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活出本真即乐土 [打印本页]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4 20:57
标题: 活出本真即乐土
本帖最后由 翰林探花 于 2016-12-14 21:03 编辑

冬月十五
今晚小雨初霁,夜色清新,西风正劲。人生坎坎征途,风雨无阻身心合一拓我宏图。要想生活不苟且,就得时时奔跑如鹿撒欢成野。奔跑时体验生命的活力,运动中倾听心跳的声音。
夜跑的人穿梭灯火阑珊的城市,跃动的心独沁风烟俱净的夜景。逆风飞翔,音乐悠扬,生命不息,铿锵不止,我用踢踏的脚步奏响共鸣于心的节奏感。
这个冬天,我用汗水为我代言。垂柳杉木反弹琵琶。大桥流水夜雨触花。幽径西风浮尘野马。结香逸霞,独吟客挥汗凝华。
这个夜晚,我用奔跑给诗冠名。天净沙,笑拈花。云水禅心,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灵犀一点,如诗如画。

冬月十六
今天第二个夜班做出,下午补觉到六点自然醒,醒时迷迷糊糊忘了今晚不用上班,但没忘今晚的夜跑。换上行头立马出门,跑到楼下才知刚刚下完一场冬雨,寒风肆虐,遍地雨印。所幸雨停,无碍我夜跑如昔。
出门前考虑夜跑出汗就穿了两件单衣,出门后西风刺骨感觉到冬寒的凛冽,跑着跑着汗水一出,冬寒不再冷酷胜似秋凉,凛冽不算刺骨,岁寒侵蚀难抵达人劲道张弛。
与其在萧瑟中瑟缩,不如在风雨里穿梭,夜跑达人用奔跑如鹿嗨得就是心跳的节奏,汲苍凉于过往,踏凄清以跫音,仗剑犀利之魂,丈量天地之魄。
日子一天天过,活着像一棵杉树投入生命忘我的轮回,爱着像一泓清流沁出生活如诗的画意。我不是诗人,却独钟诗意地栖居。我不是歌手,却尤喜放声时绽放。《没有你陪伴我真的好孤单》,把悲歌且欢唱,《天在下雨我在想你》,一路风雨引吭向晴。

佛语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万象参天化地,大道至简,刹那芳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人生看似虚妄,看你如何笃修本地风光。“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明月清风谁家无,活出本真即乐土。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4 20:58
夜跑日记码得尚可,加点料码成篇以飨清欢。。。。。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4 21:07
‘本地风光’简单的说就是心灵最单纯、最开放的原本状态,它也是涅槃解脱的当体。

‘本地风光’是禅门的专有名词,和它同义的名词尚有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清净本心,在佛教义学上则相当于涅槃、解脱、真如、实相、般若、佛性……等。它有内外两种涵意:一个是指‘万物的本来面目’──未添加人为的标志、符号、指涉、解释……等等,任万物自然展现其风姿,由万物自己来告诉人们它是什么。另一个是指‘心境的本来面目’──未添加惯性的喜恶、取舍、挣扎、造作……让心灵回复最单纯的状态,那是一种最彻底的放松,最宁静且充满无限活力的‘空’。

‘本地风光’即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事事物物显然原本就是那般明显地开放它的面目在人们眼前,但是人们由于受到‘权威的暗示’‘过去的经验、思想、观念’‘现在的需要、情绪、动机’‘未来的理想、猜想、幻想’,以及不敢面对事实、面对自己的自我防卫心理等等‘烟雾’的蒙蔽,使人当面错过,虽然日夜坐卧在缘起之中,却不见如来。

本地风光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事物原本的状态;事物原本的状态可说随时都向人敞开着,只因人类的心很不安分、很不老实,老是要生起指涉说它是什么──不过,不管你说它是什么,不管你赋予事物的意义是什么,都是你给它添加的,充其量只是心之所生之概念而已,并不是它本来的状态。它的本来状态只能默觉而不能说,就如哑人吃食物一样,一切只能在默默无言中领受。

本地风光的说明之一是‘让法尔如是自显现,不要说它是什么’。让万物自己说话,你不要指涉它,不要给它安立什么名相,只是这样而已!你如果对此一单纯的事,有亲切的确认,就是本地风光的第一步。

手表并没有说它自己是手表;‘合掌’也是人们认为它神圣。所谓神圣、罪恶都是自己所说、心所生的。其实,就事物的本身来说,一切都只是默默的存在,不可说它是什么。

双手合掌之一事,此中本没有‘双’‘手’‘合’‘掌’之假名,也没有‘双手’、‘合掌’可说,更不应该于合掌之一事,生起‘神圣’、‘庄严’的妄想(‘罪恶’、‘迷信’的想法也是妄想),因为这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说的,自己心所生的分别,其实它只是这样而已──唯能默觉、静观。人类为了彼此沟通讯息、表达思想感受,当然可以在如如之境、不可说的涅槃(也是暂且安立的假名)上,赋以符号、标志定名称,但

应该充分自觉,这只是人为施设的名相而已,不应日久生情、产生执着。‘一即一切’,一法如此,一一法莫不如此。修行人倘能于苦乐顺逆的现实人生中,一切时地都正念分明,不为自己所欺、不被世间一切名相所骗,那么工夫纯熟自能获得解脱,体现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涅槃。

凡有言说,统统都是因缘生;凡有言说,统统都是戏论;凡有言说,统统都是心所生的,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是我们一念未起,没有给它增添的时候,万物自己呈现、以它的立场自己来告诉我们的那个‘东西’。

崇拜权威和理性思辩,虽然稍有不同,可是,只要本地风光不明的话,那也不过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别而已矣!

本地风光就是无生,就是涅槃,这是不可言说的。而住在无生的修行人,也不会生起一个念头说‘我住在无生之中’。那么,这是什么境界呢?没办法说,只能默默自觉。

禅的内容就是清净本心、就是本地风光、就是佛性、涅槃。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有某一刻处在禅(涅槃)的世界里──不只是善人才这样,即使一般所谓的恶人也没有例外。虽然人人都有清净本心,但一般人却因未能察觉,所以不知如何保任、长养这个禅心圣胎。就如我们身上虽有一颗摩尼宝珠,却因从未发觉,自然也就不知使用它。所以修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觉醒’。

‘本地风光’是内心无疑无惑、无忧无怖的当体──当然它有真假虚实、深浅强弱的差别,依修行者智慧大小、习气轻重及道基厚薄而有不同。几乎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或深或浅、或明或晦的本地风光心体,和佛教修行者的差别只在自觉不自觉,以及是否明了善巧趋入之道罢了!

本地风光虽是人人本有的,却因每个人的道基慧根有大小、深浅、圆偏、明晦之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懂得本地风光的同修都是觉悟的人。就像我在墙上所张贴的法语写道:‘曾说:“现代禅最难学的地方有两项。其一是侠义情怀的古人风;其二是在仁心侠骨中迈向解脱。”而拥有坦荡磊落的风骨人品之后,具体迈向解脱的方法为何?我说,一心专修本地风光是条捷径。’

本地风光虽是人人都有的心灵本体,但一般人由于忽视它且忙于满足各式各样的感官欲望,致使心灵本体盖上层层的尘埃,久之也就难以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明月清风谁家无’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本地风光,大家都在大日如来里面。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不安、贪心、嗔恨……?这一切统统来自于无明。

一个

修行人在经过长时的止观双运之后,他要不要重复无止境的止观双运?如果要,那就有无穷之过,等于说佛陀现在还在止观双运。如果不要的话,那试问它是处在什么样的心境?它会是断灭吗?如果不是断灭,那么它是什么心境──这就是果地境!直接指引修行人去认明这种心境,去长养这种心境,这就是果地修!

直指人心,意即不落阶级,不历次第,直截地为行人指引原本即有的清净本心。在此所谓‘原本即有的清净本心’乃就现实、现前的经验,指出人人皆有最单纯、最自在的一念清净心,即使无恶不作的恶人亦然。

‘直指人心’是直接指向人人本具的清净本心(或称之为原原本本无起无灭的平常心);‘见性成佛’是让每个人认明各自的清净本心之后,从而有能力保任它、熟练它、坚固它,一旦任运无功用得不退转时,即成圆满的觉悟者。

本地风光心法不像其他修行方法;它每每在你稍想回忆、捕捉的当下,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这是因为本地风光原本是果地境界,而境界只能认明它、确信它,并当作趣向的目标,却不能拿来当工夫使用;错把果地的境界当成工夫,反而会有荒废工夫之弊。

禅宗的直指人心是站在《阿含经》及《般若经》的基础上,直指人人本具的清净本心,这是佛教修证道的精要所在。

对于志在追求解脱的修行人,禅的指导大都是‘直指人心’──‘见一切法心无染,即是般若’‘于一切境不取不舍即是般若’(六祖语)以此类心中无事无碍的教法,替代详细剖析现象如幻的空观。

什么叫做正念?正念就是‘念念念无生’或‘念念见性’。行者在确知灭境的内容及确知向灭的方法之后,二六时中正念分明、拳拳服膺的护持正念──这是进入涅槃的最后一个工夫(或步骤)。禅师为人开示清净本心、直指本地风光,并教人护持本地风光的方法,就是指导学人直接从阿含修道位的‘正念’起修。

禅宗的本地风光心法,为什么能化解潜伏的颠倒见呢?主要因为本地风光心法同时含有两种特色,一个是锐利迅捷斩迷破惑的智慧力,一个是轻松、宽坦、任运、随缘的生活态度。前者让修行人的心志处在六祖惠能所说,‘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的‘战斗’状态,当补特伽罗见、萨迦耶见稍微泛起念头上,立即以智慧倚天剑一刀斩断,令一切邪见戏论不生,恒常住于‘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萧然无寄的正念中;后者则让修行人的心志处在永嘉大师所说,‘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泯除二元对待,无修、无整、自然、无为的‘歇息’状态,以对治那只无明厉鬼紧紧沉沉的业力。就这样双管齐下,针对表层和深层意识的颠倒见,同时施予无相心和无愿心的对治,因此禅宗心法同样能够断惑证空,并不是只有止观双运是清净道。

众生的贪嗔烦恼,固然源自颠倒见,但当颠倒见已经沉入意识的深处形成沈痾时,颠倒见所表现的形态,便不再是颠倒见,而是一股沉沉的眷恋、紧紧的执着。在《我有明珠一颗》书中我曾将这股沉沉紧紧的执着形容是一只‘厉鬼’,并说明这只厉鬼不像表层意识的颠倒见,可以道理会、可以道理破,要转化这只厉鬼为‘无位真人’,在禅宗便是直指人心的本地风光心法。

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的各种动机,其内容都由无明决定;而追求真善美也好,追求财色名利也好,实质上,都只为了满足‘不紧紧抓住绝不甘愿的无明意志’而已。

就禅修的体验来说,那股不紧紧抓住绝不甘愿的意志,在没有廓清,获得轻松、宽坦、无整、自然、任运、悠闲、随缘的改变之前,人类的动机就不可能纯净,品格德行也永远不会有稳定的一天──而禅宗本地风光心法便是全力化解这股‘不紧紧抓住绝不甘愿的意志’的修行方法。

凡夫和佛只有迷悟的差异,其他的一切几乎都一样。迷是迷什么呢?──对本地风光──‘心灵最单纯开放的原本状态’无知就是迷。悟是悟什么呢?──对心灵最单纯开放的原本状态,了解它、认识它、趋近它,乃至熟练、出入自在、坚固不退转就是悟。迷的时候,生命一切行为的推动者,就是那一只‘厉鬼’不紧紧抓住绝不甘愿的意志;悟的时候,创造一切生活与事业的泉源,就是‘本地风光’──最单纯充满无限活力的心灵本体。

本地风光要如何修习?它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步骤,即‘悟见’‘悟境’和‘修道’。

‘悟见’是指有关觉悟方面的见解。学人对于佛教根本思想,诸如:五蕴无我、毕竟空义、万法唯识、六大缘起、当相即道、即心是佛…等理趣都要非常通达。──或者对于此类佛教义理虽然无所悉,却因善知识的指导,于涅槃经验──本地风光心法心生信解,无有矛盾疑虑。这两种人都是这里所称具备了悟见的人。

‘悟境’是指觉悟的心境或涅槃的现量经验。学人不仅信解本地风光,并且得以一念或数念的时间处于圣者的心境之中──

也就是说,他对于本地风光不仅是信仰

理解而已,并且也有处于其中的现量经验。通常须是于本地风光已得真知灼见、不疑不惑、自肯自得者,才会拥有片刻的现量经验。

‘修道’则是指长养悟境,使悟境绵密无间自动增长的工作。

本地风光要如何认明、如何深入呢?

找一个在三分钟内,都不会有人找你讲话或干扰你的地方坐下来,要不要盘腿都无所谓,躺着、坐着都可以,你要做的是身体放松(有一点点紧也无所谓)双手自然垂下,随便放那里都可以。接下来才是重点,你要把眼睛闭上──好!就是这种状态!刚刚闭上眼的这一刹那,就是我们所要特别训练的焦点!

闭上眼的那一刹那,是最没有造作,最没有花招技巧,也是最没有门户之别,一种最自然,单纯、开放的心境──这正是本地风光的萌芽。一般人在这样的状况下,都很难超过六十秒,通常的情形都是在一刹那、三五秒之后,单纯的心境就自动消失了,接着不是散乱纷飞,就是透过一种习惯上被称为‘禅定’技术,刻意地加以整治它。而本地风光的修习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确认这单纯、自然、无修、无整的一念。接着,学人在三分钟里唯一要做的是:想办法不透过任何刻意的作为、技巧性的方法或任何媒介物,使那一念的心灵本体自动延长──倘能延长到六十秒以上,且每坐都自然如此,那就不难和祖师把臂同行,并肩立于妙高峰上了!

长养悟境深入本地风光的总要领只有一个──即‘不要修行,但莫污染’。

‘不要修行’是指在生活中要彻彻底底革除想要修行的‘坏习惯’!不要妄想解脱;不要妄想成佛;不要企求开悟;也不要企求明心见性;不要想普度众生;也不要想创造净土……,这一切理想不仅是‘妄想’,也是徒增心里压力及负担!深入本地风光的人,所要学习的是凡夫──‘四时佳兴与人同’‘人家骂我我也骂人’(齐白石语)每天只管吃饭、睡觉、上班、带小孩……就好了。想唱歌就去唱歌,想下棋就去下棋,爬山、健行、跳舞、打棒球都可以,只要那些真的是你的兴趣且又没有违背法律、伤害别人,则一切都可做!唯一重要的是:你要彻彻底底革除想要修行的坏习惯!做一个安安份份的现代人就好了!

从达摩祖师以降,很多的祖师语录,如《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达摩四行观》、《最上乘论》、《黄檗传心法要》、《永嘉证道歌》、《六祖坛经》等,会看的人,就能看出他们共同都在说一句话──‘莫污染’!

‘莫污染’的意思,基本上和‘不要修行’是一样的,但更为彻底。

污染,

浅一点的意思是指‘刻意’‘勉强’‘迂回’……凡存有此类矫揉造作的心态,禅师都呵斥是一种污染心──存心不良!不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深一点的,是指心中生起名言概念、符号标帜之戏论。例如,认为添油香、盖庙寺、朝山拜佛、念咒祈福,乃至净化社会服务人群是‘很有功德’的好事善事;这种‘功德’‘善事’便是符号标帜,也是污染。进一步地说,‘添香’‘盖庙寺’‘朝山拜佛’‘念咒祈福’乃至‘净化社会’‘服务人群’这一切文字音声也是符号标帜──这并没有否定事实,也不是无视这些行为现象的存在,而是说就锻炼心灵的立场而言,这些名言概念都会干扰心灵的寂静。或者说,这些由心中生起的名言概念,事实上也是一种张力。对一般散乱惯的人,当然不觉得这些符号标帜、名言概念会侵袭心灵,但对一个心灵已经熟娴地处于单纯开放状态的人,这已经是相当严重的污染了!所以,‘莫污染’的生活,是一种最精致、最高品质的心灵境界。

什么是‘莫污染’?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法尔如是自显现,不要说它是什么!’说它是什么就已经污染了。意思是说,让眼睛和外境单纯的接触即可,不要在单纯的接触中,另产生分别取舍就好。

‘莫污染’,什么叫做莫污染呢?莫污染──只是叫你不要于一切事物贴上标帜而已。

本地风光的指导,以现代禅的术语来说,就是不从‘知性上的现观涅槃’指导你本地风光;而是把你抓起来直接丢入禅师自内证的本地风光之中!企图使你在接受指导的当下便成为阿罗汉!因此禅师们常说‘十地菩萨只是挑粪汉’,根本不要学人去做什么认明、熟练、长养圣胎的工作。他们要的是直接打得学人粉身碎骨,直证菩提!

本地风光的心法融摄了大小显密的精要,现代禅的行者最好直从本地风光用工夫,工夫深了自然会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一切功德。

什么是无位真人?《六祖坛经》‘定慧品’提到五种功德法身香,第一是戒香;第二是定香;第三是慧香;第四是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此处解脱知见香的‘知见’二字,不是‘了解’‘见解’的意思,而是自证解脱的‘自觉’──是自觉自己正处在涅槃里,这是一种很清楚自己在解脱里面的默觉,也就是无位真人。修行人倘能处于任何情境下,都同样是一种平怀,那么‘无位真人’──‘涅槃的自觉’便会自然生起。

本地风光的修法是在信解诸法如幻之后,就不再致力思惟观察更细密的空义,而是倾全力修习禅定──以当下一念

心,直契悠闲、随缘、任运、无碍的清净本心。由于修行者先前已信解空的义理,所以当定力增强一分,便能感触一分的空义;定力增强两分,便能感触两分的空义……;如此直到定力如同流水相续无间形成三昧之后,便可发起无漏慧,彻证无生。这是‘先定后慧’而达到定慧等持(解脱)之境的大要。

修习本地风光的人,在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善根、信心和对大乘佛教诸法如梦如幻义的胜解,以及对于果地境的本地风光心法具有真切的认明;倘能具备以上基础,则证入涅槃解脱这件事,对他而言,只剩一心修定之一事而已。

学禅必须先‘知诸法如幻,不起空见;知业报不失,不起有见’,而如果修本地风光的人,已全备了敦厚的德行、出离的道心,加上深信深解因果业报和缘起无我的义理,那么他的用功绝不会只成就定境。相反的,欠缺以上所说的道基前行,那么就会只类似修止修定而已。

现代禅的本地风光口诀,相当于藏密白教大手印;不同的是,现代禅以‘理性’‘人道’‘禅定’和‘人情义理’的修养为道前加行,而噶举派的大手印乃是以传统的‘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为修习大手印的前准备。

若能于本地风光得坚固,日常流露出来的,自然会是情、义、恩、爱、信、戒、定、慧等美德。祖师说‘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便是此意。

禅的修行指导学人直接将心安住在本地风光的涅槃世界,认为只要学人在本地风光的涅槃境能安稳坚固,将有如‘力士掘山获得大宝藏’一样,自然不会再对破铜烂铁──世间的一切,产生执着。

本地风光之中是没有戏论、挣扎、迎拒、取舍的──它软得像海绵,却硬得像金刚。修行人应随时处在这种心境之中。

宁愿心神不宁、烦恼起伏,也不施予任何对治。因为‘欲除烦恼重增病!’‘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我只继续着力修观空性,其他一切不管。

本地风光的体验是否坚固,是可以从梦中的影像自我检视的。如果睡前最后一念还掌握正念,且梦境之中没有忘失,仍然正念分明谨记自己是本地风光的行者,如此则是本地风光的体验已渐渐深及潜意识的表现;反之则表示自己的善根、信心、悟见和禅定力还有待加强。

一般修行人因为还没有把本地风光融入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举手投足之中,所以不会了解‘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禅境,也无法体会祖师所说:‘当一个人亲见涅槃时,山河大地、一切众

生就在那个时候,都跟着他一起进入涅槃了。’──这其中所含的深义。

禅是‘心地法门’,禅者一般都将全部的心力来照顾心地,又因为集中心力照顾实修的工夫,所以在形式(仪式)的方面,往往会不拘小节。在禅宗里有一句话说‘森罗万象许峥嵘’,‘森罗万象’就是千差万别、乱七八糟的世间现象;‘许峥嵘’就是允许它高低参差不齐,可说正是侧重心地工夫的表现。

一旦对本地风光具有真知灼见的体认时,学人会变成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我说,会变成‘凡夫’。他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甚至喜怒哀乐、表情脾气跟一般人几乎不会有两样;从外表你看不出他有什么改变,他也不太像是修行人──

而这正是修习本风光的人,第一步的成就。

尽管本地风光的修行方法很平常也很单纯,但由于人类的业习深重,分布在意识上及意识下的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很习惯地会和本地风光抗拒──这就像有些病人,虽然服了对症的药,但由于体内的排斥,使药方失去疗效一样。这时倘非详实禀告医师(善知识)让医师继续给予诊断医疗,疾病是无法痊愈的。

为什么我们没感觉到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呢?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很多预设︰我们受到经论及权威的影响,心中早存有一种成见,未尝探究事情真相,却在心中先有定见。这是我们没能发现如来的第一项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需要、激情、理想和幻想,这使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不曾让事物自己来告诉我们,它的内涵和状况。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心里面的影像,只看到自己期待的结论,以及所曾背诵过的经文而已。我们没有坦开心胸,让一一法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的因缘体系里,这是我们无法觉悟的第二项原因。

而更明显的原因是我们的‘自我概念’障住了我们的智慧。所谓‘自我概念’就是认为自己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当一个人自认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时候,就比较没办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佛法本来是很单纯的,因为人人原本就一直生活在无生涅槃中,那是无所遁逃的。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或者,有的纵然他心里已经相信这件事,却由于众生界整体的共业太强大了,他渐渐的又会丧失对这件事实的确定,然后他会舍弃对禅宗心印直接的追求,转而再度去学习次等的法,继续固执的认为我不是涅槃、我不是缘起、我不是无生、我不是空性、我不是本地风光……,因此他的不安和痛苦不会减少,同时他也需要很多消除不安痛苦的法门。



格言之,修行是可以‘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六祖惠能语),因为‘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倘能于清净本心──涅槃得一真知灼见的确认,并于一切时地中长养它、坚固它,从熟练到绵密,从绵密到生起无功用,则能具足一切功德善行。正如六祖所说:‘吾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至此再说迷说悟尚属多余,何况修行二字?不过由于直指人心的法门,失传已久,人们习于‘摘枝寻叶’,对于向上一着、千圣不传之禅不免生疏,故而从渐修法门厚扎根基也有其必要。

认明本地风光的人,十分清楚学佛的目标──涅槃(灭境、本地风光)只是心境泰然的平常事而已。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是古人的一首诗偈,字意浅白,含义却深远。对我而言,灵山塔便是本地风光,在现代禅丛书里,我曾用许多篇幅向学佛朋友介绍般若空的实际修习法——本地风光,只是就如古人另一首诗偈所描述的:‘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向身外觅神仙。’平常、素朴的佛法,一般人总似乎不太珍视,然而舍弃了和日常生活、待人处世息息相关的心地法门,世上哪里另有让人在原处解脱的方法呢?

其实,本地风光是大乘佛法的修证精要,我确信没有哪一个大乘宗派的修行者,他最后所浸习的不是本地风光。学禅的人如果能将本地风光的见地融入历缘对境、行事作务之中,则其定慧的增长,将是不可限量的!

义学与修证并重,方能为中国佛教注

入活水源头,延续汉传佛教之慧命。
作者: 请君入瓮    时间: 2016-12-14 21:23
翰林探花 发表于 2016-12-14 21:07
‘本地风光’简单的说就是心灵最单纯、最开放的原本状态,它也是涅槃解脱的当体。

‘本地风光’是禅门的 ...

这个不急,翰林夜跑之后又胜利摧残几颗烟?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4 21:47
请君入瓮 发表于 2016-12-14 21:23
这个不急,翰林夜跑之后又胜利摧残几颗烟?

好你个那江,俺戒烟失败你幸瘾乐癖是吧。。。。

作者: 拍岸浪    时间: 2016-12-14 22:04
翰林探花 发表于 2016-12-14 21:47
好你个那江,俺戒烟失败你幸瘾乐癖是吧。。。。


太好了
我幸灾乐祸的说
戒烟会胖,因为这个不曾想过戒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4 22:20
拍岸浪 发表于 2016-12-14 22:04
太好了
我幸灾乐祸的说
戒烟会胖,因为这个不曾想过戒

NONO,嗜烟不是灾祸,是瘾癖,不曾想过戒,但还是得控制好烟量。。。。

作者: 西门庆卖烧饼    时间: 2016-12-16 13:27
阿弥佗佛,蹭碗鸡汤。
施主,您这是不好好说人话!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7 12:32
西门庆卖烧饼 发表于 2016-12-16 13:27
阿弥佗佛,蹭碗鸡汤。
施主,您这是不好好说人话!

诗言心声,咋就不是人话呢?非要通俗得口语化就是人话了吗?切,不懂欣赏自然无法共鸣。。。。。

作者: 一池碎曲为谁弹    时间: 2016-12-17 18:39
赞同标题的说法!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6-12-17 19:52
一池碎曲为谁弹 发表于 2016-12-17 18:39
赞同标题的说法!

一池晚上好。听说你在健身,好好坚持哦,咱们仨一起健康活到老,快乐泡坛到老。。。。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