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关于音韵学的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8:53
标题: 关于音韵学的起源…
关于音韵学的起源…
文/时光深处
(一)引言
想不到汉唐间的三百多年乱世,佛教传来,文化及文字语言交流,汉语音韵学的萌芽由此而生而渐成气候…记得去年还戏作过一首绝句六朝幻梦,如下:
七绝 六朝幻梦
诗/时光深处
南朝四百八十寺,云散烟消剩几何。
乱世空门稍可慰,草根百姓盼求和。
2024/12/3修订
公元6世纪,由笈多文字衍生出悉昙体(Siddham),梵文的意思为“成就”,它是梵文书写体演化主流中的一个过渡状态,但却是唐初玄奘法师西行时期印度流行的梵文,并因玄奘法师传入印度梵语教学所用的《悉昙章》而得名,并在中国及日本保留至今,成为梵文的一个独特流派。此后的佛教密宗,严格要求用梵语语音念诵真言,引发了隋唐以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产生出了对汉字读音的反切注音法,从而扩大了汉语的流布…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8:55
(二)反切注音与切韵
“反切注音”和《切韵》之间的关系,其实密不可分,可以说“反切”是《切韵》最核心的技术手段之一。下面分点详细说明:
一、什么是“反切注音”?
反切是一种中古汉语常用的注音方法,最早见于东汉词典《说文解字》,后在韵书中广泛采用。
原理:用两个汉字分别代表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
前一个字取其声母。
后一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组合起来,就是第三个字(被注音者)的发音。
格式一般是:“甲切乙”,比如:“东,德红切”,表示“东”字的声母取“德”,韵母与声调取“红”,发音接近于[dong]。
二、《切韵》中的反切注音
《切韵》是一部中古汉语规范性韵书。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将反切系统化、标准化。
每一个被收录的字项,《切韵》都用反切注音法来标明其标准发音。
这种做法极大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也为后世语言学家“复原中古音”提供了依据。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反切是《切韵》注音的“工具”
《切韵》用反切方法,为所有收录汉字标注了标准发音,这在当时没有拼音、没有国际音标的环境下极为有效。
没有反切,《切韵》的整个分音体系就无法成立。
《切韵》发展和普及了反切体系
虽早期已有“反切”,但到《切韵》时发展为规范、系统、影响几百年的标准注音工具。
反切在《切韵》后的广韵、集韵、诗韵等韵书中,继续成为主流。
反切为后人复原历史语音提供线索
通过分析《切韵》的反切对,现代学者可以科学地推导隋唐汉字的声母、韵母和调值(即“中古音”)。
四、简明类比
“反切”就是古语的“拼音标注定律”。
“切韵”就是一本把“拼音法则”用在所有汉字上的权威工具书。
五、举例说明
如《切韵》里“东”字标为德红切
读音取“德”的声母(d-),取“红”的韵母和声调(-ong)
合起来“东”就是[dong]
简单总结一句
“反切”是《切韵》这本韵书给汉字注音的技术方法,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反切”就没有《切韵》的科学注音体系。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8:56
单说切韵可能不易理解,如与现代仍流行的平水韵比较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
下面来说说切韵与平水韵的关系…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8:58
(三)切韵与平水韵
“切韵”与“平水韵”都是中国古代汉语韵书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它们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所区别。下面梳理一下它们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
一、什么是“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朝(约公元601年),是古代汉语最有影响力的韵书之一。
主要用于规范汉字的音系、分韵、注音(采用“反切”法标音),为后世音韵学立下了基础。
它详细划分了音节的声母(声)、韵母(韵)、声调(平、上、去、入)等。
《切韵》共分193个韵部,成为后世韵书的蓝本。
二、什么是“平水韵”?
《平水韵》,成书于元代(约公元1324年前后),作者为江阴人刘渊等。
主要作用:为“诗词格律”尤其是“近体诗”作韵脚分部,影响极为广泛。
共分106个韵部(分为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
“平水韵”名因元代江西平水县人编辑。
三、“切韵”与“平水韵”的关系
1. 历史承继
“切韵”是“平水韵”的上游、理论与实际的基础。元代人编纂平水韵,所沿用的韵部格局直接建立在隋唐宋《切韵》体系与后续《广韵》《集韵》等韵书的分部、反切方法之上。
可以说,没有“切韵系统”,不会有“平水韵”的结构。
2. 内容差异
《切韵》以“注音、读音规范”为主,重点是确定标准音,供学者、佛经、正音之用。
“平水韵”则侧重服务于诗歌格律和押韵,整理后做了调整和合并——主要简化了韵部数、使其更适合诗词实用。
3. 韵部关系
切韵的193韵部经过《广韵》《集韵》等递次整理、融合,最后被简化、合并为“平水韵”的106韵部。
但平水韵的分部依据,很大程度继承了切韵、广韵系统(与今普通话有别)。
4. 实际使用上的联系
唐宋诗人用韵,一般以“切韵系”为准。
元明清及后人作诗押韵,多以“平水韵”为准。至今仍是古体诗词的主要押韵依据。
四、总结一句
“切韵是中国古音韵的开山鼻祖,‘平水韵’则是以‘切韵’为基础,经过简化合并后成为后世诗词押韵的标准。”
如果要作比喻的话,可以说:
“切韵就像汉字拼音的祖宗,平水韵就像经典诗歌用的‘押韵字典’——两者上下传承,但侧重点不同。”
………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9:01
*梳理了一下便于阅读…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9:28
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即入声的消失。而“平水韵”是有入声部的,在现今赏写古诗词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下面作些探讨。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09:29
(四)关于入声字音的演变
“入声”是汉语语音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演变对现代方言和诗词音韵格律影响颇深。以下作些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入声”?
“入声”是中古汉语(大致隋唐宋时期)中的四声音调之一(平、上、去、入)。
特点:
入声字以塞音(p、t、k)结尾,即音节收尾时气流被阻断,音较短促。
如:“百、急、国、发、麦、绣”等。
二、入声字的历史演变
1. 古代(中古汉语)
《切韵》等韵书明确列有入声。
入声字约有五百多个,主要以 -p、-t、-k 结尾。
2. 北方官话的变迁(普通话/现代汉语的前身)
随着语音演变,塞音收尾消失:
汉字尾音由-p、-t、-k消失,只余元音或鼻音。
入声字分流到平声、上声、去声,消失为独立声调。
例如,“白(bái)”入平声,“屋(wū)”入平声,“国(guó)”入阳去声,“急(jí)”入阳平声等。
到了现代普通话,入声消亡。
3. 南方方言的保留和差异
较多南方方言保留或残留入声特征:
粤语(如广州话)
入声独立存在,仍保留末尾-p、-t、-k。
例如:“百(baak3)”、“国(gwok3)”、“发(faat3)”。
闽南语/台语
残留入声,结尾-p、-t、-k 发音明显。
吴语(如上海话)、赣语、湘语等
有些存在弱化、合并的现象,但比普通话保留更多入声痕迹。
客家话
也大多能听出入声字结尾。
4. 入声的消失与格律诗
诗词格律、对仗、押韵仍有“入声韵部”,但普通话朗诵时很大程度按声调分流情况读(“平水韵”或“广韵”分类仍保留入声,北方话已无专门入声)。
现代人读古诗词时,南北方会有朗读差异。
三、典型举例
古代字音(入声 ending)现代普通话粤语闽南语
国 (kuok)guógwok3kok
百 (baek)bǎibaak3pek
急 (kip)jígap1kip
马 (ma) 入声mǎmaa5bé (古音)
四、总结
入声字本为以-p、-t、-k极收音节,短促有力。
北方官话/普通话已无入声,入声字各自流到平、上、去三声。
南方如粤语、闽南语等仍保留明显入声特征。
入声的改变深刻影响了现代诗词朗诵及方言分化。
作者: 茶香墨闲 时间: 2025-7-26 10:32
汉语言,博大精深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7-26 10:49
台湾地区似乎没有引入汉语拼音,也没有实行简化字,是否台湾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对我这个对古体诗词没有研究,在通俗一点就好了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25-7-26 15:36
学习。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17:28
下面介绍一下南曲和北曲的特点和异同,就能大致知道入声的演变历史过程了…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17:29
(五)关于南曲和北曲
南曲与北曲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戏曲(杂剧、南戏)音乐体制的两大重要分支,二者在地域、声腔、风格、语言音韵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而“入声”在它们的构建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以下作些较为详细的说明:
一、什么是南曲与北曲?
北曲,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代表剧种有元杂剧、散曲等。
南曲,最早兴起于南方,用于南戏,后发展为昆曲等南方剧种的音乐基础。
二、南曲与北曲的主要差异
1. 音乐风格与曲牌体系
北曲
风格豪迈、激越,节奏感比较强烈。
曲调短小,直接明快,适于表现大气、刚健的情感。
曲牌系统以北曲曲牌为主(如〔双调〕、〔仙吕〕等)。
南曲
风格婉约、柔美、委婉细腻。
曲调拉得较长,旋律优美流畅。
曲牌系统以南曲曲牌为主(如〔越调〕、〔南吕〕、〔正宫〕等)。
2. 语言和音韵特点
北曲
主要用北方民间口语(即元代北方官话/中原汉语),
音节简短,停顿明快。
入声字已基本消失,与北方音系演变一致。
南曲
主要用江南、苏州、嘉兴地区的方言。
音节较长、细腻,语气多婉转。
大量保留入声字的运用(尤其在韵脚、押韵上),与南方方言音系保留入声相符。
3. 韵脚与平仄
北曲
平仄不拘,押韵方式自由。
入声字因北方音系演变,已入平、入去、入上,不再单独成为韵类。
南曲
对音韵(包括入声)极为讲究,需要遵守声调、平仄等规定。
曲韵区分平、上、去、入(特别注重入声),谱曲时十分讲究音节和韵律搭配。
使得南曲在风格上更加婉转、动听。
4. 剧种与艺术表现
北曲:例如元杂剧、散曲,表现形式简练、直接。
南曲:如南戏、昆曲,注重抒情写意和旋律性。
三、南曲北曲与入声的关系
北曲反映的是北方汉语发展趋势(宋元后北方入声消失),曲调/押韵对入声无严格要求。
南曲保留了大量入声特点,押韵、行腔、节奏较多依赖入声字,这和使用地区的南方方言直接相关。入声是南曲旋律婉转、节奏丰富的“秘方”。
四、总结
北曲:节奏短促、豪迈、入声消失,语言上口,适北方语音。
南曲:旋律悠长、宛转细致、入声保留,是南方语音美感的载体。
入声字在南曲中有极高地位,是南北曲根本音韵差别之一。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6 20:12
(六) 南曲和北曲代表性的作品实例
下面分别举一例北曲代表作和南曲代表作,并简要点评其风格以及与入声的关系。
1. 北曲代表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
这是元代杂剧家的北曲小令代表,非常著名。
语言质朴,意象分明,音节短促明快,平仄变化自然。
押韵字以“家”“马”“下”“涯”为韵,属当时北方语音系统,原有入声字“马、下”在北方口音中已随声调分流,读起来合乎普通话语音。
整体风格豪放冷峻,情感外露,节奏感强。
2. 南曲代表作
高明《琵琶记·出队子》选段(昆曲)
一更鼓,声声催短鬓,
两地有心人,云山自阻隔。
谁料得,中秋无月影,
空教人老尽望乡白。
点评:
出自元末明初高明的《琵琶记》,是南曲古典戏剧的代表性片段。
文辞婉转,音节更细腻、冗长,有丰富的韵味。
以南曲宫调创作,许多字原为入声,并严格押韵,朗诵(尤其用苏州话、昆曲语音)入声音节分明。
用普通话读,仍能体会其委婉、抒情以及句尾的柔美尾音,适合南方方言音系。
3. 小结与比较
北曲,如《天净沙·秋思》,短促明亮,基本无入声,情感直接。
南曲,《琵琶记》等,旋律迂回婉转,入声音节仍有体现,适合作诗、曲、唱腔细腻、委婉的抒情表达。
作者: 卧云弄月 时间: 2025-7-27 03:44
跟着老师文字好好学习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7 18:02
据说民国时代决定“国语标准音”选定时仅微弱优势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主。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7-27 18:18
记错了,想当然了。
作者: 时光深处 时间: 2025-7-27 20:29
民国初年,语音标准究竟选“北音”还是“南音”,各有支持者。例如,江浙等地推崇苏州话“雅言”、南京话(明清时期有“南京官话”之称);北方学者主张以“北平话”为正。
1920年代,开过几次“国语统一会议”
最著名的是1926年“国音统一会”,确定以“北平语音”为主。
据传,会议最后投票结果“北方音”仅以1票微弱优势胜出,否则可能采用南京话/南方音系为普通话标准。
此事虽有些流传成分,但反映当时南北音系并无绝对主次之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