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我在中国文化书院当勤杂工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1-30 22:25
标题: 我在中国文化书院当勤杂工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4-1-31 10:31 编辑

  我上回说到我有时间来介绍一下我在中国文化书院里当勤杂工的有趣故事,今天有时间先说一段。北京人有句俏皮话叫,家雀斗老鹰,我一说你一听。因为我在这写字的目的就为了和大家聊天,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无一定之规。爱听的您就听听,不爱听的您干脆就别瞧。

  中国文化书院成立于1984年,由冯友兰(就是写中国哲学史的那个人),张岱年,和北大当时的校长汤一介联合创办。汤一介是院长,名誉院长是梁漱溟。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要不是我在那打工的经历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是干啥的。

  那么像我这样一个几乎没啥文化的工人是咋去那打工的呢?说起来也很心酸。

  那年我得了胃溃疡,严重到吐血。我们厂里有医务室还有厂医院我就去看病。医院给我开了假条,要知道当时开假条可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因为歇病假不扣工资,学徒工除外。但是当时有个规定,连续病假超过半年就要“吃劳保”。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吃劳保”是啥玩意了,就是发给你工资的40%回家养病。

  今天听起来这个政策太好了,拿着钱回家待着不是好事吗?

  可是在当时谁都不乐意“吃劳保”,因为本来就挣钱不多,如果在减去一多半对于有家的人就扛不住了。别看蹭一张假条回家歇两天大家都乐意,真让“吃劳保”没人乐意。我那个时候的工资是41.5元,大伙算算我要是按照40%拿多少钱?20块钱都不到,可我儿子那个时候刚刚一岁。

  没办法,我开始想办法挣点钱养家,第一次找了个地方是个建筑工地。这个地方现在还在,就在丰台车站附近的铁路职工宿舍。那个时候给他们建宿舍,我没有手艺只好当小工。那个罪受的就别提了,好在咱们重点没说这个。我原想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的病好了再去上班,可是天不作美,一块砖头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砸在我的脑袋上,在回民医院缝了七针。

  回家以后老娘和媳妇说啥也不让我去了,就待在家里。

  今天先说到这,说多了谁看着都浪费时间,我也困了。

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时间: 2024-1-31 08:24
工作后我怕吃苦,主要是怕吃苦后无回报,那会让我无法接受社会,所以我的生活都是轻如鸿毛,从不深刻,不值一提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4-1-31 10:29
这是准备系列跟进了么?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4-1-31 10:33
看得我心惊肉跳。这多灾多难的人生啊!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4-1-31 10:34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后面,可以颐养天年了。。。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31 11:57

一会儿来看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1-31 11:58
我是支持你老娘你媳妇。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1-31 12:15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4-1-31 12:17 编辑

人是娘生,也是天生天养的。
和对面湾有事,脑壳被锹劈,短暂无知觉,活过来了。
从檐檩(屋檐檩头)上掉下来了,只是瓦片木条砸了几个伤洞,安然无恙。
2020年疫情从3月1日感冒至18日。完全无药。17日晚高烧,一秒钟都没有睡。洗了三次澡,吃了5枚旦。18日进医院,单血压120 220……但是没有白肺,也是安然无恙。
所以是天有生生之德,是吉人天相,坏人也是天相天照顾。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1-31 12:59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吃劳保”是啥玩意了,就是发给你工资的40%回家养病
============
今天的社会们已经承担不起这个了40% 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 20:54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4-2-1 21:32 编辑

  有点功夫说几句。

  上次说到我去建筑工地当小工被砖头砸破了脑袋,在回民医院缝了七针。我心里挺着急,好在我的孩子只有一岁,我老娘给看着。可是口袋里没钱的滋味相信很多人都尝过,于是忍到拆了线就出去找活。

  现在要说找活只要你肯受累就没问题,挣不多可以挣少。可是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工作的很多都是监狱里放出来的劳改犯,所以你要说找活就困难了,因为人家不相信你。

  有句话说的好,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一天碰到了我的一个同学,这个人的父亲好像是文化口的一个小官,他本人也在全国放开高考的时候考进了北大。

  这同学在学校和我的关系不错,所以执意要请我吃饭。记得是在沙滩附近,吃了一顿蒸饺。吃饭的时候就聊天,好在是同学,我就把我的困难和他说了一遍。他听了说,你如果乐意就到我那去。我问他在哪,他说他在“中国文化书院”国内部当主管。

  我说干什么呢?文化书院一定是念书的地方,我是个老粗能行吗?

  他说,你不是有驾照吗?到我那去开个车接送一下学员和讲课的老师。

  那个时候有句话说方向盘听诊器挺吃香,其实你就是有驾照,能到一个单位开车也不容易。既然吃香,司机早就被当官的三亲六故的占满了。

  我听了挺高兴说那行啊?

  就是工资少点他说。

  我说多少钱呢?

  100块。

  不怕您笑话,我听了这个数都找不到北了,一百块是我的工资的两倍半。

  可就是不能常回家,你乐意吗?

  我心里想,没钱有家也是受罪,连忙说行。

  大概等了有一个星期,他就来找我说明天就可以上班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 20:55
平常人家平常心 发表于 2024-1-31 08:24
工作后我怕吃苦,主要是怕吃苦后无回报,那会让我无法接受社会,所以我的生活都是轻如鸿毛,从不深刻,不值 ...

那您是享福的命。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 20:55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31 10:29
这是准备系列跟进了么?

什么系列,就是和大家聊天。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 20:56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1-31 11:58
我是支持你老娘你媳妇。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 20:57
知音 发表于 2024-1-31 12:59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吃劳保”是啥玩意了,就是发给你工资的40%回家养病
============
今天的社 ...

对,那个时候是公费医疗,有病去开个“三联单”到医院去看病,挂号费要自己掏,我记得是一毛钱,但只限于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2 08:34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1 20:56

早上好。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 20:49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4-2-16 09:02 编辑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件事开始就很顺利的时候,这件事的后来很可能就很困难。相反,如果一件事开始就很困难,后来也许就很顺利。这就是俗话说的“瞎子算命后来好”,凭我这多半辈子的经历,我对这个“规律”是笃信不疑的。

  远处不说,就眼前而言,我去工地当小工,就是因为有个街坊是五建的工人,那个工地就是他们的工地。也是偶然在楼下见面,他问我为什么总能看到我,为什么不上班?我说了原因,他就痛快的说可以到他那去。结果呢?脑袋被砸了一个大口子。

  这次和我这个同学的谈话,我们暂且把他叫老杜吧。当时听着很兴奋,但是回到家里就开始犯嘀咕了。理由有两个,第一,中国文化书院是个什么单位不知道,我印象里,书院是过去朝代的叫法,现在怎么还有书院呢?第二,这书院顾个司机,就是接送教师讲课和接送外地学员到车站上下车,就给一百元,这简直太轻松了?

  于是,我笃信不疑的那个所谓规律就开始在我心里作祟了,虽然等了一个星期,但是 当他来我家找我告诉我可以去上班的时候,我心里还是觉得突然,一点也没感觉时间过的太长。

  等我到了这个“中国文化书院”我才知道,后来的经历再一次证明,我那个笃信不疑的规律没毛病。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2 22:22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 20:49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件事开始就很顺利的时候,这件事的后来很可能就很困难。相反,如果一 ...

遇贵人的事,没有“轻描淡写”。大家都看到哪吒一出世就遇到好师傅。但没有注意到哪吒父亲是谁。

章含之和章士钊不是父女,胜过父女。道理更不好给俗人晓谕。再看老人家和章含之,章含之和姬鹏飞,就水到渠成了。章士钊是老人家的贵人。拐折弯,却是实打实的缘分。
我就是喜欢大鹰,和我喜欢“沈昌文”是一样的。

我回复“真方子”兄——

我读大鹰的“俄乌战争启示录”,我觉得那就是我在“天涯 关天茶舍”的《未雨绸缪》,就是我的《欧洲不需要大帝国》。思路是一样的。
这样的朋友,不只是三观,就是心灵契合。
我不好说,我懂“卡夫卡”,我懂“百年孤独”,我懂小凤仙,我懂“俞伯牙、钟子期”——我懂大鹰啦。


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时间: 2024-2-3 07:45
很少看国外的作品
明白国外的作品是好东西,但我还想讲,不适合国情
看过国外的东东,对比锅内
心里会有落差
会悲凉
心想着中华民族这头雄狮,你为什么睡得死沉沉的,一点都不进取,人家都在办正事,你却呼呼大睡,偶醒还与鬓狗为伍,你到底是雄狮还是怪兽?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4 20:43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2 22:22
遇贵人的事,没有“轻描淡写”。大家都看到哪吒一出世就遇到好师傅。但没有注意到哪吒父亲是谁。

章含 ...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4 20:44
平常人家平常心 发表于 2024-2-3 07:45
很少看国外的作品
明白国外的作品是好东西,但我还想讲,不适合国情
看过国外的东东,对比锅内

为什么不看呢?他和中国的没有在道理上没有区别。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4 20:54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4 20:43

我尊敬大鹰先生。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4 20:58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4-2-16 09:03 编辑


  果然,当我去了以后才发现,老杜在给我摆了一个骗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当初答应我的就是开车接送教授讲课和接送来京还有返回的学员,等我到了那以后就不是这样了。我除了他答应我的以外,我还要管学员联系的车票,安排住宿,伙房等等,这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干完的事,虽然我干完了,我才有了这个结论,老杜摆了我一道。

  我去的时候,中国文化书院国内部是在香山的兄弟楼,国际部是北京饭店。

  这个兄弟楼是干啥的我不知道,看他的风格应该是民国的建筑。楼道漆黑,木质地板,走起路来“咚咚”响。楼道狭窄没有照明。

  安排我开的车,也是文化书院唯一的一部车就是波兰产的126p.126p原本是意大利菲亚特的陈品,后来波兰买下了他的生产许可和流水线。

  这个车生产于1985年,我们国家也在那个时候引进了这个车型。这个车准坐四人,我告诉你,四人不能有胖子,否则根本就坐不下。发动机是两冲程,也就是两个缸,0.6多一点的排量,发动机后置,没有水箱是风冷式的。现在估计连我们的电动摩托车都比不了,可是当初的时候,当我们允许有私人汽车的时候,买这样的车都是有钱人。有钱人是啥概念?不是马云,也不是王健林,那个时候就是“万元户”。如果你真的只有一万元是不会买的,因为这个车的售价是9000多。

  兄弟楼当初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地盘,所谓兄弟楼就是两座黑乎乎的一样的楼房,很像两座炮楼。

  我走的时候跟我老婆说,我不能每天回家,我老婆问啥工作这么忙?我说这是规定,于是给了一床被窝和洗漱用具。到了那才知道,被子是多余了,那里一应俱全。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4 21:00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4 20:54
我尊敬大鹰先生。

谢谢,咱们相互尊重!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4 21:10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4 20:58
果然,当我去了以后才发现,老杜在给我摆了一个骗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当初答应我的就是开车接送教授 ...

那就不是“癞痢跟到月亮走”,是“癞痢跟到太阳走”,还是夏天,晒得油流。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5 19:45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4 21:10
那就不是“癞痢跟到月亮走”,是“癞痢跟到太阳走”,还是夏天,晒得油流。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5 19:54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4-2-16 09:04 编辑


  我记得我接的第一个教授讲课就是季羡林。

  季羡林当时住在一个旧式的楼房里,当车停在门口的时候我看到了他。说实在的,在我的印象里,教授一定是西服革履,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带着蓝色制服帽,上衣是也是一件蓝色的中山装而且很旧,因为凡是边缘的地方都已经发白。那顶帽子非常像我们后来看到赵本山演小品的那顶帽子,只不过帽檐不是耷拉着。一条灰色的裤子皱皱巴巴,脚下一双布鞋。

  季羡林满脸都是褶子,如果没人告诉我这是教授,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老农民。

  当然我更不知道季羡林哪里就是教授,他是研究佛学的专家,也是印度古梵语研究的第一人。在学术界他如雷贯耳,在我这是一无所知。

  有一句话叫“无知就无畏”说的一点也不假,我刚开始接他时候的忐忑之心一下子踪迹全无。

  季羡林上了车,操着有河北口音的普通话说“谢谢!”

  那句“佛教发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的话就是这个老头说出来的。

  季羡林认为,研究佛教必须要分成两部分,他的划分是“印度佛学,中国佛学”。他甚至认为这是完全的两回事。

  作为一个几乎目不识丁的我,这样的冲击在后来是多次发生。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15 21:38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15 19:54
我记得我接的第一个教授讲课就是季羡林。
季羡林当时住在一个旧式的楼房里,当车停在门口的时候我看到了他 ...

今天过来几个学生,我还是不能接受,宗教是文化渗透,是争夺阵地,是瓦解人心,是涣散你国力的东西。
我理解不了就不接受。
我也认为一般宗教几乎称不上圣洁,甚至也不是绝对干净;但我还是认为宗教不是鸦片,也不是软刀子,也不是香水有毒。
对一些哲学、宗教、传统学、科技和基础科学,认同的当然也多。存疑存异也不少。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16 08:10
坐等更新!;)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6 08:30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15 21:38
今天过来几个学生,我还是不能接受,宗教是文化渗透,是争夺阵地,是瓦解人心,是涣散你国力的东西。
我 ...

能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在中国宗教从来没有占有主导地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人心里。宗教的世俗话在其他宗教极端主义国家里要做到很难,在中国一直是如此。
在中国的宗教历史上,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他的兴衰不取决于信众而取决于皇上的左右。直到今天,虽然不好意思说要灭掉宗教,但是是不接受的。
为什么共产党员不能信教呢?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对于唯利是图的世俗国家,无论是宗教还是其他的任何说法都不会有地位。
至于宗教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也很多,我是说不来。
中国彻底废除宗教时期是文革,庙宇被拆毁,和尚还俗等等。
可以这么讲,在今天的中国,宗教已经断代,就连那些可怜的一点传承也不复存在了。庙宇可以用来承包,和尚可以强制香客交香火钱等等。更不用说那些道貌岸然的假和尚招摇撞骗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6 08:30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4-2-16 08:10
坐等更新!;)



作者: 金戈戈    时间: 2024-2-16 09:05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4-2-16 08:10
坐等更新!;)

陪你坐等。这姿势,这ID,有没有特别温馨和温暖的感觉?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6 09:16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4-2-16 09:45 编辑


  和季羡林的打扮相反,那个时候有一个台湾的教授叫陈鼓应。那可真的是西服革履,而且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把领带解下,从来不坐着而是站着讲课。

  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陈鼓应是台湾的教授,专门研究道教文化。也是在台湾大学教授里面有名气的教授,在美国也有讲学。

  后来不知道因为啥,他被台湾大学退聘,好像是有点反当局的做法等等。陈鼓应来的那个时候正是他被解聘无事可做的时候。

  我记得当时他主讲的题目叫“庄子与尼采”,庄子我知道个皮毛,还是从戏剧“大劈棺”里知道的。尼采是谁就不知道了。

  当时在中国文化书院里给学生开了一门课程叫“比较学”。这门学问当然不是中国文化书院的独创,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创立。它的内容一般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等,用不同国家与地域的诧异作比较,意图找到新的途径或者启示。

  应该说,北大在七十年代末期是最早引进的。作为文化书院当然会把这门学问带到文化书院,因为文化书院就是北大创立的。

  陈鼓应把庄子和尼采做了比较,找到了他们的异同得出了结论,什么结论他有著作我不赘述,我也说不清。

  我只知道他到了中国以后非常走红,据说还分给了他一个四居室。像季羡林那样的知名教授也只是住在一个旧楼里的两居室里,这对陈鼓应来说是特殊待遇了。

  后来他去拜访了他一直奉若神明的张岱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哲学泰斗一类的大咖。当他看到张老先生也是住着一个两居室的时候大惑不解,这样的知名教授这在这么个小窝窝里,他是无论如何理解不了的。于是他主动要把分给自己的四居室让给张岱年,当然,张岱年是不会接受的,恐怕也接受不了,原因就不说了。

  这个张岱年很有意思,在所谓“六四风波”的时候,这老头和冰心一起去了天安门广场,还打出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我爱学生”。

  当然,作为这样一个享誉国际的学者,他后来也安然无恙。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陈鼓应回到了台湾。

  后来好像又回来受聘北京大学人文系客座教授,再后来有受聘河南的什么大学就不清楚了。

  他讲课的时候激情满满,慷慨激昂,说到关键处一定要把水杯拿过来,饮驴一样咕咚咕咚的喝一大杯。所以,在他讲课的时候,水是要备足,这个端茶倒水的活就是我的。正是因为如此我才知道他讲的什么,其他的教授我能知道他们讲课的内容也都是如此。

  当时和他一样从台湾到大陆来的还有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人,那就是林毅夫。据说,他在金门是个国军少尉,趁着夜色游泳过了海峡到了大陆,有人说他是抱着篮球游过来的,我想不一定。但是当时林毅夫准备偷渡大陆的时候,的确是从篮球场跑的,他谎称自己打篮球去,篮球是不是抱着来了大陆就不得而知了。这小子好像混得不错,职位到了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6 09:22
金戈戈 发表于 2024-2-16 09:05
陪你坐等。这姿势,这ID,有没有特别温馨和温暖的感觉?



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时间: 2024-2-16 16:22
好福气的大鹰
能近距离接触这些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大咖
他们这些人,我要去见,只能见他们的铜像与图书馆或学校墙上挂的人物画。
这些教授真是有本事
在我看来关天的徐公孰,就已经很高大了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16 17:39
金戈戈 发表于 2024-2-16 09:05
陪你坐等。这姿势,这ID,有没有特别温馨和温暖的感觉?

必须有!给戈戈请安!龙年吉祥!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16 17:41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16 08:30

大鹰老师龙年吉祥!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7 18:32
平常人家平常心 发表于 2024-2-16 16:22
好福气的大鹰
能近距离接触这些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大咖
他们这些人,我要去见,只能见他们的铜像与图书馆 ...

我当时没有那种感觉,我也不是因为对大咖们的崇拜去的。因为就我的经历我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价值,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完全是为了谋生,我也没想到我的工作内容是这样。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7 18:33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4-2-16 17:41
大鹰老师龙年吉祥!

您也吉祥!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7 18:33
金戈戈 发表于 2024-2-16 09:05
陪你坐等。这姿势,这ID,有没有特别温馨和温暖的感觉?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7 19:02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4-2-17 19:29 编辑

我们前边提到了季羡林,陈鼓应。
中国文化书院的创立方是北大,具体的说是北大中文系。在这里的几乎所有的教授大多是这个系里出来的。
我再来说说一个对我印象深刻的教授,就是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的包遵信教授。
包遵信给我的印象也不像个教授,皮肤黝黑穿着随便。两只大眼有点往外鼓着,出于对他的尊敬我不能说是金鱼眼。
健谈,热情满满。
包遵信成就很多,后来供职于社科院。他去文化书院讲课的时候,是一个他发起的杂志的主编,这个杂志叫《走向未来》。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 他的杂志被用作文化书院的教材向全国发行。
当时文化书院除了招收学员到北京听课以外,他还举办了函授学院。要向全国的函授学员寄送教材,这也是文化书院的一笔大收入,因为教材的收入是不收税的,寄送教材的工作也是我的事。
文化书院虽然在档次上看是个高等教育机构,可是他的管理有点像小学校。比如给我一个任务,就是我可以站在教室门外观察学生,可以在教室以内坐在后排,目的是要观察学生们的听课情况,还有就是要为讲课的教授端茶倒水,总而言之是要服务课堂当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
要知道,那些听课的学生不是孩子,他们都是来自各大学的教授。
我不明白这个安排是啥意思,难道他们会在上课的时候淘气?
正因为如此,我听过很多教授的课,虽然我听不懂可以出去溜溜。
包遵信的课叫我听了一身的冷汗,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学者。虽然他是古文献研究专业毕业,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非常的尖锐。
那可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作为我这个“毛主席大统帅,共产党人人爱(郭沫若诗)”充斥头脑的人,听了他的课觉得,这个人很幸运,要是在文革不知道要枪毙多少回。包遵信虽然专业是古文献,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批评在现在想起来令人难忘,也觉得他有先见之明。
我当时听包先生的课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看着门外,生怕别人也听到,可见我的紧张情绪。
果然,这位激情的教授在所谓“六四风波”中去了天安门广场被抓了起来。
包先生被抓起来我还是听老杜说的,听了以后有点为他担心。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文化里有很多的垃圾,不都是好的。”这是我记得包先生讲课的一句话,那么什么是垃圾呢?
我记得但是还是不说的好。《走向未来》这本杂志也就封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17 19:21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17 19:02
我们前边提到了季羡林,陈鼓应。
中国文化书院的创立方是北大,具体的说是北大中文系。在这里的几乎所有的 ...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8 14:30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4-2-18 16:20 编辑

再来说一位有意思的教授乐黛云。
乐黛云也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汤一介的老婆。我前次说过,这个中国文化书院的发起人并担任校长的就是汤一介。乐黛云是贵州人,苗族。胖胖的,见到人总是一脸的笑容。
乐黛云著作等身,她是中国比较学研究的奠基人,中国比较文化学会的创始人。这个学会现在还有没有不知道了,估计够呛。乐黛云可能还健在,如果她还健在的话她应该快100岁了。
乐黛云不仅在学术上著作颇丰成绩斐然,她还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课程里多次提到中国的女权现状和期望,她甚至认为,婚姻本身就是对女权的限制。
我记得她在讲课的时候说,在古代的妇女并不是我们听到的那样,妇女被严重的限制和欺压。在宋代有一种后来传到日本的运动叫相扑,这个相扑运动里就有女性运动员。而希腊的运动员虽然裸体但都是男性,而且是禁止女性观众的。
她还说,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女性在中国的地位,那就是梁山伯一百单八将里就有三位女性,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可见,中国女性曾经也并不是大家听到的那样。而真正让妇女丧失社会地位,甚至受到欺压的是从明代以后。
这些教授讲完课都是回家去,一般不在这里吃饭,乐黛云是个例外,她不仅讲课的时候来,平日里只要有时间她也到这里转转。吃饭就到学员的食堂里跟学员们一起用餐,有机会我会说道食堂。她很能吃辣,所以总要我给他炸点辣椒或者预备点辣椒酱,她就那样夹在馒头里吃。
有句俗话叫阎王爷好见,小鬼难缠。其实这些大名鼎鼎的教授都是很随和的,没有端架子的习惯。
我记得她有一个讲课的题目是《从中国京剧的脸谱看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地位》,大意还是我上述说个观点。
她曾经咬牙切齿的说,孔子的那句“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那句话是胡说八道。
八十年代被后来研究者认为是中国学术氛围最宽松的时期,学者们一般都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包遵信,他的言论常常让我一身的冷汗。大概他们忘记了57年的反右的经历,但是也有比较审慎的,他们只讲学术不谈政治观点,比如清史专家戴逸。来了就是讲课,讲的内容都是纯学术的,从不牵涉现实。
没有妇女地位的国家不会是文明的国家,也不会有前途,这是乐黛云的话。

作者: 宽兮绰兮    时间: 2024-2-18 14:56
没有妇女地位的国家不会是文明的国家,也不会有前途,这就乐黛云的话。
---------------------
说的好,我也是这么想的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4-2-18 15:42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2 22:22
遇贵人的事,没有“轻描淡写”。大家都看到哪吒一出世就遇到好师傅。但没有注意到哪吒父亲是谁。

章含 ...

不是姬鹏飞,是乔冠华。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18 15:59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18 14:30
再来说一位有意思的教授乐黛云。
乐黛云也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汤一介的老婆。我前次说过,这个中国文化书 ...

妇女讲尊重妇女,100%的正确。
自信心,就是自己的信心。女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一定不可爱。男人爱女人,是一定尊重女性意志的。这跟易经阴阳对转应该没有矛盾。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18 16:23
哈!大鹰老师辛苦!我是最喜欢读这些学者大家的学术和生活细节的,有了细节,一下子就生动了,也亲切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8 20:29
宽兮绰兮 发表于 2024-2-18 14:56
没有妇女地位的国家不会是文明的国家,也不会有前途,这就乐黛云的话。
---------------------
说的好, ...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8 20:30
刘庄主 发表于 2024-2-18 15:42
不是姬鹏飞,是乔冠华。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8 20:35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18 15:59
妇女讲尊重妇女,100%的正确。
自信心,就是自己的信心。女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一定不可爱。男人爱女人 ...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8 20:36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4-2-18 16:23
哈!大鹰老师辛苦!我是最喜欢读这些学者大家的学术和生活细节的,有了细节,一下子就生动了,也亲切了!

谢谢您!从专业的角度我也讲不出啥来,不过是我的所见所闻而已。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8 21:10
有时间就多写点,没时间也就没办法了。我过去写的所有东西大多数是这样,因为我没有专门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时间。我想有一天我真的有了,我没准还不习惯了。
我再来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那就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诗人杨宪益。
杨宪益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翻译家,由他和他的夫人戴乃迭共同翻译以及他亲自主持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以及文献有一千多万字。
比如他和夫人共同翻译的《资治通鉴》《儒林外史》《鲁迅文集》《聊斋》《红楼梦》等等。
杨宪益先生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的出身是一个富二代,因为他的父亲是个银行家。他小时候毕业于英国的教会学校,后来到牛津念书。
在牛津念书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英国姑娘,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戴乃迭。
那么戴乃迭为什么要选择杨宪益呢?这里就有一个原因,戴乃迭是一个英国传教士的女儿,生在北京在北京长大。大家听了这些就容易理解了吧?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戴乃迭很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北京。所以对于对中国文化有研究的杨宪益就能够产生共鸣。
杨宪益虽然出身富贵,但是他的人生非常坎坷。如果说杨先生的名气,毛爷爷都曾经请他喝过酒,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殊荣吧?
文革的时候,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遭到批斗,后来双双入狱。他唯一的儿子也因为受牵连发配到湖北受尽折磨,后来回到英国,因为精神受到打击自焚而死。
杨宪益有一个习惯就是喝酒,他的喝酒已经超出常人,几乎是酒杯不离手。他到文化书院来的时候,汤一介特别嘱咐,他喝酒别管他。
不但他爱喝酒,他的妻子戴乃迭也是个酒仙。不同的是,她是在痛失爱子以后才有的习惯。
我一共接他来讲课有两次,我记得他住在后海的一条叫“金丝儿”胡同里的小院子里。
当时的杨宪益夫妇也就是五十多岁,恐怕还要年轻。他的妻子金发碧眼,虽然年龄已经过了半百,但是真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我记得我接杨先生的时候她就站在门口,用纯正的北京话说“谢谢您”。送杨先生回来的时候她还是站在门口说“辛苦了师傅!”。
杨先生虽然遭到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变故和折磨,他却非常坦然。他说,亏了我被抓进去了,要不是这样我也许就被打死了,我的同事里有很多人就是这样死的。
杨先生对翻译的见解也很独到,他说,外语就是一个工具。一部作品的翻译不取决于外语的精到,更取决于你对作品的了解,如果你读懂了这个作品,翻译就不会出大问题。
杨宪益和他夫人戴乃迭的共同工作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首先他的夫人是英国人,对英国的文学有研究。她有生活在中国多年,对中国也有了解。杨先生的中国文化研究功底深厚,试想这样的条件是不是没人可比呢?
据说杨先生翻译《离骚》的时候连毛爷爷都摇头说,《离骚》不好翻译。
我通过接触这些读书人的时候有一个发现,他们对专业是严谨的,甚至视若生命,但是他们处理别的事情就特别容易情绪化。
还是那场“六四风波”,杨先生就在美国之音发表声明谴责政府。当时美国的总统是老布什。
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如果美国和西方借此机会像制裁俄罗斯一样,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付之东流了。
我当然不知道我们和美国人是怎么沟通的,但是有一个原因不可排除,那就是老布什对中国的了解。要知道,在他当总统之前,在中美没有建交之前,美国在中国设立了一个联络处,这个联络处的主任就是老布什。他整天骑着自行车四九城的乱转,也可以这么说,老布什在历届美国总统里对中国的了解是最多的。
和后来俄罗斯攻占克里米亚一样,美国对中国的所谓“六四风波”也只是虚晃一枪的谴责一下拉倒。
杨宪益我见到他的时候也很帅,一个白色的衬衫塞在裤子里,一条米色的制服裤,脚下一双棕色的皮鞋擦得锃亮。
我们常说,一个有大智慧和学识的人会很坦然的面对苦难。我倒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顾及不了那么多,因为他的目标是做学问。
由此我有一个标准来判断哪些是做学问的人,哪些是混子。
那些事无巨细都要表达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人,基本上是骗子和假货,现在的很多专家基本上都属于种类。
本来就杨先生我想说的更多,时间原因是一方面,说的多了就不好了,我不想因为我连累大家。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18 22:52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18 21:10
有时间就多写点,没时间也就没办法了。我过去写的所有东西大多数是这样,因为我没有专门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时 ...

  谢谢。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18 22:55
中行,走平实和淡定,在书里和人间都毫无特色的人,更是真人。
支持你的观点。
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时间: 2024-2-19 05:52
时代的一颗尘
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19 13:53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4-2-19 13:55 编辑

关于这些教授一时半会也说不完,先把他们撂下咱们来说说学员。
我前边说过,这些学员都是全国各地大学来的教授,地方文化部门的主管,他们到这来听课都是路费吃住包括教材都是报销的。还有一部分是自费来的,有些是中学的老师,还有哲学或者文学的爱好者,他们来听课当然是自掏腰包。我说过,中国文化书院分两个部,一个是国际部,一个是国内部。国际部在北京饭店,国内部就在我说的这个兄弟楼。当然国内部后来又搬迁了几个地方,因为是租的房子。
应该说,这些教授甘心情愿来听课,不过是他们仰慕这些大腕,但是看得出是真诚的。不像现在仰慕歌星那样,也许过几天就开骂了。
通过我和这些学员的接触我感觉到,学问虽然能改变一个人,但是一定要到了一定程度。如果空有学问而到不了改变自己的时候,他们与我们这些文盲无异,也许还不如我们。
我记得有一个学员,是广东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一般的情况下听课找不到他,他专门要等到名人教授。而且一定要等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才来,他的目的就是和这些人拉关系。
可是偏偏我看到的这些教授对这个不感冒,他们虽然客气的和他交谈,但是眉头紧皱。一边应付一边看着我,那意思就是说,赶紧把他弄开。
我就会走过去把他拉开,我想当初没有保安这个职业,否则也会发给我一身保安的制服吧?
这个广东教授没听过几堂课,显然他的吃住是报销的。
后来中国文化书院开始规定,学员的听课的课时如果不达标不给毕业证。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0 20:40
教授是学员,奇怪吗?不奇怪,这些给他们讲课的的人,足矣当他们的老师。
我本来想说说这些当学员的教授们的表现,可是我又一想,他们在今天也许会获得比他们老师更高的荣誉。
其实中国文化书院的学员分两大类,第一就是公费报销的,第二是自费的。
这在今天难以想象,因为没有人尊重学问,所以怎么可能自费来听课呢?
不啰嗦了,我们来谈谈那些自费学员的故事。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4-2-20 20:44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0 20:40
教授是学员,奇怪吗?不奇怪,这些给他们讲课的的人,足矣当他们的老师。
我本来想说说这些当学员的教授们 ...

跟读…
作者: 小红袄    时间: 2024-2-20 21:11
娓娓道来,有意思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1 10:57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那些自费来文化书院学习的学员。
这些学员相比那些公费来的学员职位或者职称就要低很多,他们完全是出于仰慕那些学问大家,或者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人。
一般的情况下,学员的课程安排是这样,上午都是真人秀,也就是 这些专家们来讲课,下午是看录像。什么录像呢?就是那些专家教授来讲课的时候都露在录像带上,这样等新学员来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通过录像上课。也有一些是不能来的但是录制好的,这个放录像的工作也是我来干。
放谁的讲课录像,放都长时间都是我说了算。晚饭后会在教室里看电视或者放一些电影录像带。我住的房间就是一个杂货铺,一切杂物,给教授的礼品,甚至茶壶茶碗都放在我这里,有一整柜子的教授讲课录像带,电影录像带等等。
可以看得出来,哪些公费来学习的学员下午一般都不来听课,而是抓紧时间逛北京。这里距离香山本来就很近,玉泉山,潭柘寺等等景点也都不远。
那些下午来听课的学员大多数都是这些自费的学员,因为他们自己花钱不远千里,他们不能让自己白来一趟。
可以这么说,这些人是真心喜欢和探求学问的。因为文化书院只是个学术传播机构,他的毕业证并没有任何含金量,也不能说明学历。这样的出学术的文化传播机构放在今天,那是要连裤衩也得赔没了的。
这些自费的学员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人,一个姓王叫王宏达。是个广西的中学老师,四十多岁,黑瘦的身材。一身蓝色制服也旧的皱皱巴巴,脚下一双解放鞋。
跟看到季羡林一样,看到他我也想到了农民。
王宏达的出勤率是百分之百,除了晚上看电视或者录像不来以外,他是场场不落。
离兄弟楼不远有一个农家的小院子,据说是当地生产队的一个队部,这个队部被学院租了下来作为食堂。
我还是食堂的管理员,负责卖饭,买东西,管理财务。
因为学员就餐是要自己家花钱的,虽然只收成本费。这个王宏达除了早餐出现在食堂里,中午和晚餐都不来。早上来的时候买四块酱豆腐,也就是腐乳。五个馒头,每天都一样。从来不买别的饭菜,尽管这些饭菜并不贵。我记得红烧肉这样的硬菜才一块钱左右,一般的荤菜只有几毛钱,素菜特别是凉拌菜五分一毛的都有。
我注意他是因为有一天,在听下午课的时候,他匆匆忙忙的迟到了。这在他来说根本就没有过。他在楼道里手里拿着一个馒头,我清楚的看到那个馒头中间是红色的,也就是说夹着酱豆腐。
“我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吃点东西吗?”他问我。
我看着他手里的馒头说:怎么,没吃午饭?
我有一个老乡求我在北京给他带点东西,我中午利用吃饭的时间去买回来,耽误了吃午饭。
我忽然明白,原来他只有早餐来食堂就是为了买一天的饭,五分钱一块的酱豆腐和一毛钱一个的馒头。
“可以吃,要不要给你来一杯开水?”我说。
“不用,我很快的就吃完的。”
看到他的背影我心里很感叹,这样做学问好学习的人呢,慢说是在今天,就是在当时也绝对少见。
学生报道的时候都要买一些饭票,这些饭票是我印的,非常粗糙,印多少没人管。
每张十元,分成很多小张,每张饭票的金额都不一样,有一元的,也有几毛前甚至五分钱的。压好了齿孔,用的时候撕下来就可以。我负责在买饭的时候收这些饭票,随既仍在一个有半缸子水的茶缸里,饭票被泡烂了,也就不能用了。
我晚上拿着几张饭票去找这个王宏达,他看到我很吃惊。
我们聊了一会,我问他,你到这来学习对你的教学有用吗?
基本没什么用,我只是个人爱好哲学,很难得能够见到这些顶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
你都是自费的?
是的,学校不支持我来,所以也就不报销。
你有几个孩子?
两个,都在上学。我来这也非常费力,不但是学校不支持,我老婆也不支持,因为她没有工作,都靠我一个人的工资,花这些钱她挺心疼。
一个中学老师能挣多少钱呢?更何况不远千里来北京,吃住路费是一大笔开销。所以他吃馒头酱豆腐你就可以理解了。
临走的时候我把他叫到楼道里把饭票递给他。
这是什么?
饭票,你拿着花。
我买不了这么多。
不要钱,你别说就是了。
这怎么行?这是违法的。
我说不用花钱是不用你花钱,我给你买的。
那也不行,我怎么好花你的钱?
怎么说就是不要,他声音很大我又怕屋里的别人听到只好作罢。
以后他每次来买馒头的时候,我准备一盒菜给他,他说他不要,我说这是昨天剩下的,你不要也扔了多可惜?
他好像也明白我的意思,端着饭盒点点头说,真的谢谢你!
临走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些北京风味的点心和一些水果。他很激动的掏出笔来写了一个地址给我,我记得他是玉林人。
老弟,去广西就找我,我带你去吃我们那的脆皮狗肉。
我看了看那个条子,一笔漂亮的钢笔字,看来这个人除了没钱,好东西是不会少的。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1 11:04
小红袄 发表于 2024-2-20 21:11
娓娓道来,有意思

谢谢支持!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1 11:04
知音 发表于 2024-2-20 20:44
跟读…



作者: 平常人家平常心    时间: 2024-2-21 16:58
那大鹰,您不会多印饭票,换钱贪污吗
连贪污都不会,还能指望您干嘛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21 17:17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1 10:57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那些自费来文化书院学习的学员。
这些学员相比那些公费来的学员职位或者职称就要低很多, ...

活雷锋啊,大鹰先生。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22 15:09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1 10:57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那些自费来文化书院学习的学员。
这些学员相比那些公费来的学员职位或者职称就要低很多, ...

  这个人为人、学问都错不了!真让人仰视!

作者: 音律    时间: 2024-2-22 20:56
无限仰视  
作者: 小红袄    时间: 2024-2-22 22:34
感觉楼主一人做了几人的事儿,工资没多给。。
王宏达也是一个蛮出世的人。。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3 20:07
平常人家平常心 发表于 2024-2-21 16:58
那大鹰,您不会多印饭票,换钱贪污吗
连贪污都不会,还能指望您干嘛

当时印饭票的时候,老杜跟我商量说,印什么样的格式,找谁印制?我就想起了我们厂里的饭票的模样,不过我们厂里的饭票是要重复使用的,所以用的是票券专用的纸,很厚也耐磨,我就把这个模式推荐给了老杜。老杜说不要重复使用的,因为会发生问题。
我知道他说的所谓发生问题指的就是怕有人用手段取得饭票,那还有谁?饭票是我管着。
所以我就用我厂里饭票的图案印在很一般的新闻印刷纸上。
印制饭票是北大自己家有印刷机构,他们来做这件事。
用完了放在水里泡烂了就算杜绝了老杜的担心。
我当然不会贪污,这不是我有什么高尚的品德,因为不值当。你想,一期学员只有三四十个,他们的学期也就是一个星期左右。按照我说的饭菜的价格,他们一天连十块钱都花不了,就算是十元钱,按照十天每人十元算,也就是四千块钱。如果要在这笔钱想办法,很快就会露馅。
更何况他们根本就花不了十块钱一天的饭费。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3 20:08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21 17:17
活雷锋啊,大鹰先生。

我当时累的都快疯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3 20:08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4-2-22 15:09
这个人为人、学问都错不了!真让人仰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3 20:08
音律 发表于 2024-2-22 20:56
无限仰视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3 20:09
小红袄 发表于 2024-2-22 22:34
感觉楼主一人做了几人的事儿,工资没多给。。
王宏达也是一个蛮出世的人。。

当时的工作的确很多,工资其实跟我原来在工厂比起来还是不错的,有它的三倍左右。

作者: 小红袄    时间: 2024-2-23 20:50
我们原单位也有类似的饭票,有底纹,盖有单位食堂章经手人章,现在仿制容易,当年有难度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3 21:55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4-2-24 13:52 编辑

我再来说另外一种类型的学员例子。
有一个女学员,当时大概是30多岁,他的名字叫李凤兰。
听了这个名字你就知道,她绝对是出生在像我这样的平民家庭。假如你有兴趣你可以到网上搜一搜这个名字,几十万同名都不止。
这个李凤兰身体胖胖的。不属于那种漂亮的女人,她是新疆石河子市人。大家知道,石河子是新疆建设兵团的产物1974年建市。
这个李凤兰是市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她是被领导派到中国文化书院学习的。
可以想当然的认为,对石河子市的领导还有她本人来说,这不过是来北京学习的机会,至于学什么可能他们都没有考虑。
李凤兰很勤奋,经常保住打扫楼道,还到厨房帮厨。
有事了,明天我们接着聊聊这个李凤兰。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24 08:03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3 21:55
我再来说另外一种类型的学员例子。
有一个女学员,当时大概是30多岁,他的名字叫李凤兰。
听了这个名字你 ...

  应该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等大鹰老师空了再讲。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24 08:06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3 20:08
我当时累的都快疯了。

相信。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4 13:58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4-2-24 08:03
应该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等大鹰老师空了再讲。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4 13:58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24 08:06
相信。



作者: 大尾巴鹰    时间: 2024-2-24 14:14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2-24 08:06
相信。

这个学员是公费的,同样是公费,他和那些享受公费的大学教授们的表现不一样。因为她并不像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去逛逛,相反,她除了听课就是给宿舍搞卫生,还过来帮厨。
她听课的时候总是记笔记,非常的认真。
但是,她所听到的课让她糊涂了,因为从这些大师们的嘴里,特别是像包遵信这样的教授,听到的都是让她除了困惑就是不解的言论。
比如,一个人如果言论没有自由,这个社会就不会达到公平。她怎么也想不通,这个社会还不公平吗?
当然类似这样的言论她听到很多,还有的就是她听不懂的。比如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大的学者却是研究宗教的专家,为什么佛学诞生于印度广大于中国。
这和当时文化书院的教学安排也有关系,因为学院注重的是交流,并不固定设置课程,完全由学员自己选取他的所需。
大家知道,中国自从满清之后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就开始了,以至于五四的时候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后来到了文革则是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运动,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头脑中。
这个李凤兰那个时候只有三十多岁,而中国文化书院成立的时间距离文革结束不到十年。
也就是说她的头脑已经被洗的干干净净,更何况,虽然她的任务是来北京学习的。但是她不知道学什么,就是派她来的人也不知道。
所以我经常听到她口里的抱怨,抱怨听不懂,抱怨这些老师们啥都说。
终于熬到了毕业结束,她很后悔来到这学习,她觉得在她能够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中,这是最艰难的一次。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4-2-24 15:34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4 14:14
这个学员是公费的,同样是公费,他和那些享受公费的大学教授们的表现不一样。因为她并不像他们利用这个机 ...

   或许,许多年过去后,她会感恩这次学习,让她接触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思想上的自由是最难得的。

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时间: 2024-2-24 20:01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24-2-24 14:14
这个学员是公费的,同样是公费,他和那些享受公费的大学教授们的表现不一样。因为她并不像他们利用这个机 ...

相信是这样。

作者: 音律    时间: 2024-3-12 12:05
大鹰老师,这个帖还写下去么?期待更多……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