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袁崇焕---文化的必然悲剧 [打印本页]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18:15
标题: 袁崇焕---文化的必然悲剧



读书读史,是人生快意事之一。记得看一本传记,里面描写一代天骄在苏联重兵压境之时,读到书生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北伐,击悍勇铁骑,克坚固名城,以少胜多,让身处北地的汉民,终于见到了王师的风采。千年后的一代伟人,读史至此,感慨批语:“再读此传,令人神往。”不仅是英雄相惜,更有对陈庆之深入虎穴,横扫千军的风采的钦羡。


明末年间,内忧外患,此刻,一个能拯救大明至少关外局势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他和陈庆之相同的也是一介书生。了解袁崇焕的人就是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论是为了答谢侯恂的伯乐之恩,还是勇担天下兴亡的责任,他做了一件与官场格格不入的事情:单骑出关,巡视形势。而官府和家人皆不知其所踪,时间不长,他回朝了,而且语出惊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官场其实就是一个圆滑的场所,世事练达,小心行事,崇尚: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个性张扬才华盖世,也要低调行事。白起一代战神,忤逆王之意,落得自裁;古名将风的韩信,被贬之后: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被斩于长乐宫。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封建社会,一个打天下的名将,他不仅具备灭帝敌国的本领,如果灭自己君王的国,同样易如反掌。这样的先例如北周将军大司马杨坚、后周都点检赵匡胤。。。

如果我们把皇帝杀功臣通通归结于韩信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未免太过简单。


范仲淹有句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当然我们不能把皇帝想的太高尚,但如果选择一个人死换取一个国家的安定,大多数人,会做出和皇帝同样的选择。


回到袁崇焕的话题上来,当他面对让朝廷寝食难安的后金凶悍的铁骑,竟然给予军马钱谷,一人足矣。既然有人愿意去险地担责,群臣乐得静观其成。与以往扯皮推诿不同的是,明朝廷就此问题以罕见的效率达成一致: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


没人愿意去关外和浑身羊膻气的后金劲旅作战,更别提关外明军的派系关系,骄兵悍将如何指挥?所幸有你袁崇焕知难而上,真是太好了。既然你这么能干,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枪给枪。。。


    只是此时,满朝文武乃至袁崇焕本人没有想到,与前几任不同的是,袁崇焕的功勋和结果,竟是如此的骄人战绩和笔墨难言的凄惨。。。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18:17
榆园兄让我写一篇,我先写个序,以为敬意。

至于是否还有1/2/3。。。

还看反应,莫落得个五胡乱华下场就好。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8 18:19
本帖最后由 无弦风 于 2018-7-8 18:28 编辑

先顶一下,期待后续。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18-7-8 18:24
学历史的吧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18:27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7-8 18:19
先顶一下,还未细看。

谢顶。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18:28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18-7-8 18:24
学历史的吧


还真不是,不过如果考取个历史教师证,当如探囊取物耳!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8 18:28
看完后,修改了沙发。不好意思。
作者: 信以为真    时间: 2018-7-8 18:31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8 18:28
还真不是,不过如果考取个历史教师证,当如探囊取物耳!

我有一个师哥,学历史的,天天在网上叨逼叨,好像很有学问。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18:31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7-8 18:28
看完后,修改了沙发。不好意思。




我喜欢开玩笑,莫见怪。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18:33
信以为真 发表于 2018-7-8 18:31
我有一个师哥,学历史的,天天在网上叨逼叨,好像很有学问。


把第一句去掉,后一句去掉前两个字,基本就是描述我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8 19:49
果然。
第一次看思归的文史帖,叹服。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8 19:58
刚好这三天没有世界杯比赛。

期待继续。
作者: 妖精七七    时间: 2018-7-8 20:48
好像袁崇焕是广西人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21:40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7-8 19:49
果然。
第一次看思归的文史帖,叹服。


榆园兄谬赞,互相学习。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8 21:43
妖精七七 发表于 2018-7-8 20:48
好像袁崇焕是广西人


七七,袁崇焕是广东人。

不过,那时两广为一广,也算广西人。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9 07:48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8 21:43
七七,袁崇焕是广东人。

不过,那时两广为一广,也算广西人。

现在也在争论。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9 10:33
楼主的文字非常耐看,学习了,期待更新。很喜欢这样的文史贴,不枯燥又能学到东西。闲过也是把好手,以前写过大汉帝国的皇家外史,也好看的很。
楼主的五胡乱华我也是从头看完,好像也参与互动过一二,基本以学习为主,感觉很过瘾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9 20:15
袁崇焕,看到过一些解读的文章。想想看看愿言版主解读的。五胡乱华没看到,有时间找来读读。历史,不同的人解读也会不一样。同样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9 21:13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18-7-9 10:33
楼主的文字非常耐看,学习了,期待更新。很喜欢这样的文史贴,不枯燥又能学到东西。闲过也是把好手,以前写 ...

多谢天涯的肯定,这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之一。

即使有一个人,能够认真读,提出意见和不同看法,这篇文字就有了意义。

再次感谢!!!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9 21:15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7-9 20:15
袁崇焕,看到过一些解读的文章。想想看看愿言版主解读的。五胡乱华没看到,有时间找来读读。历史,不同的人 ...


弦风好,崇焕和历史上的功臣一样,但有很多不同解释,比如岳飞现在很多人就说他的死是咎由自取。

无论在那个时代是否该死,已不重要,最关键的这些人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的一腔正气和不惧牺牲的勇气。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9 21:16
本帖最后由 翰林探花 于 2018-7-11 10:10 编辑

  一、名将风采———————百无一用非书生

  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将军,一定是身高丈二,浓眉大眼,声如霹雳。其实,这都是受了演绎小说的影响。真正的战争和战斗,从古到今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取胜,单打独斗那是武侠小说。不排除个别将军在战斗中,悍不畏死的勇气会激励全军士气,但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定是将军背后整个团队的力量。

  项羽万人敌,结果也是自刎垓下。

  《明史袁崇焕》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内容很简单,大意袁崇焕是个书生,考中进士,封了县官,但他仗义疏财且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退伍的校级干部和退伍老兵,就追着他们谈论边关战事,时间长了就了解了边塞情形,常常以自己是守边人才自诩。

  虽然明史没有渲染崇焕的外貌,事实上他能够中进士,至少是才高八斗之人。但他是不是文弱书生呢?是不是只会吟诗作画崇尚空谈的士人呢?幸得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各地都有府志县志一类的史记。《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矫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如果这一点尚不能说明崇焕的勇武和胆略,那么朝廷的《明史袁崇焕》: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则为袁崇焕的胆略做了最好的注脚。强健的身体,超凡的胆魄,书生同样能做大事,班超、张良、韩信、陈庆之、谢安等,无一不是书生,但临阵对敌,谋略出众,亦敢于亲冒矢石。一个没有勇气的将帅,崇尚空谈的主将,不是如王琰被墙压死就是赵括被射死之类的结果。

  与陈庆之一样的书生袁崇焕,多次亲临矢石,逞威犯险,坚忍不拔,与将士们一起杀敌卫国。多次率孤军与强大的后金军做生死斗,且多次击败从无败绩的努尔哈赤,致使一代英雄就此饮恨沙场。

  书生虽有韬略,也不乏勇气,但大多数书生还有一个弊病:意气用事。自古言:书生意气。一代伟人在《沁园春·长沙》中就曾写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挥斥方遒肯定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但书生意气,则未必一定带来后者,在军机大事和朝廷上,会带来杀身之祸。《明史列传》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崇焕挥洒自信,给了皇帝5年时间复辽,崇祯自然高兴,那么崇焕知道自己说的靠谱吗?不是所有的朝臣都是饭桶,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复辽的根据。崇焕回答: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因为崇焕知道,崇祯皇帝是明朝以来最节减最勤劳的皇帝,作为臣子,他心疼皇帝爱戴皇帝,是品格也是热血感情。

  但君无戏言,而重臣可乎?崇焕用自己一颗体谅安慰圣上的心,给自己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君臣对话完毕,炸弹上的定时器已经开始了倒计时的工作。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崇焕这两句诗词,感动了多少热血男儿,让他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200多年后的一个姓孙的广东人,终于驱逐了满清,袁督师如在天有灵,当含笑九泉。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9 21:21
这排版,也是让人妥妥的服。
作者: 虎步漫游    时间: 2018-7-10 09:40
这才是见学问,长见识的好帖!杂谈的口水帖可以见此休矣!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10 12:45
但君无戏言,而重臣可乎?崇焕用自己一颗体谅安慰圣上的心,给自己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君臣对话完毕,炸弹上的定时器已经开始了倒计时的工作。
-------------------------------
私以为这是他个人的悲剧。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也就上升到历史的悲剧。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11 10:14
百无一用非书生,自古勇将铸忠魂。牛帮兄写史有料,看着涨姿势。21楼帮你排了一下版。。。。。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11 10:15
杂谈门楣推荐主题上有在线排版工具,你可以点开用的。。。。。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1 16:56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8-7-11 19:42 编辑

关外寒风----后金的再次崛起


      文明和野蛮永远是两个对立面,但这不妨碍两者的融合统一。一千多年前的金,曾经灭辽,灭宋,其强悍的战力,个人勇武与森严冷酷军纪的猛安制度,让拥有冷锻钢札瘊子甲、车床弩超越金军一个时代装备的辽宋军纷纷倒在其旗下。这是一群从按出虎水原始森林出来的猛兽,强健的体魄,令人叹服的忍饥挨冻的耐力,与原始森林的野兽搏斗,虽然不是其乐无穷,但经过这样锻炼的女真族人,堪堪可比古罗马角斗士的战力,甚至还要强上很多,毕竟女真族人的宿命就是渔猎,与老虎、黑熊战斗,比与人战斗难度和烈度大的多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因果关系,假如没有辽贵族无耻的奢侈淫靡的生活,年年月月催要海东青和东珠等名贵物品,逼的女真造反,也许现在的女真和赫哲族人一样,过着无数现代城市上班一族羡慕的田园生活,我们不仅会听到悠扬婉转《乌苏里船歌》,肯定还会有激昂雄壮的《我们捉老虎》之类的女真民歌回绕耳边。

      没完没了的索取,兼之辽贵族极端轻视女真人的态度,动不动去女真领地索要完海东青,还要夜宴,让各个首领跳舞,很多时候还要首领的妻女侍寝。女真人单纯豪爽不假,但不是傻子,这么欺负到头上的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心中的怒火早已冲天而起。当辽国皇帝天祚帝命令完颜阿骨打这只女真的雄鹰给他跳舞的时候,阿骨打冷冷的推辞了。天祚帝想杀而未能杀,就此两族正式翻脸。

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金灭了辽国,继而灭了北宋。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的将此归结为没有完成的舞蹈造成的历史悲剧,但我们可以肯定,被压迫民族的爆发力和反抗力是能毁灭一切压迫者的。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明末。如果说天祚帝作死让阿骨打跳舞葬送了两个王朝,那么为大明挖下第一锨墓土的则是李成梁。我们不能否认小人物能够扭转历史的走向,假使没有萨拉热窝的那颗子弹,假使没有虹桥那个酒醉的日本兵,假使。。。虽然历史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肯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李成梁是个能干的将军,他征蒙古,击女真,铁血手段震慑关外,纵横边关数十年,杀死无数的蒙古和塞外少数民族,努尔哈赤就曾被其活捉当了奴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成梁故意假手他人杀了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然后让努尔哈赤心生反意;另一种说法是李成梁熟谙历史,养女真自重,故意让努尔哈赤作大。

      《明史》: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如此名将,竟然放过了努尔哈赤,天意人意?设使成梁狠心杀掉努尔哈赤,历史的车轮又将转向何方?然而此刻,努尔哈赤的后金力量已经势不可挡的壮大了,成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能够且敢于和后金战斗的明朝将帅,已经寥寥无几。

     一个民族的英雄,必定是与之有着生死矛盾的另一个民族的重大威胁,在你死我活的竞争时刻,只有死了的他族的英雄才是好的英雄。

     然而,努尔哈赤已经带着浑身膻气携大刀利箭的精悍铁骑,扣响了山海关的大门。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1 16:56
翰林兄,辛苦你了。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11 20:45
前面说袁崇焕个人的悲剧是指他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我历史读得少。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2 02:44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7-11 20:45
前面说袁崇焕个人的悲剧是指他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我历史读得少。

没有,你太谦虚了。

是的,英雄人物特立独行,思维行事与众不同,有一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的优秀本身,对于庸才就是一种威胁甚至羞辱,所以,不用你给自己挖坑,很多人抢着给你挖坑呢。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12 13:01
我感觉,历史,从文明角度说,是必然。但从社会角度说,完全是偶然的。
比如科技,不论从那个人、在哪个国家发端和进步,这是文明进化史,其方向是必然的。
但是小到历史事件生成,大到朝代更替,从根上说都与某个人有关,而这个人的成长史本身就是很多偶然的集成,那么其串联起来的社会史,也完全是偶然的。
我们,就是这偶然历史洪流里的一片小叶,随波逐流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12 13:02
楼主继续,跟读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2 14:02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18-7-12 13:01
我感觉,历史,从文明角度说,是必然。但从社会角度说,完全是偶然的。
比如科技,不论从那个人、在哪个国 ...

诗意的说法我基本赞同,说到了根本。

个人与民众,偶然与必然,这是一个测不准的问题。

历史在某个关头,会以想象不到的方式扭转方向,是历史选择了某个人,还是某个人改变了历史,大多数时候很难说清。

不过,我确实相信:至少在某个阶段某个时代,英雄不仅能改变历史也能创造历史。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12 17:00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2 14:02
诗意的说法我基本赞同,说到了根本。

个人与民众,偶然与必然,这是一个测不准的问题。

很高兴和思归讨论这话题,看来我们有共同点。
个人感觉,世人说的历史选择人,有点无从谈起。没有了人,也就少了人的观照。单纯的自然风景和地理纪元更替,这样的历史还叫不叫历史,算是个哲学命题了。
比起来,还是人改变历史更易懂些。那些英雄辈出者小则是历史长河一个突起,一朵浪花,大则翻天覆地,改变历史走向。从这点说,那些历史学家口中所言历史的必然,就很值得商榷了。
某个时间节点因为有了某人,历史会变辙。但决不像历史学家说的,没有了这人,必然有另一个人会来添补。或许机会和背景一样,但英雄是不可复制的,有没有他——这个特定的人,世界大不同。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12 18:14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2 02:44
没有,你太谦虚了。

是的,英雄人物特立独行,思维行事与众不同,有一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从这点上来理解足以上升为历史文化的悲剧。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13 10:57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18-7-9 10:33
楼主的文字非常耐看,学习了,期待更新。很喜欢这样的文史贴,不枯燥又能学到东西。闲过也是把好手,以前写 ...

我也去找找看。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5 22:50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8-7-15 22:56 编辑

女真不过万,满万不可敌之一----神话还是现实

袁崇焕这个南人,他私访北地,对北地的蛮夷的战斗力他不可能视而不见,但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自负,能够战胜这些粗野强悍的蛮夷呢?我相信,他肯定是博览古今,食古而化的贤人智者。

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和战斗技巧,对于一支军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特别尊崇的项羽、关羽、张飞以及五胡乱华时代的冉闵,他们个人的武力值达到了人类的顶峰。而后期五代十国的王彦章,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最后被内部人砍了脑袋;而唐宋的李晟智勇双全个人武力。。。不可否认这些人对战争的进程某种程度起着很大作用。

某种程度,敢于拼杀,个人战斗技巧娴熟的军队,在古时代,这就是战斗力保证,也就是胜利的保证。

在此情况下,贬低农耕民族的武力的说法甚嚣尘上,羊如何斗的过狼?吃稻米小麦的人打得过吃羊肉喝牛奶的马上武士?世界球王的梅西喝着内蒙的蒙牛为了人民的币面对全世界大嚷:我不是最强,但我注定要强。结果呢,牛奶没有挽救梅西,梅西跪倒草地回了南美。这也是从侧面验证了,至少喝牛奶未必就是夺取冠军的必然因素。

后金的第一次亮相,是和辽贵族战斗,谁欺负我,我就和谁战斗,这基本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而事实是众寡悬殊的金军以血勇之气战胜了貌似强大的辽军铁骑。

如此看来,只要敢拼命,个人勇武,结合一起,在冷兵器时代就能所向无敌,事实一直是这样吗?

金军在武力达到最盛的时代,他们灭辽,灭北宋,所向无敌,以致对于南宋的皇帝赵构竟然出现了:搜山检海捉赵构。据说,此次擒拿南宋皇帝的行动,太过突然,导致赵构可能正在和皇后嫔妃谈人生的关键时刻,太监一路滚爬着进入内室汇报,惊吓之余赵构竟然从此无师自通的练成了葵花宝典。

但是,在普通宋军眼里: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在皇帝眼里,你有追兵,我有葵花宝典。。。这种气氛下,有一只力量不甘于被欺辱,他们异军突起,这些人也是吃五谷杂粮,喝长江黄河水,但是,他们是一群有血性的汉子,他们的战力如此惊人,乃至金军发出悲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是不是岳飞带领的部队就是少数民族精于骑射的武士?不是,岳飞带领的还是中原一带的汉族汉子,他们身含家破人亡的背景,报仇之心无比坚固。在岳飞的严苛军令训练下,万众一心,步调一致,集体的力量彰显无疑。

他的儿子岳云与将士一起骑马进行爬山练习,不小心马失前蹄摔倒在地。岳飞见了大怒指责岳云说:“这全是平日练习不认真造成的,如果是在战场上,岂不误了国家大事?”当即下令将他推出去斩首。众人求情,念其年幼,即便这样,岳飞最后还是下令将岳云打了100军棍。

《宋史》:张浚廉得其实,曰:“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未得为公也。”奏乞推异数,飞力辞不受。尝以特旨迁三资,飞辞曰:“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级,男云遽躐崇资,何以服众?”累表不受。颍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飞又辞。

如此军纪如此公平之下,士卒能不万众一心,以死相报?这样团结的军队战斗力,又岂是凭着射猎亡命之徒的蛮夷之辈能抵抗的?

结果大家也知道,岳飞准备北伐,痛饮黄龙府,结果,南京城出来的秦丞相和那个练了葵花宝典的皇帝齐心合力之下,岳飞被冤死在风波亭。能够战胜野蛮力量的汉族力量,就此云消雾散。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一代兵圣戚继光带领的浙江兵,出身鱼米之乡,文学气氛浓重。戚家军战胜了凶残的倭寇,他们能战胜北部蛮夷的元骑兵,但是能战胜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后金吗?这些号称出相的吴地,能给人带来希望吗?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5 22:52
哈哈,这排版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16 00:01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5 22:52
哈哈,这排版

排版没大问题,就是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没有空格。

不影响阅读,那我就不编辑了。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16 00:06
惊吓之余赵构竟然从此无师自通的练成了葵花宝典。
================================

这是什么梗?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6 00:1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7-16 00:06
惊吓之余赵构竟然从此无师自通的练成了葵花宝典。
================================


哈哈,少儿不宜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16 00:39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6 00:14
哈哈,少儿不宜
恐伤肾?
从此不举了?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6 01:07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7-16 00:39
恐伤肾?
从此不举了?


赵构自此无后。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16 01:44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6 01:07
赵构自此无后。

嫂得寺内。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8-7-16 17:22
从头看到尾。崇拜下思归。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8-7-16 17:25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历史发展潮流。
倘若一国文明发展程度远远高于周边同等水平,那么,必被野蛮摧毁。
这是一种平衡,像一只无形大手在操纵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8-7-16 17:31
继续继续。。。。
作者: 离离    时间: 2018-7-16 17:31
继续继续。。。。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17 11:14
我不是天生最强,我只是天生要强。嗯,继续。。。。。
作者: 虎步漫游    时间: 2018-7-17 12:12
跟读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7 23:43
离离 发表于 2018-7-16 17:22
从头看到尾。崇拜下思归。


谬赞了。

能从头看到尾,让我感动。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7 23:44
翰林探花 发表于 2018-7-17 11:14
我不是天生最强,我只是天生要强。嗯,继续。。。。。


翰林兄,哈哈,你的鼓励我会继续的。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7 23:44
虎步漫游 发表于 2018-7-17 12:12
跟读


谢谢了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7 23:45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8-7-17 23:47 编辑

皇帝的想法---崇祯的内心世界

袁崇焕他不仅要观察关外的后金力量,度量明朝驻边的武装的战力和忠心程度,更重要的在那个时代,皇帝大于天。《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在三者之间权衡,皇帝对于袁崇焕的命运更起决定作用,袁崇焕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后金知道,关外驻军知道,天下人都知道。

历史上,功臣名将为了防止皇帝对自己产生疑虑进而从肉体上消灭的办法想的太多了,战国王翦把秦军的老底全部带出去消灭楚国,换做谁都会不放心。白起血淋淋的例子摆在前面呢,王翦不傻,他想了一招:秦军出征,秦王亲送王翦灞上,这是最高的礼仪。王翦却非常不要脸的要求赏赐良田大宅,秦王都替他脸红了,估计是诺诺的问:将军出征还愁贫穷吗?王翦很厚颜无耻的说作战有功也未必得封侯之赏。趁着现在信任我用我,先为子孙谋些家当。秦王听了哈哈大笑,内心最大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最让人佩服的是王翦把厚黑发挥到了极致,部队还没到武关呢,就派出了5批使者去加要赏赐和当场兑现。千古一帝的秦王傻吗?我相信没人敢这样想,第一次秦王不明白,那么我相信他回宫之后马上就明白了王翦的意图,君臣相知,也就知道了王翦没有野心,从而放手让王翦去打。

至于南北朝名将檀道济被自己人杀害时刻,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时光过去了一千年,历史在这里给中国留下了最悲愤的一幕,坚持抗金恢复中原的岳飞父子被屈死在风波亭,岳飞悲愤的呐喊:天日昭昭一直回应在历史的天空。

以学富五车的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典故,我相信他更知道皇帝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从天上打到地上,也能从地上直上云霄。说到底,袁崇焕还是一个知识分子,韩信、岳飞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内心有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清高,不屑于拍马和顺应社会。比如韩信就自负到看见樊哙下跪都自嘲:竟然和这样的人一起为伍了。而岳飞,军纪森严,自律严格。与韩世忠、张骏等抗金的宋军军纪截然不同。

在一个污浊的官场,你同流合污大家都放心,你黑我黑大家黑,谁也不是好东西,相安无事。一群乌鸦里面落了一只天鹅,是这群乌鸦该死还是你天鹅不识时务?你高洁的品质,出众的才华,本身就是对庸人的一种羞辱,何况你还特立独行,更是没有了在官场存在下去的理由了。本来是皇帝的部队,皇帝发饷,凭什么叫:“岳家军”?

历史上有名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不杀功臣的大概只有唐宗宋祖,而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个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确实具有帝王本事,但杀起功臣,可是比谁都狠。那么他的最后一个子孙朱由检是不是也继承了他的习惯?

朱由检16岁登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中国历史最有名的太监之一魏忠贤,在登基很短的时间,他剪除了魏忠贤的羽翼,杀了魏忠贤等一大批太监和官员,显示了他不凡的能力。但是他此刻面对的不仅是太监,还有内乱、外患、地方军阀、文官把持朝政这么一个局面。更可怕的是连年灾荒,再遇上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时期,瘟疫又开始了流行。明帝国这么重的一副烂摊子,压在了这个十几岁少年的瘦弱肩膀上,我们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是多么的巨大。

崇祯杀魏忠贤的经过堪称一部经典的官场小说,以弱冠之龄,而考虑深远,谋略周到,终于把为害几十年的太太监搬倒了。而恢复东林党的名誉和地位,又给他带来了迷惘,和坏人战斗的不一定就是好人,也许他们打着清流的招牌做出的事情比坏人危害更大,对于一个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少年,面对亦黑亦白的朝廷人士,今天是清官明天可能就有证据他是个大贪官,如此习以为常,他肯定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对于一心想中兴国家的他,此刻一定会对所有人失去了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信任。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描述崇祯:“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这种大形势下,耿直自专的重将袁崇焕,遇到了疑心深重的崇祯皇帝,其结果如何,也就不难得知。

接替明朝的清康熙帝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一双慧眼:“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这不是一个臣子袁崇焕的悲剧,也不是一个皇帝崇祯的悲剧,这是一种历史文化氛围的必然悲剧。只要这种文化存在,这种悲剧就不可避免。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18 08:52
这一节题目可商榷:想法和内心世界是他人,不好由作者诉,只能是分析或揣测。
应该还有后文吧。
另,前面一节天生要强那段之戏谑与深度的历史文化分析场合不符。
一家之言。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8 09:03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7-18 08:52
这一节题目可商榷:想法和内心世界是他人,不好由作者诉,只能是分析或揣测。
应该还有后文吧。
另,前面一 ...

无弦风说的很有道理。
皇帝内心如何想,外人肯定不会确凿,但有一门学科叫心理学,另外,人的智慧有多少,但想法基本围绕正常的社会活动展开,不会太离谱,如同康熙所言。

至于天生要强那个,是有些不严肃了,刚过去的世界杯对我影响很大,唐突了。

后面根据情况还会续写。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18 09:49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7 23:45
皇帝的想法---崇祯的内心世界
袁崇焕他不仅要观察关外的后金力量,度量明朝驻边的武装的战力和忠心程度, ...

精彩。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18 11:12
以历史辩证法及文化心理学揣度崇祯心理世界,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到位的。虽然我历史所学造诣不深,但看牛帮兄深入浅出受益匪浅。。。。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18 22:08
岳飞和李牧,有的一拼
作者: 扑尔敏    时间: 2018-7-19 10:38
文化帖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9 12:54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7-18 09:49
精彩。

精彩继续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9 12:54
翰林探花 发表于 2018-7-18 11:12
以历史辩证法及文化心理学揣度崇祯心理世界,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到位的。虽然我历史所学造诣不深,但看牛帮兄 ...

翰林兄谦逊了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9 12:55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18-7-18 22:08
岳飞和李牧,有的一拼

李牧还跑呢,岳飞是明知回来结果不好,也回了。

同样都是悲剧人物。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19 12:56
扑尔敏 发表于 2018-7-19 10:38
文化帖

小单说文化贴,汗颜中。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19 13:05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9 12:55
李牧还跑呢,岳飞是明知回来结果不好,也回了。

同样都是悲剧人物。

李牧也跑了?还以为光廉颇跑了呢。
那时的大腕都挺爱跑的,白起是个例外,王翦是个人精,也没跑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8-7-21 10:03
怪不得不见思归兄了
原来在做学问呀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8-7-21 10:04
写得真好,慢慢细读细看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1 11:12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18-7-19 13:05
李牧也跑了?还以为光廉颇跑了呢。
那时的大腕都挺爱跑的,白起是个例外,王翦是个人精,也没跑


春秋时代,酷似现在的欧美,人才流动非常方便,都是免签。孙膑、伍子胥、廉颇。。。都是这样

孔子周游列国,肯定没有带着鲁国的护照,照样走遍天下。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1 11:14
从容 发表于 2018-7-21 10:03
怪不得不见思归兄了
原来在做学问呀


轩版,这话说的有些冤枉人了。

天天下雨,赶上黄梅天了,没法拍,只能默默去行摄顶帖。

倒是你,躲在山中避暑,不知秦汉无论魏晋。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1 11:15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8-7-21 11:21 编辑

关宁铁骑----成也萧何败萧何

    在抗击后金的力量中,有一只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名震后金的关宁铁骑。正是这只部队,一次次将疯狂野蛮的后金军拦在了关外,并创造了两昼夜奔袭300多里突入关内,将围困北京的八旗铁骑打的狼狈不堪的奇迹。由此也让满清皇太极使出了离间计,最终让袁崇焕饮恨北京城。

     关宁铁骑在这种战乱纷飞的背景下组建产生的。关于关宁铁骑的是有谁组建的说法无外乎三种:一是由孙阁老孙传庭出头组建的;二便是由袁崇焕为了抵御后金入侵,组建而成;三便是由祖大寿组建而成。关宁铁骑的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山海关、宁远、锦州等辽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在归附的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一大批辽将。从崇祯把袁崇焕抓起来,而皇太极攻击北京,关宁铁骑一怒之下奔回关外,任何人包括皇帝都调不动这支部队,而袁崇焕在崇祯命令下一纸书信,关宁铁骑立即进京解难。由此可以看出,关宁铁骑和袁崇焕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三百年后,那个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的郭沫若,以他风流才子的思维惯性,再也想不到,在他写过这篇文字后的几年时间里,有黑土地之狐美誉的林彪率领的东北籍战士为主的第四野战军,围歼关内的国军精锐,然后出兵关外,横扫大半个中国,红旗直插海南岛。据战后分析,陈诚这个抗战有功的清廉的国军杰出将领,在接收东北的时候,竟然置数十万日军训练有素的东北战士于不顾,令其解甲归田,而后被林彪元帅发动的土地改革全部接收变为解放军战士,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由出关的十万变成百万四野雄狮,当然党的正确领导,林彪元帅的战略战术能力起了很大作用,但不能否认这数十万东北籍训练有素的战士的热血忠勇铸就的功劳。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反抗斗争不断,关外由于后金的逐渐崛起,明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家丁制度竟然在军队内流行起来,国家出饷供养将帅私人的家丁,军队之中大小将官每人都有为数不等的家丁。明中期以后他们逐渐成为边镇军队的主力,不否认他们曾发挥了一定的的作用。但这种纯私人武装的战斗力能维持多长时间呢?尤其没有整体的战斗意志,纯粹为钱和将官所用,战斗力必不可免的衰弱了。当朝廷看到这种现状想到要重振军队,开始舍得大量投资朝廷部队时,积重难返,钱还是继续到了贪腐将领和他们的家丁手里。

    明朝的军队在对后金骑兵为主的斗争中屡战屡败,袁崇焕单骑出关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有的放矢的采取了一个政策:以辽人守辽土。辽人前面是毫无人性只知道屠杀的后金野蛮力量,而他们身后就是他们的妻儿老少,父老乡亲。他们是一群血热的辽东汉子,保家守土责无旁贷,袁崇焕从辽东各地选拔善骑射勇士,组建成军,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宁铁骑”,靠着朝廷那群臣拨给的军饷,袁崇焕花大钱给他们装备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个人武器:火铳,重铠,备双马。

    而且还配备了那个时代的核武器:红衣大炮。其实这种大炮也叫作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欧洲前装重型滑膛炮,每一炮打出去,铁球和铁沙四处飞迸,杀伤力巨大。作为军中重器,袁崇焕自然对其非常重视,操练,火药,保养无一不关照到位。

有了守土有责的乡军关宁军,有了重武器红衣大炮,武装到牙齿的个人装备,只差一场胜利的战斗来证明自己了。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西渡辽河,攻陷了连接关内关外的重地锦州,然后又派精锐之师猛攻宁远,此刻志得意满的努尔哈赤派人劝降袁崇焕,还给他写了一封书信。论野蛮努尔哈赤一个顶袁崇焕十个,论文采,十个努尔哈赤也顶不了一个袁崇焕。自取其辱之后,努尔哈赤亲自上阵攻击宁远。

    结果就不用说了,努尔哈赤在野蛮粗壮的身体,遇到热兵器也只是一个笑话,宁远大捷就此诞生,这场战斗不仅打败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奠定了红衣大炮和关宁铁骑的威名。

     子报父仇情理当中,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领着后金精兵来到宁远城下,扎下九座大营,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之势。当年,努尔哈赤当年就在这里被炮决不治而亡。这次就是要打下宁远,为努尔哈赤报仇雪恨。战斗打响后,红衣大炮轰击,炮火硝烟中却杀出一支几万人的马队,这支部队就是关宁铁骑,他们手持铁铳,向着后金官兵就开始射击,铅弹如狂风般向鞑子兵扫来,几百米射速的子弹,穿透铁甲如刀切豆腐。残存的后金军还没明白怎回事,关宁铁骑已经冲到近前,把三眼铁铳调过来,抡起便向后金军头上砸来。

失败是可以重复的,皇太极和他爹走了同一条道路:失败,只是比他爹幸运的是没有死而已。

    而当皇太极带领数万后金精锐骑兵进逼北京城的时候,袁崇焕带领只有9000关宁铁骑勤王,两日夜奔行350里,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立即对后金军发起了冲击,经过将近一天的激战,打败了后金军。

    战后,袁崇焕说:“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

    谁能想到,几年后,这支令凶悍的后金闻名丧胆的明朝力量,竟然投降了后金,并作为急先锋,打遍了中国,并杀了明朝最后一个皇族的继承人,白云苍狗,世事难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还是一幕悲喜剧?如袁崇焕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历史,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8-7-21 11:17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1 11:14
轩版,这话说的有些冤枉人了。

天天下雨,赶上黄梅天了,没法拍,只能默默去行摄顶帖。


我这叫恶人先讲理哈

这山上的日子真好过呢
天天饭来伸手 茶来张口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8-7-21 11:18
你真是能写呀!服煞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1 11:18
从容 发表于 2018-7-21 11:17
我这叫恶人先讲理哈

这山上的日子真好过呢

刚才玩笑了

养身修心,还得找个安静地方,好好休养。

身体第一,心情第一。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8-7-21 11:22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1 11:18
刚才玩笑了

养身修心,还得找个安静地方,好好休养。


有朋友关心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1 11:23
从容 发表于 2018-7-21 11:18
你真是能写呀!服煞


拷贝了,带回山里读。

赏月东山下,悠然读华章。

咳咳,这不算广告。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1 11:26
从容 发表于 2018-7-21 11:22
有朋友关心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来行摄有两年了,多蒙轩版照顾,关心也是必然。
作者: 从容    时间: 2018-7-21 11:44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1 11:26
来行摄有两年了,多蒙轩版照顾,关心也是必然。


两好才能同好
总感到思归兄是个真诚的人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21 15:17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1 11:12
春秋时代,酷似现在的欧美,人才流动非常方便,都是免签。孙膑、伍子胥、廉颇。。。都是这样

孔子周 ...

不同的是,现代人没有一屁股追兵刺客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2 18:15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8-7-22 18:18 编辑

功首罪魁非两人-----平辽总兵毛文龙

“奴酋入犯(宁远),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这是天启帝的圣旨;

“毛文龙悬据海上,靡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兼碍!”这是崇祯帝圣旨,据说原件在台北;

“厚南卫之毒,寒朝鲜之胆,夺西河之气,乱三方并进之本,误专遣联络之成算,目为奇捷,乃奇祸耳!”这是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奏章;

文龙实不能制奴也”这是蓟辽督师孙承宗的结论。

目前得到的明朝的文献,对于毛文龙基本没有正面的赞誉,反而是一片呵斥贬低之声。

    也有不同看法,来自敌方满洲的罗振玉就说:“毛氏开府东江,辟草莱,固边圉,牵制山海,厥功至伟。袁崇焕矫诏杀之,乃自坏长城!”

    透过历史的烟云,如果想追溯真相,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寻找那些蛛丝马迹的事实,通过事实判断事情的真伪。如盲人摸象一般,将所得资料汇集整理,尽可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形象。首先需要肯定也必须认可的是,毛文龙也是一名善于作战的将领,且其有谋略,勇敢过人。毛文龙原先是李成梁手下的一名小军官,李成梁死后,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开始了造反的生涯。而毛文龙则作为明朝的军官,责无旁贷的负起守边之责。天启元年秋七月十四日,毛文龙率不足200人大胆奇袭镇江,擒获降将佟养正60多人,佟养正被押送京师斩首。虽然杀奴数量不多,但在那个闻奴色变的时候,以百人进击后金腹地,生擒重将,实在是鼓舞人心,振奋士气。

    镇江奏捷乃至全辽震动,辽东很多城堡惧于文龙之威而相继归降。提起佟养正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他的后代可是鼎鼎大名,出了两个满清历史赫赫有名的人物:孙女嫁给了顺治帝是为孝康章皇后,也就是康熙的生母;另一个就是朝廷重臣隆科多。当然,毛文龙生擒佟养正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后代会如此显赫,否则历史的走向说不定因此也会改变。历史就是如此变幻莫测,是必然还是偶然,是人为是天力,所谓的道路能有几次是选定的?

    如果说毛文龙的作用仅仅是擒获了佟养正,让他的后代成为满清的太后和重臣,这一点肯定无法说服观众也无法说服文龙自己。毛文龙的一大贡献是占据了皮岛,这皮岛的位置的重要性如何形容都不为过,直如在敌人腹内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所以后金如骨鲠在喉,芒刺在背,出击关内总是忧虑后方不稳,不敢倾全力而出。

   皮岛的位置其实现在已经不再中国境内,考虑到中朝关系,这里不做详述。但皮岛的位置可以用辽沈战役的葫芦岛的塔山相提并论,必守塔山共军才能无后方攻击锦州不能前后受敌;而国军拿下塔山则可两线夹击林彪的部队。皮岛就是如塔山这么一个重要的不能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后金如果倾力大举入侵明朝关内,攻打锦州、宁远等地,毛文龙就可以进击后金空虚的后方,而且后金根本来不及撤兵回援。后金如果想出内蒙古攻击北京,那就必须有把握拿下北京,否则北京拿不下,后方被文龙一扫而空,那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于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以他曹操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做这个风险极大的买卖。

    毛文龙有没有必死的罪状?不可否认文龙本人谋略有限,贪腐的军饷无数。这家伙还和后金偷偷经商做买卖,如同我军的败类谷俊山一样,名义上在足饷官兵,实际上是妄出边塞中饱私囊。袁崇焕是一个树立军威军纪的文官,更是一个书生意气的将领,对毛文龙的贪腐作为不高兴也不会容忍,上书请求清理毛文龙的银饷,哪个边关将领喜欢审计?文龙也恐惧有审计署一边牵制,上书反驳,崇焕自然很不高兴:你毛文龙还是不是大明朝廷领导下的军队?听不听朝廷的话?

    两人互动了几次,两人的性格如此鲜明,思维方式如此不同,沟通的困难性如登天一样,最后崇焕觉得此人无可救药,只能从肉体上消灭才能让辽东的战事一统。

    不要怪罪崇焕,“攘外必先安内”,在崇焕眼里,此时军令统一有着无比的意义,200多年后的抗日战争,韩复榘携山东重兵不听调遣,一枪一弹不发,让出山东重地,老蒋也是无奈挥泪斩马谡。大敌当前,军令如山,步调一致,这是军队必须遵守的铁律。著名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主帅林彪和刘伯承元帅都对手下的纵队司令说过一句话:大兵团作战,军纪一定要严!其凛然杀气跃然纸上。

    崇焕用了汉高祖晨入韩信军营的手法,剥夺了毛文龙的兵权,宣布了他的十二条大罪,文龙作为一介军汉,如何是才高八斗的崇焕的对手,自然哑口无言,束手待毙。在这个决定生死的两国争战的关头,是小节为大还是国家生死为大,两者是否有必然联系?现在都在褒扬的曾国藩的治兵之策,岂知湘军的烧杀劫掠比太平天国还甚,我们只能从书中看到陈庆之七千白袍一路凯歌,又有谁知道他的部队的勇气和动力很大一部分是以入城劫掠犒赏而来?

    司马穰苴斩庄贾也是特殊时期特殊的做法,这也不是细柳营中亚夫谈兵的时刻,这是用人的特殊时刻,个人品德要让位于国家利益,此时,还有什么比国家生死利益更重要的事情吗?崇焕还是书生意气!

    我们现在知道,文龙被斩后,三个月后金兵临北京城下,不仅带来财产和人口损失,多名大将折损,更重要的是让崇祯震骇,五年复辽,后金先复到了北京城下,其内心的不满与怒火可想而知。袁崇焕被抓下狱凌迟处死,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三个毛文龙的手下叛逃到后金,而且将红衣大炮的制作方法教给了后金,至此,后金不仅野战超越明朝,而且攻城略地有了媲美大明的利器。

清朝编纂的《明史》这样写道:“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崇祯)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作者: 榆园书话    时间: 2018-7-23 13:11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7 23:45
皇帝的想法---崇祯的内心世界
袁崇焕他不仅要观察关外的后金力量,度量明朝驻边的武装的战力和忠心程度, ...

这不是一个臣子袁崇焕的悲剧,也不是一个皇帝崇祯的悲剧,这是一种历史文化氛围的必然悲剧。只要这种文化存在,这种悲剧就不可避免。
==========
然也,历史的必然性,大于偶然性。


崇祯不杀袁崇焕,明朝就不会灭亡么?非也。《明史·神宗本纪》:明亡实亡于神宗。


明朝一步步走到此处,不得不亡。


且明亡并不是亡于大清,而是亡于流寇。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3 22:07
诗意天涯 发表于 2018-7-21 15:17
不同的是,现代人没有一屁股追兵刺客


钱学森回国的时候,可是费了好大的劲。

释放美国被俘飞行员,还有钱学森的回家书信才得以回国。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3 22:08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8-7-23 13:11
这不是一个臣子袁崇焕的悲剧,也不是一个皇帝崇祯的悲剧,这是一种历史文化氛围的必然悲剧。只要这种文化 ...


确实这样,这是周期律。
作者: 诗意天涯    时间: 2018-7-23 22:10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3 22:07
钱学森回国的时候,可是费了好大的劲。

释放美国被俘飞行员,还有钱学森的回家书信才得以回国。

这个对

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时间: 2018-7-24 08:09
宝帖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26 11:14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1 11:15
关宁铁骑----成也萧何败萧何
     在抗击后金的力量中,有一只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名震后金的关宁铁 ...

看牛帮兄说道历史,关于“关宁铁骑”涨姿势。。。。。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26 11:16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2 18:15
功首罪魁非两人-----平辽总兵毛文龙
“奴酋入犯(宁远),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这是天启 ...

牛帮兄以史家之语总结历史,深刻到位。欣赏精彩继续。。。。。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26 21:22
谢谢诸位能有耐心看帖回帖,写到这里,答案呼之欲出。

没有压迫就没有抗争,没有悬殊就不会有奋斗和野心。

留白是最好的结果,不论文字还是未来。
作者: 翰林探花    时间: 2018-7-28 18:47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26 21:22
谢谢诸位能有耐心看帖回帖,写到这里,答案呼之欲出。

没有压迫就没有抗争,没有悬殊就不会有奋斗和野心 ...

这段算是收官了吗?精彩,为牛帮兄点赞。。。。。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8-7-31 11:29
读后顶帖。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31 21:38
翰林探花 发表于 2018-7-28 18:47
这段算是收官了吗?精彩,为牛帮兄点赞。。。。。


翰林兄,收官了。

本来就是榆圆老兄一句话,啰里啰嗦了半天,是时候该结束了。

感谢支持,不然第二章都不会有。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31 21:39
无弦风 发表于 2018-7-31 11:29
读后顶帖。


谢谢无弦风。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8-7-31 21:57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12 02:44
没有,你太谦虚了。

是的,英雄人物特立独行,思维行事与众不同,有一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很可能是因为答应崇祯退敌的期限快到了而与敌方所做的交易,结果是自己帮敌方灭了敌后的一支劲旅,中了离间计。一个人能力只有那么大,却胡乱承诺,坏了大事,我不认为他是什么英雄。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31 22:04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8-7-31 21:57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很可能是因为答应崇祯退敌的期限快到了而与敌方所做的交易,结果是自己帮敌 ...


这个,这个。。。

不过一个人一个解读法,如果换个角度,也是一种答案。

袁崇焕值得纪念和尊重的不是他的武功韬略,而是一种不服输勇于担责的精神。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18-7-31 22:27
愿言思归 发表于 2018-7-31 22:04
这个,这个。。。

不过一个人一个解读法,如果换个角度,也是一种答案。

袁崇焕对崇祯表态,五年即可平辽,有根据吗?没有!但却乳房拍的砰砰响!后来,眼见承诺兑现不了,就拿诛杀毛文龙同志做交易,却反而中了离间计,这算有担当吗?

作者: 愿言思归    时间: 2018-7-31 22:50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18-7-31 22:27
袁崇焕对崇祯表态,五年即可平辽,有根据吗?没有!但却乳房拍的砰砰响!后来,眼见承诺兑现不 ...


明天回你,今天该呼呼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