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音乐和诗词歌赋的交互影响探微 [打印本页]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2 17:02
标题: 音乐和诗词歌赋的交互影响探微
本帖最后由 啊哩哩啊 于 2025-7-22 17:27 编辑
前言
上次座有兰言发了个帖子《喝火令的前世今生》,倒让我对中国音乐与诗词歌赋是如何互相影响发展的产生了兴趣。一直想理一理这其中的一些关系,但缘于自身乐理知识的匮乏,且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故一直心存畏惧不敢动笔。
好在这荒腔走板也不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市口好的摊位就是聚宝盆,垃圾都能卖脱销,这里却偏僻得似乎可以当街刷大字,在头上插根草绳都无人问价。听说最近此地原来的衙门主管忝列东京府排尾,解决了身心两地分居问题,新来主管笃信老庄,无为而治,勤于闲逛,懒于打卡,以致此地门可罗雀,地价暴跌,产业全靠娱乐业支撑。好在此地免租免息还免税,没有黑帮也没有城管,那就占个位置,撒一回野,闲来说几句。
所幸这里的过客不乏精通诗词和音乐之人,可以借此机会讨教一些真知灼见,好比乡下人在路边搭一个草棚摆几碗大碗茶,随客取用,不知哪天偶遇某位阔佬高兴了,随手丢出些缺胳膊断腿的珠宝零碎,那也够乡下人几年买猪肉的开销,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那就吆喝几句吧。我只管自说自话,说到哪就算哪,谁都可以添油加醋,看看我们这大碗茶能喝出什么道道来。这大碗茶不光免费,还能无限续杯。只是,还是得看心情和时间,说不定就烂尾了。特别声明一句,以下都是我瞎猫撞死耗子的结果,属一家之言,只具抛砖的功能,不能当呈堂证供。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2 17:03
一.从音乐角度看《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读《诗经》,再读《楚辞》,感觉两者除了语言风格之外,在乐感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诗经》中《大雅》《小雅》《颂》大多是四言句式,而《国风》部分,虽然四言句格式的占大多数,但很多篇有三言的,五言的,甚至六七言的都有。周朝时,宗庙之音称为颂,用于祭祀;朝廷之音称为雅,用于宴乐;风土之音称为风,用于民间传唱。所以,《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是作为雅乐的唱词,而各国的《风》则本是民歌民谣之类的俗乐,形式和用词上没有《雅》《颂》那么严肃。但可以确认的是,《风》《雅》《颂》都是唱词,或者说,原本的诗都是可以唱的词。既然是唱词,诗句大多采用四言式那就应该是与音乐形式有关的,是方便传唱的格式。
从音乐的角度看,四言句式的诗歌,唱起来就是节奏感比较强,也比较庄重,节拍就是4/4拍或2/4拍。在春秋战国及之前的西周时代,重要的场合必须要“钟鼓齐鸣”方显排场的隆重。钟鼓都是打击乐,都是节奏感比较强的,这时的4/4拍或2/4拍吟唱就显得庄重优雅。而西周有一套严格的用乐管理制度,对于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都有严格的规定,《周礼》上说:“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至于这四声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在后面探讨中国古代乐理的五声十二律吕二十八调式时慢慢梳理)。这四声虽然是音乐声调,但吟诵歌唱节奏不当或出现跑调等混乱情况,则就可能犯了四声的禁忌。 看起来,古时候的唱歌大概不是什么好差事,还有杀头的危险。显然,在这种规定下,整齐划一的四言句式比较符合要求,吟诵起来也是最安全的。历代帝王的祭文,大多是四言句式的。
当然,《国风》里有些三言句式,就比较口语化,没那么正经。比如,《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那我们比较一下现代的民歌: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陕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这类句式,不管你怎么换词,都是一股大碴子味,很接地气,也不管用什么背景音乐,它就是庄重典雅不起来。但读起来却很有人味。
汉语是单音节有声调的语言,汉字也是一字一音。因此,读起来或者吟唱起来的时候,重音的落脚处只能是在某字上,而不像英文诗,比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重音在某字的某个音节上,可以把一个词拆成两半或更多,汉语就做不到,只能在某句的某个字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么,这个需重音读的字音,就很重要,要整齐要突出重点,那么,这个字就最好是押韵的,在音韵上显示句子的重心。这样,既能把要表达的意义在重点字词中显露出来,也能让美感在韵律中舒展。这其实是西周时的文化所崇尚的乐教。
而读《楚辞》,屈原的作品中,《离骚》七言句式,六言句式和五言句式混用;《九歌》大多六言句式,也是与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混用;而《招魂》就长短句都有。
楚辞是汉赋的前身,和诗的发展走的不是一条路子,其文化背景也不同。楚辞的长短句混合型句式和中原地区《诗经》为代表的的四言句式为主的表达形式不同,一言以蔽之:鼓点不同。
楚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中原的礼乐文化不同,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巫鬼文化。今天还可以在南方楚文化影响地区,看到巫鬼文化的形态。像湖南,贵州等地区的傩文化,土家族文化,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其节日歌舞主要内容就是祭祀,敬神,拜祖,求愿等。其乐器也是以锣鼓等打击乐器和芦笙,号角,笛子等吹奏乐器为主。音乐表现形式欢快,神秘,富有感染力。相比之于中原传统文化曲调,则变化很多,不拘一格,《周礼》中的淫声、过声、凶声、慢声等禁忌并不存在。歌词也是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最不同的是,节奏的变幻,鼓点并不总是规律性的。这就使得唱词也是或长或短的。
屈原的诗歌明显是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与中原文化有很大不同。比较明显的是,助词“兮”的运用不同。屈原的“兮”用在句中,是把握鼓点节奏的。而在句尾是用“些”“也”。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归来兮!不可以讬些。”《招魂》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九章》
“兮”字相当于我们今天在歌曲中的“啊”,我们不仅在句中看到,句尾也有。但屈原的句尾是用“些”。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楚詞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那么,作为禁咒句尾的“些”,唱起来就应该是长调和高音,按今天普通话读音就很难高起来。
屈原句尾的“也”,古读作ya,今天广东话的读法也还是ya,意思和“啊”“呀”差不多。
《诗经》里,“兮”既有在句中,也有在句尾。
《国风。邶风。绿衣》有句:“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国风。王凤。采葛》有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看“兮”“些”“也”在诗句中的位置,就可以知道配乐的鼓点落下的位置,也就能大概知道诗歌配乐的节奏和音高。
作者: 退休民工 时间: 2025-7-22 18:11
阿哩的诗词歌赋造诣颇深啊……
作者: 左手之方向 时间: 2025-7-22 19:42
楼主好字
如饮醇浆
^_^^_^^_^^_^
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时间: 2025-7-22 20:20
我萌渣男版主散沙团就爱四处乱逛。撩妹的撩妹。看帅哥的看帅哥。
完全不关心版面的死活。
只有好看的版友发了好看的贴子才能把我萌渣男一二三四五六号从千里之外吸引回来。比如此刻的宝藏男孩曾经的榜一大哥阿狸。
表情:捧着帝王蟹的首版哥。
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时间: 2025-7-22 20:45
阿狸的字千变万化妙趣无穷。雅有雅的端庄。平有平的亲切。
夫子讲课只会引一堆典再加百度抄来的制式说明书。看两行就让人忍不住弃文从食。
可爱的阿狸写的长篇大论却有本事从一处有趣连续跳跃到到另一处有趣。像一只只相连的抽屉。打开一只又忍不住还要打开另一只。
一只只抽屉盒子里尽是宝贝。乐理一点就透。琴声奏出喜闻乐见的共鸣音。只觉看不够。
表情:受益匪浅。
作者: 座有兰言 时间: 2025-7-23 11:13
本帖最后由 座有兰言 于 2025-7-24 11:56 编辑
上等文字!山中收藏学习。。
=================
(补)
入山后就刻意远离机器,享受活在人间的美好。白日上下班来回需要多出一小时车程,但夏季的山路带来你的享受绝对值得这点付出。晚间就更让人愉悦了,晚饭很随意,一碗粥或半只瓜,星星没上来,友人就纷纷来等茶了,陆陆续续地,少时三五,多时七八。不打牌也不喝令,纯侃,很吹牛的那种。昨天来了几个玩民谣的朋友,聊到了晚上近一点,困得不行,最后轰走。收拾完睡下,已近二点。
人间日子过舒坦了,其实真不太想离开。偶尔手机上来也大多是游客,看不到回复提醒。昨天见先生此一篇,深爱,当时回复也是手机登录。今天上电脑打算把先生这一篇打印出来细看(还有个目的是谈作为某一晚夜聊的谈资,感觉这篇一定是个好话题),登录了以后才看到先生后面的回复,迟复为歉,那个破旧帖就不顶上来了,这里回复一下。学术一层,欢迎任何形式的交流、质疑、探讨,尖锐一些都无关紧要。所以,先生不用太过顾忌,有言直言,方为快事!
PS:先生的歌,听了,好听,一入耳就知道是练家子。但我还是更贪看先生的字。
为字奉个茶
,等续篇===================
(再补)
还是纸质稿看得舒服,先生确实博古通今,学到很多,有一些我需要去考证一下。先说几个蹦出来的想法。
诗经与楚辞给我最大的区别,诗经也好,楚辞也好,主要因素无非三样,诗、乐、舞,但排列次序在诗与辞之间有所不同。诗经分类虽然多,说到底主要目的是汇报成绩,所以更多关注文字,内容为王;而楚辞更多的目的是取悦与许愿,自己做得如何不是很重要,主打一个讨好,所以更多关注感觉,情绪为先。杨荫浏老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曾对《诗经》中出现的乐器进行了统计,29种乐器中击乐器有21种,吹奏和弹弦的仅8种。这个配置给我感觉,诗经的乐器更注重控制节奏,而楚乐,从曾侯乙编钟这一个乐器就可以一窥其盛大,这是可以跨越一个八度,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的乐器。所以,无论从功能来看,还是从乐器来看,个人感觉,诗经可能更多是颂读,音乐地位相对弱,而楚辞是乐舞,音乐地位更强一些。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04
小声点,这里诗词歌赋造诣深的好几个,我可排不上号啊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06
你说你这一通夸,我得多写多少字啊?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09
见到兰言来,欣喜雀跃。写这些本来因你那篇而起,很希望见到你的意见。就当是闲聊,想到什么说什么。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14
你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太滋润了。我们不用客气了,直呼其名就可,称我为先生可不敢当,哈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19
你第三段的论述,我得再消化一下。这种讨论让人舒畅。今天又写了几句,你看看是否有可讨论之处。刚写完还没斟酌词句,先发出来吧。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20
二.诗的“被弦歌”
由此看,诗句的句式是为了配合音乐节奏,而主流音乐的节奏则是文化影响的产物。节奏像是一首乐曲的骨架,反映出一首乐曲的总体格调,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中,这种格调总是和文化价值观以及民族审美观结合起来的。“歪戴帽子斜穿衣,一看不是好东西”,我们的文化就是喜欢堂堂正正,整齐划一,天圆地方,对于出格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喜欢。体现在音乐节奏上,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特别是用于大典的曲子,至今都是崇尚雍容华贵,从容不迫的节拍。乐曲旋律固然重要,为了好听以及传达的意义,但节奏显然显示出了歌唱和演奏的初衷和态度。
想起了《尚书。舜典》里有一段记录: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白话一下就是:
舜帝说:“夔,任命你掌管音乐事物,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夔说:“呜呼!我愿意敲击石磬,使扮演百兽的舞队随着音乐的旋转起舞。”
说句题外话,因为这段文字,我一直怀疑《尚书。虞书。舜典》是伪作,因为舜的时代,应该还没具备八音。八音指的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质制作而成的乐器。最起码,舜帝时代还没有青铜器和铁器吧?西周时期的大钟,编钟之类乐器,用的是青铜,青铜器产生于商朝,舜帝那时是没有的。
不过,从这段文字起码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是认为诗歌是可以唱的,乐曲必须是和谐的,有秩序的,主导乐曲和歌舞的,是敲石磐。石磐其实就是石片做成的打击乐器,应该是在原始公社阶段就有的,那时没有皮鼓,没有金属做的种,敲石片应该是最可行的。想来,本来大概是部落里人们用来传递信息和警醒他人的,后来大概在拜神驱鬼等宗教活动中用来作为歌曲伴奏。
从主管音乐的夔亲自下场”击石拊石“,可见,把握节奏就是把握了一场歌舞的权杖。从现代哲学诸如福柯等人的理论角度看,这其实是对规训权力的把握,是对社会个体的规范和控制,是对秩序的管理。这大概也是西周时期以及后来被孔子的儒家所提倡的“乐教”(以音乐教化民众)的原因之一。
《诗经》据说本来有三千多首,后孔子编删精选出三百首,大概诗的节奏感也是一种遴选标准吧?而这种节奏,是需要符合当时的乐曲规范的。
根据墨子的记载:“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那就是说,《诗经》里的诗可以用来朗诵,弹奏,歌唱,舞蹈。也就是说,《诗经》里的诗,都有对应的乐曲和表现形式。《史记》里,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因此,诗皆能“被弦歌”,被弹奏演唱。这种状况直到唐宋词出现才被打破。而宋词后期的不能“被弦歌”,大概也是宋词式微被元曲取代的原因吧。
究其原因,可能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西域乐器和乐理的流入使得本土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理论产生了变化,从而也使得诗的形式产生变化,从《诗经》的四言句式转向五言句式。汉乐府诗的五言句式本采风于民间,也有七言句式和杂言句式,逐渐登堂入室,则就发展成了五言律诗,其背后原因则是为了合于宫廷宴乐的音乐曲调,而这时的宫廷宴乐演奏曲目已经有了西域乐器和乐理的掺杂。及至唐代,七言诗的兴盛,就不光融合了楚辞汉赋的句式特点,更有西域乐理和乐器的强势影响。像琵琶,羌笛,胡笳,箜篌,羯鼓等等。宋词的兴起,西域音乐和乐器的影响更是重要因素。
谈诗大概不仅要谈语言特质,也不能不谈乐理和乐器的影响,当然,符号的意义在符号之外,诗歌的意义或许也在诗歌之外。我想暂且放下意义的追寻,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乐理对诗歌表现的影响。
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时间: 2025-7-24 15:20
能者多劳!能写夺少就写夺少……表情: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31
那想起来就唠叨几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看便已知足。
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时间: 2025-7-24 15:37
诗词的美丽宏阔。可以用耳朵触摸。
长安三万里看到最后。程公公在大战后和高适分别时于马背上横剑膝头。以手击节奏。唱李白新诗。唱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眼前有画面。轻舟已过。万重山河。
表情:被弦歌。
作者: 啊哩哩啊 时间: 2025-7-24 15:53
你说的也是我想深究的:为什么会这样?
诗词,音乐在人的大脑激起的反应,肯定是和人的神经网络有关的。这也是全世界的人对诗歌音乐有类似反应的原因,或许这也是战斗鸡强调普世价值的一个理论依据,哈哈。
我想在后面琢磨一下这个问题:乐感和美感的大脑神经反应机制是什么?
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时间: 2025-7-24 16:08
你给高局推广普世价值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目测高局现在报名六星技校音乐系还来得及。你抓紧时间写讲义。等高局选修了你的诗词课。学会谱曲。就用音符代替语言。哼唱旋律表达价值并给倾听者灌输价值共鸣。省略多少剑拔弩张的眼神。
表情:这是一个和谐的网站。
作者: 夏小尘 时间: 2025-7-24 18:12
唐诗、宋词、《诗经》《离骚》.......都没深没浅地唱过,纪念学渣曾经到此一游。。。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