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网黄梁老的直播么赶上,补个重播,写个观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10-28 08:26
标题: 网黄梁老的直播么赶上,补个重播,写个观后感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2-10-28 08:29 编辑




观六星网黄梁老直播有感



"感觉自己被转手一次"
"嗯,又一次转手。有点奴隶贩卖的感觉了。"
"冷和饿并不是最伤人的,最伤人的是那种被当作待处理的货物一般的感觉。"
"被人几次转手,我是体会到了。货物,动物,或者其他什么物都行,就是感觉不到人。"



梁老的这些感觉,在大宋有一个词儿叫"行货"。《水浒》《金瓶梅》《红楼梦》以及冯梦龙的小说里常用这个词儿,频次跟梁老行文差不多。摘录《水浒传·及时雨会神行太保》先:

【话说当时宋江别了差拨,出抄事房来,到点视厅上看时……那节级便骂道:

“你这黑矮杀才,倚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钱来与我?”

宋江道:“‘人情人情,在人情愿。’ 你如何逼取人财?好小哉相!”

那节级拿起讯棒,便奔来打宋江。

宋江说道:“节级你要打我,我得何罪?”

那人大喝道:“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


“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说这话的是神行太保戴宗,口气威风凛凛,心里图的是五两银子。而那宋江的口风一点儿也不松,也很杠,甚至显得更主动,更杠,因为宋江背后也有大人物撑着呢。

“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这种"行货感"在梁老隔离的短帖里反复提及五次三番。细细观摩梁老与高速路口上的节级们的对话,再回味一千多年前的宋戴争论,其内在韵味与审美竟然有高度的一致性,我看到的是,双方背后都有人撑着,所以底气都很足,语气都很盛。

宋江和戴宗,言来语往,争论不几回合,便"同往城里叙怀",摆上八瓶茅台酒,十斤蓝枪鱼子酱,还有时令山珍海味四十蝶。然后互相抱拳施礼,曰:

"今日幸得相见,以慰平生之愿。"

多么美的结局啊。

梁老只要愿意,分分钟也有这么美的大团圆。只是梁老"暂时不想那么做,因为说的只是三天。"梁老想做的事情,就是充分利用这三天,"纯粹是自己想体验一下正宗的隔离点",虽然凭着他老泥鳅的江湖阅历"其实是有办法不隔的"。


观后感:亲身经历与体验是可敬的,如果把心放平会更切近事情本身。心里预设某种不平之气,直播起来就容易躁,甚至可能迁怒。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0-28 08:32
嗯,教授这个砖好,难得一见。

杨逍逍个臭狗屁,快来学习。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0-28 08:33
是不是还有夯货啊,
睁大眼睛等续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0-28 08:35

教授别着急,等你哪天被堵在高速路上下不来的时候,再心平气和的写一篇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0-28 08:39
知音 发表于 2022-10-28 08:35
教授别着急,等你哪天被堵在高速路上下不来的时候,再心平气和的写一篇

她这篇作为砖文儿,足配高精尖。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0-28 12:00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2-10-28 08:39
她这篇作为砖文儿,足配高精尖。



教授的砖文明
我现在看不了杨逍逍那样的砖了,老拿人体器官做比喻,没法加精。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10-28 12:34




2,两难之间谁是夯货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孔子曰。

"我欢喜什么就是什么",此乃阿Q语。

如果用关天泥神的逻辑,也会如前二位一样迅速: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说时迟,那时快,若没有这么迅捷则都是故意啰嗦强加刁难。

孔子,阿Q,关天泥神,经常以为做事很容易,比论坛上说话更直截了当。实际上呢,孔子栖栖遑遑诸国诸侯之间,多困厄而少成功,阿Q挨得耳光与暴栗很干脆吃的甜枣很艰难……这就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危乎高哉,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

用心做事难,行路难,得知己者难。梁老辛苦,遭隔离之难。此难也,从他者角度看,他者与梁老一样难。比如这句话:

"我是xx局抽过来的,也不情愿这样。只是xx书记有令,武汉劝返全市规定。互相体谅一下。"

说到这份儿上,也算是掏心窝子话。而且,人家自始至终也在沟通,五六通电话层层级级汇报请示,在梁老看来有可能不够利索,在第三者眼里人家这还真不是故意啰嗦。虽不能尽如己意,可是人家也尽心尽力尽责。

两难。对,这就是两难。我难,他难;进亦难,退亦难……左右为难。

从个人两难往大处着眼,也有两难。比如说"放开"与"动态清零",这也是两难权衡,"放开"则有一边会说不好,"静态清零"时也有人不满意,作"动态清零"仍然众口难调……

面对两难,该怎么办?决策者自然而然会坚持原则,而这个困境里的个体恐怕也就只好在狂狷之间吧。像梁老那样稍微狂欢一些也挺好,不幸之中多些侥幸;如果是我,恐怕会更狷介一些,无为之中自得其乐。

狂者不愿当行货,狷者岂作夯货哉。


或许会续几个例子。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0-28 13:19
知音 发表于 2022-10-28 12:00
教授的砖文明
我现在看不了杨逍逍那样的砖了,老拿人体器官做比喻,没法加精。

那也无所谓,关键是水平太烂了,不是好砖,是瓦片。

我等下再拍一下,气死他。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0-28 13:30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10-28 12:34
2,两难之间谁是夯货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孔子曰。

教授可能不知道,很多地方是严重违背国家政策自作主张的。老百姓的心态,颇有点梁山宋江的意思,只骂昏官不骂皇帝。这个,非说人家谋反进行征剿,是不对的。

回过头看,下面为什么层层加码自由发挥到违背国家政策呢?他们傻吗?也不是。两难,基层治理的难谁来体谅?

好了,现在都摆出来了。国家有难处,群众在受罪,基层不容易,大家都理解。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不但没有反而恶化,大家都恨别人不体谅自己的难。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10-28 14:12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2-10-28 13:30
教授可能不知道,很多地方是严重违背国家政策自作主张的。老百姓的心态,颇有点梁山宋江的意思,只骂昏官 ...






3,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如果存在一个足够大的蛋糕分给有限的人吃,那么,会哭会闹有些皮有些狂的孩子会被允许多吃一块,安静腼腆的孩子因为不主动则会少分一些到手。

如果蛋糕本身不大,而每个人又必须尽量均摊一份儿,这时,安静的孩子不会受亏待,太作的孩子可能会首更多的约束甚至惩罚。

以能折腾的孩子喻狂者,以安静的孩子喻狷者,狂狷各有其优势,关键在于不同的环境。

疫情初起,没有什么人了解这种病毒的机制,只知道它为害深重。当此时也,我就一直告诫大家,安静,安静,静观其变。为什么要强调"安静"二字呢?因为病毒这东西是寄生在宿主身上的,宿主越安静,寄生病毒越不活跃,宿主越活跃,病毒加倍活跃。这是最基本的事情。

美国讲自由,人人爱自由,人人热衷于聚会社交,那么病毒的传播和进化就非常迅速。社区封闭,道路阻断,人人戴口罩,病毒传播速度就跌到冰点。

在未知的危险与威胁面前,最安全的做法是安静,狷者有所不为。而不是狂,躁动冒进去跟病毒较劲儿。君子不跟驴怄气,人有足够的理性与自制力,犯得上跟病毒犯犟么。

若有人楼上扔物砸到自己的头,自己会生气;如果一只喜鹊嘴里叼着木棍落下来砸自己的头,自己会发怒么?病毒,就像天上掉的冰雹或者陨石,人受其害,却不能恼怒。此时宜安静。不宜狂躁。



4,

虽说宜安静,不易躁动,然而人又有各种各样活动,经济的,社会的……各种活动又是必需的。这时,最好的活动是有法,有利,有节。

可是,大疫,大的全国动员,这种紧急情况又无法可依,只有临时应急的人治代替法治。也就是说,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事故,根源是人治与法治之间的必然性矛盾,不是人性恶,也不是法恶,而是人治与法治之间有天然的错位,这种天然的错位导致一些在没有任何人犯错的情况下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错误。

疫情管控,中国的应急措施显然是人治大于法治,产生不少不尽人意的错误与失误;应对疫情中法治大于人治的国家世界上有不少,美国算是典型,效果如何呢?不可否认的是,差评。不是差评美国的法,也不是差评美国的人,而是说,依法治疫,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天然错位会带来更多的恶果。

法治与人治的错位,在紧急状态中会加倍数倍地体现出法的滞后性与低效率,此时,人性的道德感就要补位。

从法治与人治的错位角度看中国,中国人的道德情怀世界第一,中国防疫的成功,固然有正确应急措施的功劳,根子还是中国人民的道德感。

欧美讲自由,讲自由至上,讲自由权利优先于道德与善,在更讲自由而不讲道德的国度,疫情变本加厉。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2-10-28 14:12



还有5六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0-29 19:09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10-28 14:12
还有5六

5六呢。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0-29 19:13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10-28 14:12
3,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唉,全世界都是病毒的过去式了,只有中国还在其中……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