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3:13
标题: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一

骈拇 第八

要旨:天生万物,各有其性,也各有其命(天赋也)。人有理智与自由,因此可能自作聪明,为自己增加各种人间的价值,结果反而丧失了性命的真实状况(失德也)。真正的善,不是仁义,而是善待自己所得的一切(德之禀赋),亦即保存性命的原貌(德之本性),不为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有所牺牲,进而可以自适其适。
(保存从道得来的本性,按自己禀赋找到适合自己的正路,发挥出创造力而心安理得)


性命之情,意指“性命的真实状态”。性是生来所具(本性),命是客观及现成条件(天赋)。
道德之间,“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

其实孔子讲的仁与义,和我们世俗理解的推行的仁义不同,《论语》有107个“仁”字,指每个弟子各自的正路(仁)不同,是要各自依天赋发挥创造力和作用。而“义”是因时因势而做的适宜的事,称为义。仁义没有伤害本性天赋的意思,就算骈拇,接受、忘记、使用也没什么不好。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二

马蹄 第九

要旨:马是万物之一,有它自身的性与命,但是从人的角度来判断,就要设法让它变得有用。结果呢?善于驯马的伯乐会淘汰一半以上的劣马。儒家所谓的圣人,为了治理百姓(有目的)而制作礼乐,倡言仁义,(制作和倡言礼乐仁义并不适合所有人),结果呢?人们脱离了道与德,苦不堪言。道是根源,德是本性天赋,人实在不必刻意作为而自寻烦恼。(有目的刻意的作为,一定会阻碍本性向道的正常流动,也会伤害天赋的发展创造。)

养马,要从马的角度来思考。社会治理,要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人性是独立自由的能量体,天赋不同,发挥人性能量的方法不同,要有顺人的本性天赋的通道,人无数又不同,不如像马一样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3:14
当今世界,我认为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最合适的处世方式,人的内心可以依从独立自由的人性去发展发挥,但是在社会中生活处事,需要遵守社会规范,不影响他人正当的权益,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关系和谐的最大化。庄子说“外化内不化”、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扩展至一个国家也一样,内部应该尽可能为大多数人设置自由人性发展上升的通道。对外则必须有国防外交、经济政治等的强力建设,强大而不称霸。因为整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和谐大同的社会。
摈弃推行倡导的仁义道德,防止仁义道德对人性的伤害,应该从一个人的内心修养修行开始,进而扩展至一个人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再进化成每一个人都游刃有余而不互相伤害,进而整个社会和谐而自由,再由社会至国家至天下,最终达成人类由一个个自由人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30 13:38
学习了,但孔子不切实际,不合人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3:56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30 13:38
学习了,但孔子不切实际,不合人性。

来来来,你说说孔子怎么不切实际了?别说你没认真了解孔子没看过他说的话写的书,就张口就说。还有不合人性?你说说人性是什么吧,别又是随口就讲。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4-30 13:58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4-30 14:00 编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此话是孔子自我人生描述,是个过程。如果人要效仿孔子,可以缩短这些节点之间的时间,但不好省略。 就跟从封建制度直接跳到社会主义制度会有不适的感觉差不多。资本主义不可省略。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30 14:14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30 13:56
来来来,你说说孔子怎么不切实际了?别说你没认真了解孔子没看过他说的话写的书,就张口就说。还有不合人 ...

就这句吧,“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规矩是别人给定的,专门让你受伤害的,那你又怎么能“从心所欲”?又怎么能'不逾矩‘?不是臣妾不想,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4:16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4-30 13:5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

能真正了解孔子说的这段话,以他为榜样去做去靠近都是真正的人才。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4:29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30 14:14
就这句吧,“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规矩是别人给定的,专门让你受伤害的,那你又怎么能“[/ ...

我可以伸伸脚了。

从心所欲,是内在的精神可以自由可以创造创新。欲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是孟孑解释的“可欲之谓善”,是“子欲仁斯仁至矣”的欲。
不逾矩,就更切实际了。社会有规范有法律,有别人的期许。有必要去违反去冒犯吗?别犯傻。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管理是约束与激励同时存在的,不合理违反人本性的仁义道德,能走就走开,走不开不放心上就是了,自己觉得是伤害只能自己解决了。
所以讲,庄子的“外化内不化”、老子的“和光同尘”和孔子讲得没大区别。
作者: 狮头鱼    时间: 2025-4-30 14:36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30 14:29
我可以伸伸脚了。

从心所欲,是内在的精神可以自由可以创造创新。欲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是孟孑解释 ...

所以我说孔子不切实际嘛,有人就爱我想怎样就怎样,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如此,你能怎办?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4:43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30 14:36
所以我说孔子不切实际嘛,有人就爱我想怎样就怎样,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如此,你能怎办?

我可不可以说你不了解不懂孔子。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4:48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30 14:36
所以我说孔子不切实际嘛,有人就爱我想怎样就怎样,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如此,你能怎办?

通俗讲就是:内在天马行空发挥思想的创造力,外在你爱怎样就怎样,合适就顺着来,不合适就冷眼旁观懒得跟你争斗。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4:53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30 14:36
所以我说孔子不切实际嘛,有人就爱我想怎样就怎样,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如此,你能怎办?

又没让你去管别人,管皇帝干嘛,“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你自己应该这样,才内心自由自在,在外又不会受伤害。这不是很切自己的实际?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4:58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4-30 14:59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30 14:48
通俗讲就是:内在天马行空发挥思想的创造力,外在你爱怎样就怎样,合适就顺着来,不合适就冷眼旁观懒得跟 ...

再来就“以直报怨、以直报德”,看实际情况,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4-30 15:19
要知道,庄子贬孔子骂孔子,是因为庄子与孔子站的立场不同,庄子可以说站得更高,是站在绝对、自然的立场讲万物的“究竟真实”,而孔子是站在相对、社会人世的立场讲事物的“相对真实(真诚)”。两个人走的方向,我觉得没有冲突,勉强说只有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的差别。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 10:46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 10:48 编辑
狮头鱼 发表于 2025-4-30 14:36
所以我说孔子不切实际嘛,有人就爱我想怎样就怎样,历史上的皇帝大多如此,你能怎办?

孔子在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他经历了不惑的思考,已经认命了,也耳顺了。认命,服软了。 你的年纪估计还不到,他的言论对你当下不适用。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 19:31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 10:46
孔子在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他经历了不惑的思考,已经认命了,也耳顺了。认命,服软了。 你的年纪 ...

您应该这样理解:认命,是认识自己认天命认使命;服软,是顺服时顺服势心软不在意。
早有人评价孔子:圣之时也。说他对时对势把握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五十而学易”,经验和智慧写出《易传.十翼》(我直接说,没看过的人,真没有资格说了解孔子),卓然大成,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之时也之“时”,讲“时大矣哉!”、“时用大矣哉!”、“时义大矣哉!”,孔子的经验与智慧大矣哉!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 19:35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 19:46 编辑

时大矣哉!

四种情况是重大事故,重要时刻,要谨慎再谨慎。
一、自养养他之时,自求多福与推己及人。
山雷颐。养,饮食以养身体,修德以养心志。人要自食其力,勿求他人供养,修行也得自正性命,任何师友皆爱莫能助。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人能自养以后,便可进一步养人。(自养养他)

二、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时,坚韧不拔与拼命一搏。
泽风大过。大过之时,全民失养,组织崩解在即。若能咬牙苦撑,解开危局,又可获养,变回颐卦。除了镇定如恒,不忧不惧外,多半得打出胜负手,以赌命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欣喜时刻,经过艰险的成功最可贵。
雷水解。上卦震动下卦坎险,奋动出险,苦尽甘来。真是令人欣喜的时刻。
(欣喜时刻)

四、推倒重来时,民众支持上层心悦诚服时是改革适当时机。
泽火革。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是非常手段,惊天动地大事。以生产力是否发展,效率是否提高为标准。强调时令时潮的重要,生产资料所有和生产关系的改善。
(推倒重来)




时用大矣哉!

人生经常遇到三种困难状况,非美事有时或用之,谓之时用大矣哉!
1、用“坎”之道。艰难险阻,勇于面对,不断挑战,最终有益于增强一个人的能力;
2、用“睽”之道。人与人之间难免意见分歧,争执吵闹,如果能在异中求同,找出共同点,就有可能达成在更高层面的合作,从而扭转纷争的局面;
3、用“蹇”之道。同心协力,互相支持地去走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就会形成团队精神,从而突破困境走出险途。

(增强个人→与人合作→团队作战)



时义大矣哉!

有五种情况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微小的变化,需要认真思考,采取最好的应对策略:

一、预备之道,就是预测到变化,做好准备去做才会有好的结果:
雷地豫,介于石,静如处子,是有守;不终日,动如脱兔,是有为。见微知著,对时变高度敏感,有精准的预测力。这样的人再懂得刚柔互济,当然可以有好结果。(预备之道)

二、随顺之道,随着时势发展,顺应发展,让他人表现,自己不夸耀:
泽雷随,内动外悦。企图心很旺盛,外表却显得很欢喜随和。孔子的毋意必固我,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都是深臻化境的随的功夫。“蛊”是事物有败坏的迹象,必须以严正的手段来整饬,如火如荼,不讲情面。随和蛊互为综卦错卦,一松一紧、一张一弛。
随之时义=随时之义。
(随顺之道)

三、退守之道,会发展进取也要会退会守:
天山遁。九三四五上九,系遁、好遁、嘉遁、肥遁,时位不同退守得也不同。人生以退为进的时候多得是。亢龙之所以有悔,就是因为该遁的时候不遁,总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退守之道)

四、预决之道,是指要懂得预防,要适时果断决策:
天风姤。危机潜伏,祸端已萌,不可掉以轻心,须及早下手防堵。综卦泽天夬,象征旧局面、旧势力间的摊牌决战。
防微杜渐,怕阴柔的势力坐大,是姤卦不好的一面,另外好的一面,与旧势力彻底决裂后,又面临新的机遇,应当好好把握。
(预决之道)

五、外处之道,出门在外或涉足不熟悉的行业时,一步一步各阶段要小心谨慎:
火山旅。离开自己的家乡和基业,人生地不熟,处处得谨慎小心。
(外处之道)


作者: 江南烟雨~    时间: 2025-5-6 15:43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4-30 14:53
又没让你去管别人,管皇帝干嘛,“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你自己应该这样,才内心自由自在,在外又不会受伤害 ...

我理解这句就是:有限制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6 18:50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025-5-6 15:43
我理解这句就是:有限制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人在社会上嘛,总有些约束呗,比如红灯就不能乱闯吧。(今天早上差点就闯了红灯,嘿嘿)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7 20:13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三

胠箧 第十

要旨:“圣人不死,大盗大止。” 本篇批判儒家所谓的圣人,可谓不遗余力。(应该不是庄子本人的想法。事实上,后代往往并无圣人,而大盗依然不止)。圣人以仁义礼乐来治理天下,大盗学会了这套方法,就会不择手段来取得天下,然后也以仁义礼乐作为号召。那么,在古代有“至德之世”,可供我们缅怀。

随想:
“圣盗同源”的根源不是人性(人的本性与禀赋,个体本性为先天,全体本性即是一真法界;禀赋实际是“后天”经世累劫因缘而形成即阿赖耶识,有其因有其果,又受外部业缘的作用而发展发挥),而是人欲!
仁义礼乐,是人为定义,也是人所期望人之欲望,并不是人的本性禀赋,仁义礼乐之运用的好坏,在人以价值观去判断,符合统一认同的价值观就好,不符合就坏。
价值观是意识的展现,它是变化的,因时代、立场(甚至物种、人种)的不同而变化。
《易经》中乾卦用九:群龙无首,吉。是对“首”(王侯统治者乃至圣人)的否定,是对人人成龙成器的本性禀赋发展发挥的肯定。

求与非:
求其所不知,指向外追逐新知识,不但永远止境,并且得到越多就越迷惑;
求其所已知,指向内探索,从了解自己的本性与禀赋开始,乃自我安顿的必经之路。
(学习知识,为学日益,是为了知道各种情况,方便宏扬;)
(掌握根本,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通百通。)

非其所不善,是常见的表现,但是结果可能造成人与人互相责怪;
非其所已善,则是检讨自己是否有有偏见与执著,是否要调整价值观。
(真是人世间修养的参考)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7 20:14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四

在宥 第十一

要旨:治理天下时,如果有所作为,那么不论为善为恶(善恶相生,有善必生恶),结果都会带来灾难。何以如此?因为“人心”一旦受到挑拨,就会像捅开的蜂窝,后患无穷。(熵增混乱)。万物皆生于土面反于土,依循自然规律,人为何不能因而忘记自己,不要刻意有所作为呢?本篇认为:有为将带来痛苦。但人类可能回复到原始社会吗?


不放纵本性、不改变禀赋。各自安顿性命之情。这样的逻辑所预设的人类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了。
各自安顿内在本性,在不互相干扰、纠缠下发展发挥各自禀赋,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珍惜重视自身的人:能不放纵他的本能欲望,不炫耀他的耳目聪明,安居不动而活力展现,沉静缄默而声势浩大,心神出入而顺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聚积。(不为外物所动,而心能转物)


“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的关键在每一个人。现代社会,理想则应为每一个人打开发展发挥本性禀赋的上升通道,互相不干扰不纠缠。
本性返归于道的途径一直畅通,发挥禀赋的路径已难以理清,只有返归于道的过程中禀赋发挥的路径才显示出来,才走得通啊。
(参考四种缘起:
    1、业缘缘起。→外缘作用;
    2、赖耶缘起。→禀赋作用;
    3、如来缘起。→本性作用;
    4、法界缘起。→全体显用。)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8 05:30
字数一多,再有生字,我就晕场了,不知如何赏读为最佳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8 07:49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8 05:30
字数一多,再有生字,我就晕场了,不知如何赏读为最佳

我保存用,不必赏读。
不如看青青翠竹。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8 07:59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8 09:24 编辑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8 05:30
字数一多,再有生字,我就晕场了,不知如何赏读为最佳

我觉得庄子寓言说得好,文字也优美,说理透彻,从本质到作用到表现翻来复去地在讲同一件事,是为了反复叮嘱。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8 22:53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五

天地 第十二

要旨:从“道”的角度看来,万物没有缺憾。人若悟道,万物成为一个整体,死生也不足为意。此时,人与天地同乐,有如复归于浑沌,无机巧也无机心。但是,这不表示要否定人间价值,而是随物而化,对“寿、富、多男子”也能欣然接受。“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一片自在祥和。然而,使人“失性”的机会太多了,可不慎乎?


天地虽然广大,变化都是均匀的(为什么是“均匀”的?我认为应是“有其原理”,即易理);万物虽然繁多,条理都是一致的。(这“条理”,我认为应该指的是“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规律)。

在上与天相通的,是道(乾卦,天是本自当然的“自然”);
在下与地相通的,是德(坤卦,厚德载物)。


没有作为而成功的,叫做自然;→本性
没有作为而显示的,叫做天赋;→禀赋
爱护众人照顾万物的,叫做仁恩;
把不同意见化为相同的,叫做大度;
行动毫不标新立异的,叫做宽阔;
容纳各种不同事物的,叫做富有;
保持原有天赋的,叫做纲纪;
天赋得以完成的,叫做安立;
顺从大道而行的,叫做齐备;
不因外物而扭曲志向的,叫做完满。
(注意在《庄子》这里的概念是怎么定义厘清的。)


实现天赋的人:
纯真行动而不屑于通晓俗务,
坚守源头而智力可以觉悟神妙的境界,
如此他的禀赋得以尽量发挥。
他的心思若要运作,是因为外物有所求。
所以,
形体若没有大道,就不能出生;(本性)
出生若没有天赋,就不能彰显。(禀赋)
一旦实现本性禀赋,人将成为道的化身。


人多,就以其本性禀赋去安排,以实现发挥其创造力;→不会恐惧
富有就让别人来分享;→不会多麻烦
长寿就随遇而安、饮食简单,不留痕迹。天下有道,就与万物共同发展;天下无道,就在闲居中修养天赋。→不会多屈辱。
(顺其自然而常保天赋,不受外界牵制)


万物获得它才可生成的,叫做“德”(禀赋);
尚未具体成形的分为阴阳二气,往来流通没有空隙的,就叫做“命”(作用);
这种流通变动的过程,产生了万物,万物产生之时各有条理,就叫做“形”(表现);
形体保守着精神,各自有其规叫,就叫收“性”(本性)。


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无我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天下同德而内心安定
天下同德,指每个人各自实现天赋;内心安定,指每个人内心不互相干扰不互相纠缠。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句批评对今日科技智能时代是当头棒喝,但是我们无法走回头路,只能努力在使用机械时减少“机心”,或者不让“机心”泛滥到生活的每一方面。
(机心者,“借外物而防碍天赋”)

天赋之用,不是他的志趣就不会去追求,不是他的心愿就不会去行动。


圣治:各得其宜,人尽其能;充分了解,各自做好,天下上轨道。挥挥手,以目示意,四方百姓没有不赞同的。
德人:人人共利,他就喜悦;人人共享,他就心安。
神人:驾驭光明,形体化解,照彻空旷,将生命的真实完全展现,与天地同乐无牵累,万物回归真实。


“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行为端正而不知那是义;
相亲相爱而不知那是仁;
诚实待人而不知那是忠;
言行相符而不知那是信;
大家自动互相帮助,不以为那是恩赐;
(不知,不以为)


庄子自嘲:天下人都迷惑了,我虽然公开昭示方向,又怎么帮得上忙呢?(还在于每个人自己觉悟),勉强去做像丑女半夜生子,急着取火来照看,惶惶然唯恐孩子长得像自己。不如忘掉美丑,孩子生了就顺其自然,如此而已。
(真是常啼菩萨的慈悲心肠啊)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8 23:01
善说。贴主辛苦了!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8 23:20
我想说"从心所欲不逾距”这句,如果解读者的心性境界,如如来心智般广大高远,解读的会更好。…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8 23:21
好贴,有益讨论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9 06:17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8 23:20
我想说"从心所欲不逾距”这句,如果解读者的心性境界,如如来心智般广大高远,解读的会更好。…

我以为,不必推高圣境,应贴近社会人世来指导人的修养。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08:43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9 06:17
我以为,不必推高圣境,应贴近社会人世来指导人的修养。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20:31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08:43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道法规矩″。不好意思,前面几个"距″,打错了。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20:34
手机打字,屏小字小,没看清楚。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9 20:44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8 07:59
我觉得庄子寓言说得好,文字也优美,说理透彻,从本质到作用到表现翻来复去地在讲同一件事,是为了反复叮 ...

浓缩的都是精华。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9 20:45
发散思维(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_百度百科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20:47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08:43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从清净心生出的念想和愿望,一定合乎道法规矩。

觉者,心净(法身),智净(报身)。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21:24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9 20:45
发散思维(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_百度百科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 ...

不错,这种思维有益于科技创新,文学创作…然,凡夫思维(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的妄想攀缘,胡思乱想也是这么来的。
灵觉者的思维,是在本心清净(如来法身)的常态下,由缘而生的清净智慧(如来报身)。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21:35
你说过研究课题常采用"清净归零",再进入发散思维,很有效果。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9 21:36
记得吧,我当即解释了为何随喜你的这种思维。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9 22:07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21:35
你说过研究课题常采用"清净归零",再进入发散思维,很有效果。

空杯心态的故事起源:
南隐是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学者来向他问禅,但自己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客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
  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成见。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9 22:07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9 22:11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21:36
记得吧,我当即解释了为何随喜你的这种思维。

高级。

坛友签名:倾听是一种美德!


尽可能了解,尽可能理解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9 22:38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9 22:47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20:31
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道法规矩″。不好意思,前面几个"距″,打错了。

错别字,不是问题。没有你这个错别字,我也忘了规矩是啥意思

黄胄写过一对联,里面有错别字,是艺术处理, 我忘了对联的内容,在炎黄艺术馆书店有展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0 00:38
12个经典的创新思维模型,学会了受益终身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0 09:50
【灵动变化的功夫,虚实转换,虚在当守,实在必冲,逢转必沉的含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0 10:29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0 13:51 编辑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9 08:43
善!圣境本来如是。"从心所欲不逾距"。从本心生出的一切念想和愿望,都不会违逆道法规距。

1、虽然从全体一真法界(道)流出的一切都是自然(本自当然如此),又自然归返于法界(道),一切念想愿望与规矩都是显现,本无自性,缘起缘灭罢了。→回归于道。
2、到人,人的本性来源于道(法界),又归于道。人之本性本自具足变化一切的能量,又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保存本性。
3、而每一个人的禀赋来源于经世累劫阿赖耶识的存贮,每一个人的表现受禀赋的牵引和影响,禀赋向道的途径回归、顺道展现,就叫做修行。
4、人生在社会人世,行为与意识都会受外缘的影响与作用,内在本性不受不间断的外缘影响、不攀外缘不受外缘牵引,就叫做修炼。
傅佩荣先生说,保存=修炼=回归,如是我闻,如是我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在社会规范下修炼,修行而发挥自己的禀赋,保存本性,从而使本性回归于自由自在的道。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0 15:01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六

天道 第十三


要旨:本篇谈天道,一并述及帝道与圣道,并且肯定黄帝、尧、舜等人的作为。其中描写的圣人是以道为师、得享“天乐”的,不但享受自然之乐,也能蓄养天下万民,抵达“太平”之境。唯独对于孔子之标举仁义,仍有未安。至于“桓公读书”之喻,则提醒我们要崇本抑末,以求亲自验证悟道之妙。


天道即自然(本自当然如此)之道。明白自然之道,通晓圣人之道,又能兼顾时空条件、把握帝王(领导管理)品性的人,就会在自处时昏昏昧昧(无所计较分别),让一切归于清静。
清净才可无所作为,无所作为才可让官员各尽其责。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本来面貌。
(知其本,随其缘)

静止时成为圣人,活动时成为帝王,(内在)无所作为却受到尊崇,保持原始单纯而天下无人可以比美。“素王”,是指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

“天乐”,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同乐。(与自然要乐),自然之乐,就是圣人存心用来养育天下的。
这与孔子的“在春和景明时,与童子二三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舞雩兮,咏而归…”,天下太平,与自然同乐的精神,完全一致啊!


真正的管理者的品性,要以天地(乾坤,道,本自当然如此的运行规律)作为根本,以道与德(发展发挥本性与禀赋)作为主导,以无为(顺其自然,无特别人为目的顺道而为)作为法则。

在上位的一定要无为才可治理天下,在下位的一定要有为才可被天下所用。
(对一个人来说,“上无为”就是内在的精神要无为,“下有为”就是人在社会人世的修行与修炼要有为。)→心无为,事有为。

外化而内不化。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安时而处顺。


宗庙推崇的是血亲,朝廷推崇的是位尊,乡党推崇的是年长,办事推崇的是贤能。
这是大道在社会人世中表现出来的顺序,保持内心的自由自在,外在安时而处顺,没必要违逆社会规范,与己与人皆和谐。


如何发挥人的禀赋?:
天(自然)→道与德(本性与禀赋)→仁义(找到各自的正路与适宜的行为)→分守(职责划分)→形名(命名以交流)→材用(运用转化)→审察(设立标准判断)→是非→赏罚→各得其所,各依其实。


善待社会人世的人与事,好固然好,但还不够宏大。应像“天生成而地平静,日月照耀而四季运行,就像昼夜自有常轨,云飘过而雨降下。”,只要像天地就可以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口中的士成绮,在人世间到处可见,亦即矫揉造作之人不了。他们波称为“窃”(小偷),是因为欺世盗名。


“神未尝有所困”,“至人之心有所定矣”。神(精神意识)不为外物所困(所牵所移),心安定在本性自然处。


世人认为道可贵,是因为书本的记载,书本不过是语言而已,所以语言是可贵的。然而语言可贵之处在于意义(言外之义,不在文字,唯心所现)。
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位消失,其中蕴含的道理、意义,需各自领悟。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0 15:44
老庄哲学,老子和庄子齐名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0 22:34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0 22:45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0 10:29
1、虽然从全体一真法界(道)流出的一切都是自然(本自当然如此),又自然归返于法界(道),一切念想愿 ...

“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指人性,行守法律,装着道德走人生。破坏了法律,承担后果不就完了吗? 只要敢于承担后果,好像就没有规矩所言了吧? 法性本空。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07:15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07:24 编辑

     女人大多对时间产生焦虑,男人大多对空间有产生焦虑。  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道德观念是个变量,谁固守谁倒霉,守人性才是正根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07:21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0 22:34
“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指人性,行守法律,装着道德走人生。破坏了法律,承担后果不就完了吗? 只要 ...

您这就是自以为理解了、把握了“空性”就可以了,好像很有道理,实质是对空性的执著,最容易产生的流弊就是:一切都无所谓的后果。
推高境界的结果,就是理与事的分离。坐而论道可以,作为修行修炼的参考不行。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07:30
推高境界的结果,就是理与事的分离。坐而论道可以,作为修行修炼的参考不行。


~~~~~~~~~~~~~~~~~
这个我打包了,人总是要慢慢学着长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07:41
1、虽然从全体一真法界(道)流出的一切都是自然(本自当然如此),又自然归返于法界(道),一切念想愿望与规矩都是显现,本无自性,缘起缘灭罢了。→回归于道。
2、到人,人的本性来源于道(法界),又归于道。人之本性本自具足变化一切的能量,又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保存本性。
3、而每一个人的禀赋来源于经世累劫阿赖耶识的存贮,每一个人的表现受禀赋的牵引和影响,禀赋向道的途径回归、顺道展现,就叫做修行。
4、人生在社会人世,行为与意识都会受外缘的影响与作用,内在本性不受不间断的外缘影响、不攀外缘不受外缘牵引,就叫做修炼。
“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在社会规范下修炼,修行而发挥自己的禀赋,保存本性,从而使本性回归于自由自在的道。
…………
我小结的这一段,从全体法界缘起到个人的如来缘起再到阿赖耶缘起最后到外缘缘起,简洁说了一遍。法界与如来缘起可以说“不假(凭借)修证”,但更重点是后面禀赋与外缘的修行与修炼。
事实就是,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有所谓的“好与坏”,禀赋是种子,顺道自然展现就是实现个人成长的价值,而不是受外缘的影响违法违规随欲乱为。
所谓的“随缘不变”的不修不证,一般人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也把握不住,随缘变化就成了随波逐流。
哎,言不尽意,非文字可以讲清楚了。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07:5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07:15
女人大多对时间产生焦虑,男人大多对空间有产生焦虑。  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道德观念是个变量,谁固 ...

这就是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的表现,禀赋来源经世累劫的沉积,它的发展发挥又与时空境遇等等的外缘相关,这些穿在“本性”外面的衣服要脱去很不容易,实际是阻碍本性无牵挂回归道或佛性的累赘,不假修证的大根大器凤毛麟角,艰苦修行修炼才是一般人正常人的必经之路,但是你必定有信心,因为每个人的根本佛性本自具足、清静、不动摇、不生灭。只是在“能生万法”的迷雾中穿行,别迷路别迷惑尽快走出来吧。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08:27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08:31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07:57
这就是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的表现,禀赋来源经世累劫的沉积,它的发展发挥又与时空境遇等等的外缘相关, ...

兵分两路:  把哲学和物理捆绑在一起,把儒学和人学捆绑在一起。  庄子批判儒学那他就要找到另一个心理支点。
那个支点我理解就是西方的哲学和物理,但他无为而治根本解决不了人学的所有问题,佛学应运而生。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08:49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08:27
兵分两路:  把哲学和物理捆绑在一起,把儒学和人学捆绑在一起。  庄子批判儒学那他就要找到另一个心理支 ...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方向(无为法)一致,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庄子和孔子的立场不同,但如果去了解孔子研究易经的论述,程度上都没什么差别了。
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作用也是方方面面,本质其实为一。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08:5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08:53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08:49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方向(无为法)一致,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庄子和孔子的立场不同,但如果去了解孔子 ...

真善美表述的侧重不一样,儒学表对错,道学表真假,佛学表善恶。
作者: 杀手    时间: 2025-5-11 09:02
这话题看不懂,只是进来问个好,哈哈哈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1:12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08:51
真善美表述的侧重不一样,儒学表对错,道学表真假,佛学表善恶。

能总结出“对错、真假、善恶”这三个词已经是有自己的认知了,但是还是流于表相。我结合傅先生所说,提出三家各两个字:儒家讲“真诚”,道家讲“真实”,释家讲“真如”,相通的是都有一个“真”字,而立场与所侧重有不同,儒家以社会人世为相对立场,道家以自然世界为绝对立场,释家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一真法界为绝对立场。道家、释家既能出也能入,有说“离世觅菩提,如龟毛兔角”。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1:15
杀手 发表于 2025-5-11 09:02
这话题看不懂,只是进来问个好,哈哈哈

坐而论道,言不及义。如果能有参考作用,那我是要合十祈愿了。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1:3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1:39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1:12
能总结出“对错、真假、善恶”这三个词已经是有自己的认知了,但是还是流于表相。我结合傅先生所说,提出 ...

有一个说法,我比较认同,前人留题,后人解题。 老庄哲学只是道教的切入点,只是回望初心,如果画个家族传承图谱,就把表相问题逐级深入讨论了。就有系统性了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1:52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1:53 编辑

傅佩荣_百度百科

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和余英时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
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五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四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家庭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潜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致力于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译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1:56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2:10 编辑

从傅老师的个人经历,就可以了解他的解题思路了,从他的个人经历,你也可以窥探出他思想体系的瑕疵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2:0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2:07 编辑

其实,你还可以做另外一个比较,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的区别在哪里?  学傅老师也是学他的思路,就像齐白石老先生所说,学我者死,像我者生。  我以为纯思想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和完美主义者。作为玩艺术可以,作为社会实践那是一个误区。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2:14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2:33 编辑

另外你所说三者合一,我更愿意说是角色切换,那就是你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生活环境做适当的角色切换,任何一个思想理论都是工具,人不能当工具的奴隶,工具是为人服务的。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5:48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1:56
从傅老师的个人经历,就可以了解他的解题思路了,从他的个人经历,你也可以窥探出他思想体系的瑕疵

我以为您太自信又太武断了,仅从他人的简略经历,就可以了解他的解题思路与思想体系的瑕疵了?其中傅老师思想大的转变与突破,如果你没有沿着他的思路认真思考过,我不相信你能体会与理解。而他真正让人服气的是:绝高的学习天赋还艰韧不拔永不止息地读书学习的精神。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5:51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5:58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5:48
我以为您太自信又太武断了,仅从他人的简略经历,就可以了解他的解题思路与思想体系的瑕疵了?其中傅老师 ...

你提醒的很好,我这里更强调不盲目崇拜,毛教员都被三七开,何况一个学者。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毛教员都批评过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6:04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1 16:05 编辑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2:14
另外你所说三者合一,我更愿意说是角色切换,那就是你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生活环境做适当的角色切换 ...

不是硬捏三合一,而是发现他们“此心同此理同”的共通之处,我们自己如果把握住了共同的原理宗旨,就能一通百通。比如,我就发现《易经》、《楞严经》、《论语》、DeepSeek AI和人的大脑在应用上有共同的底层逻辑,就是:模块化和动态涌现。还有,释家、道家、儒家三家,是以“无为法”为共同大道方向,分别从全体把握、自然展现和人世运行三个前后站位,而呈现的思想体系。它们实际上没有对错,只有前后或程度上的差别。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6:05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6:12 编辑

早年,我曾近距离接触过北大的,清华的,人大管理学院的教授们,公司把他们请来做管理培训。我倾向于国学应用教授的言论,下面这个人课程我听的比较多

翟鸿燊 - 百度百科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6:11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6:04
不是硬捏三合一,而是发现他们“此心同此理同”的共通之处,我们自己如果把握住了共同的原理宗旨,就能一 ...

我知道你的长处,正好是我的短处。 我们只是从二个不同方向阐释同一问题,我从实践中谈个人体会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6:14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1 17:55 编辑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6:05
早年,我曾近距离接触过北大的,清华的,人大管理学院的教授,公司把他们请来做管理培训。

我不想说北大、清华、人大什么管理学院的教授一定好或一定不好,前两年有一个想蹭华为的顶着知名教授的“陈春花”,实际真的呵呵…。
真正学习找的是“明师”而不是“名师”,自己要有分辨的智慧。借古说今吧,古代,往往不是徒弟找师傅,而是师傅找传人。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6:23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6:11
我知道你的长处,正好是我的短处。 我们只是从二个不同方向阐释同一问题,我从实践中谈个人体会

最怕的是:我本来眼睛明亮,却因师傅的引导而弄瞎了眼,走上歧路而伤害了智慧性命。所以关键的是:自己顶门上有一只眼,能智慧分辨。我的分辨尺子就是:是不是“无为法”。参考:依经不依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6:25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6:28 编辑

明师这个字眼非常棒,还有一种明师,那就是国学智慧的结晶,艺术形式和艺术品,比如太极拳,书法,古典舞,中国象棋,戏曲。。。。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6:31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6:23
最怕的是:我本来眼睛明亮,却因师傅的引导而弄瞎了眼,走上歧路而伤害了智慧性命。所以关键的是:自己顶 ...

【【1080P】修复——蕭煌奇-你是我的眼  一首激励了无数人的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6:4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6:25
明师这个字眼非常棒,还有一种明师,那就是国学智慧的结晶,艺术形式和艺术品,比如太极拳,书法,古典舞, ...

明师,他们是真的做好了懂了某一行或领悟了“道”理的过来人,名气往往不大,名气大的反而要小心,当然没名气也不一定就是,要自己去感受感悟。
还有明师适不适合你,明师看不看得上你,都是问题,还得看缘份。明师难遇和真正的佛法难闻一样,太应珍惜了!不要学我,我把金融学老师给怼了,把易经老师也给怼了,虽然我依然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但我有“我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犟劲。嘿嘿嘿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6:53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6:47
明师,他们是真的做好了懂了某一行或领悟了“道”理的过来人,名气往往不大,名气大的反而要小心,当然没 ...

“依经不依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明师是难遇难得,但明师也不一定全知全对,“依法不依人”这一点要深思。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7:11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6:47
明师,他们是真的做好了懂了某一行或领悟了“道”理的过来人,名气往往不大,名气大的反而要小心,当然没 ...

很开心。我和身边的朋友没有这样认真的交流过。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1 17:58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1 18:07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6:53
“依经不依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明师是难遇难得,但明师也不一定全知全对 ...

我身边有二个人成长经历反差很大,90年初,我们在一起接受技术培训。
一个较真的厉害,另一个很少较真,特 较真的做了部委高层的技术主管,不较真的做了跨国企业的高晨主管。

做学问,要较真,做管理,要学会圆滑,这是我的体会。这年头,有学问的人太多,学会圆滑处事为识时务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8:11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7:58
我身边有二个人成长经历反差很大,90年初,我们在一起接受技术培训。
一个较真的厉害,另一个很少较真, ...

较真与少较真,看来也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要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顺着状况去做,是每个人的“中庸之道”,中庸就是实事求是,根据实际状况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8:18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1 17:58
我身边有二个人成长经历反差很大,90年初,我们在一起接受技术培训。
一个较真的厉害,另一个很少较真, ...

较真与圆滑都不是重点。我以为,做学问关键是要潜心;管理关键是“知人善任”,用人之智做事。如果展开又可以写一大篇……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8:25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8:18
较真与圆滑都不是重点。我以为,做学问关键是要潜心;管理关键是“知人善任”,用人之智做事。如果展开又 ...

从易经对领导者素养的要求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

易经对领导者素养的要求有四点:
1、知人善任;
2、分层授权;
3、洞察先机;
4、适(时)正(确)决策。
好象很简单很普通,其实真理解到位真正做到又真不容易!
(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出发点,就是领导的根本职责是“服务大众”而不是享有特权)

知人善任。说的就是在平时在最初就要认真着手培养或挖掘到重要岗位最合适的下属,并委任到合适的重要岗位上,让他发挥自己的才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就是领导啥也不懂瞎搞或者啥都懂全都自己干;
分层授权。就是放手让可信任有品有才的下属去干,让他在干的过程中更加成长和负责,领导不必要去承担具体的事务和责任,有人去独当一面;
洞察先机。这个是领导者在减少具体事务与责任后,应该去做的重点,要站在团队之前之上,去看得更早更远,明白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做事的时义、时用、时机。
适正决策。就是洞察先机后,要敏捷果断地做出正确决定,不要犹豫不要优柔寡断而失去机会。正确决策的关键,还在于领导者不被杂事具体事所羁绊,有时间去了解去思考去分析去准备。

历史上有一段很有趣一又很让人深思的对话,就是管仲经鲍叔牙引荐后,与齐桓公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我简化一下,大概如下:
齐桓公说:“我这个人啊,既好色又好货又喜欢打猎玩耍又无情,能做好领导吗?”。
管仲说:“你这些情况对领导来说没什么关系,你把经济、军事、外交、农业、文化娱乐等等这些具体的事情交给我,我来干我来安排就行了。老大,你只要多走动多看多听多注意国际国内的大事,有情况我们商量一下,决定老大你果断别犹豫只管下就好了,其它的事我搞定。这样你就是好老大。”

齐桓公信了管仲。后来,管仲安排了五个得力下属并有效管理,很短时间,经济上盐铁做得很好;军事上发明了伍人一小组的建制(“行伍”就从这来的吧);外交上前后九合各诸侯;农业上发明了井田制,井字中间这一块就是公田代交税;文化娱乐上,管仲很大尺寸允许公娼,据说后世青楼拜管仲为祖师爷。管仲还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还有一个重点,齐恒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另外,历史上最著名的朋友交情一管鲍之交,最后的精彩,是在管仲临死时,齐桓公着急问管仲:“你死后,你最好的朋友鲍叔牙可以代替你主持工作吧。”,管仲说:“不行啊,你不能任用鲍叔牙主持工作,你用我推荐的谁谁谁吧,否则会害死老鲍,国家也会出问题”。齐桓公这次没听管仲的。管仲死后,齐国很快出大问题,齐桓公很快也死了,尸体就摆放在大厅里发臭也没人管,三个儿子都忙着争抢位子呢。这大概是齐桓公个人的修身、齐家做的都不好,更主要是没有培养好公与私的接班人,造成人亡政息的结果,也就是亢龙有悔的结局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1 18:27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8:25
从易经对领导者素养的要求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

易经对领导者素养的要求有四点:

反正不会太影响版面,也没多少人看这帖子,我就引这篇过来,您就看着好玩吧。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2 21:16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3 08:36 编辑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七

天运 第十四

要旨:黄帝演奏《咸地》,它使听者体验“惧、怠、惑”。惧使人难以安于现实,怠使人陷入心灵空虚,惑使人由愚可以悟道。


“上皇”只是顺天应人,不必有什么用心的作为。


至仁无所亲近。
庄子谈“孝”之言,共有六个层次:“敬,爱,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其中,前四步已经足以大幅提升一般人的孝顺观念;最后两步则抵达最富道家特色的至孝或至仁了。


依照人情来演奏,
顺应自然来发挥,
配合礼义来进行,
展现出最清明的原始境界。

用阴阳的协调来演奏,
用日月的光明来烛照。
可长可短,可柔可刚,
有一定规律,又能推陈出新;
流到山谷就充满山谷,
流到深坑就充满深坑;
塞住空隙,守住精神,
与外物完全相顺。

用无所松懈的乐声来演奏,
以自己如此(自然)的固定规律来调和。

此处所谓圣(和中庸一致),是指明白真实情况,随顺应有之命(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由惑到愚,再由愚(无思无虑)到道。只有回归原点,才可能与道(究竟真实)合而为一。

达于情而遂于命。“情”是真实情况,“命"是自然之命,亦即自己如此的固定规律。
→我认为和中庸和易经的道理一致。


变迁流转,顺应外物而永无穷尽的道理。
(易理一样,随顺世缘无挂无碍)

礼仪法度随时代在变化,不在乎是否相同,而在乎治理有成。(结果导向)


心中若无主宰,则道不会停留;
外在若无印证,则道不会运行;
由心中发出的,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
由外在进入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留存。
名衔,是天下共有之物,不可以多取。
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以住一晚,而不可久留。
(随缘应物,过去不留)


古代的至人,只是向仁借路,向义借宿。
逍遥,就无所作为;简陋,就容易养活;不施与,就没有耗费。

认为财富可贵的人,不能把利禄让给人;
认为显耀可贵红人,不能把名声让给人;
热衷权力的人,不能把权柄让给人。
(知人善任,分层授权,用人之智)


不用仁义,你只需使天下不失去淳朴的本性,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处世。

天鹅白,乌鸦黑。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证;
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使民心淳一 → 使民心相亲 → 使民心竞争 → 使民心多变,每况愈下,作乱莫此为甚。

“杀盗非杀”若可成立,所有做过坏事的人不是丧失人 权了吗?而谁又不曾做过坏事呢?
(量刑而处罚,应该可以吧?)


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不妄分优劣好坏,顺其自然。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3 07:40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1 18:18
较真与圆滑都不是重点。我以为,做学问关键是要潜心;管理关键是“知人善任”,用人之智做事。如果展开又 ...

做人与做事。 做事要认真,做人要圆滑。内方外圆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3 08:31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3 07:40
做人与做事。 做事要认真,做人要圆滑。内方外圆

有道理。只是既然是在读《庄子》的笔记帖子里,要更上一层来说了,内方外圆是有刻意目的的有形有象,非无形无迹之至善境界。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3 08:37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3 08:31
有道理。只是既然是在读《庄子》的笔记帖子里,要更上一层来说了,内方外圆是有刻意目的的有形有象,非无 ...

自由王国有二个,一个属于自己,一个属于他人。

在自己的王国,逆我者亡,顺我者昌
在他人的王国,逆来顺受,随波逐流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3 08:40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3 08:43 编辑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3 08:37
自由王国有二个,一个属于自己,一个属于他人。

在自己的王国,逆我者亡,顺我者昌

这种区分对立,都不“自由”,逆顺亡昌怎么自由?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5-13 08:44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3 08:40
这种区分,都不“自由”,逆顺亡昌怎么自由?

留给后人来解,你都解了,后人还活什么劲儿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3 08:47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5-13 08:44
留给后人来解,你都解了,后人还活什么劲儿

自由王国我以为应该是:随顺世缘无挂碍,随缘应物、过去不留。在“天运第十四”这篇笔记中有。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13 17:16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3 08:47
自由王国我以为应该是:随顺世缘无挂碍,随缘应物、过去不留。在“天运第十四”这篇笔记中有。

善说。大智者,以无所住心,随缘应物,步步莲花。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13 17:24
空灵山人 发表于 2025-5-13 17:16
善说。大智者,以无所住心,随缘应物,步步莲花。

莲花,比喻灵觉心智。
作者: 空灵山人    时间: 2025-5-13 17:28
妙法莲花,灵觉心智。
作者: 岸边居住    时间: 2025-5-13 20:10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八

刻意 第十五

要旨:“刻意”为立定心志要做成某些事。凡是设定目的的,人都将有所期待。唯圣人可以做到“德全而形不亏”,他的表现与真人无异,可以恬淡无为,守住精神。


天地大道,圣人之德:
不砥砺心志而能高尚,
没讲求仁义而能修身,
没建立功名而能治国,
没置身江海而能闲游,
不练习导引而能长寿。
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
淡泊到了极点,而一切的美好都随之而来。
(期许人减少对外在及有形条件的依赖。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内心却可抵达各种境界。)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平准,也是道与德的实质。

活着能与自然顺行,死时能与万物俱化。
静止时与阴气同归沉寂,活动时与阳气同步奔波;(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不做幸福的起因,不做祸患的开始;(菩萨畏因,顺其自然)
有所感而后响应,有所迫而后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不敢为天下先)


心中无忧无乐,是天赋的最高表现;
(德之至也)
专一而不变化,是清静的最高表现;
(一以贯之)
无所抵触,是空虚的最高表现;
(随顺世缘却能最大地发挥虚空能量)
不与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现;
(不为外物所转变,简单生活)
无所违逆,是纯粹的最高表现。
(随缘应物,过去不留,不受影响,保持了最初最纯的本真)
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着自然,这是保养精神的途径。
(今天看到一段话,可以作为参考。北大才子刘震云,语出惊人,他说:“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无情,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我,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恶,
兵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敌,
墨家的最高境界是无别,
法家的最高境界是无咎,
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无求。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知,
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无悔,
处世的最高境界是无名,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欲。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拘,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无怨,
友情的最高境界是无私,
亲情的最高境界是无间。”
这一路“无”,追求下来会不会变成“有”了呢?)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九

缮性 第十六

要旨:本篇谈到改善本性,由此而“复其初”,但世俗的方法可能错了。自古及今,步步堕落,从“至一”到“顺而不一”,又到“安而不顺”,再到“不安而乱”,无法回复原状。最后谈到“古之得志者”,让人警惕。


用世俗的学问来改善本性,以求回复原始状态;
用世俗的想法来调理欲望,以求获得清明状态;
这种人称为蔽塞愚昧的人。
古代修道的人,以恬淡涵养智慧;智慧生成而不去“利用”,称为以智慧涵养恬淡。智慧与恬淡互相涵养,和顺(德)与条理(道)就会从本性(作用)展现出来。

德没有不包容的,那就是仁;
(德具体是每个人的天性禀赋,仁是每个人天性禀赋发展发挥的正路,每个正路却是德展现的途经)
道没有无条理的,那就是义;
(知道者必达于理)
义明白展现而外物得以亲近,那就是忠;
内心淳朴实在而回归真实情感,那就是乐;
表现于言行举措而合乎节文,那就是礼。
(道德→仁义→忠→礼乐)
只靠礼与乐的推行,天下就大乱了。一混乱则万物必定会丧失自己的本性禀赋。
→每个人努力改正而接受自己的德→回归于自己的本性。


天赋本性如何开始堕落的?(莫之为常自然的“至一”是如何被打破的?)
我的答案:阴阳二气的能量流动造成阴阳的分布不均衡,阴阳二气混合成三:“和”气,“阴、阳、和”三生万物,万物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出现了有“神识(意识)”的人。因“意识”的出现,欲望开始出现,从而天性禀赋受欲望的影响开始混乱下衰,……。
→顺而不一→安而不顺→不安而乱。


世间不是失去了道,道也不是失去了世间。世间无处不有道,道也存在于世间万物。“世丧道也”,是世间人事与道相悖,“道丧世矣”,是道在世间人事中不显露啊。

隐士,是时机与命运完全不对,就守住根本、安顿源头,耐心等待下去。

乐全谓之得志,是说心中的快乐已无法增加。
不因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意,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迁就世俗。前者与后者的快乐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忧愁而已。
在外物中丧失自己,在世俗中迷失本性,就称为本末倒置的人。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