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沈阳:从故宫到昭陵 [打印本页]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2 18:38
标题: 沈阳:从故宫到昭陵
本帖最后由 塔希提 于 2016-12-14 08:39 编辑
[attach]434561[/attach]
从大连乘坐高铁来到东北重镇沈阳,为的就是品尝清代文化遗产这道大餐。在我们的行程安排中,沈阳故宫和清昭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的逛街和用餐,都只是旅行中的锦上添花,即便是初到时沈阳给我们留下的人满为患印象,相信也会在了解和理解沈阳之后而加以化解。
我们住在沈阳最繁华的中街,这样不但能逛逛号称中国第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步行街,而且这里离我们必去的沈阳故宫亦很近。这条商业喇叭震耳欲聋的著名步行街,虽然不合我喜欢宁静的味口,但餐饮、出行比较便利,最主要的还是便于我们在沈阳不多的时间里参观故宫和清昭陵。
中午时分,我们在中街老字号老边饺子店吃了顿简单的午餐,便径直往故宫走去。通往故宫的道路,铺满着花岗岩石块,连同“文德坊”等两道高大的牌坊,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联想到沈阳曾经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国的发祥地,又是张作霖奉系军阀多年的盘踞地。盛京、奉天,都是沈阳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名字。对于这样一个东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沈阳的地位则不言而喻了。
沈阳故宫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其规模远比不上后来的北京故宫。当然,在近三百年清朝统治的过程中,沈阳故宫不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都和皇太极建国时期的宫阙,较之后来移都北京的历代皇朝,肯定无法相提并论。但无论如何,沈阳故宫毕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第二大皇宫,其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建筑大小本身。
随着我们参观的步伐不断深入,沈阳故宫的大致轮廓印象也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沈阳故宫大体上分为三块,东边的一块是“办公区”,中间的一块是“生活区”,西边的一块是“文化区”。故宫正门在中部,沈阳故宫博物院便位于其街对面。
在众多古装剧里,大家都知道“后宫”的含义,按理“生活区”里的所有建筑,都应该属于后宫的范畴。从这一点来说,似乎将中间这块叫做“生活区”还不太确切,因为除了寝宫之外,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举行宴会也在“生活区”最南边的崇政殿进行,或者说崇政殿也是皇帝坐朝的地方。可是眼前的崇政殿并不像我们在北京故宫皇宫看到的那样气势恢宏,顶多只能挤着站立一群身穿马褂、头戴花翎的大臣,而皇帝的龙椅也只有那么点儿大。对此,只能解释为当时清朝正处于“创业初期”,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还是“初级阶段”,没有后来历代皇帝那样“家大业大”。但即便如此,皇宫毕竟是皇宫,崇政殿无论是雕梁还是画栋,无处不雕刻着各式各样、姿态万千的腾龙,象征着皇帝便是真龙天子的化身,一点都不能含糊。或许是皇帝出于上下朝方便的考虑,才将自己的办公地点设在寝宫旁边。倒是后面那幢凤凰楼,还颇有些气势,在诸多建筑里,鹤立鸡群。
崇政殿之北的后宫里有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和永福宫四大寝宫。除了大小稍有差异外,似乎每个寝宫都是清一色“寝室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窗从外关,烟筒设在后面”的满族建筑特点。较之现代生活方式,那些皇妃的居所真不知道要简陋多少倍,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皇后、皇妃的待遇。清宁宫自然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关雎宫是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而永福宫则是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这三位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只是皇后是姑姑,海兰珠和布木布泰是侄女(姐妹俩)。值得一提的是,永福宫的布木布泰为皇太极生下了九皇子福临,便是后来继位为君的顺治皇帝。而衍庆宫巴特玛和麟趾宫的娜木钟则是皇太极与林丹汗作战的战利品,她们原先分别为林丹汗的侧福晋和大福晋,被皇太极看中后,分别被册封为淑妃和贵妃。此外还有众庶妃居住的东配宫,当然,后宫里除了寝宫外,还有御花园和御膳房,以及祭祀等场所。
东边的“办公区”,主要是大政殿与十王亭。这些建筑群建造得较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建成使用。大政殿原名笃恭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而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之处。从大政殿起,东边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边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八旗是清王朝的军事、生产、行政合一的组织,也是满清贵族王爷的栖身之地。西边的“文化区”则是后来建造的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也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我们在沈阳故宫里游览了两个小时,除了西边的区域没有去外,其余的区域都细细地看了一遍,对清王朝初期的宫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赞叹不已。这些历史建筑和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所惜沈阳故宫至今还只是4A级景点,这样的民族文化瑰宝理应得到更好的欣赏和保护。
既然沈阳在满清历史上具有如此的重要地位,那么在短短的旅程里,更多的只能是看看这些历史遗迹了。于是次日上午,我们又去了沈阳三大陵园中最大的清昭陵。沈阳三大清代陵园,是指清昭陵、清福陵和清永陵。昭陵是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陵寝,其中也有淑妃、贵妃等一批后妃随葬,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昭陵位于沈阳北部,所以又称为北陵。连同昭陵的北陵公园,是一座大型公园。福陵则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而永陵则合葬着努尔哈赤之前的六位先祖。
北陵公园的大门赫然醒目,高大而宏伟,几乎全朱色,一个正门,两个侧门,每个门都有两扇镶有很多圆头铜钉的门扇,而且每个门都是独立的门亭建筑。三个门皆有飞檐雕栋,上盖金黄色的琉璃瓦。门与门之间的墙壁上还雕刻着张牙舞爪的龙,正门的额匾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昭陵”二字。由于北陵公园很大,从公园大门到昭陵有1.5公里。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来回都乘坐了景区内的电瓶车。去昭陵的路上,沿途可见公园里众多的晨练人群,一位老者在地砖上“泼墨挥毫”;湖区的水面上还有几只游船。北陵公园不愧是陵园公园,园内处处可见古老的松柏,苍翠遒劲,形同虬龙;一尊身穿铠甲的皇太极铜像巍然屹立在广场中央。未至清昭陵门前,便可见很多石碑、石像对称地分列在道路两旁。高大的汉白玉“下马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也就是说,到此再往昭陵走,便只能步行了,便是电瓶车,也只能“打马回头”。下马碑之后,是望柱、石狮、神桥和石牌坊,再往北走,则是陵园第一道大门正红门。当然,在正红门南的两侧还有两座建筑,一为宰牲亭,一为更衣亭,可见在拜祖祭祀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整个清昭陵的布局是一个仅北边带有半圆的矩形,而那半圆形便是陵墓,其余则是陵园城廓。正红门,也是全朱色的墙体与金黄色的琉璃瓦顶,也是有三个门,只是三个门大小相同,并且开设在一幢门亭中。门的两侧墙上,亦是雕刻着翔龙。除了正红门外,城廓围墙还设有东红门与西红门。正红门的跨度颇深,上为拱形的门道进深足有二十米,两扇带有圆头铜钉、非常厚实的黑色木门位于门道中间。进入正红门,是一段两旁长满苍松翠柏的石路,路旁对称分列着华表和石像生群,有石马、石象、石麒麟、石骆驼。接着便是一幢碑亭,又名大碑楼,内立巨型石碑,重达十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字,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碑楼之后便是方城,碑楼与方城之间,还左右分设有仪仗房、果房和茶膳房、涤器房。而这些房屋,如今大都被用作清昭陵文物的展示厅了。
以隆恩门为正门的方城,建于顺治元年,这座城池仿照盛京城廓外形建造,既是盛京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整个方城高6米多,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门洞两侧皆有磴道可供上下,游客可以顺着磴道登上方城的城墙,从而饱览整个昭陵的全貌。方城的城墙边设有垛口和女墙,方城的四角还设有角楼,供执勤官兵登楼远眺,以保护陵寝的安全。隆恩门是进入方城的主门,三层的城楼建立在方城的城墙之上,门头额匾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着“隆恩门”三字,其中满文居中,汉文在左,蒙文在右。之所以使用蒙文,是因为皇太极一生中几位重要女性都是蒙古人。进入隆恩门后的方城内部,设有三殿、三楼。三殿即隆恩殿、东配殿和西配殿,三楼即明楼、东配楼和西配楼,其中隆恩殿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明楼之北便是陵墓丘冢主体的宝顶,宝顶的四周同样是半圆形的城墙,又名“罗圈墙”,也叫做“宝城”,这段城墙的周长为202米。宝顶又称“独龙阜”,高7米,周长110米,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宝顶中央栽种了一棵榆树,以仿效永陵。宝顶的下面,便是地宫,里面安葬着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
我们从隆恩门的磴道攀登至方城的城墙之上,并且沿着城墙缓行大半周,直到绕过宝顶宝城,再沿着磴道从明楼下到隆恩殿。在城墙上下,我们从各个角度审视这座长存近四百年的清代陵园,特别是在城墙上时,视野中那一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不但象征着皇权,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还是满汉文化融合的成果。观看陵园,游览遗址,不仅是参观,更是沉思:我们的祖先既然留下这么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后人就当尽力去研究、去保护。虽然那是封建社会的文化遗迹,却也是中华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它。
两日的沈阳行程就要结束,我们即将告别这座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老城市。虽然时间匆匆,没有更多地去了解沈阳,了解东北,但也在心中形成了一个总体印象。这是一座人口稠密的省会城市,也是进出关内关外的门户;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口居住在这座古城,就是因为沈阳是东北的骄傲,值得人们为她去守护,并且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带着这一想法,我们不舍地乘坐高铁离开沈阳,转道大连,然后再乘坐南航的航班平安回沪。五天的东北之行,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味觉上的冲击,还有很多文化知识上的更新与积淀。东北之行,虽然只是一隅之行,却也会像三十七年前的哈尔滨之行一样,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者: 慕容锦上 时间: 2016-12-12 19:54
游玩这几天感觉比我们这些本地人了解的还透彻呢
作者: 风花 时间: 2016-12-12 22:26
好想去看看而不能
作者: 沈盼盼 时间: 2016-12-12 23:03
欣赏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3 05:45
问候塔塔。晨安。文字我抽空来读。。。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3 05:47
我还以为故宫只在紫禁城和西安有呢。想不到沈阳也有。。。看来,我这孤陋寡闻得不行不行的。。。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3 10:04
原来慕容是东北银,一定感到很亲切吧?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3 10:05
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去看看,但不是都能随时去看的,这要争取机会。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3 10:05
谢谢你的欣赏。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3 10:06
慢慢读吧。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3 10:07
呵呵,谁也不会面面俱到。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3 15:25
楼主来沈阳了?在此寒冷的冬季。感谢您详细的介绍,老虎也跟着系统了解下。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3 15:45
本帖最后由 东北虎 于 2016-12-13 21:54 编辑
有一点,伪满洲国的新京是在长春。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3 16:18
嗯。谢谢塔塔理解。我这段时间忙儿子的事情,确实有点来去仓促的。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3 16:20
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多了解吧。毕竟这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3 16:21
虎子是沈阳的?
作者: 青苹 时间: 2016-12-13 17:10
有时间得好好看看,我前年也去过沈阳,但没怎么看。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3 21:53
是啊。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3 21:59
本帖最后由 东北虎 于 2016-12-13 22:00 编辑
沈阳故宫、昭陵很有名。沈阳重工业在国内也曾领先。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07:02
也曾,意思是现在清除出门了吗?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07:02
才知道。以后有机会去的话,请你提前介绍一下,我做旅游攻略。。。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4 08:33
没关系,只要帖子在,随时可读。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4 08:33
知识不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吗?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4 08:34
这是今年春天的事,回来后写出一只没发。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4 08:35
说得对,谢谢你的提醒。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4 08:38
咱们内地的人,也应该对关外的省份多一些了解。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0:44
嗯。这两天可以缓缓节奏了。所以,能够空时间读一下。周末又会忙两天~~~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0:44
是咧,所以特别感谢塔塔的分享~~~~
作者: 酒浪饭呆 时间: 2016-12-14 10:59
北京有个故宫,沈阳有个故宫,听说台北也有故宫。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1:14
我也很好奇,这些名字为嘛不区别一下?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1:16
沈阳故宫和清昭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的逛街和用餐,都只是旅行中的锦上添花,即便是初到时沈阳给我们留下的人满为患印象,相信也会在了解和理解沈阳之后而加以化解。
===========
在我的理念里,旅行要了解的,首先是本土文化和风俗民情,其次是自然风光山川河流,再次是地方特色饮食~~~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1:16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16-12-14 11:18 编辑
沈阳故宫和清昭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的逛街和用餐,都只是旅行中的锦上添花,即便是初到时沈阳给我们留下的人满为患印象,相信也会在了解和理解沈阳之后而加以化解。
===========
人满为患已经是全国特色了。话说回来,也足见现代人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变化,也还值得欣慰的~~~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1:20
这条商业喇叭震耳欲聋的著名步行街,虽然不合我喜欢宁静的味口,但餐饮、出行比较便利,最主要的还是便于我们在沈阳不多的时间里参观故宫和清昭陵。
======
呀,被你这么一说,我都感觉满脑袋糨糊了。我最不喜欢逛街,逛街就累得不行,就是因为受不了这些嘈杂和喧嚣~~~~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1:29
通往故宫的道路,铺满着花岗岩石块,连同“文德坊”等两道高大的牌坊,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
这些是以前就有的,还是后来铺设的?
作者: 沧浪之 时间: 2016-12-14 11:30
楼主写得十分详尽,这对读者来说是个不错的增长知识平台。
作者: 沧浪之 时间: 2016-12-14 11:48
如果说一座古城的文化积淀是靠这些宏伟的建筑形成的也不假,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也能见微知著,沈阳是一座古城,文化积淀也很厚实。
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沈阳待过一段日子,原因是大姐的次子当时在沈阳服过兵役,我利用暑假的档口陪大姐去的,当时就听外甥说当是在沈阳的道路上挖电缆沟的时候,挖到一人深的时候还能发现以前铺路用过的石块等物品。这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由此我还想到日本发生海啸地震的时候,有的路段被摧毁,露出了大约二米多深的路基断裂面,有的国内记者报道说日本修路竟然混凝土的厚度达到二米,我们国内哪里修路有如此质量,以此来作比较,其实不然,这是一次次的加厚造成的,就跟沈阳的街道一个道理。日本的水泥使用历史应该比我们国内得早是肯定的,但并不能以此来嘲讽国内修路的质量。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4 11:50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16-12-15 07:05 编辑
联想到沈阳曾经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国的发祥地,又是张作霖奉系军阀多年的盘踞地。盛京、奉天,都是沈阳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名字。对于这样一个东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沈阳的地位则不言而喻了。
=================
塔塔了解得很细致。这些历史名城,都值得深入进去,感知。
沈阳,呵,我好像在网络认识好几个都是那的呢~~·
作者: 青苹 时间: 2016-12-14 16:35
我前年过八月十五后,我们带着司机一共四个人,想转转东三省,刚到背景接着会计电话说税务查账抽到我们公司。在外面一共七天,我就没心思玩了,我们到过吉林的光华镇就返回了。以后发照片给你看看。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4 22:06
哦。是这样。这几天沈阳气温零下十几度了。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4 22:18
沈阳曾有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之称。如今辉煌不在了。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4 22:20
好哇。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4 22:46
期待……[attach]434867[/attach]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5 06:59
这也是我一直偏爱塔塔游记的缘由,像是打开了资料库,各地景致尽收眼底。。。。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5 07:00
等着欣赏片子。。。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5 07:02
想起雾妞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正的美不胜收啊。。。。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5 07:05
可惜了。历史名城,如此败落下去,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14
网络上的交流也是一种积累嘛。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15
台北的应该只是故宫博物院。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16
国民党退守台湾时,把北京故宫的文物搬走不少,在台湾设立了故宫博物院。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19
虽然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旅游大抵就是这几个需求吧。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0
因为从大连到沈阳,立刻就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1
是的,很难得遇到这种喧闹的商业街,好像还是20多年前的模式。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2
看起来不像是旧的,估计后来铺的,但过去是否也是石板路,我不知道,我家那位说好像也是。她几十年前来过。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4
感谢大家的共同分享。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5
你说得很有内涵。谢谢!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6
年初看了《张学良》电视剧,颇有感触,对沈阳就更加了解了。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7
应该是的,我记得过去10月份去哈尔滨都下雪的。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5 15:29
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学,最后再在游记里归纳。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5 22:12
银装素裹很美,雾霾弥漫也烦。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5 22:14
观念落后,历史包袱重。很多大企业举步艰难。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5 22:16
沈阳靠南些,相比较,雪季也稍晚一点。
作者: 青苹 时间: 2016-12-16 17:10
我觉得塔大哥旅游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强的目标,要不人家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17 09:49
旅游本身是看玩是了解是听说,这些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0:30
沈阳故宫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其规模远比不上后来的北京故宫。
——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我去过,,逛得我脚都痛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0:30
沈阳故宫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其规模远比不上后来的北京故宫。
——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我去过,,逛得我脚都痛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0:57
重工业领先,可不太值得骄傲。因为伴随而来的,多是环境污染。。。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05
无论如何,沈阳故宫毕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第二大皇宫,其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建筑大小本身。
——
布达拉宫呢?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18
йС
о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21
沈阳故宫毕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第二大皇宫,其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建筑大小本身。
——
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我记得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就专门从事古建筑研究的。。。。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33
沈阳故宫大体上分为三块,东边的一块是“办公区”,中间的一块是“生活区”,西边的一块是“文化区”。
——
这种分法有点好玩。我还是偏爱北京故宫的布局,沿中轴线展开,分前廷和后宫两部分,地位之别一目了然啊。。。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33
沈阳故宫大体上分为三块,东边的一块是“办公区”,中间的一块是“生活区”,西边的一块是“文化区”。
——
这种分法有点好玩。我还是偏爱北京故宫的布局,沿中轴线展开,分前廷和后宫两部分,地位之别一目了然啊。。。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40
故宫正门在中部,沈阳故宫博物院便位于其街对面。
——
这句话好拗口呃。你不是已经进入故宫了吗?而且已经在介绍里面建筑的布局,怎么又提及正门?提及正门也还能理解,关键是后面那句,“位于其街对面”,好像又跳回去了?这街就是你逛去的那条吧,那顺序咋回事啊?都把我看糊涂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43
将中间这块叫做“生活区”还不太确切,因为除了寝宫之外,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举行宴会也在“生活区”最南边的崇政殿进行,或者说崇政殿也是皇帝坐朝的地方。
——
这叫分工不明,(*^__^*)。既是如此,不免让人好奇,那“办公区”又用来干嘛了?嗯嗯嗯,我还是赶紧往后看吧。。。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48
或许是皇帝出于上下朝方便的考虑,才将自己的办公地点设在寝宫旁边。
——
这是假公济私的嫌疑,免得把时间耗在路途中。睡饱懒觉了,起床,立马就办公——反正是大臣们候着。。。(*^__^*),我瞎扯淡的,如果是我,也巴不得就住单位里,免得天天担心雾霾啊,堵车啊,迟到了的话,头儿不责备,自个儿觉得愧疚。。。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49
其实我还是相信塔塔的分析。建业之初,一切从简,没那么多讲究。。。。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7 11:51
今儿暂时读这么多了,准备接孩子去。然后,这两天的所有时间都归于孩子啦。
塔塔,午安。快乐。。。


作者: 刘春 时间: 2016-12-17 12:07
到了沈阳,只是快速通过没有下车,遗憾。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16-12-17 19:54
曾经,沈阳引以自豪。从来沈阳的污染就重于其它城市。只是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9 12:21
倒是后面那幢凤凰楼,还颇有些气势,在诸多建筑里,鹤立鸡群。
=========
它有何功用?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9 12:23
除了大小稍有差异外,似乎每个寝宫都是清一色“寝室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窗从外关,烟筒设在后面”的满族建筑特点。较之现代生活方式,那些皇妃的居所真不知道要简陋多少倍,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皇后、皇妃的待遇。
=========
这种纵向比的参照物没对啊,应该横向比的嘛,此时、此刻,不能上下五千年,只能纵横八万里——对比当时真正的平民生活,肯定算很好的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9 12:25
这三位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只是皇后是姑姑,海兰珠和布木布泰是侄女(姐妹俩)。
==========
看宫廷剧的缘故,多次提及谁谁来自科尔沁,好像很美好的样子。我就对科尔沁草原曾经有过憧憬。后来在做旅游攻略时,还是取道呼伦贝尔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9 12:26
这三位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只是皇后是姑姑,海兰珠和布木布泰是侄女(姐妹俩)。
========
这辈分够呛。只是少数民族对这种情况,意识好像比较淡薄。包括匈奴的子娶父妃~~~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19 12:28
而衍庆宫巴特玛和麟趾宫的娜木钟则是皇太极与林丹汗作战的战利品,她们原先分别为林丹汗的侧福晋和大福晋,被皇太极看中后,分别被册封为淑妃和贵妃。此外还有众庶妃居住的东配宫,当然,后宫里除了寝宫外,还有御花园和御膳房,以及祭祀等场所。
========
有时候我总会想,这些作为战俘的女人,还会怀念前人而郁郁寡欢呢,还是立马就能适应角色承欢?设若是后者,岂非跟动物世界争夺交配权的习以为常差不离么~~~~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09:17
北京的故宫确实很大,就这还没有全部开放呢。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09:18
注意,是皇宫。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才是皇宫。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09:19
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看问题,就会侧重点不同。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09:20
毕竟是清朝初始阶段嘛。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09:47
后宫的建筑嘛,你说有啥用。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09:48
不可断章,前后文联系起来读。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17
“办公区”主要是八旗的办公。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18
你都这么想了,何况皇上?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20
是啊,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吧。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21
哈,没法比。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22
肯定各有各的好。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24
皇上与她们毕竟不是血亲关系,是她们的辈分乱,皇上管不着,照单全收。
作者: 塔希提 时间: 2016-12-20 10:26
除了你说的两种外,我想还有第三种:起初不大情愿,后来慢慢习惯了,也就心甘情愿了,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嘛。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20 12:33
嗯,这种可能性比较大~~~这是身为女人的悲哀~~~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20 12:37
以前有首歌曲,不知道塔塔听过没,《大阪城的姑娘》,里面有句歌词:(你若是要嫁人)……带着你的嫁妆,还有你的妹妹,跟着我马车来……当时觉得惊讶,关妹妹啥事啊,后来查了相关资料,说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就是流行一娶九——一个男子娶亲,要娶走对方家族的九位女子,姐妹不够、堂姐妹不够的,便是上辈的小姑等凑数~~~~~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当时却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当然规则~~~~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20 12:38
说是科尔沁草原沙化严重,草原部分已经很是狼藉,不堪入目了~~~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16-12-20 12:39
我出门,目的性也很强的哈~~~我看文字,目的性也强,总想着有所收获,`(*∩_∩*)′~~~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