竟是一名美国的将军。他首先要考虑到,是美军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好理解,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坚持,要把美军塞到飞夺密支那的作战计划之中。编入此次中美混合支队的美军部队番号是5307支队,也叫第5307步兵团。这个团是美军在中缅印战区的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地面作战部队。
美军在中缅印战区有很多部队,主体是空军,是驻印的航空队,负责为中国驻印军的缅北反攻,提供空中支援掩护。地面部队本来就不多,主力是工兵。中国驻印军在前面打仗,美国的几个机械化工兵团在后边修中印公路。唯一的一支作战部队就是这个5307步兵团,它有一个绰号叫“劫掠者部队”,指挥官是梅里尔准将,也因此这支部队被戏称为“梅支队”。
既然这支部队是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唯一的一支地面作战部队,就必须给它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显示一下美国陆军的作用。其二,攻占密支那,也将是中国驻印军整个缅北反攻作战,第一阶段的最后一战。打完了密支那,后边没有大仗可打了。所以,美军唯一的一支作战部队,又是最后一战,它当然要把5307支队 放到一个关键的位置。至于还要组成中美混合部队,那是因为美军不具备单独完成战役的力量,一个团左右的兵力,想单独完成攻占密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既要让“梅支队”露脸,又要保证这次战斗的成功,就只能是中美二合一了。史迪威制定的计划是,以“梅支队”,即美军的5307支队为主体,加强中国驻印军的两个步兵团,混合编成一支中美混合特种突击支队,执行这次远距离迂回穿插渗透的夺取密支那的任务。
特混支队由美国人梅里尔准将担任支队长,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由5307团的第三营,加上中国驻印军新30师的第88团组成;第二纵队,由5307团的第一营和中国驻印军50师第150团足成。这两纵队都是美军一个营,中国一个团组成,指挥权却握在美国人手中;第三纵队,由5307团的第二营和克钦突击队600余人组成,这是美军,招募当地人组成的一支敌后作战部队。
从这三个纵队的编制来看,有两个纵队的主力是中国军队。从整个突击支队的编成情况来看,美军只有1400多人,而中国军队占了4000多人,还有600余人的克钦突击队。换言之,6000人的兵,美国人的加上克钦突击队,不到2000人,而4000人,是中国驻印军的两个主力团。谁是主力,一目了然。
中美混合突击部队的中国驻印军的两个团,他们是什么样的来历呢?这两个团分别是新30师的88团,和50师的150团,应该说都是中国驻印军的主力部队之一。50师起家的底子是湘军,湘军能打仗,素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滇缅抗战开始之初,由湘军老底子组成的第50师,在淞沪会战中,打的可圈可点,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事后,由于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门户所建,自己无力补充,最后由陈诚把50师接过来,他知道这是一支很好的部队,从此就被纳入陈诚土木系的一个主力部队第54军的序列之中。说起陈诚的土木系,十一为土,十八为木。土木系的第一个主力军是“十八军”,第二个主力军就是54军。驻印军的50师正是陈诚土木系的54军中的头号主力师。这个师又是如何辗转到缅北战场呢?这要从陈诚的一份私心说起。中国驻印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训练最好、供应保障条件最好的一支军队。它驻在祖国之外的印度,完全接受美式装备、美式训练和美国标准的供应保障。陈诚就一直想把自己的部队,派入驻印军,来接受美式装备。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也亟待扩编,陈诚说正好,我把我的54军,成建制的给你调过去。史迪威一点也没客气,部队全部收了,但军部我不要。只把14师和50师两个主力师,收入驻印军的帐下。14师和50师与廖耀湘将军指挥的新22师,合编为中国驻印军的第二个军,即新编第6军。这是后来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另外一支部队新30师,跟50师比不了,这是一个新编师。新编师都是抗战爆发之后新编起来的,比那些“老”字号的部队,战斗力是有差距的。但是,也有例外,如中国驻印军的新22师和新38师,那就是个异类。而这个30师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兵师。
中国驻印军最开始的两个师,是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之后,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的两个主力师,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两者合编为中国驻印军第1军。部队来了之后,急需扩充啊,史迪威要赶紧把这支队伍,建起来啊,准备缅北反攻,打回中国去。一方面是给新38师、新22师大量补充兵员。补的都是国内的学生兵,因为有文化可以便于接受新式武器装备。另外,史迪威向蒋介石要兵,蒋介石给了一个胡素担任师长的新编30师,这个师是由此前不久从新兵训练处招募改编成的部队,因为要去印度,加入中国驻印军接受美式装备,这个师的兵员也都是经过特殊挑选的。
当时这个新30师招兵的时候,招兵的干部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标准,就说要去印度加入中国驻印军,接受美式装备。上面的人说不清楚招募标准,就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按照炮兵的标准招兵。当时炮兵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一,身体素质必须好,否则抗不动、拉不动那些东西;第二,多少要有点文化,起码有点数学的底子。炮兵是要计算的。拿这条标准一卡,新30师的兵员基本上都是寒门出身、农家子弟,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兵。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新编师,编入中国驻印军之后一鸣惊人。
1944年,4月28日,准备充分的中美混合特种突击支队,开始出发,向敌后实施迂回穿插。
部队出发之后,一头扎进了野人山的原始丛林。有路不能走的,只能走没人走的地方,因为这不是正面进攻,是迂回穿插渗透。他们在途中有过两次遭遇战,先后在雷班和丁克高路与日军的小股部队遭遇。其中,丁克高路这一次遭遇战,极大的牵制了混合支队中的第一纵队。也就新30师的88团编成的这个纵队。88团最后不得不留了一个营的兵力与日军对峙,17天后,直到密支那打响,作战才告结束。
两次遭遇战,是穿插过程中的重大插曲。紧接着就是百里大穿插。在原始丛林中的百里大穿插,极为艰险,不要说两条腿的人了,就是那些驮载辎重的四条腿骡马都经常会失足落入万丈深渊。整个迂回穿插的过程从4月28日到5月16日,前后长达二十余天。部队始终行进在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之中。一共是走了100多公里,走了将近20天,平均每天只能前进4到5公里。部队是在一边开路,一边往前走,甚至是在往前爬。整整20多天,中间没有任何支援补给。 终于,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的先头部队,代号为H纵队的第二纵队,于5月16日夜间,率先赶到了密支那机场以北的待机地域。
5月17日上午10时,H纵队的主力,50师的150团准时向密支那城西的机场发起了进攻。战至上午10时50分,前线指挥官向远在千里之外等候消息的史迪威将军发出了一个暗语:在圈子里正在激战之中,一切皆在掌握。 下午14时50分,一封史迪威将军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电报:威尼斯商人,机场已被攻占。收到这封电报,史迪威将军大喜过望,立即下令,正在机场待命的新30师的新89团,立即登机起飞,飞降密支那。当天下午15时30分,成群的运输机开始在密支那机场实施成建制的机降。此时距离14时50分机场被我军攻占,仅仅过去了区区40分钟。下午16时,第89团机降成功。中美联合突击部队,在一天之内,就迅速以地面突袭、空降夺占的方式,夺取了缅北重镇密支那的机场。这个消息,迅速震惊了世界,就连盟军东南亚战区的最高统帅,英国的蒙巴顿勋爵也讲了这样的话:我一觉醒来之后,突然发现中美联军突然攻占了密支那。而他的顶头上司,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也几乎在第一时间给他发来了这样一封电报:中美联军是怎样漂亮的从天而降的呢?
18日早晨,中国驻印军的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就直接乘飞机来到了密支那机场,亲临一线,视察部队,随之而来的还有十几名新闻记者。中美联军的这一次飞夺密支那之战,真的是玩大了。中美联军以地面特种突袭,结合空中机降的方式,迅速夺占了密支那机场,并以此作为基地之后,密支那夺城之战的前景,可谓一片光明,形势大好。因为日军的主力,尚在孟拱河谷一线,与中国驻印军的主力对峙。密支那的守军非常之空虚。这个时候,如果指挥用兵得当,完全可以迅速夺取密支那这座坚城,彻底切断日军后退之路。
但是,这样一种顺理成章的作战前景,没能够书写在战史之上,而中国驻印军此后不得不陷入了长达数月之久的密支那攻坚战之中。原因是前线指挥官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首先,用兵保守,过于谨慎。负责前线指挥的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支队长梅里尔准将,对这种大规模的攻防战没有经验,他所擅长的是敌后的特种作战。
中国驻印军50师的150团和配属的美军的一个营夺占了机场。另外,空降而来的新30师的89团,也已经迅速到位。正在途中迅速赶来的,还有第一纵队的新30师的88团。中国驻印军的三个主力团,外加上配属的美军。不仅如此,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正在搭乘一群又一群的运输机,源源而来的后续增援部队。14师的42团也很快要到位了。正常情况下,仅留少量部队坚守机场即可,因为大量的援军,源源不断而来,集中所有的主力,乘虚而入,迅速抢占密支那,这是唯一可能的选择。但是,这个只擅长于打家劫舍的梅里尔准将,一方面,命令他直接指挥的美军5307支队,肃清残敌。残敌早就跑了,早就退守密支那了。与其说是肃清残敌,其不如说是就地修整。其次,命令刚刚机降的新编89团,坚守机场,建立警戒圈。命令那支已经经过二十多天长途跋涉,刚刚攻占了机场的150团进攻密支那。手握几个主力团的兵力,援兵还在源源不断的到来,却只派出一个劳顿之团去进攻密支那,再加上空中火炮支援不力,结果可想而知。150团的进攻几度受挫,密支那遂成僵局。
梅里尔作为前线指挥官,用兵消极保守,不擅于用兵,是此后战局逆转的一条主要原因。你不会指挥,听劝也行啊。在座的中国军队的这些师长、团长们,谁不比你有经验?但是,梅里尔根独断专行,根本不听劝,甚至跟中国驻印军的师团长们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不得不由史迪威再次飞临密支那,带着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的军长郑洞国和潘裕昆、胡素两位主要参战师的师长,潘裕昆是50师的师长,胡素是新30师的师长。带着中国军队的军师长们,来解决这个矛盾。史迪威到了前线之后,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二话不说,将梅里尔撤职,回去养病。
但是,战机稍纵即逝。最有利的战机,密支那守敌空虚的战机,已经一去而不再复返了。此后对密支那的奇袭战就变成了一场攻坚战。密支那之战,虽然最终打成了僵局,中国驻印军此后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最终攻占了密支那,结束了缅北第一期反攻作战。但是,瑕不掩瑜,不可否认的是,此前到攻占机场的密支那空降突袭战,仍然不失为敌后特种作战的一个经典的战例。这是地面特种作战与空中空降作战的一个完美结合,是正面作战与敌后破袭的一个完美的结合。
对于这场仗到底该如何评价呢?不妨看看,那位身为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对中国远征军从骨子里有成见的蒙巴顿将军的一段话,来为密支那之战做一个注脚。在盟军夺取密支那机场之后,蒙巴顿给史迪威将军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文:
在您的英勇指挥之下,中美两国参战部队,英勇奋战,一举夺取了密支那机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次翻山越岭的突击行动,必将在军事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作者: 藏经阁里扫地僧 时间: 2014-7-9 22:32
普及一哈历史{:soso_e141:}{:soso_e157:}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7-9 23:00
记得读过中国远征军退守中缅边境野人山的文,挺悲惨的,这个扬眉吐气哈{:soso_e160:}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14-7-10 08:31
标题是按《飞夺泸定桥》的套路起的。
作者: 花开富贵 时间: 2014-7-10 10:34
引人入胜!
作者: 归隐宋朝 时间: 2014-7-11 10:55
中国远征军应该有其历史地位!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7-11 11:24
嗯,军人不光是战死沙场的才是英雄,能在任何环境下对得起大写的人字的都应该是英雄,特别是那些无名的默默赴死的军人{:soso_e163:}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4-7-11 15:07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4-7-11 15:09 编辑
这个不错,史迪威的筹划,远征军那些赴死的健儿,成就了密支那机场大捷!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4-7-11 15:09
梅里尔的保守致使贻误战机,造成后来密支那的血战,确实可悲可叹!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