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2022年书帐 [打印本页]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8 10:31
标题: 2022年书帐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8 10:50 编辑

比去年少了,这几天归拢一下,看看有多少,按购书的时间顺序,拍拍书影,加点文字介绍,慢慢打上来,打发猪圈里的时光。

这些书都是从中图网淘来的,每天10点,中图网淘书团更新,周一至周五,每天上新书8册,周六周日每天上新书5册。只要是不出门,都会准时的翻一翻,感觉挺不错的,会像朋友推荐一下,自己觉得可以读一读的,就直接下单。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8 11:05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8 11:35 编辑

2022年1月10日

购书5册,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现代自传丛书里的5种,这套传记有个特点,前面有一个整体序言,然后有个个人小传,偷懒的,看看这些,大致能弄明白咋回事、里面写的什么,我的阅读习惯是不看这些,先直接看书的内容,读完了,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这样有个好处,不受做序与做传者的影响,自己先得到自己的感受。这五本书的书影如下:

1,自述五种,梁漱溟著

这本书很薄,但读起来并不轻松,他的自传性质的东西,不完全是纪事,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很哲学,但我用了一周时间全部读完了。这是梁漱溟最早的一些对个人的记载,只能说是早期的传记资料。从打上的目录里面可以大致知道内容,他的乡村建设很有成效,先是在河南,后又被韩复渠请走,在山东邹城(记忆,未核实)搞,有声有色,他是个实干家,不是纸上谈兵的人,一直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时间思考中国教育的出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暮年时的被采访录、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几年之内,我通读了两遍,受益匪浅。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11-8 11:16
跟帖打卡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8 11:35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8 11:40 编辑

2,我的半生  陈鹤琴著

陈鹤琴这个人,现在不搞教育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那可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这是他50岁的时候给自己写的一本自传,主要谈自己从事教育的过程,里面很多让人大受启发的教育故事,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来自于他的教学实践、教育推广。这本书他写的通俗易懂,你一读就放不下,171页的这本书,我两天时间就读完了。遗憾的是,本来作者打算继续写下去的,这只是他计划的一小部分,但被一些事情打断了,这一打断,就是一生,后面的我们再也没有看到,真是遗憾!

这本书第20页与第44页,由于排版的疏忽,重复了,我读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点,做了标记。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8 11:41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11-8 11:16
跟帖打卡

看看我上面打上的陈鹤琴的两段话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11-8 11:44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8 11:41
看看我上面打上的陈鹤琴的两段话

想起我姨妈的自传了。
我舅舅也是。
好像人到了一个岁数都喜欢总结一下。
像是人生的获奖感言。




作者: 水阔山长    时间: 2022-11-8 11:45
精读啊

批注做了好多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11-8 11:45
我有时蛮怕这种调调。
我爸我妈和我联系时,语气就是这么一本正经的。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8 11:47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11-8 11:45
我有时蛮怕这种调调。
我爸我妈和我联系时,语气就是这么一本正经的。

哎!我难得正经一次啊,给点面子

作者: 水阔山长    时间: 2022-11-8 11:48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11-8 11:44
想起我姨妈的自传了。
我舅舅也是。
好像人到了一个岁数都喜欢总结一下。

生活脉络清晰
这样的人记忆力好

脑容量够多。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11-8 11:48
水阔山长 发表于 2022-11-8 11:45
精读啊

批注做了好多

我一般都是批,朕知道了。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8 11:48
水阔山长 发表于 2022-11-8 11:45
精读啊

批注做了好多

我读书是随读随批,书是我的,嬉笑怒骂,都在里面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11-8 11:49
水阔山长 发表于 2022-11-8 11:48
生活脉络清晰
这样的人记忆力好

嗯,舅舅是清北的高材生。
我妈说他是书呆子。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8 12:20
进来粘点书香气
作者: 金牌打手    时间: 2022-11-8 12:21
知音 发表于 2022-11-8 12:20
进来粘点书香气

楼主如果出名了 以后他批注的书就值钱了。






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时间: 2022-11-8 12: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8 12:30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2-11-8 12:21
楼主如果出名了 以后他批注的书就值钱了。

楼主经典批注:以后重读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2-11-8 13:24
自从混上版主,我看书时都批:
此处加精。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9 21:12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2-11-8 12:28
我也进来沾点,不管什么气!
沾完了,再闭眼睡!

越睡越迷糊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9 21:15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9 21:55 编辑

3,自我演戏以来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可是大名鼎鼎,戏届有南欧阳(予倩)北梅兰(芳)之说。

欧阳予倩之祖父欧阳中鹄有两个大名鼎鼎的弟子,一个是谭嗣同,一个是唐才常。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主将,而唐才常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间,曾发动过一场失败但却震惊中国的起义:自立军起义,并因此殒命。这两个人一个死于变法,一个殒命革命,但对时为少年的欧阳予倩似乎都没什么影响,他还是个吊儿郎当的公子哥。

他的兴趣在哪里呢,据他自己的记述,他跟着他做桂林知府的祖父去桂林,游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每天就是喝酒纵马,他那帮狐朋狗友,可以从上午八点,一直喝到晚上十二点,他喝得晃晃悠悠了,就骑上马纵马奔驰,这是他最大的爱好,此时的他,少年轻狂,还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读书、学艺,皆半途而废,就是玩、玩、玩!看了他的记述,我一直没明白他的祖父,那个老爷子,咋就没有好好管教管教他。

读他的这本《自我演戏以来》很轻松,里面很多记述,妙趣横生,各色人物,他寥寥几笔就跃然纸上,比如他与李叔同的交往,他描写的李叔同能把人笑死!有一次,李叔同约他到他家见面,因为欧阳予倩距离李叔同的住处较远,加上倒车等等因素,到了李叔同的住处,迟到了。敲门,李叔同就是不开,敲得狠了,李叔同打开楼上的窗子,冲他慢悠悠的说到:我约你八点来的,你迟到了五分钟,我现在正忙别的事,另约,你回去吧。咣当,就关上了窗子,欧阳予倩知道他这德行,只能无奈的离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

还有一件事能把人笑死,欧阳予倩有个朋友叫黄二难,一身的欧洲绅士打扮,走在路上,别人笑他,他毫不在意。一次突然给他买了顶帽子,问欧阳予倩好看不好看,欧阳说,好看!于是,欧阳予倩就带着这顶帽子招摇过市,可戴了几次后,发现很多人都冲他笑,便问怎么回事,对方告诉他:这是欧洲女人戴的帽子。欧阳很生气,便问黄二难,为什么给他买了顶女人的帽子。老黄说:好看啊!既然好看,你管它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干什么。竟然弄得他无言以对;但此后,他还是不再戴那顶帽子了。

诸如此类,读起来让你放不下手;但有个前提,里面的近现代名人太多,如果你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一些人之间的关系,那读起来就更有味道。

欧阳予倩终于发现了自己钟情于戏剧的天分,他们常常几个人既翻译、改编剧本,又做布景、画幕布,做演员,一人多能,很快就能弄出一出戏来,并且演出效果都很好。大家可能想不到,他们演戏的口号竟然是“过瘾”,这本身就很让人过瘾!

常常会有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他们在日本翻译排演了一部法国叫做《热泪》的戏剧,演的时候,他们只觉过瘾,没想到几天后,同盟会元老黄兴亲自上门赞誉,说那几天参加同盟会的就有四十多人,有些人直接就说是受了这出戏的影响,这让只感觉“过瘾”的欧阳予倩很是诧异,也感觉不大相信。这就是艺术家与革命者的不同,他们的钟情与感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说明了戏剧这种表现形式所能产生的力量,所以之后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戏曲形式的革命文艺在中国遍地开花,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说了,再说话就多了,打上书影。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9 21:48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9 21:49 编辑

这两页的描述读起来很过瘾!你看他是怎么读书的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9 21:49
欧阳予倩的这段描写非常棒!
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时间: 2022-11-10 0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0 00:26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0 00:32 编辑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2-11-10 00:08
这本书,好玩儿。

写唱戏的部分看着有共鸣,写读书和似仙境那部分估计你有共鸣。

刚得到消息,以前在老红袖玩过的一个丫头“云海尘清”,今年通过线上论文答辩,成为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了,总算是学有所成。我有点奇怪的是,她本喜欢的时齐梁文学,对《花间集》情有独钟,怎么到中晚唐文学上去了,这跟她的导师导向有关;不过她最初的意向是考香港中文大学,可能出了问题,最后上了北语,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研究生,这么多年过去,终于博士了,看来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

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时间: 2022-11-10 00: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0 00:33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2-11-10 00:31
你这是要教我吗?好吖,你应该是位好先生,我天资聪颖哦,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当博士!!

然后 ...

让你猪教你去吧,我可没那本事

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时间: 2022-11-10 00: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11-10 06:25
  致敬一下读书人!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11-10 06:25
  我这以后废了,一读书就困。有人说户外和读书犯克,我以为可能。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0 06:31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2-11-10 06:25
我这以后废了,一读书就困。有人说户外和读书犯克,我以为可能。

当现实让你厌恶与犯困的时候,仅有的那点兴致与清醒便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了。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11-10 06:49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0 06:31
当现实让你厌恶与犯困的时候,仅有的那点兴致与清醒便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了。

  人生可能也分阶段吧?以前我自认为自己算个读书人,也曾读过一些书。最近几年变了,我是说真的一读书就犯困,读《小说月报》都一样,更别说其他的书了。所以那就先享受户外,过段时间再说。一定还会喜欢读书的。谁知道呢?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0 07:00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0 07:47 编辑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2-11-10 06:49
人生可能也分阶段吧?以前我自认为自己算个读书人,也曾读过一些书。最近几年变了,我是说真的一读书就 ...

中国小说我基本不读,读的都是外国小说,道理也很简单,外国小说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可以让思想之花自由的开放。我这几年一直在重读过去尤其是大学时代读过的书,因为当时是在大学图书馆借阅的,书店买不到,现在买到了,就慢慢买回来重读,这是一个。这些年读的最多的是汉画像石、佛道美术、民俗艺术、西方美术方面的,因为会有选择的参与到与之有关的某个项目中去,可以出去走一走、实地观察一下,可以拿到第一手的资料。疫情这三年,只能待在家里,就乱翻书、乱买书了,整体来说,意志消沉,精神状态萎靡,有抑郁症前兆,所以,在六星论坛的时间多了。很感谢我没骂过或者骂过的朋友、感谢没骂过我骂过我的朋友,跟我一起在这里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11-10 08:20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0 07:00
中国小说我基本不读,读的都是外国小说,道理也很简单,外国小说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可以让思想之花自由 ...

  对读书人而言,有书读有好书读就是幸福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0 09:04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8 11:35
2,我的半生  陈鹤琴著

陈鹤琴这个人,现在不搞教育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那可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教 ...



二十年的老师

读者批注:当时上海星江伪正政权,陈因宣传抗日,被列入暗杀名单,所以从上海去了国统区。

“八一三”后的第二年,陈先生由上海奔向自由中国的怀抱,呼吸自由空气去了。在自由中国的大怀抱里;多的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他们尽是二十年前的婴儿与幼稚生。据友人说:“陈先生在内地鼓励青年向前进,正如二十年前鼓励幼稚生勇敢地奔向大自然。”真的,中国确实因这次战事而壮健起来了,二十年前的婴儿,今日个个都是青年了。两鬓如霜的陈先生也是老当益壮了。写到这里,我仿佛又回到二十年前了,坐在广大的草地上,周围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静静地坐着,高高地举起了笔,听一位青年教授发着命令:
“预备!笔举起来,头抬起来,眼睛看着我……”
“做!快些做!”


与44重复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0 09:05
亲爱的小孩子,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棒头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我的祖父深深相信的,我的父亲也深深相信的。我因为小时受了这种严厉的教训,起了反应。所以我用慈爱的方法来教你们了,我相信“爱”比“严”来得好些。但是“爱”不要变成“爱”“宠爱”。“溺爱”比“严”还要坏呢!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句:我们的祖宗以严教子,并不是不爱其子。他们以赤诚爱他们的子孙的。不过他们相信子女必须要孝顺父母。若是不孝,还是不生好。若要他孝,若要他好,必须要从小教起。这种信仰,这种哲理,都值得我们景仰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0 09:06
张伯苓先生曾经做过我们的教务长。他的声音像洪钟,说起话来非常动人。他的体魄魁梧,望之令人油然起敬。他虽然在清华不久,但他的伟大人格,已深深地印人我们的脑筋中了。

我们全体学生所最爱戴的,那要推周诒春校长了。周校长办事认真,毫不敷衍。校规不订则已,一订了我们非遵守不可。他常常对我们说:“我不要你们怕我,我要你们怕法律。你们读书,总要研究得透彻,不要马马虎虎,一知半解。你们做事,总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从小做到大,从低升到高。若是脚没有着实而攀得高高的,那一跌下来,就要跌死的。”周校长处处能以身作则。他不爱名,也不贪利。说起话来总是诚诚恳息、切切实实。清华校长换了好几位而养成清华纯洁学风的,就是周校长。凡是在清华读过书的。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他真是我们的良导师。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1 10:43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0 09:05
亲爱的小孩子,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棒头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我的祖父深深相信的,我的父亲也深深相信的 ...

好家伙,你把字都打出来了!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1 10:44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2-11-11 11:08 编辑

4,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

这本书煌煌五百页,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南侨回忆录弁言
南侨回忆录[518篇]
战后补辑[19篇]
个人企业追记[50篇]
畏惧失败才是可耻[3篇]


皆为陈家庚先生自己写成。偷个懒,复制一下这本书的介绍: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这本书还没有看,只是大概翻了翻。拍出他的小传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attach]735537[/attach]


[attach]735536[/attach]


[attach]735535[/attach]


[attach]735534[/attach]


[attach]735533[/attach]


[attach]735532[/attach]


[attach]735531[/attach]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1 10:59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1 10:43
好家伙,你把字都打出来了!



用手机“白描”软件转换过来的,看着方便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1 11:01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1 10:44
4,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

这本书煌煌五百页,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字这么小,我帮你改一下字体吧,改大点。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1 11:02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1 10:59
用手机“白描”软件转换过来的,看着方便

很多软件我都不会用,你很厉害!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1 11:03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1 11:01
字这么小,我帮你改一下字体吧,改大点。

好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1 11:20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1 11:02
很多软件我都不会用,你很厉害!



我是因为常用来识别企业的纸板资料,必须用到的才会,用不到的我也不会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1 11:21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1 11:20
我是因为常用来识别企业的纸板资料,必须用到的才会,用不到的我也不会

我很羡慕那些会用各种软件的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查阅、整理资料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1 11:24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1 11:21
我很羡慕那些会用各种软件的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查阅、整理资料



那样可能又影响了阅读,各有千秋吧,你这样一点一点整理也有好处,就是印象深刻。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1 11:27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1 11:02
很多软件我都不会用,你很厉害!



我有时候用软件识别完了就粘到报告里面错别字都发现不了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3 17:15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3 17:30 编辑

5、钏影楼回忆录  包天笑

包天笑在中国白话小说界、报届绝对是一个可以大书一笔的人物,他活了98岁,著述100余种,真正的著作等身。

民国期间大名鼎鼎的刊物《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都是出自他之手编辑而成。


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这个很重要,说明他有民族气节,有文人之骨。


我读他的这本传记是二十多年前,当时是分册本,读了一,找不到二了,一直到毕业,图书馆里也没找到二。之后,又读了另一个版本的,但也不是全的,这让我很郁闷,这次买的是差不多600页的全本,但一直没机会在从头到尾读一遍。这几年一直乱翻书了,这个大部头还没来得及通读。


直接打上中图网介绍他这本书的文字:


《钏影楼回忆录》系我国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的回忆录。

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读于表姊丈朱静澜处和二姑夫尤巽甫处。可谓之凡人,但他却不流俗,非凡超群。转徙逃难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览群书,靠自学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了维持生计,他17岁即开门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与友人合资在家乡开办了东来书庄,并自任经理,尔后又集资发行《励学译编》;1901年,他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内容以政论、新闻为主。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深受欢迎。1908年,他加入江苏教育学会。


25岁时,包天笑经人推荐去江苏候补道员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师,次年,受蒯光典的委托在沪筹备金粟斋译书处,先后在启秀编辑局、广智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任职。1906年,他31岁时正式移居上海,开始主编和编辑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如《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他受聘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又创作了数部电影剧本,撰写了多篇影评剧评。1909年加入南社,在南社第三次雅集上,当选为庶务。


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七七事变”后,积极为《申报》、《南京晚报》撰稿。1947年,包天笑由上海去台湾居住,次年赴香港。1973年,包天笑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3 17:31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3 17:34 编辑

这五本书打上一个总图,中图网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3 17:35

1906年就有《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这样的杂志啦,不看你说还真不知道。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3 17:36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3 18:11 编辑

2022年1月24日

6、7  章巽全集(全2册)


我读的第一本《大唐西域记》校点本,就是老报人章巽先生的,买这套重达5公斤的《章巽全集》,是向我从他这里学到知识的章老先生致敬!


章先生的书,我只读过两种,一种前面说了,另一种是《中亚古国史》,这本是编译作品,但章先生取舍精准,意简言赅,读起来毫不费力,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还能感觉到。


这套书是我从淘书团抢来的,再晚一步,就没了。现在淘书团已经没有了这套书,所以,也无法打上里面的简单介绍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3 17:36

[attach]735915[/attach]

好诗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3 17:58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3 17:35
1906年就有《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这样的杂志啦,不看你说还真不知道。

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是他创办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3 18:47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3 17:36
2022年1月24日

6、7  章巽全集(全2册)



这些书都看了你就可以讲史了,有的人讲史就是把好多人的回忆录联系起来,互相印证,追寻历史的真相。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4 22:25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3 18:47
这些书都看了你就可以讲史了,有的人讲史就是把好多人的回忆录联系起来,互相印证,追寻历史的真相。 ...

要讲,十几年前就在电视台讲了,不讲,没兴趣。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4 22:26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4 22:34 编辑

2022年1月25日

8、9、10  流传百年的灵异经典[全3册]

这套书也已经脱销了,这是征求我儿子同意后给他抢的一套。主要是他从事的职业可以用得着,里面精彩的各种奇异故事,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这两年孩子一直主抓一个在日本很流行的游戏,每周更新一次,很受欢迎。他需要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故事情节或人物,来推动游戏的深入。春节期间孩子回来后,一口气读完了一本,连声说,有意思,很不错。这套书能够给他有所帮助,就达到了目的。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4 22:36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4 22:26
2022年1月25日

8、9、10  流传百年的灵异经典[全3册]

这个有电子版吗?我想看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4 22:38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4 22:36
这个有电子版吗?我想看

对了!这个符合你的口味!淘书团被抢光了,早就没货了。电子版的有没有,我明天找找,好像没有,没印象。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4 22:40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4 22:38
对了!这个符合你的口味!淘书团被抢光了,早就没货了。电子版的有没有,我明天找找,好像没有,没印象。 ...


中国人写的吗?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4 22:42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4 22:40
中国人写的吗?

基本都是外国人写的,中国的也有几篇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5 13:06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4 22:42
基本都是外国人写的,中国的也有几篇



豆瓣上有人评论说是烂故事

作者: 坏菜    时间: 2022-11-15 13:13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5 13:06
豆瓣上有人评论说是烂故事

各取所需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5 13:15
坏菜 发表于 2022-11-15 13:13
各取所需



找了找,没找到电子版

作者: 坏菜    时间: 2022-11-15 13:17
知音 发表于 2022-11-15 13:15
找了找,没找到电子版

那种留言的是学兽医的,不懂文学。里面大都是文学大师写的,我读了几篇,很有意思。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6 20:08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6 20:29 编辑

2022年2月18日

11、聂绀弩旧体诗全编  聂绀弩


聂绀弩的一生很传奇,他的《散宜生诗》,早就读过一些,后来买了一本,传来传去,传丢了,这就是借书的坏处,我的很多书都是这样被借丢了,所以后来再也不借书了。


这本书也是抢来的,很快淘书团就被抢完了。聂绀弩的旧体诗很有意思,语言很生活,可以说是诗史,有点老杜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幽默风趣、苦中作乐,想想在那个年代,既不能被揪住小辫子,又要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那是有相当难度的。老聂驾驭的很好,让朋友读了会心的笑,让想揪他小辫子的人无处下手。


老聂与周婆,一对神仙眷侣,故事甚多,此不赘言。胡乔木说,老聂的这些诗“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他的这200多首旧体诗,很多貌似轻松,实则意味沉痛,需要好好琢磨。这是一个宝库,没事的时候看一看、读一读,可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以后有时间的话写写读他的诗的感受。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6 20:29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6 20:48 编辑

12,行万里路——葛剑雄旅行自选集

复旦大学这几年出了好几个让人恶心的“叫兽”,名字我就不说了;但还是有一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者,“复旦二葛”(葛兆光、葛剑雄)就是其中之二。

张文宏抄袭事件复旦“调查”后所下的结论更是让人恶心!相信都会被记入历史的。如果他那还不叫抄袭的话,真特么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抄袭这个词了!

他们的文章早就有所接触,刚开始是在一学术刊物上阅读,慢慢接触到他们出版的书籍。葛剑雄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成绩斐然;他对中国移民文化的研究也可圈可点,我读过他的《普天之下》、《统一与分裂》,翻阅过他写的中国移民史系列。


他的这本书与下面单世联的一本书,统属于商务印书馆“一苇丛书”序列。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6 20:41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6 20:45 编辑

13,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  单世联

单世联是上海交大的,长期从事美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现代思想研究和文化批评。我也是在刊物上读过他写的一些思想史方面的东西,就一起下单买了。翻阅了一下,还没仔细阅读。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2-11-16 21:09
涉江采芙蓉 发表于 2022-11-16 20:41
13,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  单世联

单世联是上海交大的,长期从事美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现代思想研究和 ...

文化人谦虚叫知识人?^_^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7 21:28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7 21:47 编辑

2022年3月17日

14,、15,晚晴官场的洋大人

这套书分上、下册总计1100页,最早我是在《读书》刊物上看过介绍的,当时印象深刻,但后来忙于什么事,就慢慢忘记了。疫情这几年没事,每天10点都会打开中图网的淘书团,浏览打上来的新书,这一天突然就发现了。于是赶快抢到手一套(现在已经没了),快递送来后,快速浏览目录,知道了整体梗概。比如戈登等等镇压太平天国的人物,原来他们来中国帮助清政·府也很受气,清政·府一定要在给他们安一个清朝官员的·“总司令”,这个总司令根本就不懂现代舰艇的作战,纯粹是添乱,当时戈登等不同意,但最后还是屈服了,等等,很多这种清廷请来的“洋大人”的故事。这套书从另一个视角把你带入晚清的历史,给了读者不同于中国正史的新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当时的书记与档案史料,我粗粗的看了一下后面的参阅书目,有大几百种,真是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功课。这套书还没时间通读,留待以后吧。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7 21:51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7 21:59 编辑

2022年4月6日
16、17、18,《钱德勒短篇侦探小说全集》

百度一下对钱德勒的介绍:


钱德勒是美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家。钱德勒为T.S.艾略特、村上春树等作家所推崇,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以"硬汉派"风格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品质。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托尔斯泰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 他还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之一,他为好莱坞缔造了激动人心的"黑色电影"。自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说6次被搬上银幕,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都参与他作品的编剧,与他合作过的大牌导演有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罗伯特·艾特曼等似乎至今没有一个作家享有好莱坞如此的厚爱。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双重赔偿》被称为黑色电影的教科书。


这套书是给孩子买的,因为他的工作性质,需要不断地编故事,这套书可能会启发他的思维。买这套书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我也一直没有打开每本书的塑料封膜,等他过年回来的时候,自己看吧,我感觉会对他有启发的,都是短篇,读起来也不费什么时间。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7 21:59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7 22:18 编辑

19,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买这本书是向这位伟大的山东老乡致敬!


百度一下介绍:


汉宝德(1934年—2014年11月20日),山东日照人,台湾建筑学者,毕业于台湾省立工学院(现成功大学)建筑系,并赴美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回台后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台南艺术学院(现台南艺术大学)校长,是岛内知名建筑教育学者。在2010年12月19日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建筑奖”评选中,荣获“杰出成就奖”。


中图网介绍:


汉宝德(1934~2014)是台湾建筑界的教父式人物,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多重跨界身份。其*为人所称道处,一是学贯中西,又能把建筑学、艺术学、文化学三者打通,思想深邃而触类旁通;二是他以入世之心,走出象牙塔,为普及建筑文化、推广大众美育而奔波呼号——“我丢弃了自己的假面具,与群众混在一起了。"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这是一本自传,也是台湾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都市空间与博物馆发展历程的自传。本书由汉宝德先生亲自执笔,就一位人文大师而言,他的谦朴笔调,将其一生由小时逃难到随国民党***来台,从求学到做事,以其学建筑过程为主调,兼及他在教育及公共事务上(包括修古绩、办博物馆、办学校等)的一些事迹。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17 22:06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17 22:17 编辑

20,汉宝德的人文行脚  汉宝德  著

这是汉宝德系列著作的另一本。

中图网介绍:


汉宝德(1934-2014),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生于山东日照。1958年自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业后,留校任助教。1961年转任东海大学建筑系讲师。1964-1967年赴美取得哈佛大学及普林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国接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接掌建筑系的十年间,调整建筑教育课程与国外主流的体系同步,培育众多建筑人才,在国内外均有杰出成就。


1977年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1981年起转任公职,担任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主任,续接任馆长;投入科博馆十五年间,始终秉持远而广的视野及对品质的坚持,成功地跨越了岛内长久以来理念与执行之间的鸿沟,为岛内的博物馆及文艺事业树立了崭新的典范。


1995年7月又接任台南艺术学院筹备主任,至2001年2月在校长任内退休,正式告别二十的公职生涯。


历年来的建筑设计作品有洛韶、天祥、溪头、澎湖、垦丁的青年活动中心,"南园"联合报员工休假中心、彰化县立文化中心、"中研院"民族所等。


著作有《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与文化》、《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为建筑看相》、《域外抒情》、《鹿港古风貌之研究》、《建筑与文化近思录》、《金玉缘》、《认识中国建筑》、《风水与环境》、《风情与文物》、《科学与美感》、《不耐平凡》、《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等,译有《雕刻的艺术》、《合理的设计原则》、《文明的耀升——人类文明发展史》等书。


曾先后投入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古迹修护、博物馆经营等领域。在每一工作中,均为岛内当时的现况带入了新的观念,并付诸实行,为其后岛内的专业领域奠定较宏广的根基。东海建筑系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如此;科博馆及南艺的创设更是如此。堪称岛内文化界少有的“学者兼实行家”,对岛内的建筑及文化发展有相当长远的影响。

《汉宝德的人文行脚》:本书是作者发表在《大地》《探索》《当代设计》的专栏选集,涉及建筑、文化与环境,配有43幅插图。“这是作为一个建筑人的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对人文现象的关注。”


这是作为建筑人的作者,在生活中对人文现象的关注,先后发表在《大地》《探索》《当代设计》的专栏选集。内容分为建筑、文化与环境。在建筑上,作者主张现代主义的理性加上乡土主义的感性;在文化上,他是创新的支持者,但在内心里却以历史与传统为重;对于环境,作者主张开发应遵循生态的原则。阅读这本书可以和汉宝德一起进入他的人文世界。



(明天继续)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25 11:24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25 11:25 编辑

汉宝德的人文行脚  书影


作者: 钟馗打鬼    时间: 2022-11-25 11:26
越读书越傻。离囚笼越近。

我就不读书。思想自由。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25 11:26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25 11:38 编辑

2022年5月11日



今天淘书团淘来了两套7本书。


21、22、23、24  太空漫游四部曲

这套书是征求孩子意见后给他买的,关于这套书当时给孩子微信交流了,孩子说了什么,我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作者是太空旅行科幻作品的先驱,对后来的类似作品影响甚大,孩子要这套书是出于工作需要。淘书团这套书以告罄,想找一些它的介绍复制过来而不可得。只好只打上拍下的几帧书影,不做介绍了。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25 11:46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25 11:50 编辑

25  遨游于艺  郑培凯

郑培凯是有名的文化艺术研究学者,研究范畴包括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评论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和文化美学等。文艺创作以现代诗及散文为主。近年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二十世纪昆曲传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纪)、茶与中国文化等。

《遨游于艺》是郑培凯历年所写关于艺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用流畅的文字写成,既有艺术性,又有研究深度,很有可读性。

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校,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任中心主任,推展多元互动的中国文化教学。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香港中华学社创社社长,2016年获颁香港***荣誉勋章。




作者: 涉江采芙蓉    时间: 2022-11-25 11:58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11-25 12:00 编辑
钟馗打鬼 发表于 2022-11-25 11:26
越读书越傻。离囚笼越近。

我就不读书。思想自由。

一个乡下人,啥都不知道,有一天他捡到了一张废纸片,上面写了吃酸菜的坏处,让人短命,感到自己学到了科学知识。于是他逢人就说吃酸菜的坏处,不管在任何场合,以展示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看到央视在介绍一个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的人很长寿,但都是吃酸菜。他感到困惑了:难道自己学来的知识是错的?

不学无术的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以不知为荣,靠脑壳的想象天天胡说八道;一个是学到了一点东西就奉为教条,天天用那一点知识去炫耀显摆,却不知是一叶障目。

你属于哪一种呢?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