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西汉卷之八:汉武大帝(完) [打印本页]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2 10:29
标题: 西汉卷之八:汉武大帝(完)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6-6-7 17:12 编辑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征召来自鲁地的儒家大师申公到长安相见。
  
  这次征召的规格,是严格按照春秋时礼聘贤者的礼仪进行的:使者带着新即位的皇帝的手书与礼物,并驾驶四匹马拉的,可以坐着的舒适专车前去迎接。汉武帝急于见申公的原因,是因为一批儒生的推荐,其目的是为了议立明堂,而掌握古老明堂修建规格与设计理念的,在当时大约只有申公了。明堂是一个国家最重大的标志性建筑,其作用如果非要拿当今的建筑相比,恐怕相当于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加人民大会堂,用于古代发表重大诏令,会见各国使节,以及举行隆重国家性集会所用。
  
  汉从公元前202年建国,至今已五十八年。武帝即位时,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此时朝野内外的局面是:
  
  京都和地方的粮仓都全满了,而且官府仓库有了剩余的财物。京师的钱积累了上百万,穿钱的绳索腐朽后钱没法计数。京师积累谷物的仓库裹的粟,逐年增积,满仓后就堆积于仓外,腐坏不能食用。百姓街头巷口有马,田间小道上马匹成群,乘母牛的人被排斥不得与众人在一起。连守门的人都吃精美的饭食;而当官的则子孙世袭;甚至以此为官号。人人自爱而难以犯法,尊崇品行道义而摈弃丑恶的行为。于是法网疏阔而百姓富足,依靠他们的富有而骄傲自满,有的到了兼并土地的地步,豪族之辈凭着威势在乡里主观妄断曲直。宗室有封地,公卿大夫以下都争相奢侈,房子车骑服饰犯上没有限度。事物由极盛而转为衰败,本来就是变化的规律。
  
  汉武帝现在是个争议较大的君王。比如雄才大略,任人唯贤;比如穷兵黩武,骄奢淫欲;甚至迫害了伟大的历史学家,我们所敬爱的司马迁同志。而引用这一段的史料,其实更有助于评析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的所作所为。
  
  接着说申公。
  
  申公到京后,汉武帝迫不急待召见了他,想从他那里得到些治国的道理,结果申公却只说了一句话: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
  
  这句话直译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需要多说什么,而要看重如何行动。
  
  彼时的武帝,是个文学青年。他原本以为申公这位被董仲舒、赵绾、王臧等青年才俊极力推崇的儒家宗师级人物,会有什么非同一般的宏论,结果却只来了这么一句。于是史载武帝默然——可能是很失望,但尽管失望,申公请也请来了,总得安排,于是便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安排他住在山东省政府驻京办事处,继续他到京来的老本行:商议封禅泰山与建立明堂的相关事宜。
  
  太中大夫是个比千石的官员,在武帝时工资与官位水平相当于第五等,按现代来说,怎么也是个副调研员级的,这个待遇并不低。申公当时已八十多岁了,对申公的安排与任命,其实表达了武帝这个新即位君主,对于国家前途与自己执政理念的表达。
  
  申公名培。此人最早曾受到过汉帝国的伟大缔造者刘邦的亲切接见。后来还曾当过楚王刘戊的老师。这位刘戊就是前几天电视剧《解忧公主》里刘解忧的爷爷,他曾因为强奸与通奸的罪名(强奸并非强奸宫女),受到景帝处罚,于是参与七国之乱之中,兵败自杀。他的墓1994年被考古发现,位于现在的徐州市狮子山上。
  
  刘戊的荒淫与申公是无关的,因为他并不听从申公教导,于是申公回乡隐居。而推荐他的赵绾,王臧等人,则是他的弟子。
  
  其实,武帝的默然可能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内。这可能与当时的时局有关,也与他自身有关。
  
  汉武帝刘彻时年十六(虚岁)。他之所以能成为太子,既而成为皇帝,有那个著名的“金屋藏骄”的典故。当然,这个故事源自一本《汉武故事》,那部书里把他说成了道教神祗,有些小说家言了。不过在历史上,刘彻能成为太子,应该来自于他姑母兼丈母娘的力推与自己母亲王太后的很识时务。
  
  刘彻还有个名字叫刘彘,按我们理解是猪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可能是小名儿,如同民间孩子起个贱名好养什么的。其实,彘也是龙种,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有印象,所以这个名字与贱名儿什么的并无关系。更何况,根据史记与汉书记载,至少刘彻在成为胶东王(四岁)时,就名彻,所以,“彘”这个小名儿的说法来源也并不可靠。
  
  而需要解释的其实是刘彻的彻,这是圣彻过人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相当聪明且博学的意思。其名字,可能反映了汉武帝本人文学青年的本质以及景帝之所以立其为太子的真正内涵。
  
  那么,圣彻过人的武帝听到申公之言后默然,仅仅是因为申公所言不合心意吗?
  
  显然,申公之言与武帝的默然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内。
  
  前面说过,汉朝到了武帝时,国力强大,人民富足。申公作为一个从秦末战乱见证了盛世到来的老人,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他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可能是鼓励汉武帝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前去做。而武帝的默然,则是他完全听懂了申公的意思,但是他有着其他方面的阻碍。
  
  这种阻碍,来自于自己的奶奶,太皇太后窦氏。
  
  窦皇后名猗房。黄晓明的《大汉天子》里将其描绘成了一个面目可憎,顽固无理的瞎眼老太太。从陈宝国的《汉武大帝》中看,窦太后不光是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梁孝王,还有可能因此而憎恨自己的孙子武帝,并随时可能危胁到武帝的皇帝宝座。
  
  实际上,窦皇后的历史面目恐怕被后世编剧们因剧情需要而妖魔化了许多,因为武帝时梁孝王已死,老太太真正喜欢的原太子也已死,武帝毕竟是他孙子,她没有任何道理将仇恨待续。另外根据史料推测,窦皇后虽眼瞎,但知书懂礼,并且远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坏”,她对当时朝政的影响,恐怕仅仅源自于汉朝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以孝治国上。
  
  这种影响,可能仅仅是由于景帝与武帝不忍(或不敢)违背她的意思。另外,她也不大可能由于讨厌刘彻而想着抓住个什么把柄废了武帝——这个以窦太后的“野心”来看,不大可能。
  
  不过,在武帝朝,怕还是有些证据能反映出老太太对于朝政的影响:
  
  窦皇后喜好黄老之言,她是汉初以来一直奉行的无为治国的坚定拥护者。而武帝显然好儒术。申公开始工作没多久,鉴于武帝对于儒术的喜爱,以及窦太后对时局可能带来的阻碍,赵绾、王臧等人建议武帝取消遇到大事向窦太后报告的惯例。结果,这下捅了马蜂窝。
  
  这次事件造成了当时的丞相与太尉被免职,赵绾与王臧被下狱后自杀。而申公,也被找了个年老多病的借口,赶回了老家。赵绾与王臧当时的官职一个是副丞相,一个是武帝的侍卫长,而丞相窦婴则是窦太后的侄儿,太尉田蚡则是武帝的舅舅。
  
  这次事件,还提到一个早已死掉的人物——新垣平。
  
  新垣平是文帝时人,一个红极一时,后又被灭族的江湖骗子。在窦太后眼中,赵绾与王臧对武帝鼓吹的理论,与文帝时的新垣平并无区别。那新垣平干了些什么事呢?
  
  简单讲,他就是向文帝报告说,根据望气,发现哪里必有祥瑞,结果真发现了祥瑞。所以,他因此被文帝宠幸,并大力推行赵绾、王臧等人现在向武帝推行的理论。然后,有人举报说这些祥瑞都是新垣平让人伪造的,调查属实,所以新垣平以大逆不道罪,被灭三族。
  
  当时那个年代,儒生与方士,实际上并无什么根本性区别。
  
  所以窦太后心目中的儒生,也与招摇撞骗的方士并无区别。
  
  那么,罢免丞相以及将副丞相与郎中令下狱这一系列的命令是武帝下达的还是窦太后亲自下达的呢?
  
  显然,是武帝下达的。
  
  因为根据史书记载,窦太后只是暗自派人调查了赵绾和王臧以前所干的一些不合法的事件,然后与武帝摊牌——很显然,武帝重用的儒生,都是这么一些品行不端的人,那么他们所推崇的学术,又有什么正经的呢?
  
  以人品攻击学术,中国古来有之。另外,也不排除窦太后指使人诬陷赵王二人的可能。但不管怎么样,赵绾与王臧在狱中自杀,丞相与太尉因荐人不当被免职,武帝崇尚儒术,并想为之变革的举措遭受了迎头痛击。
  
  当然,自杀并不是畏罪,因为当时的士大夫还有个气节,就是宁死不受辱。
  
  第二个证据发生在公元前138年。当年的七国之乱中吴王的太子逃到了闽越国,因为其父吴王刘濞是东瓯人所杀,就一直鼓动闽越国攻打东瓯。闽越是现在的福建一带,东瓯是现在的浙江一带,两个国家都是当年越王勾践的后人。
  
  东瓯向武帝告急,武帝派严助执节发会稽郡兵救助东瓯。
  
  会稽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当时是边境重镇。严助,本名庄助,因为《汉书》是东汉时写成,所以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写严为庄。这人登上政治舞台得益于武帝即位时向天下扮布的求贤令。当然,作为文学青年的刘彻,求贤的标准首推文章写的好,这位庄助便是其中之一。这次选拔的人才中还有司马相如,朱买臣等人。司马相如大名鼎鼎,朱买臣就是那位覆水难收的男主人公。当然,还有一些文章未见得有多好,但历史上更有名的人物,比如东方朔。
  
  武帝给了庄助皇帝的节杖,让他以节杖征发会稽郡兵。并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说: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
  
  皇帝的节杖厉害不?
  
  在当时,不厉害。因为汉时律法,发兵必须有虎符。这也是当年信陵君为啥非得窃符救赵的原因。那汉武帝是因为新即位不想用虎符发兵吗?恐怕可能是因为,虎符根本不在他手里,而在窦太后手里。
  
  果然,会稽郡守因为庄助发兵不符合法律规定,拒绝发兵。要不是庄助当机立断,杀人立威(也借助了有皇帝的节杖在),这兵还真发不了。
  
  这两个证据,大概能反应汉武帝即位六年之内,所处的形势,以及窦太后对朝局的把握。
  
  不过问题是,闽越公然发兵攻击大汉的臣属国,既使虎符在窦太后手中,武帝想用,太后能不许吗?那么,可能事情的真相真如武帝所言,另外,闽越的实力,恐怕在当时并不值得一提。
  
  其实,窦太后所坚持捍卫的,应该是由文帝以来一脉传承的治国理念。并且,无为而治所带来的大汉复兴,她是亲眼见证了的。她所处的环境,不可能看到前文所引述的因兴盛而由引发的腐败之类的社会矛盾。即使看到,在她心中,恐怕也会认为这些现象无足轻重。所以,她的反应是正常的。
  
  但在年轻的武帝心中,这些守旧势力给他所带来的制约与影响,将会是深远的,这促使了武帝后来一系列思想、政治与经济方面的改革。究其原因,就是“无为”确实是有助于经济的恢复,但其副用就是强枝弱干,严重危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七国之乱就是最近的例子。
  
  从武帝所受到儒家教育来看,景帝时应该在他在位时,就有目的地安排了这些改变。他为武帝的选老师卫绾,就是一个儒生。
  
  卫绾应该是景帝为武帝选的托孤之臣,不过武帝刚即位那年,就因为不称职而被免除了丞相职位。这大约是窦太后的意思。而窦婴与田蚡的安排,很可能反映出了政治利益上的平衡,但奇怪的是,这俩人后来都倾向了儒术。由此可能折射出了儒家学说在武帝时期思想领域的必然崛起。
  
  受到了“打击”的汉武帝,开始了《陈皇后》篇中所说的“游猎无度”生活。当然,他顺带收了个美女,就是后来成为皇后的卫子夫。
  
  这段生活,很有些现在“富二代”的风范。不过奇怪的是,武帝这种游猎,却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比如,做为一个封建君王,他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所闯的祸进行“赔偿”,也能够在他所能理解范畴内,最大限度地不去扰民。
  
  这大约反映了武帝一个性格:虽守“礼”,但内心却极不安份。或许,这可能便是中国古人文人性格中所特有的品质:亲射虎,看孙郎。
  
  公元前135年,老祖母窦太后终于追随文帝去了。
  
  六天后,他就罢免了老太后给他安排的丞相许昌。属于武帝时代到来了。
  
  不过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叫汲黯的人,此人是黄老学说的拥护者。他身上有两个成语:“后来居上”与“门可罗雀”。
  
  后来居上,反映了武帝对他的赏识,门可罗雀则是他性格的写照。
  
  汉武帝因为压在头上的大山不在了,又开始如同刚即位时的踌躇满志,但汲黯显然没有申公那样的涵养,直接给他来了句:
  
  你内心私欲很重而外表又装出仁义。还想要效仿唐尧、虞舜治国的方法吗?
  
  这句话在任何年代来看,都有些人格侮辱上的讽刺了。更何况是讽刺的对象是封建君王。汉武帝很生气,群臣很替他担心。因为,汲黯这句话,拟个大不敬而灭族也是可能的。不过武帝居然只是对身边说了句:汲黯这个人也太蠢直了些吧。
  
  然后,没事了。
  
  汲黯的事绩,不仅如此,他曾不止一次当面讽刺汉武帝以及汉武帝的宠臣,说话的难听程度,不次于刚才那句。但都没事。这一点,其实也是对于汉武帝用人的一个佐证。
  
  需要指出的一个例子是,汲黯曾当面批评武帝对待有才华的人,杀伐过重,如此杀下去,恐怕人才都要被杀光。但武帝说了句话很有意思:
  
  哪朝哪代都有人才,只不过在于君王能否看到人才。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才是杀不尽的,当然,如果真是人才,武帝也未必舍得杀。
  
  汲黯是个好官,也是耿直之人,他最后是病死的,不是武帝所杀。并且汉武帝内心很尊重他,接见丞相与大将军这样的高官,都很随意,但只要接见汲黯,就必须遵守礼仪。
  
  这一年八月,天边有一颗流星划过,照亮天空,于是,第二年改元为元光。属于武帝与大汉民族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当今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建年号的人。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第一个创建的年号应该为元封,之前的建元、元光、元狩、元鼎都为改元后追封,但据现今的考古发现,在汉墓中出土了印有元光等年号的器物,那么年号追封一说,有待商榷。
  
  元封即封禅。
  
  封是祭天、禅为祭地。祭天是祭泰山,祭地为禅梁父山。梁父山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常吟的一首诗叫《梁父吟》,其实讲的是战国时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元光到元封年间,是武帝大规模开始发击匈奴,并逐渐开始向南扩张势力,形成中华民族版图的时期。当然,也是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改革的时期。
  
  之所以要封禅,大约是觉得自己文治武功已经足够了。
  
  元封元年是公元前110年。这一年汉武帝47岁。祭祀泰山之前,武帝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武功,对匈奴单于搞了次武装游行。
  
  史载,汉武帝率领骑兵18万,沿着中国北部边境巡查,并派人给匈奴单于带话说:我这不是带兵来了,要打就出来打,别老躲着。
  
  有趣的是,匈奴单于对于这种公开的侮辱虽然反应是大怒,但他只是扣留了使者,反而杀了自己一方劝他见使者的人,而终究不敢与汉武帝一较长短。
  
  当然,这样做的背景是,匈奴人早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逃到了大漠以北。
  
  封禅这一年,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汉武帝在这之前的文治武功,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提过,这里不再重复。
  
  而需要重点提的是一个叫公孙弘的人。
  
  公孙弘是山东省寿光县人。这人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大概出生在公元前200年,即汉帝国刚建立的两年后。年轻时曾做过县里的狱官,但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被免职。因为家里穷,靠在海边放猪为生。他年轻时学习过《诗经》与《尚书》,四十岁以后才开始学习《春秋》。
  
  但他有个在当时很值得称道的品德,就是对继母非常孝顺。
  
  武帝刚即位的建元初年那次向天下征集人才的盛会中,公孙弘因为“贤良”的品德被推荐,这一年,他已年满六十。不过,公孙弘初登历史舞台,却因为一次出使匈奴向汉武帝汇报,因反映的情况不合汉武帝之意而惹武帝生气,于是他很识趣地辞职回家。
  
  他为何会引汉武帝不满?
  
  从公孙弘后来的言行来看,他是个力主边境安全稳定的人。所以他大概是说了些对匈奴不可擅自动兵之类的话。
  
  公孙弘于是继续回家赋闲。十年后的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又一次向全国征集人才,公孙弘再次被推荐,这一年他已年届七十。
  
  这次选拔大概一百多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会亲自出题考试这些才俊。武帝的题目是:
  
  上古称赞的尧舜之治是如何达成的。
  
  公孙弘的回答是:以身作则,唯才是举,量力而行,赏罚分明。
  
  这篇奏对在太常卿的初选中,被排在倒数。但武帝看到后,却将他列为第一。
  
  这是个很值得的探讨的问题。公孙弘此人,并非名门之后,虽然仪表不俗,但毕竟已是个糟老头子。而且,他也不是什么以文章见长的才高之士,这篇奏对文采也平常的紧,这估计也是太常将他奏对列入倒数的原因。
  
  这肯定有些揣摩皇帝是文学青年的因素在内。
  
  但太常可能忽略了,文学品质,只不过是一个伟大帝王的业余爱好而已,武帝更看重的是治国的理念。
  
  实际上,公孙弘的奏对与武帝的治国理念暗合。这种暗合就是,盛世是可以依靠人治达成的,人才也是可以通过教育以及法规培养的。而培养,则包含了奖罚分明——这一点,是武帝被后世史家诟病杀伐过重的原因在内,也涉及了他为啥要处理司马迁。
  
  公孙弘算是儒家,但他又不完全是儒家,其主张杂合了很强的法家在内,汉武帝也如是。
  
  公孙弘于公元前126年任副丞相,公元前124年任丞相。这一年他76岁,并于三年后(公元前121年)去世。
  
  终武帝朝,除了武帝舅舅田蚡与碌碌无为但却时常遭受申斥的石庆外,公孙弘怕是为数不多的善终于任上的丞相。
  
  那么公孙弘治国有作为还是无作为?这个史书上对他多有非议。
  
  其实,公孙弘有几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举措或是主张。
  
  其一:族灭郭解。
  
  郭解前面文章介绍过,如果没有公孙弘,他可能死不了。但公孙弘坚持要杀郭解的原因就是,不杀郭解,对国家的危害会更大。因为郭解的存在,相当于国家另外存在一个法则——这也成为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力打击游侠与帮派力量的内因所在。
  
  同理,主父偃之死,也确实怪不得公孙弘落井下石。虽然,他因《推恩令》,功在后代,但于当时,他确实激进到不利于刘氏政权的稳定。更何况,如班固所言,主父偃也确实死有其罪。
  
  其二:阻止卜式为官。
  
  卜式也是穷苦人家孩子,但他养羊发了财。发财后,他自愿将家财一半捐赠给国家,但对国家却没有任何要求——不求当官,不求回报。所以,武帝认为此人人品高洁,要给官作。
  
  但公孙弘反对。当然,他反对的理由认为卜式如此行为不符合人之常情,必定有诈。更何况,这会给全国人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因为对外战争与财政调配是国家的事,民平百姓不应该当干涉。
  
  从后来的事情来看,卜式为人确实高洁。所以,这成为了公孙弘忌贤妒能的一个证据。另外,汲黯也讨厌公孙弘。
  
  汲黯讨厌公孙弘是由于,汲黯与公孙弘商议好事情向皇帝奏报时,汲黯总是冲锋在前,然后公孙弘从旁几句话,轻松就通过了——这在汲黯看来,这功劳也太过取巧。
  
  另外,公孙弘身为副丞相,工资不低。但非得在大家面前装出很清贫的样子,这也太有些做作。所以,他认为公孙弘人品有问题。
  
  然后,后世史学家认为,公孙弘因此而排挤,打击了汲黯。
  
  实际上,汲黯虽被武帝评价为“社稷”之臣,但其才能与性格却并非“经世治国”之才,这一点,武帝也是知道。并且,汲黯身体不好,这也多少影响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发挥。
  
  因此,说公孙弘排挤、打击汲黯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以汲黯的性格,最了解他的人应该是汉武帝,而武帝朝,一个权臣想打击排挤武帝心目中的重臣,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其三:公孙弘曾经向武帝建议禁止民间私自铸造与配带兵器。这个虽然没被汉武帝同意,但却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甚深,直到如今。
  
  最重要的是,公孙弘其实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及穷兵黩武的坚决反对者。不过他反对的原因只是认为不能过多加重百姓负担,当然,他因为懂得回避主要矛盾,进而退求其次,也是人们指责其圆滑的重要原因。
  
  但公孙弘清贫一生,既使他在沽名钓誉,也无可靠非。在外人看来,公孙弘出身平庸,能力也平平,但他的存在,却反映出汉武帝时,不拘一格的用人观——这种用人观包含对于不同政见,甚至是反感自己人的兼容并包性上。
  
  所以,这才是大汉盛世真正走向繁荣的原因。
  
  接下来是一个叫终军的人。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这句词里的长缨化自“论功还欲请长缨”。其典故就出自终军。
  
  终军,济南人。公元前113年,即武帝元鼎四年,终军向汉武帝请求出使南越,临行前对武帝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这是请缨一词的由来。
  
  这是一次悲壮的出使。按说,他完了出行使命,但南越国丞相谋反,攻杀了越王与终军。终军死年二十岁。
  
  这中间有个插曲。当越相持不同意见时,南越太后想借助汉使的力量诛杀越相,但史载汉使犹豫不决。于是武帝想派兵施压,但他选定的人认为:如果是讲和,有几个人就够了,如果要打,派两千人去没啥用处。而韩千秋认为:有三百人就够了。
  
  于是,韩千秋取代武帝原候选人率两千人入南越。
  
  结果是全死了。
  
  韩千秋因此壮举,被封为成安侯。他的儿子是韩延年,后来与李陵一起出征,李陵投降了,他战死了。
  
  这里讨论的不是终军的犹豫,也不是越相的谋反是否是因为处置不当,而是其中所折射出的精神。武帝所乐于改变主意为之屈从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不屈与开拓精神。
  
  这是大汉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标志的重要因素在内。
  
  于是,有了李陵敢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十万骑兵,有了张骞、苏武的气节,也就有了后来昭帝时傅介子敢以三人刺杀楼兰王,更有了元帝时陈汤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终汉一世,国虽乱,但对边疆异族军力之盛,至三国时依然。
  
  于是,汉大发兵攻灭南越,并将海南岛划入中国版图,执行者是《李陵》一文中所提及的路博德。
  
  接下来,则是平灭朝野,然后就是所谓的武帝晚年间的好大喜功与杀人。
  
  这中间,代表性的事件是李陵、李广利降汉与司马迁被腐刑,以及接下来的巫盅之祸。
  
  这两件事前面有文章专门写过。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事情之后的汉武帝晚年,即公元前89年。汉武帝大概因李陵与李广利事件,或者因为太子之死事件,幡然悔悟。于是对自己所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对群臣说: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随后正式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君王的罪己诏,即轮台罪己诏。
  
  史必称“秦皇汉武”,其伟大之处在于开疆拓土,并奠定后世思想、政治、法制基础。但秦十五年而亡,汉前后却绵延了四百年。所以,司马光认为汉能免于像秦一样短暂而亡,则是由于汉武帝的知错能改。
  
  关于汉武帝用法严酷,还要举一个例子,就是武帝的妹妹(或者姐姐)隆虑公主。
  
  隆虑公主是景帝第三女,她的称呼是因为其夫隆虑侯陈蟜,本人则封号不祥。西汉时称呼公主一般以丈夫封号称呼,比如著名的平阳公主,封号应为阳信公主,称为平阳公主是因为其夫是平阳侯。
  
  隆虑公主是个不幸的人,她早年因为政治联姻嫁给了隆虑侯,婚后很长时间,才生下个儿子。其夫后因乱伦(由此可见她嫁了个什么样的丈夫)的罪名自杀,而这个儿子也一直是顽劣不堪。公主应该是深谋远虑之人,她临死前预感儿子可能闯祸,就把自己所有财产捐献给国家,以换得武帝同意万一儿子犯罪时,武帝能免他一死。
  
  武帝同意了。
  
  但昭平君没了母亲管束,更加妄为,趁酒醉杀死了公主的奶妈,按律当处死。当时的法官因为武帝与隆虑公主的前约,请求武帝处理意见。但武帝痛哭良久,最终还是处死了昭平君。
  
  因为,法律必须执行。
  
  这也是为什么巫盅之祸中他要杀掉自己女儿与儿子,也是为什么很多丞相不得善终的原因,另外,也是为什么要处理司马迁的原因。
  
  功赏罪罚,原因可能很简单。
  
  当然,法律是否适用,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公元前87年,武帝崩,临终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辅政,立八岁的皇子刘弗陵为太子,是为汉昭帝。
  
  属于汉武帝的时代结束了。
  
  谥号武的意思是:威强睿德。他的庙号是世宗,意为一世之宗。需要说明一下,世宗这个庙号是经过后来光武帝刘秀重新评定过的,比起后世那些“宗”来说,还是具有权威性的。
  
  武帝此人的功过,我赞成一句话就是:不管如诋毁,都不能掩饰其伟大。
  
  毕竟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其实正是源自于他。
  
  最后,引用班固的一段话做为结尾:
  
  公孙弘、卜式、儿(倪)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枚乘),见主父(偃)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桑)弘羊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如果他能够如文帝景帝一样,谦恭节敛,那他就是完美的了。
  
  (完)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6-2 11:03
我在修电脑,可以复制了。你继续哈,不打扰,哈哈。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2 11:08
水烟 发表于 2016-6-2 11:03
我在修电脑,可以复制了。你继续哈,不打扰,哈哈。

我电脑好象坏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2 11:10
插个楼,推广个知识

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读若法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反切法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
  
  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也比如:
   
    哀,乌开反(翻)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6-2 11:11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2 11:08
我电脑好象坏了

啥问题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2 11:24
水烟 发表于 2016-6-2 11:11
啥问题

卡顿,可能需要重作系统了
作者: 三棵树!    时间: 2016-6-2 13:16
赶紧做好系统,你这个帖子好有分量,继续吧。
作者: 过气柴禾妞    时间: 2016-6-2 15:38
闲嫂终于开工了,好久了呀!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2 16:40
不错不错,我就坐这楼里不走了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2 16:40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2 14:59
朕的剑到了

此颇有大侠风范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6-3 13:05
你慢慢写,我还是关注了的,虽然没看,哈哈
作者: 王幼君    时间: 2016-6-3 14:48
我表示钦佩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4 08:05
读了一遍。

有错别字。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4 12:2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4 08:05
读了一遍。

有错别字。

写完再改
作者: 溪子    时间: 2016-6-4 21:42
你就能扯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5 01:47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2 11:10
插个楼,推广个知识

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

这个不错。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5 01:47
待更。
作者: 过气柴禾妞    时间: 2016-6-5 08:42
巡坑,啥也不说,我只负责看。
作者: 虎步漫游    时间: 2016-6-6 12:37
等看。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7 10:58
虎步漫游 发表于 2016-6-6 12:37
等看。

结束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7 10:58
再看,像是拉出来的,唉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7 10:58
先话着吧,过几天堪误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7 15:33
完啦?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7 15:33
哈哈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7 15:33
看见完结俩字我再来,攒得够肥了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7 15:33
拿去给溪子炖汤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7 15:40
从这个角度写汉武帝还是头一次看到。没有卫子夫也是头一次看到。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7 15:42
哦,看漏了,提了一句阿娇和卫子夫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7 16:26
莫冉 发表于 2016-6-7 15:42
哦,看漏了,提了一句阿娇和卫子夫

那个前面有篇专文是写她们的
作者: 过气柴禾妞    时间: 2016-6-7 22:54
闲姐博才呀,啥也不说,再来一篇!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8 09:41
闲姐博才呀,啥也不说,再来一篇!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8 09:44
莫冉 发表于 2016-6-8 09:41
闲姐博才呀,啥也不说,再来一篇!

你出个题?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8 09:48
莫冉 发表于 2016-6-8 09:41
闲姐博才呀,啥也不说,再来一篇!

我放下来了,你又挂上去了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8 09:48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8 09:44
你出个题?

策论诗赋各一篇。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8 09:49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8 09:48
我放下来了,你又挂上去了

我是猴子派来与你作对的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8 09:49
莫冉 发表于 2016-6-8 09:48
策论诗赋各一篇。

这不是题目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8 09:49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8 09:48
我放下来了,你又挂上去了

你要是敢放下来,我就敢再挂上去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8 09:49
莫冉 发表于 2016-6-8 09:49
我是猴子派来与你作对的

是要求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8 10:22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8 09:49
是要求

王安石。我就对咱老王家的人感兴趣
作者: 过气柴禾妞    时间: 2016-6-8 10:33
闲嫂这货,抓个赝品拼命回复。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6-8 19:24
辛苦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6-8 19:24
喝水,天太热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0 00:14
莫冉 发表于 2016-6-8 09:41
闲姐博才呀,啥也不说,再来一篇!

王安石是不?
其实早想写来,我还买了本他文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0 00:14
只是这个人很难写,我消化消化,开始如何?
作者: 中流击水    时间: 2016-6-10 19:48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10 00:14
只是这个人很难写,我消化消化,开始如何?

王安石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不知闲过将作如何评介?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1 00:16
中流击水 发表于 2016-6-10 19:48
王安石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不知闲过将作如何评介?

他自然是错的比较多
如果他不是文学家,估计就遗臭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08:57
莫冉 发表于 2016-6-8 10:22
王安石。我就对咱老王家的人感兴趣

包括我不

我也是老王家滴银。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08:58
更否?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18:06
都在一楼了?

更完也不告诉我。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18:17
当今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建年号的人。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第一个创建的年号应该为元封,之前的建元、元光、元狩、元鼎都为改元后追封,但据现今的考古发现,在汉墓中出土了印有元光等年号的器物,那么年号追封一说,有待商榷。
===============================================

研究了半天这个。挺有意思。
《元光元年历谱》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之银雀山,现存临沂之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18:31
其实,彘也是龙种,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有印象,
=================================

彘也是龙种,有根据么?三国演义里说猪是龙了?没印象啊。

彘是象形字,一头猪插了一枝箭。哪里像龙。

红山文化倒是有“玉猪龙”,到底是什么还不知道。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18:46
因为汉时律法,发兵必须有虎符。这也是当年信陵君为啥非得窃符救赵的原因
==============================================

1,不仅汉时。

“虎符”自春秋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明清。其间,元改为虎头,明清改为虎牌。唐朝最有意思,改为“鱼符”甚至“兔符”。因为李渊的爷爷叫“李虎”。唐代一直避讳“虎”。

2,这句话也不通顺。

信陵君窃符救赵跟“汉时法律”扯到一起去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6-6-11 19:15
看完了。


作者: 莫冉    时间: 2016-6-11 21:27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11 00:16
他自然是错的比较多
如果他不是文学家,估计就遗臭了

他很臭,他不爱洗澡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2 08:0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11 18:06
都在一楼了?

更完也不告诉我。

我不是主贴上写着完了?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2 08:0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11 18:06
都在一楼了?

更完也不告诉我。

我以为你问我王安石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2 08:0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11 18:31
其实,彘也是龙种,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有印象,
=================================

这个有我的主观臆测在里
《汉武故事》说,景帝夜梦猪(神猪)下凡,所以……
《三国演义》说,关公梦见猪咬脚,问关平,关平说,猪有龙像……………………………………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12 08:09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6-11 18:46
因为汉时律法,发兵必须有虎符。这也是当年信陵君为啥非得窃符救赵的原因
============================== ...

说的是汉,举信陵君是为了得瑟
作者: 过气柴禾妞    时间: 2016-6-13 10:46
王安石呢?信不信我又把你吊起来打?
作者: 青芜    时间: 2016-6-14 08:59
哦,好乖哒,继续吧!
作者: 青芜    时间: 2016-6-14 09:00
陈道明演绎的还算不错~
作者: 流云一朵    时间: 2016-6-29 19:51
太复杂了吧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6-30 08:12
流云一朵 发表于 2016-6-29 19:51
太复杂了吧

尔说说有多复杂,我给你捋一捋

作者: 流云一朵    时间: 2016-8-16 19:07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30 08:12
尔说说有多复杂,我给你捋一捋

你有功夫缕俺木功夫听亲爱的。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8-16 23:31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6-30 08:12
尔说说有多复杂,我给你捋一捋

哈哈
作者: 水烟    时间: 2016-8-16 23:31
来看看在干啥
作者: 闲过信陵饮    时间: 2016-8-17 09:02
流云一朵 发表于 2016-8-16 19:07
你有功夫缕俺木功夫听亲爱的。



作者: 流云一朵    时间: 2017-1-18 21:54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6-8-17 09:02

闲过闲过,我闲我来过……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