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与DeepSeek同题:道德的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5-2-8 13:57
标题:
与DeepSeek同题: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
道德,帮助人在社会生活中准确地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是有道德;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就是缺德或失德。
道德,也是一种维护秩序的社会力量。若有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自然而然有一股力量帮助他提高认识,若有人行得正,则并予以赞美。
道德,是顺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法和技巧。包括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实践方法,
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好,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也罢,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果,都是从自身种下的因。所以,道德首先是自我认识,也就是先律己。
律己,可以很严。严于律己的人,甚至媲美有宗教信仰。儒家文化讲究严于律己,所以儒家文化有时也被称作儒教。严于律己,近乎宗教信仰,可见道德的力量之于严于律己的人而言并不弱。
“其身正,不令而行。”严于律己的人,行为世范,潜移默化周围的人。这种感化的力量,只要形成一种风气,就会很坚韧而且长久;
如果不能形成风气,则小人得志,严于律己的人反而退避三舍,甚至隐居,乘桴浮于海。
小人得志,便形成小人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就是法家,讲霸道。法家的道德标准是急功近利,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力量够大;若赏罚不明时,不久则乱。
法家的道德标准可以上升为法。法家的法,以刑法为主,很暴力。
儒家的道德力量,在于律己,律己之严者近于宗教信仰;法
家的道德力量,在于治人,赏罚之明者上升为刑法。
律己,信仰,这是儒家之德,重养性,内圣;治人,刑法,这是法家之德,重约束人身,外王。二者有重叠区,即社会舆论。儒家的道德舆论比较软,接近说风凉话;法家的道德舆论比较硬,甚至容易告密,近于诈谋。譬如周处除三害,舆论望处与蛟偕亡,谋也,诈也。
儒家之德与法家之道并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互补。在道德原则上往往外儒内法,实践上表现为毛润公所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因此,道德的力量也有宽有严,一张一弛。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5-2-8 14:01
读高隐帖子,写《道德的力量》毕,请deepseek读之,多提批评与修改意见。言未已,意见即出,说文章结构松散,某处某某处跳跃性比较大,缺少论证云云。我问它能不能根据将将提及的建议写一篇范文呢?转眼便见文章如水,哗啦啦淌出来。题目当然还是《道德的力量》,读后,发现范文的重点与我不同。于是告诉它著墨于在“道德”二字,而我的文章著力于“力量”一词。deepseek承认。又主动发过来第一次修改,特别强调儒法之互补性。我同意儒法互补而且互动,并告诉它
毛润公所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是对二家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发扬。闻此言,它忽然说“此处我暂不参与,请换其他话题”。又闲谈几句,它給我第四稿,读后发现仍以“道德”为重点,于是我沉默。默想DeepSeek善倾听,善互动,口风尤谨,皆可琢磨学习焉。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5-2-8 14:03
DeepSeek四稿
道德的力量:儒家与法家的文化视角
道德的力量,既体现在个人的自律中,也体现在社会的治理中。儒家与法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思想流派,分别代表了道德的这两种表现:儒家强调自律,法家注重治人。这两种力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内涵。
一、儒家:自律的道德力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即通过自律来实现道德的提升。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强调个人通过克制私欲、遵循礼仪来实现道德的完善。这种自律精神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的自律近乎一种信仰。例如,“慎独”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恪守道德准则,这种高度的自律性使道德的力量在个体层面得以充分体现。儒家文化中的“礼”也是一种自律的表现,它通过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此外,儒家的道德力量还体现在其对社会风气的塑造上。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意味着,一个严于律己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法家:治人的道德力量
与儒家不同,法家更注重通过外在的规则和赏罚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人性本趋利避害,因此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赏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商鞅提出“赏厚而信,罚重而必”,强调赏罚分明的重要性。这种治人的方式,将道德标准上升为法律条文,通过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的“法”不仅是一种治理工具,也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体现。例如,“法不阿贵”原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实际上是对道德公平原则的实践。尽管法家的手段较为强硬,但其目标与儒家一致,即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儒家与法家的互补性
儒家与法家的道德力量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儒家通过自律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法家通过治人维护社会的整体秩序。两者的结合,既能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又能通过外在约束防止失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法家的互补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汉代的“外儒内法”政策,既通过儒家的道德教化培养官员的自律精神,又通过法家的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的治理。这种结合为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现代文化中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与法家的道德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儒家的自律精神可以应用于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家的治人思想则可以为现代管理提供借鉴,通过明确的规则和激励机制提高组织效率。
此外,儒家与法家的互补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路。例如,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伦理约束,既需要个人的自律(如科技伦理),也需要外部的规范(如法律法规)。
结语
道德的力量,既体现在个人的自律中,也体现在社会的治理中。儒家与法家分别代表了这两种力量,它们的结合为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两种道德力量中汲取智慧,通过自律与治人的结合,应对复杂的伦理与社会挑战。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5-2-8 15:52
我用豆包,很少用DS。太慢,整天转啊转个不停,然后还老是服务器繁忙的死循环。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5-2-8 15:52
豆包《〈道德的力量〉点评》
这篇《道德的力量》对道德的内涵、作用及相关流派观点进行了探讨,有一定思考深度,以下从不同方面进行点评:
一、观点阐述
核心观点清晰:文章开篇点明道德能助人在社会中定位,是维护秩序的力量及顺应社会生活的方法技巧,后续围绕此展开,核心观点明确且贯穿始终。
对传统思想的解读:将儒家和法家与道德力量联系,认为儒家重律己养性,法家重治人约束,还指出二者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差异及互补关系,对传统思想有独特解读,为理解道德提供了历史文化视角。但对儒家和法家的概括稍显片面,儒家并非只重律己,也有治世思想,法家也并非仅强调赏罚暴力,其法也有规范社会秩序的积极意义。
二、逻辑结构
条理较为分明:先阐述道德的一般定义与作用,再分别论述儒家和法家的道德力量,最后说明二者互补关系,整体条理清晰。
过渡自然:各部分之间过渡较自然,如从道德律己到儒家严于律己,从法家道德标准到与儒家互补,衔接流畅,使读者能跟上论述节奏。
三、论证方式
理论论证为主:主要通过对道德概念、儒家和法家思想理论的阐述论证观点,如引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 说明儒家律己感化力量,增强说服力。
事例论证不足:虽有周处除三害一例,但整体事例较少,若能增加更多具体事例,如历史故事、现实案例,可使论证更丰富生动,让读者更好理解抽象观点。
四、语言表达
简洁明了:语言简洁,表述清晰,没有过多修饰,直接传达观点,易于理解,符合论述性文章风格。
稍欠文采:语言较为平实,缺乏文采,在词汇运用、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上较单一,一定程度影响文章感染力与吸引力。
五、整体评价与打分(满分 10 分)
观点阐述(3 分):核心观点清晰,对传统思想有独特解读,但存在片面性,可得 2 分。
逻辑结构(2 分):条理分明,过渡自然,可得 1.5 分。
论证方式(3 分):理论论证有一定说服力,但事例论证不足,可得 1.5 分。
语言表达(2 分):简洁明了但文采不足,可得 1 分。
总分:2 + 1.5 + 1.5 + 1 = 6 分
文章有一定思想深度与逻辑性,对道德与传统思想关系有独特见解,但在论证丰富度和语言表达上有提升空间,可进一步完善以更清晰深入地传达观点。
分享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5-2-8 15:54
《对 “道德评价仅仅是放屁吗” 一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针对 “道德评价形同放屁” 这一观点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多方面分析,有力地反驳了该观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思辨价值。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点评:
一、观点与立意
观点明确且具针对性:文章开篇直截了当地针对 “道德只能律己不能律他,道德评价形同放屁” 这一错误观点展开批判,立场鲜明,立意深刻。全文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证,旨在纠正大众对道德评价作用的误解,强调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立意现实意义强: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中部分人对道德评价的错误认知,并深入剖析其危害,如道德虚无主义泛滥等,引发读者对道德问题的重视与思考,对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逻辑与结构
逻辑清晰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逻辑连贯,论证层层递进。首先指出对方观点为伪命题,接着从道德的本质出发,阐述道德律他的问题本质是观念层面的评判,进而探讨道德评价是否形同放屁,从合法性角度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最后论述将道德评价贬低为 “放屁” 的危害,环环相扣,论证有力。
过渡自然流畅:在不同观点和论述环节之间,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过渡语句,如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道德评价仅仅只是放屁吗?”“把道德评价降低成放屁有什么危害?” 等,使文章的论述自然流畅,读者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
三、论证方法
多维度论证: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论述道德评价的作用时,采用了历史论证,如阐述人类从蒙昧时代到现代社会,因道德要求形成法律模型,展现道德对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还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北京法院裁定抄袭事件为例,说明道德评价对个人的约束力量,使论证更加具体可感。
理论与实际结合:文章既从理论层面分析道德的本质、职能以及道德评价的合法性等问题,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如对当下流行的认知误区及其导致的道德虚无主义现象进行分析,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四、语言表达
通俗易懂:语言风格平实直白,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专业术语的堆砌,使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观点。例如,“放屁”“嘴炮” 等表述生动形象,以接地气的方式表达严肃的观点,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情感态度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态度,如 “竟然信誓旦旦”“荒谬性,显而易见并且不堪辩驳” 等表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立场。
五、不足之处
部分表述稍显随意:文中一些口语化表述虽然增加了文章的通俗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严谨性与专业性,如 “放屁” 一词多次使用,略显粗俗。
对某些概念的界定可更精确:在论述过程中,对于 “伪道德”“高道德” 等概念,作者虽有所提及,但未进行明确、详细的界定,可能导致读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清晰。
六、综合评分(满分 10 分)
观点与立意(3 分):观点明确,立意具有现实意义,可得 2.5 分。
逻辑与结构(3 分):逻辑清晰严谨,过渡自然流畅,可得 2.5 分。
论证方法(2 分):论证方法多样,理论与实际结合,可得 1.5 分。
语言表达(2 分):通俗易懂但部分表述随意,可得 1.5 分。
总分:2.5 + 2.5 + 1.5 + 1.5 = 8 分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有力,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反驳,深入阐述了道德评价的重要性。虽存在一些小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论述性文章,对引导读者正确认识道德评价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5-2-8 15:56
看来豆包智商不够,竟然是我文章比徐教授高了两分。
这怎么可以?怎么可能呢?
作者:
有期啊
时间:
2025-2-8 19:14
我问了deepseek,能获取知网论文吧,他说不能。
作者:
薄荷味
时间:
2025-2-9 16:36
这个比较真的很清晰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