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基础课】认得几个字,认得几个词 [打印本页]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21
标题: 【基础课】认得几个字,认得几个词
污!这8个羞耻力Max的成语居然是这个意思!原创 2016-10-09 字媒体 [url=]字媒体[/url]
文 | 字媒体(微信:zimeiti-sogou)
如今许多网络小说,无论是霸道总裁文,还是玛丽苏文,男女主角情到浓时通常不会点到为止,而是会进入不可描述模式来吸引读者。
而这个时候,为了显示这是一种有文化的污,跟外面那些妖艳低俗的小黄文完全不一样,作者们通常会用一些成语来提升逼格。
这直接导致了不少人在生活中看到这个成语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想歪……
不过,俗话说得好,腐眼看人基,污眼看人脏。今天文字君要为那些羞耻力Max的成语正名!
一看到“梅开二度”是不是就立马想到什么嘿嘿嘿的事情了?
在小黄文里,“梅开二度”很多时候都会用来形容男女双方某晚的旺盛精力。
不过,“梅开二度”可要难过了:“怎么你们眼里只有‘二度’,对我本来的文艺范儿都视而不见!”
其实嘛,“梅开二度”本是一个很喜庆的成语,源于京剧常选曲目《二度梅》中讲述的爱情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男主的老爸被奸人陷害,自己侥幸被人救出寄住在女主家。有一天女主家院子里盛开的梅花突然被狂风吹落,男主很伤心于是焚香祭拜,祈求梅花再次开放。
后来他的诚心感动天地,不仅花开二度,男主与女主历经磨难之后也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所以“梅开二度”是个吉兆,意味着有好事发生,而且通常还是两次!这个词也常被用在足球比赛上,形容某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进了两个球。足球进球本就不易,一个人进两个球就更不简单了!
所以,当你看到“加时逆转小法梅开二度”这个新闻标题时,可不要以为法布雷加斯卷入什么桃色新闻了啊!
“水乳交融”是个从字面上就觉得污力十足的词,通常被用来形容男女在浴室里限制级活动的场面。
实际上,“水乳交融”出自清末刘鹗《老残游记》的第十九回:
“(许亮)几日工夫,同吴二搅得水乳交融。”原来《老残游记》还有BL情节!清朝的民风什么时候也这么开放了……
这还真是误会这个清丽脱俗的成语了,我们都知道,水和乳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所以“水乳交融”这个词比喻的是两个人像水乳能交融一样关系密切、亲密无间。
千万不要想歪,许亮和吴二只是好!朋!友!
“水乳交融”不仅可以形容人,还可以形容景物之间无缝接合、毫无违和感,现在在一些新闻中也常被用来形容两件事物关系密切,例如“中西文化水乳交融,必能开创一个文化的新时代”等等。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23
在不少老司机心里,现在“颠鸾倒凤”这个成语几乎意味着姿势很多,被称为“销魂之势”……
但实际上,“颠鸾倒凤”最早其实只是一种鸾凤图案的绣样。
“鸾”和“凤”都是神话中的神鸟,赤色者为凤,青色者为鸾。它们大多数是神仙坐骑,像“青鸾”就常常在西王母身边刷存在感。
但由于“鸾”和“凤”长得太像了,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所以常常把它们的位置弄错了,所以“颠鸾倒凤”其实是指像颠倒了的“鸾”和“凤”一样秩序失常。
不过,“颠鸾倒凤”这个词污化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像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里就有一句“你绣帷里效绸缪,颠鸾倒凤百事有”,里面比喻的就是男女恩爱交欢,所以,这个成语如今成为小黄文的最爱,要怨也只能怨古人啊!
“鞭长莫及”本是一个与男女之事八竿子打不着的成语,它之所以变“污”还得感谢这个“鞭”字。
这可是一个充满内涵的汉字啊!
在它众多意思中,网友们火眼金睛地看到了它代表着“雄性动物某部分”,再加上据说男性吃这一类东西可以壮阳,于是“鞭”就延伸成为指男性身上不可描述的部位。
而“鞭长莫及”就变成欲求不满的隐晦表达了。
但其实“鞭长莫及”出自《左传》,原文是“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就是说虽然鞭子很长,但也打不到马肚子,是用来表示事情太让人为难,自己无能为力。
假设一个场景,异地恋的女朋友钱包被偷了,跑来向你求助,这时候你如果不怕变回单身狗,你就可以说:“你远在帝都,身在魔都的我也是鞭长莫及啊!”
“身无长物”这个词会变污的原因其实和“鞭长莫及”差不多,都是因为让人联想到男性身上不可描述的部位而变得暧昧的。
但是,抛开长不长的问题,“身无长物”这个成语本身是非常正能量的,代表着一种谦虚的态度。
“身无长物”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里王恭与王大的故事中。说的是王恭从会稽旅游回来,王大跟王恭要会稽特产竹席,王恭就把自己的竹席给了他,自己坐在草垫上,王大很吃惊,王恭就说: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这句话是说,大叔你不懂我啊!我这个人从来都是该有啥有啥,不该有啥没啥。所以这个“长物”还真不是指“长短”,而是指多余的东西或是拿得出手的东西啊!(敲黑板)
现在的报纸媒体倒也非常爱用这个词,当然不是取它污污的那个意思。但有时正常的意思也会用错,例如用“身无长物”来形容某人资质平平,啥特长都没有。
实际上还真不能这么用,因为“身无长物”一般还是用来形容人很穷的,“长”既不是 “长短”,也不是“特长”啊!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26
“翻云覆雨”这个词变黄还算有点典故,战国时期楚襄王做梦梦见跟巫山神女交欢,醒来之后念念不忘,因此就有了“巫山云雨”这个词。
在古人的观念里,国王与神女做羞羞的事情可以致雨促进丰收,并使国家兴旺。所以“巫山云雨”简直就是一场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艳遇啊
而相似度达到50%的“翻云覆雨”更被认为是国王为国为民嘿嘿嘿时努力的样子。
但实际上,这个词本来是用来比喻事物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的。它出自杜甫的《贫交行》,里面有一句: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这话是形容交朋友的,就是说有些人相交时见利忘义。好的时候像云一样趋合,坏的时候又像雨一样分散,这么虚伪又浅薄的朋友又何必去在意。
“翻云覆雨”除了比喻反复无常的态度,还可以表示玩弄权术和手段。
宋朝文天祥的《病中作又二绝》也有“世事不容轻易看,翻云覆雨等闲间”,乐观一点可以理解成世事变化多端,悲观一点也可以理解成世人玩弄手段早已成家常便饭。
老实说,这个词会变黄文字君倒是不奇怪,毕竟它字面上的意思本来就挺让人浮想联翩的,“缠绵”本来就已经是秀恩爱行为了,地点还是“床褥”……
哔哔哔,单身狗要报警了!
但大家还真误会了,“缠绵床褥”其实是个挺悲伤的词,它原本指的是生病了,卧床不起,每天下不来床,只能跟床铺纠缠着的状态。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宫十八朝演义》中,是描述一位妃子的病情的:
“偏李妃生起病来,缠绵床褥,一病不起,竟尔去世。”看,“缠绵床褥”都以致去世了,所以真的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沉浸在嘿嘿嘿不可自拔的意思......
“缠绵床褥”实际上和“缠绵病榻”完全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床褥”比较隐晦,所以非常容易让人误会。不过,事实表明“床褥”有风险,“缠绵”还是需谨慎啊!
老实说,“春宵一刻”这个词是从一开始就被人误会的了,在如今许多人的印象里,“春宵一刻”指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体验鱼水之欢的美好夜晚。
最常见的是在电视剧中,新郎因为各种原因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洞房花烛夜迟迟不回房歇息,这时候旁边就会适时地出现一个跑龙套的人,皇帝不急太监急地催促道:“你怎么还在这里,春宵一刻值千金呐!”
既然说是误会了,那自然有本意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苏东坡的《春宵》里,原句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翻译过来大致是说,这春天的夜晚真的超赞的耶!花儿散发着丝丝清香,月下影子斑驳成趣,要我用千金来买这一刻我也感觉值得呀!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苏东坡很有钱,错了,应该是“春宵”其实指的是春天的夜晚,所以不要一看到“春宵”就只想到啪啪啪好吗?“春宵”也是可以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啊!
不说了,文字君要去洗把脸冷静一下。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31
上一集方言生僻字中,我们曾经讲到了许多地方人关于造字的奇思(tao)妙想(lu),这一集继续来说说智慧的劳动人民都造出了那些神奇的方言字。
月肉旁的小篆写法和月字相近,“月”中间的那两横就是肉上的花纹(说“且”中间那两横也是肉上的花纹的人,你们简直丧心病狂)。后来月肉旁和月字旁统一都写为“月”,因此偏旁里面的“月”很多都有肉的意思。
朒gǎ这个字够过瘾,一块肉不够,两块加在一起。四川话里面小孩讲“吃朒朒”意思是“吃肉肉”。黄荆条——一种打人专用的工具想要“吃朒朒”,那就不妙了。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福建人很懂得保健养生。他们造了一个字写作这样,读sheng第三声。这个字是肉很瘦的意思。肉是瘦了一点,但是省得生病啊。
走路不小心,导致脚踝那里出现了一个不恰当的角度,这就可以上面这个字了。这个字是北京人民创造的,是脚扭伤的意思。现在这个字统一写作“崴”。
可是,我怎么觉得还是“脚歪了”这个组合更容易记忆呢?
这个字里面有三个“甲”字,看起来是棒极了。实际上这个字的意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棒,相反还有点糟,是“雪中行走”的意思,读chua第三声。而且这个字还有多种写法,可以写成“蹅”,也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后一个字又有“坐”又有“水”,看起来路很不好走的样子。
猜猜这是哪里的方言?对了,肯定不是胡建的,也不是广东的,没见过雪的南方人不可能造出这样的字,下雪的时候他们都在忙着拍照片呢。这个字是北京方言里面的。
“浞”从字面上看就是“把脚放在水里”。这个字是个吴语词,读音如笃,意思是淋湿。如:“我回来个辰光畀雨浞得来汤汤渧”(我回来时被雨淋得湿透)。吴方言区雨水多,就造出了这样的字。
“趮”(zào)这个字看似是一边走一边做操,实则远远没有这么善良。看看它的另外一个写法就明白了。这个词是北京话,北京话里面“造”就是“作”(第一声)的意思。字面为用脚去作践,因此这个词是践踏的意思。
下面这个字是用来骂人的。
如果有朋友用上一集中讲过的“奤”这个字来形容你,你就可以用(zànɡ)这个字来回应他。这个字表明,你和朋友之间相互伤害的程度很高,双方嘴里说的都是葬送对方的话。
在北京话里面,这个字单用是指“语气不平和”,组成一个叠词则是狗叫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嘟囔个没完。
这个字几乎人人都用过,但是大家一般都把它写作同音字“哈”。这个字的意思非常贴近它的字面意思,即“身体像虾一样”,指的是弓腰驼背。站的时候背没有挺直,就可以说“ha(一声)着腰”。这也是句北京方言。
如果站直了,人就会显得个子高。在古代,人们很重视个子的高矮,至少个子高的人出去打架能唬住人。所以湘西方言里保留着这个字,意思是高个子的人。
吴语里面的“劜”这个字可以放到地铁里面去理解。一个人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想哈腰都不行,是因为地铁里面太挤了。这个字读ga第一声,可以用来当动词,比如:
“车厢里哪能介劜个啦?”
“上海人欢喜劜闹猛”。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32
这个字是北京话,读sē,特别形象,手上有“刃”,但是已经停止了——指的是一种袖手旁观的姿态。比如“大伙忙得手脚不失闲,他却站在一边~着。”
如果总是作壁上观,看别人忙活,那么可能这个人就有点“倯”。这个字在吴方言和武汉方言里面都有,形容人懦弱无能、不能干。
蒲松龄的《俊夜叉》也用过这个字:
“这《西江月》是说的不成人的憨蛋,不长俊的倯种。”
现在这个字一般都写作“怂”啦。四川话里还有一个“軃神”(读“托”)也是差不多的意思,这个词和“男神”“女神”差别可大了,形容年轻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但是有的事情我们确实不想管,或者想管也管不了。这个时候当有人问到头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推脱说,自己是䏄了。这个字是北京话,读dǐ,意思是耳朵有毛病,听不清。《集韵》给的解释是“听不聪也”。
粤语里的这个字,怎么都想不到它居然是这个意思。从表面上看,这个字可能指的是白领日常工作中穿的衣服——西服。但实际上这个字在粤语里面是“土气”的意思
在青岛,如果有人在夏天请你睡在席子上,这叫体贴,但是如果有人请你睡在“褯子”上,那就是侮辱。“褯”这个字读音和介一样,意思是尿布。
这个字的意思就算不认识也猜得出来。这个字在湘西方言中读zuo第二声,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取乐的意思。
我真的很喜欢湘西人,不仅仅因为这块地方在沈从文笔下特别美,而且因为湘西的字都这么耿直。“如何”这个字读音类似“hin”,意思是“怎么样”。
所以,下次等到发聚会邀约的时候,就可以把和一起发给朋友,表示想和他一起出去浪一浪。这些生僻字虽然很生僻,但是用搜狗输入法都能打得出来。想知道文中给的读音对不对,就动手试一试吧。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35
汉字里的00后:鲁迅的“猹”,金瓶梅的“搞”!
原创 2016-10-07 清洁工 字媒体
文 | 清洁工
从甲、金文时代至今,汉字已经有了大约三千五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新汉字,特别是那种具有一定社会性,在语料中反复出现的汉字,其出现的速度呈现出先逐渐加快,又逐渐变慢的过程。
中古时代是汉字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元代以后则增速减慢。再到民国时期以后,伴随着一次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新汉字出现的趋势近乎停滞。
今天我们就简单列举几个产生于明代以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字”的例子,让大家认识一下汉字中的新生代吧。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一段经典描述: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这真的不是张杰是闰土!/
注释援引鲁迅先生于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介绍道:
“'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在想起来,也许是獾吧。”
/猹到底是什么动物还存在很多争议/
的确,古代文献中并无“猹”或者同形字的身影,这就是鲁迅先生自己发明的一个字。
很多人都知道,古书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和“它”,而且这两个字基本上是古今字的关系,指的是同一个词,含义没啥区别。
而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她”,以及“他”与“它”在表义上的区别,则是民国时期刘半农仿照印欧语中对两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差异生造出来的。
/学者刘半农/
但是,如果我们查一下字典的话,就会发现宋代的《集韵》中也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集韵》片段/
原来,宋代的“她”读[chī],是一个女子人名用字,跟现代的“她”只是恰巧长得一样,但所指则完全没有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字。
“你”有个敬称叫“您”,而“ta”也有个敬称叫“怹”。这个字读[tān],只在老北京等地的方言中存在,是个民国以后才出现的字。下次再看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时,可不要不会读啦。
/《龙须沟》剧照/
许慎在著名的《说文解字》的序上引用《周易·系辞下》上面的话说,造字来源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探索。所以,表示身体的字普遍出现很早。
/东汉学者许慎/
不过“颚”是个例外。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清朝,是个形声字,形旁“页”是脑袋的意思。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35
“甭”是一个方言词,无论字形还是词义都是“不用”的结合。这个字也大概产生于民国时代。不过,古代也有一个跟“甭”长得一样,但其实毫无关系的同形字。那个字,您可以想不到,其实是“弃”的异体字。
“俩”、“仨”的说法最早产生于清代,这两个字当然也是清朝的产物。它们也是合音词,猜猜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合音而来的?
/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
经过语言学家们考证,“俩”和“仨”其实分别是“两个”和“三个”的合音。不过这个“俩”字也有个同形字,而且还挺常用,你能想起来吗?
公布答案,就是“伎俩”的“俩”。是不是离开这个词就想不起来了呀?
“搞”字同样是近古时期产生的新字。现在已知最早用到这个字的文献是一本明代的小说。猜猜看,是哪一本呢?
答案是《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琴童潜听燕莺欢 玳安嬉游蝴蝶巷》。不过那一段文本不适合在此处公开引用,我就不举证据了。
“瘪”字有三个读音,分别读一声、三声和四声。这个字在明代以“彆”字的异体字的形式出现,但是不久后却产生了专属自己的义项,从此独立出来单干。
/让肚子瘪是一项技能/
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瘪”已经成为了常用字,但是“彆”字这个本字现在反而变得少见了。
伴随着现代化的传入,中国学者一度非常热衷于给化学用字发明新字。
据统计,晚清以来,中国人造的化学专用字有近百个,是这一时期新造字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情况。难怪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上面抱怨:
“现在最会造字的是中国化学家”。
不过现在化学界已经同意不再新造汉字了。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39
全国最难读14个地名出炉,你早晚都躲不过!
原创 2016-10-05 曾子 字媒体
文 | 曾子
一年一度的国庆七天长假,相信喜欢旅游的朋友们好多人已经在这个金(人)风(山)送(人)爽(海)的时节去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逛吃一番。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门旅行不仅放松心情,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说不定还能提高语文读写水平呢。
例如文字君希望今后有时间去江苏盱眙玩一趟。什么?于台?那就错了。为免国内出游变成星际迷航,大家一定要认真做好攻略哦。
于、台分别加上目字旁,就成为盱、眙,正确的念法是xū yí。盱眙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历史悠久,秦朝时就设置了县级区划。
/盱眙明祖陵/
第一次接触难免不了解读音,但从字形上很快就能猜到盱眙与眼睛有关。
古语中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因为早先县城选址定在山上,远方景色纵览眼底,所以称此地为盱眙。
猇亭(xiāo tíng)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猇”字虽然与虎不同音,但和虎的关系非常密切,形容猛虎令人颤抖的怒吼声。
猇亭虽小,在历史上它却曾改变了中国。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此役之后,三国鼎立的局势稳定了四十年。
猇亭,总算让三国消停了一会儿。
邛崃(qióng lái)在成都市地界,古称临邛。这里的“邛”是指曾经生活在四川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蜀地还有邛水、邛来山等自然山川,有可能均出于邛族。
/邛崃天台山一瞥/
邛崃不仅有山有水有古城,也是千年以来中国的一大爱情圣地。汉朝男神司马相如和网红前辈卓文君联袂出演的大型古装爱情电视剧《凤求凰》,片场就设在邛崃。
禄脿(lù piǎo)是云南省安宁市西北的一处小镇,这里几百年前就是西南往来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曾在当地设置巡检司。
/禄脿的葡萄也很有名/
按照一般念法,脿并无piǎo的读音,这个念法由彝族话转变而来。
无论如何,将禄脿念成绿表的同学,建议平常多饮开水,少喝绿茶哦。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39
阚疃(kān tuǎn)镇属于安徽省立辛县,据说阚疃的称呼因人名而设。
《三国演义》最敬业快递员,苦肉计中向曹操送去诈降书的阚泽(字德润)在兵荒马乱之际列出一份名单,名单上都是战争孤儿,并且开垦荒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保护了一大批祖国未来的花朵。
“疃”可表示田舍周围的地方,多用于村庄名字,而阚泽在此收留儿童,有田有童即为疃。为了纪念阚泽的功绩,后人便将阚泽开荒之地叫做阚疃。
我国北方的一些省份,有好几个叫做圐圙的地方。圐圙的常见读音念kū lüè。
这个词是蒙古族与中原交流的产物。据研究,圐圙早先由汉语借到蒙语中去,后来又自蒙古族地区传播至中原。蒙语中指将草场四周围起来,有时就译为库仑。
后来,圐圙还衍生出圆圈、蜷起来等意思,比如山西就有一种叫做“圐圙”的面食。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也许要抗议了,上文的这些地名,很多比常用字整整多了一个部首,当然难读。那么,下面这处地名,就加了一笔,识得唔识得?
甪,你确定这是个字?
甪直是苏州地区的古镇,用字上加一撇读lù。当地的水港流往六个方向,所以叫做六直。
相传日行一万八千里的神兽甪端到地方视察工作,经过了风光秀丽、适合养老的六直,就在此地定居。当地方言“甪”、“六”同音,六直便成了甪直。
福建省连城县的冠豸山(guàn zhài shān),在省内颇有名气。但是这个豸字,貌似少了一半啊。
说来也不足为奇,冠豸山与甪直的情况类似,名字与古代的神兽有着不解之缘,甪直有甪端,冠豸山的吉祥物则是獬豸(xiè zhì)。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40
獬豸长得一身正气,是兽界的包青天。它明辨黑白,若两人对簿公堂,獬豸一眼就能认出孰是孰非。
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本只有zhi的读音,但福建当地群众对于此山读音为冠豸(zhai)山已成历史沿革,所以2005年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批准此山的拼音可以是 guan zhai山。
把亳州(bó zhōu)看成毫州的同学,上课不要开小差!脑子不够用要及时吃药啊喂!(敲黑板)
刚好,安徽亳州是著名的药都,读错的同学们国庆可以安排时间来这儿抓药了。
亳州地区在春秋时便由陈国设焦邑,楚国灭陈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谯为名。
上古时期,从帝喾到商汤,均建都于亳,有三亳之说。到了北周年间,为了纪念三亳之一的古都南亳,就改名为亳州,相当于现代的“南京”。
/帝喾/
焉耆(yān qí)位于新疆境内。焉耆承袭了古代的西域地名,早在汉朝,焉耆古国和中原王朝就曾相互交流,是西域诸国之一。
焉耆是古今中西陆上交通的一大重镇,中国历史上最狂热的宗教徒玄奘同志,在去西天取经途中便路过这里,还留下了文字记录。
据说《西游记》中遭到唐僧师徒干预高层政变的乌鸡国,就是以焉耆为原型的。
/唐僧师徒强势围观乌鸡国政局/
甘肃省迭部县一带的扎尕那,是当地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上“乃”下“小”的尕读gǎ,在藏语中,“扎尕那”意为石箱子。
/人间仙境扎尕那/
顾名思义,扎尕那是群山环抱的栖息地。而“迭部”则指大拇指。传说神仙在这里大手一挥,就摁出了个世外桃源。
痛苦阈值低的朋友如果第一次见到歙字,千万别难过。
歙确实比较难念,它是由几个小字大团建而成的多音字,有时念xī,有时念shè。在指代地名安徽歙县时,念shè。
据史料记载,歙县以南有一条叫做歙浦的河流,县城依水而居,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歙从翕,表示聚合之意,诸多河流于此处汇聚新安江,是个招山引水的风水宝地。
山东半岛东部,有一座镆铘(mò yé)岛。镆铘又可称为莫邪,是古代干将莫邪传说的主人公。
在吴国版的网剧中,吴王阖闾非常喜欢宝剑,就命令本国最厉害的造剑师干将铸剑。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再融入特别的配方——夫人莫邪的秀发,炼就了日月神剑,雄剑称干将,雌剑则为莫邪。
/干将莫邪仿制品/
所以,镆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宝剑,而镆铘岛,就像一把利剑踏上征途,径直插入前方的星辰大海。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41
视力正常的读者,肯定知道这三个字分别读(虎)hǔ(树)shù(官)guān。不过,江苏浒墅关的当地人听您这么一念,肯定会报以灿烂的微笑。
因为正确的念法是:xǔ shù guān。
浒字为何念许?还得从浒墅关命运多舛的改名史讲起。
据说秦始皇为了获得举世闻名的吴国大宝剑,动土挖开了吴王阖闾之墓。取剑过程中,跑来一只白虎在施工现场阻挠拆迁。
/不带这么挖坟的啊!/
皇帝一怒之下率领拆迁队飚车狂追老虎,转眼就飚了二十五里地,追至一处地裂为池的位置才不见老虎踪影,故称此地为虎疁(liú)。
/阖闾墓拆迁工程总指挥秦始皇/
到了唐朝,因为李家老太爷、高祖李渊的爷爷叫做李虎,虎字就成了敏感词,各地名称需要有所避讳。
/唐朝李老大:带虎字的帖统统删掉/
好不容易熬过了唐朝,紧接着的吴越开国领袖叫钱镠,疁镠同音(现代读音为liú),疁字又成了敏感词,胆敢写出来的一律删帖。
/吴越钱老大:和镠字有关的帖也统统删掉/
虎疁生不逢时,两次改名,就变成了面目全非的浒墅......
那为什么念“xǔ”呢?那就是热爱江南自由行的乾隆爷经过当地,对浒墅关的热火朝天的风景区建设双手点赞,不禁脱口而出“好一个许墅关”。
龙言既出,万马难追,底下人也就跟着许来许去了。
不过,在民间故事中,乾隆喜欢到处抬“浒”字的杠。因为江苏浒浦和江西浒湾,也流淌着乾隆“好一个许浦”、“好一个许湾”的动人传说。
至于这些地名来源的真实性......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54
这8个字真不是山寨货,只是长得有点怪!
原创 2016-10-02 字媒体 字媒体
文 | 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
一大波假期涌来,破天荒不用加班的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在变成一条咸鱼的路上一路狂奔。
小伙伴实在看不过去,发信息约本君出去浪:“我发现一家很棒的日料店,虽然招牌上还写错别字显得有点low,但是他家的日式鳗鱼井饭真的超棒,我带你去试试!”
看到这里,文字君露出看透了一切的微笑:“所谓的错别字是多了一点的井字吧?你确定是人家写错字?”
看来,文字君不出来主持大局是不行的了,毕竟有些字虽然看起来的确像是常用字的山寨版,但它们百分百不是错别字,现在就跟文字君一起来睁大眼睛看清楚吧!
其实,很多日本料理店菜单里的“丼”字还真不是错别字。虽然文字君第一次见到“亲子丼”这个词的时候,也以为是没文化的人画蛇添足,给一口有着催人泪下的孝亲思源故事的“井”加多了一点。
/亲子丼是指鸡蛋和鸡肉为主料的盒饭/
后来才知道“丼”原来是“饭盒”的意思。实际上,“丼”是“丹”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因为在上古时期,人们是凿井筛选出了丹砂,所以在“井”中的那一点指的就是丹砂。
不过古人看到甲骨文也一脸懵比啊!所以就简单粗暴地认为这是写错了的“井”,所以在古汉语中“丼”同“井”。
《集韵》中则认为这是个拟声字,表示的是“投物井中声”。即小石块掉入深井的声音。后来,这个字被引入日本,因为觉得中间那一点象征了“井”的深度,所以就被用作“どんぶり” (比碗更深的陶制钵)的中文写法。
“丼”作为盛装饭或面的食具,又称丼鉢,而“丼物”则是指在一碗饭上浇盖各式食材的日本民间料理,相当于盖浇饭。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丼”字本身就已经有“饭”的意思了,所以说店家虽然没有写错字,但“鳗鱼丼饭”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鳗鱼丼”。
/鳗鱼丼/
“玉”字大家都认识,广义上来说,所有美石都可以称为玉。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一块“玊”,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很想像看家里贴倒了的“福”字一样,把这个字上下翻转过来看?
其实,这可能不是被弄反了,而是一个懂点古汉语的人在掉书袋呢!因为“玊”并不是写倒了的“玉”,而是有疵点的玉!
“玉”和“玊”都是把“王”与“丶”联合起来,
如果“丶”在王字右下部就表示“腰部佩挂的玉饰”,
但如果“丶”位居王字右上部,则表示“在手、肘部琢玉”,
既是不完美的玉,也指琢玉的工人。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55
又因为古代人喜欢把职业当作姓氏,变成家族生意,像庖丁之类的,所以“玊”还是一个姓氏,后汉时就有一个叫玊况的人,但他的职业是太守。
你看,只是因为一个点的位置不同,“玉”是美玉,“玊”就只能当有疵点的玉了,由此看来,文字的自我定位真的是很重要啊(敲黑板)!
“囙”这个字,乍一看,你会感觉像在看班上写字最潦草的那个同学的作业本,不就是个被写歪了的“回”字嘛?但它真不是错别字,也不是被写歪了。而且“囙”和“回”虽然长得像,但这俩字在意思上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
说起来,“囙”这个字当初也是很受非主流界青睐的,它能偶尔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基本上也都是托了火星文的福,像什么“莣吥鋽の囙忆”、“囙⒏去白勺曾經”这种辣眼睛的网名当初可是很受欢迎。
但是,非主流贵族们随便把“囙”当成“回”用,问过人家同不同意吗?!
其实,“囙”这个字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生僻字。在古汉语中,读音与意思都与“因为”的“因”相同。但“囙”和“因”长得还真不如“囙”和“回”像,所以文字君果断猜测,它俩一定是异卵双胞胎!
“叧”又是一个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山寨汉字,怎么看都像是“另外”的“另”字。但拿放大镜一看,左边这个“叧”字,“口”下面是一把“刀”,到底这是谁把“另”中间那一小部分吃掉了,强行造出来的汉字啊!
/不要乱吃啊喂!/
这个“叧”字虽然长得有点残缺,但读音和意义却比“另”还多。
当“叧”读作guǎ时,在古汉语中同“剐”,这下你知道“口”为什么放了一把刀子了吧?
但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 当“叧”读作lìng时,不仅读音与“另”相同,意思也非常相似,指“分居”或“割开”,它带的那把“刀”就是用来割裂双方,然后另起炉灶的。
开个脑洞,大概就是因为聪明的古人经过实践发现,懂得使用武器割开,还是比纯用蛮力掰开更方便一点,显然“刀”比“力”厉害,所以“叧”字的意思也就比“另”字更丰富一点吧。
“唔知你讲乜”这句话,大概就算不会讲粤语,只要看过香港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人都听过吧?其中这个“乜”字跟“也”字只有一竖之差,这可不是某个强行装逼的人写连笔字失败把“也”写成错别字啊!
“乜”也是个传统汉字,只不过这个字现在基本只在方言中活跃了。虽然是生僻字,但“乜”的意思可比“也”还丰富呢!它读作niè的时候是一种姓氏。而读作miē的时候,具体意思则要视语境而定。
在粤语中“乜”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唔知你讲乜”就是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意思。
“乜”还是个演技派,可以形容眼睛因困倦而眯成一条缝,或用半眯着眼睛表示不满意或者看不起的神情,例如“乜斜着眼睛”才不是“也斜着眼睛”,而是类似以下这样:
除此之外,“乜”还可以形容痴呆,例如“乜乜些些”(也作“乜乜斜斜”)就是痴痴呆呆的样子。这一用法来自《西游记》第六一回:
“(牛王)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
脑补一只故意装傻充楞的牛魔王,想想也挺萌的!
其实类似“乜”与“也”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例如“冇”会被当成少了一横的“有”、“毋”可能被当成不小心多划一撇的“母”等,就算长得像错别字,它们也是有尊严的啊!
如果说把“井” 加一点是锦上添花,变成了美味的盖浇饭“丼”。那么在“土”上加一点变成“圡”,大概就是土里多了点什么吧。
看到这个“圡”,大家是不是横看竖看都觉得它漏了点什么或多了点什么?你看,在上面加一道横线就变成“玉”字、擦掉那个点变成“土”字……
但千万别!因为这“圡”虽然看起来像错别字,但人家也是个正儿八经的汉字!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56
“土”字最基本的意思,当然就是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啦,当然也是月光族剁手之后吃的食物。
从而引伸出疆土、本土等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土方子”就是用的这个意思。
它还与“洋”相对,像“土气”对应“洋气”,常被用来指不合潮流,比如说人老土等。
说到这里就要划一下重点了!因为这“圡”字跟“土”的读音是一样的,而意思更是“土”的升级版,正所谓“圡出于土而土于土”(我知道你们被我绕晕了)。
“圡”字比“土”多了这一点,只是想告诉大家,它已经“土到掉渣”了!所以下回想变身毒舌帝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含蓄地说:“我没觉得你的造型土啊,只是有点圡而已”了?
看到“夲”这个字时,文字君的第一反应是庆幸。还好它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字,起码我们在学生时代不需要遇上它,要不然那些跟文字君一样写字太潦草的同学就该头痛怎么把它跟“本”字区分开来了。
但是!很多人在写书法时候干脆直接就把“夲”当成 “本”来用了呀,难道是不信汉语里真有“夲”这个字的存在吗?
/悲伤地提醒书法作者,你可能写错别字了/
其实,看过秋官主演的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人可能会认得这个“夲”字,因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神医大道公在人间的姓名即为“吴夲(tāo) ”。而“夲”这个字读作tāo时,它意为快速前进,例如“左视右顾,莫得而夲”。
/《神医大道公》中郑少秋饰演吴夲/
但是,由于在行书中大书法家们喜欢以“夲”为“本”,“夲”这个字居然真有了běn这个读音,用这个读音时意思也变得跟“本”一模一样,所以又是一个用“歪理”征服了权威的励志故事吗?
话说,以前有个人不认识“夭”这个字,又要面子不肯承认,就硬是说是“天”的变体字。文字君想,那他要是看到“孑孓”这个词,就算能不把它们当成错别字,估计也要说这是“子”字的变体字吧!
/“孑孓”就是“子”的变体字,不要叫醒我/
“孑孓”这个词,简直就是强迫症患者的噩梦,连续两个看起来像“子”的汉字,但偏偏中间那一横不是歪左就是偏右,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拆开来看两个字读音意义都不一样,“孑”字常常被用来表示孤独,比如形容单身狗的“孑然一身”、“茕茕孑立”之类的。除此之外,它还有“小”的意思,比如“孑义”就是指小仁小义的意思。
而“孓”字就简单许多,一般只用于“孑孓”这个词,就像“孑”字的跟屁虫的。不过,“孑孓”还真跟虫子有点联系,指的就是蚊子的幼虫。
孑孓是蚊子由卵成长至成虫的中间阶段,它们生活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看起来就像在翻跟头,所以还有个有趣的别名叫“跟头虫”。
为大家盘点了这么多神似错别字的汉字,文字君好像更能理解为什么歪果仁都说中文难学了,都不要求他们分辨“日”和“曰”这种脸盲克星,就让他们弄清楚以上这些,都算欺负他们!
所以,要珍惜你身边苦练中文的歪果仁,说不定哪天,他们就被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看似山寨的汉字虐到“累觉不爱”啦!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09:59
这12句古诗名言被误会了千年,99%的人理解错了。
原创 2016-09-29 字媒体 字媒体
文 | 字媒体(微信:zimeiti-sogou)
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你说懂就能懂的。
毕竟,三年一代沟,五千年那是16666666666代的沟啊!
所以,话说很多古诗名句流传是流传下来了,但是真正的意思现代人却没搞懂,这就非常尴尬了……就像下面这名句↓↓↓
有一年秋季,山上的枫叶红了,灿然若霞,有志青年杜牧驾着私家车看到这一美景,便停车坐下来享受这one night in Fenglin……
Cut!这打开方式不对!
因为诗句里的“坐”根本不是“坐下来”的意思!
杜牧一向主张诗歌“以意为主,以气为辅”,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所以“停车坐爱枫林晚”也是一种意境,而非一个动作,这个“坐”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
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因为这美景我流连忘返了,这才是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所以“坐”是“因为”而不是“坐下”,还真是主要看气质啊!
其实“坐”在古汉语里有很多现代汉语里没有的意思:
像在“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里表示“徒然”
在“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里表示“正好”
还有“定罪、犯罪”这个意思,最典型的是莫过于商鞅的“连坐制”……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也是杜牧脍炙人口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杜牧一方面是个意气风发的大好青年,另一方面也是个“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才子。
所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玉人”,很多人以为指的是杜牧的老情人某个扬州歌妓。
可惜,我们都低估了污力十足的青楼老司机,而重点就在于诗中的这个“教”字。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10:01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四桥这个地方。
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五中称:
“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教”在诗中不是“教习传授”的意思,而是“使、令”。
“玉人”则指的是貌美之人。但美人是吹箫的,那让美人吹箫的“玉人”是谁呢?
那就是诗名中的“韩绰判官”啦!杜牧以“玉人”为调侃跟韩绰打情骂俏,错了,开玩笑。
可见这对好基友感情之深厚,韩绰死后,杜牧伤心欲绝,还做了首诗叫《哭韩绰》。
不过,在晚唐时期,以“玉人”来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并不少见,例如元稹《莺莺传》中的“疑是玉人来”。
但也看得出,韩绰在杜牧心中即使不是小美人,也是一枚安静的美男子啊!
《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应该算是李白名篇中的名篇了,阳光打在香炉上,几柱清香腾起紫色的烟雾,抬头一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就在前方,好一派仙气缭绕的场景啊!
脑补完毕,可惜事实却不是这样。
虽然说庐山的确有不少寺庙,寺庙里也的确有不少香炉,但是《望庐山瀑布》里的“香炉”还真不是香炉,而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不仅各地有很多“香炉峰”,庐山就有四座,分别被称为北香炉峰、南香炉峰、小香炉峰和香炉峰。李白诗中所咏的这座“香炉”就是位于庐山山南秀峰寺后的南香炉峰。
好吧,“香炉”是座山也就算了,那“生紫烟”又是怎么回事?是着火了吗?
其实关键就在“日照”。
平时去“望庐山瀑布”自然是不会看到紫烟的,只有在清晨时分,阵阵缥缈的白雾弥漫山川,朝阳的红光洒在香炉峰上,那山间的岚气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化作紫色的云霞,这才是“香炉生紫烟”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月下独酌》是李白的名篇,虽然写的是一个人喝酒,但诗中却出现了一个让无数大龄单身男女闻风丧胆的词“相亲”!
所以,在古代可怜的天才诗人也因为黄金剩斗士的隐藏身份被逼婚了吗?所以,《月下独酌》其实是诗人因为这天晚上没有相亲活动而喝闷酒吗?真是细思恐极!
先吃饱辣条压压惊,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10:02
“相亲”这个词虽然如今多是指两只单身狗在亲友安排下的会面,但是在古代,它的意思可多了,像在李白这首诗中,“无相亲”表达的就是身边没有亲近的亲朋好友的意思。
另外“相亲”在古代还有“相亲近”的意思,例如苏轼的《留别雩泉》中就有“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除此之外,李白《月下独酌》中除了这一句还有另一句引人遐想的“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交欢”并不是什么不可描述的污,而是单纯的一同分享欢乐的意思,毕竟,别忘了单身狗李白“相交欢”的对象是月亮和影子啊……
这一句诗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十九是刘禹锡的堂兄,也是洛阳的一位富商。
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闲来无事就想问刘十九今晚有没有空,一起喝喝酒吃吃肉,再聊聊天南地北。
朋友之间无需多言,有酒相待足矣。但问题是“绿蚁”是啥?可以吃吗?“绿蚁新醅酒”到底是用爆炒蚂蚁做下酒菜,还是用绿色的蚂蚁泡酒呀。
这酸爽简直难以想象……
其实吧,还真不是白居易吓刘十九,这“绿蚁新醅酒”还真是个好东西。
因为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古人新酿的米酒上会泛起一层酒渣,“醅”(pēi)的意思是酒未滤去糟。
因为是新醅酒,所以这些微微透着绿色的泡沫浮在酒面上,细如蚂蚁。
这么说来,就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不是青色的汗,而是“历史典籍”,“绿蚁”也不是“绿色的蚂蚁”而是“酒渣”。
白居易脑洞大开用“绿蚁”来作比喻,的确是生动形象,只是不知道刘十九有没有Get到他的Point呢……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里有句很经典的话:“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乍一看,还以为这客人真是太客气了,来就来还带什么礼物嘛!不过想想可以加餐吃鱼了,心里还是很暗自高兴的……
但再看最后一句“中有尺素书”,完全懵逼,想起了《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怎么汉代也喜欢玩陈胜吴广装神弄鬼那一套?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飞鸽可以传书,却很少知道双鲤可以传情。“双鲤”是古时汉族对书信的称谓。
因为在纸张出现以前,人们将书信写在白色丝绢上,缺点是非常脆弱。为了保护书信,古人就把丝绢放在刻成鱼形的两片竹木简中传递。
所以,后来文人多以双鲤或鲤鱼代指书信。古乐府的另一首歌就说得很清楚了:
“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
很多人读到《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都会忍不住脑补出一幅绮丽的晚霞洒在瑟瑟的江面上,形单影只的野鸭飞翔长天的秀丽画卷。
然而,梦境很美好,现实嘛,就有那么点骨感了。
毕竟,王勃看到的“霞”可不是“云霞”,而是虫子…… “落霞”中的“霞”实际上是南昌的一种麦蛾。
这种神奇的生物有个特点,就是在秋天会纷纷不明所以地“跳海自杀”,飞入江中被鱼所食,这场面看起来也是挺壮观了,就被人称为“霞”。
也就是因为“霞”是一种飞蛾,所以它才能跟孤鹜齐飞。而且“落霞”的落也不是“落下”的意思,毕竟又落又飞,不是自相矛盾嘛!
所以“落”意味着“散落”,零散的飞蛾与孤单的野鸭双宿双飞,这才是正解啊!
《饮中八仙歌》这首诗虽然经常被代表李白“谪仙人”的经典形象,但却不是李白自己写的,而是诗仙李白的好基友,诗圣杜甫的大作。
诗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诗仙李白的不畏权贵、放荡不羁,你看连天子来邀请他,他都不上龙船呢!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天子从来就没让李白跟他一起上“船”……
“船”这个字虽然现多指水上工具。但是,《康熙字典》里却明确解释道:“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所以,“天子呼来不上船”不是说“即便天子传唤他他也不登龙舟”了,而是“天子传唤他,他却敞开衣襟,连扣子也不扣。”
那不就相当于是衣衫不整、袒胸露乳地见皇上嘛!在皇上面前也要秀胸肌……可以,这很李白!
“贫贱不能移”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真没想到孟子竟然也这么毒舌,说“穷人就要穷一辈子”!
其实还真是冤枉孟子了,都说看问题要看全面,所以分析这句话也不能断章取义,要放在整体里分析。
孟子是原话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释的就是“大丈夫”这种生物到底是啥。
话说“大丈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所以看到了没有, “不能移”的不是“贫贱”而是“节操”啊!(敲黑板)不过,怪就怪孟子,硬生生把主语给省略了,这才让人误会成“贫贱的人永远贫贱”的意思啊……
“无毒不丈夫”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手段毒辣,技高一筹。但实际上这句话没有出处,因为它属于典型的以讹传讹。
谚语的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说的就是如果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大度量。
不知怎么的,自从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里写道:“他不识亲疏,啜赚良人妇,你不辨贤愚,无毒不丈夫”后,突然给很多想干坏事的“大丈夫”提供的灵感,所以“度”就变成了“毒”。
/王实甫/
“无度不丈夫”这句话也从纯良的小白变成了心机歹毒的腹黑男“无毒不丈夫”。
说到商人,我们都会想到一句话:“无奸不成商”意思几乎就等同于“不奸诈的人都不是好商人”。
但是如果我们的先祖“商人”听到这句话,估计要哭上一哭了。因为“无奸不成商”最早其实是写作“无尖不成商”。
/影视剧中的巨商沈万三/
话说,在古代米粮是很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而人们买米通常以升斗作为量器,所以才有了有“升斗小民”之说。
“尖”在古代有“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之意。
以前米商在做买卖的时候,为了留住顾客,不仅仅要舀满一斗,还要再添上一勺,让斗里的米冒出尖儿。
这就是“无尖不成商”的由来,简直就是互惠互利的良心买卖啊有木有!
后来被不法商人用谐音黑化成“无奸不成商”,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啊!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10:03
在《论语·子张》中子夏说了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此,历代的学霸都把这句话作为考公务员的励志心灵鸡汤,在当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乃们都误解子夏了,他口中的“优”才不是“优秀”的意思呢,而是“有余力”之意。
子夏原来的想法是:如果你做官做得好,有余力就去学习;如果你学习学得好,有余力就去做官。
但如果你本职工作都顾不过来,即使再优秀,也不应该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迟早会累觉不爱的。
看完这一些,有没有觉得知识水平涨了许多,突然间可以跟古人谈笑风生了呢?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9 10:03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05
1、炽热(读chì、不是读成zhì)
2、揣着书(读chuāi、不是读成chuǎi)
3、逮捕(读dài、不是读成dǎi)
4、掂量(读diān、不是读成diàn)
5、刽子手(读guì、不是读成kuài)
6、友谊(读yì、不是读成yí)
7、熬菜(读āo、不是读成áo)
8、秘鲁(读bì、不是读成mì)
9、惩罚(读chéng、不是读成chěng)
10、下载(读zài、不是读成zǎi)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05
1、通缉(读jī、不是读成jí)
12、渲染(读xuàn、不是读成xuān)
13、投奔(读bèn、不是读成bēn)
14、蹊跷(读qī qiāo、不是读成qī qiào)
15、洁癖(读pǐ、不是读成pì)
16、压轴(读zhòu、不是读成zhóu)
17、豁出去(读huō、不是读成huò)
18、混水摸鱼(读hún、不是读成hùn)
19、一哄而散(读hòng、不是读成hōng)
20、诲人不倦”(读huì、不是读成huǐ)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06
21、华山(读huà、不是读成huá)
22、哈达(读hǎ、不是读成hā)
23、嫉妒(读jí、不是读成jì)
24、汗流浃背(读jiā、不是读成jiá)
25、龟裂(读jūn、不是读成guī)
26、倔强(读jué、不是读成juè)
27、揩油(读kāi、不是读成kǎi)
28、框架(读kuàng、不是读成kuāng)
29、埋怨(读mán、不是读成mái)
30、联袂(读mèi、不是读成jué)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06
31、泯灭(读mǐn、不是读成mín)
32、拘泥(读nì、不是读成ní)
33、昵称(读nì、不是读成ní)
34、宁可(读nìng、不是读成níng)
35、呕心沥血(读ǒu、不是读成ōu)
36、奇葩(读pā、不是读成pá)
37、创伤(读chuāng、不是读成chuàng)
38、亲戚(读qī、不是读成qì)
39、纤夫(读qiàn、不是读成qiān)
40、翘首(读qiáo、不是读成qiào)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06
41、莘莘学子(读shēn、不是读成xīng)
42、吞噬(读shì、不是读成shí)
43、挑剔(读tī、不是读成tì)
44、字帖(读tiè、不是读成tiē)
45、徇私(读xùn、不是读成xún)
46、笨拙(读zhuō、不是读成zhuó)
47、远见卓识(读zhuō、不是读成zhuó)
48、连累(lěi)、硕果累累(léi)
49、钥匙(shi)、汤匙(chǐ)
50、强迫、强词夺理(qiǎng、不是读成qiáng)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08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6-10-11 17:09 编辑
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人们常常用“不费吹灰之力”来形容事情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一粒最微小的灰尘约为0.0000001克,想必没有比吹起灰尘更小的力吧?
出处:明代·吴承恩《西游记》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若是我两个引进你,乃吹灰之力。”
涓埃之力
即细小的水流和尘埃,表示微弱的力量,在古代是个很正式的成语。与吹灰之力相比,涓埃之力又多一道水流,涓涓细流之力,至少需要鱼儿奋勇逆流而上。
出处:宋代·岳珂《金佗稡编》
《金佗稡编》第九卷:“念臣寒陋无堪,上感圣恩,备员军事,未有涓埃之力,以报国家。”
绵薄之力
指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而这帮忙只是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当然这多数也是谦虚之说。
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
《聊斋志异·青凤》:“必欲仆效绵薄,非青凤来不可。”
缚鸡之力
捆鸡的力量,比喻力量小。一只鸡的质量约为2千克,捆鸡的力应该不算大吧!
出处:元代·无名氏《赚蒯通》
《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 手无缚鸡之力这句俗语如今也很常用,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软弱无力、弱不禁风。
一臂之力
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自己无论多少也献上一份力量去帮助。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一只胳膊举不起和自己一样的重的物体。
出处:元代·李寿卿《伍员吹箫》
《伍员吹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股肱之力
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除了胳膊,又加了大腿,力量还是要比“一臂之力”大一点点。
出处:战国·左丘明《左传》
《左传·僖公九年》:“臣(荀息)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犬马之力
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通常也是谦虚的说法。
出处:明代·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第67回:(单廷珪)“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熊罴之力
熊罴指猛兽,比喻强大的势力。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
《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秦始皇的野心的力量可见一斑。
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二虎之力,意为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挡。
出处:元代·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
《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1 17:14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6-10-11 17:15 编辑
扛鼎之力
常说“力能扛鼎”,意谓双手能举起鼎一样沉重的东西,形容力气大,也用来比喻笔力雄健。“王不过项羽,将不过存孝。” 西楚霸王举鼎的瞬间已经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如今更成为江苏省宿迁市一座地标雕塑。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拔山超海之力
拔山超海,指的是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出处:北周·庾信《拟连珠》
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洪荒之力
要说“洪荒”二字的起源,那还是有史料可查。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为了普及教育,命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里面的头一句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与之类似的大概是盘古的开天辟地之力。
出处:南朝·周兴嗣《千字文》
在2015年的电视剧《花千骨》中,“洪荒之力”被刻画成一个妖神,拥有洪荒之力者便得天下,如今很多网络小说也遵循着这个套路。
如今“洪荒之力”又有了新的代言人。
傅园慧:“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了!”
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回天就是扭转乾坤。如果说洪荒之力使天地分开,相当核裂变,那么回天之力使天地重组,相当于核聚变。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比核裂变要大得多,所以回天之力应该比洪荒之力要大得多。
出处:宋代·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
《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认为此举不当,就上书力陈不妥。唐太宗接受规劝就立即下令停建,并赐给他彩绸200匹,表彰他的直言劝谏。魏征听说此事后,赞叹张玄素的话真是有回天之力,是仁人之言。
它的反义词“回天乏术”,表示难以挽回的时势,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清代冯起凤《昔柳摭谈·秋风自悼》:“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 这也可以体现出“回天之力”之大。
定业之力
定业之力,通常指佛教观念中难以消除的重大业力,实则真实不虚丝毫不差的宇宙法则。
佛陀为了方便教化娑婆世界的众生,只得将业力的合理性、准确性给予客观描述。洪荒之力、回天之力还能算在宇宙范畴内,而此力之广大深远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已超出了我们所能感知与想象的宇宙概念。
宇宙全景图
出处: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
“定业不可转”出自唐代著名高僧元圭禅师,说佛有三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
看完这个最全的“力”之排行榜,
是不是对“洪荒之力”之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
神秘力量可真不少。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0-12 11:56
当字典了,学习中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6-10-13 08:40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