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禹州抗战老兵探访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喜羚侠    时间: 2015-1-4 19:47
标题: 禹州抗战老兵探访记
本帖最后由 喜羚侠 于 2015-1-5 23:55 编辑


作者:寒江独钓
    深冬暖阳,疏林荒村,泛着绿色的麦田在阳光下含蕴着淡淡的温存。尽管机诫化、工业化已经到来,广阔的乡村还是一片的宁静。元旦,对于乡村,一如往常,没有喧闹的气氛。

    久居城市的你尚未切实感受现代城市生活的文明,却又多了一层冬日雾霾的困扰。面对辽阔乡村的清风明月,疏淡安谧,不免会十分地陶醉。然而,这方土地,这方安宁,如若回溯至七十年前,则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

    1937年日军侵华,东北军张学良部属以三十万兵力之众不敌日军五万之敌,东三省陷落。是年8月以韩复渠第三路军第二十九师,七十四师编成国民军第五十五军进入河南,该部军长由西北军抗日名将曹福林(1894-1964)担任。1938年3月曾参加了阻止日军增援台儿庄战役的战斗,8月参加了武汉会战。武汉失陷,五十五军撤至湖北、河南平汉线以西休整待命。1939年4月至1944年秋参加了豫南会战,鄂西会战。1945年3月日军进攻南阳,老河口,五十五军顽强抗击,日军被迫撤退。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许多的河南人加入了二十九军或五十五军成为国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虽然这些年轻的农民目不识丁,没有政治信仰,但是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毅然将血肉之躯投入了惨烈的民族存亡之战。站在这暖阳拂煦的土地上,面对着安静如画的乡村,我们怎能轻易忘记了曾经血染沃土的英烈?那是三四百万中国战士以及一千多万人为之付出的牺牲啊!

    死者长已矣,生者岂可忘?
    七十年前抗战的老兵安在哉?怀着对七十年前中国这段历史的沉重惦记,怀着对抗战英雄的深深敬重,还有对长久遗落在荒村僻壤的抗战老兵的歉意,我们一行五人(王晓楠、西陵峡、清水一杯、好景虚设、寒江独钓)去探访抗战老兵基金会已经找到的几位抗战老兵。

    七十年的岁月够漫长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会使人变得很老很老,也会是很多的事情淡出人的记忆。只有坚强的生命会活下来,还有那不能泯灭的良知会记住不该遗忘的历史。这些幸存的老兵,这些生命的强者,他们以平常的心面对苦难和落寞,尽管十分的平凡却见证者着那愈来愈远的历史。他们的生命就是鲜活的历史。他们年事已高,生者寥寥。尽管没有卓著功勋,战斗传奇,但他们何尝不是时刻地面对着生死的考验。因此,为了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为了不能忘记那些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必须一个一个提及他们这些即将淹没的名字。

    我们探访的第一个抗战老兵是禹州市浅井乡张洞村人,叫范万立,已经九十岁了。他是1943年当兵,在第五十五军曹福林部军部特务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却也饱受战乱之苦,因而当抗战结束也就偷偷跑回了家。没有军功,没有荣誉,亦如昨日百姓,甘愿面朝黄土背朝天。尽管没有什么社会优抚,却有女儿女婿孝顺,端吃端喝。现居住马坟村女儿家,虽已九十高龄,却身体硬朗,此亦福也!

    方山镇响潭湾村的抗战老兵王如义也已八十九岁。1942年入二十七军四十五师胡长春部。他是替本家哥哥当兵的,因为本家哥哥有家小。那时国民政府也是派兵制,是相沿中国古代的征兵制度,国家战事来了,农民就要为国家当兵尽义务。老人说那时的步兵很艰苦,吃饭时大个子抢着吃,小个子就吃不饱。后来偷偷跑到炮兵营,这里对军饷的检查很严,吃的馒头很大。虽然打仗危险却能吃饱,于是跟随部队转战豫陕。有一次与日军相遇,眼看见日军的坦克掩护步兵进攻,他们的马克辛炮连连发射击中两辆坦克,阻止了日军前进。他们这支炮兵后来在西安把装备借给军校学生演练接受蒋介石的检阅,他以此见过蒋介石,所以他说电视剧上的蒋介石不是那个样子。艺术虽然不是历史,但历史不能忘记。抗战老兵讲的虽然只是浩大战争的点点细微末节,但它是真实的民族之战历史,如果我们不来寻访,这些细节将会被淹没无闻。老兵在部队接受日军投降后回到家乡,就像戏里的花木兰从军一样,胜利了也不受禄,“还我女儿身,着我旧时衣,”依旧过我百姓生活

    鸿暢乡刘家沟的李广老人当兵年数多,差一点去了泰国当远征军。后来又当了解放军,所以他和他也当过解放军的侄子一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每月五百元的生活优抚。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村子里和一些老人们一起晒太阳,虽然九十又三,亦身体健康。
    褚河乡余王村的吴福奎老汉卧病在床,言谈不便。我们把基金会的礼物问候送到床前,老人非常高兴。同乡张王村的张树春也已九十三岁,当年在五十五军曹福林部当班长,是机枪手,曾转战九个省区,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和其他老兵一样在战事结束后回到家乡。只是晚年儿媳不孝,孤独一人,以拾荒为生。所住陋室家徒四壁,破烂不堪。所幸老人体健无病。
    苌庄乡缸瓷窑村的李毛立老人,1922年生。1943年参加了五十五军,转战豫、鄂、鲁等省。抗战结束后参加了共产党部队,但因在此战斗中身负重伤不知部队去向而回乡。这个也曾为新生政权而战的老兵却因无证件、史料无从证明身份也没有得到社会的优抚。年事已高,年代久远,即使那深深的伤疤也未能令他对七十年前的经历讲述详尽,只有断断续续的模糊记忆,甚为遗憾!

    探访这些抗战老兵,虽然没有采访到更多传奇式的故事,但也深深地打动了在和平时代生活的我们。他们的坚韧顽强,他们的生死不顾成为我们民族不死的精神!

    这些抗战的老兵,是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我们有幸找到了他们并知道了他们的名字。可是,还有多少为战而死的英烈在战火硝烟中不仅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名字,三四百万个英灵聚成了一个人民英雄!

    今天,我们无法把那些英灵的名字一一镌刻在国家墓碑上,但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镌刻在心灵上!

    为了告慰英灵,也为了记住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应该更给予幸存抗战老兵一丝安慰,看望他们以表达我们后来人的敬慕之心。

    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老兵没有把自己看做英雄,他们和普通的百姓一样生活在乡村,从来没有被人注意,也许在闲暇的时候在月朗风清的夜晚给孩子们讲一讲自己生命的演绎。而如今,能够讲述“打老日”经历的还有几人?岁月流逝,物换星移,这些战争的亲历者对那七十年前惨烈的战争和铭心的记忆也随着年事渐高而模糊了。在我们走近他们,聆听那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故事时,为晚辈我们的迟到而心有戚戚焉!

    寒冬尚有暖意,那是因为还有阳光的照射;原野犹有绿色,那是因为冬天之后就是春天。那些抗战的英雄们为了民族的春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难道在春天的人们能够凄凉了他们的暮年?如果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历史,我们就应该记住他们,送去温暖的安慰!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