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转帖】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38
标题: 【转帖】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作者: 李陀


       【人境网,编者按】《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是著名学者李陀的最新文章,他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视野下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历史命题,如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列宁”新经济政策“和列宁主义及斯大林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关于五种经济成分和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异同,以及对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体判断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讨论价值,值得深入辨析。人境网转载此文的目的亦在于此,欢迎各方人士发表不同意见,来稿请寄:379448642@qq.com

       李零建议我在这次讨论里,可以就知识分子的问题说上几句,老实说,这题目太大,我讲不了。不过,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确实有不少和知识分子相关的内容,那就接着访谈里所涉及的一些方面说几句。我是做文学批评的,比较注意实际,所以今天想说的也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当下知识分子该怎么看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但是这次绕个远,从历史说起,从列宁说起。

       一
       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我有一个看法: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最好能够宏观一些,注意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实际发展,特别是要研究这个实际发展中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社会实验,它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然而,今天回顾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到,不间断的社会实验其实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这个想法没有展开,现在借这个讨论会的机会,把这个想法展开,多说几句。
       这不能不涉及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史。

       回顾一下,这种社会“实验”早在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初期,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就已经有了。其中,欧文于1824年到美国去,在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买下1214公顷土地,进行的“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曾经轰动世界。虽然这个梦想的世外桃源,只坚持了四年就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理想社会的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了不起的新历史的开端。

       半个世纪之后,巴黎公社进行了一次更伟大的实验。
       巴黎公社的胜利仅仅维持了72天。在这短短的72天里,巴黎无产阶级不仅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而且他们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比如废除常备军和国家官吏,废除官员的高薪制,取消议会制,各级公务员实行民主普选,不仅在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历史发展里,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从人类社会实践史的层面来看,公社的所有革命举措都是第一次,为此它们自然都具有实验的性质——革命实验。

       虽然这实验只坚持了短短72天,就由于血腥的镇压而淹没在血泊中,但马克思在《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决议》中指出:“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在这曙光的照耀下,后来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革命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发展曲折,但是各种革命实验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这是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一个最宝贵的遗产。

待续……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0
       二
       著名的“红色维也纳”在城市建设上所做的改革实验,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918年至1934年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曾经在维也纳有过一段执政经历,被称为“红色维也纳”。利用这个机会,社民党在维也纳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验。这个实验中最突出的,是针对维也纳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状况,实行的兴建公共住宅工程:截至1934年,维也纳建成近65000座公共住宅,构成了有很强的社会主义色彩的348个新居住区;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大型建筑,是1924年建成的卡尔·马克思大院。“大院”是一座庞大的公共住房单元,不仅包括可以为5000人提供居所的1400套公寓住房,还包括大型洗衣房、公共浴室、牙医诊所、妇产科医院、公共图书馆、药房等多个大小公共设施建筑。由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合理调节,住在这公寓里的工人,都享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
       一切事情都有结局:由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是一个走议会道路的坚持改良主义路线的政党,所以在1934年纳粹上台后,这个主要限于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实验也就戛然而止了。

       三
       不过,今天回顾“红色维也纳”这个改良主义的社会实验,有另一种作用——拿它做参照系,我们可以从“实验”的角度重新思考列宁于1921年春宣布要进行“战略退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段历史实践的重大意义——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对于列宁在其生命晚期完成的如此重大的转变,以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领域,论说著述很多。为此,关于列宁为什么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并且放弃对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代之以实行一次迂回,“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里就不再做重述式的回顾、分析和讨论。

       不过,今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梳理、探究和著述,虽然意义繁多且歧义丛生,但是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对于刚刚诞生不过三年,可以说脚跟还没有站稳的苏维埃政权,实行这样惊人的革命策略的转换,其实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实验性——列宁为“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所进行的“一连串的退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连串的“实验”。

       如果更宏观地看,1917年的十月革命自身就是一次革命实验:在一个谈不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且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背离19世纪以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为此,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于列宁认为要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里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进行革命的理论,完全不买账,不认同。也为此,不用说第二国际那些正统理论家从来就对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领导的革命抱否定的态度,即使在基本赞成列宁路线,却对列宁的具体实践有怀疑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由于困惑而取批评立场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由此发生的思想和理论争论,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的理论界和知识界,情况也差不多,特别是进入后“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围绕十月革命历史的思考和争论,一直是一个很热的研究领域,但是同样,对内在于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实验性,都讨论不多。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我们对列宁于1921年开始进行的重大战略转折(放弃“正面攻击”和“直接过渡”,而代以“迂回的办法”,绕个弯子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往往会忽略这个“迂回的办法”中的艰险和困难,忽略它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提出了多么严重的挑战。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1
       四
       关于这些挑战,列宁都有明确的论述,特别是在《论粮食税》《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十月革命四周年》《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合作社》这些写作于晚年的重要文献里,列宁不但一面不断回溯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的历史,做了严肃的检讨和自我批评,吸取其中种种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再三指出苏维埃新政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挑战。例如在《论粮食税》这一对新经济政策具有特别关键作用的文献里,列宁就明确提出不要“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不仅如此,针对那种认为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根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因而布尔什维克就不应该夺取政权,十月革命是犯了不可救药的错误的荒谬舆论,列宁给予了尖锐的抨击:“他们忘记了,‘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也和在社会的发展中一样,这样的相称都是不可能有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尝试——其中每次单独的尝试都会是片面的,都会有某种不相称的毛病——才能从一切国家无产者的革命合作中建立起胜利的社会主义。”

       列宁这些观点,与有关“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总主题的其他著述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但就实践层面而言,其中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点:社会主义建设不要梦想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能够在某一时刻马上得到实现。
       不能追求直接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思想,意义重大。

       如果我们系统地回望一下列宁于1921年前后所实行的“一连串的退却”,虽然战术上变化多端,每一次“退却”都有特定的政策举措,如实行粮食税,恢复小工业和小农经济,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鼓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等——这每一个“退却”,可以说都是对小农经济的自发势力和商业资本主义因素(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的某种妥协,但总起来,它们都是不再要求直接地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个总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都是实施这个总战略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3
       这些“退却”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
       首先是来自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领导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嘲笑和攻击。例如,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鲍威尔就直接批评说:“他们在退向资本主义;我们一直说,他们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路标转换》杂志则攻击说:“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而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也很不统一,不少人对于“退却”有抵制,有的老党员直接向列宁抗议:“您讲国营商业干什么呢?在监狱里又没有人教过我们做生意!”即使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里思想也不统一,列宁和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之间,在理论和策略各个层面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给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何况,1921年前后,一方面,刚结束内战的“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另一方面,列宁和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寄予希望的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相继失败,使俄国革命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更严重的是,国内各种险情一时并举:工业发展停滞,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农民由反对余粮收集制引发的不满愈演愈烈,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暴乱。苏维埃政权可以说处在重重危机之中。然而,正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决定在经济领域实行大改革,实施一系列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从未有过的革命行动,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的挑战,在实践上更面临极大的风险。

       关于列宁当年如何团结全党应对这样的挑战,克服具体实践中的一个个危机,世界和国内理论界都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在用“迂回的办法”来开辟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实践里充满了实验性,因而格外崎岖坎坷,我觉得不应该被忽略——列宁并不是没有预料到探索这条新路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失败。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4
       五
       对这失败的风险,列宁是不是有充分的估计呢?
       还是看看列宁的想法。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社会主义的导师们之所以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整个过渡时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并且这新社会还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

       1921年10月14日,在《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演说里,列宁又说:“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斗争,只有斗争,才能决定后一革命能比前一革命超出多远”。

       过了半个月,11月3日和4日,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在决定整个阶级的命运、决定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的战争中,是否有合理的根据设想第一次解决这个课题的人民一下子就能找到唯一正确无误的方法呢?有什么根据作这样的设想呢?毫无根据!经验证明恰恰相反。在我们所完成的任务中,没有一项是不经过反复而一次完成的。失败了再来,一切重新做过”。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6
       隔了一年,1922年3月27日,在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列宁再次重申:“在国家资本主义问题上,我们的报刊和我们的党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染上了知识分子习气,堕入了自由主义,自作聪明地来理解国家资本主义,并且去翻看旧本本。可是那些书里写的完全是另一回事,写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而没有一本书写到过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

       1923年1月,列宁在病体恶化的情况下,口授了《论合作社》这篇论及国家制度创新的重要文章,文中又一次强调:“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

       我们今天再重温列宁的这些论说,不能不把它们和列宁去世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史联系起来,不能不重新检阅这段历史中的具体实践,不能不注意这段历史中的很多曲折和失败,都和列宁一再指出的不能进行直接过渡以求实现“完整的”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怕迂回和退却,不追求“唯一正确无误的方法”,不“去翻看旧本本”以确定道路和方向,而是履行“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那么,落到实践里,很多“具体尝试”不可避免地具有实验性质。

       这也就是说,不间断的社会实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内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7
       六

       在1949年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中,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连接和发展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讨论和著述已经不少。可是,我觉得在有一些方面,如在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个问题上,列宁关于不能简单地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中具体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革命实践里如何被继承,又如何被毛泽东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以及其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以做更细致的探究。

       例如,若不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面临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应该如何理解?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制度形态可能或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在《论粮食税》等著述中虽然有所阐发,可是没有来得及在实践中实施、检验和解决,列宁就于1924年去世了。而后继的斯大林主义,完全离开了列宁的思想和路线,不但自己编制了另外一个剧本,以至最后导演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失败的悲剧,同时还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巨大的难题。

       那么,作为列宁最坚定的继承者的毛泽东,是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个难题的?
       今天要理解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并且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8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可是阅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特别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以及《毛泽东文集》中的相关著述,还有在他主持下写作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及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历史文献,我们就不能忽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两个革命有着巨大差异。比较之下,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为广泛,其实践活动也更为复杂,成功经验最多,失败经验也最多,不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更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更强调“运动”的生动性和灵活性的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留存了更多可能性的革命。

       这是我们审视两个革命的继承关系时绝不能忽视的。
       也为此,如何解决列宁留下的难题,自然是我们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49
       七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制度)设想,并认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全面提出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这个思想在近年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常常被经济学界概括为“所有制的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这在理论上是不够严谨的,还是取列宁的说法更准确)。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如此明确地提出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所有制将以五种经济在结构上并存,是一件大事;即使放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不过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其中很多萌芽式的思考和实验性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华苏维埃时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一些经济政策和活动。其中一个特别要重视的来源,是张闻天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还是1922年,在美国勤工俭学的张闻天注意到一份英文刊物上刊载了一篇《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的材料,这是一篇经列宁亲自审定过的文字,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理论做了仔细的说明。敏锐的张闻天立刻意识到其重要性,立刻把这篇文字译成中文,并且寄回国内,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载。这应该是最早在中国介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言论,其时,这个大转折其实不过刚刚开始。后来,无论在漫长的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离开了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岗位,张闻天依然保持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并且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不但写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等论文,还几次向党中央提出,在革命政权下可以大力发展农村资本主义的设想。在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的《七届二中全会绘制的新中国建设蓝图》一节里,就特别指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常委的张闻天,在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这个文件经刘少奇修改后,毛泽东又做了修改并明确提出:就“整个经济政策来说,是限制私人资本的”,但也要“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之上”。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1
       在1956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之后,陈云在中共八大上做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认为在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个体经济、自由市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补充。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后,周恩来也提出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地区有计划地建立自由市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有过长时间的酝酿、思考和讨论的。这个想法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被凝固和肯定,后来又在八大会议期间被重提和讨论,这都绝不是偶然的。
       不过,这个思想在具体实践里的实现,却是一波三折。

       今天回头看,50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在“三反”“五反”中注意团结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前后以“公私合营”方式实行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以及相继进行的全国手工业的改造,这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应该说基本上都是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回首这些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会忽略,它们解决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难题——对比一下苏联,这些难题在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里都没有获得妥善的解决,后来之所以产生苏联解体的悲剧,其实是那时候种下的祸根。不过,进入50年代后半期,中国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制定和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掀起“快字当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从属于这一运动的其他群众运动,它们轰轰烈烈的发展,让全党全国人民一时都相信,共产主义已经不远,就在明天。然而,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些运动前后都相继失败了。特别是“文革”时期,毛泽东借在全国建立“临时革命机构”的机会,又做了一次努力,再次实验建立以巴黎公社为样板的革命公社(上海公社、北京公社),但是这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2
       八
       今天,如何认识交织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成功和失败,探讨其中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运动长远的影响,已经是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大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的研究,已经遍及左翼和右翼的很多理论和学术领域。其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讨论最多,批评也最为尖锐,但普遍存在一种忽略:最早对这个失败的批评和检讨,其实来自共产党内部。就在1959年,“大跃进”不过进行了一年左右,在著名的1959年2月27日召开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并批评“公社在一九五八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此后,从1959年初到1962年初的三年时间,毛泽东先后在党内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作了十次左右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不但仔细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借此检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且还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已经不单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反思了。

       与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受挫之后,列宁立刻决定战略“退却”,并立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相似,“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于1960年就开始了。而且,在1962年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退却”速度之快,也让人想起列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4
       不过,今天再思考和检讨毛泽东于50年代中期的一些思想和实践,例如其中受到最多批评的“左倾”错误,由于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在50年代中期那一阶段,毛泽东没有坚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以发展经济的途径,而是想通过“人民公社”的实验,越过“迂回”,寻找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能不能用“左倾”错误就可以解释清楚?是不是没有把它和中国革命史上其他一些“左倾”错误区别开来?是不是缺少了必要的历史分析?从1924年于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那个时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的不断探索——这些漫长的思考和探索,不可能不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并且影响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走什么道路的理解。

       如果仔细研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冒进,及其实践中所表达的理论思考和种种复杂思虑,我们就不能不联系他从60年代开始,总是更多强调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一再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从内部瓦解和颠覆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些是不是和毛泽东总是强调中国革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关?和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有关?还有,和5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并在60年代开始进行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有关?当然有关。正是这一切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三面红旗”“大跃进”出现的历史环境。

       如果这样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我们就不能只研究“左倾”问题的具体错误,还要思考它们与毛泽东独特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内在关系,以及进一步把它们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大背景里,研究它们与不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内在关系。例如,今天看人民公社的实践,与列宁关于“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这个思想显然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它可不可以看作一个“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或者,人民公社运动,其实是一种试图不迂回,不绕弯子,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实验?或者,人民公社的失败,是不是反过来又证明了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不可行?

       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成功需要我们珍惜,其中的失败,作为未来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路标,如果能够有足够的检讨和反省,其实对我们同样有重要意义,同样弥足珍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5
       九
       对于关切1958年“三面红旗”兴衰的反思和检讨的人来说,以上言及的很多材料并不陌生。这里之所以再次重复,不过是想强调,我们能不能换一种眼光来重新看待它们——不把它们局限于中国这个特定的具体历史时空当中,不把它们看作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具体的历史,而是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它们,把其中所有的成功、失败、前进、退却、转折、反复,都和内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某些必然性联系起来,和内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验性联系起来。当年列宁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说:“没有一本书写到过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这不仅是在说,社会主义没有事先设计的蓝图,其实也在告诫十月革命的后来者:社会主义者都只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既然实践证明,无论俄国还是中国,在一个工业化落后的环境里不可能通过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而必须迂回,必须绕弯子,必须实行“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去探索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路,那么一路上这样那样的实验就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充满实验性的运动。
       这种实验性在80年代的改革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7
       十
       在1985年,邓小平对来访的阿尔及利亚和日本代表团都强调过,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路子走得是否对,要看一看。
       基辛格曾对邓小平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

       如果当年还说要“看一看”,今天已经很清楚: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实验——不是中国人智慧的一次突然爆发,更不简单是为摆脱危机而被迫寻找出路,它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合理的发展。这特别表现于:中国的改革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验,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且,它在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奇迹中不断得到证明——实验是成功的。
       这开启了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一个新阶段。

       20世纪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过改革,自50年代中期开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前后都实行过内容不一、方法不一的改革。虽然直接目标大多都是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以进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历史进程,而客观上,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体制及经济所有制这些核心问题上进行某种改革实验——正是在这些核心问题上,这些改革前后都失败了。而且,这些失败最后导致这些国家纷纷红旗落地——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自此走入空前的低潮。

       回顾这样的历史,我们不能不反复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改革获得了成功?为什么只有中国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革?不仅如此,为什么中国在经济上于90年代之后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其意识形态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其政治和经济体制,不仅仍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一种新形态的继续,而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形成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改组的新历史环境里,在实验一种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1:59
       十一
       关于自80年代开始的改革,中国思想界和理论界几十年中不断有跟踪式的研究和总结,有了很多文章和著述。但是,如果更多地联系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把它放在种种成功和失败的历史中,放在这个历史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社会主义实验性中,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以更细致、更具体、更复杂的眼光来评价和审视它们?

       即以80年代启动的改革和列宁当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关系而论,中国明显是列宁思想的继承者;但是仔细比较,中国的改革和当年列宁的做法有很大区别,以至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实行“退却”,如何进行“迂回”,以及如何针对过去的错误或不当做法进行改革和试验,也自然形成种种区别。追究起来,这些区别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比较一下列宁和毛泽东,他们的革命在道路、方针、方法、策略上明显有很多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历史地形成了中国革命复杂性的有机成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复杂性的有机成分。
       因此,认识这种复杂性,就不能不与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既要具体地研究他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思想和策略的一些差异,还要具体研究他们各自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革命结合,又各自有自己的创造方面的差异。

      例如,研究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著述不少,但是这个文献中所表达的毛泽东的很多创造性思想,就很少被放在十月革命道路和从井冈山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革命道路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差异早在井冈山和早期苏维埃红色政权时代就萌芽了——这个差异绝不仅仅是革命策略和方法的差异,其中其实已经隐含着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差异。如果再追究一下,今天的改革其实又和《论十大关系》有着或隐秘或直接的联系。如果说在80年代改革初期,这一点还不明显,那么到了改革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它们之间的联系就相当清晰了。不过,那清晰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关系,而是既有接受,也有不接受,其间肯定否定的辩证相当复杂。

       总之,中国革命是复杂的,中国的改革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是历史地形成的,和漫长而又曲折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关系。今天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不注意这种复杂性。
       忽略这种复杂性,我们有可能在认识上犯大错误。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1
       十二
       但是我们今天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往往会忽略这复杂性,特别是知识分子,就更容易忽略。
       正面或全面思考和研究这种复杂性,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的能力所及。不过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特别是面对当下改革(包括其中的种种实验)并没有停止、还在不断有新发展的现实,一些最容易出错,或者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的问题,觉得还是可以说一说。

       其中之一,是很多人对中国改革的一个先决因素——这是从列宁的改革中承接过来的——即不追求通过直接过渡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总是认识不够,或者完全忽视。不仅如此,由于多年形成的成见,他们心中的那张社会主义蓝图,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一个只要进行改革,就可以实现在各个方面都能“达标”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所理解的改革,像是在修剪一棵生长得不够规矩、不合标准的大树,虽然修剪不易,但只要方法正确,社会主义这棵大树就会一举恢复精神,生气勃勃。

       也因此,虽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样的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这些思想和现实的改革联系起来,没有想到今日的改革,就是回过头来重新实行五种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并存发展;更没有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不通过直接过渡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是实行“迂回”,绕弯子,而且很可能要绕一个很大的弯子(这绕弯子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很多实验)来探索一条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可以说,很多人对这样的改革之路,基本上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3
       因此,面对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和原则的种种问题,诸如阶级固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国的基尼系数曾一度超过了美国)、机会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严重“内卷”化、私人大企业垄断性发展以及普遍的腐败对权力的严重腐蚀等现象,始终相信并一直期待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人,就会生出种种疑惑,以致怀疑改革是否方向对头,甚至怀疑中国目前还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不过,对这些怀疑,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认识上的错误。因为在“五种经济”中,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四种经济,在实际的改革中更容易和市场经济融合,而且,通过这种融合释放出很大的能量,甚至创造出种种奇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就是在肯定这种能量。因此,当那些心里还在追求立即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们,眼见了这种能量的释放,却又眼见它们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以及公平诉求有着严重的矛盾,从而对它们采取否定态度的时候,简单地把这种态度看作一种错误并不合适,因为人家看到的是客观事实,是今天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实际变化。

       何况,对一些熟悉哈耶克的著作或类似批判社会主义的著作,且对他们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对自发秩序和个人自由思想有认同的一些知识分子来说,情形就更复杂一些;因为他们对看见什么和对什么视而不见,是有意识形态选择的,“事实”对于他们,其意义完全不同。
       总之,理解改革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更不容易。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5
       十三
       我不懂经济学,因此,对于怎么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即使从经济学看来是比较初步的知识层面来谈这个问题,也做不到。我只想从比较常识、比较实际的方面提一些看法。
       我的想法比较简单——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改革之后的社会主义做了哪些事,是今天资本主义不能做也不可能做的?这是个笨办法,但是有个好处,看问题从实际入手,从具体入手。
       用这个办法,我们对今天的中国就能够有新的认识。

       我想从“要想富,先修路”说起——这句话已经成了口头禅,其实不简单,在改革实践中,其含义随着各种基本建设的实施而不断演化,实际上不仅成了国民共识,而且成了体现改革战略的一个象征性口号。
       先说路。
       不错,美国现有铁路运营长度高达25万公里,已经接近中国铁路线路的两倍,不过,中国高速铁路建成约3.61万公里,而美国高铁里程为0——表面看似乎各有长短,但有一个重大区别:美国这些铁路都是私营的,它们各自为政的一个客观表现,就是事故多得可怕。依照美国交通统计局1975~2021年的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1704次火车脱轨事故,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4.7次。当然,美国铁路今天这么落后,有具体国情的原因——地广人稀,决定了航空运输是当代美国人在交通上的首选。根据美国NPIAS的数据,截至2018年,美国共有19627个飞机场,公共机场5099个(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共有814个机场)。但细做些分析,且不说其中私人机场占了14528个,能够直接在网站上买票的机场也不过几百个,问题是这些机场大多已经很老旧,都急需更新。何况,不只机场,各航空公司所配套的很多设备和基础设施,也都已经相当老旧,急需更新。更麻烦的是,自疫情肆虐以来美国的航空业整体陷入各种危机,事故频发,这屡屡见诸新闻,已经司空见惯,成了常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5
       但问题是,和前边所说的铁路情况一样,这些急迫的问题本来都急需解决,可就是不能很快解决,而且一时看不到解决的前景。为什么情况会这么糟?答案其实一样,进入航空业的市场主体绝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面对利润、成本、竞争和市场其他经济因素的诸多压力,它们没有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是无计可施。说美国的交通,作为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其庞大的公路交通当然不能忽略。但只要看一个数字,美国一共有617000座桥梁,其中42%是50年前造的,而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大都约为50年。这还仅是桥梁,其实整个美国的基建系统,其设备都因为老旧过时急需维修或重建。根据ASCE的测算,到2025年之前,美国基建资金缺口将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了解一下美国近来的财政情势,谁都会替他们发愁:这2万亿美元从哪儿来?

       也许我这里对近年美国交通方面的一些情况,介绍得有点啰嗦,但是这有个好处,可以为我们着重谈中国的“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大战略的时候,提供一个可以做比较、参照的大背景。在这比较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实施的很多公共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为什么一般所谓的“先进国家”做不到?即使是美国这个最富的超级大国,也同样做不到?

       对比之下,就容易明白它们为什么做不到。
       首先是“八纵八横”的高铁建设。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7
       用资本的眼睛(为了避免一些枯燥的经济学概念,用了这么一个说法,有点偷懒,可是生动)来看,那是赔本的生意。高铁建设不但需要巨额的投资,只铁路建设这一项,每公里成本就高达1.2亿~1.5亿元人民币,而且运营成本也很高。何况,“八纵八横”并不是每一“纵”和每一“横”都能在短时间里产生经济效益;相反,其中很多条路线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想一本万利,吃金吸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站在纯市场经济立场看,“八纵八横”都是很不合理的,违反规律的。可是,我们国家顶住各种批评,背着不懂经济的恶名,抗住光烧钱不赚钱的巨大经济压力,一直坚持在做,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以基本完成。

       和高铁建设相比,更“不合理”的是贵州的桥——贵州省这些年修建公路桥梁已经有28023座,贯通了21万公里的公路。世界前100座的高桥,一半在贵州,前10座的最高的桥,那里有4座。贵州过去一直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名声,是中国最穷、最落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即使在改革开始一段时间之后,仍是经济非常落后的一个省。那么,我们就不能不问一下,为什么在贵州修建了那么多桥?两万八千多座大桥啊!有什么必要,出于什么理由?为发展一个比较偏远、比较贫困的地区的经济,做这么大的投入,合理吗?也许,比较关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熟悉东南亚大政治形势的人,会举出一些理由,来说明贵州战略地位的重要,以此说明修建这些桥梁的必要性。但是,这明显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我们还是要问,如果用资本的眼睛看,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一个规模巨大的投资,会去做这种长期得不到回报,甚至最后可能打水漂的事呢?当然不会,因为这压根儿就违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了利润的追求,资本的回报率可以忽略,那么所谓市场主体、所谓市场必需的自由竞争,有什么理由存在?

       也许关于贵州桥梁建设我说的太多了,但这有一个理由,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里,虽然发展市场经济是改革的基本方针,是国之大策,但其中有很多实际作为,又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规矩的。
       这里有深刻的矛盾,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些矛盾,不能不在理论层面做出相应的解释,而且是有说服力的解释。



作者: 河海森林    时间: 2024-8-12 12:08
闻闻你怎么一天到晚净研究这些东西呀。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09
       这里可以再举一个大型建设工程为例——“西电东送”。
       严格地说,“西电东送”不过是全国大规模的电源、电网、电力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不过,这里还是把“西电东送”独立出来,它自身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一个世界奇迹。“西电东送”,重点在“送”:三条几千公里的电力通道,用特高压输电技术形成的输电网,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跨过高山大漠和纵横川河,由北、中、南三路把西部能源源源不断送往全国。为此,前后三十多年,该工程累计投资已经达到4.4万亿元人民币。在这里,同样的问题需要回答,如果是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会有投资主体投资这样的工程吗?回答也是一样的:出于资本回报上的思量斟酌,这是不可能的。

       “西电东送”使国家经济资源得到“一盘棋”的合理配置,以促使东西部协调发展,以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经济愿景。这些愿景和思虑,是任何一个生存于自由经济市场里的投资主体或市场主体都不可能关心的,只要无利可图,他们当然会袖手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至于这个工程另一个了不起的后果:居住着几亿农民的中国广大农村,在今天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网络——它的意义又远超出工程本身,那不只是现代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乌托邦并不完全是梦想的某种见证。
       而这一切,我再强调一下:它们都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不能做到的,更是资本主义所不可能做到的。

       以上几个例子,我不嫌啰嗦,说得比较具体,是因为在今天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的环境里,这些工程不容易被“看见”,不容易进入“中国故事”,更不容易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日常话题。原因其实很简单:它们锁定的经济效益,又大又公;而作为“公”字带头的经济活动,无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都不如市场经济的活动那样容易引发种种社会效应,那样容易和“我”的衣食住行、日常消费、工资收入、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发生联系,那样直接和“我”的利益相关。当然,对这些大工程,新闻媒体也不是完全没有报道,但是往往相当简略,没有细节,没有故事,也没有人物,更没有对于它们如何在更深刻的层次影响和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和未来的具体分析。记得在50年代和80年代,“报告文学”一度非常盛行,那其实就是在今天很热的一种非虚构写作。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我很怀念那个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家”们,他们很像是一群勤奋的矿工,总是在最日常、最普通生活的深处挖掘,探索普通人隐藏在情感和内心的秘密。当下非虚构写作热起来了,文学写作重新又把注意力转向了真实的日常生活,那么,作家们能不能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向当代经济建设领域的人和事呢?在那里,根本用不着“虚构”,那里有当代最可爱的人和最美丽的故事——只要作家能看得见,写得出来。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1
       关于“公”字带头的经济活动,还可以举另一个更不容易被我们于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例子,那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进行的各种经济综合区的“实验”。强调实验,不仅是因为它们形式多种多样——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都是经济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鲜事,还因为它们都是现代化历史中没有过的经济活动形式。所谓“综合区”,虽然和传统经济学上的经济区域一样,具备一定的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但在国家力量的强力介入之下,其空间组织功能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被大大扩展、改造了:工业、农业、贸易、金融、保险、运输、旅游、房地产、文教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按照经济综合区的不同功能,对该空间中相关的诸经济要素、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做了不同形式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拉郎配,而是自上而下,由各级政府创造合适的条件,依照市场规律形成一定的搭配、重组和建构。

       宏观地看,这种整合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更在于,它实际上是对这些经济空间内的所有经济和生产构成要素,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再组织化和再结构化。面对如此规模和如此激烈的“整顿”,我们往往会视而不见,似乎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然而,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也不可能有的——这样的改革如何理解才好?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2
       如果我们把“八纵八横”的高铁、“西电东送”的大工程以及各类经济综合区的创立这三项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看,它们客观上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里,对经济要素、生产要素以及资源要素实行了这样或那样的重新组合,并且其客观效应已经大大溢出了这些工程各自的空间,扩及或影响了其他经济组织实体或地域经济空间(大到都市经济圈,小到以产业链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圈,甚至波及以“小区”为单元的日常社会生活空间)。考虑到中国不只在历史轴线上是一个大国,在空间向度上更是一个对今天世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国,特别是考虑到当下“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总纲领于近年实施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对经济区域内的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种种实践,就获得了新的重要意义:它们不只在思想上,还在具体实践上,为在更大规模的空间里,依照社会主义的理想实现经济的再结构化和再组织化,提供了一个宏伟前景。

       可以肯定,这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想想看,这一切难道不都是现代历史中一个空前的大实验吗?
       这个大实验的结果如何?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4
       十四
       关于“要想富,先修路”说了不少了,可还想再延伸一下。
       为什么高铁、“西电东送”和综合经济区的建设(其实在改革里,性质类似的经济作为,大大小小,还有不少)如此重要,可是它们在社会上,包括在知识界、文化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它们不能像马云发明的淘宝网、蚂蚁金服,或者马化腾创立的腾讯公司那样,立刻被看作经济发展中的新事物,是改革的重要标记和成果,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仍然是当下社会对改革中呈现的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普遍不够重视,甚至完全漠视。这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在很多人看来,“改革”改什么?不就是全力发展市场经济吗?不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不就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吗?——这是一种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和改革观,可是近些年相当流行,而且,改革越成功,就越流行。

       回顾一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对经济主义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不用追溯更远,苏联于90年代之所以一下子解体,就和整个斯大林时代未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主义,而且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愈演愈烈、变本加厉,以至后来所谓的“500天纲领”完全演化为带有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三家印记的经济主义改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段历史其实是在当代现实里一直回响着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对于“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来说,对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如此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次不得已的“迂回”,是在一个建设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的具体阶段中,实验着把市场经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再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的艰苦努力。

       对于社会主义运动来说,这开启了新的历史。
       这个历史不可能不充满复杂性,也不可能不体现于改革中。
       但是,要如此去看改革,并不容易。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5
       因为把市场经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再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实行一个纯经济的改革方案,也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实践。一旦我们摆脱经济主义,换一个角度,把改革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和社会上各种此起彼伏的思潮联系起来,和思想界、知识界各种公开的或私下的争论联系起来,其实就不难看见,与这实践紧密相连,并且与之互为表里的,是一些充满对立、冲突、矛盾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在改革中彼此竞争,并且都想通过改革“实现自我”。所以,它们也可以表述为,这些思想和知识体系,在改革中都不甘寂寞,都各自试图在改革里找寻并实现自己的物质形式。
       把改革看作纯粹经济实践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看法。

       近些年理论界对改革实践,尤其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对改革实践活动里隐含着的思想冲突和动荡,往往不够注意;而对冲突中还存在着一个充满对立、冲突及矛盾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那就更不够注意。我们今天的讨论会请了陈越和吴子枫两位学者,我非常高兴。一段时期以来,他们两位一直在做阿尔都塞的翻译和研究。特别是陈越,自2003年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与政治:阿尔杜塞读本》以来,二十多年来不但编辑有“阿尔都塞著作集”,而且一直在努力推进国内阿尔都塞研究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可遗憾的是,我们理论界对阿尔都塞重视不够,甚至在倾向左翼的知识分子圈子里,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17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阿尔都塞的思想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在对哲学史中一切脱离大众、脱离政治实践的“眼睛不是盯着大地,而是盯着观念的天空”的“高深”传统哲学做了决绝式的尖锐批判的同时,还一贯到底地反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这使得他的理论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与那些在“后现代”思想环境中发育、发展起来的种种左翼理论,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正是这个不同,使他的思想不但在检讨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批判性的视角,而且在检讨当代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时,也能帮助我们注意接地气,实事求是。
       对于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这样的理论态度非常重要。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地图中,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部著作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完整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与之一体两面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与马克思和列宁有关国家问题的论述相比,在阿尔都塞的国家理论里关键的概念是意识形态。在对以往各种传统意识形态概念,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经典的意识形态概念,做了解析、批评、再认识、再阐释之后,他提出了对意识形态的全新认识:意识形态不纯粹是精神活动,不是观念的存在,而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些机构当中,特别是存在于国家/国家机器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使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结构成分,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这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向了新的实践。
       如果要对近些年流行的经济主义改革观进行批评,并且通过这种批评认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思想斗争,阿尔都塞的理论,特别是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不但是我们宝贵的理论资源,而且是可以立即产生威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4
       由高铁、贵州桥梁和综合经济区的建设这三个话题引起的一些感想,没想到说了这么多。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认识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困难,往往还是由于对今天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社会主义实验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还是处于迂回阶段,还不是在建设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认识不够。但是,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正视这些复杂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中认识这些复杂性,恰恰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现实中不断推进改革,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开辟新的可能性的一个历史条件。
       中国的改革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改革,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

        不过,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全局来看,社会主义目前不仅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而且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更麻烦的是,这些危机很多都来自运动内部,来自号称是“社会主义左翼”的知识分子当中,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成新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例如拉克劳和墨菲,就是实际在取消或破坏社会主义运动的危险人物。因此,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不是没有风险,不会没有斗争,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大话题。

       就说这么多吧,谢谢大家!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5
       作者李陀简介:
       男,生于193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原名孟克勤,曾用笔名孟辉,杜雨,达斡尔族,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101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自由落体》《七奶奶》《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代表作品《李四光》,《沙鸥》,《七十年代》,《视界》。

      (本文是作者根据在《文化纵横》杂志社举办的“八十年代的‘两个运动’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原载《文化纵横》2024年第3期,原题为《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复杂性的一些思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人境网》编辑:麦瑞
来源:作者授权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2:28
       本来我想在我有空时,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好好研究一番。看了学者李陀的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论文,但研究的问题更加广泛一些,牵涉到对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看法。于是我便顺水推舟,把这篇文章拿来供大家琢磨琢磨
       我学习有这种态度: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该点赞的点赞,该批评的批评。我还未仔细研究本文的内容,就已经看到不少篇文章批评和批判作者李陀的介篇文章。我先把李陀文章《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发表于此,等我看过以后加以评论。接着“堆宝塔”,把那些批评和批判作者李陀介篇文章的评论文章拿来评价一番,让读者们对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个基本的认识。
       请读者们先看先议,本人一边仔细研究评判本文,一边吃瓜听书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5:39
以下是《闻所欲闻一言堂百事讲坛》(希望不是一言堂)对作者李陀文章《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评论。


                                                    【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社会主义是什么?】
                                                                         作者: 李陀
       闻所欲闻:
       仔细想想,这个题目有问题,或者说太深奥了。首先“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什么人,什么人才能称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李陀应该先论证一番,让读者明白。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文章,李陀没有说明什么人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那就撇开这一问题,只听作者谈社会主义是什么吧。      

       【李零建议我在这次讨论里,可以就知识分子的问题说上几句,老实说,这题目太大,我讲不了。不过,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确实有不少和知识分子相关的内容,那就接着访谈里所涉及的一些方面说几句。我是做文学批评的,比较注意实际,所以今天想说的也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当下知识分子该怎么看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但是这次绕个远,从历史说起,从列宁说起。】
       闻所欲闻:
       李陀在这里把文章题目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换成“当下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有点文不对题。“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当下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差了没有十万八千里,也有个百儿八十里、千儿八百里。而且,就是你把社会主义是什么说得对,也未必“当下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都是友好态度,首先一种叫“社会主义公有派”和一种叫“资本主义改良派”滴,这两种“当下知识分子”对目前的特色社会主义态度,你怎么解释都不友好。那么,不管什么“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也好,“当下知识分子”也好,就把文章论题定位为解释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现实状况吧。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6:10
       【一、
       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我有一个看法: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最好能够宏观一些,注意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实际发展,特别是要研究这个实际发展中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社会实验,它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然而,今天回顾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到,不间断的社会实验其实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两个运动”那篇访谈里,这个想法没有展开,现在借这个讨论会的机会,把这个想法展开,多说几句。
       这不能不涉及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史。】
       闻所欲闻:
       作者的想法走了正道。认识事物应该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开始认识,并且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都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社会实验的作用,把社会实验当成社会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属于有创造性。我以前常常思考大人物如何避免所犯错误——你搞个实验对比,持续N年,比如在大寨旁边搞个联产责任承包制,年年比较打擂台,最后效果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吗?
       把个体农民一网打尽以后,都学大寨,然后盖着葫芦摇,非说学大寨好,这种实践也是社会实践,但是没有实验对比,大寨不好也是好,——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
       李陀有思想水平:——没有社会实验的社会实践,不是真正的理性实践,是有弊病的、偏听偏信的社会实践!
       口水兵听着,闻老师希望遇到的就是这种理论思想深刻、结论有创见的文章,酱紫闻老师能够亦搏亦学!随着评论对方的对错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你们吃瓜听书也应该受益吧?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6:38
       【回顾一下,这种社会“实验”早在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初期,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就已经有了。其中,欧文于1824年到美国去,在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买下1214公顷土地,进行的“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曾经轰动世界。虽然这个梦想的世外桃源,只坚持了四年就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理想社会的第一次尝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了不起的新历史的开端。】
       闻所欲闻:
       我也听说过有此事,这个社会实验不能放过,以后要搜集资料好好研究,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许多过去的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了,没有人再注意,并且其中教训根本没有人总结上升为理论认识
       这个“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与巴黎公社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巴黎公社实验是短期内,由暴力支配的社会实验。这个“新和谐公社”社会实验是长期的和平实验,是没有人强制的,自愿进行的社会实验。有门,有门啊。我闻所欲闻乃总结历史经验的好手,说不定能从这里挖掘出什么社会主义宝物来?有感兴趣的读者,闻老师没有时间搜索,你挖掘这个“新和谐公社”的史料,我们共同研究如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8:17
       【半个世纪之后,巴黎公社进行了一次更伟大的实验。
       巴黎公社的胜利仅仅维持了72天。在这短短的72天里,巴黎无产阶级不仅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而且他们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比如废除常备军和国家官吏,废除官员的高薪制,取消议会制,各级公务员实行民主普选,不仅在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历史发展里,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从人类社会实践史的层面来看,公社的所有革命举措都是第一次,为此它们自然都具有实验的性质——革命实验。
       虽然这实验只坚持了短短72天,就由于血腥的镇压而淹没在血泊中,但马克思在《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决议》中指出:“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在这曙光的照耀下,后来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革命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发展曲折,但是各种革命实验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这是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一个最宝贵的遗产。】
       闻所欲闻:
      巴黎公社存在仅72天,一切政治、经济措施都来不及发展、更新、检验。与其说是社会实验(需要一个长期时间段进行各种实验计划的发展完善),不如说是占领了一个72天的广告宣传栏,宣传阶级、宣传革命、宣传理想的场所。还是那个实行了四年的欧文滴“新和谐公社”有宝可挖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9:32
       【二、
       著名的“红色维也纳”在城市建设上所做的改革实验,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1918年至1934年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曾经在维也纳有过一段执政经历,被称为“红色维也纳”。利用这个机会,社民党在维也纳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验。这个实验中最突出的,是针对维也纳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状况,实行的兴建公共住宅工程:截至1934年,维也纳建成近65000座公共住宅,构成了有很强的社会主义色彩的348个新居住区;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大型建筑,是1924年建成的卡尔·马克思大院。“大院”是一座庞大的公共住房单元,不仅包括可以为5000人提供居所的1400套公寓住房,还包括大型洗衣房、公共浴室、牙医诊所、妇产科医院、公共图书馆、药房等多个大小公共设施建筑。由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合理调节,住在这公寓里的工人,都享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
       一切事情都有结局:由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是一个走议会道路的坚持改良主义路线的政党,所以在1934年纳粹上台后,这个主要限于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实验也就戛然而止了。】
       闻所欲闻:
       关键是工人阶级要有自己的政权,否则就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实验场。现在有很多人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叫做社会主义,这叫“不知虾子打哪头放屁”。所以这个叫“红色维也纳”的社会实验,一开始就被走议会道路的工人政党搞歪了。
       什么叫“议会道路”?——工人政党企图在资本主义政权的框架下和平滴搞社会主义制度,这根本没有可能,想都嫑想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19:55
       【三、
       不过,今天回顾“红色维也纳”这个改良主义的社会实验,有另一种作用——拿它做参照系,我们可以从“实验”的角度重新思考列宁于1921年春宣布要进行“战略退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段历史实践的重大意义——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闻所欲闻:
       历史类比要慎重。这不是诗歌文学,可以随便找两个事物类比,只要比的漂亮就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历史要能酱紫比,历史就不可能有真相和运动规律可言。总之,历史是科学而不是文学,类比要有科学道理。
      “红色维也纳”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控制下的穷人福利政策;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苏维埃工人阶级政权控制下的国家经济制度,性质差远了。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比一比还有更多的相同性质,但也要注意各自的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免比出错误认识来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0:27
       【对于列宁在其生命晚期完成的如此重大的转变,以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领域,论说著述很多。为此,关于列宁为什么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并且放弃对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代之以实行一次迂回,“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里就不再做重述式的回顾、分析和讨论。】
       闻所欲闻:
       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领域,论说著述很多”?我真是孤陋寡闻了,所以要闻所欲闻啊。
       关于列宁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原来是什么看法?现在是什么看法?“直接过渡”、“迂回过渡”是咋回事?我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没有研究,不好评论,只能先学习。

       【不过,今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梳理、探究和著述,虽然意义繁多且歧义丛生,但是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对于刚刚诞生不过三年,可以说脚跟还没有站稳的苏维埃政权,实行这样惊人的革命策略的转换,其实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实验性——列宁为“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所进行的“一连串的退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连串的“实验”。】
       闻所欲闻:
       实行这样惊人的革命策略的转换,是有理论性支持的。列宁不会在没有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做出介种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实践的社会实验性改变。那么,这个理论是什么?支持的支撑点在哪里?
       研究历史就要酱紫不断问问题,问主要问题,问重要问题,问关键问题,然后分析这些问题,予以壹壹解决,你的历史认识就升级更上一层楼了。口水几下、类比几下,那哪是研究历史,搞笑而已。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0:54
       【如果更宏观地看,1917年的十月革命自身就是一次革命实验:在一个谈不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且是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背离19世纪以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为此,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于列宁认为要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里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进行革命的理论,完全不买账,不认同。也为此,不用说第二国际那些正统理论家从来就对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领导的革命抱否定的态度,】
       闻所欲闻:
       咋滴了,十月革命不是已经建立共-产-党政权,列宁不是已经批评了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成老黄历抱着不放的人了吗?哦,因为苏联复辟了,就怪到列宁头上去了?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农民从来就不缺反对者。该种田滴时候不能耽误农时,不能一听黑蝼蛄、红蝼蛄一叫,扔了锄头就跑,或听蝼蛄演讲怎么种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1:12

       【即使在基本赞成列宁路线,却对列宁的具体实践有怀疑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由于困惑而取批评立场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由此发生的思想和理论争论,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的理论界和知识界,情况也差不多,特别是进入后“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围绕十月革命历史的思考和争论,一直是一个很热的研究领域,但是同样,对内在于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实验性,都讨论不多。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我们对列宁于1921年开始进行的重大战略转折(放弃“正面攻击”和“直接过渡”,而代以“迂回的办法”,绕个弯子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往往会忽略这个“迂回的办法”中的艰险和困难,忽略它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提出了多么严重的挑战。】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想没想过,这些困惑、争论都与斯大林以社会主义公有制ko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关?而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使然,一开始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这里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搞清楚)。所以被几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所效仿!后来一系列社会主义出现的错误,真正的根源在这里!闻所欲闻早有洞察。以后必然要写文章论述这个结论。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1:38
       【四、
       关于这些挑战,列宁都有明确的论述,特别是在《论粮食税》《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十月革命四周年》《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合作社》这些写作于晚年的重要文献里,列宁不但一面不断回溯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的历史,做了严肃的检讨和自我批评,吸取其中种种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再三指出苏维埃新政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挑战。例如在《论粮食税》这一对新经济政策具有特别关键作用的文献里,列宁就明确提出不要“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不仅如此,针对那种认为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根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因而布尔什维克就不应该夺取政权,十月革命是犯了不可救药的错误的荒谬舆论,列宁给予了尖锐的抨击:“他们忘记了,‘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也和在社会的发展中一样,这样的相称都是不可能有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尝试——其中每次单独的尝试都会是片面的,都会有某种不相称的毛病——才能从一切国家无产者的革命合作中建立起胜利的社会主义。”】
       闻所欲闻:
       这说明,列宁即使不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理论的暴力革命问题,却也曾经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先在头脑里产生一种“完整的社会主义”来?而新经济政策,正是列宁接着十月革命对暴力革命问题问题的突破,连续滴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突破!
       高水平的对手也高频率滴启发了我的历史发现:——列宁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连续滴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2:14
       【列宁这些观点,与有关“迂回地”实现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总主题的其他著述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但就实践层面而言,其中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点:社会主义建设不要梦想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能够在某一时刻马上得到实现。
       不能追求直接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思想,意义重大。】
       闻所欲闻:
       那时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从未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只有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践上的概念。而理论概念如果不经过实践而来,必然是不能符合历史环境条件的理论,或者叫做没有经过实践实验、考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种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正是以其社会主义实践来制作社会主义理论标准的第一人!而斯大林把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重新来过,以其自己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践,替代列宁的公私联合的社会主义实践,从而给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埋下了无可逃避的错误前提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2 23:14
       【如果我们系统地回望一下列宁于1921年前后所实行的“一连串的退却”,虽然战术上变化多端,每一次“退却”都有特定的政策举措,如实行粮食税,恢复小工业和小农经济,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鼓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等——这每一个“退却”,可以说都是对小农经济的自发势力和商业资本主义因素(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的某种妥协,但总起来,它们都是不再要求直接地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个总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都是实施这个总战略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闻所欲闻:
       总战略是公私联合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不是什么不再要求直接地实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符合公私联合的市场经济制度,就等于融入了世界市场的经济大家庭,无论进出口货物,引进、输出劳务,引进输出科学技术,引入外资办企业……都按照世界市场通行规则办事,这个开放而不是闭关的前景,列宁已经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资本家海默交朋友时看到了,所以列宁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说这话是有新理论和新实践依据的,不是无可奈何的放弃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辩词。至于那些“战术上变化多端”、“退却”、“妥协”,只是针对那些还未改变思想之人的说辞,不是列宁自己也没有什么把握的临时措施。
       什么叫大人物?大人物在关键时刻,创造力爆棚,或者叫人品爆发。我们要能追上他们的思路和进度,做个事后诸葛亮也不算凡人了。
      至于有些什么也不学,自以为看透大人物的芸芸众生,告诉我大人物咋滴咋滴,我只能呵呵一笑:你能像我这样分析大人物的思想行为吗?如果能,我佩服。不能?请你吃瓜听书。
      那些无聊到处流浪的,根本就不感兴趣文章和评论,当然更没有能力说沾边的意见。就当一阵氨气飘过好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2:09
       【这些“退却”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
       闻所欲闻:
       是李陀先生自己感到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还是列宁感到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是不同的判断。
       列宁等老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在与无数反对者(外部内部的)的博奕中生存、成长起来的。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政权,不是在自己的政权中发号施令,所以反对者N多N多。
       现在,1918年,经过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的列宁,无论他采取任何政策、策略,都会有“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列宁作为老牌革命者,对于这种“批评和否定的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要证明列宁没有感到自己的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关系到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对“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列宁不是抖抖呵呵滴搞了一个 “新经济政策”的临时措施过渡一下,而是以“新经济政策”作为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新认识的基本实践方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12:49
       【首先是来自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领导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嘲笑和攻击。例如,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鲍威尔就直接批评说:“他们在退向资本主义;我们一直说,他们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路标转换》杂志则攻击说:“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而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也很不统一,不少人对于“退却”有抵制,有的老党员直接向列宁抗议:“您讲国营商业干什么呢?在监狱里又没有人教过我们做生意!”即使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里思想也不统一,列宁和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之间,在理论和策略各个层面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给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闻所欲闻:
       “他们在退向资本主义;我们一直说,他们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
       看来,在列宁时代就有“社会主义公有派”和“资本主义改良派”出现了。      

       【何况,1921年前后,一方面,刚结束内战的“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另一方面,列宁和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寄予希望的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相继失败,使俄国革命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更严重的是,国内各种险情一时并举:工业发展停滞,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农民由反对余粮收集制引发的不满愈演愈烈,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暴乱。苏维埃政权可以说处在重重危机之中。然而,正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决定在经济领域实行大改革,实施一系列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从未有过的革命行动,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的挑战,在实践上更面临极大的风险。】
       闻所欲闻:
       作为苏维埃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是严峻的。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在哪里,乌托邦、巴黎公社?——根本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运动政策、规范让列宁参考,而是需要列宁亲自创造、制定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的具体环境条件下的新政策、新规范。于是,列宁仅仅根据十月革命到1921年这三年多的有限时间内,“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新经济政策”这种“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策略
      从建立政权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啊,列宁就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找到了一条到达平等社会(共产主义)目标的康庄大道,真了不起——列宁万岁
      那些蹲在那里看我评论不服滴小盆友,你上擂台来博奕?这回谁上台来骂这骂那,我理都不理。有理由、有说明的才给予回应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3 21:09
继续评论李陀的文章:

       【关于列宁当年如何团结全党应对这样的挑战,克服具体实践中的一个个危机,世界和国内理论界都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闻所欲闻:
       具体的政治实践,我只是通过电影《列宁在1918》等看到一点皮毛。我还是对苏联史所知太少,不然我得出笼多少当代史文章哦?在本论坛已经有好几篇有关中苏关系的文章。
       正确的史学观念、史学方法,是你写出有创见历史文章的基础,而史料是你文章言之有物的内容

       【但是,在用“迂回的办法”来开辟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实践里充满了实验性,因而格外崎岖坎坷,我觉得不应该被忽略——列宁并不是没有预料到探索这条新路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失败。】
       闻所欲闻:
       这就与对“社会实验”本质属性的认识不符。“社会实验”是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先遣队、侦察兵,不进行这种“社会实验”的比较,盲目的进行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倒是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失败,这种教训不是至今历历在目?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09:14
       【五、
       对这失败的风险,列宁是不是有充分的估计呢?
       还是看看列宁的想法。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社会主义的导师们之所以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整个过渡时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并且这新社会还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
       ……
       我们今天再重温列宁的这些论说,不能不把它们和列宁去世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史联系起来,不能不重新检阅这段历史中的具体实践,不能不注意这段历史中的很多曲折和失败,都和列宁一再指出的不能进行直接过渡以求实现“完整的”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怕迂回和退却,不追求“唯一正确无误的方法”,不“去翻看旧本本”以确定道路和方向,而是履行“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那么,落到实践里,很多“具体尝试”不可避免地具有实验性质。
       这也就是说,不间断的社会实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内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闻所欲闻:
       我觉得,李陀先生不大懂得科学实验原理,过分强调了社会科学实验的风险性、曲折和失败。懂得科学实验原理的人,根本不怕失败,因为实验田面积有限,并非大田播撒,错误代价很小,调整科学实验的条件以后接着再来。我们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只有短短的三~四年,实际上列宁已经把条件调整了多少次呢?我们没有研究,或许连史料也没有多少。
       就我所知,列宁在他的美国朋友、大资本家海默答应和苏联大做粮食进口生意以后,立即跟海默联系邀请几位美国资本家来苏联租赁企业办工厂,——社会实验条件不断更新,新的实验一个接一个滴接着上。列宁也没有抖抖呵呵滴等待和海默做成几笔生意以后再说?创新精神在大人物头脑里比在芸芸众生头脑里展现得更高、更快、更强。所以巨人比凡人看得更远,干得更快,经验累积更多,水平也就更高。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0:25
       【六、
       在1949年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中,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连接和发展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讨论和著述已经不少。可是,我觉得在有一些方面,如在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个问题上,列宁关于不能简单地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中具体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革命实践里如何被继承,又如何被毛泽东做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以及其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以做更细致的探究。】
       闻所欲闻:
       什么时候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联系上了?据说还“讨论和著述已经不少”,本人一篇也没有看到,真是孤陋寡闻、闻所欲闻啊。别是论证证明毛泽东的公有制理论实践,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如何背道而行滴吧,否则就是拉郎配。

       【例如,若不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面临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应该如何理解?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制度形态可能或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在《论粮食税》等著述中虽然有所阐发,可是没有来得及在实践中实施、检验和解决,列宁就于1924年去世了。而后继的斯大林主义,完全离开了列宁的思想和路线,不但自己编制了另外一个剧本,以至最后导演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失败的悲剧,同时还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巨大的难题。】
       闻所欲闻:
       “斯大林主义,完全离开了列宁的思想和路线,不但自己编制了另外一个剧本,以至最后导演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失败的悲剧,同时还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巨大的难题。”
       李陀先生这句话,说到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症结: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路线,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造成了极大困扰,走上了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之后包括苏联在内的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跌下资本主义复辟的悬崖!斯大林同志,你惭愧吗?
       这个问题,还是由闻所欲闻来总结历史教训吧,可惜时间太少。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1:05
       【那么,作为列宁最坚定的继承者的毛泽东,是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个难题的?
       今天要理解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并且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闻所欲闻:
       ??????……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可是阅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特别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以及《毛泽东文集》中的相关著述,还有在他主持下写作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及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历史文献,我们就不能忽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两个革命有着巨大差异。】
       闻所欲闻:
       纳里?哟西,——“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李陀先生这个判断是打哪里来滴?没有具体分析比较,只是数落了一批毛泽东文章的名称。酱紫蜻蜓点水是隔靴搔痒,无法解释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和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什么明显的继承关系!属于“口水之谈”。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1:26
       【比较之下,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为广泛,其实践活动也更为复杂,成功经验最多,失败经验也最多,不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更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更强调“运动”的生动性和灵活性的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留存了更多可能性的革命。
       这是我们审视两个革命的继承关系时绝不能忽视的。
       也为此,如何解决列宁留下的难题,自然是我们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的介种认识判断,本人并不赞成。
       国家再大,问题再复杂,只要找出发展的关键问题,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盾,或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提纲携领滴很快理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好比抓住一件衣服的袖子,拖来拖去很难把衣服整理好;而一把抓住衣服领子,一拎就很容易把衣服叠好。渔网你抓住网眼整理就是一团乱麻,必须抓住纲绳才能整好撒出去。因此,一把抓住“以阶级斗争为纲(袖子)”还是一把抓住“以生产斗争为纲(衣领)”?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成功的几乎是分水岭、“娄山关”。
      在此,我又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治国范本:      
      唐太宗说魏征:我骑马能打天下,难不成还治不了天下?
      魏征说唐太宗:马上打天下您还能马上治天下
      介个,介个……唐太宗嘴瘪了
      魏征又说唐太宗:皇上您听我滴,把“以阶级斗争为纲”换成“以生产斗争为纲”,包您天下大治!
      唐太宗龙颜大悦:爱卿,朕准奏,你办事我放心!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3:51
       【七、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制度)设想,并认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全面提出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这个思想在近年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常常被经济学界概括为“所有制的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这在理论上是不够严谨的,还是取列宁的说法更准确)。】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千万不要忘记:
       毛泽东给这几种经济成份定性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如果毛泽东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发展下去,就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造内容,更不会有文化大革命的出现!
       那么,周恩来对民主人士所说的话,就违背了党中央的治国方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在中国就没有市场;列宁的葫芦在中国就飘起来了……
       所以说,这是李陀对毛泽东思想的误解。毛泽东所说的是确定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几种成份,而不是说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它的所有成份!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6:40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如此明确地提出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所有制将以五种经济在结构上并存,是一件大事;即使放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不过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其中很多萌芽式的思考和实验性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华苏维埃时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一些经济政策和活动。其中一个特别要重视的来源,是张闻天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前面虽然过分夸张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五种经济成份在解放后的实际处境。现在则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五种经济成份在解放前的发展情况,这是在大局遵循了历史唯物论的正确方法——研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还是1922年,在美国勤工俭学的张闻天注意到一份英文刊物上刊载了一篇《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的材料,这是一篇经列宁亲自审定过的文字,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理论做了仔细的说明。敏锐的张闻天立刻意识到其重要性,立刻把这篇文字译成中文,并且寄回国内,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载。这应该是最早在中国介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言论,其时,这个大转折其实不过刚刚开始。后来,无论在漫长的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离开了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岗位,张闻天依然保持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并且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不但写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等论文,还几次向党中央提出,在革命政权下可以大力发展农村资本主义的设想。在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的《七届二中全会绘制的新中国建设蓝图》一节里,就特别指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常委的张闻天,在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这个文件经刘少奇修改后,毛泽东又做了修改并明确提出:就“整个经济政策来说,是限制私人资本的”,但也要“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之上”。】
       闻所欲闻:
       唉,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如果列宁不死,或仅仅迟个十年再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必然巩固起来,斯大林就无法ko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战略!中国革命成功以后也必然高举列宁的旗帜、遵循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战略行事
       那样,张闻天就是引进苏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第一人,也不至于被搞成什么彭德怀翻个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因为中国根本就不会有大跃进、人民公社、亩产三万斤之类东西。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从来就不是直通未来的阳光大道!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19:03
       【在1956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之后,陈云在中共八大上做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认为在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个体经济、自由市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补充。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后,周恩来也提出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地区有计划地建立自由市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是有过长时间的酝酿、思考和讨论的。这个想法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被凝固和肯定,后来又在八大会议期间被重提和讨论,这都绝不是偶然的。】
       闻所欲闻:
       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要“阶级斗争”思想在中国主要领导人治国思想上占上风,“社会主义体制中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必然被淘汰!因为这与苏联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违背,又和58年所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国际运动相抵触。
       “允许个体经济、自由市场的发展”,这都是在农村搞滴东西,城市没有这些玩意儿。城市个体户都是特殊原因留下的,比如我住在地校门口的小店,男主人手残疾,右手食指中指没有,这才允许其开个小商店,不允许雇人。地校内部有一个个体理发店,因为这是给穷学生理发的便宜福利。
       那些在解放初留在中-共领导人思想上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很快就在主要部分被淘汰,就是大资本家的大工厂已经按照赎买、合营政策被ko了,后建的大型企业根本没有资本家的份,都是国营、大集体之类性质。保留一些个体经济、自由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这也翻不了公有制的天。何况后来完全成了公有制的天下,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个体经济、自由市场早被各种阶级斗争运动、文化革命运动造了反。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20:27
       【不过,这个思想在具体实践里的实现,却是一波三折。
       今天回头看,50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在“三反”“五反”中注意团结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前后以“公私合营”方式实行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以及相继进行的全国手工业的改造,这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应该说基本上都是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闻所欲闻:
       哪有这种话说,李陀先生搞错了吧,这些政策措施不正是一步一步侵削私有制企业、私有者生产资料的步骤,抑制私有、私营发展的公有制思路吗?怎么成了“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路”哩?同样的事实,不可以具有拉郎配的思想方法噢。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4 22:23
       【在回首这些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会忽略,它们解决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难题——对比一下苏联,这些难题在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里都没有获得妥善的解决,后来之所以产生苏联解体的悲剧,其实是那时候种下的祸根。】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酱紫讲就不切实际了。50年代初,新中国的抑制私有、私营发展的公有制思路,被李陀先生当做发展“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回首这些成功”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成了南辕北辙的笑话了
       李陀先生总结历史经验、追察事物的主要矛盾、看穿事物发展走向的力量还显得不足。比如“赎买政策”——哪个资本家愿意把工厂以生产资料折旧成本价卖给别人?那不是自断财路吗?在旧社会,这种价码别说买工厂,你翻一倍翻两倍也没人卖给你(除非遇到战争迫近)!这都是下蛋的鸡啊——公鸡里的战斗机。这种“赎买政策”也就像麻药,让资本家滴疼痛减轻一点点而已,哪里是什么成功滴“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发展。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09:29
       【不过,进入50年代后半期,中国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制定和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掀起“快字当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从属于这一运动的其他群众运动,它们轰轰烈烈的发展,让全党全国人民一时都相信,共产主义已经不远,就在明天。然而,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些运动前后都相继失败了。特别是“文革”时期,毛泽东借在全国建立“临时革命机构”的机会,又做了一次努力,再次实验建立以巴黎公社为样板的革命公社(上海公社、北京公社),但是这最后的努力也失败了。】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注意了研究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却是断断续续的研究,不能把历史事件壹壹联接起来进行整体性认识。
       如果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十年,你研究了它后五年的发展情况,然后研究了它前五年的发展情况,但却不把它的前五年情况和后五年情况联接起来看,好像这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事物一样。李陀先生就是这样研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发展的。 比如:
      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是早在中-共领导人思想里占有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从十月怀胎到婴儿出生),所以就完全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而绝不是中-共领导人忽然拍脑袋搞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搞“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了。这说明李陀先生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到底,没有把史料看全面,没有把事物发展的每一具体过程深入分析理清。
       包括中国后来的文革运动,虽然是毛泽东发动的,但这都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惹的祸。你想想,如果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毛泽东紧跟列宁、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则民营企业家(即资本家)满大街都是,还哪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子那么长?  文革的影子到现在,还有人躲在里面对现实发牢骚,嘿嘿。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11:55
       【八、
       今天,如何认识交织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成功和失败,探讨其中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运动长远的影响,已经是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大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的研究,已经遍及左翼和右翼的很多理论和学术领域。其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讨论最多,批评也最为尖锐,但普遍存在一种忽略:最早对这个失败的批评和检讨,其实来自共产党内部。就在1959年,“大跃进”不过进行了一年左右,在著名的1959年2月27日召开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并批评“公社在一九五八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此后,从1959年初到1962年初的三年时间,毛泽东先后在党内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作了十次左右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不但仔细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借此检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且还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已经不单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反思了。】
       闻所欲闻: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是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犯的最大错误,因为它脱离一切社会经济政治传统而不在其时,因为它揠苗助长,因为它不符合现实人性自私的根本依据。中国的三反五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反右、文革等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都是与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有紧密关系的必然政策。只要这个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存在,致使“阶级斗争为纲”的具体政治路线霸凌社会主义一切领域,社会主义向着资本主义复辟的悬崖奔去是必由之路
       由斯大林发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本身就是一股诱惑大多数革命者的“共产风”——老子把头别在腰上闹革命,现在终于到了该享受的时候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它的目的:普及平等地位、普及平等意识。更不会把人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地步,这里有很多不是芸芸众生能够不用学习思考就知道的经济、科技、政治道理。
       列宁为什么会在革命刚刚胜利时就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新经济政策”?我没有翔实的苏联当时的历史资料,也没有对列宁生平、斯大林生平有深入的了解,更无力把列宁生平思想与斯大林的生平思想进行比较,所以我现在写不出:为什么列宁搞“新经济政策”、而为什么斯大林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以然来。只能就事论事,却当不了事后诸葛亮——深挖两种对立政策的背后根源。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16:23
       【与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受挫之后,列宁立刻决定战略“退却”,并立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相似,“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于1960年就开始了。而且,在1962年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退却”速度之快,也让人想起列宁。】
       闻所欲闻:
       所以闻老师一再强调研究历史不能搞类比!——列宁滴“新经济政策”哪能和毛泽东搞“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类比?什么叫“历史类比”:
       仅以历史现象做不同历史事物的性质类比,就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文学上可以,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历史不可以搞这种类比,因为历史是科学,科学首先是分析方法上前而不能使用类比方法。把历史事物的性质分析、综合搞清楚以后,再进行对比,对比其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倒是可以的、应该的
       那么列宁滴“新经济政策”退却,和毛泽东“大跃进”失败之后的退却怎么能类比?
       列宁滴“新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战略,而“大跃进”之类只是与“新经济政策”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中的具体战术措施之一,毛泽东再退却也退不到“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上去!只会调整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中具体战术措施的方法、力度、时间过程等等。这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事物之间的现象类比,将会引起思维逻辑的混乱不堪、对历史事实的混淆黑白
       所以研究历史,最好使的方法,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作逻辑三段论分析就够了,复杂情况要加辩证逻辑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第一认识论方法。所有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一开始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详细分析、分解而对新事物的深入了解,你才能对事物有推理、判断、结论的思考过程。那种“下车伊始”,便哇啦哇啦胡乱类比、下各种结论的人,没有不跌交的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5 20:55
       【不过,今天再思考和检讨毛泽东于50年代中期的一些思想和实践,例如其中受到最多批评的“左倾”错误,由于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在50年代中期那一阶段,毛泽东没有坚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以发展经济的途径,而是想通过“人民公社”的实验,越过“迂回”,寻找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能不能用“左倾”错误就可以解释清楚?是不是没有把它和中国革命史上其他一些“左倾”错误区别开来?是不是缺少了必要的历史分析?从1924年于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那个时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的不断探索——这些漫长的思考和探索,不可能不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并且影响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走什么道路的理解。如果仔细研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冒进,及其实践中所表达的理论思考和种种复杂思虑,我们就不能不联系他从60年代开始,总是更多强调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一再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从内部瓦解和颠覆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些是不是和毛泽东总是强调中国革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关?和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有关?还有,和5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并在60年代开始进行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有关?当然有关。正是这一切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三面红旗”“大跃进”出现的历史环境。】
       闻所欲闻:
       我仔细看了李陀先生的这段论述,——李陀还是没有抓住列宁滴“新经济政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条路线或叫两条道路的重大区别说事。在中国建国初,可以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可以衔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区别。
       “从1924年于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那个时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了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的不断探索”,他并没有探索出如同唐太宗和魏征对话那种理性认识出来:——战争年代要上马打天下(毛泽东的拿手好戏),和平建设年代要下马治天下(毛泽东的不拿手好戏)。无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中苏两党分歧、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文革……皆是骑马治天下



作者: 梁发财    时间: 2024-8-15 23:11
好帖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4:12
       【如果这样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我们就不能只研究“左倾”问题的具体错误,还要思考它们与毛泽东独特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内在关系,以及进一步把它们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大背景里,研究它们与不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内在关系。例如,今天看人民公社的实践,与列宁关于“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这个思想显然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它可不可以看作一个“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或者,人民公社运动,其实是一种试图不迂回,不绕弯子,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实验?或者,人民公社的失败,是不是反过来又证明了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不可行?】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大概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
       由于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和旧制度被灭的松绑,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百废待兴的初期是提高生产力很有效率的战略,所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你一时看不出来它的弊病在哪里,人们把那时出现的种种错误缺点都归之于旧社会的影响没有彻底清除,看不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什么缺陷
       所以,搞什么“大跃进”也好、人民公社也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也好、中苏两党分歧也好、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也好,……直到文革,各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弊病,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一齐冒了出来,加上毛泽东的逝世,再也压不住人们的独立思考了,这使以邓小平先生为首的中-共领导人爆发出群体的能量,突破从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开始就逐步固化的“阶级斗争”思维模式,举行战略性退却,回到类似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上来。准确地说,这不叫退却,这叫回到,回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路线的康庄大道上来!
       “社会主义公有制”真正暴露其不适合社会主义阶段的缺陷,其标志物就是“文革运动”!没有文革运动的失败,人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还是如同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
        “文革”就是一种最直接、最革命、最激情、最完整的,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主义大田实验”,其指向就是:共产主义马到成功!
       说句题外话——“波尔布特文革”比“毛文革”还要文革:凡戴眼镜滴统统捉住下放到农村改造思想,因为他们戴眼镜,必然是知识分子。波尔布特来中国文革取经多次,临走撂下话:我知道应该怎样搞共产主义运动了。据说有中国领导人盛赞波布:我们想到做到滴,你做到了;我们想到做不到滴,你也做到了,好样的!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15:03
       【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成功需要我们珍惜,其中的失败,作为未来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路标,如果能够有足够的检讨和反省,其实对我们同样有重要意义,同样弥足珍贵。】
       闻所欲闻:
       失败者成功之母,这是老俗话。如何从失败达到成功,还要看你从失败中能总结出什么东西出来。如果没有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一番过去的失败错误,只是总结出换一种方法再试试看,则把四清运动之类换成文革运动,而不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战略。
       因此,如何把有了的经验,转化成理性教训,指导后来的实践,这是失败者成功之母的关键,否则就成了失败者是失败之母,小打小闹的、非本质性改变使人继续失败下去。


作者: 梁发财    时间: 2024-8-16 18:07
好帖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20:26
       【九、
       对于关切1958年“三面红旗”兴衰的反思和检讨的人来说,以上言及的很多材料并不陌生。这里之所以再次重复,不过是想强调,我们能不能换一种眼光来重新看待它们——不把它们局限于中国这个特定的具体历史时空当中,不把它们看作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具体的历史,而是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它们,把其中所有的成功、失败、前进、退却、转折、反复,都和内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某些必然性联系起来,和内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验性联系起来。当年列宁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说:“没有一本书写到过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片言只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这不仅是在说,社会主义没有事先设计的蓝图,其实也在告诫十月革命的后来者:社会主义者都只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既然实践证明,无论俄国还是中国,在一个工业化落后的环境里不可能通过直接过渡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而必须迂回,必须绕弯子,必须实行“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去探索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路,那么一路上这样那样的实验就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充满实验性的运动。
       这种实验性在80年代的改革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强调“社会实验”,这是好事一桩,但是明显拉长了“社会实验”的期限。在政治家、社会改革家那里,“社会实验”就跟农业试验田一样,至多以年计算(列宁三年之内就找到新经济政策的正确路线),而不是以十年、一代(二十年)计算。中国在80年代才改革,那是因为解放初被斯大林导向社会主义公有制,大跃进以后没有搞个市场经济社会实验和公有制社会实验比较,拖拖拉拉滴拖到文革以后才醒过来。如果毛泽东解放初不是一头扎进斯大林公有制的怀抱,也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当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继续实验下去,则我们早就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道,亚洲四小龙就不会超过我们的前30年。
       所以说革命没有直通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的勇者才能最后到达顶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21:42
       【十、
       在1985年,邓小平对来访的阿尔及利亚和日本代表团都强调过,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路子走得是否对,要看一看。
       基辛格曾对邓小平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
       闻所欲闻:
       基辛格不知道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细节——列宁曾经在十月革命以后搞过新经济政策(对外开放、公私联合经营)很成功,这是从哲学历史唯物论上承认:继承历史传统的优秀部分(市场经济),摒弃历史传统的糟粕部分(封建、资本主义)。而且,南斯拉夫早年就有尝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所以,指望从不懂共运史、不懂马列的人那里讨教对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缘木求鱼,得到几句点赞倒还行,更多的是反对者的屁评
       当然,我不是小看邓小平先生的创新和勇气、共产主义的知识和意志,只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6 22:23
河海森林 发表于 2024-8-12 12:08
闻闻你怎么一天到晚净研究这些东西呀。

不研究这些东西,我会打麻将忘了坐庄

作者: 梁发财    时间: 2024-8-17 07:03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8-16 22:23
不研究这些东西,我会打麻将忘了坐庄。

你还会说人话,可吓死恶人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7 09:31
       【如果当年还说要“看一看”,今天已经很清楚: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实验——不是中国人智慧的一次突然爆发,更不简单是为摆脱危机而被迫寻找出路,它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合理的发展。这特别表现于:中国的改革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验,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且,它在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奇迹中不断得到证明——实验是成功的。
       这开启了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一个新阶段。】
       闻所欲闻:
       完全赞成李陀先生这一评价。
       这也是历史在大变革时代的理论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实践又是由更深刻的理论支持的——历史唯物论——人类历史是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不是循环往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至于有些在此感觉无聊的流浪者,我就省几句不回了,把精力用于认识社会更有利。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7 11:45
       【20世纪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过改革,自50年代中期开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前后都实行过内容不一、方法不一的改革。虽然直接目标大多都是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以进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历史进程,而客观上,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体制及经济所有制这些核心问题上进行某种改革实验——正是在这些核心问题上,这些改革前后都失败了。而且,这些失败最后导致这些国家纷纷红旗落地——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自此走入空前的低潮。】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提出这些例证,正是历史唯物论所说——历史是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不是循环往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至于东欧这些国家的改革失败,要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这些小国家都在苏联的掌控之下,要在政治体制及经济所有制上改革,必然要触及苏联的公有制和意识形态敏感部位,并且均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这就给了苏联不断出兵干涉他们的改革的理由。而中国那时已经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战略固死了,而且比苏联的公有制更加公有制——开始了《九评》苏联人的嘴上阶级斗争之路。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7 15:29
       【回顾这样的历史,我们不能不反复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改革获得了成功?为什么只有中国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革?不仅如此,为什么中国在经济上于90年代之后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其意识形态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其政治和经济体制,不仅仍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一种新形态的继续,而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形成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改组的新历史环境里,在实验一种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闻所欲闻:
       是应该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运动的大变局。但要说这是“一种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则有忽略世界共运史之嫌——列宁滴新经济政策在先,邓小平滴改革开放在后。

       【十一、
       关于自80年代开始的改革,中国思想界和理论界几十年中不断有跟踪式的研究和总结,有了很多文章和著述。但是,如果更多地联系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把它放在种种成功和失败的历史中,放在这个历史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社会主义实验性中,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以更细致、更具体、更复杂的眼光来评价和审视它们?
       即以80年代启动的改革和列宁当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关系而论,中国明显是列宁思想的继承者;但是仔细比较,中国的改革和当年列宁的做法有很大区别,以至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实行“退却”,如何进行“迂回”,以及如何针对过去的错误或不当做法进行改革和试验,也自然形成种种区别。】
       闻所欲闻: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得比邓小平改革开放更容易,成果体现更快。因为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没有个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山”拦在眼前。就像中国领导人在解放初,如果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手到钱来。把资本家纳入经济建设大军以后,主要任务就是搞生产“数钱”用于人民,而不是搞阶级斗争。
       酱紫看来,邓小平实践改革开放好比“愚公移山”,比列宁实践新经济政策更困难。



作者: 梁发财    时间: 2024-8-17 15:39
好帖


作者: 梁发财    时间: 2024-8-17 15:43
好帖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7 19:07
       【追究起来,这些区别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比较一下列宁和毛泽东,他们的革命在道路、方针、方法、策略上明显有很多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历史地形成了中国革命复杂性的有机成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复杂性的有机成分。因此,认识这种复杂性,就不能不与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既要具体地研究他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思想和策略的一些差异,还要具体研究他们各自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革命结合,又各自有自己的创造方面的差异。】
       闻所欲闻:
       拿列宁和毛泽东比较,这个比较显然有不少对抗性。而拿列宁和邓小平比较,倒应该有更多的共同性

       【例如,研究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著述不少,但是这个文献中所表达的毛泽东的很多创造性思想,就很少被放在十月革命道路和从井冈山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革命道路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差异早在井冈山和早期苏维埃红色政权时代就萌芽了——这个差异绝不仅仅是革命策略和方法的差异,其中其实已经隐含着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差异。如果再追究一下,今天的改革其实又和《论十大关系》有着或隐秘或直接的联系。如果说在80年代改革初期,这一点还不明显,那么到了改革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它们之间的联系就相当清晰了。不过,那清晰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关系,而是既有接受,也有不接受,其间肯定否定的辩证相当复杂。
       总之,中国革命是复杂的,中国的改革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是历史地形成的,和漫长而又曲折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关系。今天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不注意这种复杂性。
       忽略这种复杂性,我们有可能在认识上犯大错误。】
       闻所欲闻:
       李陀先生在本文中,一再强调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其实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经常坚持某种研究,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思考,则很快你就可以成为某方面专家,一眼两眼就能辨别出对错来。不然,十年八年以后还是觉得复杂:啊呀,复杂啊,这怎么得了?那你在这方面也混不下去了。
       我在三国历史研究中学习、拼搏了大约十年八年,不光看三国帖基本上能认清对错,看其它朝代史评,特别是当代史,认识能力迅速精进。只要掌握准确的史料,连大人物的对错都能看出来,不受舆论的影响。当然,这与你掌握不掌握先进历史理论有关——历史唯物论。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7 19:16
       【十二、
       但是我们今天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往往会忽略这复杂性,特别是知识分子,就更容易忽略。
       正面或全面思考和研究这种复杂性,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的能力所及。不过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特别是面对当下改革(包括其中的种种实验)并没有停止、还在不断有新发展的现实,一些最容易出错,或者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的问题,觉得还是可以说一说。】
       闻所欲闻:
       哈哈,李陀先生有自知之明
       改革开放最困难的时期(破除旧战略“社会主义公有制”,立起新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完善新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时候,也是开始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支持的时候。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8 08:37
       【其中之一,是很多人对中国改革的一个先决因素——这是从列宁的改革中承接过来的——即不追求通过直接过渡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总是认识不够,或者完全忽视。不仅如此,由于多年形成的成见,他们心中的那张社会主义蓝图,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一个只要进行改革,就可以实现在各个方面都能“达标”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所理解的改革,像是在修剪一棵生长得不够规矩、不合标准的大树,虽然修剪不易,但只要方法正确,社会主义这棵大树就会一举恢复精神,生气勃勃。也因此,虽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样的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
       闻所欲闻:
       请记住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共在新中国解放前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
       历史研究,有许多人往往特别不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我常常因为精确认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和地点的作用,解破了许多历史疑案。这就是历史唯物论强调的认识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研究历史有没有先进理论思想的指导,结果就是不同。

       周恩来在解放前夕和民主人士谈论民族资产阶级的去留时说,——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建国方案。这就否定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建国方案,也就是否定了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在解放前,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解放初期的过渡经济形态,真正的经济基础还是斯大林提供的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

       多种所有制可以在社会主义阶段长期合作、并存并行的思想,根本不在中共领导阶层的考虑之内。只有个别人,比如刘少奇,具备有这种考虑的可能性,但“人微言轻”,不起什么作用。像我等芸芸众生,连“人微言轻”、轻于鸿(大雁)毛都不如,轻于鸡毛差不多,就是那种跟小鸡差不多大的鹌鹑毛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8 11:58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这些思想和现实的改革联系起来,没有想到今日的改革,就是回过头来重新实行五种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并存发展;更没有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不通过直接过渡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就是实行“迂回”,绕弯子,而且很可能要绕一个很大的弯子(这绕弯子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很多实验)来探索一条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可以说,很多人对这样的改革之路,基本上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闻所欲闻:
       五种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并存发展的认识不错,但李陀先生说是“迂回”,绕弯子的想法有误。应该说:五种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并存发展不是“迂回”、绕弯子,而是“必须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正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为将来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速度,达到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准备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
       我说话是从来不“迂回”、绕弯子、抖抖呵呵滴,而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8 20:13
       【因此,面对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和原则的种种问题,诸如阶级固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国的基尼系数曾一度超过了美国)、机会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严重“内卷”化、私人大企业垄断性发展以及普遍的腐败对权力的严重腐蚀等现象,】
       闻所欲闻:
       李陀以上所说,有几处混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原则的内容。
       如“阶级固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什么叫阶级固化的倾向?实事求是滴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农民变成资本家大老板,他不固化身份,难不成还想回到个体农民身份?就是回来,也是以承包大量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身份回来。这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原则吗?那就不要搞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回到公有制算了,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走向!李陀你这不是自己抽自己吗?我常常遇到一些认识事物不彻底,从而出现抖抖呵呵滴自己抽自己现象的人。

       基尼数咋滴了?前面文章我的评论帖子里,也有人跟我演讲基尼数,讲着讲着嘴瘪了,他就知道个基尼数,也不知道基尼数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好坏作用等等。在此我也不去细说基尼数扩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面作用。以后专门写文章演讲

       其余什么“机会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严重“内卷”化、私人大企业垄断性发展以及普遍的腐败对权力的严重腐蚀等现象”,这些不同性质的经济和政治、法律问题要分开研究,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罗列不同领域、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现象,会把自己都搞糊涂了,或者根本不会分析、不想分析其中不同原因,只是个“牢骚太盛防肠断”而已。

       比如其中“私人大企业垄断性发展”,具体垄断什么了?除了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一直被国家垄断,一些其它消费用品之类生产被私人企业垄断有好处还是害处?产品不升级、不垄断,怎么进入国际市场竞争?那些无数小工厂的低质低价、既无创新又无质量的产品有几个能在国际市场上拿得出手?大型垄断企业花在技术研发、人才竞争、设备更新、市场调研、产品宣传上的金钱,小企业根本承受不了!只有大型垄断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高端资本、高端制造业博奕而一较高下,为国家经济发展开拓新兴领域、世界市场,中国制造才能遍天下!

      许多所谓“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和原则的种种问题”,有许多是庸人自扰,——被媒体、网传水军、牢骚太盛的知名不知名人物,人为滴扩大有害面,搞滴人心惶惶。本人从来不为种种外部媒体、舆论所动,凡需要运用的历史事实,都要自己审查一遍几遍。别人的推论、结论,更是不会随手拈来,“内卷”卷个喇叭筒转发出去,而是独立自主滴研究、发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8 21:39
      【始终相信并一直期待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人,就会生出种种疑惑,以致怀疑改革是否方向对头,甚至怀疑中国目前还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闻所欲闻: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出现,当然有各种原因,包括所谓“期待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也是一种。但是从根本原因、认识的源头说起,本人研究人类历史的全部过去,认为只有一个原因,“公有制”就是对人性的本质有错误的认识和想象
       人性,——从猿人产生以来的数十万年,就在外部弱肉强食,内部不平等分配思想的支配下。换句话说叫做人性“自私贪婪惰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现代考古所有史料证明,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产生过公有制),均是如此。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搞公有制,采取种种措施,企图让社会主义的人逐步具备共产主义思想,这必然失败——朽木不可雕——生存于不平等社会的人性,不能普遍产生平等思想和行为!而生存、成长于公有制平等社会(共产主义)的人,必需要具备平等思想和行为。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8 21:46
      所以,社会主义是不平等社会。公有制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只适合人类未来社会——平等社会(旧称共产主义)。
      所有认为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的人,从根本上说,都不懂历史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私贪婪惰性”,从来没有改变。
      什么时候能改变,怎样改变?我有初步研究文章在论坛,但没有时间继续研究下去。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8 22:28
       【不过,对这些怀疑,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认识上的错误。因为在“五种经济”中,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四种经济,在实际的改革中更容易和市场经济融合,而且,通过这种融合释放出很大的能量,甚至创造出种种奇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就是在肯定这种能量。因此,当那些心里还在追求立即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们,眼见了这种能量的释放,却又眼见它们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以及公平诉求有着严重的矛盾,从而对它们采取否定态度的时候,简单地把这种态度看作一种错误并不合适,因为人家看到的是客观事实,是今天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实际变化。】
       闻所欲闻:
       李陀在为死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人开脱错误。看到的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咋滴了?客观事实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如果李陀先生认为客观事实——市场经济不符合社会主义形态,那你在此啰嗦什么“五种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并存发展”?像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样的人一棍子打死不就完了?李陀先生又在自己抽自己了,难怪会给人留下把柄遭批评。

       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市场经济是成千上万年老祖宗给人类留下的一根老筋、一把老骨头——支撑着历朝历代的经济生产发展运动,这是人性的“自私贪婪惰性”本性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不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阶段想废除就能废除滴。到了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当然是公有制,因为已经把市场经济的老根给拔了——钱币、银行、股市、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包括大宗财产(房屋公有化、车辆公共化),以及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思想行为而产生的一切社会缺陷……统统化为乌有,哪里还有市场经济的立足之处?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9 08:29
       【何况,对一些熟悉哈耶克的著作或类似批判社会主义的著作,且对他们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对自发秩序和个人自由思想有认同的一些知识分子来说,情形就更复杂一些;因为他们对看见什么和对什么视而不见,是有意识形态选择的,“事实”对于他们,其意义完全不同。】
       闻所欲闻:
       老哈,哈耶克?我还没有时间来批评这个非马非资的“中性人”,或者叫又马又资的“两性人”。
       看见什么看不见什么,与意识形态的选择无关,而是与讲科学还是讲唯心论、讲宗教有关。事实都是客观存在,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都是一样,除非色盲。我滴意识形态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有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出现,但是我承认所有事实,承认任何存在于社会、存在于自然的真实事实。对相同事实的解释不同是正常滴,不承认看到听到的事实(需要调查属实)是不正常滴。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9 12:41
       【总之,理解改革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的复杂性更不容易。】
       闻所欲闻: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任何事从“不容易”理解到“容易”理解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嗨,一激灵,毛主席语录就跑出来了,肚里老早老早就装了很多语录歌、语录书,有用啊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9 19:22
       【十三、
       我不懂经济学,因此,对于怎么认识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即使从经济学看来是比较初步的知识层面来谈这个问题,也做不到。我只想从比较常识、比较实际的方面提一些看法。】
       闻所欲闻:
       我也不懂什么经济学,只是简单滴、浮光掠影滴看过一些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书。这个不算大问题,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找书籍、文章钻研,或者在经济网站找老师学习。
       而且,认识社会主义至少有三个主要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其余国际国内、军事外交……方方面面就多了。其它方面多懂一些也行啊。没有哪个说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面面俱到。毛主席相对来说,对军事、政治的研究较多,对经济的研究较少。
       所以,说事不要抖抖呵呵滴看起来好像很谦虚滴样子,实际上你说错不就等于不谦虚吗。所以我就不谦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错了改正就是了。那些怕自己说错话才伸一下腿,谦虚谦虚哈。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19 20:53
       【我的想法比较简单——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改革之后的社会主义做了哪些事,是今天资本主义不能做也不可能做的?这是个笨办法,但是有个好处,看问题从实际入手,从具体入手。
       用这个办法,我们对今天的中国就能够有新的认识。】
       闻所欲闻:
       按李陀所说,我看了后面李陀的证明,觉得过于计较琐事了。那些具体的经济政策、发展情况还有很多方方面面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我们主要要从大局观、经济基础性、政治根本战略上先搞清楚社会主义,就能基本把握社会主义的道理,博奕各种说法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具体超越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今后还会出台N多,难以壹壹详述。因此有一大段略过不谈。

       【……
       把市场经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再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实行一个纯经济的改革方案,也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实践。一旦我们摆脱经济主义,换一个角度,把改革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和社会上各种此起彼伏的思潮联系起来,和思想界、知识界各种公开的或私下的争论联系起来,其实就不难看见,与这实践紧密相连,并且与之互为表里的,是一些充满对立、冲突、矛盾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在改革中彼此竞争,并且都想通过改革“实现自我”。所以,它们也可以表述为,这些思想和知识体系,在改革中都不甘寂寞,都各自试图在改革里找寻并实现自己的物质形式。
       把改革看作纯粹经济实践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看法。】
       闻所欲闻:
       作为国家战略的经济政策,不会有人把这看做“纯粹经济实践”。你看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的公有制ko;看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被毛泽东的公有制ko,就知道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虽然斯大林没有喊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而不是什么“纯粹经济实践”。

       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什么纯粹的东西,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一向都有互相影响、互相牵连的关系。所以说,用不着什么“摆脱经济主义,换一个角度,把改革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作为确信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贯把历史进步的各种因素、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增长经验,总结教训,社会主义是什么就逐渐清楚起来了。

       还有一个李陀自己恐怕都忽略了的东西:社会科学试验。这叫熊掰棒子,李陀掰下来的好东西又给自己丢掉了。社会科学试验就是一面照妖镜,什么亩产万斤、农田小高炉炼铁、三五年超英赶美,用社会科学试验、自然科学试验一试就露馅了。否则叫记者去看、叫科学家去评——记者、钱学森都不讲实话,非说亩产三万斤是真滴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0 08:51
       【近些年理论界对改革实践,尤其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对改革实践活动里隐含着的思想冲突和动荡,往往不够注意;而对冲突中还存在着一个充满对立、冲突及矛盾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那就更不够注意。】
       闻所欲闻:
       介个本人看过不少对于当今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说法,特别注意。我给总结出主要有这两种不鸟、不服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冲突派别,一派叫做“资本主义(或叫资产阶级)改良派”,一派叫做“社会主义公有派”,两派都说特色社会主义不好,都喊:退、退、退。
       “资本主义改良派”哭着喊着,说要特色社会主义退到“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去。“社会主义公有派”叫着骂着,要把特色社会主义退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去。我给他们分别起了外号:“资本主义改良派”叫黑蝼蛄;“社会主义公有派”叫红蝼蛄。一黑一红俩虫虫——干扰农民伯伯种田,呵呵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0 20:22
       【我们今天的讨论会请了陈越和吴子枫两位学者,我非常高兴。一段时期以来,他们两位一直在做阿尔都塞的翻译和研究。特别是陈越,自2003年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以来,二十多年来不但编辑有“阿尔都塞著作集”,而且一直在努力推进国内阿尔都塞研究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可遗憾的是,我们理论界对阿尔都塞重视不够,甚至在倾向左翼的知识分子圈子里,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闻所欲闻:
       哟,这是好事,阿尔巴尼……哦不,是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是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N多年以前我学过一本介绍阿尔都塞哲学的书,后来没有深入,基本上还给作者了,只记得他的哲学叫结构主义哲学。
       阿尔都塞说社会主义是什么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阿尔都塞的思想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在对哲学史中一切脱离大众、脱离政治实践的“眼睛不是盯着大地,而是盯着观念的天空”的“高深”传统哲学做了决绝式的尖锐批判的同时,还一贯到底地反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这使得他的理论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与那些在“后现代”思想环境中发育、发展起来的种种左翼理论,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正是这个不同,使他的思想不但在检讨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批判性的视角,而且在检讨当代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时,也能帮助我们注意接地气,实事求是。
       对于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这样的理论态度非常重要。】
       闻所欲闻: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不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历史唯物论的规范么。如果光是背书,就没有必要找阿尔都塞,除非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创新。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1 11:03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地图中,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部著作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完整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与之一体两面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与马克思和列宁有关国家问题的论述相比,在阿尔都塞的国家理论里关键的概念是意识形态。在对以往各种传统意识形态概念,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经典的意识形态概念,做了解析、批评、再认识、再阐释之后,他提出了对意识形态的全新认识:意识形态不纯粹是精神活动,不是观念的存在,而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些机构当中,特别是存在于国家/国家机器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使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结构成分,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闻所欲闻:
       我曾经转载过几篇包括cctv4频道的文章,在:【新提醒】北斗六星网-《无形黑手背后的新战场》_北斗六星  http://bdlxbbs.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7095
       美国政府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实践,用于渗透、颠覆别国的国家机器、手段工具。这也是学习了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当然不是。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对利用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手段工具的意识落后性。而我们社会却有许多牢骚者反感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不过,社会主义公有制时代,倒是过分滴宣传意识形态思想,“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好龙的做法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搞滴人大倒胃口。现在人一见到“意识形态”一词就反感,以为是孙悟空的紧箍咒。
       当然,本人是运用意识形态思想作为认识事物方法的好手。比如我总结出主要有这两种不鸟特色社会主义的派别,一派叫做“资本主义(或叫资产阶级)改良派”,一派叫做“社会主义公有派”,两派都不具备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1 19:34
       【这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向了新的实践。
       如果要对近些年流行的经济主义改革观进行批评,并且通过这种批评认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思想斗争,阿尔都塞的理论,特别是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不但是我们宝贵的理论资源,而且是可以立即产生威力的思想武器。】
       闻所欲闻:
       哦?李陀对阿尔都塞的理论评价甚高——阿尔都塞的理论能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是什么”吗?
       李陀先生的文章写到现在,即没有说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啥样人,也没有清楚说明“社会主义是什么”,文不对题啊。

       【十五、
       在阿尔都塞的理论框架内,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因此意识形态和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阴阳两分的两个世界。相反,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存在于一个世界。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既没有完全脱离意识形态的经济生产,也没有完全脱离经济生产的意识形态。】
       闻所欲闻:
       这个算新鲜事也不算新鲜事。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时代,非常强调生产力的意识形态属性,著名的论断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需是公有制”、“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可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也不能在政治上受到丝毫影响”、……
       我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既然是社会规律,属于政治范畴的意识形态,当然与经济基础联系紧密,是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必要实用手段工具。美国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实践,作为渗透颠覆别国的国家机器、手段工具,这不也是为它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
       这说明,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那些站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顶端的国家都没有忽略。只是一些半吊子理论家和对现实不满的牢骚者反感意识形态而已。
       这也说明,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性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能搞清楚一个重要部分了。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2 08:25
      【这当然与历史上有关意识形态的种种解释都不相同,阿尔都塞不但否定了意识形态的精神性,也不再把意识形态看成“上层建筑”——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存在于国家的一切活动之中。他为此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如果把国家和社会看作一座大厦,意识形态很像水泥,这座大厦里没有一个角落、没有一个层面、没有一个空间离得开水泥这个元素——意识形态水泥渗透于国家大厦中的一切部分,不仅包括人的现实生活,也渗透于发生在这大厦里的所有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更渗透到了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关系之中。因此,比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用另一种新鲜的眼光看改革,看改革中市场经济的作用,看国家在经济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当然也看当前经济生活各个层面都有什么意识形态因素在现实地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西电东送”工程的成功建设让我们国家有了充足的电,有条件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网络,这三通无疑都是经济行为,但为什么,没有也不可能有私人投资做这件事?表面看,这似乎很自然,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投资有没有回报,是再实际不过的实际问题。但是追到这“实际”后面,那是“经济理性人”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严格管束。而不声不响躲在这个严格管束后面的,让“经济理性人”得以成立的,是包含古典经济学、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一个庞大有序的知识体系,是不折不扣的意识形态——“经济理性人”是一个巨人。
       没有纯粹的经济行为。】
       闻所欲闻:
       我看意识形态的种种,虽然和经济基础有着密切关系,但也不能把意识形态当成味精,什么菜都要撒上一点。否则就跟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样,倒过来玩了——“宁要资本主义的苗,不要社会主义的草”。这也不是个事,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是用意识形态隔离开的,它们之间具有传统的联系,即——都有体现客观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人性自私贪婪惰性。

       至于意识形态,在其产生时,肯定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被用于政治、经济实践,作为影响、控制人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的国家统治工具。而意识形态本身并非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是具有物质性的思维产物。阿尔都塞如果因为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需要,就否定了意识形态的精神性本质,那就等于唯心论的“上帝存在论”,给宗教大开宣传之门。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2 11:19
       李陀先生用“西电东送”、“八纵八横”之类具体例子,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不止体现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也具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公有制特性,也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规律——计划经济的作用。拿这个说阿尔都塞超越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论述,恐怕证据不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规律——计划经济的作用、经济为全体人民服务、经济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的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达成共产主义目标的思想。
       如果说其它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得不如阿尔都塞研究得深刻,当然可以。而说阿尔都塞研究的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和后人都没有考虑过、考虑到的东西,这就有拔高之嫌。就像我研究平等社会(共产主义),说我研究共产主义比较深入准确可以,说这是马恩列斯毛也没有研究过滴,就有吹牛皮、爆米花之嫌。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2 18:43
       【这还可以联系改革的一些具体经济活动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连续性来看,当年毛泽东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提出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发展的路线,在80年代启动的经济改革里虽然有些调整,但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闻所欲闻:
       前面我已经说过,当年毛泽东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提出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并存发展的路线,并非是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制定的经济路线,而是在解放初期,以接续传统经济、稳定经济秩序为目的的临时经济政策。毛泽东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制定的经济路线,是按照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葫芦画的瓢,而且这瓢比葫芦还要硕大无比
       李陀又把80年代启动的经济改革说成是毛泽东开的头:与解放初稳定新民主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做准备类似。这就像有人说改革开放是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进口一些先进设备开始的一样无厘头:对公有制经济制度丝毫没有触动,而是仅作为巩固公有经济制度的政策而已。
       这种逮着历史某种相似现象,就强行类比的思想方法,错误百出:——只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公有制经济,而不是到达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再考虑实行,介就是揠苗助长的策略!反而将历史发展引向停滞、倒退。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2 20:37
       【然而,五种经济是什么?仅仅是五种经济活动的形式吗?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或是多少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知道那是五种所有制,而其中每一种所有制都代表着一种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在五种生产关系构成的网络里进行的,可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这个环境,很少琢磨这样的环境是多么复杂;在理论界和经济学界,在有关改革的研究里,也很少有人把它列为研究的专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里,几种生产关系这么长时间地纠缠在一起,是很少见的。】
       闻所欲闻:
       作为普通老百姓,说他们不懂这些很正常。
       说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代中国领导人也不懂这些就是无知了。解放初,中国的刘少奇特别懂得五种经济活动、五种所有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好处,意图一直保留利用。列宁就更懂了,列宁说小生产是不断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但他却没有咔嚓小生产和小生产者,也没有咔嚓大资本家,更是利用外国资本家来苏联做生意、办企业。他们均没有为“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里,几种生产关系这么长时间地纠缠在一起”而感到头疼要吃安眠药
       是李陀先生太抖呵,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了。N种“生产关系这么长时间地纠缠在一起”,是成千上万年以来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行为的需要——市场经济因素,而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李陀先生写这篇文章大概就是抱着复杂抖呵的心情写的吧?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3 08:55

        【过去的社会主义研究,应该说也没有处理过这样的理论对象,甚至会苦恼于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然而,如果用阿尔都塞的眼光,用他关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去做些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解释和思考这种复杂性的路径。】
       闻所欲闻:
       阿尔都塞生活的年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年代,他要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是什么,早就给社会主义阵营领导人提出正确的意见和路线了,还用别人来越俎代庖?

       【依照阿尔都塞的国家理论,社会主义中国由于建立了革命政权,掌握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当然会动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宗教传播、文化和通信,以及必需的政治治理等各种国家机器的能力,来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可是,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现实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政策,又容许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它们要进行某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很自然的。同时,它们各自的“再生产”彼此间不可能不发生竞争,并且,它们也不可能不与“国营经济”发生一定的竞争。】
       闻所欲闻:
       李陀怪不得抖抖呵呵,一会儿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会儿改革开放是必须的,介之间产生矛盾怎么办?没辙了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竞争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动力。没有竞争,市场经济也好、公有制经济也好,都是死水一潭。公私联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利用竞争机制来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回避竞争。
       李陀头脑里缺少这样一根弦,就是人性的自私贪婪惰性,必然使社会主义要实行公私联合的市场经济。这是支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知道人性的自私贪婪惰性所包含的积极面和惰性一面,你就不会搞错社会制度需要采取什么政策措施。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3 10:16
       【无论从理论层面看,还是从实际层面看,这些竞争一方面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环境,为改革带来种种灵动和变化因素;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利用除政治机器(它牢牢控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手中,用阿尔都塞的话说,那是国家的“坚硬果核”)以外的多种形式的国家机器,甚至包括意识形态机器,实现各自的再生产。为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多层面、多空间、多方向的再生产,是不是构成改革经济发展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改革中之所以有种种对立、冲突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难以看清社会上流行的经济主义改革观的原因?
       这些都是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琢磨和研究。】
       闻所欲闻:
       “它们”是什么,是“资本主义改良派”和“社会主义公有派”,还是国家领导?常常有人讲话就是酱紫不清不楚叫人猜,他以为自己讲话多有技巧,其实表现的是一种昏头昏脑、词不达意的未老先衰迹象。

       这些所谓复杂问题就是“资本主义改良派”和“社会主义公有派”与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派在思想理论上斗争的领域,没有其它。由于李陀搞不清什么是特色社会主义,所以看“资本主义改良派”即有道理也有问题;看“社会主义公有派”即有道理也有问题。而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仍然是一头雾水。
       李陀的文章题目叫“社会主义是什么?”文章写完也不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因此就看见李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样子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3 11:10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认识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困难,往往还是由于对今天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社会主义实验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还是处于迂回阶段,还不是在建设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认识不够。但是,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正视这些复杂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中认识这些复杂性,恰恰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现实中不断推进改革,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开辟新的可能性的一个历史条件。】
       闻所欲闻:
       李陀除了提出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社会(科学)实验”是个好建议以外,对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认识不清:——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正宗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不是什么绕弯子的迂回阶段。根本没有什么“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过是对社会主义阶段的一种错误认识、错误实践。

       【中国的改革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改革,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
       闻所欲闻:
       是继承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即新经济政策的革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是向与千百万年人类不平等社会决裂的平等社会(共产主义)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革命”。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3 15:34
       【不过,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全局来看,社会主义目前不仅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而且处于严重危机之中。】
       闻所欲闻:
       “社会主义公有派”(或许还加上不伦不类的牢骚派)经常耸人听闻滴特宣、播报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反面信息,夸张特色社会主义的“严重危机”,以图让人对现实不满。李陀介就有和“社会主义公有派”合穿一条裤子之嫌。

       而我闻老师认为:特色社会主义目前不仅处于前所未有的高起点,而且处于向着高潮发展之中——第一步就是在经济上超越资本主义之首的美国;第二步就是到达平等社会(共产主义)产生的环境条件。

       有世界人口最多、文化历史最悠久、人民最勤劳勇敢智慧、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最正确的领导者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没有也不会衰落,它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之中。视而不见者主要有介两种人——“资本主义改良派”和“社会主义公有派”。还有像李陀介样的抖呵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且仅当中国的经济能量超越美国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必将到来。

       【更麻烦的是,这些危机很多都来自运动内部,来自号称是“社会主义左翼”的知识分子当中,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成新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例如拉克劳和墨菲,就是实际在取消或破坏社会主义运动的危险人物。因此,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不是没有风险,不会没有斗争,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大话题。
       闻所欲闻:
       正常,太正常了,请李陀先生好好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事物运动的内部外部都有矛盾,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完事。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是努力发展经济,大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工作、文化水平。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3 23:11
       【就说这么多吧,谢谢大家!】
       闻所欲闻:
       谢谢李陀先生,至少让我懂得了“社会科学试验”在重大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会科学试验不足或根本没有进行,就会给之后的大规模社会实践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与“自然科学试验”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过去我们没有想到“社会科学试验”和“自然科学试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的领导们、领袖们如果连这也不懂就太落后于时代了。

       除此以外,李陀文章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抖抖呵呵、不知所措。“资本主义改良派”和“社会主义公有派”,这就是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战线上的两个主要反对派,ko它们是澄清思想混乱、使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本人就是在做介种工作。
       李陀文章的表现并且使我感到,在理性擂台上博奕,要么你就把对手ko,要么感到自己有错就承认错误,根本就不能抖呵,这不像一个拳手站在擂台上准备与人博奕的样子。

       至于“社会主义是什么”?李陀没有解释,哪怕有错的解释也没有。在下面,我继续发几篇批评李陀文章的评论文章,加以我的评论,继续探讨“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
       还有连“社会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在说道社会主义介不好那不好,资本主义介好那好。既然不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也能评价社会主义不好、资本主义好?介算什么鬼话。


       本文评论完。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4 08:43
       以上关于李陀文章的评论已经完结。对于李陀文章的许多批评才刚刚开始。
       以下发几篇有人评论(主要是批评)李陀先生文章的帖子,也发表我逐段逐句评价这些文章的评论,以便继续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这是“传统武术”走向“现代博奕”的必要性。
       网上视频常常有传统武术名家,被具备现代博奕术的业余选手在擂台上ko、秒杀,惨不忍睹!同样,一个只会“花拳绣腿”、“搔首弄姿”的理性“武术家”,怎么能在“理性擂台”上与各路“文人骚客”博奕而常胜不衰?
--------------------------------------------------------------------------------------------------------------------------------



                                                       躲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小楼里的李陀
                                       作者:王大海 (作者系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一、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他还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李陀在《文化纵横》发表了题为《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复杂性的一些思考》的文章,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谈起,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验性,探讨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所具有的突出的实验性同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联系,引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的观点来论证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原则去追求“完整的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恰恰是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从而以社会主义运动所具有的实验性为基点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也看作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他批判了中国社会中关于改革开放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所谓的经济成就如数家珍。

       其实李陀先生写的是一篇漂亮的命题作文:试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验性入手论述新中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缺陷的理论根源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如何使这一原则得到重新彰显。

       这篇作文写得很长,但是读完我们便可以发现,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改革开放的充分肯定俨然作为大前提暗含其中,共同作为这篇文章不容置疑的前提条件。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对人民来说文化大革命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改革开放是“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渊薮,但资产阶级理论家们对此置若罔闻,他们绝不站在历史总体的真实上去阐述历史,而是只从历史中摘取符合官方叙事的部分,为野蛮资本主义的发展杀出一条血路,甚至连挑选出的这些历史片段也是经过加工打扮乃至删减捏造的。自觉或不自觉地,经过深思熟虑或者仅凭激情地,李陀先生也加入了其中,成为官方叙事的忠实信徒。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对具体论点的批判,更要揭露出这类披着理论外衣的文章所具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弄清楚那些所谓的理论家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动声色地拼凑在一起,擦亮人民的眼睛。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4 08:46
       二、
       李陀强调社会主义具有实验性,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方面。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不仅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它们的生成方式也是有质的区别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没有一个资本家会自觉意识到“我们现在是在建立资本主义”,而仅仅是凭借着历史的惯性、阶级的本能、原始的欲望、贪婪的动物性不自觉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的升级版,是封建社会发生的一次范式转换。金钱崇拜取代了血统崇拜,资产继承取代了世袭罔替,封建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消失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但封建因素仍然存在,变得更加隐蔽,更加不易察觉。

       正因为这种自发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先有资本主义实践,后有资本主义理论。但社会主义的发展却是先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有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无论是巴黎公社,还是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介入,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建立社会主义的尝试,从而呈现出强烈的自觉性。

       造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成路径根本差异性的关键原因在于,在一切社会制度中,人都具有动物性的一面,而构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原初动力的,无非是吃喝住穿,性和暴力。黑格尔指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这意味着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这些社会形态是可以凭借人的动物性本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进入的。
       但社会主义有其特殊性,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真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主体性的价值选择,是对原始动物性的超越和对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是有史以来真正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所做出的一种对历史发展方向的主动抉择。

       明白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生成路径的根本差异性,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之前的一切社会形态称之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是站在工人农民被压迫者的立场上,看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为之奋斗;还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维护资本主义的延续并为之奋斗。该如何选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4 08:49
       三、
       正因为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不断进行尝试,所以社会主义起初的确具有实验性。李陀指出社会主义的实验性似乎是合乎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的。

       要害在于,实验是为了找路的,当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难道我们不去巩固它捍卫它反而要把这条道路破坏掉重新实验另走它路吗?任何主义只要是科学的,它的实验性质必然会随着以这个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减弱,而当相应的社会实践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轨道后,当然还需要局部的实验,特别是社会主义还要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它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处在量变的积累过程中,所谓的实验性已经不能简单作为此时的社会主义的特征了,此时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是进一步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而在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建设和革命中通过数亿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最为广泛的社会主义“实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实在在地给数亿中国人民带来了数不尽的福祉。只要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就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和幸福程度的极大提高,特别是工人农民在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就能完全明白了。无论是成昆铁路、长江大桥、青蒿素、牛胰岛素、大型计算机、电子对撞机、杂交水稻、哥德巴赫猜想、核潜艇、两弹一星等经济和科技成果,还是建造的八万多座水库,改造的几亿亩盐碱地等等,不仅对旧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把改革开放后的所有中国领导人拢在一块让他们一起掰着指头数数这四十年所有的政绩他们也要齐刷刷红了脸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以1952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为100,1978年已经达到725.8,增长6倍多,年均增长7.9%;其中工业总产品1952年为100,1978年为1598.6,增长了将近15倍,年均增长11.2%。就是说物质产品平均每年增长将近8%,其中工业产品以11%的速度增长,世界罕见。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评价前三十年时指出:“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

       李陀先生置社会主义已经在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功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事实于不顾,片面地摘选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有利于夸大社会主义实验性的历史,再将其按照极具误导性的顺序拼凑起来形成一条仿佛合乎事实的逻辑链,似乎一直到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还停留在需要进行所谓实验的原始阶段上,前三十年的“实验”在他那里默认是失败的,必须在改革开放时代把建好的桥拆掉重新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 闻所欲闻    时间: 2024-8-24 08:52
       四、
       李陀先生对列宁关于不能直接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着墨颇多,这一思想没什么异议,但问题在于,难道共产党内追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是毛泽东吗?大跃进时期是谁在大谈特谈向共产主义过渡?又是谁站在所谓亩产万斤的稻子上让人拍照?只要查阅一下这个时期各个领导人的讲话就会清楚,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毛泽东恰恰是反对急躁冒进的。

       更重要的是,整篇文章关于历史的叙述方式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是建立在作者自己的想象而非历史本身之上的,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单纯从个别历史人物的思想心理乃至情感出发去揣测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李陀莫名其妙地强调毛泽东所谓的“左倾”错误同他的思想发展史的相关性,似乎是因为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阶级斗争问题才导致他在建国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似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由毛泽东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还要把毛泽东的“左”倾错误放在所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在党内已经出现的严重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倾向只字不提,仿佛毛泽东生活在历史的真空当中,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幻想为所欲为。

       显然,李陀先生明白,一旦从事实出发,去分析建国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演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党内不同政治力量的政治立场、经济地位、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就能够明白党正沿着(苏联)修正主义道路走向资本主义,正在出现一个新的特权阶层,一个掌权的官僚阶层,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吏阶层。而这些恰恰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发挥着实际作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