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心之官则思(四)。。四句教 [打印本页]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18
标题: 心之官则思(四)。。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问心的角度去看,儒家的阳明心学,和禅宗的自性说,确有相似之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最高层的心体,佛家似乎称为如来藏或自性。
  这个心体无法用五感去体会感悟,只有在极度专注,心无杂念,忘记了自己时,才可能发挥作用。这个心体得来的认知,往往超出人的经验和体悟。
  这个结论,可以由现实中许多超经验的现象证明。比如第六感,直觉,超水平发挥,禅境。。。等等。
  一个人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将是一个犀利无比的人。

  这种极度专注而不昏的状态,据说禅定可以达到。非禅定的生活中,动态也可以达到。因为无思无虑,物我两忘,故也不思善不思恶。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19
       四句话里,最有感觉的除了第一句,还有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据涯友的引用,王阳明说他的良知,是【百死千生挣来】,这样说的话,很象我以为的心戒。

  王阳明拒绝承认是禅门中人,我是能理解的。
  因为他的一切认知,都是自己成长的必然结果,与宗教没有关系。他这样积极入世、奋力的人,绝无可能接受宗教中普通存在的虚无主义和暮气。也许不是宗教的问题,而是信仰者,精神依附于宗教形成的。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19
      很显然,他不是宗教信仰者,而是一个发掘自己、探索生命的人,是自己的主人,不受思想控制,包括宗教控制。
      人的认知是会改变的,如果以前,我也分不清他是禅门中人还是儒家弟子,那么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我确定,他是正宗的儒家人。正如这一刻,我无比明确的知道,我也是儒家弟子,一脉相承的中国书生。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21
       心戒是怎么产生的,经【百死千生】产生的。
       心戒不是学来的戒律,不是任何外部强加的戒条,发自于内,依此执行,才会宁静。反之,必会陷于苦中:【一朝入凡尘,必经百千劫】(那江语)。
       心戒,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有取舍和善恶之别的。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21
经百死千生,心受到狠狠的打击,才发现这个世界,事物有自己的轨迹。
  作为一个渺小的人, 纵使你锥心泣血,心碎成片,粉身碎骨,终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无一物可得,无一法可得。
  此层在说“空”。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欲望如雪水般融化。空可生净,去执。

  但这只是心死。停留在此处,会没有活力。
  宗教,被很多人批评为麻醉剂,是有道理的。可以镇痛,心理解压,但不能解决困境。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22
       空,于心戒的产生方面,就是去执。良知的产生,到这里算是完成了一半。。。这一层说的是一个人心灵成长过程,刚好符合佛家体悟灭的过程。
       小乘认为大乘没有具体的修法,尽是类似于心灵鸡汤的语言,可是,心灵的成长,本来就没有具体修法。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17:22
      小乘的去执,是观。大乘的去执,是炼心。。。观有具体方法,观十二因缘,观缘起。
       炼心没有具体方法,需要入世,红尘炼心。。。坐在家里,修不了大乘。
       如果你已经历红尘,却看不懂佛经,那么就是没活明白,契入不了佛经。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0:06
      如果把空作为麻醉剂,而不是去解决问题,那么只能起到麻醉的作用,不能起到应该有的去执后的明净作用。
     去执念,貌似是佛学修行里一个基础的概念和门槛,实际上达到这个程度的人,“可以笑傲江湖了”(飞梅语),因为空能生慧。
     体悟到空的人,可能会有意无意无师自通地、用缘起法和十二因缘,较为客观,少情绪化。有一定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不容易被欲望摆布。
     但,用到这些方法,却不一定知道用的是缘起和十二因缘。知道理论的未必会用,会用的未必知道佛经里有这两个理论。所以,我认为佛学是人学,即使佛法没有西来,人的精神成长,也会按这个方向走。
作者: 没有原因    时间: 2022-9-24 20:51
释迦摩尼是夜睹明星悟道的,不是看经文悟道的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3:19
       心如枯井,失去生机。这是空到触底了。
  生机是怎么恢复的,我在仔细回忆这个过程。

  很难写。

  或许是因为看到别人的苦,物伤其类,于是伸出援手。
  或许是种花,花草的生长茂盛,天天惦记着它们。
  或许是家人的温情呵护。

  这一些,在心极度枯寂后,会被放大。象一颗小苗苗,慢慢萌发生机。生机的萌发过程,也同时伴生仁心。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3:20
       仁心的产生,补足了心戒的另一半。。。。【空】或者说【心死】,给心戒提供了冷静客观。。。。【有】给心戒提代了仁心。。。。心戒的内容,就是这么产生的。不作恶,言有戒,行有止。

       生机的恢复,与佛学里提到的善根,应该有很大关系。据说有善根者容易入道,在重新萌发生机的过程中,这个善意,非常重要。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体悟空,就是看到这一个按照轨迹运行的残酷的世界。此时,即可能往无情断灭空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往有情珍惜爱护的方向走。有情,即仁。。。有无善根,或许会在此时成为分水岭。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3:21
       心戒一旦产生,即可问心而行。也就是一个人产生了自己的法。即向内求法。
  经曰:迷与悟一念间,问心即知。

  王阳明说的致良知,与此过程相似。
  所以我认为,良知即心戒。

  此时,你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3:21
        四句教第二句和第四句,就没那么打眼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在说,善恶之别,有意识参与。不是第一层那种无善无恶的状态。
  对于产生心戒的人来说,这句可有可无,因为不会随欲望而行。善恶之别,较为靠谱。
  对没有产生心戒的,就要注意了,因为你的判断,很可能是杂有私欲不客观的。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3:21
      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说的致良知后,知行合一。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格物的释义:
  1.穷究事物的道理。 2.纠正人的行为。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2-9-24 23:22
       所以,个人认为,四句教符合禅理,没有漏洞。是一个切实可行,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也是靠谱的修行方法。
       真传一句话,虚传万卷书。
  阳明心学比什么胡说八道的理学和其他的心学靠谱多了。他是真正修心有成就的人。其他的,估计瞎扯的偏多,学者而非修行者。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2-9-25 11:10
不执不空
作者: 飞梅弄晚    时间: 2022-9-25 11:12
还有一句话,看完我曾泪流满面。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还是你。
你知道你是谁,你不再是你。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