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如何从普世价值的角度批判张巡 [打印本页]

作者: 思想者    时间: 2025-9-4 10:40
标题: 如何从普世价值的角度批判张巡
本帖最后由 思想者 于 2025-9-4 10:43 编辑

如果你是一个普世价值派,应该这样对张巡展开批判:

张巡选择做一个畜生,问题的根本是国家的存在,

因为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愚蠢的爱国愚民和忠君思想,仿佛国家就是最神圣的东西,认为投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另一部分人就是可耻的,就是叛徒卖国贼,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爱国贼对国家的愚忠,在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大道面前,同样是可耻的小丑,

在所谓的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这一必将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社会形态面前,他们可以践踏最基本的人木又,残杀自己的同胞吃肉,他们所谓的顾全大局,顾的让人类对立残杀起来的狭隘的国家,而不是人类这个大局,

张巡选择了做畜生和大道逆贼,当然也选择了普世价值派对他的唾骂,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0:53
普世派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天堂里的没有国籍的道德真菌也叫外星不明生物体,呵呵
作者: 王者大道    时间: 2025-9-4 11:08
垃圾鹰 发表于 2025-9-4 10:53
普世派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天堂里的没有国籍的道德真菌也叫外星不明生物体,呵呵

我是普世派,喜食人间烟火,生活在中国社会,是中国籍,我提倡尊守望道德和法律,至于外星不明生物体,不清楚这回事,呸~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1:10
王者大道 发表于 2025-9-4 11:08
我是普世派,喜食人间烟火,生活在中国社会,是中国籍,我提倡尊守望道德和法律,至于外星不明生物体,不 ...

你这是俗世派。
普世派没有国家、民族和正义的概念,只有自己舒不舒服的自我感觉。

作者: 思想者    时间: 2025-9-4 11:46
垃圾鹰 发表于 2025-9-4 11:10
你这是俗世派。
普世派没有国家、民族和正义的概念,只有自己舒不舒服的自我感觉。

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最不正义,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1:46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张巡守睢阳的事迹始终笼罩着道德争议的迷雾。这位唐代将领在安史之乱中率领七千军民死守孤城十个月,最终以人肉为粮的极端手段保全江淮屏障,却也因此招致后世持续千年的伦理质疑。当我们审视那些最激烈谴责张巡的群体时,会发现其构成呈现明显的阶层分化特征:道学家们以存天理灭人食为武器,将这场军事奇迹解构为反人伦的暴行;寒门士大夫则从民生凋敝的角度,指责其牺牲庶民保全士族的阶级本质;而民间舆论场中,更流传着张巡嗜杀成性的妖魔化叙事。这种批判立场的多元性,本质上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战争伦理、生存权与集体利益之间平衡点的根本分歧。 在张巡守城的道德争议中,道学家的批判体系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征与时代局限性。以宋代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群体,将张巡人肉为粮的极端行为置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框架下进行解构,认为其突破人伦底线,使文明社会退归禽兽之境。这种批判本质上源于理学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绝对化认知——当张巡选择牺牲部分平民保全江淮百万生灵时,道学家们却执着于食人者必被食的因果律,将战争中的非常规生存手段等同于道德沦丧。值得注意的是,道学家的谴责往往伴随着对张巡战功的刻意淡化,如《宋史》中刻意突出其杀妾飨兵的细节,却对守城十个月阻断叛军南下通道的战略意义语焉不详。这种选择性的道德审判,反映出理学思想在军事伦理领域的僵化:当面对战争与生存的两难困境时,道学家们更倾向于维护抽象的人道原则,而非考量具体历史情境中的集体存续需求。明代王阳明虽在军事实践中强调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但其门人仍将张巡作为反面教材,可见理学批判体系对张巡守城评价的持久影响力。 与道学家从抽象伦理角度展开的批判不同,寒门士大夫的谴责往往带有鲜明的阶级批判色彩。唐代以降,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大量出身低微的士人进入官僚体系,他们从自身阶级立场出发,将张巡守城的争议解读为士族集团对平民生命的漠视。在《新唐书》等史料中,这类批判者特别强调守城期间士大夫阶层优先获得食物配给,而普通士卒被迫食人的细节,以此构建上层牺牲底层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叙事。北宋改革派政治家如王安石,在其变法论述中多次引用张巡案例,暗指保守势力为维护既得利益不惜牺牲民生,这种借古讽今的批判方式,使得张巡守城逐渐成为政治斗争中的道德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寒门士大夫的谴责往往与对唐代门阀制度的整体批判相勾连,他们将张巡守睢阳视为士族特权制度的极端表现——当江淮士绅通过张巡的军事成功保全自身财富时,底层民众却沦为维持统治的工具。这种阶级视角的批判,在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而进一步发酵,李贽等思想家甚至提出守城之暴甚于叛军之乱的激进观点,反映出寒门知识分子对战争伦理中权力结构的深刻质疑。 与士大夫阶层的理论化批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社会对张巡守城的妖魔化叙事。在茶馆酒肆的闲谈和戏曲话本的演绎中,张巡逐渐被塑造为嗜血屠城的暴君形象。明代《睢阳志异》等野史记载中,出现了张巡以人肉为乐,每日必食童男童女的夸张描写,这种文学加工显然脱离了历史语境,却深刻反映了民众对战争极端行为的恐惧。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批判往往呈现出地域性特征——江淮地区百姓虽然受益于张巡阻断叛军的军事成果,但在口耳相传中却强化了守城期间食人惨剧的记忆;而北方民间则通过《骂张巡》等俗曲,将这位将领塑造成引发人相食乱世的罪魁祸首。这种集体记忆的扭曲,本质上源于普通民众对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当官方史书强调战略意义时,民间更关注个体生命的消逝,于是张巡的军事决策被简化为赤裸裸的生存暴行。清代《聊斋志异》中《张不量》篇甚至虚构张巡死后化为食人鬼的志怪情节,这种超自然叙事折射出民间对战争伦理的朴素判断——任何突破人伦底线的行为都将遭到报应。与士大夫的阶级批判不同,民间舆论往往将张巡守城视为权力滥用的一般案例,其谴责力度虽更激烈,却也因缺乏历史细节的支撑而更具情绪化特征。 当我们穿透历史迷雾审视这场持续千年的道德审判时,会发现张巡守城争议的本质,实则是不同社会群体对战争伦理认知的深刻分歧。道学家们以绝对化的生命伦理为标尺,将非常时期的生存策略斥为人伦崩坏;寒门士大夫则透过阶级棱镜,将军事决策解读为特权阶层的自我保全;而民间叙事更以情感化的方式,将复杂历史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这种多维度的批判恰恰证明:在战争与生存的极端情境下,任何单一的道德评判标准都显得苍白无力。张巡守睢阳的悲剧性在于,他不得不在文明存续与人性底线之间做出抉择,而每个时代的谴责者其实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困境——用当下的伦理框架去苛责历史人物在非常态下的非常之举。这种批判的多样性本身,或许正是人类对战争伦理认知不断深化的证明:我们既无法接受以人肉为粮的生存逻辑,又难以否认保全文明火种的战略价值。张巡守城争议留给后世的启示,或许不在于判断其行为对错,而在于警示我们:当战争撕开文明的外衣时,任何简单的道德审判都可能是对历史复杂性的粗暴简化。 以上是对张巡守城争议中批判者群体的多层次剖析,揭示了不同社会立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差异化解读。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1:48
思想者 发表于 2025-9-4 11:46
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最不正义,

你看看六楼AI的解读,很全面很客观,战某鸡充其量是个两脚书柜。

作者: 王者大道    时间: 2025-9-4 12:24
我的生活我定义
我讲我是普世派,我就是普世派
怎么,普世派还需要门票?!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2:35
王者大道 发表于 2025-9-4 12:24
我的生活我定义
我讲我是普世派,我就是普世派
怎么,普世派还需要门票?!

民科可以这么玩。

作者: 王者大道    时间: 2025-9-4 12:46
我不懂民科
你玩你的外星飞船去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3:56
王者大道 发表于 2025-9-4 12:46
我不懂民科
你玩你的外星飞船去

6楼字儿有点多,你看看你们的道德真理超越了古人没有?

作者: 战斗鸡    时间: 2025-9-4 17:00
垃圾鹰 发表于 2025-9-4 11:46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张巡守睢阳的事迹始终笼罩着道德争议的迷雾。这位唐代将领在安史之乱中率领七千军民死 ...

李贽等思想家甚至提出守城之暴甚于叛军之乱的激进观点,反映出寒门知识分子对战争伦理中权力结构的深刻质疑。 与士大夫阶层的理论化批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社会对张巡守城的妖魔化叙事。在茶馆酒肆的闲谈和戏曲话本的演绎中,张巡逐渐被塑造为嗜血屠城的暴君形象。明代《睢阳志异》等野史记载中,出现了张巡以人肉为乐,每日必食童男童女的夸张描写,这种文学加工显然脱离了历史语境,却深刻反映了民众对战争极端行为的恐惧。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批判往往呈现出地域性特征——江淮地区百姓虽然受益于张巡阻断叛军的军事成果,但在口耳相传中却强化了守城期间食人惨剧的记忆;而北方民间则通过《骂张巡》等俗曲,将这位将领塑造成引发人相食乱世的罪魁祸首。这种集体记忆的扭曲,本质上源于普通民众对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当官方史书强调战略意义时,民间更关注个体生命的消逝,于是张巡的军事决策被简化为赤裸裸的生存暴行。清代《聊斋志异》中《张不量》篇甚至虚构张巡死后化为食人鬼的志怪情节,这种超自然叙事折射出民间对战争伦理的朴素判断——任何突破人伦底线的行为都将遭到报应。与士大夫的阶级批判不同,民间舆论往往将张巡守城视为权力滥用的一般案例,其谴责力度虽更激烈,却也因缺乏历史细节的支撑而更具情绪化特征
-------------------------------
       脑子一团浆糊的蠢货,这些资料恰恰就是打脸你所谓古人实然和今人应然超时空对话的。

       我之前早就教导过你,今人对张巡吃人的批判,未必就是今人才有的道德,而恰恰是古今同一的普遍人性标准。这些资料就是古代民众对张巡吃人的道德抨击和情绪宣泄。
作者: 垃圾鹰    时间: 2025-9-4 17:12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9-4 17:00
李贽等思想家甚至提出守城之暴甚于叛军之乱的激进观点,反映出寒门知识分子对战争伦理中权力结构的深刻质 ...

这些人的批判哪个带上了不主流?你的批判在那些古人体系中连个屁也算不上。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