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判教
[打印本页]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8-11 14:06
标题:
判教
佛教的“判教”(又称“教判”)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一种教相判释理论体系。它的核心目的是解释佛陀一生所说的众多经典为何在形式、内容和教义上存在差异,并将这些看似不同的教法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定位与整合,从而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佛法整体观。
以下是关于判教的详细解析:
一、 判教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经典多样性问题: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产生了众多经典(如阿含、般若、法华、华严、涅槃、净土、密教等)。这些经典在教义重点、修行方法、对终极真理的阐释、乃至对佛陀本身的描述上,有时存在显著差异甚至表面上的矛盾。
佛陀权威的维护: 所有经典都被认为是佛陀亲口所说(“佛说”)。如何解释同一觉悟者会说出似乎不同的法?判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宗派建立的需要: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同的宗派兴起。每个宗派往往依据一部或几部核心经典立宗。判教为各宗派提供了理论工具:
证明自宗所依经典最为殊胜、圆满、了义。
将其他宗派所依经典纳入一个次第分明、由浅入深的体系,既包容它们,又将其定位在较低或较浅的层次上。
确立自宗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最高地位。
指导修行实践: 通过判教,修行者可以了解不同经典的教法层次、对应根机(修行者的资质)以及最终目标,从而选择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并理解其在整个成佛道路上的位置。
二、 判教的核心方法
判教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对经典和教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定位:
时间维度(“时”): 判定该经典是佛陀在哪个时期(如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所说的。认为佛陀根据不同时期听众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权(方便)至实(究竟)地说法。
教法内容维度(“教”):
教理深浅: 判定义理是浅显的(如人天乘、小乘)还是深奥的(如大乘空性、如来藏)。
教法权实: 判定是佛陀为引导特定根机众生而说的权宜方便之法(权教),还是直指终极真理的究竟了义之法(实教)。
修行法门: 判定经典所倡导的主要修行方法(如戒律、禅定、智慧、净土念佛、密法仪轨等)及其层次。
听众根机维度(“机”): 判定该经典主要是针对哪种根器(如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众生所说的。认为佛陀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
终极目标维度: 判定该经典最终指向的果位(如阿罗汉、辟支佛、成佛)以及成佛方式(如渐修、顿悟、他力接引)。
三、 汉传佛教主要宗派的判教体系
不同宗派因其立宗经典和思想核心不同,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判教体系。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判教:
天台宗(智顗大师) - 五时八教
五时(时间顺序):
华严时:成道后先说《华严经》,境界高深,只有大菩萨能懂。
阿含时:为小乘根机说《阿含》等经典,讲四谛、十二因缘。
方等时:引小向大,说《维摩诘经》等方等类大乘经典,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般若时:广说《般若》类经典,阐明空性,荡相遣执。
法华涅槃时:最后说《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和《涅槃经》(扶律谈常,收摄末代根机)。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是佛陀最究竟了义的教法。
八教(教化方式与内容):
化仪四教(教化方式):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化法四教(教理内容层次): 藏教(小乘)、通教(通大小乘)、别教(独菩萨法)、圆教(圆满究竟,即《法华经》所代表)。天台宗自居“圆教”。
华严宗(法藏大师等) - 五教十宗
五教(教理深浅层次):
小乘教:主要指南传上座部佛教和汉传阿含部经典。
大乘始教:空宗(中观派,如《般若经》)和有宗(唯识派,如《解深密经》),属大乘初级阶段。
大乘终教:讲如来藏、真如缘起,如《楞伽经》、《大乘起信论》,是通向圆满的终极教法。
大乘顿教:不立言说、直显心性、顿悟成佛,如禅宗思想(虽禅宗本身不重判教,但华严将其纳入此层次)。
一乘圆教:圆满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缘起,即《华严经》所代表的最高教法。华严宗自居“一乘圆教”。
十宗(教理主张细分): 对教理进行更细的十种分类,从“我法俱有宗”到“圆明具德宗”,对应不同的思想层次。
其他宗派的判教:
三论宗(吉藏大师): 主要依龙树中观学,判为“二藏三法轮”(声闻藏、菩萨藏;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强调破邪显正,以《般若》空性为了义。
法相唯识宗(玄奘、窥基大师): 依据瑜伽行派理论,主要判“三时教”:初时有教(阿含)、第二时空教(般若)、第三时中道教(唯识)。认为唯识义理最为究竟。
净土宗: 虽无严格系统的判教,但普遍接受“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提出)的区分,将依靠自力修行的法门判为“难行道”,将依靠阿弥陀佛他力救度的净土法门判为“易行道”,尤其适合末法时代众生。
禅宗: 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通常不建立繁琐的判教体系,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认为是最上乘顿悟法门。但后世有时会用“如来禅”(依经教)、“祖师禅”(不依经教)来区分。
四、 判教的意义与评价
积极意义:
系统化与整合性: 成功地将浩瀚繁杂的佛教经典和教义整合成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避免了表面矛盾带来的混乱。
包容性与调和性: 承认所有佛典的合理性和价值(都是佛陀应机说法),只是将其定位在不同的层次和阶段上,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
凸显宗派特色与优越性: 为各宗派建立自身理论体系和修行次第提供了强有力的框架,并确立了本宗所依经典的至高地位。
指导修行路径: 为不同根机的修行者提供了选择法门和了解修行次第的理论依据。
理论创新: 判教本身是汉传佛教僧侣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创造。
局限性与争议:
主观性: 判教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派立场和主观色彩,其结论(尤其关于最高了义经的判定)往往服务于本宗派。
历史性不足: 判教主要依据义理逻辑和宗教体验,而非严格的历史考证。其“五时”等时间划分与佛教发展的历史事实有较大出入。
复杂性: 一些判教体系(如天台八教、华严五教十宗)非常繁琐复杂。
可能引发宗派之争: 各宗都判自宗最高,历史上也曾因此产生争论。
五、 “判教”与“教判”
判教: 更常用,指整个教相判释的理论活动或体系。
教判: 意思与“判教”基本相同,可以理解为“教相的判释”或“教法的判别”。两者在绝大多数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指的都是同一套理论体系。
总结:
判教是汉传佛教为解决经典多样性、维护佛陀权威、建立宗派体系而发展出的独特理论工具。它通过分析教法的时间、内容、根机和目标,将一切佛典整合成一个层次分明、权实兼备的有机整体。以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最为系统和著名。判教体现了汉传佛教的高度智慧、包容精神和理论创新能力,对理解汉传佛教各宗派的思想特色和修行体系至关重要,尽管其主观性和历史性也存在一定局限。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8-11 14:09
判教是佛教术语,指通过分析经典义理深浅、说教时序等因素,对佛教典籍进行分类评析的体系,又称教判。其核心功能是调和经典思想冲突,确立宗派理论体系的优越性,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
判教体系通常从教法形式、义理层次等维度划分典籍。南北朝时期已有“南三北七”等分类法,隋唐时期形成代表性理论: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最高经典,提出五时八教框架,将佛说法分为五个阶段,并按教法形式与内容分为八类;华严宗则以《华严经》为圆顿教,构建五教十宗体系,按教义深浅整合佛教理论 [1]。
该思想起源于南北朝,早期各家分类标准不一,形成“南三北七”之说。隋唐时期,天台智者大师与华严法藏分别完善五时八教、五教十宗体系,通过经典分期与价值判定,确立本宗正统地位。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8-11 14:14
佛教经典的分类体系丰富多样,不同传统、学派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分类方法:
一、 按传承体系/语系分类(最常见和基础)
这是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方式,主要依据佛教传播的三大语系传统:
汉传佛教经典(汉语系):
核心: 以汉语翻译的佛经为主体,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印度、中亚)的经典。
结构: 主要依据中国历代编纂的《大藏经》。现代通行的是《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和《乾隆大藏经》(《龙藏》)等。
特点: 体系庞大,包含大量大乘经典(尤其是般若、法华、华严、净土、禅宗经典),也包含小乘经典(阿含部)和律、论典籍。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佛教祖师的著作(论疏、语录、史传等,称为“此土著述”)。
主要类别(以《大正藏》为例):
阿含部: 对应南传尼柯耶,是早期佛教的根本经典。
本缘部: 佛本生故事、譬喻等。
般若部: 大乘空宗核心经典,如《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
法华部: 《妙法莲华经》及相关经典。
华严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及相关经典。
宝积部: 汇编类经典集,如《大宝积经》。
涅槃部: 《大般涅槃经》等。
大集部: 《大方等大集经》等。
经集部: 无法归入以上大部的单行经,数量众多。
密教部: 汉传密宗经典(相对藏传较少)。
律部: 各种戒律典籍(如《四分律》、《梵网经》)。
释经论部: 解释佛经的论著(如《大智度论》)。
毗昙部: 小乘阿毗达磨论典(如《阿毗昙心论》)。
中观部: 龙树、提婆的中观论著(如《中论》、《百论》)。
瑜伽部: 弥勒、无著、世亲的唯识/瑜伽行派论著(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论集部: 其他重要论著(如《大乘起信论》)。
史传部: 佛教史、高僧传、圣地志等。
事汇部: 辞书、音义等工具书。
目录部: 经录。
此土著述: 中国、朝鲜、日本等地高僧的著作(论、疏、钞、语录、文集、忏仪等)。
藏传佛教经典(藏语系):
核心: 以藏语翻译的佛经为主体,后期有大量藏族高僧的著作。
结构: 主要依据《甘珠尔》和《丹珠尔》。
《甘珠尔》: 意为“佛语部”,即佛陀的言教(经、律)。相当于“经藏”和“律藏”。
《丹珠尔》: 意为“论疏部”,即印度论师对佛经的注释和藏族高僧的重要著作。相当于“论藏”的扩展。
特点:
保留了大量的后期印度大乘经典,尤其是密教(金刚乘)经典最为完备和系统。
论藏极其丰富,包含显教(中观、唯识)和密教的大量论释。
包含大量关于因明(逻辑)、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艺)、医方明(医学)、内明(佛学)的著作。
有独特的“伏藏”传统(如宁玛派)。
南传佛教经典(巴利语系):
核心: 以巴利语记载和传承的经典。
结构: 巴利三藏。
律藏: 僧团戒律和规章制度。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
经藏: 佛陀的教义。分为五部《尼柯耶》:
《长部》:较长篇幅的经文。
《中部》:中等篇幅的经文。
《相应部》:按主题分类汇编的短经。
《增支部》:按数目分类汇编的经文。
《小部》:内容庞杂的文集,包含著名的《法句经》、《本生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
论藏: 对经、律的系统性分析和阐释。包含七部核心论著,如《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
特点:
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经典体系。
主要代表上座部佛教传统。
内容侧重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戒定慧三学等根本教义。
不包含大乘经典和密教经典。
现代有《南传大藏经》的汇编。
二、 按传统“三藏”分类(基础教义结构)
这是佛教内部最古老和根本的分类法,为三大语系所共同承认(但具体内容不同):
经藏: 梵文 Sūtra Piṭaka, 巴利文 Sutta Piṭaka。
指记载佛陀言教(说法)的典籍。
核心内容是阐述佛教教义、修行方法、宇宙人生哲理。
例如:南传的五部《尼柯耶》,汉传的《阿含经》(对应尼柯耶)及各种大乘经,藏传《甘珠尔》中的经部。
律藏: 梵文 Vinaya Piṭaka, 巴利文 Vinaya Piṭaka。
指记载佛教僧团戒律和规章制度的典籍。
规范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的行为准则,规定僧团的运作方式(如受戒、安居、忏悔等)。
例如:南传的《律藏》,汉传的《四分律》、《十诵律》、《梵网经》等,藏传《甘珠尔》中的律部。
论藏: 梵文 Abhidharma Piṭaka, 巴利文 Abhidhamma Piṭaka。
指对经、律进行系统化阐释、分析、组织和发挥的论著。
通常由佛弟子(主要是菩萨或著名论师)所造,对佛教概念、名相、法义进行精密分析和逻辑论证。
例如:南传的七部论,汉传的阿毗昙论(小乘)、中观论、唯识论(大乘),藏传《丹珠尔》中的大量论疏。
三、 按教义属性分类(大乘佛教视角)
主要在大乘佛教内部使用,用以判释不同经典的教义深浅和应机对象:
判教: 中国大乘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对佛陀一生所说教法进行分判归类。
天台宗(智顗):
五时: 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按说法时间顺序)。
八教: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按教化方式)。
化法四教: 藏教(小乘)、通教(通大小乘)、别教(纯大乘)、圆教(圆满究竟之教)(按教法内容)。
华严宗(法藏):
五教: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按教义深浅)。
十宗: 对印度大小乘学派更细的划分。
三乘:
声闻乘: 以成就阿罗汉为目标,主要依据《阿含经》等小乘经典。
缘觉乘: 以成就辟支佛(独觉)为目标,通常认为也属小乘范畴。
菩萨乘: 即大乘,以成就佛果、普度众生为目标,依据各种大乘经典。
显教与密教:
显教: 指公开宣说、以显了文字阐述教义的经典(包含大小乘)。
密教: 指含有密咒、仪轨、象征性语言,强调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经典(属大乘后期发展)。在汉传、藏传中都有,但藏传最为系统和完整。
四、 其他分类方式
按篇幅和体裁: 大经(如《华严经》)、小经(如《心经》)、单行经、汇编经(如《宝积经》)、偈颂、散文、故事、譬喻、本生、授记等。
按主题: 般若类、净土类、法华类、华严类、涅槃类、戒律类、禅修类、唯识类、中观类、密法类(如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
现代学术分类: 学者们常结合历史、语言、文献学等方法,按成书年代、地域、思想流派等进行更细致的分类研究(如原始佛教经典、部派佛教论书、初期大乘经典、中后期大乘经典、密教经典等)。
总结:
语系分类(汉、藏、南) 是了解佛教经典全貌最实用的宏观框架。
三藏分类(经、律、论) 揭示了佛教经典最核心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判教分类 体现了大乘佛教内部对教法层次和适应性的理解。
其他分类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视角。
了解佛教经典的分类,有助于把握佛教思想的脉络、不同传统的特色以及浩瀚佛典的整体结构。没有一种分类是绝对完美的,它们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佛教经典宝库的博大精深。现代研究者和学习者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分类方式来定位和理解具体的佛教经典。
作者:
凡夫俗子
时间:
2025-8-11 14:21
以下是按 “三藏” 分类的详细说明:
一、 经藏(Sūtra Piṭaka / Sutta Piṭaka)
核心内容: 记载 佛陀的言教(说法、开示)以及部分重要弟子的言论(经佛陀印证认可)。
功能: 阐述佛教的核心教义、修行方法、宇宙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故事譬喻等。是佛法教理的直接来源。
主要特点:
以“如是我闻”开篇,表明是阿难等弟子亲耳听闻佛陀所说。
形式多样:对话体、偈颂体、叙事体等。
内容围绕“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无我”、“缘起”、“慈悲”、“智慧”等核心概念展开。
在不同传承中的体现:
南传佛教 (巴利语系):
五部尼柯耶 (Nikāya): 构成巴利语经藏的主体。
《长部》(Dīgha Nikāya): 较长篇幅的经文,如《梵网经》、《大般涅槃经》。
《中部》(Majjhima Nikāya): 中等篇幅的经文,如《中阿含经》。
《相应部》(Saṃyutta Nikāya): 按主题(如五蕴、六处、缘起、四谛等)汇编的短经群。
《增支部》(Aṅguttara Nikāya): 按法数(从一到十一)分类汇编的经文。
《小部》(Khuddaka Nikāya): 包含15部(或更多)体裁各异的经典集,如:
《法句经》(Dhammapada): 脍炙人口的偈颂集。
《本生经》(Jātaka): 佛陀过去生的故事。
《长老偈》(Theragāthā) / 《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 僧尼的修行体悟诗偈。
《经集》(Sutta Nipāta): 古老经文汇编。
《自说经》(Udāna): 佛陀有感而发的偈颂。
《如是语经》(Itivuttaka): “如是我闻”开头的短经集。
汉传佛教 (汉语系):
《阿含经》: 对应南传的《尼柯耶》,是汉传经藏中公认最古老的“小乘”经典(大乘也尊其为根本)。分四部:
《长阿含经》(Dīrghāgama) ≈ 《长部》
《中阿含经》(Madhyamāgama) ≈ 《中部》
《杂阿含经》(Saṃyuktāgama) ≈ 《相应部》
《增一阿含经》(Ekottarikāgama) ≈ 《增支部》
大乘经典: 数量庞大,构成汉传经藏的主体。依据核心思想或宗派归属分:
般若类:《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
法华类:《妙法莲华经》
华严类:《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土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
涅槃类:《大般涅槃经》
宝积类:《大宝积经》(汇编集)
大集类:《大方等大集经》
密教类(较少):《大日经》、《金刚顶经》
经集部:众多无法归入以上大类的单行经。
藏传佛教 (藏语系):
经藏主要包含在 《甘珠尔》 中。
包含:
南传《尼柯耶》/汉传《阿含经》对应的部分(但篇幅和重点不同)。
所有重要的大乘经典(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等)。
极其丰富和系统的 密教(怛特罗)经典,这是藏传经藏最显著的特点。密续按修行次第分为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二、 律藏 (Vinaya Piṭaka)
核心内容: 记载 僧团(出家众)的戒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 以及制定这些戒律的背景故事(“制戒因缘”)。
功能: 规范僧尼个人行为(戒条),管理僧团集体生活(僧伽制度,如布萨、安居、受戒、忏悔等),维护僧团的清净、和合与延续。在家居士的戒律(如五戒、八戒)也源于此,但重点在出家众。
主要特点:
详细规定了出家僧尼(比丘、比丘尼)应遵守的戒条(学处)。
包含了大量关于僧团运作的“犍度”(制度篇章)。
有“戒经”(核心戒条总结)和“广律”(详细解释戒条、背景、案例)。
在不同传承中的体现:
南传佛教 (巴利语系):
《巴利律藏》: 结构清晰,分为三大部分:
《经分别》(Sutta-vibhaṅga): 核心戒条的详细解释(比丘戒227条,比丘尼戒311条)。
《犍度》(Khandhaka): 僧团运作制度(如受戒、安居、布萨、衣食住行、纠纷处理等),分《大品》、《小品》。
《附随》(Parivāra): 对戒律的补充、分类、问答等,相当于手册或附录。
汉传佛教 (汉语系):
主要依据 “广律” 的翻译,有多个部派传承的律典:
《四分律》(法藏部): 最流行,中国南山律宗所依。
《十诵律》(说一切有部): 早期流行。
《摩诃僧祇律》(大众部)。
《五分律》(化地部)。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说一切有部)。
还有 《梵网经》(大乘菩萨戒的重要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大乘律典。
藏传佛教 (藏语系):
律藏主要包含在 《甘珠尔》 的“律部”。
主要依据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并融合了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三、 论藏 (Abhidharma Piṭaka / Abhidhamma Piṭaka)
核心内容: 对 经藏和律藏中的教义、概念、名相进行系统性分析、阐释、组织和理论化 的论著。
功能: 深化对佛法的理解,建立严谨的哲学体系,提供逻辑论证,辨析法义异同,指导禅修实践。是佛教学术化和精密化的体现。
主要特点:
高度抽象化、系统化、概念化。
大量运用定义、分类、范畴、逻辑推理、心理分析等方法。
通常由佛弟子(菩萨或著名论师)所造(非佛陀亲口宣说,但被视为佛法的延伸和合法阐释)。
在不同传承中的体现:
南传佛教 (巴利语系):
《巴利论藏》: 包含七部核心论典,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洽的体系:
《法集论》(Dhammasaṅgaṇī): 分类阐释诸法(心、心所、色、涅槃)。
《分别论》(Vibhaṅga): 详细分析蕴、处、界、谛、根、缘起等基本范畴。
《界论》(Dhātukathā): 讨论诸法与蕴、处、界的关系。
《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 对“人”(补特伽罗)的类型分析。
《论事》(Kathāvatthu): 批驳其他部派的错误见解(历史价值高)。
《双论》(Yamaka): 以正反问答形式辨析概念。
《发趣论》(Paṭṭhāna): 阐述二十四缘(条件关系)的庞大体系(最为复杂)。
汉传佛教 (汉语系):
小乘论藏: 主要是各部派(尤其说一切有部)的 阿毗达磨 (Abhidharma) 论典,如: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一切有部巨著)
《阿毗昙心论》
《俱舍论》(世亲著,综合各派思想)
大乘论藏: 极其丰富,构成汉传论藏主体:
中观派: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龙树、提婆著),《大智度论》(龙树著)。
瑜伽行派/唯识派: 《瑜伽师地论》(弥勒/无著?)、《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无著著)、《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世亲著)、《成唯识论》(玄奘编译)。
其他重要论著:《大乘起信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著,虽晚出但影响大)。
位置: 在《大正藏》中分布于“释经论部”、“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等。
藏传佛教 (藏语系):
论藏主要包含在 《丹珠尔》 中。
特点:
规模极其宏大,远超传统“论藏”范畴。
包含:
印度中观派、瑜伽行派所有重要论著及其注释。
印度因明(逻辑学)巨著(陈那、法称)。
对密续经典的详细释论、仪轨、修行指南。
大量藏族高僧(如宗喀巴)的重要著作(哲学、历史、修行、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
是藏传佛教显密教理体系构建的核心依据。
总结 “三藏” 分类的关键点
根本性: 是佛教最古老、最核心的分类法,体现了佛教知识体系的结构(教理、戒律、理论阐释)。
普遍性: 为所有主要佛教传承(南传、汉传、藏传)所共同承认和使用。
差异性: 各传承的三藏具体内容差异显著:
经藏: 南传限于五部尼柯耶;汉传包含阿含及浩瀚大乘经;藏传包含阿含、大乘经及最全密续。
律藏: 各传承依据不同部派的广律(南传巴利律,汉传多部派律,藏传根本有部律为主)。
论藏: 南传是七部巴利论典的封闭体系;汉传包含小乘阿毗达磨和大乘中观、唯识等论;藏传《丹珠尔》是超级庞大的论疏集成,远超传统“论藏”定义。
内在联系: 三藏相互依存:
经藏 是佛陀教法的根源。
律藏 是实践佛法的行为准则(尤其对僧团)。
论藏 是对经、律的深化理解和系统组织,是佛法的“学术研究”和“高阶指南”。
现代意义: “三藏”分类仍是研究佛教文献、思想史、不同传承特点的基础框架。学者和修行者都需要了解其基本结构。
理解“三藏”,就掌握了打开浩瀚佛教经典宝库最基础、最重要的钥匙。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