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跨文本实验(转)
[打印本页]
作者:
罗柏林
时间:
2014-9-24 00:14
标题:
跨文本实验(转)
跨文本实验
当下中国诗界,诗歌文本及其表现的多元化、陌生化正成为现实。其中,小说诗、电影诗、摄影诗、戏剧诗等跨文本实验样式渐渐浮出水面。
诗歌文本越界成为一种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以变革的精神彰显颠覆性意义,同时以舒展的姿态开始华丽的前行,拓展诗歌疆域。
跨文本实验充满诱惑与挑战,体现更多的参与和互动,分两个域面展开:单文本的多向兼容,融合传统体裁质素,如诗歌引入小说的情节与细节,电影的蒙太奇、特写、长镜头,摄影的质感和景深,戏剧的对白、独白、悬念与冲突等。语言仍是文字而非画面,外在形式可以分行也可散文化,但增殖了原文本的表现和表意,扩大了审美空间;或者进入多文本写作,同一部作品由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组合,看似独立成篇,又互相嵌入,形成组合差异、容纳特质的非连续的语义共同体,自然间隔需要读者的想象填充,并丰富文本外的含义。
缤纷片段的组接、传统文本界限的模糊、多种话语的呈现、不同艺术思维的转换与不同质素的集成,可视为跨文本实验的明显特征。
在后现代文学中,西蒙的《弗兰德公路》是具有“共时性”的诗画小说;葛里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是电影小说;伯吉斯的《莫札特与狼帮》是内涵丰富多文本思辨小说;伯格的《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是借“侦探小说”之壳、插入150多幅艺术图片的多文本哲理小说,运用了镶嵌、借用、拼贴等后现代技法,辐射出故事连续性中断、含义复叠、语境交织等多重光谱,体现现实生活的超现实性。
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主张“‘以言词作画,在言词中作画’”,“推崇富有想象力的、一词多义的诗意比喻”,“将诗歌奉为各种写作类型的楷模”。
利奥塔的理论、后现代小说文本,是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的。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4-10-29 23:08
问好罗老师{:soso_e160:}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4-10-29 23:08
慢慢学习中。。。
作者:
罗柏林
时间:
2014-10-31 00:26
水烟 发表于 2014-10-29 23:08
慢慢学习中。。。
以前听你说不太学理论的,我也不太喜欢理论。现在觉得从别人看诗歌的角度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