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生命中总有神圣的东西——评伊沙《车过黄河》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4-7 13:15
标题: 生命中总有神圣的东西——评伊沙《车过黄河》
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1-4-7 13:58 编辑
(一篇旧帖)
伊沙,是当代比较突出的一位诗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引人瞩目也饱受争议。曾被《羊城晚报》《诗歌月刊》等多家媒体评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人”。也曾当选百家网站评选的“中国年度诗人”之首(2009年)。伊沙的诗歌无疑是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的。
但是我认为伊沙的诗歌比较极端。
下边试着以一首伊沙的代表作《车过黄河》来分析。
《车过黄河》是被新浪网评为“改革三十年十大流行诗歌”之一,在伊沙诗选里经常排在第一首的诗作,可以说是伊沙最为人所知的一首代表作。
其诗歌是以口语诗的形式,描述了他坐火车经过黄河的情景,即车过黄河时,他正在列车上的厕所里撒尿。没有面对黄河肃然起敬,没有联想到母亲、摇篮、祖国,和苦难,和勤劳,和文明,和人类的起源联系到一起,他只是内急,只顾得上自己舒服,一泡尿的功夫,他就过了黄河。
我先不用忙崇高什么的道德制高点去批他。先看看一些评论家怎么说的:
有人评论说,一个近乎圣洁的黄河与两个文化不齿的厕所和小便形成诗歌的一个巨大的反向度支撑,而结果是,小便冲洗了黄河,给圣洁来了一个淋浴,而且是用人体的排泄物——尿液作为了沐浴露,真够过瘾吧!
这其实是顺承了第三代诗人的气脉,还是那种反文化、反崇高,其目的在于“还真实的生存状态一个本真”。
骨子里还是伊沙独特的那种“爱谁谁”的小刺刺,那股劲道他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评论家认为) “这是难能可贵”。
该评论家认为,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黄河它已经不再是黄河本身,它是我们想像出来的黄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赋值与增值。黄河这个词已经远远大于了“混有大量泥沙的河”本身。当然这里面更多的也是诗人的功劳,难道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就永远这样“黄河”下去吗?我们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我们该不该给黄河还一次身,还黄河本身一个“不清白”——“混浊的带有泥沙的水流”?
诗人只是想通过这首诗给我们的审美一个冲击,给我们漠然的文化体验一个惊醒,给我们的真实生存一个还原。
诗中所提到的伟人和诗人(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叉腰/右手作眉檐/眺望像个伟人/至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或历史的陈帐/)真的就伟大吗?真的就诗人吗?我想伊沙真正想说的是:我伊沙只想做一个真人!亲爱的读者:你是想要做一个虚伪的伟人或者诗人,还是要做一个本真的自己呢?
通过以上评论家的评论,我们看见了,他其实是把崇高与反崇高定义为虚伪与真实,把这两个对立面呈现给读者,让你做出选择。人们当然希望自己不虚伪,因此而选择支持,赞扬伊沙的这首诗。
这是评论家的聪明之处,但是我要说,他这是错误的。因为他的定义就错了。
下边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8年,正是经过了那假大空,高大全的伪崇高时期之后,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其进行了历史性的清算,同时期诗歌界的朦胧诗完成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突破过程,在思想上完成了启蒙,其后的第三代诗人,从朦胧诗派的圣神的使命感,责任感,退缩的更加个人化,反崇高,平民化与私人化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伊沙只是第三代诗人之末了,但是也传承了第三代诗人的反叛的特性,反崇高是他们对那种假大空和伪崇高的反拨,他们更追求真实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沙的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叛逆也成就了伊沙诗歌的特色(这从他的《饿死诗人》等诗歌中也可以看出。)
具体回到这首诗歌《车过黄河》,你叛逆,你反崇高,但是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推倒了心中所有神圣的东西,你反什么不好,你去反一个民族的母亲河的象征,一个不带有政治色彩的一个民族的源头,这不是哗众取宠是什么?你牛逼,咋不在天安门前去撒泡尿并把它写出来呢?
你说你是为了回到真实。我们不否认,黄河只是一条“混浊的带有泥沙的水流”,但是就是这条水流,却孕育了中国民族,她在整个国民的心中,不是一条一般的河流,你挑战的,实际上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条底线。
你可以不左手叉腰/右手做眉檐,也可以不做伟人状,不做诗人状,甚至你都可以不在车过黄河时心存敬畏,但是你不能有意亵渎。
我们也不否认,每天经过黄河的列车上,肯定有人正在厕所里小便,但是有意识把它写出来,与黄河并列,形成反讽,这就是亵渎。
就是在美国这样的自由的国家,也很少有人去亵渎自由女神像吧?
在人们的生命中,总应有神圣的东西不能触碰,那是一个人,精神的高地。
下边是伊沙的《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1988)
作者: 花中的花 时间: 2021-4-7 13:32
厕所里的诗歌
我欣赏不来这个
作者: 特有学问 时间: 2021-4-7 13:35
这个写得好啊哈哈
作者: 特有学问 时间: 2021-4-7 13:36
我是说,原诗深得我心,当然点评也很到位。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4-7 13:52
他这首诗名气很大,是第三代诗人反叛精神的代表。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批他,一种观点而已。
其实我也没有说得很清楚,有些不好说出来。
我就是想说,他只是找一个没有风险的民族文化中神圣的东西来狠批,来反叛,而不敢挑战真正的权力。
这样的反叛,其实也是一种伪反叛。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4-7 13:56
哈哈,花花,你喜欢欣赏有花的诗歌。:)
作者: 拍岸浪 时间: 2021-4-7 15:01
文章也好,诗歌也罢
大抵都有唯美派和写实派的区别
接地气的更贴近生活(大部分人的生活)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2-26 14:59
顶上去给飘红看看。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2-26 15:55
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烙印。用一泡尿鄙夷了上一个时代的政治化迷信化崇拜或形而上学盲目推崇,却又成了改革开放年代盲目叛逆和推崇自我解放的笑柄。放在这个时代和未来来看,他这首诗歌又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无论哪个时代,诗歌的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以及艺术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再有名,这首诗歌都乏善可陈,最多是叛逆地往母亲河里撒泡尿,那种敢于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叛逆与胆量惊着了读者,如此而已。我都不知道这个人,说明他还是不够出名。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2-26 15:57
哦,不能说不知道,否则显得我孤陋寡闻没有读过诗歌,我承认,我对此人似有耳闻。
作者: 有贤无垢 时间: 2021-12-27 12:01
李兄的评论很中肯,后面关于“亵渎”的观点,赞成。
诗,是美的化身,所谓文学的皇冠上的明珠。
诗歌的源头,《诗经》,哪怕在两千多年前的蛮族时代,我们的祖先也能把诗写得那么美,那么富于韵味,那么含蓄,那么蕴藉。我们的古人都知道运用比兴手法艺术表现,我们这些后人为何要这么粗俗地动用那些不堪入目的词汇呢?
质朴不是粗俗。白居易的诗那么平实质朴,但却能打动人。这首诗有哪里能打动人?完全没有美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讲就是文学的低级趣味。
现代诗人中,个人喜欢海子与东荡子。可惜海子自杀,东荡子英年病故。顾城,起初也喜欢他,后来知道他残忍地用斧子砍杀了妻子,再不读他的诗了。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2-27 12:24
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1-12-27 12:27 编辑
感谢老桑的回帖,我接近于第三代诗人的平民意识,但对伊沙的这首诗不喜欢,他只不过是拿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神圣的东西来反叛,其实并不是反强权。照我们说的就是哗众取宠,装逼。
当然,第三代诗歌的特点是有别于注重意象的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和朦胧诗的,他们就是摒弃意象,多口语诗。我有时间去找找,把他们的区别贴出来。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