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太阳底下无新事”与“人性亘古不变”,这两句话是否正确?
[打印本页]
作者:
卖真方子的
时间:
2024-1-23 16:40
标题:
“太阳底下无新事”与“人性亘古不变”,这两句话是否正确?
首先,我个人认为,人性分三个层面:
(1) 基本的欲望的需求。
(2) 情绪方面的需求,比如与其他人沟通倾诉的欲望,等等。
(3) 理智与道德方面的人性需求。
所谓“人性亘古不变”,我认为如果你指的是(1)与(2)的话,应该是没说错的。
但是(3),也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不同时代是完全不同的。
不说远古的事情,就说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前年青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与今天的年青人的道德观念,相同吗?差得远了。
100多年前,中国清朝的时候,富人家庭的女孩子,还有“裹小脚“的残忍的风俗。今天有没有?
所以说,“人性亘古不变”,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是不完全正确的。
个体人类,绝大部分都是社会人,“人性“是与时俱进的,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引出:
所以,“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在具体的历史验证中,也是有问题的。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我不说它出自于哪里,你肯定能查到。我并不是在说这句话本身有多大问题。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在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在历史学的研究里面,用来比喻历史在毫无新意的重复,是不够正确的。
因为“人性“在变化,社会的道德伦理也在变化;人类历史是不会简单的重复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能简单的说,今天的中美关系这种国际政治的关系,就是简单的“修昔底德陷阱“吗?,就是古希腊雅典的崛起给斯巴达带来恐惧,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那种零和博弈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观念,伦理观念在变得越来越文明。
美中之间不会出现“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人如果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伦理观念上,也需要向更文明的世界靠拢。
完。
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时间:
2024-1-23 18:16
本帖最后由 平常人家平常心 于 2024-1-23 18:19 编辑
高中的课文,鲁迅批判梁实秋:“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久。人性是变化的,且需要启发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