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开闲篇说张居正吧(完) [打印本页]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0:05
标题: 开闲篇说张居正吧(完)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1 01:48 编辑

      前面的话:应该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郦波教授的《风雨张居正》已讲的很完整并很精彩了。自忖是无法望其项背,但在《闲扯霍光》里既然已把这事折腾了出去,不写实在难以交待。
       那就勉力而为吧,手机的原因,我慢慢来: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0:17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08:16 编辑

         我看还是先列出三个大家可能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慢慢开始:
      第一是一副对联: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第二是张居正的一句话:我非相,乃摄也。
      第三是万历为何对张居正如此愤恨。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0:39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08:17 编辑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部电视剧叫《联林奇珍》,里面曾出现过类似的这么副对子。我记得当时正上初中,而且家里刚换了彩色电视机,因此对此印象较深,刚网上查了下,《联林奇珍》里的对子是这样的:
        凌大岫,大岫真大羞,白面书生落虎榜
        何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状元卧龙床
       电视剧由于剧情需要,要将中国古代那么多名联落实到主人公身上,自然需要些加工,特别是这个含有名字的对联。怕是电视剧主人公之名也因此联而起。不过当时我还真不知道,原联是改编自张居正的。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0:57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08:17 编辑

        这个对联暗含的故事大约有两个版本:一说艾自修与张居正同年进士,二说居正是艾自修的主考。反正自修虽中进士确是最后一名,自唐科举以来,进士榜为龙虎榜,因有榜眼之说。最后一名自然是”背虎榜”了。居正讥刺自修,因此出了上联。
        然后是自修当时对不出,自尊心也受了沉重打击,因此怀恨,多年后发现居正与李太后私情,密报万历,万历于是治居正罪,自修书下联给张居正,报了多年前的羞辱之仇。
       版本二里,居正上联是无心调侃,事实上他一直帮助提拨自修,而自修不知情,后来被人点破,然而大错已成。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1:0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08:17 编辑

      我曾奇怪对联的出处,网上给出答案是《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08:06
半夜也不休息,还以为是等小青呢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08:08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00:57
这个对联暗含的故事大约有两个版本:一说艾自修与张居正同年进士,二说居正是艾自修的主考。反正自 ...

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常戚戚吧,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8:3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09:37 编辑

       这部书是今人编纂,大至出版于1990年,《联林奇珍》应该很受此书影响。这本书现在大概要到旧书市场才能淘得到,网上没有查阅的地方。我见引用此联的文章都只是直接引用了这副对联,却并未注明对联的出处。郦波教授在讲到此联时也仅是说大约出自清代的民间戏剧。
       其实探究此联出处,是因为张居正大约死于1582年,也就是万历十年。而对联中的另一个主角艾自修,大约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才中的进士,从时间上俩人怕是不可能有什么纠结,这恐怕是关公战秦琼了,所以此联是后人杜撰当属无疑。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4-12-10 09:57
又来个张居正啊。。。莫莫不搭理你,你自个玩上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09:57
    艾自修这个人是白族,正史上讲是名儒,理学家。民间传说中则是一位机智、敏锐、博学善对的人,有人把他比作白族中的阿凡提,也很像汉族传说中的机智少年徐文长。徐文长即是徐渭,有名一代三才子之一(另两人为杨慎与解缙),大约与张居正为同一时代人,自号青藤居士,郑板桥曾对他五体投地,自诩为青藤门下走狗。徐渭其时曾为胡宗宪幕宾,又曾授抗倭名将李如松兵法,是位世外高人。在少时也有不少机智对联如:粗毛野兽石先生之类,在民间广为流传。
       选择艾自修,应与他名字契合对联有关,同时也应与机智善对的传说有关。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风月之事,特别是涉及宫廷怨妇的风月之事,例来为后人乃至我辈思慕、探寻不已,甚至需附会的如同亲见才肯罢休,而至于是否栽赃,反而不管不顾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0:13
     其实张居正与万历之母李太后的嗳昧之情也不由得不让人猜疑。万历的爹隆庆帝自有皇后,按规矩李太后即使是皇帝生母,地位上也要低皇后一些,但张居正硬是搞的她和皇后平起平坐。李太后年轻新寡,张居正又是著名帅哥儿,李皇后教育万历动不动拿张居正威胁,对张居正又言听计从,张居正在万历时权倾朝野,当时史料说他即使是古代的真宰相,权势也不一定胜过他。
     那么这些际像,人们自然而然猜测“枕边风”的功劳,也是有些由来的。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0:54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4-12-10 08:06
半夜也不休息,还以为是等小青呢

小青?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0:54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4-12-10 08:08
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常戚戚吧,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了

不过八卦我们历来喜欢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1:1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1:15 编辑

     第二个说说王世贞,这个人被好多人写文章分析,就不多说了。简单概括其为人与身份大约是:文坛领袖、风流才子、2B铝笔般文艺青少年。他曾与严氏父子有杀父之仇,还是真正正牌的张居正同年。但张居正似乎看不上他,看不上他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两点:一是张居正觉得他志大才疏,并不是自己真正可用之人,这一点隐含有张居正的用人观,并不看重名气与文采。二是可能觉得王世贞沽名钓誉,并害死其父——也就是张居正觉得他确实可能二。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1:5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4 编辑

         至少文艺青年的胸怀恐怕没有那么宽广。严氏父子得罪王世贞的后果是:他写了很多描写严氏父子奸臣的戏剧,严氏父子的奸臣形象于此深入民心。这个到是可以理解。不过张居正得罪王世贞呢?王世贞写过《嘉靖以来首辅传》,其中张居正的传记里提到居正向谭纶讨教房中术,又服食壮阳药之类的东西,还有戚继光给他送美女的事,好像张居正是个好色之徒,也给李太后和张居正风流事这种猜测留下来臆想空间。
       其实拿男女之事说事,攻击至下半身,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却是最为有效,而文人乃至我辈乐而为之的行为。无道必配荒淫,似乎不荒淫的人就不无道。那海瑞呢?他一妻二妾,怎么说?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12:10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10:54
小青?

就是小白和小青啊,小白许仙先预约了吗,呵呵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2:56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4-12-10 12:10
就是小白和小青啊,小白许仙先预约了吗,呵呵

我意思是我不是许仙啊!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09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4 编辑

     万历年间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一件事:说是张居正的父亲70岁大寿,王世贞和另外一个人同时写了贺辞拍马,并各自刻进自己文集里。后来张居正犯事,王世贞马上删除了那篇贺词,而另外一个人始终没有。
       由此二人人格高下可判。事实上,曾经有人怀疑过那幅对联是王世贞所编,用来造张居正的谣。这多少出于对王世贞的人品怀疑。其实王世贞死于1590年,与艾自修也并无交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2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4 编辑

    那么张居正和李太后到底有没有私情呢?我觉得是没有的。首先李太后虽然当时年轻,但怎么也年近三十,这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可吸引的年纪。其次,张居正当时已47岁,而且既然是侍妾成群,那么这个事就显的难为老张。第三是得注意当时的宫禁之严和男女之防——如果有人说当时的民风很开放,那就属于打辩了。第四是,对张居正的信任,在当时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还有就是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保证了不可能有篡位的权臣出现。张居正不能,严氏父子不能,刘谨不能,魏忠贤也不能。
        所以,私情一说有失偏颇,纯属造谣陷害!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25
     那第二个问题就是张居正的那句话:吾非相,乃摄也。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31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4 编辑

     这句话是要命的话,明史张居正传中没有,王世贞写的张公居正传里也没有。因为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不是丞相,而是摄政。摄政往好里说是周公,霍光;往坏里说就是王莽。潜台词就是有可能篡位,这个说法任谁也不能相信。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32
        那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还是我前文说到的那本《万历野获编》。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44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5 编辑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大约生活在张居正死后的万历年间,与艾自修应为同时代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作官的,应是从小生活在北京,听父亲和爷爷,以及他们的同僚讲了很多官场的琐事与典故,再加上自己的见闻,写成了笔记,定名为《万历野获编》,这部书在明代并未公开出版,而且,清代出版时经过了后人的整理。虽说史学界对此书评价甚高,但不代表完全正确。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54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5 编辑

       <万历野获编>说,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手下拍马屁说他是如何的好丞相时,张居正这时就会对手下说:我不是丞相,我是摄政而已。
      首先不太清楚张居正是不是说了这句话,如果说了为什么没有成为张居正的罪证?如果没有说,那为什么会有空穴来风?
       这部书同时还记载了,张居正荒淫奢靡以及收受贿赂的一些罪证。比如说张居正返乡途中,坐的都是32人台的大轿,文武百官都得出城跪迎,排场比皇帝还大。
       那么姑且认为这本书记载的正确。其实张居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狂妄,也就是我们字面里理解的意思;第二种解释就是:我不敢当什么丞相,只是代替皇帝治理国家而已。那么他的忠心可见一斑。
       所以这句话在当时没有成为张居正的罪证,恐怕他的忠诚,是为大家所认可的:皇帝,王世贞以及那些攻击他的人。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3:54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4:35 编辑

     这样的话回到第三个问题,万历为什么那么恨张居正。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14:45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12:56
我意思是我不是许仙啊!

是啊,所以你只能等小青,怎么,你把小白也约来了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14:46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08:33
这部书是今人编纂,大至出版于1990年,《联林奇珍》应该很受此书影响。这本书现在大概要到旧书市场 ...

你也太有才了吧,这些都知道啊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14:50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11:53
至少文艺青年的胸怀恐怕没有那么宽广。严氏父子得罪王世贞的后果是:他写了很多描写严氏父子奸臣 ...

英雄本色吗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14:54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13:54
说,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手下拍马屁说他是如何的好丞相时,张居正这时就会对手下说:我不是丞 ...

我觉得还是第二种意思,辅佐皇帝干活的,哪有自个给自个定死罪的啊,除非有病
作者: 青芜    时间: 2014-12-10 15:03
本帖最后由 青芜 于 2014-12-10 15:08 编辑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4-12-10 12:56
我意思是我不是许仙啊!

莫非你剃度做了法海?

作者: 青芜    时间: 2014-12-10 15:06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4-12-10 14:45
是啊,所以你只能等小青,怎么,你把小白也约来了

法海深夜待小青?此等骑墙头专利好像是张生滴吧?连小白都想约?法海还想搞婚外情?图谋良家?

作者: 青芜    时间: 2014-12-10 15:26
明朝那些破事,还不如扒扒秦淮八艳柳如是,董小宛来的畅意,不过偶最喜欢马湘兰,只为她那一弯深情也值得人尊敬。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5:32
        我觉得万历恨张居正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是长期的敬畏下而产生的逆反心里,第二则是精神偶像的倒塌,第三则是万历很贪财。至于绯闻一说,相信当时当世恐怕没人有那胆子敢和万历说,更何况是子虚乌有事。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5:41
      至于万历对张居正的敬畏,这个不多说了。各类史料,解读,评论讲的太多。张居正对小学生似的教育方式今小皇帝产生逆反心理顺理成章。那第二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张居正是不是万历的精神偶像以及张居正是怎样一个人。
       从万历的经历、教育水平以及李太后的言行来看,张居正成为万历精神偶像是正常的。因为他恐怕不可能有第二人为偶然,这大约是张居正以及李太后、冯保等故意为之。但由于小皇帝逐渐长大,这种认知程度是会慢慢改变的。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5:44
      另一个方面涉及到张居正是如何一个人。同样,由于各种分析、解读文章太多,我们试着换一种视角,以万历的视角来观察张居正以及张居正的转变。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5:51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6:33 编辑

     那这个视角可能是这样的:
     十岁之前,在他眼里,张居正恐怕只是一个长着长胡子,而且看起来很和善的人。
作者: 开的是寂寞    时间: 2014-12-10 15:54
青芜 发表于 2014-12-10 15:06
法海深夜待小青?此等骑墙头专利好像是张生滴吧?连小白都想约?法海还想搞婚外情?图谋良家?
...

你问闲妹吧,呵呵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6:4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6:51 编辑

      在他登基以及未成年的那段时间里,由于自己母亲、张居正以及冯保的共同教育下。他恐怕是认为张居正就是大明王朝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而且由于张居正的严厉教育,在他内心埋下对张居正敬畏的心里,这种敬畏暂时还只是由于爱戴。那在罪己诏事件的前后,万历怕是已进入一个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虽然他表面上顺从,但恐怕内心里会有不服情绪,更重要的是,他是皇帝,凭什么臣子可以在他面前发号施令而他却不得不遵从?
     随后,他可能越来越得知了张居正在朝中如日中天的地位,也知道张居正可能具有像霍光一样废立皇帝的大权(事情上,明朝的特殊制度下,张居正可能没有这个权力),他内心中可能明白张居正是为了大明一心一意的,但很有可能如同汉宣帝见霍光一样“芒刺在背”。
     再随后,张居正死了,突然之间言官们开始弹劾张居正,更有人列举了张居正的很多罪证,比如:用人唯亲,党同伐异,贪污受贿、陷害宗王。要命的是这些罪状居然都是真的,原来他心中一直敬重的张居正居然是这个样子;原来,张居正所讲的那些做人道理全都是骗人的;原来,张居正是一个骗子;原来,他其实是一个小人。
     我觉得,这便是万历其实的心路历程。他觉得被张居正所骗,觉得张居正表理不一,其实是小人。那么张居正是那样的人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旁观者可能清楚,而当事人却未必清楚。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7:18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少有神童之名,二十三岁中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受徐阶培养教育,熟于吏事。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目睹夏言被杀,严嵩专权,除阶韬光,宦海沉浮三十余年,因朝政风摇,百姓忧苦,遂心怀天下,与高拱结盟而掌权,后逐高拱而专权。万历朝为帝师、首辅十余年,行鞭法,推考成,用良将,平暴乱。自其身死,府库积栗可支数年,存银四百余万。其时朝政清平,四海安居,经济发展,后人多思其贤。
         张居正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优秀政治家,与霍光相比,他要伟大的多。
         但他却不能算一个好人。因为,他不但行贿而且受贿,他不但任人为亲而且擅权,他曾明哲保身左右逢源,还会为了权力而使一些阴谋诡计,他巴结太监,讨好太后,从任一角度来看,他都不是封建传统道德标准下的好人。但他仍然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只不过这种高尚来自于自己心中政治理念的实现,为了这个目标,又何惧当世与身后的流言。
         那么这些,万历是不可能理解的。这是由于其当事人的身份,而时人不理解,则是因为张居正的考成法使他孤立于官僚集团之外,这是他受人诟病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后人之所以能理解,刚是因为,张居正治理下的大明与后来日薄西山的大明相比,则更利于人们理解张居正的所作所为。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7:21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0 17:24 编辑

          那么万历恨张居正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万历是个特别贪财的人。
       除了上述的两个理由外,还有两个事也促成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一是传言当年查抄严府时有大笔的金银落入的张居正手中,二是张居正曾为了报父仇而构陷辽王,辽王妃狱中上书也指张居正贪污了查抄辽王府的大批金银,所以万历立即下令查抄张居正府。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0 19:14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1 00:41 编辑

      万历皇帝是个很奇怪的人,历史上他给人留下两个印象,一是懒惰:他曾三十年不上朝,也不处理政事,不光不处理政事,连上书骂他的大臣都懒得收拾。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注里附带了很多当时朝臣骂万历的奏章,甚至说万历连桀、纣都不如。但万历仍然是不理不睬。据说很多入阁的宰相都没见过皇帝长啥样,那艾自修就很有可能没见过皇帝的样子。
        他的懒还表现在另个方面,就是懒的动弹,因为不动弹以至于很胖,因为胖而又不过弹,所以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1 00:52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1 00:58 编辑

     第二个印象是万历贪财好色,据说那条腿就是常年保持一个姿式躺床上数钱造成的。万历晚年对钱已近颠狂,这个故事也很多,就不再引用。唯一有点意思的说法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小农出身,对钱的欲望通过基因遗传到了万历身上。这观点虽不登大雅,但是我想说,我同意。并且,没有理由供解释。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1 01:18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1 01:27 编辑

       血统及出身论就不多扯了,这个西方早有观点。而我中华虽实实在在,一直贯彻了五干年,到头来却不承认了。
       总之是万历皇帝清算了张居正,抄家抄出来二十万两银子。张居正直至天启年间才被平反,其子孙大半凋零,凄凄惨惨戚戚…
       而关于张居正其人,历史已有公论:
       明史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4-12-11 01:35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1 01:47 编辑

       《明史纪事本末》: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
        当年明月曰:“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但张居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为实现实政治理想和目的,始终坚持。虽然独断专行,待人不善,那也是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虽然他可能生活奢侈,表里不一,但并不掩其伟大。
        他的道德虽然并不高尚,但却有“虽干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与勇气。
         至少这样的张居正,才是真实的。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