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故道新行一一从方氏孤儿到双忠祠 [打印本页]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1:18
标题: 故道新行一一从方氏孤儿到双忠祠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25-9-23 12:19 编辑

  前日山行,阴。静水叹道:三个月来头回觉得有点冷。在公交车上看见路边骑行者有披雨披的。天阴得很彻底,偶有飞沫触面,或是情不自禁的在坠落中碎为齑粉的雨滴。所见所触如是,而能坚信这是一个远足不必带伞的阴天,我也不知道这份信任感哪里来的。天含了海量的水而不落一滴,真是个奇迹。
  这次三人行,因为桃桃念叨了一句:很久没吃小笼包了。我说:周六跟我去爬山,小笼包管够。桃桃点点头。
  上了盘山路,静水抛出一个话头。她最近迷上三星堆考古,然后沿江顺藤摸瓜查到了两家的族谱,又在某公号上查到老家祠堂的一张照片。静水说:我给你爸看,这是不是你老家的祠堂老家的人,他说不知道,不认得,结果隔了一天,他在上面看到了你爷爷,还有好几个人也都认识,这个事,十一回去,我要跟你爷爷讲,告诉他,他上网了。
  桃桃问:怎么回事?
  我说:方孝孺,知道吧,就是大明朝的第一读书种子,唯一被灭了十族的那位,灭族的时候,负责拿人的是我们祖上的一位,他同情方孝孺,把他的小儿子藏了起来,还有文稿。有个台州人知道这件事,便在街上装疯,在我们祖上经过时拦路唱赵氏孤儿,祖上说,是个疯子,把他赶走,这样演了两遍,祖上知道他的意思,便把方孝孺的遗孤连同文稿托付给他,那人连夜跑回浙江老家去了。方氏的后人忘不了这个恩情,一直在查这个救命恩人,前两年被他们查到了。两家的后人在祠堂正门留影记念这件事。族谱上记这位老祖,就记了这一件事,并且为他单开一门。
  桃桃说:那个装疯的人知道,别人也可能知道吧?
  所以这件事情非常危险,这是欺君,也可以灭九族。
  那要是败露了,岂不也没有我们了?
  是的,所以这件事情非常难得。赵氏孤儿,那是两个家臣,他们为赵家卖命虽然也很难得,但那是他们的命。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做成同样的事,就更难得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可能是被方孝孺感动了吧。德不孤,必有邻。
  我们家族现在有多少人?
  我们这一支,同县的据说有八万多。
  他们呢?
  不知道,也差不多吧。
  也就是说因为这一件事没有败露,才有这么些人。
  是啊。就象这片山林,有些树被风吹倒了,倒掉的树空出的地方并不会一直空着,过两年就又补上了,看不出有树倒掉。树每年产许多种子,种子能在别处成一棵树,几率很小,就象一个人流落到异地,化成一族,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不觉翻山越岭,云里雾里地一直在聊历史的脉络以及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造成的周期轮回,人类有没有希望,对于这一本能的改造有哪些人作过哪些努力。对这一本能的底层逻辑有所触动的,只有宗教与信仰了。
  下山至古镇,桃桃说:我们老师说唐朝有个很厉害的将军,叫什么应,这边有他的祠堂。
  我问:历史老师吗?
  不是,是语文老师,阅读理解有篇文言文讲到的,在《新唐书》里,你知道吗?
  你这提示也太简略了,说点细节。
  他打仗的时候,会出现在每个士兵的身后。
  张巡。
  对对,张巡,这边有他的祠堂吗?
  有啊,就在前面,张中丞庙,你小时候我们一起去逛过的。
  他是无锡人?
  不是。
  那为什么这里有他的祠堂。
  因为这个地方上的人以前觉得受过他的保护,而且期望一直受他这样的保护。全国各地有许多记念他的庙,又叫双忠祠,都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吧。睢阳之战两个领头的人,张巡和许远,还有雷万春,南霁云......
  呵,南霁云,他箭法很厉害。
  看见小笼包招牌,便站住了。午餐点了二两小笼三碗面,饭后忘乎所以,并未往前几步揖一揖张中丞。
  双忠祠内有古银杏两株,待到赏银杏时吧。

  9/22

作者: 河海森林    时间: 2025-9-23 11:37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5-9-23 11:51

人类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确实跟树有点像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1:53
问:双忠祠的数量及区域分布

DS:
双忠祠(主要供奉张巡、许远,有时也包括南霁云、雷万春等睢阳殉难将领)的数量和分布,是中国民间信仰和忠烈崇拜的一个独特现象。

由于历史上祠庙的兴废、名称差异(如双忠庙、双忠祠、协忠庙、昭忠祠等)以及地方志记载的疏漏,很难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全国总数。但根据现存史料、地方志记载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总体数量估算

综合来看,历史上曾存在过的和现存的双忠祠数量相当可观。保守估计,有文献可考的双忠祠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有数百座。一些学者根据地方志统计,其踪迹遍及明清时期的十几个省份。

主要分布地域及特点

双忠信仰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

1. 核心区:东南沿海(福建、广东、台湾)

这是双忠祠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 福建: 尤其是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厦门),双忠信仰极为兴盛。这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 移民带入: 唐代中叶,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平定“蛮獠啸乱”,并定居开发漳州。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将家乡对张巡、许远等睢阳英烈的崇拜带入福建,并奉为保护神。
  · 抗倭需求: 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倭患严重,张巡、许远作为英勇善战、誓死守卫的象征,被民众和官兵尊为“保境安民”的神祇,大量建祠祈福。
  · 典型代表: 泉州各地的“文武尊王”庙(张巡为“武安尊王”,许远为“文安尊王”)非常多。
· 广东: 特别是潮汕地区,其信仰热度与闽南不相上下。
  · 文化同源: 潮汕地区与闽南在文化、语言、移民史上联系极为紧密,双忠信仰也随之传入。
  · “双忠圣王”信仰: 在潮汕,张巡、许远被尊称为“双忠圣王”。最著名的是潮阳的棉城双忠庙,香火鼎盛,影响深远。
  · 分布: 在潮州、汕头、揭阳等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双忠祠庙。
· 台湾:
  · 闽粤移民的传承: 台湾的双忠信仰完全由闽南和粤东移民渡海传入,是故乡信仰在新家园的延续。
  · 广泛分布: 在台湾,通常称为“张巡庙”、“大使公庙”或“双忠庙”,遍布全岛,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重要区:中原及周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

· 河南: 作为张巡、许远殉难之地(商丘古称睢阳),以及中原文化的核心区,自然有纪念祠庙。除了商丘本地的祠庙外,省内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 安徽: 张巡的故乡是南阳(今属河南),但安徽与河南接壤,且历史上同属中原文化圈,也有不少双忠祠。
· 江西、湖南: 这两省是历史上北方人口南迁的重要通道和聚居地,双忠信仰也随之传播。特别是在一些商业市镇和移民社区,双忠祠作为团结乡谊、祈求平安的场所被建立起来。

3. 扩散区:其他地区

随着明清时期的人口流动和商业活动(如徽商、江右商帮),双忠信仰也被带到了更远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广西、云南甚至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但数量和密度远不及闽粤潮汕核心区。

分布特点总结

1. “南盛于北”: 双忠祠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方远多于北方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 历史人口南迁: 唐末至宋,经济中心南移,大量北方士民南迁,将中原的信仰带入南方。
   · 南方宗族社会的强化: 在南方宗族社会中,张巡、许远所代表的“忠义”精神与宗族强调的“孝义”观念高度契合,容易被宗族力量倡导和传承。
   · 沿海的防卫需求: 东南沿海面对海盗、倭寇的威胁,需要张巡这样强悍的“战神”作为精神寄托。
2. 与移民路线高度重合: 其分布图几乎就是一张唐宋以后中原汉人南迁,尤其是闽粤民系迁徙和扩散的路线图。
3. 功能的演变: 从最初的“忠烈祠”(国家表彰),逐渐演变为地方保护神(“王爷”“圣王”),兼具了祈福、禳灾、凝聚社区等多重功能。

总而言之,全国双忠祠的数量庞大,但高度集中于福建、广东、台湾三地,并以此为核心向周边及海外华人社区辐射。这一分布格局深刻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文化传播和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2:13
知音 发表于 2025-9-23 11:51
人类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确实跟树有点像

族谱做成图表,一代一代数下来是根系状,一代一代往上叠是树冠状,非常直观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2:16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9-23 12:39 编辑

大家族的宗族血缘,还有什么忠孝,只适合传统农耕时代。简单说,就是农民的土鳖价值观。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城市化进程,工商业发展,科技进步,其实就是消灭取代这些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社会的过程。城市里大多都是陌生人,把人们组织起来的是公司,单位和社区,而非血缘裙带。真有个别地方玩血缘家族裙带的话,则是腐败的温床。忠孝是腐败之源。你会对公司老板或单位上级领导尽忠尽孝么?

要用契约信用系统取代传统孝弟忠信伦理……

今天的人们都是生活在小家庭里。不要说一大群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四世同堂了,就算与父母或儿女住一起,时间一长都无法忍受。传统文化这头千年僵尸,就让它安安静静的死在过去吧。能原汁原味的留下些遗址遗迹给后人凭吊,文化猎奇就好。就像对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部落一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过水中月沙上堡。

不说其他,连传统中餐都没法延续了。预制菜的不可阻挡,就是西方食品工业的不可阻挡。小年轻俩人上班,家里没厨子,没法像古人那样,煎炒烹炸,时间也来不及。所以,传统那一套,弘扬大可不必,也无法弘扬,我大清时就死透透的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2:27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2:16
大家族的宗族血缘,还有什么忠孝,只适合传统农耕时代。简单说,就是农民的土鳖价值观。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 ...

节肢动物不足以言孝弟忠信:)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2:31
能坚信这是一个远足不必带伞的阴天,我也不知道这份信任感哪里来的。天含了海量的水而不落一滴,真是个奇迹。
=
当老天成全你呗!不过呢,孩子同行,建议少点自信。万一呢,……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2:34
德不孤,必有邻。
=
很喜欢这句话~~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2:34
无蕊 发表于 2025-9-23 12:27
节肢动物不足以言孝弟忠信:)


敬告楼主这位文化保守份子,当代孔乙己,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2:39
他打仗的时候,会出现在每个士兵的身后。
  张巡。
=
这个细节提示,有点值得咂摸~~~~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2:42
为什么这里有他的祠堂。
  因为这个地方上的人以前觉得受过他的保护,而且期望一直受他这样的保护。全国各地有许多记念他的庙,又叫双忠祠,都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吧。睢阳之战两个领头的人,张巡和许远,还有雷万春,南霁云......
  呵,南霁云,他箭法很厉害。
=
这可见历史定位了。不因瑕疵而踩踏~~~~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2:43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2:16
大家族的宗族血缘,还有什么忠孝,只适合传统农耕时代。简单说,就是农民的土鳖价值观。在今天的现代社会, ...

不知为嘛,你这么一番话,让我想起来一个词:数典忘祖~~~~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3:10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9-23 12:39
他打仗的时候,会出现在每个士兵的身后。
  张巡。
=

最近重温了张巡传,不然就被问住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3:23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9-23 12:43
不知为嘛,你这么一番话,让我想起来一个词:数典忘祖~~~~


不能把自己框死在文字,或一个词里。见到一个词就害怕得要命。更不能死守古人伦理道德,因为生活环境变了。社会变了。今天的社会没办法给所有人都提供退休的田园生活养老。
作者: 刘庄主    时间: 2025-9-23 13:33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3:3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9-23 13:40 编辑

比如方孝儒这“大明第一读书种子”,对社会有啥贡献?学术上又有什么创造?完全没有。就是一个愚忠符号而已。没什么价值,也算不上知识分子。
作者: 再折长亭柳    时间: 2025-9-23 13:58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5-9-23 13:59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9-23 12:34
德不孤,必有邻。
=
很喜欢这句话~~

嘚蘑菇,必有林------要想吃蘑菇,必须附近有树林。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5-9-23 14:19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3:39
比如方孝儒这“大明第一读书种子”,对社会有啥贡献?学术上又有什么创造?完全没有。就是一个愚忠符号而已 ...



可以看到的是人类发展的偶然和必然

存活是偶然,发展是必然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4:21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3:39
比如方孝儒这“大明第一读书种子”,对社会有啥贡献?学术上又有什么创造?完全没有。就是一个愚忠符号而已 ...


无知。《明儒学案》方孝孺放在开篇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4:58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9-23 15:15 编辑
无蕊 发表于 2025-9-23 14:21
无知。《明儒学案》方孝孺放在开篇


我说的是读书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和在学术上的创造价值。普世意义上的,没局限于中国……

再说《明儒学案》本身也没超出儒家范畴,方孝孺的思想也没突破程朱理学框架,主要还是继承。他的社会实践主张,啥“仁政”“井田制”,试图恢复三代之治,都挺幼稚的。

你再看与明朝同期的西方呢……

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笛卡尔,培根一排在人类发展史,科技发展史上都闪闪发光的名字。还有发表《人体构造》研究解刨学的维萨里,研究磁学,发表《论磁石》的吉尔伯特……人家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大部分都集中在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医学这类实用科学。讲对人类的贡献和价值,方与这些人比更是差十万八千里。呵呵。
作者: 坐忘庄    时间: 2025-9-23 15:02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4:58
我说的是读书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和在学术上的创造价值。普世意义上的,没局限于中国……

再说《明 ...

哈哈哈

乾隆和华盛顿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5:04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4:58
我说的是读书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和在学术上的创造价值。普世意义上的,没局限于中国……

再说《明 ...

朱重八姚广孝都不如你,都是瞎子:))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5:09
坐忘庄 发表于 2025-9-23 15:02
哈哈哈

乾隆和华盛顿


你们不要总是毫无依据的觉得中国是从我大清开始衰落的,你看看之前的大明,元朝,宋朝……其实哪个朝代相比西方都是落后的。
作者: 坐忘庄    时间: 2025-9-23 15:11
本帖最后由 坐忘庄 于 2025-9-23 15:13 编辑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5:09
你们不要总是毫无依据的觉得中国是从我大清开始衰落的,你看看之前的大明,元朝,宋朝……其实哪个朝代 ...


哈哈哈

又“我大清”

螃蟹,锁子生锈了。自己出来。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5:15
螃蟹 发表于 2025-9-23 13:23
不能把自己框死在文字,或一个词里。见到一个词就害怕得要命。更不能死守古人伦理道德,因为生活环境变 ...

我从来不框。我是旧爱不丢,新欢也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自然不会像你,一味向前奔跑,偶尔还转身对过往吐口水~~~

作者: 金豆豆    时间: 2025-9-23 15:16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5-9-23 13:58
嘚蘑菇,必有林------要想吃蘑菇,必须附近有树林。

被你笑倒了,就!!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5-9-23 15:20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9-23 15:23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9-23 15:15
我从来不框。我是旧爱不丢,新欢也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自然不会像你,一味向前奔跑,偶尔还转身对过 ...


当个业余爱好玩玩,怎么也比麻将强,不过不能太上脑。分清古今界限。我也不是吐口水,而是忍不住向后吹吹风,以免呆瓜被故纸堆吞噬了。:)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7:51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9-23 15:15
我从来不框。我是旧爱不丢,新欢也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自然不会像你,一味向前奔跑,偶尔还转身对过 ...

历史提供方向,有后才会有前,有根才有花叶。横着走的东西哪来什么前
作者: 无蕊    时间: 2025-9-23 17:51
本帖最后由 无蕊 于 2025-9-23 17:54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9-23 15:15
我从来不框。我是旧爱不丢,新欢也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自然不会像你,一味向前奔跑,偶尔还转身对过 ...


孩子课堂上学点文言文真不错,可以往纵深里聊了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154.85.43.82/) Powered by Discuz! X3.1