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8】汉语中日源外来词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05:34
标题: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8】汉语中日源外来词问题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7-12 06:28 编辑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8】汉语中日源外来词问题
文:公理力

有一点应该首先申明,汉语吸收外来语,不是坏事,更不丢人。恰恰相反,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丰富史实,反而佐证了汉语的胸襟、开放性和生命力。所谓汉语的纯洁性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个伪命题!

有鉴于此,在廓清我们母语原创成就的基础上,大可不必回避、矮化外来语吸收史。往大了说,这是追求真相、真理所必需;往小了讲,也是力避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就文化胸襟的需要。

至于公某这四篇相关帖文,并非基于如此宏大的“匹夫有责”层面叙事逻辑,仅限于该小系列“语言文字漂变漫谈”这个主旨,而已。

与早期古汉语多为单字词不同,现代汉语的极大丰富与发展是建立在两字和多字词汇大量出现基础上的。而这一漂变的重要、甚至主要渠道,正是外来词的汉化。本系列第5、第7篇已分别讨论过佛源和西源外来语现象,本篇讨论来自邻邦日本的外来词。

由于“一衣带水”的地缘主因,中日两国自东汉以来即出现有记载的交往,隋唐时期达到高峰。然而,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传播基本属单向,即由中国传入日本。毕竟,在引入汉字之前,日本人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

而自甲午战争后,在语言领域,中国一方面继续翻译西方文献,另一方面也开始借鉴日语。由于日语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或同时被日本学者翻译成汉字词汇,之后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大背景下,这些日源词逐渐流传至中国,并成为汉语新兴词汇,这就是所谓的日语外来词,又称日语借词。

这个基本事实固然无需回避。但近年来,网络和纸媒流传一些与事实相去甚远的夸大其词说法,最典型的当属所谓:现代汉语中社科词汇70%来自日语!甚至耸人听闻地渲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几乎无法说话”!

2013年,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晓说”节目中称:“大家只要看到双字词,基本上就是从日本引进的。所以今天的现代汉语,有大量的词,超过一半双字词,都是日本引进的。”

讹传者中,影响更大的是南京大学一位王姓学者,这位本应足够严谨的教授,还得出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由于我们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们翻译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就永远地隔着一个日本。

高晓松和这位中国一流大学学者的说法可靠吗?

质疑者首先挖出了这一讹传的原始出处:
日本有一档综艺节目,某期主题是中日文字。其中有位日本专家声称:现代汉语中70%的词汇来自日语!

由于这个说法明显与事实不符,自然引发诸多质疑和批驳,下面是公某梳理的质疑者主要理据。

1)厦门大学顾江萍的博士论文《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包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共收集到日语借词2250条,将曾经出现过,现在根本不用的词汇亦收录其中。这与新加坡学者、日本学者认同的2000条接近。

2)沈国威教授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中称,据他整理,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在1600条左右。而1915年版《辞源》和1931年版《辞源》续编中共有336条日源词和33条日本参照词,保留到现在的仅剩65条,占17.6%。而且,在这65条中,仍保留了代用教员(代课教师)、代用学校、支店(分号、分店)、膵(胰)等现在已不用的词。

3)据1984年版《汉语外来语词典》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为878个(一说772个),不足所收录汉语外来语的8.8%。其中还包括7个日语假名;48个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的词。另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在汉语中共收集到844条日语借词。

4)据北外日语系教授朱伟京统计,《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74个词是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及中国译著中出现过的;有11个词是晚清来华传教士罗存德编《英华字典》中已有的;还有93个词的古今词义基本没有变化的,不应视为日源外来词。

5)1958年,邵荣芬就在《中国语文》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文,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均为中国固有词汇;而军事、法则、关系、刑法、交流、供给、消化、相对等,也都是中国古语,只是日本人将其语义略加改变。

6)《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和《汉语外来语词典》忽略了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与西方人士合作,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并流入日本这个事实。正如意大利学者马西尼的批评:“研究现代汉语的一些学者,他们一味的强调后面这段过程,对于那些进入汉语的日语新词,他们以为是借自日本的。而事实是,这类词汇中有好多是由中国传至日本的,几十年后才又回到了中国。”

7)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大面积翻译西方文献比日本要早一个半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亦不比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更早,只不过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沈国威教授认为;“可以说大多数(中国)近代新词形成于19世纪”,绝非中国人开始翻译日本书籍的20世纪初。

8)日本目白大学教授陈力卫在一篇专文中写道:“迄今为止好多被认为是从日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中国的)英华字典中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内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 高名凯等所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录的800余条来自日语的词中,实际上有很多出现在我们上述英华字典词例中,如果再对西学新书进行全面调查,就会发现有更多的新词实际上已在中文的语料中使用,以此足以修订许多来源于日语词的看法。”

9)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天瑜出版于2004年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一书中,确认了472个日本人用汉字组成的新词。但有人对其进行排查后认为,真正能够确认的新词减少了一半多,包括下面这些词:服务、政策、方针、哲学、原则、科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美学、美术、抽象、证券、刺激、法人、概念、会谈、细胞、系统、目的、综合、克服等。

而上一帖《【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7】现代汉语中的西语外来语》中已有较详细罗列: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16至18世纪,耶稣会教士就把大量西方书籍介绍到中国。据保守估计,数量亦达一万册之规模。也正是在中西学人合作翻译这些书籍过程中,创制了大量源于西语的汉语新词汇。

之后,自1844年道光帝解除禁教令,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战败屈辱引发的反思思潮涌起,西学东渐使新语创译达到新高潮。至19世纪末,近60年间,中国译著的西学新书远远超过明末清初的190年间,且内容更为广泛。

一个重要史实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了出版机构,如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续几何原本》、《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

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

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期间中国也开办了专门翻译机构。如1862年,中国同文馆等翻译机构成立。在清廷主导下,中国人与外国人合作的翻译事业也在有计划地进行着。其它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广方言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

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至1911年近60年间,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学、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

据相关文献,日本在18世纪后期首先以“兰学”(荷兰)接触西洋文明。进入19世纪,中国被西洋列强以武力打开门户,各种西洋器物、知识输入中国,日本受到的压力大增。为了收集西洋相关情报,日本引进汉文书刊和辞书等,确立了一条经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主要渠道。

在日本,中国人独自或与外国人合作翻译的词被称为“华制新汉语”。日本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统地引进中文书刊和字典,这些新词因而被日语吸收,后来又被中国人原封不动地带回中国。
如,当年的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购买江南制造局所译书籍十数种携回日本,用以翻译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时的参考。这反映了该时期汉语新词系统地流入日本现象。

前一帖也曾提到,丁韪良译著的《万国公法》,厘定了一大批法律类新译词。该译著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日本于1866年出版《毕洒林氏万国公法》和1868年出版《泰西国法论》,采用中国版《万国公法》相同的法律词汇术语达250余例。

另据日本学者,19世纪中国出版的西学汉译本中,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如《海国图志》。在这些书籍当中,有5本字典对日本近代新汉语词形成深远影响:
——马礼逊《华英字典》(1822),形成深远影响的词汇包括:使徒、审判、法律、医学、自然的、新闻、精神、单位、行为、言语等;

——卫三畏《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Court Dialect》(1844),形成深远影响的词汇包括:内阁、选举、新闻纸、文法、领事等;
——麦都思《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47~1848) ,形成深远影响的词汇包括:知识、干事、物质、偶然、教养、天主、小说、本质等;
——罗存德《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1866~1869),形成深远影响的词汇包括:蛋白质、银行、幻想、想像、保险、文学、元帅、原理、右翼、法则、恋爱、读者等;
——卢公明《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形成深远影响的词汇包括:电报、电池、光线、分子、地质论、物理、动力、光学、国会、函数、微分学等。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40多年前改革开放,社会日益国际化和媒体多样化。近年来,有一些日源外来词陆续进入汉语中,如:
拔群、爆笑、暴走、便当、不伦、草根、茶道、乘员、痴汉、刺身、达人、待机、毒舌、放送、告白、攻略、家政、景气、绝品、卡哇伊、卡通、狂气、料理、萝莉控、卖场、漫才、漫画、民宿、名产、女.优、人脉、人气、柔道、声优、食材、寿司、数独、熟女、天然呆、通勤、完败、完胜、写真、研修、援交、御姐、宅(动词)、宅男、职场、直击、直感、治愈系等。日本京都女子大学一研究生甚至夸大其词为汉语借用日语词汇的“第三次高潮”。

综合上述所有文献来源中的数据和说法,不仅所谓现代汉语中社科领域70%词汇来自日语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而且《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列出的800余个日源外来词,也受到严重质疑!有人系统考证相关文献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汉语词汇中,日语外来词不足3%。​

公某认为,无需一面倒地认同其中任何一种观点,无需排除任何一种数据都有出入的可能。但综合来看,汉语社科领域中,日源外来词亦不会超过10%!这个结论应该是可靠的。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05:53

顺便说一句。

本系列文中,公某特意从遗传学中借用了“漂变”一词表述语言文字的特殊演变现象,引来个别版友质疑。

公某已不止一次申明,对于本系列文中的任何内容,当然也包括“漂变”这个遣词,均持开放态度,欢迎任何建设性批评和建议。

碰巧的是,公某近日刚刚发现,日本目白大学教授陈力卫先生,早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已经使用过“词语的漂移”的表述,与公某的“漂变”说法几乎无差别。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11:05

节选一段日本京都女子大学一研究者的论文:

日语借词的分类:

  除上述第6版所收的日语借词外,在当今媒体特别是网络中还能看到许多日语借词。如:欧巴桑 拔群 爆笑 不伦 痴汉 毒舌 婚活 漫才 萌 && 天然呆 辣口 御姐等等。这些当前广为使用的日语借词,包括第6版收录的日语借词在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直接借用型。如:达人、草根、定食、料理、萌、&&、人气、通勤、熟女、素人、完卖、艺能等等。这类词汇占日语借词的大多数。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汉日两种语言皆使用汉字,且汉字意思基本相同的特点,以“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把日语词汇照搬到汉语当中,读音则为汉语读音。但这里面也存在有问题。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以及对汉字在感情上和理解上的差异,有些日语词汇被借用到汉语当中后,与其原义之间产生了偏差。这一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论述。

  2. 翻译型。这类日语借词又分两类。一是音译类,如榻榻米、欧巴桑、卡哇伊、萝莉控、等。二是意译类,如:宅急送、宅男、宅女、治愈系、天然呆等。其中,“宅急送、天然呆”又属于混合型,即直接借用+意译。但这一类的日语借词并不多。

  3. 派生型。指那些由日语借词派生出的词汇。如熟女→轻熟女、熟男。宅男、宅女→宅。萝莉控→~控,如“大叔控”、“围巾控”等。萌→卖萌、装萌、天然萌、萌物等。这类词汇利用汉字造词功能强的特点,在日语借词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词汇。

  除以上三类较典型的日语借词外,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日语借词。如王晓以“料理”一词为例,指出“早在1915年的《辞源》中就已经出现,可在大半个世纪后的好几部汉语新词语词典又把它们当作新词收录。”,称其为“旧词复活”。5)然而,这类词并不仅限于日语借词,汉语固有词汇中也存在在日语影响下“复活”的现象。“玄关”和“素颜”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7-12 12:00

汉语和日语是不是渊源最深?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7-12 12:00

不可分割
作者: 有期啊    时间: 2023-7-12 12:1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2 05:53
顺便说一句。

本系列文中,公某特意从遗传学中借用了“漂变”一词表述语言文字的特殊演变现象,引来个 ...

我一直以为是飘变。现在看帖门槛真是太高了。楼不歪真看不懂。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2 13:14
外来语是文化交流现象,是文化缺乏相应概念或思想的体现,否则可以直接互译无需采取外来语方式
一个语言存在大量外来语是文化贫瘠的体现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17:11
知音 发表于 2023-7-12 12:00
汉语和日语是不是渊源最深?

嗯,可以这么说。日文本来就源于中文。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17:15
知音 发表于 2023-7-12 12:00
不可分割

日本人后来创制了假名,可以看作试图分割,但未成功。朝鲜半岛和越南则分割基本成功。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17:18
有期啊 发表于 2023-7-12 12:12
我一直以为是飘变。现在看帖门槛真是太高了。楼不歪真看不懂。

呵呵,你提“飘变”,并没有歪楼,这实际上是讨论的焦点之一。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17:24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7-12 17:27 编辑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2 13:14
外来语是文化交流现象,是文化缺乏相应概念或思想的体现,否则可以直接互译无需采取外来语方式
一个语言存 ...

呵呵,给你举个例子,就会发现,你的结论站不住脚:
据认为,英语是世界上主要语言中,吸收外来语最多的语言。
你认为有两百万单词的英语贫乏吗?“文化贫瘠”吗???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3-7-12 18:37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2 17:24
呵呵,给你举个例子,就会发现,你的结论站不住脚:
据认为,英语是世界上主要语言中,吸收外来语最多的 ...

开始我也觉得不主流说得有理,可转念一想,还是站不住脚。
文化内涵丰富与否从来是相对的,是随时代历史的演变缓慢发展的,并不存在他那种丰富到无所不包的绝对预设。
即便占据当今世界文明主流的英美文化,外来语再多,也依然涵盖不了非洲中东很多东西。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3-7-12 18:48
而且他这个逻辑也有硬伤。
如果“存在大量外来语是文化贫瘠的体现”,那些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文化,外来语越少,反而越显得丰富了。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20:40
战斗鸡 发表于 2023-7-12 18:37
开始我也觉得不主流说得有理,可转念一想,还是站不住脚。
文化内涵丰富与否从来是相对的,是随时代历史 ...


这个事情我是真不知道不主流是怎么想的。

与他所谓“一个语言存在大量外来语是文化贫瘠的体现”,正好相反,大量外来语的存在,是(或曾经)文化开放、活跃的直接证据。

而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审视,一种开放、活跃的文化也就不可能是贫瘠的。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2 20:47
战斗鸡 发表于 2023-7-12 18:48
而且他这个逻辑也有硬伤。
如果“存在大量外来语是文化贫瘠的体现”,那些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文化,外来 ...


中国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时代,那是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时代,肯定没有来自欧美日的外来语,不知不主流是否认为那会带来文化的不贫瘠?

改开后,才有欧美日的外来语继续进入汉语,不知不主流同学是否担忧:这会带来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贫瘠化吗?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3-7-12 21:36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2 20:47
中国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时代,那是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时代,肯定没有来自欧美日的外来语,不知不 ...

所以说,很多时候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确实挺能迷惑人。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2 23:55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00:00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2 17:24
呵呵,给你举个例子,就会发现,你的结论站不住脚:
据认为,英语是世界上主要语言中,吸收外来语最多的 ...

英语本来就是派生语言而不是原生语言
英语来自汉语的外来语数量对比汉语来自英语的外来语数量,才是两种文化谁更丰富先进的比较标准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06:21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2 23:55
英语本来就是派生语言而不是原生语言
英语来自汉语的外来语数量对比汉语来自英语的外来语数量,才是两种 ...


你一步步在偏离主题。我的原话是:“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丰富史实,反而佐证了汉语的胸襟、开放性和生命力。”
你的第一回复就转移到了文化的贫乏与否问题。
现在,你又进一步把问题变成了文化的先进和丰富的比较。
即使不涉及丰富性,文化先进性的标准就是一个远为复杂的大课题。
远不是你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06:4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06:21
你一步步在偏离主题。我的原话是:“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丰富史实,反而佐证了汉语的胸襟、开放性和生 ...

你的原话是不完整的说法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事实,同时也是文化落后的表现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07:34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06:42
你的原话是不完整的说法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事实,同时也是文化落后的表现

你还是在重复你说不通的部分:文化的先进或落后与否,远不是你一句话就能说清的。这与喊口号无疑。这里讨论的的是语言的活力这个非常具体的小问题。一句话,你的回复一直在转移话题。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07:51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07:57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07:34
你还是在重复你说不通的部分:文化的先进或落后与否,远不是你一句话就能说清的。这与喊口号无疑。这里讨 ...

语言中有大量外来语,是“被文化入侵的落后文化所具有的现象”,这是个现象,不用证明
英语汉语文化交流,整个汉语中增加的外来语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科学体系,而英语里仅多了少数“功夫”“阴阳”之类外来语
满族人入侵汉人,虽然他们是占领者,但满族人想做官却必须学汉语,这是满族文化落后于汉文化的表现,并不是“满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7-13 08:06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7-13 08:39 编辑

中国专家和日本专家?呵呵。
如果真有某个日本专家这样说,我还是相信日本专家。
中国人的学术必须靠领袖指明方向,实在没啥可信度。
就怕什么“日本专家”也是中国人造谣……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7-13 08:34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7-13 08:38 编辑

【日本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统地引进中文书刊和字典,这些新词因而被日语吸收,后来又被中国人原封不动地带回中国】

——这句说的很有意思,应该是丽丽这个帖子的关键,其他那些罗织的东西都没多大价值。

语言又不是一个锅盖,应该不存在本是张三家的,被李四拿走(张三家就没了),然后,某天又被张三原封不动带回这种情况。

显然,如果说某个词语是张三家的,那这个词语就不应该只存放在一本本翻译的书里,而应该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学习和交流中……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08:44
螃蟹 发表于 2023-7-13 08:34
【日本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统地引进中文书刊和字典,这些新词因而被日语吸收,后来又被中国人原封不动地 ...

日语借用汉字,然后再用汉字草书写法创造了平假名,使日语成了表音文字
后来中国有人也倡议对汉字也进行拼音化改造,因为表音文字更有利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7-13 08:4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7-13 08:52 编辑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08:44
日语借用汉字,然后再用汉字草书写法创造了平假名,使日语成了表音文字
后来中国有人也倡议对汉字也进行 ...


这里的“新词”说的是外来语。这里提供了百分比变化(70%=》10%)的原因,不是什么平假名。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10:39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07:51
语言中有大量外来语,是“被文化入侵的落后文化所具有的现象”,这是个现象,不用证明
英语汉语文化交流 ...

你的问题是,一直在转移话题。
即使你提到的英语中汉语借詞,也不是你想当然的说法。
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数据显示,1994 年以来国际英语新增加的词汇中,来自中国的英语占 5% 到 20% ,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10:43
螃蟹 发表于 2023-7-13 08:06
中国专家和日本专家?呵呵。
如果真有某个日本专家这样说,我还是相信日本专家。
中国人的学术必须靠领袖 ...

说你螃蟹辩品最差,一点都没冤枉你。
你这些恶劣的胡话就是最新证据。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10:44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10:57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10:39
你的问题是,一直在转移话题。
即使你提到的英语中汉语借詞,也不是你想当然的说法。
美国全球语言监督 ...

你应该看看都是些什么词,“孔子”“豆付”“左宗堂鸡”之类的
中国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几乎是你每天接触的一切,除了“木制家具”,但是家具上涂的也全是外来语,诸如油漆,甲醛,里面用的螺丝,上厕所用的冲水马桶小便池,你每天吸进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正在用的“手机”“电脑”“电灯”“空调”,全是外来的,有些还是二手外来语,比如你楼文里很多来自日语的词汇,源自英语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11:10
螃蟹 发表于 2023-7-13 08:34
【日本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统地引进中文书刊和字典,这些新词因而被日语吸收,后来又被中国人原封不动地 ...

如果说某个词语是张三家的,那这个词语就不应该只存放在一本本翻译的书里,而应该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学习和交流中……]


说这种蠢话正好暴露了你根本没有看懂那位学者的话。
任何语言中的任何外来词当然出现在被所有认字者熟知的该语言中!多么可怜的理解力才能说出“只存放在一本本翻译的书里”这种白痴说法?
不限于那位学者的话,整个帖子中所有这类说法都是指首先出现某些个新词的书籍,也就是最早出现的证据!
一种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中国,首先出现某些个新词的那本书流传很有限,而传到日本反而大行其道,之后,再由日本传回中国。某些个不求甚解的学者因此将这些个源于中国的新词说成是日本人创制的新词!这才是那位学者的本意。你螃蟹的胡话纯属丢人现眼。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11:18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10:44
你应该看看都是些什么词,“孔子”“豆付”“左宗堂鸡”之类的
中国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几乎是你每天接触的 ...

你这类罗列越多,越能证明: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丰富史实,反而佐证了汉语的胸襟、开放性和生命力。”


你在这个楼里的所有说法,都不是在否定,而是在背书公某上面的论点!这点你能否认吗?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11:19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11:18
你这类罗列越多,越能证明: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丰富史实,反而佐证了汉语的胸襟、开放 ...

可怜的阿Q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11:25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11:19
可怜的阿Q

说这种吐口水的话,恰恰暴露了你的理屈词穷!
不服的话,敢具体说出你的哪条回复能否定公某那个论断吗???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11:5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11:25
说这种吐口水的话,恰恰暴露了你的理屈词穷!
不服的话,敢具体说出你的哪条回复能否定公某那个论断吗? ...

我讲了,你听不懂,以为我转移话题
“语言里有大量外来语不仅是语言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同时更是文化落后的表现”,你只能理解你自己想到的那点内容,再多一点都理解不了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12:18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11:52
我讲了,你听不懂,以为我转移话题
“语言里有大量外来语不仅是语言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同时更是文化落后 ...

你有脸否认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一直在问你:我说的汉语的“开放性和生命力”,与你扯文化的先进与否是一回事吗???
如此明确的事实,就凭你的杠精习性就能否认?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12:23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12:38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12:18
你有脸否认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一直在问你:我说的汉语的“开放性和生命力”,与你扯文化的 ...

其实“语言的开放性包容性”是你弄的错误
那是文化才有的属性
还给你讲了,汉语只有四个声调,又没有长短音弹舌音,其实音译其他语言的能力很弱,我们听英国人音译汉语声音很怪,但是英国人听我们用汉语音译英语更怪,“英格兰”能听懂,“澳大利亚”就完全听不懂了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3-7-13 12:44
果然吵起来了哈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7-13 12:46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11:10
[如果说某个词语是张三家的,那这个词语就不应该只存放在一本本翻译的书里,而应该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

如果你的语言中有了某个词,就不存在啥传回。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12:49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12:51 编辑

汉语是表意文字,历史上同一个汉字的读音经常是五花八门的,同样说的是汉语,河北人遇到不会说普通话的广东人福建人几乎无法勾通,连同为汉族的人互相用汉语进行交流都困难,还吹什么“汉语包容性开放性”的牛逼,所以能在国外经常看到两个中国人用英语交流,因为说汉语至少有一个人听不懂,有时甚至两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汉语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3-7-13 13:04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7-13 13:19 编辑

【这些新词因而被日语吸收,后来又被中国人原封不动地带回中国】——这句话就是有问题的,能带回来,就说明当时中国人生产生活和日常交流中,并没有这些新词。不然,怎么会存在“带回来”的问题呢?没有,才会带回来嘛。

中国人让西洋人揍了一顿之后,除了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外,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学习西方的意识。也就是说这些新词之前只存在于一本本个别知识分子翻译的书中。

直到19世纪末,让日本又揍了一顿,让国人普遍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才开始意识到西洋文明的价值——让日本这样的国家也迅速强大起来。才开始了全社会范围学习西方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西洋新词才真正出现于汉语言交流中,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而这些新词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日本……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13:05
我们现在读“蒋介石”,其实从他出生到死,一直都应该叫他“蒋该屎”,韦氏拼音读成“常凯申”也比“蒋借石”更接近一些,因为辅音的差异不那么大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23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12:23
其实“语言的开放性包容性”是你弄的错误
那是文化才有的属性
还给你讲了,汉语只有四个声调,又没有长短 ...

其实“语言的开放性包容性”是你弄的错误那是文化才有的属性]这一句话就是你的一贯性杠精毛病的反映。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集,体现在语言上的开放性、包容性,也就必然包括在文化中。重点是,这种语言的开放性,又成为文化领域其它子集开放的一种“催化剂!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0:26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0:23
[其实“语言的开放性包容性”是你弄的错误那是文化才有的属性]这一句话就是你 ...

语言没有所谓的开放性包容性概念,那是文化的属性特征
这么点思辩能力都没有,一脑袋浆糊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35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12:23
其实“语言的开放性包容性”是你弄的错误
那是文化才有的属性
还给你讲了,汉语只有四个声调,又没有长短 ...

汉语只有四个声调,又没有长短音弹舌音,其实音译其他语言的能力很弱]
哈哈,这更是你的无知。
每个汉字有4声,相当于拼音文字中每个单词中每个音节都有4声!而事实是,拼音文字每个音节只有轻重之分,相当于有两个声调。
这意味着英语和所有其它拼音文字的语音表现差异的能力只有汉语的一半!这是汉语的优势,而不是你理解的弱势!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0:37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20:45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0:35
[汉语只有四个声调,又没有长短音弹舌音,其实音译其他语言的能力很弱]
哈哈,这更是你的 ...

你是个自以为是教授的土鳖
英语发音不仅有轻重长短音,还有句子的升降调,所以《银河护卫队》里的小树格鲁特理论上可以用“我是格鲁特”表达多种语义,虽然不会像电影里那么多夸张,能用一句话表达所有思念
表意文字,字符形状比语音重要,用语音仅能表达有限的情绪,而且还不被十里不同音文化所理解,两个侃侃而谈的四川人会被东北人误以为在吵架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37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0:26
语言没有所谓的开放性包容性概念,那是文化的属性特征
这么点思辩能力都没有,一脑袋浆糊

为什么没有?!
你这杠精能说出个1、2、3吗??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42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0:37
你是个自以为是教授的土鳖

你这杠精每次在公某面前暴露你的无知,出了丑,就只剩下这种三岁小儿吐口水的幼齿展览!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0:47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20:53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0:37
为什么没有?!
你这杠精能说出个1、2、3吗??

你用二胡拉“西班牙斗牛士”,是二胡的包容性还是文化的包容性?你不至于认为那是一回事吧?
你用音译诵读《古兰经》,那是语言的包容性,还是文化上认同了《古兰经》?你用汉语音译出来的那玩意穆斯林都听不懂,你吹什么汉语包容性的牛逼?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0:48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0:42
你这杠精每次在公某面前暴露你的无知,出了丑,就只剩下这种三岁小儿吐口水的幼齿展览!

你嘴硬越硬,我就让你丢更多人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49
螃蟹 发表于 2023-7-13 12:46
如果你的语言中有了某个词,就不存在啥传回。

把中国首先出现的新词无知地当成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这正是那位学者和这个主帖要纠正的错误认知。
你这只螃蟹,啥都没看懂,就呓语些无知蠢话,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52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13:05
我们现在读“蒋介石”,其实从他出生到死,一直都应该叫他“蒋该屎”,韦氏拼音读成“常凯申”也比“蒋借石 ...

少拿这类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差异混淆视听!这种小心思掩盖不了你的无知。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54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0:47
你用二胡拉“西班牙斗牛士”,是二胡的包容性还是文化的包容性?你不至于认为那是一回事吧?
你用音译诵 ...

继续展览你杠精的胡搅蛮缠!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0:54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0:52
少拿这类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差异混淆视听!这种小心思掩盖不了你的无知。

你对表意文字的优缺点屁也不懂,举例给你讲你都学不会
这是老年痴呆的表现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0:59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0:37
你是个自以为是教授的土鳖
英语发音不仅有轻重长短音,还有句子的升降调,所以《银河护卫队》里的小树格 ...

英语发音不仅有轻重长短音,还有句子的升降调]

汉语句子没有声调吗?!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
足见你的狡辩有多么弱智!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1:10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0:54
你对表意文字的优缺点屁也不懂,举例给你讲你都学不会
这是老年痴呆的表现


拿蒋介石的读音说事儿,这与表意文字的优缺点有啥关系?!纯属逻辑混乱的胡搅蛮缠!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1:1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0:59
[英语发音不仅有轻重长短音,还有句子的升降调]

汉语句子没有声调吗?!这是小学生都知 ...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写出来的时候差不多,但用语音交流时差别就大了,表意文字的语调最多可以表达有限情绪紧迫程度,无法改变语义,因为没有关于“语音”的语法规则,表音文字是有语调语核轻重音区别的语言,一个复杂的多重疑问句用语核重音可以表达出疑问之间逻辑关系,而表意文字相较而言只能对关键词进行普通疑问,很多时候我们会惊讶于一个西方几岁孩子能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这就是语言的优势,想用汉语教一个孩子说话严谨就难得多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1:15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7-13 21:16 编辑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1:10
拿蒋介石的读音说事儿,这与表意文字的优缺点有啥关系?!纯属逻辑混乱的胡搅蛮缠!

读音不规范不统一,这是表意文字在沟通时的先天缺陷,写出来才能恍然大悟,听懂了么?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3-7-13 21:24
读中学的时候,我老爷子误以为我对他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其实我就是猎奇),天天缠着要我背康熙字典的查字口诀。于是我知道,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大约4万个。

实际生活工作和写作中,必须熟练掌握便于使用的需要多少呢?我觉得1000个就够了。刘亮程更极端,他觉得500个就够了,并且发誓就用500个汉字来表达他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我的意思是,钻研这些,除了专业学者出于学术需要,一般是没啥必要性的。我曾经做过类似的工作,花了很大力气和时间,意识到就果断放弃了。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1:29
就别说表意文字里一堆同音字了,那简直是学习语言的灾难
汉语是一门逻辑不严谨的原始语言,其逻辑表达能力的完善来自日语外来语,所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语言是沟通表达的工具,又不严谨又难学,相当于垃圾工具,想不为母语自悲都难,你竟然还能自恋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2:31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1:12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写出来的时候差不多,但用语音交流时差别就大了,表意文字的语调最多可以表达有限情绪 ...

所有这类说法都是狭隘思维导致的偏见和自以为是,连似是而非都不够,因为似是都达不到。不服的话,举出具体例子来。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2:40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2:31
所有这类说法都是狭隘思维导致的偏见和自以为是,连似是而非都不够,因为似是都达不到。不服的话,举出具 ...

你连什么是表意文字什么是表音文字都整不明白呢
你还是先补充点基础知识吧
表意文字的优点是简洁,缺点是歧义多
表音文字的优点是逻辑清晰严谨,缺点是啰嗦
这叫语言的特征描述,什么“包容性开放性”,和语言无关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2:41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1:15
读音不规范不统一,这是表意文字在沟通时的先天缺陷,写出来才能恍然大悟,听懂了么?

读音不规范不统一,这是表意文字在沟通时的先天缺陷,]
很不幸,这还是愚蠢的狡辩!读音不规范不统一,难道在英语中就不存在?!
不必说印度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巨大发音差异,就是美语与英伦腔也有明显差异,甚至英伦岛上的苏格兰口音也明显与伦敦腔有可识别的差异。
你的这类狡辩,无异于论证自己就是井蛙。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7-13 22:43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2:41
[读音不规范不统一,这是表意文字在沟通时的先天缺陷,]
很不幸,这还是愚蠢的狡辩![/ba ...

英语容易产生歧义的少,至少比汉语要少。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2:44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3-7-13 21:24
读中学的时候,我老爷子误以为我对他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其实我就是猎奇),天天缠着要我背康熙字典的查 ...

所以我的意思是,钻研这些,除了专业学者出于学术需要,一般是没啥必要性的。]
呵呵,如果以你“这款”必要性为标准,论坛上必要的话题有多少达标呢?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2:45
说汉语的包容性强,是指一堆错别字被包容成“通假”么?
说汉语的开放性强,是指同一个字十里不同音,各地随便读么?
不学无术莫名其妙的说法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2:47
知音 发表于 2023-7-13 22:43
英语容易产生歧义的少,至少比汉语要少。

这都是人云亦云的想当然。在具体语境中的汉语表达,极少出现歧义的情况。不信,你就举几个例子。




作者: 按倒就亲    时间: 2023-7-13 22:48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2:44
[所以我的意思是,钻研这些,除了专业学者出于学术需要,一般是没啥必要性的。]
呵呵,如 ...

我的意思是,那么累,又不是专业需要,不值得啊。
个人爱好自得其乐除外。
我现在时间零碎,连他们几个的讨论都不敢看。为啥,累啊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7-13 22:51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2:47
这都是人云亦云的想当然。在具体语境中的汉语表达,极少出现歧义的情况。不信,你就举几个例子。

警察经常讲的一个笑话说他有个同学叫杜子鄂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2:5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2:41
[读音不规范不统一,这是表意文字在沟通时的先天缺陷,]
很不幸,这还是愚蠢的狡辩![/ba ...

美国的任何州互相间交流都没有障碍,而中国则存在很多无法沟通情况,美国人是口音有区别,但发音规则一致
而汉语是很多地区的发音规则就不同

你英语还挺熟练呢,但智识太差劲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2:56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2:45
说汉语的包容性强,是指一堆错别字被包容成“通假”么?
说汉语的开放性强,是指同一个字十里不同音,各地 ...

十里不同音”是社会落后所致,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
这个问题都识别不清,你有啥好抱怨的?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00
按倒就亲 发表于 2023-7-13 22:48
我的意思是,那么累,又不是专业需要,不值得啊。
个人爱好自得其乐除外。
我现在时间零碎,连他们几个 ...

个人爱好自得其乐除外。”
这句说到点子上了!
不信你问不主流,他一直走在杠精的路上,那是甘之如饴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3-7-13 23:01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00
“个人爱好自得其乐除外。”
这句说到点子上了!
不信你问不主流,他一直走在杠精的路上,那是甘之如饴 ...

这个爱好好,大赞!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04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2:56
“十里不同音”是社会落后所致,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
这个问题都识别不清,你有啥好抱怨的 ...

十里不同音是表意文字缺乏语音规则的体现,一个字的注音要使用至少两个汉字,一个取辅音一个取元音,很容易循环注音,一个字不会读,就多个字不会读,加之历史上识字人口不多,各地语音不可能统一,全是口口相传的方言
还“社会落后”呢,你现在又不玩你楼文的文化自豪感了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12
知音 发表于 2023-7-13 22:51
警察经常讲的一个笑话说他有个同学叫杜子鄂

“肚子饿”这类调侃,不属于歧义。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15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12
“肚子饿”这类调侃,不属于歧义。

“Ta 走了”,你猜“ta”是男的还是女的?或者是个动物?
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时间: 2023-7-13 23: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16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04
十里不同音是表意文字缺乏语音规则的体现,一个字的注音要使用至少两个汉字,一个取辅音一个取元音,很容 ...

汉语的基本面没有任何改变,十里不同音还存在吗?
恰恰相反,就是上海人也在担忧,年轻一代讲普通话,上海话在丢失中。
这是社会发展问题,还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很难区分吗?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18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15
“Ta 走了”,你猜“ta”是男的还是女的?或者是个动物?

早就提醒过你,在具体语境中,有这个问题吗???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20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3-7-13 23:16
我们丽丽太光华四射,我一进他的楼就容易看到头晕目眩,赶紧逃出去。

先別溜,留下几个上海话中的英语音译词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21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16
汉语的基本面没有任何改变,十里不同音还存在吗?
恰恰相反,就是上海人也在担忧,年轻一代讲普通话,上 ...

是你啥也不懂的问题
“汉语的基本面没有任何改变”,都是你胡说八道的
我们正在使用英语字母为汉字注音,这是普通话运动,是基本面的大变动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2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18
早就提醒过你,在具体语境中,有这个问题吗???

当然有,就现在这个语境,到底在说谁走了?知音还是老丑?
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时间: 2023-7-13 2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26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04
十里不同音是表意文字缺乏语音规则的体现,一个字的注音要使用至少两个汉字,一个取辅音一个取元音,很容 ...

历史地看,任何语言最初都没有你口中的这类规则。你所有的这类狡辩,都不是汉语独有的,拼音文字同样如此,也就不能构成你贬低汉语的理据。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28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3-7-13 23:23
https://www.sohu.com/a/236309459_100020962

大全,你自己看。

嗯,这个很不错,回头仔细看。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33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26
历史地看,任何语言最初都没有你口中的这类规则。你所有的这类狡辩,都不是汉语独有的,拼音文字同样如此 ...

老文盲,表音文字先出的就是发音规则,也就是说最先的字符被规定了语音
象形文字则先出语义,后出语音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33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22
当然有,就现在这个语境,到底在说谁走了?知音还是老丑?

在存在多位ID参与的场合,没有其它上下文,用TA是愣头愣脑的“口齿”不清!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35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7-13 23:36 编辑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33
老文盲,表音文字先出的就是发音规则,也就是说最先的字符被规定了语音
象形文字则先出语义,后出语音

白痴,任何语言都是无规则情况下的自然发展,之后才有规则的总结。
你是典型的倒果为因,知道不?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37
知音 发表于 2023-7-13 23:01
这个爱好好,大赞!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42
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7-13 23:45 编辑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21
是你啥也不懂的问题
“汉语的基本面没有任何改变”,都是你胡说八道的
我们正在使用英语字母为汉字注音, ...

愚蠢!汉语拼音属于学习中文的辅助工具,与民国时代的罗马字母注音、或更悠久的切音没有任何性质上的不同!根本不是汉语和汉字本身的改变。开口就丢人现眼!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49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33
在存在多位ID参与的场合,没有其它上下文,用TA是愣头愣脑的“口齿”不清!

“He is gone”清晰不?用你猜上下文不?
老文盲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50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42
愚蠢!汉语拼音属于学习中文的辅助工具,与民国时代的罗马字母注音、或更悠久的切音没有任何性质上的不同 ...

语音是一门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语法规则同样重要
土鳖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3 23:55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35
白痴,任何语言都是无规则情况下的自然发展,之后才有规则的总结。
你是典型的倒果为因,知道不?

你这是没头苍蝇的语言
表音文字是先出的语音规则,然后开始拓展词汇语义
表意文字则相反,先出象形文字表达语义,读音却可以变化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3 23:56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49
“He is gone”清晰不?用你猜上下文不?
老文盲

蠢货,正如绝大多复数词尾必须改变属于多余,每个人称代词用不同的发音并非必需!发音相同绝对多数情况下不会带来沟通问题。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4 00:05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3 23:56
蠢货,正如绝大多复数词尾必须改变属于多余,每个人称代词用不同的发音并非必需!发音相同绝对多数情况下 ...

给你举的是汉语同音字在交流中的歧义,和复数有个屁关系
老文盲,“他她它”同音,用语言而不是文字交流容易出歧义,这是个表意语言重书写轻语音的例子,民国时期用过一段“伊”解决这问题,后来不了了之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4 00:06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50
语音是一门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语法规则同样重要
土鳖

又是偷换概念的烂招儿!
语音和拼音这种辅助工具是一回事吗?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4 00:12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4 00:06
又是偷换概念的烂招儿!
语音和拼音这种辅助工具是一回事吗?

差不多相当于你和你证件照的关系,法定的指代关系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4 00:14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4 00:05
给你举的是汉语同音字在交流中的歧义,和复数有个屁关系
老文盲,“他她它”同音,用语言而不是文字交流 ...

理解力不达标的脑残,拼音复数只是用来类比。
他她它被顺利接受,伊反而被边缘化,恰恰是这三个人称代词同音不是问题的明证。你这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蠢话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4 00:17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4 00:12
差不多相当于你和你证件照的关系,法定的指代关系

你和你的身份证件是一回事?继续自抽!

作者: 绝对不主流    时间: 2023-7-14 00:18
公理力 发表于 2023-7-14 00:14
理解力不达标的脑残,拼音复数只是用来类比。
他她它被顺利接受,伊反而被边缘化,恰恰是这三个人称代词 ...

别胡乱类比了,凸显你只有点具象思维能力
白话文运动没把“伊”推广开,是因为你这种文盲太多,沟通歧义算个屁,各地百姓互相之间听不懂都无所谓了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4 00:51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3 23:55
你这是没头苍蝇的语言
表音文字是先出的语音规则,然后开始拓展词汇语义
表意文字则相反,先出象形文字表 ...

表音文字是先出的语音规则,然后开始拓展词汇语义]
前面已经提醒过你,任何自然形成的文字,最初都没有有意识形成的规则,表音文字也不例外。
这个历史认识都不具备,足见你的无知。

作者: 公理力    时间: 2023-7-14 00:55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7-14 00:18
别胡乱类比了,凸显你只有点具象思维能力
白话文运动没把“伊”推广开,是因为你这种文盲太多,沟通歧义 ...

看不懂类比的具体指向,对你这等理解力者,倒是不奇怪。
立场决定观点,莫须有地贬低汉语,就过于不堪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