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3-2-15 19:54 编辑
一、
中文“面”的繁体“麵”,左侧偏旁麦字的演变是这样的:
商代甲骨文的“麦”,是一个人从远方而来的象形字,喻意小麦并非本土原有作物,是被人从遥远的地方带来的。
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地区,是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七千年前。
与其它谷物去壳后直接食用不同,小麦表面麸皮坚韧,内部胚乳易碎,难以加工成整粒,所以只能磨成面粉。
欧洲人用面粉做面包,唯独意大利人吃面,并且自诩是面条的发明者,依据是古罗马遗址的一幅壁画,描绘了和面、擀面和切面的过程
然而,随着新疆火焰山考古出土了一碗距今约2500年前的面条,说明意大利人也是跟人学的吃面条。
由里海迁入新疆的一支欧罗巴人,在这里种小麦做面条--最原始的面条是揪点面用手掌慢慢搓细。
后来不仅传到意大利,并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内地。
宋朝是中国面条文化的鼎盛时期,花样繁多。面条向北传到蒙古、日本和朝鲜。日本人制作素面、乌冬面、方便面,朝鲜半岛最著名的则是冷面。
冷面虽是面条的一种,主料却是荞麦。在稻米少的时候,要靠荞麦面来解决饥饿问题。作为一种救荒作物,通常生长在苦寒贫瘠的土地上。
据李朝朝鲜后期的世食风俗记史料《东国世食记》记载:冷面发源于19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和咸兴地区。
从制作方式上看,冷面更像是泡菜的衍生产品,因为原始的冷面汤就是萝卜泡菜汤,而且诞生于做泡菜的冬天。后来随着冰箱的使用和推广,夏天才也吃冷面。
用荞麦面沈菁菹(萝卜泡菜)、菘菹(白菜泡菜)和猪肉,名曰冷面,又和杂菜、梨、栗、牛猪切肉、油酱于面名曰古董面,关西(平安道别名)之面最良---《东国世食记》。
朝鲜王朝末代皇帝高宗喜欢宵夜吃平壤冷面。摆上配料点缀,肉片以十字架的造型摆放在正中间,剩余的空间则是用水梨和松子来填满,其中水梨一定要用汤匙削成薄片,使其呈现出新月的形状。
在飘摇动荡的时局下,清淡爽口的冷面稍许能缓解国难当头的压力和哀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