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道与佛 [打印本页]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2:43
标题: 道与佛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5-11 13:24 编辑

      先秦诸子中,《庄子》一书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可能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经典需要不同的解读,所谓的“误读”,就是读者自己的个性阅读,所谓“哪里有误读,哪里就有解释学。”不怕你“误读”,就怕你不读。

       “鼓盆而歌”——生与死

      庄子具有科学的思维,他认为人的存在在于“气”,气之聚为一存在,气之散为一虚无,生与死是一种纯粹物质的变化规律。

      生与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般交替发生,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转化过程。好生恶死,是因为人只知道生的快乐,忘记了生的痛苦和烦恼,或人只知道死的不好,不知道死的好。“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庄子倡导人精神的自由,即人要超脱形骸之外,追求极乐的精神世界。他为人类找到了治疗疾病与痛苦的有效方剂,那就是追求形骸之外的精神自由——逍遥游。

      弥沦于大自然中的道,会把人从有限的生存世界带入到无限的宇宙万物之中,达到真正的回归和“化”的境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矣。”生命是有时间期限的,肉体的存在与衰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人的精神是无限与自由的,世界在人的精神之外更是博大浩瀚而无边的。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携云气而高飞,与天化一,高瞻远瞩,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蜩与学鸠、斥鴳之类则安居于自己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看起来很快乐很自足,其实说明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不然庄子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之二虫又何知!”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里的“知”,它指的不是知识,而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会受到身体、环境、时间、空间、经验、教育、社会道德与伦理、甚至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限制,因此:“井鼋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正如佛家所言,人对世界的认知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片面,因为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和“想看到的”,所有人距离世界的真相即绝对真理都有一定的距离。世界先于人而存在,以人类有限的认知,是完全无法抵达绝对真理的境界的。更多的世界在“我”的认知以外,“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对于世界的认知亦是有限的。然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可以去除“自我”的偏见与偏执,“堕肢体,黜聪明”,不以我眼看世界,不以我心观世界,不判断,不评估,精神融于天地,物我化一,天人合一,直达“空灵”与“空性”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眼里的世界,皆是自己内心的映射。去除我执,感受空性,即抵达庄子所谓“物化”的境界,才能抵达宇宙的核心,接近绝对真理。然而,佛家认为,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只有相对真理。当一切皆无,生与死亦含括其中,人的存在形式也就不重要了。这和佛家“无常”论很相合。佛家很多大德都推崇道家思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家在生与死是纯粹的物质转化上与佛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同时,道家的“吾丧我”几乎等同于佛家的“无我”智慧,即“去除我执”,最终抵达忘掉一切,融入天地、“天人合一”的“虚空”,即“空性”的境界。

      佛家认为人的心只是“一堆念头”,而人的思想乃是“明觉的游戏”。佛家提倡“断念”,即去除念头,和道家的“心斋”、“坐忘”异曲同工。南郭子綦“面若死灰,形如槁木”,不思不想的空灵境界多像佛家的禅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佛家所强调的“因果定律”“无常规律”其实就是道家思想里“道”的真正内涵,即万事万物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的,其运行的规律就是强力主宰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规律是客观的,即使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真实存在的纯粹“物质性”的东西。所以佛家的“因果论”“无常论”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悲观主义,它和道家思想里的“道”一样,都是客观唯物主义,也是真正的乐观主义。它们同为伟大的哲学体系,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道教离道家更远。接受无常,承认因果,自在安住,宁静淡泊,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宁静,乃人生之大善也。”

       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点上一根蜡烛,盒子里的氧气用光以后,蜡烛会熄灭。“道”与“无常”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密闭盒子里的氧气,它是主宰万事万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客观存在。

      庄子的鼓盆而歌是因为“不悦生,不恶死”。不因生喜,不以死悲,超脱于生死悲喜之外,才可以逍遥于无为无待之境……


        “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言与不言

       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对于一种思想的感悟和领会,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需要的是“化”。“化”,是一种很好的“得意而忘言”的过程。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和魏晋的“得意而忘象”、“言不尽意”之说,不是要人摒弃文字,而是说人类语言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感知是有限的,然而这种有限的感知又是无法完全用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人类的语言是无能的,甚至是最具有欺骗性的。

      西方的“符号学”值得一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分为两条轴线:“语序轴”和“联想轴”。庄子所谓的“言”相当于“语序轴”,“意”相当于“联想轴”,即所谓的“所指”与“能指”。庄子在“言意之辩”上提出了“游”的概念,而“游”就是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进一步的理解和融会,最后达到一种“化”的境界。“游”即“联想”,是一种由“言”到“意”的中介。具体“游”的是什么“意”呢?“游”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弦外之音”……是庄子“有”和“无”理论的具体实践,同时进入的境界是庄子所谓的“虚静”“坐忘”和“心斋”。
   
      化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语言的表达终究是有限的,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也是有限的。具体到诗的产生,不同的诗人对道的捕捉是具有共性的,即进入虚静审美的创作境界,但其使用语言的特性和能力却不尽相同。因此,言不尽意,就成了可能。再好的语言,也无法完整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诗人捕捉到“道”的刹那感觉,炫目的瞬间转瞬即逝,任何语言在它的面前都会辞枯语穷。在佛家思想里,同样存在这种对美和某种存在感知的非描述性特征,语言无法精准地说出的东西是不是不存在?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佛家认为所有的“证悟”最后要达到的境界依然是“虚空”。《金刚经》云:“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这个“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很耐人寻味。这和道家思想里“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异曲同工。无论是认识世界、读书还是传授技艺,都是很难以言传意的,因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庄子·天道》)

       故轮扁“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的超凡技艺无法传给自己的子孙,“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由此判断古人之书乃“前人之糟粕”。能说出来的不是道的本来面目,一旦可以用音声述之,就已经偏离了要表述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本来面目。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语言和言语是两回事。言语只代表字与句,而语言则代表字词句的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于是,相同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相同的字词句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人对世界的判断往往堕入“二边”,即进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表达思维所使用的语言,难免也会堕入“二元对立”之中,如“美与丑”“对与错”“成与败”“富与穷”等等,都有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的评判。这些人为的东西皆具有“我执”和“多边”的属性,都属偏见或成见的范畴,因此,想客观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去除“我执”,闭目塞听,摒弃感官,其次就是不堕入“两边”或“多边”,去除“二元对立”。

      正如浑沌居于世界中央,它的两个朋友忽与脩居于世界的两头(也许是南极和北极),俩朋友去探望浑沌,好心好意、自作聪明地为浑沌凿开眼耳鼻口,然“七窍毕,浑沌死”。(《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佛家《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以无无明尽。”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不是唯心主义,这是最客观的唯物主义。人这种动物属性毕竟是那么的虚弱和乏力,世界远远存在于我们的能动意识之外,而“心”能抵达的境界,依然会受到“对境”的影响,如“心随境转”,我们要做到的是“境随心转”,让人不局限于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更不局限于语言所能表达的内容,摒弃自己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偏见。心所感知到的最高境界是“证悟”,即达“无边际的认知”。这不是不可知论,这是道家提倡的“精神自由”,是“逍遥游”,是很多文学和艺术要达到的境界。然而佛家比道家境界更高超的地方在于,道家只探索到人的“精神领域”,尽管其无极限,但似乎只仅限于此生肉体所在时的一切精神感知,而佛家会告诉你更多,如你的“心相续”。《般若摄颂释》中有说:“知佛略广详尽说,此一切法唯说已,俱胝那有它多劫,纵说法界无踪灭。” 破除思维上的“二元对立”,做到“齐物”,即齐天地、齐万物、齐是非、齐美丑、齐大小、齐高低、齐贵贱、齐生死;摒弃语言上的二元切分,所谓“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做到:“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庄子·寓言》)。只有做到“无言”,才能“齐物”。



       “心斋”和“坐忘”——有与无

      “心斋”和“坐忘”,就是让人忘记客观世界或客观存在,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即达到“物化”“朝彻”与“见独”,从“有”进入“无”的境界。从不同的地方来观照一样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事物,你总可以发现“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不是绝对的“有”,“无”也不是绝对的“无”。只有“道”,大涵“有”与“无”于内,“成也毁,毁亦成也”。因此,“道”的大美是无言的,“道”的大美是壮观的,因为所涵博大而又浩瀚。只有进入“无”的境界,才能体悟到道的真实内涵。只有进入“空性”的境界,才能见到所谓的“绝对真理”即“胜意谛”,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我,了解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佛性”,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即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在本质上具有虚无的特征。所有的事物,加以分解,总能看见它们最根本的属性:虚无。

      “道”,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道”就是天地间存在的一种大美。人所追求的“道”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说的“般若智慧”,是“抱朴”和“守一”。人用不同的方式在感知世界,在感知“道”,在感知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美无言,《庄子》中“梓庆削鐻”的寓言故事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必然是达到了“无”的境界的产物,是忘我,忘记一切现实存在。在宇宙时空中,无论人还是物,都是有限的,有生死,有成毁。惟有“道”,它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道未始有封”,“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这样的“道”是最伟大壮美的。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其有彼是乎哉?果其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若: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金刚经》经典名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以说是对上面所引道家名句的经典注解。《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老死,一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道家所说的“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殊途同归,均是产生于同一哲学内涵,与上文所述佛家的经典意象基本一致。严格意义上说,略有差别,谁的境界更高一些?从美学角度来说,是道家,若从理性的哲学意义上来说,佛家进入的层次更客观也更理性,它没有浪漫的诗性特点,它就是冷冰冰的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理性认定。佛家哲学思想的内核就是“无常”,证悟的境界就是“无我”“空性”。不否认一切念头存在的合理性,但需要通过修行,学会驾驭自己的心,终止念头的产生或延续;否认人所能够认知的客观世界的真理绝对性,但通过修行,会接近证悟和绝对真理,然而,真正最高的境界却是没有证悟也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

      佛陀说过法没有?佛陀从来没有说过法。在“忘”这个层面或在“空”这个层面,道家和佛家达到的境界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忘”掉一切,一切从来也没有存在过,否定二元对立,否定心对世界的任何感知,这是“空性”,是中观论,也是净观。维摩诘经有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佛教里的“法”就是道家思想里的“道”。得道高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此番描述虽有夸张的成分,实乃对得道之人不变于境、不乱于心的形象描写,佛家经典里也描写过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高僧大德具有不可了知的神通,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庄子》里描写了很多身体残缺的得道高人,如哀骀它、叔山无趾、支离疏等,哀骀它相貌虽然“丑陋”,然这种“丑陋”也只是凡人审美标准下的产物。如果不看这种二元对立视觉下的外表,哀骀它则是一个十足的“美男子”,因为很多美女都喜欢他,宁做其妾而“趋之若鹜”。支离疏驼背耸肩,然缝缝补补,一人可供十人的口粮。(《庄子·人间世》)“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内心的修炼,所达到的境界完全与外表的物质存在无关。这是两个天下最帅的美男子,每读及此,都甚感亲切,不得不叹服庄子为文的形象与巧妙,以及他含括天地、宽厚博大又心怀柔软的慈悲胸怀。闻一多说,庄子是天下第一情种,从他对外形有残、德有所备之人的亲切描述,可见一二。他告诉了世人修行之法,那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做到 “忘我”“无我”“虚己以待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以天倪”“道通为一”;做到“心斋”“坐忘”“抱朴”“守一”,即能“朝彻”“见独”。

  

       “有待”和“无待”——乐与苦

      所谓“无待”,应该是“无所期待”。“无待之境”应该就是“无所期待的境界”。万物欲达逍遥之境,必有所凭借。一旦达到无所凭借的逍遥,才是做到了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告诉人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无所期待,即无所凭借。不要借助任何外力,不要期待任何外物,不要希冀任何虚无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人才可以“面若死灰,形如槁木”,才可以“行如飘风,意如涌泉”,才可以如“藐姑射山之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说, 无待之境,才是真正逍遥的境界。
   
      “无待”的时候,你的精神最自由,你的灵魂最幸福。

       关于这一点,在佛教经典里说的更多,《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它让人不耽着于相,不被“对境”所左右心识,即“心随境变”,而要“境随心变”,甚至看到美的景致,感受到幸福和快乐,都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些都是短暂而无常的,一切都处于无常变化中,有盛就有衰,有兴就有颓,有生就有死。“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庄子·齐物论》)尽管享受当下轮回中的快乐,也要有轮回必苦的思想准备。佛教大德宗萨钦哲仁波切就说过:如果你不相信人生必苦,如果你没有“无常”的概念,你就不是一名佛教徒。快乐的凭借是存在的,不要这个凭借的“无待”之境,才是我们“面若死灰,形如槁木”的南郭子綦达到的那种“无我”“忘我”“空我”的境界,这才是拥有这宝贵的暇满人身没有浪费的境界。“无待”,简而言之就是“无欲无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山木》)的故事告诉人们,当人们因为各种感官的吸引而对于客观世界有所期待有所需求有所欲望的时候,也是身处危险之时。“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庄子·盗跖》)从而“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五臭熏鼻,困惾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庄子·天地》)“有所矜则重外者,凡外重者内拙。”(《庄子·达生》)“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人需要“洒心去欲”“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要做生活在水边的隐者,披发长歌,蹈水有术,“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庄子·达生》)

      佛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此中的“漏”,一曰“情绪”,一曰“欲望”,意即所有的欲望都是苦的,所有因为欲望的满足与否而产生的情绪归根结底也是苦。人生本苦,这就是绝对真理,或名“绝对真理”。“因果定律”和“无常定律”就是世界的永恒定律。

      佛教是甚深的哲学,有浩瀚无边的经论典藏,有科学、系统而有传承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一个宗教,因为它没有神。它的创立者是一个普通人,然而他是一个觉悟者。佛教是这个觉悟者给大家指出的一条道路,一种方法,这条道路通往“绝对真理”,然而,“绝对真理”并不存在;这种方法帮助你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掌控自己的心,去除粗重的傲慢和坚硬的习气,变得柔软而谦卑,教会你谦虚地面对这个不可知的广阔无边的世界,从而好好地生活,获得究竟的解脱。它是一个又一个阶梯,引领你帮助你到达一定的高度,然而,所有的阶梯都要一一拆除;它是一艘船,渡你到达彼岸,而你不能背着这艘船上岸,当你回望时,你亦看不见这艘船;它是一剂良药,对治的是人的习气,即“五毒”:贪、嗔、痴、慢、疑;它劝人向善,学会克制和自我管理。它是佛陀为了使众生真正的解脱,而使用的“善巧方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就是第二个佛陀。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2:54
大美丽 发表于 2021-5-11 12:51
这么长,有兴趣的人好好看看,一起交流下,远烟,还有珍珠蓝,醉玲珑,明明都可以的

我记得你在老红袖时 ...

没事读读也没啥坏处。

作者: 八星老板    时间: 2021-5-11 12:58
糊弄老百姓的鸡汤而已,想冒充哲学,没门,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1-5-11 13:00
本帖最后由 金牌打手 于 2021-5-11 13:02 编辑

御风而行,在我看来是挫骨扬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1-5-11 13:01
本帖最后由 金牌打手 于 2021-5-11 13:03 编辑

系统竟然有BUG
作者: 一笑红尘了    时间: 2021-5-11 13:17
那号掐架,这号来顶贴
这个帖子应该艾特千座高原来讨论讨论
道和佛的本质都是自然为主心为辅人只是器具,这样理解对吗?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1-5-11 13:20
友情顶帖。
作者: 千座高原    时间: 2021-5-11 13:29
八星老板 发表于 2021-5-11 12:58
糊弄老百姓的鸡汤而已,想冒充哲学,没门,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1-5-11 13:31
搞得我又要去翻书。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3:33
一会回家给大家推荐几本比较好读的书,免得被人认为我没有读过书。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3:33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1-5-11 13:31
搞得我又要去翻书。

你恐怕不需要了吧?行走的字典~~~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3:34
一笑红尘了 发表于 2021-5-11 13:17
那号掐架,这号来顶贴
这个帖子应该艾特千座高原来讨论讨论
道和佛的本质都是自然为主心为辅人只是器具, ...

也能这么说吧,我回家后认真思考一下你的说法。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3:35
坡度 发表于 2021-5-11 13:20
友情顶帖。

谢阿度~~~~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3:36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1-5-11 13:00
御风而行,在我看来是挫骨扬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3:37
大美丽 发表于 2021-5-11 12:58
我叫君爱来和你论道论道,他是很专情的学佛者

你可以让他发个主贴,谈谈佛家思想是不是哲学?我学习一下~~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1-5-11 13:38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5-11 13:33
你恐怕不需要了吧?行走的字典~~~

要的。
我已经很久不看书了。
完全沉迷言情小说。

不混论坛也想不起来要看书。
砸场子的时候未免露怯。

作者: 特有学问    时间: 2021-5-11 13:39
大美丽 发表于 2021-5-11 12:58
我叫君爱来和你论道论道,他是很专情的学佛者

对,把大鱿鱼喊过来。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1-5-11 13:43
特有学问 发表于 2021-5-11 13:39
对,把大鱿鱼喊过来。

好好谈。

我比较喜欢看。
虽然不懂。

作者: 特有学问    时间: 2021-5-11 13:45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1-5-11 13:43
好好谈。

我比较喜欢看。

大鱿鱼,弈城砖神,你们有共同语言。

作者: 所谓而已    时间: 2021-5-11 14:12
太长了,看的脑瓜子嗡嗡的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14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5-11 14:16 编辑

佛教经典“经、律、论”,我读“论”和当代最伟大的佛教高僧大德的著作。

我抄写的经,一部分。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21
给大家推荐几本好读的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除了《入中论》有难度,其余都非常好看,耐看,全部英语原版汉语译本。

上面晒的书不完整,还有法王如意宝和索达吉堪布的书不在其列,《僧侣与哲学家》买了三次,都送人阅读了。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5-11 14:24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5-11 15:08 编辑

先给大飘献朵花

刚大概看了几眼那个八星老板的帖子,原来你在那里和他辩论。这个帖子认真看了,讲真有的观点并不认同,但我觉得我们认知不同很正常,属于在路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早晚会殊途同归。以前在天涯时候经常在探讨佛学的帖子里辩论,我现在已没了当初的盲目热情,大多时候不想说了。不过八星说佛教是垃圾过了,我发帖支持你一下,懒得去翻天涯的帖子了,在六星树下发过一个,我再发上来。

我删了下面的这段回复,你已经看过了。(#^.^#)
作者: 特有学问    时间: 2021-5-11 14:26
看看,我飘真才实学,就问八星,高原,你们服不服?
反正我服。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31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书,也是英语原版汉译本,普通人读起来有点难度,这个必须进阶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懂。
论释,也是一样。

读佛家经典要逐级进阶,而且一定要有几年实实在在的实修经历。否则,读再多所谓经典,都只是撰写文字的工具,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论坛吹牛给钱吗?我引用这些书再多对大家来说有何意义?如果没有经历过逐级进阶和实修,我即时引用,也只是扯虎皮拉大旗给自己涂脂抹粉,你们看不懂一句,也就没有一点意义。

我把我读到的东西经过消化以后变成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说给大家听,能听懂才有用。

我要这些书给自己装点门面,谁给我钱还是给我房子或是给我最宝贵的时间?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33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5-11 14:24
先给大飘献朵花

刚大概看了几眼那个八星老板的帖子,原来你在那里和他辩论。这个帖子认真看了 ...

嗯,你说的对!呼应我吧,共同维护该维护的。不过我也到此为止了。不想多说,多说无益。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36
见者解脱~
作者: 千座高原    时间: 2021-5-11 14:38
特有学问 发表于 2021-5-11 14:26
看看,我飘真才实学,就问八星,高原,你们服不服?
反正我服。

不服
一点兴趣都没有
说实话
如果在宗教的立场上反驳她
她只会一愣一愣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43
千座高原 发表于 2021-5-11 14:38
不服
一点兴趣都没有
说实话

呵呵,一愣一愣又怎么样?傻子和精神病也能把我整得一愣一愣的。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4:47
听宗萨钦哲仁波切英语开示上百场。
听索达吉堪布汉语开示几十场。
看佛教光盘几十张。
每日念诵、做大礼拜,几年下来不计其数。

闻思修,缺一不可。

这个话题禁谈了。不再奉陪~

作者: 千座高原    时间: 2021-5-11 14:54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5-11 14:43
呵呵,一愣一愣又怎么样?傻子和精神病也能把我整得一愣一愣的。

你佛教修的不好啊
一下就披头散发了
这样,你先抛去情绪的问题
我问你答
我不是为宗教来反驳你
而是我特想了解
1.迷信佛教的意义?
2.有没有轮回?
3.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意义?
4.佛教里有没有造物?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5:13
千座高原 发表于 2021-5-11 14:54
你佛教修的不好啊
一下就披头散发了
这样,你先抛去情绪的问题

你哪只眼看见了我披头散发?
作者: 千座高原    时间: 2021-5-11 15:18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5-11 15:13
你哪只眼看见了我披头散发?

8~~好好打坐,
平定情绪
参悟一下涅槃寂静的状态吧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5:21
你问的几个问题,我尝试了一下,不是不能给你解答,而是我有能力解答,你没有能力认可。对于本来就对佛教有成见的人来说,佛教是禁止解答任何与佛有关问题的。特别是密宗,必须有传承,有授权,才可以给众人解答。

我没有这个资质也没有授权,我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你提的这几个问题都不难解答。

而且如果你认真读了我的主楼文字,你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还找不到答案,可以买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读一读。也可以直接看《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可以先买《佛教的见地与修行》。他有授权,可以回答你,我不可以。

如果你想考我,那最好免。我不是一个那么容易就被考住的人,当然,我也是一个很容易就被考住的人,只要你拿一本我没有读过的佛教经典考我就可以成功。

佛教经典浩如烟海,我读的这几本也就是时大海里的几朵浪花。
作者: 老剑    时间: 2021-5-11 15:30
大飘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也服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5:31
老剑 发表于 2021-5-11 15:30
大飘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也服

我以老剑的判断为准,因为他是个好人。我以杂谈版主的品位为准,因为他们都很出色。
作者: 肉菩萨    时间: 2021-5-11 15:33
我就是来顶帖的,说要看你字,再难再不懂也要看完。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5:59
千座高原 发表于 2021-5-11 14:54
你佛教修的不好啊
一下就披头散发了
这样,你先抛去情绪的问题

最后肯定你一下,你今天问的这几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很多人想了解的。虽然我说我不便回答,原因已经说的很清楚,但我可以给你一点线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主楼最后一段。佛是觉醒,是方法,是道路,不是终极目的。就像盖大楼所需要的脚手架,大楼盖成,脚手架必须拆除。等到你自我修行到了一定的阶段,佛这个工具或这个媒介完全可以忘记。它的意义在于你能够真正解脱,看开世事纷扰,成功地驾驭自己的心。换句话说,它是帮你除去我执我慢以及自身劣根趋向个人完善的工具。

佛说,即使做了错事,只要发心好,就可以原谅。我在动身去小院之前感觉你既然能问出这样的几个问题,说明你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我也应该认真对待。

第二个问题我不便解答,因为解答不好会引起歧义。但就我所亲耳听到的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公开开示中说,佛陀在菩提树下说法完全出于他的菩提心,不是他真的知道有一个法可以传递给大家。佛陀三转法轮,每次说的都不一样,正说明他的菩提心。宗萨钦哲仁波切亲口说过这么一句话:转世与轮回是佛陀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是方便法门。当然,我个人相信人的心识可以不灭。人应该有前世和来生。或我们不要轻易否认这个看起来有点迷信的东西。毕竟科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

至于有和无,远烟空沫新贴的贴子你可以读一读而,我主楼里也说的很清楚了。所有的有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除去这些因缘聚合,则都是无。整个世界,看见的看不见的,分解到最后都是无。现在的量子力学和物质最小单位夸克已经证明了佛教里的这个观点。至于空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以你现在的认识,没法给你说清楚。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6:01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佛教里有无造物,答案是:无。因为它没有神没有上帝没有女娲没有盘古。

答案是:有。即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这个可以生发毁灭一切的力量,亦即因果定律和无常。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6:02
肉菩萨 发表于 2021-5-11 15:33
我就是来顶帖的,说要看你字,再难再不懂也要看完。

谢谢肉肉~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6:08
最后和你说明一点,回答你的这几个问题,我没有百度一个字。这倒不是说我多么牛逼,我只是说明一下我的诚意。知道多少说多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佛不会怪罪我托大妄言,他会原谅我,因为我的发心很好,是为别人,不为自己。
作者: 南狼坨子    时间: 2021-5-11 17:34
看得有些晕,感觉挺精彩。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5-11 18:49
南狼坨子 发表于 2021-5-11 17:34
看得有些晕,感觉挺精彩。

谢谢南狼~没有你的小妖故事好看,哈哈哈~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1 20:45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1 20:52 编辑

算了,现在再读这篇写于很多年前、修改于一年前的文字,自己还是不满意的。当我啥也没顶。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1-10-22 07:59




。“无待”,简而言之就是“无欲无求”。









作者: 云自在    时间: 2021-10-22 09:09
留爪
作者: 有贤无垢    时间: 2021-10-22 09:13
忽有在论坛的代表作吧
作者: 笑流沙    时间: 2021-10-22 09:24
毫无研究,但不妨碍我们的思想行为被这两种文化所左右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0:04
唉。看到论坛里喜欢的人竟然写过这些东西。。。。
怎么说呢,我突然间觉得很悲。是真的非常非常的悲。
一种很悲凉的感觉。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或者说,发现作者竟然把这些东西当成知识,还去总结归纳,
真的非常非常的悲。
也很可怜。
作者不要生气。我是替你感到不值啊。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东西太简单了。就算完全不懂庄子的人,只要识字,读了一篇《庄子》,也能明白这些道理。
庄子并不难啊。初中学历就可以读得懂啊。
老庄其实并不难懂(孔就更简单),难的是其中的绕圈子,普通人一绕就蒙圈了。因为其中没有逻辑,只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就能读得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再说到佛家的东西。
很多人喜欢把各种佛经拿来读,百遍读,再抄再写再诵。。。。
可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呀?
为什么呀?
为什么呀?
读,写,抄,背,记,思,等等一连串动作下来,你就真的成佛了?
差十万八千里了。这些东西只是在强化你对佛教经典的记忆,和佛本身无关。是佛教弟子为了传教而创造出来的手法而已。


更多的人把佛和佛教等同化,以为这是一回事。这样的人还不懂什么是佛和佛教。就更别谈开悟了。
就像道和道教是两回事,儒与儒教是两回事一样。后世谈起这些,被误会是的释迦,是老子,是孔子。
印传佛教(早已消失)到中国后被汉化,就变了,从最开始就告诉世人,人间是赌场,你最好远离。
到中国后被中国人改成了,你要好好赌一把,来生会更好。
所有的东西都是叫你更好地信他服他为他努力,从来不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而你在这种信仰之中。
慢慢迷失自我,这才最可怕的事。
但一旦信了这个,普通人很难脱身了。

看到你抄背种种佛经,还把这些解释佛经传阅佛经,甚至各种现世和尚的处世哲学当成好书,
就知道你完全是个外行。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作者: 云自在    时间: 2021-10-22 10:10
所有无知的人都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0:41
徐公孰 发表于 2021-10-22 07:59
。“无待”,简而言之就是“无欲无求”。



无所凭借,无所依赖,无所期待~怎么理解都行。无挂碍,澡雪精神,轻灵内心,佛家要达到的境界也是这样,学会放下,没有负累,清静宁静,自在安住,看自己的造化,咋样理解都行。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0:46
有贤无垢 发表于 2021-10-22 09:13
忽有在论坛的代表作吧

应该算吧,我论坛上写字不正经的居多,像你那样正经书评影评不多,所以这一篇相对来说,正经一点。论坛于我,是用文字放松撒野的地方,所以,字随心随性,不计较好坏,这样才舒服。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0:46
笑流沙 发表于 2021-10-22 09:24
毫无研究,但不妨碍我们的思想行为被这两种文化所左右

嗯,这样再好不过了,没有压力,随心自然。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0:47
云自在 发表于 2021-10-22 10:10
所有无知的人都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赞~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0:49
突然想起一件事。
10几年前吧。我要去一个边境城市看一个老朋友。
通往边境的长途汽车,在中途被警察拦下来。
叫我们每个人拿出身份证,并高举手,高喊,我不信法-轮-功。
那时法什么功已被打倒。
是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是邪教。
我高喊口号的时候感觉很神奇。
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人,非常地迷恋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无知一无所知。
可是转念一起,信这些邪教的人,自己真的信吗?是从一开始就信的,还是慢慢信的,最后甚至要剖腹?
为什么呀?
为什么呀?
为什么呀?
有知识和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明白那些最简单的道理。因为他们可能囿于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
很多人信法-轮-功。
之后连续几年,我陆续看到一些法的人暗地传教,光盘都偷着放进我的宿舍里。。。
法律严惩之下,还有人这么干,都21世纪了。
那么像佛教这类东西,信的人一旦入了魔,恐怕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0:55
芳源 发表于 2021-10-22 10:04
唉。看到论坛里喜欢的人竟然写过这些东西。。。。
怎么说呢,我突然间觉得很悲。是真的非常非常的悲。
一 ...

怪不得说自己只是个砖家,不是个专家,原来就是个愤青或喷子。喷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不能因为有一点灵气有一点悟性有一点思想就可以肯定你这个人客观理性又无所不知。恰恰相反,你缺少的就是那种穷其究竟和修行如法的精神。你做不到深入探究与钻研,更不能沉下心来去实修实践,凡事皆浅尝辄止就急于表现自己,轻浮啊浮躁啊,可能大概你还年轻,可以原谅你敢于开口,出言不逊。

我说过了,你和高隐是一类人,说不通的话就不说了。

高隐年龄也不小了,来论坛也不是来找气生的,所以我不会故意气他。所以我忽略他。

你呢,本来以为还有一点希望,现在看来,也可以放弃你了。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0-22 11:06
徐公孰 发表于 2021-10-22 07:59
。“无待”,简而言之就是“无欲无求”。



惊见段教授,欢迎来到红袖杂谈。:)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09
回芳源,批判性思维很宝贵,不能没有,但一定是在充分闻的基础之上的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如果自己的思想很宝贵,你也可以写下来,看看两三千年以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庄子或释迦牟尼。如果没有那个可能,就认真修习,闻思以后还必须有实践或实修,才可以深入理解一些法和要义。比如研究庄子的人,如果没有体会过坐忘和心斋,那就是为研究而研究,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学习佛法的人,读的书再多,听到的开示再多,没有实修过,过实修的时间很短,也一样不能有体会有感应从而产生更大的信心。

我实修六年,依然不敢说自己是一个修行人。我只是一个有兴趣的人。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0-22 11:15
哈哈哈,芳源,碰壁了吧?
你还是比我强,你还能说一些,我这个不信教的人,啥都说不出来,一看见什么教,头都大了。
还是自由自在,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好!:)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还好,至少是叫人向善的,遇上极端宗教,那就会害人的。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19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2 11:28 编辑

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庄子》,这话听起来是多么轻浮和草率?你说的是读白话文翻译吧?没有一点生活感悟与阅历的人,没有一定古文基础的人,能读懂《庄子》十分之一已经很了不起。现在我的想法是,欲读庄先读佛,二者相互映照,会有更大收获。

《庄子》一书晦涩难懂,版本流变,真正能读懂的又有几人?司马迁以前的《庄子》是什么样的?郭象以前的《庄子》是什么样的?谁编辑了它们?谁整合了它们?谁重写了它们?刘安和《庄子》的关系如何?庄子这个人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他的学生或汉代以后的学生在其中做了什么工作?这些都是未知之谜。

所以,研究《庄子》没啥意义,如果真相是庄子这个人不存在,或他只写了一部分,现在的《庄子》是一个汉代的人根据庄子的大体思想编写整合甚至复写,那么很多论文都是空中楼阁,一块板子抽出,整栋楼都会塌陷。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不要浅尝辄止就自满,就自以为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发言,一定要慎重。

我也是在说我自己。好在我一般不随便批判。我还是那个观点:批判经典,要慎重。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1:28
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15
哈哈哈,芳源,碰壁了吧?
你还是比我强,你还能说一些,我这个不信教的人,啥都说不出来,一看见什么教, ...

没有啊。。。
以砖家我的厚脸上,再遇到这么可爱的人,
神马都是浮云。。。

有些事你不懂的。
要有耐心。。。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1:30
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15
哈哈哈,芳源,碰壁了吧?
你还是比我强,你还能说一些,我这个不信教的人,啥都说不出来,一看见什么教, ...

不拍砖,不是我。
不自信,也不是忽有。
但这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
一个信教之人,是凡人拉不回来的。
何况“实修”五六年之人。。。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31
芳源 发表于 2021-10-22 11:28
没有啊。。。
以砖家我的厚脸上,再遇到这么可爱的人,
神马都是浮云。。。

我下乡摘佛手瓜去了,你们玩~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0-22 11:34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1:19
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庄子》,这话听起来是多么轻浮和草率?你说的是读白话文翻译吧?没有一点生活感悟与阅历 ...

段教授还指出了庄子的几点错误呢。
这不,段教授来跟你商榷庄子了,我想你遇上一个强劲的对手了。:)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35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2 11:50 编辑
芳源 发表于 2021-10-22 11:28
没有啊。。。
以砖家我的厚脸上,再遇到这么可爱的人,
神马都是浮云。。。

算了,逗你玩的这段话我删除,有个言差语错别放在心上。论坛上,就是玩,我有时候太认真了。欣赏你这种论辩的姿态,不恶口,不气急败坏,大体上是友善的。当我啥都没说,握握爪和你争辩几句不会动气。有些人脑子里一团糊涂浆子,有啥争辩的意义?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37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2 11:40 编辑

[quote]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34
段教授还指出了庄子的几点错误呢。
这不,段教授来跟你商榷庄子了,我想你遇上一个强劲的对手了。:)
[/quote

她这次来,是虚心学习的。

余生很贵,不能浪费。过去了的事,休要重提了~我下乡去了。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0-22 11:40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1:37
你以为我会理一个几个月前还承认自己不懂《庄子》没有认真读过一遍《庄子》的论坛混混的胡喷吗?

余生 ...

段教授说她不懂庄子?我还难得看见她有说不懂的。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42
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40
段教授说她不懂庄子?我还难得看见她有说不懂的。


这批评的,也太吓人了吧!这个世界上,真有无所不知的吗?

段阿罗汉此番出现,很友善,也很谦虚,实属少见。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0-22 11:46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1:42
这批评的,也太吓人了吧!这个世界上,真有无所不知的吗?

段阿罗汉此番出现,很友善,也很谦虚,实 ...

我得承认,段教授确实知识很丰富,她人也够自信甚至自恋,难得这么谦虚低调的。
一个能纠正庄子几个错误的人,你能说她不自信?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56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2 12:09 编辑
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46
我得承认,段教授确实知识很丰富,她人也够自信甚至自恋,难得这么谦虚低调的。
一个能纠正庄子几个错误 ...

狂妄和自信是两码事。能纠正《庄子》错误的人或许会有,但绝对不会是她。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1:57
她如果来学习可以,探讨也行,先花一个月时间读一遍《庄子》,如果没读就批判,红杂就是她的滑铁卢。
作者: 李熙    时间: 2021-10-22 11:58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1:56
狂妄和自信是两码事。能纠正庄子错误的人或许会有,但绝对不会是她。这个人目前还没有生出来,或以后也很 ...

期待段干末来回应,我相信她还是有水平的。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2:11
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58
期待段干末来回应,我相信她还是有水平的。

水平这玩意都是相对的。我就没有什么水平。越探究越能看到自身差距很大。但对于批判经典的人,我会毫不留情,我抨击的是一种对待经典的态度。
作者: 简一竹    时间: 2021-10-22 12:35
《庄子》我读过,佛学经典没咋读。

这篇文最喜欢里面关于混沌开七窍一部分,我想大飘要阐述的主旨,就在这里。道家与佛家相通之处,也应该从这里展开来说更靠谱。

道家讲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是为玄牝、是大道、是本源,认为天地无生无始无终的,是物之性也。佛家讲无生无灭无是无非无智亦无得等,同样是客观认可这种道,只不过道家的是在“有”的基础上加以物化,而佛家是在“无”的基础上,阐述一切皆虚妄,不着相而已。

如此,对我们而言,这种精神财富,能实践的就是不阐释,只证悟。因为人上一百,根器不一样,阐释多了难免有出入,这就给别人余下口业机会,对你而言也是累赘。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3:09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1:31
我下乡摘佛手瓜去了,你们玩~

对。还是谈吃吧。
别整天佛啊道的。不好。
人天中年,多多少少的都有点精神空虚,所以啊,
容易在这类事上着迷,一迷,就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世界的真相,容易出事。
其实啊,吃,才是正事。。。
你看我,上网上论坛,就是为了逗你们玩。。。
你说东,我偏说西,你说难,我就说易,你说好,我就说坏
做了菜发个图片,我欣赏下。。。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3:13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1:35
算了,逗你玩的这段话我删除,有个言差语错别放在心上。论坛上,就是玩,我有时候太认真了。欣赏你这种论 ...

你是争论不过我的,
因为你学的是东方哲学。
东方哲学本身就不是搞辩论的。因为没有逻辑可言。
最后只能自我画圈圈。。。
然后,,,死机 了。。。。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13:16
李熙 发表于 2021-10-22 11:46
我得承认,段教授确实知识很丰富,她人也够自信甚至自恋,难得这么谦虚低调的。
一个能纠正庄子几个错误 ...

我决定开个话题,讨论一个很关键的事。
就是悟性。
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悟性太差。。。
不是指本文作者。她悟性还行的。能读懂庄子,还可以。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0-22 18:17
佛法不离当下觉,当下之外无佛法。
当下,即一念;一念,即当下。

当下,即真即妄,即有即无,即万法即空,即圆满即无明。
一念动,应知佛性有;无所得,应知佛性空。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9:07
简一竹 发表于 2021-10-22 12:35
《庄子》我读过,佛学经典没咋读。

这篇文最喜欢里面关于混沌开七窍一部分,我想大飘要阐述的主旨,就在 ...

嗯,是这样。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9:07
芳源 发表于 2021-10-22 13:09
对。还是谈吃吧。
别整天佛啊道的。不好。
人天中年,多多少少的都有点精神空虚,所以啊,

一会上图~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19:09
君爱 发表于 2021-10-22 18:17
佛法不离当下觉,当下之外无佛法。
当下,即一念;一念,即当下。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2 20:09
君爱 发表于 2021-10-22 18:17
佛法不离当下觉,当下之外无佛法。
当下,即一念;一念,即当下。

你看,这就是我不喜欢佛法的原因。
因为好与坏,善与恶,正与反,1和0,阴和阳,都被他说了。
对手已经无话可说。。。
很奇怪的是,现代社会的人竟然对这种东西很着迷。
那只能说,信这个的人,不是唯物主义者。
是唯心派。。。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20:14
芳源 发表于 2021-10-22 20:09
你看,这就是我不喜欢佛法的原因。
因为好与坏,善与恶,正与反,1和0,阴和阳,都被他说了。
对手已经 ...

唉,我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在说服你,一定要充分了解以后再评判再下断语,听不听随你,以后不再多嘴了~
作者: 请君入瓮    时间: 2021-10-22 20:24
主贴之冗,堪媲流星。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0-22 20:49
忽有故人心上过 发表于 2021-10-22 19:09

特来回这篇帖子的,多说两句。

从无知到有学,从入门到进阶。学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有所得,有所悟,有些自信,也有些热情。曾见很多人就此开始度众生,施大法,发宏愿,忙得不亦乐乎。金刚经有云:法布施,功德无量,胜过恒河沙数的财布施。于是,恨不得天天对人讲法,功德傍身。
然而,这里问题很多。

这里强调的是:
法不当机不可轻讲,人不契机不可强求。
固然吝法不讲是犯菩萨戒,但那指有人殷勤请法时,不可知而不传;在不当讲时硬说,以至让他人犯下口业去毁佛谤法,何尝不是罪过?
功德心切,弥天大祸。

知人者智,智者能观他人根器大小,适合什么法,是否可承载;可观他人缘份是否成熟,卡在什么阶段,契机帮其破关。若不管听者什么根器、心量、悟性,见人就说首楞严,遇人就讲如来藏,开口就说大圆满,那不是讲法,是讲故事。
自知者明:只要证破,自然就圆融大乘小乘密乘;未圆融之前,不能轻讲,不可发挥,不应对他人谈所得所悟。否则遇到诘难处,盲人瞎马,误人害己。
明智具足,才能讲法。


说的多了,不到之处,请多包涵。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21:40
请君入瓮 发表于 2021-10-22 20:24
主贴之冗,堪媲流星。

{:4_131:}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21:47
君爱 发表于 2021-10-22 20:49
特来回这篇帖子的,多说两句。

从无知到有学,从入门到进阶。学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有所得,有所悟, ...

没啥。正文所引,皆是可传之经典,经文中直接就说,传此法者功德无量。不该引用的都没有引用,不该说的也没有说。

凡事看发心,发心好了,其他都可以善巧方便。

现在密宗都开始网络开示了,有一些弹性已经开始有了。但不该传的只有密宗。

根器这个东西非一时半时能判断。如果不是佛弟子,妄言无罪,不犯口业。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21:51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2 22:05 编辑
君爱 发表于 2021-10-22 20:49
特来回这篇帖子的,多说两句。

从无知到有学,从入门到进阶。学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有所得,有所悟, ...

还有,我对佛法虽然修习,但一直没有正规皈依,当然,在开示中皈依过佛法僧,一直以来都是从研究的角度对待佛法。严格意义上来说,从学术和研究的角度深入佛法,没有什么不能谈。

你说的有一部分很好,比如看环境看气氛看个人根器看机会。谁又能知道今天这个老贴子被顶出的时机不是最好的时机呢?

而且是一个曾经或一直自称阿罗汉的女狂人顶出来的。前两天论坛里有黑东方哲学的几个人,段干阿罗汉今天顶出我这个贴子,意欲何为?肯定是积极意义上的,她在为东方哲学说话。

顺其自然。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22:04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2 22:06 编辑

{:4_138:}让此贴自然下沉。喜读受益。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2 23:37
君爱 发表于 2021-10-22 20:49
特来回这篇帖子的,多说两句。

从无知到有学,从入门到进阶。学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有所得,有所悟, ...

刚才看了一下你的主页,发现你在六杂发的谈佛的贴子不少,谈得不错,都很好。应该比我谈得多得多。我也只是随缘而谈。密宗比较严格,必须有授权才可以传法。我从来也没有斗胆做过这事。这是要严格区别开的。

作者: 简池    时间: 2021-10-23 01:17
本帖最后由 简池 于 2021-10-23 01:24 编辑

都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为什么印度信的佛教与我们信的想差甚远?
去年七月,我开始去教堂.今年八月没有去了.
太多疑惑.无解.于是,放下!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宗教究竟能给予我们什么?你思考过没.



简池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6:46
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10-23 07:31 编辑
简池 发表于 2021-10-23 01:17
都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为什么印度信的佛教与我们信的想差甚远?
去年七月,我开始去教堂.今年八月没有去了.
...

不要让我考虑这些问题,我没有疑问,有疑问的是你。如果真的有疑问,可以去自行探究究竟,我没有义务为大家普及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

感兴趣的话可以买几本书读一读: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回答了关于佛教的基本问题),法.马修.理查德《僧侣与哲学家》(回答了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以及科技进步的关系),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正见》等(回答了佛教哲学内涵相关问题)。

搞清楚,不懂的是你们,不是我。需要学习的是你们,不是我。我现在基本无惑(没有太大的疑问迫切需要解答,探究依然进行时)。一切疑惑都需要自己去找答案。该走的路必须自己走。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6:53
简池 发表于 2021-10-23 01:17
都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为什么印度信的佛教与我们信的想差甚远?
去年七月,我开始去教堂.今年八月没有去了.
...

印度人大多数信印度教。佛教的发源地在古印度,后来在尼泊尔。信佛教人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比例最高的是泰国。中国信佛的人数不少,但真正做到三皈依的人只占信佛人数的十分之一不到。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6:55
看看印度人的信仰:

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6:59
这是《佛学研究十八篇》的目录。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7:08
简池 发表于 2021-10-23 01:17
都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为什么印度信的佛教与我们信的想差甚远?
去年七月,我开始去教堂.今年八月没有去了.
...

另外,你去的教堂是基督教。佛教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成为宗教,因为它没有神。这也是我可以谈论的原因,即:我一直是把佛家思想当成与道家思想一样地位的哲学思想来看待的。这几天大家在讨论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段干末过来顶出了我这个贴子。真的对东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感兴趣,真的对西方哲学对科技进步的引领有贡献,东方哲学到底会扮演什么角色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或有所不解,不如直接读《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这本书我买过好几次,都送人了。因为它虽然是英文翻译过来的,但翻译得很好。因为有一个懂东方哲学与文化的儿子,这是一本父子对话,也是东西方哲学的正面碰撞与交锋。

我的思维一直是开阔的,就是因为我没有把佛教当成宗教来研究,而是当成一种完备的哲学体系来探讨 所以有一些对佛教感兴趣或信仰者对我的行为有所不解,这很正常。思路不一样。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7:12
简池 发表于 2021-10-23 01:17
都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为什么印度信的佛教与我们信的想差甚远?
去年七月,我开始去教堂.今年八月没有去了.
...

另外,不能拿基督教的那些东西来套佛教。不能因为你去基督教教堂感到了迷惑就推及佛教教义(严格说不能叫教义,因为它原本不是宗教)。

作者: 忽有故人心上过    时间: 2021-10-23 07:26
随便翻一本,图片倒着读~早安~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1-10-23 08:03
简池 发表于 2021-10-23 01:17
都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为什么印度信的佛教与我们信的想差甚远?
去年七月,我开始去教堂.今年八月没有去了.
...

你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
就是,试图让一个深陷某种泥淖、执着的人,回头。
所以我们要谈的是,人为什么要对某种特异的精神生活执着,佛家讲:我执。。。
我身边也有朋友信基督教,周末叫我去教堂玩。但我没去过。
大约18年前我抱着玩的态度读了读圣经,那时只是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并不想信教。
当然,我是无神论者。

宗教这个事,非常复杂。不是你我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宗教带给个体的是一种精神安慰。
人到中年或老年之后,对世界有些想法和看法永远无法解惑,所以信这类东西,是一种精神寄托或寻求安慰的方式,仅此而已。
这和钓鱼,打麻将,旅游,写小说,创作诗歌,搞美食,天天逛论坛,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精神娱乐,没什么本质区别。

不同的是,宗教有他自己的流传形式,有他自己的传承方法,有些是明显的,比如西方宗教你要有某些形式才能被承认入教,平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而东方的除非正式弟子,其他的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普通人更容易深陷其中(都认为容易进也就容易出)
但深陷其中的人当然不会自知,相反,TA们认为自己找到了更好的精神家园。而且不容反驳,不容质疑。
(可见宗教有自己的方法向信众深陷其中,你看当年法-轮-功也一样的)

说到底,是这个多媒体时代,更容易使人陷入某种精神空虚和荒芜的境地,于是这类宗教对个体的安慰就适时发生作用。。
于是,在某种机缘之下,你就信了,就走了宗教的道路,但自我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这种意识,就不会走这条路。

所以我昨天说本文作者真的是很悲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可喜的,就是说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再也不愿出来。
我觉得,总比天天刷抖音要好些。







作者: 简池    时间: 2021-10-23 09:59
本帖最后由 简池 于 2021-10-23 10:40 编辑

多数人信教,是因为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某些重大事件,自己无法理喻又无法解决,最后放弃抵抗生活,一切交给全能的神。渐接受神的一切安排。因为相信,所以觉得是最好的安排!所以,信徒们在再次遭遇重大时间节点的时候,会显得从容!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