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9 日,莫斯科红场将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盛会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80 周年庆典。随着 17 国确认出席,这场原本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仪式,正演变为地缘政治的 “角力场”:普京以 “总统级礼遇” 筹备中方代表团行程,特朗普政府却因未获邀陷入被动,而欧盟与乌克兰的 “抵制” 姿态,更让历史记忆与现实冲突形成刺眼对照。
一、红场盛宴:中俄战略互信再升级,17 国用脚投票 “挺俄阵营”
俄罗斯外交部 4 月 19 日公布的受邀名单显示,中国、印度、南非等 17 个国家将派高级代表出席庆典,其中中国代表团规格空前 ——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王毅将率团参会,俄方计划安排其在列宁墓观礼台与普京并肩检阅部队,并举行中俄外长年度战略磋商。
这是继 2024 年两国联合巡航北大西洋后,又一次标志性外交动作,折射出中俄背靠背协作的深化:2024 年中俄贸易额突破 3000 亿美元,能源合作占比达 45%,军事技术交流频次同比增长 28%。
与西方阵营的 “集体缺席” 形成反差的是,印度、伊朗等新兴市场国家均确认出席。分析指出,这 17 国占全球人口的 65%、GDP 总量的 42%,某种程度上构成了 “非西方世界” 对二战历史的集体背书 —— 毕竟苏联红军在二战中消灭了 80% 的纳粹德军,其历史贡献不应被地缘政治刻意遗忘。
二、欧盟 “历史虚无主义” 遭批:从抵制庆典到乌克兰 “去苏化” 狂潮
欧盟的反应充满矛盾:一方面,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称 “参与莫斯科庆典等同支持战争”,威胁对参与国启动 “入盟审查”;另一方面,匈牙利、塞浦路斯等 6 个欧盟成员国明确表示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是全人类共同责任”,拒绝追随抵制。
这种分裂背后,是对二战历史的选择性遗忘 , 苏联在二战中牺牲 2700 万人,单是保卫莫斯科战役就伤亡 125 万军民,而如今布鲁塞尔却将胜利日庆典污名为 “普京的政治秀”。
乌克兰的 “去苏化” 行动更显极端:2025 年 1 月起,全国 127 座苏联红军纪念碑被拆除,5 月 9 日正式更名为 “欧洲日”,基辅市中心的 “胜利大道” 被改为 “自由大道”。此举引发俄罗斯强烈抗议:否定苏联红军的解放历史,就是对反法西斯先烈的背叛。
历史学家指出,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正是俄乌冲突的文化导火索之一 ——2014 年以来,乌克兰已拆除超过 3000 座苏联时期纪念碑,相当于每天拆除 1.5 座。
三、美国 “战略模糊” 背后:谁将成为特朗普的 “莫斯科特使”?
尽管未获正式邀请,美国仍试图通过 “非正式渠道” 介入庆典。据《华盛顿邮报》消息,特朗普政府正酝酿派三名核心人物之一赴莫斯科: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 “国防部泄密案” 支持率跌至 32%,但特朗普仍视其为 “对俄政策操盘手”,2024 年曾秘密赴圣彼得堡商谈粮食出口协议;
共和党参议员戴恩斯:作为国会 “中国问题温和派”,2023 年率团访华时提出 “中美非零和博弈” 理念,若出席可释放 “跨阵营对话” 信号;
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曾 12 次访问俄罗斯,与普京私人顾问苏尔科夫保持热线联系,擅长在敏感议题上 “打擦边球”。
美国此举被俄方视为 “双重标准” 当欧盟抵制庆典时,美国却想借纪念活动与俄罗斯保持接触,暴露其 “离岸平衡” 的外交本质。
四、中国立场:在历史与现实间搭建 “和平桥梁”
中国代表团的参会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是对 “二战东方主战场” 历史的呼应(中国战场牵制 60% 的日军兵力,伤亡 3500 万人),也是对当前 “阵营对抗” 的柔性对冲。
王毅在会前接受采访时强调:“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中俄共同守护二战胜利成果,就是对霸权主义最有力的警示。”
这种立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南非外长潘多尔表示,“中国对历史的尊重,让新兴国家看到了不同于西方的叙事逻辑”;印度战略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中俄在庆典中的协作,实质是推动多极化秩序的外交实践”。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与受邀 17 国的贸易额增长 18%,远超同期中美贸易增速,印证了 “历史共识” 正转化为 “发展共识”。
莫斯科的胜利日庆典,照见的是国际社会对历史与未来的不同选择:中俄用最高礼遇致敬先烈,欧盟用政治禁令切割历史,美国在抵制与接触间摇摆不定。
正如红场无名烈士墓前的长明火,二战胜利的精神遗产不应被地缘政治的迷雾遮蔽 —,铭记共同的苦难,才能避免重蹈分裂的覆辙。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生动实践。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我真很好 发表于 2025-5-17 17:48
哟~这是出游回来了?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5-5-17 17:52
刚回来,哈哈。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