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温情而诡异的宋辽关系——不可复制的大国外交(更新4) [打印本页]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19:56
标题: 温情而诡异的宋辽关系——不可复制的大国外交(更新4)
本帖最后由 尝曰 于 2025-9-10 17:53 编辑
宋朝应该都比较熟悉,连北宋南宋算一起,建国于960年,灭亡于1279年。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我指的只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的历史,一切从简吧,只是学个脉络。在这样的历史构架中,我们会习惯于唐宋元明清这样的说法,连卖酒的、卖汽车的都要搭个噱头。潜意识当中,我们会以为宋朝也是像汉唐明清一样,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这种说法也不算错,如果单是从文化来说,宋朝确实做到了延续汉文明的道统,延续了儒家文化,在作为中国文明传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从政权和疆域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残缺的文明,哪怕是在中原这片汉文明发源地和文明启动的策源地来说,终宋一朝,也未能完全统一。甚至被这片土地的异族,我们以为的蛮夷也曾经一度认为宋朝无非是和自己一样的儒家文化的分支之一。
蛮夷入华夏则华夏之 —— 从儒家观念来说,确实没毛病。更久远的历史上,对于商朝来说,周也是蛮夷。战国之际,楚国何尝不是中原文化心中的蛮夷。(顺便说一下,楚国在当时,是不是有点像欧洲的俄罗斯)
刚才说到的异族之一,就是契丹(为什么说之一呢?因为女真也是这么看待宋朝)
比起宋朝,如果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契丹是小字辈,在唐初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且长期依附于突厥和回纥。但是作为一个政权来说,资格就老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的时候,还是五代的后梁时期,是五代的开端,比北宋立国早了半个世纪。大家熟悉的儿皇帝后晋石敬瑭,因为做皇帝心切,捐献了让汉民族和北宋历代统治者心疼了一个多世纪的幽云十六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一带。曾经的燕赵悲歌只能作为一种诗词的余韵成为一个民族和政权长久的伤痛。
再现实一点来说,北宋自立国之后,就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地缘政治存在。北宋建都于开封,除了黄河,无险可恃。可以说,在与生死敌国契丹之间,只隔着辽阔平坦的华北平原。
所以,从宋朝立国开始,统治者的政治尊严、国防安全的需求、儒家文化的大一统意识,都让宋辽之间(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成为不死不休的宿命之敌。
太祖初立宋朝,其策略是先南后北,并不是太祖的仇恨值和领土渴望度不高,只不过我们作为历史的评判者,可以猜测,平定南方后蜀南唐等南方政权之后,宋朝才会获得更大的军事纵深和经济支持。
宋太祖和他的兄弟太宗合伙做到了这一点,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北伐契丹——时机已到?
后世评价,赵家两代皇帝,比较起来,从权谋来说,不分上下,从大局观来说,赵二不及赵大远矣。
于是后来就有了雍熙北伐,就有了赵光义驴车漂移高粱河车神的美称。
从此,仇恨的记录上不仅是政治和地缘,又为赵氏子孙增添了祖宗之耻的伤疤。
再往后,就是澶渊之盟。契丹不胜而胜,宋真宗被强迫亲征,据说宋军以八牛弩射杀契丹主帅。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签订了一个弱势的澶渊之盟。(忽然想起了《尼布楚条约》)换来了宋辽之间一个多世纪的和平,于是宋真宗就可以在余生中反复庆祝,西拜后土,东行封禅来将屈辱包装成可以炫耀的功绩(未必是开丧事喜办之先河,至少是杰出代表)。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19:57
我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经常跑题,其实真的不是故意的,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只是循环重复。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19:57
抛开科技含量,大家看今天国际关系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19:58
特朗普不会看中国历史,因为他不屑,但是他必然看过欧洲历史,在他们看来,天下就是欧美,就像当年我们看来,天下就是华夏。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19:59
为啥我写完了,从word粘贴过来,就会显得混乱呢
作者: 沈眉珊 时间: 2025-9-7 20:08
给你编辑了。
以后在黏贴之前,先把右上角的纯文本打个√,再黏贴,就很好编辑了。
黏贴之后,选择全部文字,再点编辑栏上方的“自动排版”,就好了。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20:16
这个好像很复杂,我得努力记住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20:18
今天翻翻笔记,梳理了下思路,开了个头,有点累,所以我需要去打游戏,植物大战僵尸。
作者: 蒙衣客 时间: 2025-9-7 20:24
顶帖
作者: 雁过无声 时间: 2025-9-7 20:28
先生是历史老师吗?
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在关注明史。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20:44
可能我有点挑剔吧,我觉得明朝那些事,有点太琐碎。
看明朝,会让我们更好理解的。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20:50
植物大战僵尸,又没打过那一关,很生气。
我想把植物僵尸联系到宋辽之间,发现不太好弄,就算了
不能硬扯。
对了,想着想着,我觉得,好像这个话题,好像啊,很适合明清之间啊。
那个蔫头巴脑的植物,以为自己就是向日葵,是太阳的干儿子,但是那边的僵尸,无所谓啊,就这么直勾勾地冲过来了。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7 20:57
好像可以另开一篇,明朝植物在余晖下的闪光——满清又一大波来了
作者: 佑依 时间: 2025-9-7 21:23
那时游牧民族强盛,铁骑踏到欧洲
作者: 杀手 时间: 2025-9-7 22:24
好渊博
作者: 东北虎 时间: 2025-9-7 22:59
辽宋夏金。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奇怪的存在。富有而憋屈地活着。
作者: 茶香墨闲 时间: 2025-9-8 11:29
我去北京小汤山玩,听老乡说,当年大辽萧太后就在这一带活动,不知真伪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8 21:04
这个应该是有的
萧燕燕啊,她的爱情故事,会让今天的人们更理解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8 21:15
本帖最后由 尝曰 于 2025-9-8 21:16 编辑
其实,一直说到这里,还都是在铺垫,写这么多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渲染宋辽之间的宿命仇恨,有了这样的铺垫,读者(假如有读者的话)才会更深地体会到宋辽两国从宋仁宗开始的脉脉含情的国际关系是多么诡异。
虽然最近看宋史多了点,并不是意味着我对其它时期的历史完全无知,我得承认,我确实看书少,也得欣慰得说,我看了点书。
在宋朝之前,甚至可以说在宋仁宗之前,我确实没有看到敌对的两国之间有这么难以用今天思维理解的关系。
我无法穿越,但是我知道,我们现在的理所当然,可能在某个历史时代就是大逆不道难以理解。
同理,也许当时的理所当然让今天平庸如我,也会无法理解。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两国的百姓和大臣们估计都会弹冠相庆,用错词了,老百姓是没有冠可弹的,或许会弹脑门吧。
《澶渊之盟》的背景了意义了是另外一个话题,我现在想说的就是,这确实是一个符合儒家思想的和约。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毕竟契丹这个民族形成的年代太早了,被汉民族的儒家文化浸泡地也足够久。于是以儒家文化为前提的和约在双方看来,实在没有什么违和感。
你能想象,欧洲的百年战争,或者三十年战争,双方的和约有一条是两边论辈分吗?
在儒家思想看来,凡是战争,必然不义,以战争获利,简直是背弃大义,所以,我们从来不提战争赔款的事。
但是,双方都接受了,而且都有点迫不及待,曹利用签约归来,宋真宗马上询问赔款金额,老曹大概是跑得喘不过气了,以手加额,伸了三个指头,宋真宗大怒,三百万吗?你是怎么办事的。曹利用喘过气说:官家,是三十万。真宗长出一口气说,确实不多。
这告诉我们,在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特别是买大件的时候,别直接给那些精明的销售透漏自己的消费底线。
作者: 茶香墨闲 时间: 2025-9-9 09:49
握好底牌很重要呀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9 20:44
然后呢,天下太平——以双方的认知来说,宋和契丹加起来就是天下了。
已经开了科举,极端崇拜宋文华的契丹族和以儒家文化正统传承者自居的大宋,当然会很守信用地遵守这样的和约。于是,战争结束,在必要的互相提防之余,双方就开始了温情脉脉的国际交流。
这种交流,在宋仁宗临朝42年间,终于达到了前后没有朋友的国际关系的范例。让今天的特朗普大统领和普京等大帝看到之后也会为之汗颜。
首先是一些礼节性的来往,今天看纯粹是礼节性,或者叫做国际惯例,这个国际,国际上普遍理解为西方创立的外交基本准则。但是,当时可以说是在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下,宋辽双方共同开创的外交先例。
这些礼节性往来,甚至不能仅仅说是一种礼节。既然双方论了辈分了,那自然就是亲戚,既然是亲戚,那一样会有亲情。宋辽之间(当时还是宋和契丹),这种亲情都不仅仅是形式了,说一句含情脉脉,真情往来,真不算夸张。
双方的国家大事一定是要有所表示的,搁到今天就是比较亲的远房亲戚之间,对方有啥红白事,一定是要有所表示的。某一方皇帝即位,要派使节庆贺,这个可以有,今天也是这样,不管你事先支持谁,但是对方一旦当选,我们哪怕纯礼貌地,也得发个贺电。如果是白事,也一样不马虎,你家的皇帝崩了,那样衷心表示哀悼,你家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崩了,也是一样要专门派使节吊唁问候的。这种吊唁已经不是纯粹礼节似的,你敢想象,川普挂了,普京大帝号令一声,全国放假,降半旗致哀?但是,宋仁宗期间,就是为了对方皇帝的去世,辍朝七日,就是放了个假为对方举哀。
为什么说,这种哀悼不是纯粹礼节式的。因为《宋史》记载,宋真宗仁宗去世,对方的耶律洪绪驾崩,双方都是真诚互派使者,反复索要对方的遗物留作纪念。有时,一方皇帝驾崩,不等对方索要,主动把自己这边死者的遗物遗像送给对方留念。
你把这叫做敌国?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9 20:45
溜达着写点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10 17:52
宋辽(契丹)之间,崛起的国家西夏,至今已经都埋没在史书中了。关于西夏的立国,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来论证了,确实也很有趣味,但不是这个话题的重点。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中,西夏只是个参照物。
放到今天的国际形势中,你也可以猜测到,在两个强国之间的小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
无非是左右摇摆,来换取左右逢源。我写到这有点忍不住地想说说西夏的立国史,都写了几句了,又删除了——因为会冲淡主题。这回,还是先把西夏当作一个论证论点的小论据吧。
但是为了服务这个话题,还是简单说下,西夏和宋辽之间的关系。
从政权渊源来讲,西夏脱胎于北宋,类似于唐朝的少数民族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李继迁到赵德明到李元昊,几代人都是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在叛乱安抚再叛乱之间反复横跳,以便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经常是刚刚受过封赏安抚,马上就叛乱入侵,然后北宋政府兴兵征讨,接着西夏求和纳贡,宋朝再接着封赏安抚。
但是叛离了北宋,又不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北宋,只好再依托契丹,获取政治军事上的平衡。
不过有趣的也就在这里了,我看《宋史》,无论宋辽,在对西夏进行军事行动之前,都是要给对方打个招呼,甚至做个正式的通报的。是不是很像后世,要是某大国要对某个周边的小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之前,也是要给其他同级别的大国打个招呼的——我不是针对你啊,你可别产生误判。
于是,西夏经常依赖辽国私下的军事支持对抗北宋,但是北宋每次对西夏进行惩戒的时候,也要通报一下契丹,而契丹因为西夏有时的不乖顺攻打西夏的时候,也要给北宋通报一下。
西夏的国民,枉有铁鹞子纵横无敌,但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该是多么憋屈,是不是也会生出弱国无外交的哀叹。
作者: 尝曰 时间: 2025-9-10 17:53
出去喝酒之前,再整点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