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历史的“迷雾”和今人的“伟大” [打印本页]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1:34
标题: 历史的“迷雾”和今人的“伟大”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6-12-10 11:45 编辑

   今人写古代史,一个非常困难且永远不会解决的问题是:你无法到达第一现场并与当事人求证经过。所以,由此而来的质疑和各种不同声音出现,是在正常不过。据调查参与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将士们,他们对于指挥和参加的各种战役,地点和时间以及战斗经过都有不同说法,面对不同甚至矛盾的现象,有的人说法很直白:就是记不清了,或者是就是这样。

   今人如此,我们又何能苛求先人记载史实的万无一失呢?

   我曾经去国博多次看过那张著名的《开国大典》油画,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张油画被修改过几次?

   其实我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不要说我们自己能为真正的历史做了什么,不要说你敢不敢如司马迁写刘邦那样写,你就是敢给你们单位老大在全单位大会上提提:别去大吃大喝,房子、消费和你的收入对不上的意见就了不起了。

    历史虽然不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但某个时代某个条件下,她只得被描眉画眼任人寻欢。尤其在封建统治社会,为了维护帝王们的光辉形象,无限拔高,什么满室紫光,什么龙和帝王他妈在野地奇遇,这些都要写入史书,就连司马迁一代史家都不能免俗。

       但能不能寻找荒草夕阳乌衣巷中的真相呢?答案很肯定:能!

       《史记》: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董狐以秉笔直书闻名,后人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的人称为“董狐之笔”,他是晋国史官,他写“赵盾弑其君”。

        上面的记载说明,古代史官还是能够秉笔直书的。《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但司马迁笔下没有放过高祖刘邦和汉武帝的重要缺点,而是如实记载。比如记载刘邦的出身,记载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背信弃盟,欲和霸王分一杯羹(刘太公),逃跑路上从车上把自己子女推下车数次。。。

        就连本文当中需要提取的素材很多取材《国书》,北魏时期,崔浩奉太武帝之命修撰北魏《国书》。太武帝曾经叮嘱崔浩要“述成史书,务存实录”。实录了拓跋氏的婚姻关系。原来,什翼犍的儿子是献明帝拓跋寔,献明帝和贺后所生的儿子是拓跋圭。献明帝死后,什翼犍娶贺后为妻,也就是公公娶了儿媳妇。里面这样的章节很多,所以太武帝不高兴了,皇帝不高兴的结果太可怕了,为这个案子杀了两千多人。

    但这个崔浩太厉害了,还著有《十六国春秋》。他临死之前已经把这部《国书》刻在了石碑上,任由百姓官员观看,固崔浩虽死,但真相已经留在了民间。

    直笔吴兢,唐睿宗时,张说升任宰相,兼修国史。也就是这个张说是相当于首相,兼国家档案馆的馆长。但他不能自己什么都写,还要下面的档案馆的馆员啊。吴兢就是档案馆的馆员,他也是直笔事实,结果张说软硬兼施,想让吴兢把自己写的美好一点,但吴兢不买账,说你就是这样的人。

    “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铿锵有力的话语,让张说这个大首相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无数的史官不仅知道自己的责任,更具有秉笔直书的美德。这是正史,其他还有野史,散落民间的信札,族谱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一起,互相印证,很多时候,就能够得出基本符合事实的结论。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近代出土文物书籍能够佐证当时的历史记载,比如:吐鲁番阿斯塔纳第151号墓中所出的《晋阳秋》残本,为我们研究晋朝历史和校勘辑佚孙盛本《晋阳秋》,提供了及其珍贵的资料。经过勘验,其记载与传世史籍《晋书》及《资治通鉴》内容相符合,通过对比传世文献,发现无史实上的出入,卷中出现的人名大部分完整,且都有史籍可查。

    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就是: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背叛的脚步放慢一些,尤其那些用鲜血和屈辱掩盖的历史,否则早晚有一天历史还会重复。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1:38
这是写五胡乱华的一点自己考虑,一家之言,哦,还不敢称家,一己之言吧。

请指正。。。。

砖头轻点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39
[attach]434135[/attach][attach]434136[/attach][attach]434137[/attach][attach]434138[/attach][attach]434134[/attach][attach]434133[/attach][attach]434132[/attach][attach]434131[/attach]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39
首先肯定这样的置疑。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1
每个历史记录者都不一定在现场。他的记录,多也是道听途说。但至少智商要在六岁以上吧。
踩踩脚印就生孩子这事,除了文学美感,我只能说是瞎编。
至于史实,能搜集到记录者当时能搜集到的客观公正的,已属不易了。这个不要求完全真实,但是生孩子是男女之事还是孩儿他娘和一条大蛇哼哼唧唧了就能实现的,这种事,少编点好。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1
而如果历史的记录者完全是我发的图的这种政治需要的剪裁和拼凑,那就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政治的历史了。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2
当然了,历史永远是政治的历史,其实才是历史的历史。
所以,我真没强求史记有多真实。
我只是从生孩子这事,开始渐渐怀疑那些生孩子以外的史实中有多少水分。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3
但是如果专家学者们引来教育后代,考证历史的东西,我们尚需要三分相信七分猜,那这样的历史就是扯犊子的历史。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3
于是,我所谓的不读历史,只是,读了之后,不再完全相信而已。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4
但是历史的记录,如果真的还需要去伪存真,又被大学教授和专家们拿来哄人玩,这样的历史应该操他妈。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1:44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1:41
每个历史记录者都不一定在现场。他的记录,多也是道听途说。但至少智商要在六岁以上吧。
踩踩脚印就生孩子 ...

感谢你的关注,也特别认可你发出不同声音的观点。

这样,你发图确实很多,很辛苦

抽出时间看看我的观点,谢谢啊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4
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说清了自己想说的。
不管了。先给主贴加分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5
如果我们奉为精典的历史,是这样的历史,那么主贴最后一句,必将实现。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8
如果说我只在意怎么生孩子了,这些事与历史重大事件不挂钩,完全可以忽略的话。
那么有兴趣有时间,不妨我再弄点重大事件的扯犊子案例????????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49
第七楼,“其实”,是笔误 “其次”
特此说明。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51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1:44
感谢你的关注,也特别认可你发出不同声音的观点。

这样,你发图确实很多,很辛苦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52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1:44
感谢你的关注,也特别认可你发出不同声音的观点。

这样,你发图确实很多,很辛苦

定当好好学习。争取天天向上。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52
我并非批判的回贴。我只是借主贴说自己的看法。
良性探讨。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53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
这是主贴里引用的。突然想跟一句。
好吧,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
可是供我们明白,清晰,知晓的,历史,在哪儿?
我们都记不清哪个是真的,我们怎么做到不忘记?
这对我们来说,有点难。
历史是怎样的我们都不知道,却要求我们不忘记,我靠有点扯啊。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55
图是引自张大力的《第二历史》
我搜集资料的时候整理过一些网上的文字。贴上来。有点反动啊,如果感觉不合适,请管理员删除。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1:56

张大力,人们都叫他历史学家。只是,这个历史学家不写书不研究红楼西游史记还有什么断代史
他只是整理一些照片。
然后在2010年的时候,在广东美术馆开了个展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都听过吧?
其实,原话是这样的。
当年,胡适在向国人传播实用论的时候,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那次展览。题目叫《第二历史》
1933年2月17日,上海各界欢迎英国作家萧伯纳。
上图为1977年出版的《鲁迅1881-1936》,北京博物馆编。
下图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按名人传记,介绍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和交流的资料中介绍萧伯纳的。
可以看出,1977那个年代,有两个不被中国人喜欢的人,在照片中神奇的消失了……
黑白图为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和刘少奇的照片。
1986年,拨乱反正了,《纪念刘少奇》(中国革命博物馆编)中刊登了这张黑白照片。
而在刘少奇被打倒的那个年代,1978年出版的《毛泽东主席照片选集》(中国摄影杂志社编)中,少奇同志和身后的杂乱人等全都不见了,主角被上了色,红光满面
1965年最早出现的“雷锋学射击”,下图出自原始版的《雷锋日记》
1977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变成了上图,缺了好几个战友

那是个没有PS的年代。
张大力说,这是项秘密的伟大的艰难的工程。
是政治需要
美化润色主角、删除更换配角,增删各种道具,这一切,都是手工完成。
文字打扮了历史,而美工师,负责给历史舞台上出场的演员勾脸
“按历史和政治的需要,原始照片上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中,被修掉。这是件很恐怖的事”

“眼见为实。”照片是历史的见证。
最真实的,客观的留存。
如果这种资料也只能“貌似真实”,历史就变得太可怕了。
我们该相信谁?自己的眼睛?美工师的剪刀?PS作者的鼠标?还是史书中的文字?

张大力说:“你天天吃不上饭,突然有一天朋友请客,山珍海味,于是你手机一拍,发朋友圈了。然后大家就认为你天天都活得这么优雅。每个人都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企图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是人的劣根性之一。而做为历史记录的照片,被政治嫁接,将会遗害一个国家。”
最早美国人发明了照片嫁接术。他们最初是把其貌不扬的林肯,只留头,把身子交给潇洒魁梧的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

有图,未必有真相。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2:06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1:52
我并非批判的回贴。我只是借主贴说自己的看法。
良性探讨。

发现你是个有趣的人

我特别喜欢发帖之后,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哪怕是拍砖也是好事

我最担心的不是没人回帖没人理,而是发帖之后一片叫好声:

不错、真棒、文采飞扬、你是最棒的。。。。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2-9 12:15
我们一降临人世,就在历史长河中行走了。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2-9 12:17
回看历史,别说上百年千年,就连我们普通人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史,其中也是充满了真实的虚假和虚假的真实。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2-9 12:24
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古人史记资治通鉴离骚唐诗宋词也好,今人小说散文诗歌也罢,就算六星人民发的每一个帖子,都是为活人之生存服务的。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2:28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2-9 12:15
我们一降临人世,就在历史长河中行走了。

是这样,哪怕我们是小人物,也是历史长河的一个小浪花,但同样是存在。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2:29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2-9 12:17
回看历史,别说上百年千年,就连我们普通人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史,其中也是充满了真实的虚假和虚假的真实 ...

真实的虚假和虚假的真实

这句话佩服佩服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2:29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2-9 12:24
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古人史记资治通鉴离骚唐诗宋词也好,今人小说散文诗歌也罢,就算六星人民发的每一个帖子 ...

发帖既合理

作者: 李熙    时间: 2016-12-9 12:48
这篇文章很给力!欣赏了!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2-9 13:02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2:29
发帖既合理

那些被粉刷的历史如修葺一新的旧屋,可以金碧辉煌,但总有一天岁月会销蚀、漫泐其华表,露出真实的石头砖块和泥瓦来,甚至化为齑粉一文不值。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16-12-9 13:07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1:53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
这是主贴里引用的。突然想跟一句。

自然科学如果要追求高度,比如卫星上天,不求真没门;社会科学求真就玩不转了。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5:03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1:53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
这是主贴里引用的。突然想跟一句。

我很喜欢有共鸣,哪怕这种共鸣不是一个观点,哪怕这个观点对我的观点是矛盾,但这正是我写五胡乱华的初衷,因为能够从迷蒙的烟雾中找到一丝真相,认可真相,就不会对不起我们学汉字的初衷。

其实,我们知道或假装不知道的原因,对于民族融合,我们更多的是说推进了历史的进步,但事实是如此吗?

五胡乱华蒙昧的蛮夷杀了多少汉人?让文化、经济落后了多少?

完颜阿骨打的金朝把当时世界第一的宋朝灭掉,让生命财产经济落后多少,遑论文化?

蒙元的屠戮,险些让中国亡国,某本资料告诉我们,其实邯郸被杀的只剩下几百人。。。

满清的进入中国,扬州十日,嘉定。。。

有些资料,尤其关于五胡乱华的,在国图看不到更多的解释,只是说西晋上层混乱,引来了外敌。

即便我们曾经推崇的洪秀全,他真的是农民的代表吗?如同他被曾国藩用炮轰成渣的身体能穿越回来,问问他杀了多少无辜的农民?他数的过来吗?敢数吗?

但书里面有一个共同的的观点几乎一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作者: 深红荆棘    时间: 2016-12-9 15:04
      《史记》: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董狐以秉笔直书闻名,后人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公正的人称为“董狐之笔”,他是晋国史官,他写“赵盾弑其君”。

        上面的记载说明,古代史官还是能够秉笔直书的。


   你理解错了。赵盾并没有弑君,弑君的是他的族弟赵穿,赵盾恰恰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史家之所以这样写他,是他没有及时缉拿凶手,所以视其与弑君无异,这样一种颠倒黑白的治史方式正是孔儒臭名昭著的“春秋笔法”。


   至于“崔杼弑庄公”的典故,史家秉笔直书,只是因为腐儒治史,脑子里君君臣臣,从来将弑君看作天下第一重罪,他们秉笔直书,是出于对君权的捍卫,而不是什么坚守历史真相的道德担当。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9 15:08
这帖子写得太好了。赞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9 15:08
这帖子写得太好了。赞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5:09
深红荆棘 发表于 2016-12-9 15:04
《史记》: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董 ...

谢谢你的直言,我认可你的第一点。

但第二点有商榷。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有它当时的原则和规则。

既然是封建统治甚至奴隶时代,毕竟还是秉承了一种原则:如实记录。

如果以君为上?我们如何理解司马迁记录刘邦要和项羽一起烹饪他的老爸而且还要抢着分一杯羹?又如何理解他逃亡路上几次把他的子女推下车减轻负担以便逃命?要知道,那个时候汉武帝可是刘邦的后代,这样说他老子也是为了君为上?那汉武帝不是君吗?


有些文人和传统,值得我们尊重。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5:11
孔布 发表于 2016-12-9 15:09
有些人从中受益,或者可以从中受益,利益共同体干的事常人无法想象。

没有之一的布布导师说的太尖刻了,请原谅我不用深刻。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6:53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5:03
我很喜欢有共鸣,哪怕这种共鸣不是一个观点,哪怕这个观点对我的观点是矛盾,但这正是我写五胡乱华的初衷 ...

胡,蛮,夷,狄,戎,等等这些词本身就是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污辱。
中国一家独大,风景这边独好,尔乃蛮夷。说时充满了不屑。
于是乎,自大了若干年后被别人切瓜一样分了个干净。
前几天看某人的朋友圈,说是有专家说,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理由就是,这两个朝代不是“中国”的朝代。我靠。
逼装到这份上也真是没谁了。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7:15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6:53
胡,蛮,夷,狄,戎,等等这些词本身就是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污辱。
中国一家独大,风景这边独好,尔乃蛮 ...

严格来说,这个蛮夷用词是中国士大夫们的超级优越感得来的词汇,很不幸,这个词汇一直用到满清末年。当英吉利的坚船利炮让满清统治者和士大夫以及国人清醒之后,这个蛮夷就演变成了:洋大人。可见,变化的不是蛮夷,而是某些自高自大的不睁眼看外面世界的呓语而已。
从鄙视蛮夷,要求蛮夷进贡跪拜,到见了洋大人点头哈腰,老外的月亮都是圆的,这个变化说起来让人苦笑之余,不由得产生一些失落感。不以平等待人,早晚都会尝到苦果。


以上是我五胡乱华的开篇的一个观点。

请指正。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7:19
孔布 发表于 2016-12-9 15:58
偶以为,中国古代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如果有,孔子、司马光算得上,司马迁么。。。算半个 ...

布布导师,我有不同看法。

司马迁年轻就游历中国,而且你仔细注意,他写的史记里面对军事描写很深刻,有独到看法。比如韩信没有兵书战策传世,但描写他用兵如神的过程,对军事 知识没有深刻领悟,是写不出的。

咱两个商量下,把司马光拿下,把司马迁请上去?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7:21
李熙 发表于 2016-12-9 12:48
这篇文章很给力!欣赏了!

谢谢李熙。

我是基本拷贝前人的观点,还是你的游记厉害。

古人云: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你是又读书又行路。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7:43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7:15
严格来说,这个蛮夷用词是中国士大夫们的超级优越感得来的词汇,很不幸,这个词汇一直用到满清末年。当英 ...

指正不敢。
当年销烟的林则徐大英雄就曾进言,说外国人只吃牛肉,如果不喝中国的茶,就会拉不出来而憋死,于是只要中国以茶叶相威胁,外国人就不敢对中国动手。
他还说了,就算动手也不怕,外国人只擅长水战,因为他们的腿上没有膝盖骨,不能回弯,只要中国人把他们引到陆地上来打,他们行走不便,还是个输。。。。。。。。
近代学者说,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咳咳。。。。。。
中国人啊,自大加一点就臭了。。。。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7:45
孔布 发表于 2016-12-9 17:42
既然牛兄说情那就上,司马光也留着,夹谷之会时孔子曾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今左右司 ...

布布导师多谢了

一言九鼎啊,下次选举,我投你一票。

周末愉快。

开始晚饭。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17:48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2-9 17:43
指正不敢。
当年销烟的林则徐大英雄就曾进言,说外国人只吃牛肉,如果不喝中国的茶,就会拉不出来而憋死 ...

从认识世界到开拓思维这一点,有个过程。
当时闭关锁国那么多年,我觉得他们不懂或者在无知基础上的判断和结论,都能理解。


但最可怕的是什么都知道,还要愚民,这个不可饶恕。




作者: 刘创驾到    时间: 2016-12-9 17:53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7:48
从认识世界到开拓思维这一点,有个过程。
当时闭关锁国那么多年,我觉得他们不懂或者在无知基础上的判断 ...

我主要议的是学者们将其树为典范这种行径。嗯嗯。


作者: 请君入瓮    时间: 2016-12-9 19:37
下面的话算我胡说八道,插广告,活跃一下。
我个人认为,一切学问包括史学究底,在这个实证空间都是一个结果,那就是悖论。好像我们说的没有纯粹的东西,对大众来讲,读史就是读心情,也就是反馈出的表达,对所谓专家来说,考据,是尽量接近客观,最后形成确凿。从功利角度看,千人千面,就是说,蹂躏过的古玩世世代代爱不释手,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说,前人都基本说得差不多了,若想让历史鲜活起来,首先人得站起来甚至飞起来,当然,是认识的飞跃。理性的讲,将历史放进四维甚至多维坐标中透视去瞧,也许会耳目一新。各学科交叉分解整合,似图发现历史DNA,每个事件犹如彩票号码,连贯起来也许是一组数字,概率学上包括奇门,假如空间静止,时间流动,应该还有个常数,也就是事件本身的缔造者,人,这个人字非常奇妙,秉性脾气等等,我们说人性,人性脱颖而出,串起历史兴灭链条,这个仿佛接近老子说的道,从道的层面继续折叠,还会发现根深蒂固长在我们脑子里的意识,好像我们打游戏,装备图,需要时一点,不需要时就是虚拟隐藏,计算机程序的一环,换句话说,比如三女奔康,必须那个点必须扑向老密,假如当时天忽然下大雨,三女没伞举芭蕉叶水淋淋的也得花枝招展跑,老密无论心动与否,必须拿下,这是玲珑说的 福气,即使那样不足一年的需福转眼即逝,老密这一年没少折腾,跟当今贪官养情妇差不多,福气没了,又没有开源进补,灾祸也到了,一果多因,这个最像,玄学哲学纷纷出场。历史,这个淘气的精灵古怪,你不玩它,它就玩你。从逻辑大归谬到小归谬,假如设定所有人包括自己都不是好人,历史又得一个鲤鱼打挺活蹦乱跳,王毒民刁,恶恶相报,朝野寇草,左右互博,尸横遍野何时了。。。这个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我们一本正经读史谈史感怀,最后就是寻找快感,但凡洗脑最后还有一丝干爽蜗居之地,我们当前依旧为钱奔波,为情所困,尽管我们严厉的鞭挞史实,呐喊不公,诅咒虚伪,我们的后代你依然让他们接受你认为不屑一顾的教育,纵横天下,张弛有度,读史,就是凉薄的读他人,嘲讽的读自己。我相信人肯定在某个时刻早已经从愚见的框框里爬行变成直立行走,文学般的说,仅此而已。
作者: 阿木    时间: 2016-12-9 20:09
好帖子~~
主贴回帖都精彩!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1:20
我们学习历史不能以偏概全
《三国志》问世以后,后来的裴松之就做了很多批注
他拿三国时期前后的多种正史野史和《三国志》作对勘比较
正误和填补了很多史实
我觉得裴松之的这种治学精神是可取的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1:32
我们对前代的事情知之甚少
前代的事不可知,前代的人不可访
不依靠史书记载怎么办

论坛发言的人,真正的史学家不多
但有一二能冷静地看待历史
能去伪存真,弃芜信精
已经难能可贵了
这需要反复参勘,多方求证
谨慎推测,明示疑窦
岂能一言以蔽之么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1:38
愿言思归先生做了很好的事情
他能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他的分析和推断来自于他的博学多思
他很谦虚而且诚敬
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大赞!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21:57
请君入瓮 发表于 2016-12-9 19:37
下面的话算我胡说八道,插广告,活跃一下。
我个人认为,一切学问包括史学究底,在这个实证空间都是一个结 ...

理性的讲,将历史放进四维甚至多维坐标中透视去瞧,也许会耳目一新。


============================================


这句话对我有提示,读书尤其是读历史,要扩散思维,从里面找出内在潜含字面以外的东西。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21:58
阿木 发表于 2016-12-9 20:09
好帖子~~
主贴回帖都精彩!

谢谢,主要是回帖精彩。

受益颇深。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22:00
泌水 发表于 2016-12-9 21:38
愿言思归先生做了很好的事情
他能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他的分析和推断来自于他的博学多思

泌水先生,谬赞谬赞!

坦白说,我开始还觉得能够哄弄一下,后来发觉各位的主贴和回帖都是那么严谨和深刻。

学易说的这里藏龙卧虎信不我欺,我现在是汗不敢出。

都是高手啊,我要好好学习。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9 22:35
泌水 发表于 2016-12-9 21:38
愿言思归先生做了很好的事情
他能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他的分析和推断来自于他的博学多思

我的这陪读厉害吧?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2:43
深红荆棘 发表于 2016-12-9 15:04
《史记》: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董 ...

史书用字是极严格的
臣居君位是谓篡,以下犯上是谓逆
那臣杀其君就是弑了
秉笔直书就是这样
是非曲直是另一回事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2:48
请君入瓮 发表于 2016-12-9 19:37
下面的话算我胡说八道,插广告,活跃一下。
我个人认为,一切学问包括史学究底,在这个实证空间都是一个结 ...

同意你的观点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2:54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22:00
泌水先生,谬赞谬赞!

坦白说,我开始还觉得能够哄弄一下,后来发觉各位的主贴和回帖都是那么严谨和深 ...

因为你的观点和立场与我近似
你说的也正是我想说的
而我没有你的表达方式好
更比不上你的才学和思辨
所以我赞成你
这丝毫不奉承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9 23:01
刚有时间又读了一遍主帖和大多回帖,谈几个看法。
1、对于历史典籍,我的观点和牛帮差不多。极少部分会被当权者修改,秉笔直书的史官虽有,但肯定也会有曲阿之史官。所以错谬或人为改动在所难免,但主体部分应该仍然可信。不应靠一知半解就怀疑。比如姜嫄
踩巨人脚迹怀孕等等,这事儿会不会有?依现在人类的认知当然不会,但是,有没有确会出现神迹的可能?也没准。毕竟人类的认知太太太有限了,靠这一知半解就否定全盘,委实有些妄自菲薄。再比如,刘邦左股七十二黑子,或者出生时满室异香等等,真也罢假也罢,其实不影响对历史事实的研究。毕竟是口口相传传下来的,史学家仅负责记录下来而已。
2、是否可以据那几点就全盘否定历史?或者说,我们读史的目的是什么?明了了目的,就知道该如何读,如何采信了。
3、很欣赏各位讨论的态度,也很佩服各位知识的渊博。
作者: 请君入瓮    时间: 2016-12-9 23:02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21:57
理性的讲,将历史放进四维甚至多维坐标中透视去瞧,也许会耳目一新。


问好。其实我这个属于打诨,貌似严肃的搅一下而已,小不溜提供一下思路罢了。

作者: 请君入瓮    时间: 2016-12-9 23:19
泌水 发表于 2016-12-9 22:48
同意你的观点

问好。其实别说研究,我们就是愉快的交流。说史也挺有意思,你看史为人所撰,就我本身来说,比如看什么作品小说啦电影啦,往往本身一般,对作者及其好奇,看司马迁,就因为帮人讨了几句,龙颜奏挂不住了,宫刑,别说那个时代,就当今,也是奇耻大辱,这,让我想起江姐想起革命烈士,到底是什么信仰让他坚决完成任务,古代的高大上比现代更恐怖,社会几乎靠道德维系是荷,估计司马没有自由民主一系列升华,奏是在压迫下强忍压迫,靠内心平衡,何况世家史官,如果把民族大义后人乘凉等一系列东西加进去,感觉有点牵强,从人性上讲,这是一种疯狂,从道义上说,这是一种境界,青史留名照汗青,用当代成功学角度说,这是一种偏执,历史,将司马棋子放到那个位置上浑然不知。当年日本人祭奠张自忠将军的时候,全体敬礼,至高无上的礼节。尊严,有极大的蛊惑力,即便当今,为争一口气,仍在不断刷新历史,所以说,从历史上看活生生的人,从人看活生生的人性,那种隐形的无所不及的推手,这是我一点小感。

作者: 泌水    时间: 2016-12-9 23:29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6-12-9 17:19
布布导师,我有不同看法。

司马迁年轻就游历中国,而且你仔细注意,他写的史记里面对军事描写很深刻, ...

司马光和司马迁相比,等而下之
司马光赋闲在家,有充足的时间,有充足的资料来编撰《资治通鉴》
秦汉的历史,他几乎都是大章节地抄录下来
编年史又来的比较容易,把人物事件按年代顺序综合捋齐整吻合就好了
司马迁何许人也。他的史记文笔昂扬壮烈,郁薄有英雄气,排闼开闔蔚为壮观
因为李陵案受了那么大创伤,悲愤填膺写完史记
汉武帝因一时激愤,后来也有悔意
这给司马迁秉笔直书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历来史学家政治家多赞赏史记
我们能因为他的些微瑕疵就贬低他么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6-12-9 23:45
请君入瓮 发表于 2016-12-9 23:19
问好。其实别说研究,我们就是愉快的交流。说史也挺有意思,你看史为人所撰,就我本身来说,比如看什么作 ...

快入睡了,忽然发现你的观点,引起我共鸣。


小时候,觉得敌人(那时叫坏蛋),都是无耻之徒,毫无人性和廉耻,总是那样愚蠢的没救。而我方都是高大上的人物,打仗完了都不带卧倒的,衣服总是那么干净,神色总是那样镇定。


年龄大了一些,接触各种知识多了一点,才发现,原来国民党也抗日,国军也有抗日的英雄。上海一战,几十几十的国军英雄用手榴弹捆在身上去炸日本坦克,薛岳、张灵甫、廖耀湘、杜聿明、孙立人于一线与日寇生死搏杀,捍卫中国尊严。这让我知道了,历史原来不仅仅是小兵张嘎打跑了日本,还有我们国军前辈在里面牺牲。


后来喜欢看古代历史,发现很佩服的李广,也小肚鸡肠杀了一个曾羞辱他的给皇帝守墓的小官员;知道了所谓的封建无耻的官僚阶层竟然也有陆抗和羊祜的绅士风度故事,也知道了退避三舍的故事,更知道了春秋的铁血信义风度。。。


原来,很多事情需要时间积淀才能窥视一角。。。。






作者: 花开富贵    时间: 2016-12-9 23:50
宝贴!
作者: 花开富贵    时间: 2016-12-9 23:52
看男人扎堆讨论真是种享受,特别是有才的人!
作者: 新解玉玲珑    时间: 2016-12-10 20:09
这种讨论是我喜欢的书房的味道
作者: 慕容锦上    时间: 2016-12-12 08:51
嗅到了一股书香气,我冒下泡,证明自己曾经也是读书人,,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