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怡然观海 [打印本页]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2:14
标题: 怡然观海
日日坐山闲观海,山水清清苍翠松。
吾问沧海何时枯?浪花问我何时休?
心休身闲超凡客,终日浑然待日西。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2:15
原文。怡然观海

高克恭 〔元代〕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2:15
译文
每天都依山看着荃湾,帽山上青青草木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问大海什么时候会老去,清风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得悠闲。
如果不是思想上有超凡脱俗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得到悠闲的,能得到悠闲的人,一定不是平庸的人。

注释
何时:什么时候。
几时:什么时候。
闲人:此处指懂得进退有度,不受困于名利,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节奏的人。闲:悠闲;闲暇。
不得:得不到。
必非:必定不是。
等闲:平常,一般。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2:16
简析
  高克恭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他入仕为官但依然喜欢山水见画。

  他常常闲来尽兴在山林水之中乐此不疲,画出许多优秀的山水作品。因为常常在如画的江南为官,所以江南山水的烟雨,小桥流水人家迷人景色,影响了高克恭非常有特色的个人风格。他偶然诗兴来,就写一首见自己心意和情怀的小诗。

  诗中“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也并不是能“闲”之人。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完全没有自主意识。

  真正的闲,是看破红尘之后的放下,是参透人生后的舍得,是忘却荣辱后的淡然。所以说:“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2:16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目人,占籍大同(今属山西),其父徙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与文湖州并驰,造诣精绝。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2:16
欢迎赏评
作者: 朦胧梅花皎月    时间: 2023-4-26 14:52
潜水了
作者: 水烟    时间: 2023-4-26 15:24
朦胧梅花皎月 发表于 2023-4-26 14:52
潜水了

什么

作者: 水烟    时间: 2023-4-26 15:25
这个作者根本没看见过,孤陋寡闻,读的书少了
作者: 水烟    时间: 2023-4-26 15:26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

这句诗一读,感觉自己好安慰,这两天特闲
作者: 满堂花醉三千客    时间: 2023-4-27 06:57
送个观海图
[attach]759258[/attach]


作者: 耍帅    时间: 2023-4-27 07:12
如此下苦功夫,让人钦佩。只是觉得,古代诗词到现在已然时过境迁,翻译、解读可以,仿作就没必要,自己人生阅历和感悟与原作者有太多的不同。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3-4-28 13:44
水烟 发表于 2023-4-26 15:25
这个作者根本没看见过,孤陋寡闻,读的书少了

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作者……^_^
水烟好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3-4-28 13:45
水烟 发表于 2023-4-26 15:26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

这句诗一读,感觉自己好安慰,这两天特闲

闲养身子,不错呀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3-4-28 13:45
满堂花醉三千客 发表于 2023-4-27 06:57
送个观海图

似乎看见三千客……^_^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3-4-28 13:45
耍帅 发表于 2023-4-27 07:12
如此下苦功夫,让人钦佩。只是觉得,古代诗词到现在已然时过境迁,翻译、解读可以,仿作就没必要,自己人生 ...

好的
作者: 满堂花醉三千客    时间: 2023-4-28 14:36
风吹锦衣印梨花 发表于 2023-4-28 13:45
似乎看见三千客……^_^

镜头后面那。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3-4-28 18:20
满堂花醉三千客 发表于 2023-4-28 14:36
镜头后面那。

哈哈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