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小九的窗户纸上报啦! [打印本页]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5-12-29 09:26
标题: 小九的窗户纸上报啦!
[attach]381375[/attach]
http://bhsb.tjbhnews.com/html/2015-12/29/content_12_2.htm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5-12-29 09:28
窗户纸
刘创驾到/文
  中国历朝各代的窗户都一水水儿的木制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那叫一个漂亮,各式窗格蜂巢一样,中规中矩又爽心悦目。每家每户的男人做起窗户来那是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把个窗户格子弄得是奇形怪状,透着那么古朴端庄,老讲究了。那暂没有玻璃,甭管是多好的房子,平民百姓的寒窑陋室还是王公大臣的官邸豪宅,窗户棱上一色儿搞纸糊。到后来虽说有了玻璃,一来贫苦人家买不起,二来小孩丫子淘气,一砖头敲碎还得再拾掇,加上玻璃窗敞亮归敞亮,可在屋外十几二十丈就把屋里头看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了,老辈人觉着不方便,于是糊窗户纸就一直沿袭下来。
    关里人也糊窗户纸,但人家是糊在里边,把“盘长”、“同心”、“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明明白白地露在外边儿,那意思“俺家窗户都这般光鲜,小日子那还用问?”可咱东北冷啊,屋里边全靠火炕取暖,一般火炕都紧靠着窗户,这样窗户内外温差就贼大,窗户纸糊里边,容易受潮缓霜,爱掉不说还好烂;再者东北风大雪硬,纸糊里边窗格子就露外边了,棱子上春天积沙冬天积雪,到了夏天来场急雨,水顺窗格子就渗屋里来了,顺墙就往地上淌,埋汰不说,窗棂子几场雨就沤烂了。窗户纸要真糊里边你就遭罪去吧。所以外省人一到关外,好家伙,那哪儿是住人的房子呀,整个一个“大白块儿”,自然就觉得是一大怪了。
  那位说了,这纸咱大家伙儿都见过用过,那玩意一捅就破沾水就碎,能防雨么?这就是您孤陋寡闻了。这糊窗户的纸可不是一般的纸,是关东人就地取材“开发研制”出来的专用纸,要搁现在那得申请专利。用过的破鱼网碎布片、小孩子的旧兜兜、打碎的芦苇破棉花套子啥的,架大锅蒸熟捣烂,或者图省事就直接扔在水里沤,沉淀之后用筛子捞出来薄薄地摊开,控尽了水后掸上胶油桐油苏子油,再把绷被缝衣服用过的线头剪成三寸来长,均匀地撒上去,晾干之后就成了防水防潮的窗户纸了。
  糊窗户纸可不简单,讲究绷得紧糊得平,这样才既美观又耐用,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既增加了屋里亮度又加强了纸的强度,一敲嘣嘣响,不起褶不沾水不落蚊蝇,巧手的主妇再抽空闲操剪子剪点喜庆的窗花往上一贴,嘿,一个字:“棒!”如此这般之后,任你是刮风下雨还是扬沙飞雪一概不在话下,咋也挺上个一二年。
  如今是家家户户玻璃窗,碎了一个电话玻璃店就来人给换,脏了还是一个电话家政公司的人准来敲门拾掇,“窗户纸糊在外”的景致渐渐作古再也难见了,可你现在坐床上想起那般岁月,还是不由得感叹:咱老祖宗们生存有道啊。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5-12-29 11:52
我也祝贺祝贺。嗯嗯。
作者: 神经    时间: 2015-12-29 11:59
祝贺祝贺
作者: 野妞    时间: 2015-12-29 13:59
速度过来给俺拜个元旦,嗯。\(^o^)/
作者: 一叶舟    时间: 2015-12-29 16:03
恭喜恭喜祝贺祝贺,红包给我
作者: 一叶舟    时间: 2015-12-29 16:04
咱战线都系油菜花呀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15-12-29 16:19
  祝贺九段!
作者: 醉月楼主    时间: 2015-12-29 19:57
"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

——正琢磨那样制作出的窗户纸怎么透光,敢情有这高招呢。
   
作者: 落花生    时间: 2015-12-29 20:09
一人发个红包呗,见者有份
作者: 尚书青云    时间: 2016-1-5 23:27
我们这里用桐油。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01:18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5-12-29 09:28
窗户纸
刘创驾到/文
  中国历朝各代的窗户都一水水儿的木制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那叫一个漂 ...

关于窗户纸为啥贴外面,刘大影评的说法是错误的,我曾指出过,他却不改。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6-1-6 08:19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01:18
关于窗户纸为啥贴外面,刘大影评的说法是错误的,我曾指出过,他却不改。

编辑都没给改,你指出有什么用?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6-1-6 08:21
尚书青云 发表于 2016-1-5 23:27
我们这里用桐油。

桐油最好,找不到桐油也可以用豆油。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09:16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08:19
编辑都没给改,你指出有什么用?

这说明那报纸也就这水平了,上了稿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呗。
    您老应该见过糊风筝吧?那纸都是糊在龙骨架上的吧?受风面是先看到龙骨再看到纸,因此,只要风力过大,纸就会被吹脱落。反过来贴,受风面只看到纸,看不到龙骨,这样风力再大,也被分散到龙骨上去了,难以将纸吹破或吹脱落。这才是北方老民居将窗纸外贴的真正原因。


   做窗棂的木料厚度不过三四公分,这样的距离窗户纸贴里贴外能改变窗户纸两面的温差吗?哈哈.......

    看文章,要动脑筋,不要见谁能写出字来就叫好。

作者: 袁子旦    时间: 2016-1-6 09:37
祝贺!
作者: 袁子旦    时间: 2016-1-6 09:40
柳大明白终于忍不住出来改了。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6-1-6 10:13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09:16
这说明那报纸也就这水平了,上了稿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呗。
    您老应该见过糊风筝吧?那纸 ...

说过了大家看过了心里就有数了,老拽着不放,非得让人伸着大拇哥夸你明白,很有意思吧?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1:44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0:13
说过了大家看过了心里就有数了,老拽着不放,非得让人伸着大拇哥夸你明白,很有意思吧?

我的目的并非是要让人对我伸大拇哥,而是要让人别盲目吹捧。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1:45
袁子旦 发表于 2016-1-6 09:40
柳大明白终于忍不住出来改了。

《捅捅窗户纸》,发在围炉了。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2:32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0:13
说过了大家看过了心里就有数了,老拽着不放,非得让人伸着大拇哥夸你明白,很有意思吧?

我不改是因为人家说的不对嘛。这和电影两回事,电影口味不同结果就可以截然相反,但糊里边外边就不是想当然的了。我屈从于真理,但不免费教学生,就让她们自以为是的错着呗。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2:34
醉月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9:57
"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

——正琢磨 ...

请移步围炉,看看《捅破窗户纸》。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2:38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16-1-6 12:40 编辑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2:32
我不改是因为人家说的不对嘛。这和电影两回事,电影口味不同结果就可以截然相反,但糊里边外边就不是想当 ...

你是鸭子死了嘴巴硬。认个错就那么难吗?例如你说的“历朝各代都是窗棱上糊纸”,哈哈,请问,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有没有朝代?有的话,那时候的人们是去哪儿弄来的窗户纸?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3:10
醉月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9:57
"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

——正琢磨 ...

   窗户纸
                                                       刘创驾到/文
  

      中国历朝各代的窗户(这话一看就是想当然!造纸术是在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的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才发明出来的,东汉之前历朝各代的人们,连写字都要刻在竹简上,你让他们上哪儿找纸糊窗户去?历史常识都不懂,哈哈,单凭这个,就能看出,刘大史学家是个自封的水货。实际上,古代唐宋之前的窗户都很小,是用绫糊的。窗做得过大,一刮风,糊在上面的绫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在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糊窗户的。)都一水水儿的木制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那叫一个漂亮,各式窗格蜂巢一样,中规中矩又爽心悦目。每家每户的男人做起窗户来(窗户并非是各家各户的男人们自己做的吧?除了木匠自己家,其他人家大都是请来的工匠们做的)那是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把个窗户格子弄得是奇形怪状贬义不如用千姿百态),透着那么()古朴端庄(味儿),老讲究了。那暂没有玻璃,甭管是多好的房子),(此处这多余的五个字不删改,可见编辑是个糊涂蛋)平民百姓的寒窑陋室还是王公大臣的官邸豪宅,窗户棱(应为窗户棂,棱与棂同音不同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棱"只有在表示地名时读ling,即黑龙江省穆棱县。此外皆读leng上一色儿搞纸糊。到后来虽说有了玻璃,一来贫苦人家买不起,二来小孩丫子淘气,一砖头敲碎还得再拾掇,加上玻璃窗敞亮归敞亮,可在屋外十几二十丈就把屋里头看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了,老辈人觉着不方便,于是糊窗户纸就一直沿袭下来。(这段尤为可笑。用纸糊窗户,本属没玻璃和没钱买玻璃时的无奈,却硬拽出这些个可笑的理由来!现在的小孩就不淘气了?压花玻璃、冰花玻璃、磨砂玻璃能看到屋里了?现代人用玻璃就不怕偷窥了?双层玻璃、真空玻璃不比窗户纸更隔音保温了?)
    关里人也糊窗户纸,但人家是糊在里边,把“盘长”、“同心”、“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明明白白地露在外边儿,那意思“俺家窗户都这般光鲜,小日子那还用问?”可咱东北冷啊,屋里边全靠火炕取暖,一般火炕都紧靠着窗户,这样窗户内外温差就贼大,窗户纸糊里边,容易受潮缓霜,爱掉不说还好烂(可笑,做窗户棂的木料不过三四公分厚,窗户纸贴里贴外,也不过就改变了几公分的距离,能起到改变窗户纸两面温差从而避免受潮缓霜的作用吗?生拉硬拽!);再者东北风大雪硬,纸糊里边窗格子就露外边了,子上春天积沙冬天积雪,到了夏天来场急雨,水顺窗格子就渗屋里来了,顺墙就往地上淌,埋汰不说,窗棂子几场雨就沤烂了。窗户纸要真糊里边你就遭罪去吧(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的缘故,窗户纸受热的一面会产生雾气,积多后会形成水流,照样会沤烂窗棂,故窗棂都要油漆的,防水防蛀。关外窗户纸贴外边的真正原因是:一、为了抗风力,北方风力大,窗户纸贴里边时,只能靠纸与窗棂上浆糊黏贴处来抗风力,不牢固,易破损、脱落。窗户纸贴在外,风力则会被纸传导到坚固的窗棂上,窗纸因有窗棂这个骨架支撑,不易脱落或破损;二、防雨雪,沙尘。北方少雨,故房屋多为平顶短檐,窗户纸贴在外,可以防止窗棂因雨雪飘落而堆积,晴天融化后积水而沤烂,同时可以防沙尘的积落。实际上
在北方有比较大的窗户格,纸的拉力很好,这样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换。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十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这是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融化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地域特点产生的特征。)所以外省人一到关外,好家伙,那哪儿是住人的房子呀,整个一个“大白块儿”,自然就觉得是一大怪了。
  那位说了,这纸咱大家伙儿都见过用过,那玩意一捅就破沾水就碎,能防雨么?这就是您孤陋寡闻了。这糊窗户的纸可不是一般的纸,是关东人就地取材“开发研制”出来的专用纸,要搁现在那得申请专利。用过的破鱼网碎布片、小孩子的旧兜兜、打碎的芦苇破棉花套子啥的,架大锅蒸熟捣烂,或者图省事就直接扔在水里沤,沉淀之后用筛子捞出来薄薄地摊开,控尽了水后掸上胶油桐油苏子油,再把绷被缝衣服用过的线头剪成三寸来长,均匀地撒上去,晾干之后就成了防水防潮的窗户纸了(窗户纸是先糊好再涂油的,因为水与油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油纸是难以再糊上稀稀的浆糊去与窗棂粘牢的。连南方制作油纸伞,都是先糊纸,再抹油。)。
  糊窗户纸可不简单,讲究绷得紧糊得平,这样才既美观又耐用,糊完纸用筷子缠上棉花沾了豆油再往窗户上抹一层,(你刚说了是造纸时就掸油了,现在又说是糊完纸了才抹油,前后矛盾,重复用油,自己掌嘴了吧?)风干之后原来不透明的窗户纸也半透明了,既增加了屋里亮度又加强了纸的强度,一敲嘣嘣响,不起褶不沾水不落蚊蝇,巧手的主妇再抽空闲操剪子剪点喜庆的窗花往上一贴,嘿,一个字:“棒!”如此这般之后,任你是刮风下雨还是扬沙飞雪一概不在话下,咋也挺上个一两,“二”是表顺序,“两”才是表数目)年。
  如今是家家户户玻璃窗,碎了一个电话玻璃店就来人给换,脏了还是一个电话家政公司的人准来敲门拾掇,“窗户纸糊在外”的景致渐渐作古再也难见了,可你现在坐床上想起那般岁月,还是不由得感叹:咱老祖宗们生存有道啊。



作者: 疯老爷子    时间: 2016-1-6 15:18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12:38
你是鸭子死了嘴巴硬。认个错就那么难吗?例如你说的“历朝各代都是窗棱上糊纸”,哈哈,请问, ...

那时候有没有窗户还不知道呢。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1-6 15:35
窗户纸的工艺很奇怪,为什么要刷两次油,而且是不同的油?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7:21
蔡诚 发表于 2016-1-6 15:35
窗户纸的工艺很奇怪,为什么要刷两次油,而且是不同的油?

到东北走一趟,找找现如今还在坚持糊窗户纸的老住户问问,就明白了。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7:22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5:18
那时候有没有窗户还不知道呢。

我下回再写字时注意一下,限定“人类离开穴居,开始搬入房子里居住之后开始…………”,再加上“买不起房的不在其中,此处仅限农村户口。”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8:27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1-6 15:18
那时候有没有窗户还不知道呢。

那你为啥还要对“历朝各代都用窗户纸”猛鼓掌?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8:35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18:27
那你为啥还要对“历朝各代都用窗户纸”猛鼓掌?

哈。我来了。指点你一下啊。
最后一下。
“历朝各代……
就按你的说法,从宋开始有纸,那么宋,明、清、民国,旧中国新中国,这些算不算“历朝各代”?哈你别又搜一堆百科知识来反驳我哦亲。我又没从原始社会开始。
还有一个,刚才看完了实在是没忍住还是笑了。有关“一二年”的,二是啥啥词两是啥的。你给改成“两”了。
你顶多也就是东北有俩亲戚罢了,别忘了我在东北活了几十年,东北怎么说话我怎么也比你百度来的准吧?
俺们东北,就是说“一二年”,指时间上的一到两年时间的长度。
这个是俗语,因为我写的是东北民俗。不是武汉民俗。这个,你真别跟我犟。
至于别的,例如先刷油后刷油是不是符合科学,能不能粘住,糊里边糊外边都为了啥,为啥刷了两遍油,这些,有点高深,也不免费。谢谢。我这是免费的科普和民俗记录,不负责太多的讲解。
要不你给个红包,我考虑一下给你解解惑。
好了好了,你继续用你的百度露怯吧。
我看在看83版的射雕。哈哈。没空了。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9:17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16-1-6 19:22 编辑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8:35
哈。我来了。指点你一下啊。
最后一下。
“历朝各代……

你的意思是夏商周秦都不算历朝各代了?我说的是东汉开始,从宋开始有纸是你说的。你应该说成“打宋开始,历朝各代”嘛!另外,你也不用瞧不起谁用百度,甭管人家百度千度,捅得你窗户纸破了没话说,那就是有度!哈哈,你也就会理屈词穷时来个“不多说”,其实呢?你是不能自圆其说。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19:19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8:35
哈。我来了。指点你一下啊。
最后一下。
“历朝各代……

你写东北,也要规范用词,因为是大家在看。你说一二年,容易误解为2012年的简称,但你说一两年,就不会。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9:51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19:19
你写东北,也要规范用词,因为是大家在看。你说一二年,容易误解为2012年的简称,但你说一两年 ...

你看你这智商,啧啧,东北民俗当然用东北话了,总不能让老炮儿讲武汉话是不?啦啦啦。我说俺,你要是不懂,我是不是也不能用俺这个字了?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9:51
继续射雕去。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6 19:52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6 19:17
你的意思是夏商周秦都不算历朝各代了?我说的是东汉开始,从宋开始有纸是你说的。你应该说成“ ...

这个是家庭作业,嗯嗯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6 21:25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9:51
你看你这智商,啧啧,东北民俗当然用东北话了,总不能让老炮儿讲武汉话是不?啦啦啦。我说俺,你要是不懂 ...

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你若说你智商高,你就先告诉我,东汉之前“历朝各代”的人是打哪儿弄到窗户纸的!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1-6 21:52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7:21
到东北走一趟,找找现如今还在坚持糊窗户纸的老住户问问,就明白了。

代价有点大。还好不是月球的事儿。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7 11:02
蔡诚 发表于 2016-1-6 15:35
窗户纸的工艺很奇怪,为什么要刷两次油,而且是不同的油?

那是他拿人家写的东西东拼西凑时缝没对好。有的人写了是造纸时用了油,有的是说糊了纸才抹油,所以,他拿来拼接时,就重复抹油了。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7 11:02
蔡诚 发表于 2016-1-6 15:35
窗户纸的工艺很奇怪,为什么要刷两次油,而且是不同的油?

那是他拿人家写的东西东拼西凑时缝没对好。有的人写了是造纸时用了油,有的是说糊了纸才抹油,所以,他拿来拼接时,就重复抹油了。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1-8 08:38
本帖最后由 蔡诚 于 2016-1-8 08:50 编辑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6-1-7 11:02
那是他拿人家写的东西东拼西凑时缝没对好。有的人写了是造纸时用了油,有的是说糊了纸才抹油, ...

其实,最初的纸就是破渔网线头之类的做的,文中所谓“专利”说法,显得太无知了。纸没干以前上油是个很大的问题,油不容易附着,况且先上哪面呢?而且上油后,纸反而不容易干,何必呢?费解!再有,既然已经上过油了,第二遍油怎么能浸入纸呢?第一遍是否早已浸入,纸是否已经变了颜色?常规应该是纸干透了,再上油,这样纸才能吸油变得半透明。总之,感觉作者对造纸工艺缺乏了解。
总体感觉此文口水话多,干货少。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1-8 08:49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6 17:21
到东北走一趟,找找现如今还在坚持糊窗户纸的老住户问问,就明白了。

我问的问题,一个在造纸环节,一个在糊窗户环节。老住户只能解决后一个。这个老住户不大可能是造纸厂的吧?呵呵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8 09:19
蔡诚 发表于 2016-1-8 08:38
其实,最初的纸就是破渔网线头之类的做的,文中所谓“专利”说法,显得太无知了。纸没干以前上油是个很大 ...

这个值得一回。
上两遍油,是经过很多老辈人确认的。如果都是传统的正统的工艺,那东北糊窗户也就不是怪了,能称之为怪,自然是出乎意料的,必然是有特性的,和别处不同的。
还一个是,专利一说,明显加了引号,不多解释。至于口水话,这是民俗科普,不是论文,强调的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如果情书只要干货的话,我爱你仨字够了。所有写情诗的诗人都死了算了。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6-1-8 10:45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8 09:19
这个值得一回。
上两遍油,是经过很多老辈人确认的。如果都是传统的正统的工艺,那东北糊窗户也就不是怪 ...

不要弄玄虚,你就直接说说,已经掸过油的纸,怎么再抹油?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1-8 12:26
本帖最后由 蔡诚 于 2016-1-8 12:48 编辑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8 09:19
这个值得一回。
上两遍油,是经过很多老辈人确认的。如果都是传统的正统的工艺,那东北糊窗户也就不是怪 ...

呵呵,感觉你在狡辩,看看这个吧:
  “并且糊窗户的纸张也是大有讲究,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一般的纸不同,人们称之为麻纸,也有叫麻布纸"的。《扈从东巡附录》载:“乌喇无纸,八月即雪。先秋,捣敞衣中败,入水成毳,沥以芦帘为纸,坚如革,纫之以蔽户牖。"这里讲的是把麻浸泡后做纸。用麻造纸前,先要用水泡,当然是我跳黄河无人拉",泡好后拿出,一身绿袍脱给他,就是把麻皮扒下了,用麻皮泡筛、沉淀后,便晾干成了麻纸
这种关东民间的麻纸,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纸就做成了。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雨水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单从文字描述,似乎也是两次油,其实第一次是粘细麻条,是在麻纸干后进行的,胶先弄在麻条上还是纸上没说明,我的理解应该是麻条上。最后刷桐油才是真正防水作用的。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8 12:57
蔡诚 发表于 2016-1-8 12:26
呵呵,感觉你在狡辩,看看这个吧:  “并且糊窗户的纸张也是大有讲究,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一般的纸不同, ...

第一遍油,主要起到胶粘的作用,让那些沉淀物之间结合紧密。第二遍油作用是防水。说通俗点,第一遍油,不应该叫油,是一种油质的粘合剂。
所谓的“窗纸两遍油,一年熬到头”,这是东北那些曾经用土法做窗户纸的老人家们常挂在嘴上的话。我爷爷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比我爷爷大将近二十岁,临死时留下过一本他收集的民间验方的手写本的书,其中关于窗户纸和如何判断井挖在哪里、土坯取什么样的土之类的东西记载很多,我小时候见过,现在在卧牛吐的亲戚家中,不敢翻,一翻纸就碎了,曾经县上文物馆来拍过照片,据说是做成了影印版的电子资料保存了,因为亲戚不肯把那本书上交政府。
那书上,明确记载着窗纸两遍油的说法。
另外借这里再回复暮歌的一个说法,“看几本书,加上百度。”事实上我很少百度,因为百度上错误太多。写民俗有至少二十年的时间了,这二十年里,我更多的是旅游,全国各地的走,甚至写到西方国家的时候也会出国,旅游的目的不是逛大景点,而是钻山沟。为的就是拿到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方式就是和当事人或者族长面谈。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相信这句话。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8 12:59
上一句忘了说。窗纸两遍油,一年熬到头的意思是,这样做出来的纸,糊上去,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一年不用再糊,强调其耐用性。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8 13:01
我对所有认真的,交流性的质疑都有天然的亲近感。也喜欢这种商榷和探讨。
不知道以上回答,是否满意。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8 13:01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就让他自以为是的错着去……
作者: 蔡诚    时间: 2016-1-8 13:10
“因为百度上错误太多。”
呵呵,错不在百度,但不要错用百度。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8 13:20
蔡诚 发表于 2016-1-8 13:10
“因为百度上错误太多。”
呵呵,错不在百度,但不要错用百度。

我很少用百度,并不是不用百度。
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错是不在百度,所以我也没把“少用”这两个字省略。少用和不用的区别。
这论坛上,似乎还真有错用百度的人存在。但似乎并不是你我。
这种用不用百度,百度错不错的讨论,和窗户纸没啥关系了,在这一点上,哥你学会了柳二的转移视线的干法,他一般某个质疑被否定了之后,立即就会这样做。
就这了。问个好。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