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誰知自己的心是什么形状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11-22 08:00
标题: 誰知自己的心是什么形状






今知读书有两种路线。

伊川先生曰:“《六经》浩淼,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这个学习次第跟现在的教育方式差不多,先是师父领进门儿,再修行靠个人:老师讲明文章大旨,学生自己充实基架。这过程是❶对话进学,主要方法是修辞与逻辑辩论。


它在时间上分先后次序,在主体上分师生宾主。如果以老师为主,自己为宾而不积极努力用功,即便老师再高明,也就春风不过驴耳。所以伊川先生又说:“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今之学者读书,往往从某甲的口,传到某乙的耳,再经过某乙的嘴,传到某丙某丁的耳……只在口耳之间空转。


另一条不同的路线看古之学者,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爲得也。”这条路线是❷用心涵养。用心涵养的良方是:浸—>润—>释—>得。

❶对话进学
❷用心涵养

在这两种不同的读书路线里,心各有不同的形状。

❶对话进学。很多人止于口耳相传,只从逻辑上推敲词义,用不上多少心,他们的心都很窄。只有心够宽,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会花上比较多的时间,即有所用心。当今开口逻辑来闭口逻辑去徒求词句意义的,基本上心窄,甚至无心。

❷用心涵养。“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爲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很多人瞧不起,人家却慎思笃行,总不离日常微末之事,故能涵养性情。他们的心很细,很深。“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原地”,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他们的心很浅,很粗。

总起来说:

心宽,则平。
心细,则明。
心深,则静。

观音菩萨手上托一个杨柳净瓶,宽,细,深,隐喻佛家之心,与儒家之心无异。所异者,儒家此心不离日常,菩萨之瓶不常在身,菩萨净瓶不在身边时就粗心鄙意,经常疏忽遗忘一个宠物下凡,作妖阻碍唐僧西天取经。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3-11-22 08:06
说真的,让我自己读这些书,必然不会有有这样的收获的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3-11-22 08:10
这两种结合起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好像更完美些。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3-11-22 09:02
用心,这个用字已经说明问题了。
作者: 论金    时间: 2023-11-22 09:02
佛道是一家,儒家真不是。
作者: 秦川梦回    时间: 2023-11-22 11:38
我心的形状是:不要和不讲理的人讲理,理都别理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11-22 11:41
秦川梦回 发表于 2023-11-22 11:38
我心的形状是:不要和不讲理的人讲理,理都别理




讲一讲,自己心里扯出眉目,不纠缠,也行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11-22 11:42
薄荷味 发表于 2023-11-22 08:10
这两种结合起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好像更完美些。




对的,可以结合,应该结合~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11-22 11:43
论金 发表于 2023-11-22 09:02
佛道是一家,儒家真不是。




等机会好好分析彼此异同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3-11-22 12:49
心宽,则平。
心细,则明。
心深,则静。
一般人做不到。真做到了,也就不是一般人。
作者: ~亦寒~    时间: 2023-11-22 15:08
心就是心形的。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3-11-22 21:51
心是心形,挺好的咋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3-11-22 21:51
心是心形,挺好的呀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11-23 07:02
~亦寒~ 发表于 2023-11-22 15:08
心就是心形的。




心与心也还有不一样啊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3-11-23 07:04
薄荷味 发表于 2023-11-22 12:49
心宽,则平。
心细,则明。
心深,则静。




你有没有总结身边的人,其实吧,每个人天生就占一条,要么心细,要么心宽,要么心深

天生占一条

后天学习一条,也就行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